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學輔法》修正通過 盼改善校園輔導系統
影音
第1803期
《學輔法》修正通過 盼改善校園輔導系統
2024-12-13
【記者林宜婷、吳妤潔採訪報導】《學生輔導法》睽違十年首次大幅度修法,為因應日前校安事件頻傳以及校園輔導量能不足等問題,立法院於11月29日三讀通過部分修正條文,期望透過補足專業輔導人力缺口以及強化校內三級輔導制度,改善各級學校輔導系統的運作與服務品質。立法委員柯志恩說道:「不管是青少年或是大家的一個身心健康是非常的重要,我們也很希望在這樣子的一個人力增加之外呢能夠讓大家能夠接住每個小孩。」 目前高中以下學校採取三級輔導制度,第一級發展性輔導,由導師針對學生實施生活、學習及生涯輔導。如若學生狀態不佳,導師將與輔導室專任輔導教師合作,實施第二級介入性輔導,提供個別化諮商資源。專任輔導教師也會進行個案管理,評估學生情況。若狀況更為嚴重,則會啟動第三級處遇性輔導,將學生轉介至輔導諮商中心,接受進一步的服務。而在專任輔導老師的配置上則以班級數作為標準,國小階段每24班設置一名專任輔導老師;國中每12班;高中則以每15班設置。如若校內總班級數超過55班需至少額外設置一名專業輔導人員。大專院校則以師生比1:1200的標準配置。然而,目前輔導系統運作上仍面臨多重挑戰,包含輔導人力嚴重不足、專輔師資區域化,以及主管專業性等問題,造成學生權益受損。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何俊彥說明:「以目前來看的話,專任輔導教師來講,我們會看到有一些城鄉差距分布不均的一個現象,那根據我們統計全國的國小裡面大概有2/3,那國中大概有四到五成的學校是全校只有一位(專任)輔導老師。」國立政治大學生小毛(化名)則說:「(有需求時)我沒有辦法及時地去找到幫助,就是我不管怎麼樣,我一定要等兩個禮拜後,它(校內心諮)的預約永遠都是滿的。」 《學輔法》此次著重修正以下五項內容:第一,將擴增校園專業輔導人力;第二促進三級輔導及跨專業合作;第三,健全輔諮中心統籌任務,單位主管人員應由專業背景者擔任;第四,為維護兒童及少年最佳利益,只要經過學生本人同意,未成年學生可在未取得法定代理人同意下進行輔導諮商;第五則為強化輔導人員多元在職進修和學校輔導主管的專業性。「校園裡面的青少年,他們在各方面來講,其實都很需要一些輔導跟關懷,所以人力的增加,對於校園現場一定是有幫助。」何俊彥說。 針對此次修正內容,民團表達擔憂,雖然修法後有助於增加校園二級輔導環節所需的專業輔導教師數額,但現階段專業人力資源恐難以充分補足配置需求,且二級輔導作為三級輔導制中最重要的一環,輔導教師若缺乏經驗,也無益於協助個案管理。此外,輔導人員的薪資待遇問題也仍待檢討與改善。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學生輔導法修法也是我們樂見的。我覺得建議當中這次修法要先看好就是過程的狀況,要按照個案還有學校的樣態去調整。」 儘管此次修法是為改善現今學生輔導資源的不足,但面對教育現場的狀況差異、專業輔導資源分配以及專業人員待遇等問題,未來校園輔導系統能否有效運作,有待社會各界共同檢視。
救援結束 消防員的災後心理重建之路
專題
第1747期
救援結束 消防員的災後心理重建之路
2021-04-28
