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97期
兒時玩偶入畫 《無聲的陪伴》映童年情感
焦點
2024-10-24
【記者蔣若暄高雄報導】「我是很需要安全感的人,有娃娃在就好像家人陪在我身旁。」就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的郭瀞鎂,19日起在高雄序藝術舉辦個展《無聲的陪伴》。郭瀞鎂以童年時與他相伴的絨毛玩偶為主角,利用油彩結合版畫繪出他與玩偶的情感連結。 郭瀞鎂兒時因父母忙於經商,較少有時間陪伴自己,故各式各樣的玩偶成為他童年時的最佳玩伴,伴隨他經歷生命中每個階段,「我覺得它們像是『家』的存在。」他補充道。為此,郭瀞鎂以《無聲的陪伴》為展名,繪出真實生活中與他相伴的娃娃,敘述人對物體產生的情感依附。畫作〈溢出來的愛〉便繪上郭瀞鎂擁有的各式玩偶,描繪家人藉贈送娃娃向他表達愛的故事,更呼應玩偶靜靜陪在他身邊的意涵。 郭瀞鎂以往採正面肖像式的畫法,為投射更多對娃娃的情感,他在作品中更加琢磨與玩偶的互動和故事背景,並使用鮮豔色調描繪玩偶的活潑形象。以作品〈憶〉為例,郭瀞鎂畫出房間窗台上的玩偶,以及窗外的絢麗煙火,紀念難得與忙於工作的家人出遊至加拿大的回憶。他也嘗試描繪玩偶的不同角度,並設計各種手腳擺動的動作,使畫作內容更具動態感。作品〈摸摸頭〉中,郭瀞鎂便畫出娃娃的右斜側,將大玩偶的手放在兩旁小玩偶的頭上,跳脫玩偶的靜態印象。 郭瀞鎂過去大多畫油彩,此次首度嘗試實驗性創作,在作品〈泡泡浴〉中使用壓克力顏料打底,利用毛筆沾取水彩,以輕柔筆觸繪出泡泡和玩偶的絨毛,突破油彩較厚重的視覺效果。「我想呈現玩偶毛茸茸、溫馨和柔和的感覺。」他説。郭瀞鎂在作品〈高飛〉中,描繪陪他出差與求學的高飛玩偶,為展現其逗趣的性格,他先以油彩上底色,並使用絹印和木刻版畫兩種手法創造出高飛圖案,並將其以不同角度拼貼,時而交錯、重疊或融合,塑造畫作整體活潑的氛圍。 觀眾洪愛波(化名)分享最喜歡作品〈溢出來的愛〉,「我覺得很溫暖,好像回到童年的感覺。」,使其回憶兒時因缺乏安全感而在床邊擺滿娃娃的習慣。觀眾沈清(化名)則針對作品〈高飛〉中的絹印部分提出見解,「他想表達人生並不是永遠是彩色的。」認為選用黑色是想呈現生命中的低落時刻。
藝文
第1786期
吳美華探女性多重身份 水墨作品散發悲傷之美
2023-11-22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我長時間處在悲傷的情緒中,所以想要用畫作來舒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班在職碩士學位班的學生吳美華,18日起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德群畫廊,舉辦創作個展《探—心靈意象》,從自身經驗出發,展出13件作品,希望透過畫作抒發身為女性面臨的苦楚,展現內心脆弱的一面。 吳美華舉辦個展《探—心靈意象》,從自身的感受出發,透過畫作抒發自我,並探尋心靈意象空間。 圖/邱昭華攝吳美華使用傳統上半工筆半寫意的水墨技法,但整體作品卻帶有超現實主義和存在主義,跳脫以往國畫框架,「我以前都是畫花、鳥或山水畫居多,這次採用了中西合併的方式呈現內心的女性空間。」另外,吳美華也薄塗與暈染畫作墨線,烘托出沉重的氛圍。為了致敬超現實主義大師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吳美華在〈時間旋轉〉中使用大量時鐘和沙漏,象徵時間快速地流逝。