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史博館藉AR與民眾互動 Q版角色翻轉文物印象
生活
第1796期
史博館藉AR與民眾互動 Q版角色翻轉文物印象
2024-10-18
【記者周元曦台北報導】跨校性青年自主團隊「環保星勢力協會」致力於青年志工培力與環境永續教育,近年來團隊跨足其他領域活動,而此次則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合作,於12、13日舉辦「5G AR實境導覽」,帶領民眾利用AR實境導覽,透過與虛擬角色的互動,認識更多史博館內的館藏文物,同時了解台北城南地區的歷史。 導覽活動從南海路口出發,途經4個駐點,每個駐點都與不同館藏文物結合,且文物皆被製作成Q版的AR遊戲角色,如在郵政博物館前,可以透過動畫版的搖錢樹,認識博物館的銅幣收藏;在終點站史博館前,則可以利用AR看見畫家溥心畬畫中的猿猴在螢幕中跳躍。此外,活動還配有語音導覽,介紹途經的歷史建築,如楊英風美術館、228國家紀念館等,希望透過新科技的幫助,使民眾認識這些容易被忽略的台北歷史建築,進而了解此地文化脈絡。同時,活動讓民眾透過Q版角色認識史博館的館藏文物,更進一步激發他們親自造訪博物館的興趣。 環保星勢力協會的青年志工,現就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碩士的簡嘉信表示,這是他第一次舉辦與AR有關的導覽活動,而他注意到加入AR後的活動人數變化,「這次活動年輕族群報名數量明顯增加,活動中也能看到他們非常積極的操作AR遊戲並進行反饋。」現為高中教師,團隊內最為資深的志工陳建文也認同AR為導覽帶來的助益,「加入了AR導覽,民眾手邊有了可以即時互動的遊戲,促進思考的同時也能提高學員專注度。」藉由舉辦此次活動,環保星勢力協會長李明峯期望民眾能有「認識、關心再行動」的漸進性歷程,此次活動作為開端,大眾在未來能主動走進博物館並認識家鄉文化才是真正的行動。 就讀國立清華大學英語教育學系的學生簡杉諭表示,因為自己就讀教育相關學系,未來想當小學老師,而現今多數小學都在推行科技結合教育,所以想透過此次活動更加了解新科技導覽為教育帶來的幫助。他也提出自己平時不會主動關注歷史與文化,但參加完活動後讓他有了想要好好參觀歷史博物館的念頭,「AR遊戲裡有一個可以點選陶俑角色的環節,我會因此想去博物館看真正的陶俑長什麼樣子。」活動結合科技的呈現手法,為民眾提供認識歷史的不同管道,更大幅度提升年輕族群對在地文化的興趣。
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推偏鄉教育 募集教材改善當地學習環境
生活
第1771期
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推偏鄉教育 募集教材改善當地學習環境
2022-11-17
【記者鄧芯怡台北報導】在展牆照片上,緬甸孩子們於竹片搭建成的簡陋教室上課,憑昏暗光線認真地寫著筆記。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以下簡稱服務團)為致力於緬甸偏鄉教育的非營利組織,於11至12日在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舉辦《重啟感動,勇敢前行!》五週年特展,向大眾介紹緬甸及服務團。 緬甸華文服務團的志工身著緬甸傳統服裝,為前來觀展的民眾進行定時導覽。 圖/鄧芯怡攝 圖中的淨水裝置為免電設備,在緬甸電力不穩定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淨化水源,讓孩子們都可以喝上乾淨的水。 圖/鄧芯怡攝特展結合靜態展覽及有趣的動態活動,促進服務團與觀眾深度交流。團長林語珊表示,「我們希望通過特展讓民眾先以不同方式瞭解緬甸,之後再來瞭解台灣其實有一個服務團,一直都在為緬甸偏鄉教育努力。」他說明,服務團帶領志工到緬甸偏鄉華文學校服務後,發現服務無法解決孩子們教育的根本問題,因此籌辦其他計劃改善偏鄉學習環境,包括募集華文教材、燈泡和淨水設備,及修建「希望小學」與「集會棚」(註一)。註一:集會棚為供孩子們嬉戲、學習、用餐等集體活動的空間。 