【專題記者林昕璿、吳冠伶、陳嘉怡、徐嘉璟綜合報導】4月2日,清明連假首日,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讓全台陷入驚詫與悲傷當中。開往花蓮的408次太魯閣號列車,在進入清水隧道前撞上滑落邊坡的工程車,列車隨即出軌並擦撞隧道壁。這起台灣鐵路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事故,共造成49死218傷,無數家庭破碎,許多人更留下一輩子的陰影。不論是生還者或參與其中的救難人員,他們彷如揮別戰場後的士兵,見證災難的殘酷,心理的傷口遠比身上的疤難以痊癒。 救災工作出生入死,任務成功與否更影響人的生命。當消防員遭遇重大災難、同袍殉職等情況,可能產生嚴重的心理衝擊。 圖/吳冠伶攝「一開始想說比較多人會在車廂裡面,所以也沒想到,我一爬下雙節梯,一個小朋友的下半身就掛在旁邊,看不到上半身……當下才想說,怎麼會那麼嚴重?」回憶起救難場景,花蓮縣消防局特種搜救隊大隊長簡弘丞仍心有餘悸。事發當天,休假的簡弘丞接獲通知趕赴支援,抵達現場之初,他還不清楚傷亡程度,只見兩節車廂停在隧道口,列車外觀無明顯變形,乘客陸續撤出。直到爬上車頂,進入隧道內其餘車廂搜救,31歲的簡弘丞和不少同仁才驚覺,這可能是他們參與過的任務中,死傷人數最多的一次。由於列車撞擊力道過於猛烈,許多大體早已殘破分離,被車門等重物擠壓,或被拋飛、散落各處。漆黑的隧道裡,空氣悶熱且不流通,充斥著柴油廢氣與血腥味。深入車廂搜救的過程中,一幕幕震撼場景映入眼簾,消防員為了即時搶救可能生還的民眾,一路目睹殘破不堪的大體。「也沒辦法做什麼,只能再繼續往前。」簡弘丞說。救災不分晝夜,支撐這群消防員的,是腎上腺素及使命感。當任務結束,先前壓抑的情感瞬間釋放,災難現場的衝擊性畫面卻不自覺在腦海迴盪。這起事故發生後,有消防員見到與自己子女同齡的兒童罹難,深覺人生無常,回家後不禁緊擁、親吻自己的小孩;亦有人因此產生心理陰影,需以藥物或酒精麻痺自我,才有辦法入睡。 408次太魯閣號列車於清水隧道北口發生脫軌意外,花蓮縣消防局特種搜救隊大隊長簡弘丞(前排中)第一時間帶領團隊,進入隧道搶救生還者。 圖/簡弘丞提供災難衝擊畫面恐致PTSD 救災人員身心照顧成首要之務當重大死傷意外發生,救災人員往往第一時間抵達現場,目擊毫無遮掩的慘劇。因職責所在,救援當下他們會暫拋自身安危與害怕,全力搶救。然而,從第一線退下後,腦中不斷浮現怵目驚心的災難畫面,可能導致他們罹患「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曾多次協助災後輔導的心理師黃龍杰指出,人在歷經重大創傷後易出現「驚」驗重現、逃避忌諱、悲觀感想、神經過敏四大症狀,稱為「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 PTSR),一般為暫時現象。倘若事發一個月後症狀仍持續出現,就可能演變為PTSD。此外,亦有少數人屬於遲發性PTSD,約半年後才開始產生症狀。相對生還者和罹難者親屬經歷的第一手創傷,參與救災的警消、醫護、大體修復師等人,都可能因深度同理協助對象的遭遇,進而產生替代性創傷(註)。民國107年普悠瑪號翻覆意外,一名在第一線檢傷的消防員,隔年疑似就因為PTSD,在分隊內自殺。註:替代性創傷指非直接經歷創傷的人,透過直接與受害者互動,或長期暴露在創傷的資訊下,出現類似創傷後的壓力反應。《大學報》關心您,再給生命一次機會。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全年24小時無休)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PTSD對消防員而言是一種職業傷害,可能嚴重影響他們的職業與社交功能。為維護消防員心理健康,本次太魯閣號救援任務結束後,各縣市消防局即提供救災人員初期輔導資源,如宜蘭縣發放簡式健康量表,了解消防員身心狀況;台北市則辦理心理輔導課程,幫助參與救災的消防員了解適當紓壓方式。