畫面中的女性周遭延伸出許多手臂,則發想自吳美華身為妻子、母親、學生、美術老師等多重身份,藉此表達女性在不同社會角色下的辛勞,「職業婦女要同時忙工作,忙家事等等,就像千手觀音一樣。」畫作下方的紅蝴蝶則象徵著生理期,是身為女性美麗與哀愁的結合,吳美華說:「蝴蝶的生命短暫,就像青春一樣,稍縱即逝。」而一旁的眼睛則代表女性常需要背負世人眼光,在社會上步步維艱地生存。 吳美華藉由〈時間旋轉〉呈現女性的辛勞,時鐘與沙漏則表達青春飛逝的傷感。 圖/吳美華提供「我幻想給自己一雙翅膀,飛去任何地方,哪怕只離開現實生活一點點也好,我也想獲得一些自由和喘息空間。」〈悲傷羽翼〉反映了吳美華內心的悲傷和孤獨。短時間內失去父母及弟弟三位至親,吳美華一度陷入人生低潮,再加上充滿壓力的生活,讓他想以創作抒發當下的悲痛。畫中女性的身體蜷曲,披頭散髮地低著臉,背景以水墨的黑色調呈現悲傷憂鬱的氛圍,與潔白豐沛羽翼形成強烈對比。 短時間內三位至親的離開,令吳美華一度陷入人生低潮,〈悲傷羽翼〉中的雙翅是他逃離現實的幻想。 圖/吳美華提供愛好京劇的吳美華,也以知名電影《霸王別姬》作為〈華麗之下〉的靈感來源,並呼應自身境況。他透過作品呈現女性在扮演各種社會角色時,背後苦楚無從宣洩的情緒,「京劇演員在台上需要扮演好角色,但是台下的心酸卻未必有人知道。」吳美華提到,自己平時並不會輕易表現負面情緒,儘管肩負各種責任,遇到挫折也只能一再忍耐。此外,畫中展翅的貓頭鷹也有另一層意義,吳美華說:「我白天都在忙,到了晚上才會像貓頭鷹,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去思考和整理一些內心的想法。」 〈華麗之下〉除了京劇演員及貓頭鷹外,吳美華也在左下角畫上被囚禁在鳥籠裡的玫瑰,象徵著婚姻的拘束。 圖/吳美華提供曾指導吳美華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教授陳炳宏,也親自蒞臨現場欣賞作品,他觀察到展品使用許多物件或非人元素,來象徵潛意識的女性自我。而觀眾何淑貞則表示自己身為女性,在觀展後也有所共鳴,「我喜歡創作者從傳統的風格慢慢找到自己的風格,並把個人內心想法呈現出來。」
藝文
第1785期
李濡妘捕捉光影變化 藉影子觸及心靈深處
2023-11-15
【記者王華琳台中報導】「陰影裡的黑去除干擾後,是觸及靈魂深處的關鍵。」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生李濡妘舉辦攝影個展《扮影》。透過記錄周遭易被忽略的影子,李濡妘以影像刻畫出影子與他之間的心靈羈絆,並讓觀眾以不同角度重新認識兩者的連結。展覽於6日起於Common+展出。 陽光透進展場,在牆上形成獨特影子,與展覽概念相呼應,也是李濡妘選定此場地辦展的理由。 圖/李濡妘提供「發現自己其實更像影子,也渴望它所停留的地方。」李濡妘提到,陰影是他在追求光芒時能短暫休息的地方,也因為前段時間的創作瓶頸,讓他開始思考自己與影子間相互扮演的關係。談及選擇攝影進行創作的原因,李濡妘認為影像比文字更為隱晦且有敘事性。因此,在這次展覽中,他試著減少文字的使用,單純以攝影傳遞故事。與李濡妘亦師亦友的中科大商業設計系助理教授邱旭蓮說:「李濡妘是非常理性的,能理性地分析他的內心狀態,同時他的照片中也擁有拍攝當下的感性。」《房間》系列的創作源起,來自於李濡妘注意到自己房間裡的光影變化,作品之一的〈甦醒〉,更是他首次將自身影子展現在創作當中。他認為房間對於所有人而言,是一個能容忍個人邋遢、情緒失控的隱密場所,也是與自身獨享敏感時刻的城堡。因此,李濡妘歷經一番掙扎才決定展出此系列,他說:「我覺得被看見是需要勇氣的,而展覽很像是在練習被看見。」觀眾吳彥樺認為,房間所營造的平靜氛圍,讓人們對於室內光影有更細膩的觀察,「這個系列讓我有種是起點也是終點的感覺。」 