緬甸華文學校採用舊式繁體中文課本,因此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籌集課本及課外書送至緬甸,汰換陳舊課本。 圖/鄧芯怡攝緬甸僑生自願擔任特展志工,與觀眾分享他們的家園及當地面臨的民生困難,民眾也積極提出問題,想更深入瞭解緬甸偏鄉教育的處境。中國文化大學學生張仁玉為特展志工,長期關注家鄉偏鄉教育,他分享道:「我以前就曾和朋友送物資到偏鄉,來到台灣發現服務團後就更想參與,盡一份力。」 觀展民眾參與導覽時,與前來服務的緬甸僑生交流,藉此深入地瞭解緬甸的情況。 圖/鄧芯怡攝除了靜態展覽外,服務團也規劃手作活動,尤其「茶葉拌豆DIY」受到民眾歡迎。茶葉拌豆是緬甸特色美食,主要作為主人招待賓客的餐點。民眾興致勃勃地在緬甸老師的帶領下,將番茄、高麗菜、檸檬等食材搭配當地特產的茶葉拌醬,製作這道料理。參與民眾呂惠真分享,「我特地從基隆趕來參加活動,因為我覺得非常有趣,而且也吸引我更想認識緬甸及服務團。」他很享受這個體驗活動,也很喜歡茶葉拌豆的口感。 報名參與活動的民眾在緬甸老師帶領下,體驗如何製作「茶葉拌豆」。 圖/鄧芯怡攝疫情讓服務團運作更艱難,然而團隊即使面臨挑戰,仍不放棄經營,在疫情期間於台灣成立「甸記」點心品牌,除了讓在台緬甸僑生發揮烘焙才華,也借此募資。林語珊最後補充道:「我希望未來能與其他同樣關注東南亞議題的團隊合作,辦更豐富多元的活動,除了讓民眾更有收穫外,也可以推廣服務團。」 「甸記」為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顧問發起成立的公益點心品牌,目前僅通過網路銷售,但於特展當天設立實體攤位。 圖/鄧芯怡攝 
【大選企劃】盼突破同溫層 學子促婚姻平權
校園
第1688期
【大選企劃】盼突破同溫層 學子促婚姻平權
2018-11-15
【記者涂葦慈綜合報導】婚姻平權團體為反制反同婚團體的三項「愛家公投」, 4月發起「婚姻平權入民法」與「性別平等教育落實」公投案,並於10月通過連署門檻,本月24日交付公投。「婚姻平權大平台」、「平權前夕.彩虹起義」等平權團體自號召簽署階段,透過社群網絡建立串聯平台,召集全台志工上街募集連署書,也在公投審議通過後,持續進行定點倡議,吸引許多大學生參與行動。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學生小維(化名)暑假期間在雲林縣斗六火車站擔任連署書募集志工,她說:「我其實一開始並不贊同以公投決定人權相關事務,因為覺得憲法本來就要保障任何性傾向人民的基本權利。」但她提到公投審議既然通過,表達自己支持平權議題依然必要。政大廣播電視學系學生周佳筠於連署書募集末期擔任志工,她說明收集連署書的過程,所有志工都以「達到公投門檻數量」為目標,即使時間緊促,仍盡力攔下路人宣傳。 政大廣電系學生周佳筠於台北師大夜市宣傳平權連署,把握夜市人潮收集連署書。 圖/周佳筠提供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學生李威在投入街頭倡議期間,觀察到部分民眾對平權議題持冷漠心態。不過他提到路過攤位、願意停留的民眾在聽完志工解說後通常態度積極、也願意簽署。李威也分享在宣傳過程中,曾遇來自香港、日本與歐美國家的民眾,前來詢問能否簽署連署書,表達對議題的支持。小維也表示自己在宣傳過程中,約一半民眾願意聆聽志工搭話,雖也曾遭較年長的民眾反對,仍有家長認為性平教育有其必要性,因而前來表達對平權議題的支持。 成大法律所學生李威於台南大東夜市倡議公投,志工手舉文宣看板與旗幟合影。 圖/婚姻平權大平台提供9月甫成立的「平權公投小可愛」社群專頁,每周透過網路號召志工走上街頭,向大眾宣導在同婚議題公投中投下「兩好三壞」(註1),並分享婚姻平權與性平教育相關資訊。「平權公投小可愛」志工陳艾均表示,目前投入街頭倡議的志工數量已經超過上百人,但公投日在即,反同方大舉宣傳反對平權資訊,團隊只得全力擴增宣傳點,並將深度對話模式轉為傳單簡述,希望能讓平權議題觸及更多民眾。(註1:「兩好三壞」指在平權團體提出的「婚姻平權公投」、「性別平等教育公投」投下同意票,並於反同團體提出的「婚姻定義公投」、「禁止實施同志教育公投」、「專法公投」投下不同意票。)「政大陸仁賈社」成員與外校學生運用3日學校舉行包種茶節學系博覽會時,於校門口進行倡議。