團體課程徒具形式 消防員批成效不佳、增負擔事實上,不僅這次0402太魯閣號事故案,近年來包含高雄氣爆、復興空難、大型地震等天災人禍發生後,政府常啟動消防員心輔專案。初期多以團體課程等方式,教導心理衛生相關知識。例如103年高雄氣爆事故,5名警消、2名義消殉職,高雄市政府運用各界捐款,開辦71場救災人員減壓團體課程。但對實際參與課程的消防員而言,市府的美意卻幫助不大,反而是一種「疲勞轟炸」。消防員阿明(化名)如此描述當時的上課過程:「他(心理師)會來我們分隊,上班的要去,放假的就一起。有時候你上班其實滿多事情的,想休息一下,哇,又要去上課,上完又有業務要做,就覺得一直在塞東西給你。」阿明的同事阿得(化名)則認為,團體課程成效有限,輔導方式未必適合每個人。此外,真正有需求的隊員更不敢在眾目睽睽下坦露心事。他直言:「公部門的東西你也知道,就是走個流程。」不僅高雄市消防員反饋不佳,心理師黃龍杰也坦言,常遇到縣市政府安排課程時,未考慮隊員值勤時間,導致參加的是內勤行政人員,而非實際救災人員。原本該為消防員帶來幫助的輔導課程,最後卻徒具形式,難以發揮實質效用。 消防員的職場文化強調集體大於個體,若有消防員產生PTSD傾向,可能因害怕拖累分隊勤務而不敢向同儕傾訴。 圖/吳冠伶攝災後心理重建路漫漫 心理師盼長期、穩定制度若消防員患有PTSD卻未被察覺,在執勤時可能因再次接觸創傷源頭,使病症顯現,陷入危險之中。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災難與創傷心理委員會委員、目前服務於中央警察大學的心理師劉瑞楨說,曾有消防員歷經同袍遭受重大傷亡,平時看似正常的他,一衝入火場,卻因過往創傷經驗產生強烈恐懼,逃離現場,使領頭打火的隊員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那這時候要怎麼評估,或怎麼掌握這些人?」劉瑞楨進一步點出問題。團體輔導課程只是災後心理重建的第一步,對於疑似有PTSD症狀的消防員,下一步就是轉介心理師諮商。衛生福利部近日便研議,要在三年內投入2000萬元經費,協助0402太魯閣號事故案當事人進行心理重建,扶助範圍除了事故列車乘客、罹難者家屬,亦包含2000名救難人員。目前專案內容雖未完全確定,但初步規劃第一年免費提供一人12次諮商機會。針對我國災難緊急動員速度,劉瑞楨表示肯定。不過他指出,心理師平時散布在全國各地、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當事件發生才被拉到前線。這樣的災難心理輔導機制,就像古時候的「屯田」制度,雖然召集效率快,但沒有長期穩定的體系。對比消防單位設有特種搜救隊,能在第一時間集結隊員、執行救災任務,心理師每次都需花費許多時間建立團隊默契,先前也常發生每隔一陣子就換一批人力進駐的情形,難有效關懷、追蹤個案狀況。日常勤務藏風險 EAP難因「傷」制宜相較現階段多重視重大災難後對消防員身心狀況的影響,如何協助排解日常勤務所積累的心理衝擊也不容忽視。使消防員暴露於PTSD風險下的潛在因子,除重大災難外,平時救災遭遇的事件,如患者當場死亡、同僚傷亡等,皆可能引發創傷反應。目前我國針對消防員的心理健康協助機制,主要為各縣市政府常設的「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EAP)。所謂EAP,是由勞動部推動「生活平衡方案」、各地方政府負責執行,設置目的為照顧員工、提升生產力。但其並未區分日常壓力與救災創傷,多數也只是設置員工專線、有時數限制的諮商或課程,因此成效普遍不佳。