李濡妘在作品〈甦醒〉中,拍攝了房間牆面上的影子,也將自己的影子融入畫面當中。 圖/王華琳攝《微物》系列作品分為前後兩部分,李濡妘在系列前半將物件與影子一同放入畫面,而後半部分則聚焦於影子本身,「我想只有影子的時候,或許能給觀者更遼闊的解讀空間。」在系列作品之一的〈暫停〉,李濡妘拍攝一個故障時鐘與它的影子。他提到,人們普遍認為攝影是捕捉每一秒變化的瞬間,而影子則像是空間中的時間標記,「可是在這張照片裡時鐘壞了,好像時間暫停,但影子又會隨時改變,那這個畫面就有點違背大家原先的想法。」 〈暫停〉畫面中物體與影子共同存在,李濡妘認為人們依舊習慣將視覺焦點放在物體上而非影子。 圖/王華琳攝在《情緒》系列作品中,李濡妘利用影子將情緒具象化,表達人們在解讀影子時,常將自身情感投射其中。他特別將此系列照片去除空間感,讓觀眾無法看出影子所處的空間。作品以平放陳列於展場中央的安排,則讓觀眾可於四周走動,以不同角度觀賞作品。其系列的作品之一〈刺痛〉,名稱源自於朋友對於照片的感受,也恰好印證了李濡妘拍攝當下的狀態,他說:「回頭去看這些混亂情況下所拍的照片時,才發現它們所呈現的拍攝狀態,是當下無法察覺。」 李濡妘將〈刺痛〉的空間感去除,讓觀眾對影子有更多的解讀,而影子的本體實際為百葉窗。 圖/王華琳攝李濡妘透過展覽提供觀者重新認識影子的機會,讓他們再次觸碰內心深處,「每個人都可以用想像力去閱讀影子的影像,而那樣的想像力背後都有著自己的解讀。」他認為影子能觸及每個人靈魂深處中,難以對他人言說的心緒。同時,李濡妘也期望觀眾能改變對黑暗的負面印象,「我們一定有光也有影,這才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李濡妘在同一角度多次按下快門,記錄不同時刻房間內的影子變化,創作出作品〈時間〉。 圖/王華琳攝
藝文
第1772期
揭示情慾下的心靈交流 銀得貿探討同志公園文化
2022-11-23
展區第一部分展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讀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研究生銀得貿與十位受訪者互畫的肖像畫。 圖/林玟君攝【記者林玟君高雄報導】「同志公園不只顯現同志社群對情慾的追求,也展現出情感、人的關係與社群力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學生銀得貿,於11月20日到12月18日在阿榮不菸酒舉辦個人展覽《半暝仔的賢者時間》。展區展出藝術家與十位同志受訪者互畫的肖像畫、紀錄片與以公園為基地的攝影作品,試圖鬆動大眾對同志在公園文化當中的刻板印象。「賢者時間」改自「聖人模式」(註1),為展覽中的關鍵字。銀得貿之所以用「賢者時間」替換,是為去除聖人的宗教與階級意味,表現他們在性的抒發之外,也有心靈上的情感交流。銀得貿解釋,大眾對於同志在公園文化(註2)的經驗普遍停留在洩慾的既定印象,但在他眼中,這群同志則成了一群賢者,「有一些人會因為他生活中的不如意,到公園這邊尋求某些慰藉或是幫助,其實在那個當下,這些人就變成了賢者。」他說。註1:「聖人模式」通常於台灣社會脈絡中解釋為男性高潮後的放空狀態。註2:「公園文化」為早期情慾地理學中對於公園文化的描寫,在公共空間的情慾流動,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必要性,並回應當時社會規範形塑的污名壓力。展區一隅展出藝術家與同志受訪者互畫對方的肖像畫。在繪畫過程中,銀得貿會與受訪者談論公園經驗,他說明,「以繪畫肖像畫作為一個媒介,不論是性事或是社會上比較陰暗的事情,他們可能會比較自在來談。」