陸仁賈社幹部柯上雅表示,該社希望藉此向尚未擁有投票權的高中生宣傳平權理念,同時也向陪同的家長宣導性平教育的重要性。李威提到自己利用課後與周末時間擔任平權宣導志工,由於公投在即,他也計畫在公投前兩周末擴大倡議行動,把握中午及放學時間在校宣傳,期望為平權公投盡一己之力。 「政大陸仁賈社」11月3日於政大校門,向參加包種茶節的高中生宣傳平權理念,也向陪同的家長宣導性平教育的重要性。 圖/政大陸仁賈社提供平權倡議行動雖隨公投日逼近逐漸頻繁,卻也出現議題無法平均觸及各年齡族群的困難。「臺大學生會性別工作坊」負責人鄭宇廉表示,志工開團應多留意溝通對象,有時攤位設於年輕族群集中的地方,可能會接觸過多與自己理念相近的同溫層。他建議志工,能嘗試到年齡層較高的地方開團,或在情況允許下與家中長輩分享、討論平權議題。柯上雅也提出,打破同溫層才是讓議題與理念延燒的方式。大學生作為即將進入社會並承擔社會責任的一代,無論是婚姻平權或其他社會議題討論,均不應缺席,「無論是否願意在議題中投注心力或勞力,每個人都不可能永遠置身事外。」
政大藝中志工首屆公演  以戲中戲揭發劇場人生
藝文
第1616期
政大藝中志工首屆公演 以戲中戲揭發劇場人生
焦點
2016-03-10
用《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包裝一齣戲中戲。 圖/蘇韋宣攝 【記者蘇韋宣台北報導】舞台上女主角登場演出後,後台不斷傳出工作人員無線電對話的聲音,導演竟用麥克風當場開罵。政治大學藝文中心志工室首次以戲劇形式,在8日一連兩晚公演,揭露劇場工作人員的幕後人生,作為招新宣傳。劇本改編自西西的小說《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講述身為大體化妝師的女子,在咖啡廳等待情人前來的同時,擔心說出自己的職業後不被接受而內心交戰。但是正式演出中舞台卻狀況百出,除了音效不斷出現監製及副控室對話的聲音、演員忘詞,當工作人員上錯道具時,女主角竟突然出戲、指使人撤下道具。之後導演當場召開檢討會,所有工作人員吵成一片、憤而離開。 左至右為製作人陳怡如、主演政大傳院二杜盈羲、導演蘇子惟、主演政大中文三葉澤。 圖/蘇韋宣攝後來在導演的一聲令下,戲劇重新開演。演出結束後導演與製作人才上台對觀眾解釋,所有突發狀況的安排,是為了呈現準備一齣戲背後的工作情況。製作人政大心理系學生陳怡如表示,希望在畢業前可以製作一齣屬於自己的戲,將劇組平日的樣貌搬上舞台。導演政大經濟系學生蘇子惟說:「整場戲從觀眾在場外等候時,就已經開始演了。」包含前台工作人員趕時間吃便當、帶位,以及錯誤的廣播宣導都是戲的一部分。觀眾對此次演出幕後工作的橋段,感受深刻。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系學生楊婷茹表示,原以為是一齣平順演出的戲,看到爭吵的一幕雖然可以猜到是設計好的,仍然感到很衝擊。政大民族系學生林佑庭也說:「沒想到會把工作內容及出錯的狀況搬上舞台,很驚喜。」頻繁出錯的戲碼,亦成功讓觀眾誤信為真,台下觀眾在爭吵一幕耳語著這到底是不是戲。政大外交系學生許誌鈞則說:「當演員笑場及後台聲音出現時,很替他們害怕。」不過也有觀眾對於這樣的編排,感到不解。政大會計系學生林士育表示,原以為劇情是講述一般人對大體化妝師的偏見,但是看完卻無法理解故事的內容。雖然可以看懂工作人員爭吵的戲碼,但是讓人「覺得有點突兀」。面對觀眾的評語,陳怡如則回應,宣傳時刻意保留幕後工作劇情,僅透漏故事為《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但實際上要表達的是「故事之外的東西」,她也說:「觀眾的回應都在預料之中。」
聽損兒早療復原機率高 徵求課輔志工長期投入
生活
第1612期
聽損兒早療復原機率高 徵求課輔志工長期投入
焦點
2015-12-11