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朱智宇點出,EAP雖有特約心理師給予諮商服務,然心理師未必了解消防員的工作特性,不一定能對症下藥。再者,EAP為被動機制,需經由當事人或主管主動聯繫EAP的專責單位才會啟動,諮商往往無法於創傷治療的第一時間介入。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二救災救護大隊信義中隊永吉分隊消防員、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會員代表楊適瑋認為,政府雖提供消防員心輔資源,但一直以來多以口頭與郵件方式告知,未廣泛宣導。加上大眾普遍對精神疾病污名化,使尋求幫助的消防員卻步,造成EAP使用比例不高。 相較使用常規輔導機制調適壓力,消防員在任務結束後最常見的紓壓方式,便是與同仁交流救災、救護情況。此外,亦有許多人借助宗教信仰,尋求心靈慰藉,「有時候嚇到,收驚完他就覺得好了。」阿明如此談到。圖為示意畫面。 圖/吳冠伶攝沒有人教我們,一個英雄如何療傷?消防員目擊過的災難現場比一般人多,常理上心理素質已比普通人強,然而他們也是人,對災難的忍耐程度也有限。此外,大眾常將陽剛、英雄化的標籤貼在消防員上,導致他們多半選擇壓抑內心真實的感受,獨自承受救災工作帶來的龐大心理負擔。朱智宇表示,消防員通常不會向朋友、家人吐露在職場上承受的壓力,缺乏訴苦的對象與心理後盾,「他們主要是怕家人擔心,可是這樣其實是阻斷一個支持系統。」消防員連親近的朋友和家人都不會輕易開口,遑論主動找尋心理師諮商。「消防員的確普遍是堅強的,但即便是超級英雄,他也應該要有脆弱的那一面。」楊適瑋說。除了接觸心輔管道的意願不高,在消防員培訓與在職訓練中,也缺乏心理健康相關課程,以致他們面臨心理創傷時,不易察覺與調適。參與此次太魯閣號救災的簡弘丞表示,他在學校受訓的過程中,從未接觸過PTSD相關課程。高雄市一名救護教官也坦言,近幾年雖已有心理衛生觀念宣導,但課程時數依舊很少。朱智宇建議,可讓心理師介入常規訓練,進一步作為消防員職災預防的一環。劉瑞楨也說,若於課程中納入心理健康的災後重建能力,除自身可以降低遇到事故、災難對心理的衝擊,更能於救災現場安撫慌亂的民眾,「自助也助人。」當打火英雄成為待救者 心理支持網絡待完備現行的創傷輔導多以訪談方式進行,相當仰賴消防員與心理師的信任程度。朱智宇表示,心理師若能持續與第一線消防員建立溝通管道使彼此熟悉,定期了解其工作型態,便能降低建立信任關係所需的時間,有效協助處理消防員創傷後壓力。劉瑞楨進一步建議,在分隊設立消防員熟悉的輔導人員,以便持續追蹤、瞭解他們的心理狀況。此外,也需常設專責重大災害後的心輔機構,藉固定編制的人員給予持續與穩定的關懷,並且在災害發生初期分級評估創傷,及時預防後續可能衍生的心理病症。培育一名消防員所需訓練與師資的投入,往往花費國家近100萬元的支出,加上現有消防人才短缺,更禁不起人力一再耗損。而建立心輔機制的目的,就是希望消防員能持續在崗位上服務。如何建構完善的心理輔導體系,讓守護大眾安全的消防員得到更多支持,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消防員24小時待命,總是趕在第一時間至現場救援。在犧牲奉獻的背後,若能有完善的心理輔導機制作為後盾,就能使他們更安心地為大眾服務。 圖/吳冠伶攝4月6日,太魯閣號救援任務暫時告一段落。歷經七小時的工作,簡弘丞交班後回到花蓮市區,已是凌晨4點多。疲憊的他並未直奔家中,而是騎車到附近的便利商店坐坐,望向路口,繁雜的思緒也隨著一來一往的人車逐一沉澱。待內心平靜後,他緩緩返回住處,並在踏入家門前卸下沾滿血漬的衣物。幾小時前才面臨的生離死別,已恍如隔世。