銀得貿嘗試透過藝術轉移受訪對象的注意力,並釋放他們對敏感議題的焦慮,從而建立信任與親密感,進行更深入的交流。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讀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研究生銀得貿在展覽當天舉辦開幕茶敘並進行導覽解 說作品理念。 圖/林玟君攝除了與受訪者對談外,銀得貿也與他們一同走訪公園,並針對聊天當下的內容去拍攝一系列的攝影作品。銀得貿說明,「在這邊會有某些潛規則,而我從他們的故事、關鍵字當中去延伸捕捉的某一些片段。」他透過影像紀錄訪談當下,希望帶領民眾觀看同志人生階段中的不同樣貌。指導教授蔡佩桂說:「在同志公園裡,好像有個平行世界存在,而我們不見得知道。」 攝影展區作品〈睡眠套組〉,為同志社群在公園中堆疊廢棄物來製造玩樂的空間。 圖/林玟君攝在不暴露同志社群的身份下,本展揭示他們在公園場域中情慾之外的感受。參展觀眾小楊(化名)說:「我會抱持一種好奇,用認識的心態去傾聽這個對象,這些場域所帶給他的一些不一樣的感覺。」銀得貿期望透過藝術的形式,可以磨去既定框架銳利的邊角,並藉由重新描繪出的圓弧曲線,豐富大眾對同志公園的想像。
校園
影音
第1753期
通訊諮商成心靈支柱 望放寬限制承接失落學子
2021-10-08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陳謙、張珈爾綜合採訪報導】五月中開始,國內本土疫情爆發。根據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諮商全聯會)統計,全國超過5萬人被迫中斷心理諮商的治療。部分心理諮商機構因而推出「通訊諮商」服務,力求透過線上視訊等無接觸方式,提供個案穩定的心理支持。國立清華大學實驗教育方案學生闕玉欣表示說:「雖然沒辦法實體,但我們還是可以用另外一種線上的方式來進行的話,那對我自己來講心理上還是能有一大程度的排解。」除了正面的回饋外,也有民眾對非實體的會談方式產生疑慮,擔心效果無法和實體治療相比擬。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學生籃怡靜形容,如果在通訊諮商的時候,諮商師無法觀察她的肢體動作,做出相應的回應。此外,擁有通訊諮商許可權的各地方政府審核規範不一,導致通訊諮商普及度低落。例如,台中市限定民眾需年滿20歲才能使用通訊諮商服務;新北市甚至不接受大專院校提出申請。因此對於年紀大多介在18到22歲的大專院校學生來說,將無法獲得同等權益。國立政治大學身心健康中心主任楊啟正分享,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在7月19日以前規定20歲以上才能夠進行通訊諮商。而此對於各大學體系來說是不太適用的。因此,諮商全聯會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訴求包含:即刻實施遠距諮商免申請作業、衛生福利部應主動邀集相關團體重新研商擬定統一的參考原則等。諮商全聯會希望政府能夠調整相關規範,使全國各地適用統一辦法,同時顧及各族群的諮商需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黃天豪表示,提案連署不是唯一的方法,他們也曾與衛福部開會,提出連署案中的所有訴求。連署案已在8月19日達到附議人數5000人的門檻,衛福部則須在10月19日前給予正式回應。疫情升溫期間,「通訊諮商」給予個案及心理師對話的機會。但大專院校適用的原則仍須持續溝通與協調,以研議出適切的規範,才能即時且有彈性地承接更多失落學子。