婦聯基金會兒童遊戲閱讀室。 圖/黃婕攝【記者黃婕台北報導】「叮、叮、咚、咚。」原本一片寂靜的世界,因外界的聲音漾起音韻漣漪。聽力損失的兒童若能及早發現並治療,將大幅提高療癒率。婦聯聽障文教基金會正在招募課輔及行政志工,投入零到七歲兒童的早期教育。「聽損兒童在所有障礙別中算是幸運的一群,因為在治療後有很大的機率可以回歸正常。」婦聯聽障文教基金會社工吳佩珊表示,基金會根據學習狀況,將聽損兒童分至團體班或個人班。有別傳統注重口語訓練,專業師資提供音樂、肢體、數理、語文等不同領域的課程,鼓勵孩子多方發展。基金會也要求家長必須陪同到課,用單面鏡的形式觀看孩子的上課互動,有助於了解教材與課後複習,陪伴孩子成長。但是並非所有的家庭都那麼幸運。聽損障礙的家長,可能無法提供孩子適切的教育;代替家長陪伴孩子複習所學的課輔志工因此格外重要。婦聯基金會目前預計招募四名課輔志工和三名行政活動支援志工,不論是一般社會人士或是在學學生,只要有服務熱忱都可以參與。在基金會的協助下,課輔志工將按個案需求為孩子設計課程,從零歲孩子的肢體開發到年長孩子的語音訓練,幫助聽損兒童逐步找回自己的聽語能力。行政志工則是幫忙平時庶務及活動。吳佩珊提到,課輔志工需要耐心、毅力和長期投入的決心。基金會會與有意願的志願者面談,請志願者先協助文書工作,以瞭解基金會運作。暑假會開設訓練課程,並提供服務時數認證。因為一直更換老師將對孩子造成影響,基金會希望志工能和聽損兒童建立長深關係,一起打造沒有學習障礙的未來。「多一點時間的陪伴,其實是看的到成果的。」身為聽損兒童家長同時也是基金會課輔志工的沈宜靜表示,雖然有時候會因為孩子的表現感到挫折,但是事實上孩子並非沒有學習,只是理解和表現的速度比較慢。孩子們的每一個開懷大笑,都是鼓勵她繼續下去的動力。 單面鏡設計讓家長可以在教室之外關心孩子上課情形。 圖/黃婕攝 聽損兒童的上課空間。 圖/黃婕攝  婦聯基金會使用的智慧整合聽語教學系統。 圖/黃婕攝
【敞心胸走出舒適圈 拒當文化弱智三】主動與各國交流 提升自身競爭力
專題
第1598期
【敞心胸走出舒適圈 拒當文化弱智三】主動與各國交流 提升自身競爭力
2015-05-21
國際志工社林軒羽同學(圖左),參與國際志工社活動,圖為她正在教導柬埔寨小學生畫畫的過程。 圖 / 國際志工社學生林軒羽提供 【副刊記者/李丞凱 卜舒綺 邱柏勳】文化智商對身為高等教育人才的大學生,至關重要。全球化時代下,與不同國籍與文化背景的人合作機會增加,提升文化智商成為培養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王雅萍表示,學生應走出文化舒適圈,多認識不同族群,「為你的人生集世界各國的朋友。」她建議, 大專院校可藉由開設多門介紹異國文化的通識課,帶動學生建立國際觀。為鼓勵各國家學生互相認識、交流,王雅萍於其通識課「東南亞民族與現況」中,推動「集點制度」。只要結交東南亞朋友,請對方在集點卡簽名,期末就給予獎勵。 根據勞動部及內政部移民署統計,台灣目前約有57萬位東南亞移工,而東南亞外籍配偶也約有13萬人。隨著東南亞國家人數比例增加,了解其文化日趨重要。 國內不少團體提供學生出國當志工的機會。胡元輝認為,雖然台灣在國際化的浪潮下有許多機會可以接觸到不同文化的人,但若經濟許可,出國挑戰自我也是提升文化智商更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政大國際志工社每年都會前往中國青海進行服務,透過教導當地小學生課業與進行家庭探訪,深入了解當地文化,弭平刻板印象,強化世界觀。 「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是要經由親身互動才能看見的。」楊璦芳認為,不論是出國當志工、出國實習或是當交換學生,都有助於提升文化智商。與外國人交往的過程,除了對不同風俗有更深的認識,也讓她回頭重新思考、檢視自己成長的土地和文化,發現自己不足之處。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學生賴彥廷表示,要提升文化智商,最重要的是「Open-minded」,要有開放、主動和好奇的心態。另外,他認為主動接觸國外當地的傳播媒體,比起經過國內轉譯後的內容,更能體會道地的文化。雖然台灣主流媒體對於國際新聞較少著墨,但自己會透過Youtube或國外新聞網站了解國際大小事。 來台交換的外籍生與留學生不在少數,近年來又大量開放對岸學生來台,在這種環境下,台灣大學生更應培養卓越的世界觀,提升自身文化智商,未來在工作競爭或結交異國朋友,更能得心應手。第一篇:【敞心胸走出舒適圈 拒當文化弱智一】台文化智商低 刻板印象礙跨國溝通上一篇:【敞心胸走出舒適圈 拒當文化弱智二】缺乏國際關心 外語學習欠文化理解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