【大學人】藉社群承接酸苦青春 檸檬日誌建少年情緒出口
生活
第1742期
【大學人】藉社群承接酸苦青春 檸檬日誌建少年情緒出口
焦點
2020-12-31
【記者廖澄妤綜合報導】「我們不願漏接任何有心理危機的青少年!」五位大學生秉持這項理念,展開「Lemonade Journal 檸檬日誌」計畫。他們在社群網站上以圖文溫暖人心、分享心理健康知識,更設立專屬聊天室,提供青少年一對一傾訴心事的管道。聊天室上線三個月即獲不少好評,更有使用者回饋道:「因為有邦尼布雷聊天室,才讓我活了下來。」檸檬日誌團隊成員皆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畢業。最初,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的劉羽宸得知教育部「109年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註)」資訊後,找來熟識好友組隊參與,共同發想出檸檬日誌計畫。「所以我們的感情非常好!」談及此,劉羽宸與隊友相視而笑。檸檬日誌的理念源自成員經驗,他們國高中時,曾因害怕求助,未能妥善處理憂鬱情緒,至今仍受過去的經歷影響。這促使他們採取實際行動,經營社群媒體、架設心輔資源整合網站,並成立「邦尼布雷聊天室」,幫助為心事所煩的青少年。註:為促使青年自發性聯結國際資源、改善社會現況,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規劃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提供參與青年培訓與經費,鼓勵他們付諸行動,實踐提案內容。 檸檬日誌團隊成員皆畢業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彼此高中時即為好友。左起依序為黎可君、林子筠、劉羽宸、呂宣誼、羅心妤。 圖/劉羽宸提供檸檬日誌的名稱源自英文諺語:「當生命給你檸檬時,把它做成檸檬汁。(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make lemonade.)」團隊將酸苦檸檬喻為成長中的心理危機,期望陪伴青少年,將這些危機製成甜又可口的檸檬汁。確立計畫主旨後,團隊訪談許多輔導老師,發現國高中心輔資源不足,學生遇到較輕微的情緒困擾時,也不一定會求助輔導室。因此他們成立LINE官方帳號,使用者只要事先預約,即可在指定時間向志工傾吐學業、家庭、人際、感情或自我等煩惱。同時,因社群媒體易觸及年輕族群,團隊也建立臉書(Facebook)與Instagram專頁,分享心理健康知識及青少年生活話題,例如情緒紓緩方法、療癒歌單等。 聊天室使用者限14至19歲的青少年,服務時間為平日晚上與週六下午。 圖/劉羽宸提供聊天室由團隊成員營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學生擔任主要志工,提供一對一聊天服務。經營聊天室的過程中,團隊曾遇使用者具輕生、自傷傾向,也聽過青少年以成熟懂事的語氣,娓娓道出疾病、家庭失和等痛苦經歷,堅強模樣令成員們倍感心疼。劉羽宸分享印象深刻的個案,曾有憂鬱症患者傾訴爸媽不承認其病情,甚至認為他在騙人。「青少年其實只是想被認同、被喜歡,渴望獲得陪伴而已,但這個世界可能不如他們所預期。」劉羽宸嘆道。團隊隊長、國立臺灣大學學生呂宣誼則對一位嗜睡症患者印象深刻,對方的人際關係、課業與心理狀態都深受病症影響。即便聊天時語氣平淡,呂宣誼隔著文字仍能感受到他的無奈。一再看到善良且堅強的青少年未能被世界溫柔相待,更加深團隊幫助他們的信念。「這一年我們可能花了1/3的時間在這計畫上。」