藝文
第1708期
陳羽希追求自我 以甲蟲為心靈依托
2019-10-09
【記者張珮慈台北報導】鋼鐵打造而成的甲蟲外殼,其上帶有一道道刮痕,象徵陳羽希傷痕累累的身軀,而空心的殼裡包裹著柔軟的棉花,代表他脆弱的心。目前就讀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的陳羽希,2日起在郭木生文教基金會舉辦個展《超人變體計畫:從寫實出走之後》,以甲蟲作為釋放負面回憶的出口,進而自我超越,成長為心中的超人。 陳羽希正在向觀者介紹他的創作理念,昆蟲對他來說是如同偶像般的存在。 圖/張珮慈攝自小父母離異,父親離開家庭,而母親又常忙於工作不在家,陳羽希童年時的寵物甲蟲就像爸爸的角色般庇佑他。「因為從小受到家族的欺凌與瞧不起,沒有爸爸的我就只能依靠甲蟲獲得慰藉。」陳羽希說,因此他將自己投射至甲蟲身上,彷彿一直以來皆以甲蟲的身分生活。在歷經不受喜愛的童年後,陳羽希產生自我變強的意念,並與昆蟲為求生存的本能連結,「變體」便是他逐漸獨立的過程。 一走進展場,即看到由鋼鐵、棉花與羽毛打造而成,且中間空心的甲蟲裝置〈蟲棺〉。陳羽希提到,由於童年時害怕外界的人事物,而將自我由裡到外包覆,便將作品尺寸設計成與自己的身形相符,而鋼鐵外殼上的一道道刻痕,則代表著他一次次受過的傷。策展人謝子凡認為,陳羽希選擇用鋼鐵作為媒材,可能意味著男孩在轉變成為男人的階段時,給予自己的負重,以及證明自己有想保護的事物。 〈蟲棺〉以創作者陳羽希的身形打造,擁有堅硬的鋼鐵外殼與棉花般柔軟的心,如同另一個陳羽希。 圖/張珮慈攝接著再向內進入展場,映入眼簾的是右方白牆上的作品〈意識日記17〉,這是陳羽希的自畫像,他以甲蟲的圖像,直接覆蓋於本該出現臉的地方。陳羽希說明,這是他第一次嘗試畫自畫像,但無法畫出自己的臉,由於只要一照鏡子,便會想起被爸爸拋棄的回憶,於是他索性先用顏色疊在臉部的範圍,再畫上甲蟲的圖像,對他來說,甲蟲是另一個自我,更是他欲求轉生成為的物種。 陳羽希將自己投射在甲蟲身上,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甲蟲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圖/張珮慈攝《意識日記》系列作品中,隨筆勾勒、扭曲的線條,隱約看得出甲蟲的形狀,這是陳羽希在修圖軟體上,將自己臉部的輪廓以線條簡化後,再結合甲蟲的形象以繪畫呈現,記錄自己過往記憶中的憤怒或悲傷等各種情緒。對於陳羽希在展覽中毫不避諱揭開自己的瘡疤,觀展者、台北收藏交易中心經理徐翊文說:「從作品裡我可以看到他把自己放到創作中,並且坦然的面對曾帶給他傷痛的回憶。」 陳羽希將自己的臉線條化,融合甲蟲的符號並依當下情緒描繪,最終創作出《意識日記》系列。 圖/張珮慈攝陳羽希平時習慣將自己打扮得體,穿著襯衫、西裝與皮鞋等正式的衣著,「我打扮筆挺的原因是自卑感。」他解釋,不希望如小時候一樣交不到朋友,更不希望再被人瞧不起。然而,他並不喜歡西裝帶來的束縛感,因此在作品〈超人變體9號〉中,他以黑色皮鞋為主體,並以細長的鐵絲代替鞋帶向外刺出,代表他厭煩為了隱藏自卑,不得不注重自己的外表,也象徵對這個社會規則的反抗。 在作品〈超人變體12號〉中,陳羽希則是以標本、壓克力與複合媒材組成的創作,一隻體型雄偉的公甲蟲正欺負弱小的母甲蟲,白、紅與金色的顏料交融,代表著精液與血液。他認為,在性行為時男性是相對較勇猛的角色,而在興奮的狀態下,他認為自己便是那隻大甲蟲,得以拋開平時的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