劉羽宸表示,兼顧學業與檸檬日誌龐雜的工作十分累人。成員每週都得開會、輪流至工作室監督志工與青少年聊天,也必須定期撰寫社群文案及計畫案,經常被死線追著跑。而心力交瘁時,支撐團隊的其中一股力量,正來自他們曾接住的青少年。「(聊天室)讓我在難過的時候避避風頭,再次勇敢一點點、再努力活下去。」、「感謝你們,你們的存在可能就是救贖。」讀著使用者回饋,團隊成員、國北教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學生林子筠認為努力被賦予了意義。 聊天室9月上線,截至12月初,已服務100多位青少年,並獲得許多好評。使用者的回饋也成為團隊動力來源。 圖/劉羽宸提供團隊已於12月初完成109年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成果發表,之後仍會持續經營檸檬日誌的社群。然而成員考量自己仍是學生,時間與能力有限,決定把聊天室交給資源更豐富的組織營運。劉羽宸形容,聊天室就像團隊辛苦養大的孩子,交接出去固然不捨,但期望能藉此將年輕人的理念帶入既有組織。更重要的是,聊天室能在充足的資源下持續成長茁壯,幫助更多青少年,劉羽宸說:「我希望檸檬日誌是在台灣點起的一個火苗,可以慢慢地照亮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交流有限 導生制淪形式二】與師關係疏離 生主動諮詢意願低
專題
第1601期
【交流有限 導生制淪形式二】與師關係疏離 生主動諮詢意願低
2015-06-10
【副刊記者/李丞凱 卜舒綺 邱柏勳】導生制成立的目的是希望學生遇到困難時,有一個可以討論或諮詢的對象。然而當學生遇到問題時,多不會向導師尋求幫助。 學生與大學導師並不如國高中導師一般天天見面;相反地,見面次數不但少,且多僅在導生聚才有機會碰面。中央大學通訊工程系學生林宜萱坦承,一學期只和導師見一次面,只有吃導生聚時才感覺到此制度的存在。 導生之間的連結性不高,學生碰到問題時大多會優先選擇求助於同儕,或能解決問題的專業老師。政大地政系學生徐瑞婕表示,若碰到心理方面的問題會選擇向學校健康中心尋求解答,「畢竟健康中心阿姨是這方面的專業人士。」 學生除了不信任老師心理輔導方面的能力外,有學生反應導師根本無法解決學生問題。嘉南藥理大學醫務管理系李怡儒坦承,雖然導師很關心學生,但如果在大學遇到問題仍傾向與同學商量。她認為,同學之間較能互相分享自己的狀況,「而老師有時候只會跟你說一些經驗談而已,未必能解決問題。」 對此現象,中原大學化學系導師蔡祐輔卻認為,部分學生因個性害羞,即便學校有專業的資源,仍傾向找認識的導師談心。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學生涂晏寧坦承平時不會找導師,只有在大四時才會找導師詢問實習和工作方面的問題。 蔡祐輔表示,他能體諒學生生活繁忙,平時沒有時間維繫導生關係,但他也認為,導師不應覺得學生不主動找導師是一種錯,「導師不應期待幫助學生能有回饋,不應該有利益關係的想法。」 欲增強學生與導師之間的連結性,政大外交系學生許誌鈞認為,首要改善的是彼此對導生制的態度。他表示,某些教授在開學時就表明,他要寫論文、備課和指導碩士生寫論文,沒空管學生,「應該把學生作為主體,並尊重學生的意見。」世新大學學生事務處生活輔導組洪淑慧則建議學生應多善用導師資源、主動和導師互動,更能增強導生間的情誼。上一篇:【交流有限 導生制淪形式一】輔導角色失效 僅以一餐繫情誼下一篇:【交流有限 導生制淪形式三】導師職務專責化 加強師生連結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