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專題
下班後無止的訊息聲 教師離線權的立法困境
焦點
2025-05-01
專題
校園的「政」當性:大學生盼發揮政治影響力
焦點
2025-05-01
專題
寵物友善餐廳對誰友善? 人寵共融願景下的難題
焦點
2025-05-01
專題
當追星成為金錢的較量 偶像產業如何驅動消費
焦點
2025-05-01
專題
升段之路關卡重重 少年棋士孤注一擲
焦點
2025-04-18
專題
觀光熱下失控的交通秩序 微電車亂象充斥金門街頭
焦點
2025-04-18
專題
電動滑板車成校園代步新選擇 新興運具下的安全管理
焦點
2025-04-18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9期
第1808期
第1807期
第1806期
第1805期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第1585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專題
第1809期
當追星成為金錢的較量 偶像產業如何驅動消費
焦點
2025-05-01
【專題記者張博媛、王保伶、周元曦、林以晴報導】經常看演唱會的 Jennie(化名),在2024年參與了偶像美國巡迴演唱會所有場次中的三分之二以上,也看了很多拼盤演唱會,總花費加起來將近新台幣100萬元。他會為了坐到較好的位置拉高預算,也會為了提高拍攝偶像的照片品質而升級攝影器材。 喜歡參與簽售會的Aerin(化名)在近期的回歸上花了近新台幣200萬元,其中與偶像的單獨合照花到13萬元,兩次回歸花了近400萬元。比起購買周邊商品,他更喜歡和偶像一對一互動,目前參加簽售會的次數已經多到跟偶像如朋友般自然。 粉絲邱比(化名)在追星時期最大宗的支出是買偶像小卡,每天下課後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臉書,反覆查詢小卡價格、刷新貼文、跟單、找代購,少則一、兩個小時,多的時候甚至會花上三個小時,希望自己能「集齊全套」或是搶到一張要價新台幣上千元的稀有卡。 上述這些龐大開銷,都來自年僅二十出頭歲的年輕人。為了更接近偶像或表達對偶像的支持,許多粉絲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隨著韓國流行音樂(K-POP)的成功,各大娛樂公司也順勢推出許多服務和產品,試圖吸引粉絲持續投入,儘管滿足粉絲的情感需求,卻也在無形中「綁架」了他們。 「從首爾回美國待不到兩天又飛首爾,連續兩次。一年飛了七十多個航班,雖然很累,但見到我喜歡的偶像就感到很幸福,他知道我為了追他很累,所以(偶像)也會加倍關心我。」粉絲Abby(化名)幸福地說道。像Abby這樣願意投入大量金錢追星的粉絲並不少見,在本次的訪問中,粉絲的追星花費從新台幣一、兩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為了能與偶像近距離接觸甚至互動,他們甘願付出龐大金額。對粉絲而言,投入的從來不只是金錢,更是情感的投注與對偶像回應的渴望。對此,諮商心理師李家雯表示,人們會想找尋歸屬感與自我價值,「投入一些金錢在周邊商品,就好像跟偶像可以同在,或者是有連結感。」他說道。 另一位粉絲 Sun (化名)也詳細地向我們介紹自己與偶像認識的過程,「剛開始他還是一名需要粉絲的練習生,而我給了他所需要的支持、他給予我對生活的滿滿動力。」他說道。對於 Sun 來說,花錢與偶像見面是各取所需的公平交易,正因為他曾被偶像閃閃發光的模樣所照耀,所以認為花一點錢在偶像身上也無傷大雅,「透過他的眼裡,我看見了豐富多采的世界,看見他次次逆境中開出燦爛的花,如果他幸福的話我會比他先流淚,這樣愛一個人的情緒我想只有追星可以帶給我。」他感性地說道。 「在消費的過程當中,粉絲們能夠得到一種正向的情緒補償,或者是正向的情感連結。」李家雯補充,粉絲之所以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背後原因雖多,但核心不外乎是將自身的情感與感受投射在偶像身上,進而驅使持續性行動——越追越多,最終演變為一種循環。 當代偶像產業的商業模式不再單純依賴音樂作品本身,而是結合許多精密設計的消費機制,將粉絲的愛「商品化」。從專輯附贈的隨機款式小卡、特典與簽售抽選,到私訊應用程式「泡泡」等,皆為娛樂公司經過層層設計創造出的情感交換關係——購買越多,參與越深,與偶像間的關係就更加緊密。這些機制為偶像產業製造稀缺性與不確定性。然而,只要有足夠的金錢就能突破門檻,這樣的稀缺性對多數人而言是限制,卻同時為少數人打開以金錢換取「被看見」機會的捷徑。粉絲購買的不僅是作品本身,更是展現投入程度的象徵性資本。 代購Kpop.fashion.tw說明,過去粉絲會購買偶像推出的一般專輯,有些人甚至會一次性蒐集官方發行的所有版本。然而如今,除了專輯內固定附贈的小卡外,還出現來自不同通路的特典小卡,導致大量購買特典專輯的風潮日益明顯。「因為小卡是官方隨機給,他(粉絲)可能會為了拿到比較想要的款式,一次買個十本、二十本,甚至有可能買到一百本,就是為了那張特典小卡。」Kpop.fashion.tw補充道。此外,Kpop.fashion.tw也提及,有些粉絲願意花費新台幣四、五萬元購買簽售專輯,為的是增加中籤機率,以獲得跟偶像面對面交談的機會。 「因為愛是很虛無的,要怎麼展現你真的很愛他呢?一部分是透過掌握具體的物質,就是你可以展現給別人看的東西。」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王淑美說道。除了購買商品支持偶像外,另一項要價不菲的追星途徑為「追線下」——即粉絲親自參與線下活動。王淑美表示,歌曲、影像皆可以複製,但實體演出卻無法複製,粉絲能實際見到偶像的時間極其有限,娛樂公司正是利用這點,透過見面會、演唱會,製造出獨一無二的時刻,吸引粉絲投入大筆金額,只為爭取來自偶像的稀缺注意。 正在研究粉絲與偶像親密關係的政大傳播碩士學位學程三年級學生王孟肜解釋,現今的消費模式反映出一種娛樂公司將偶像作為情感商品,並大量被販賣的現象。粉絲透過消費獲得「類戀愛」的情感體驗,讓投入金錢成為他們換取情感的一種方式,「粉絲經常會說:『我之所以花錢,都是因為我愛你們啊。』」王孟肜笑著說道。 「娛樂公司在宣傳偶像時,也會為粉絲跟偶像的連結下定義,如果你(粉絲)愛我(偶像),你就要做什麼事情,會變成這個粉絲社群的潛規則。」王淑美也指出,由於粉絲都聚集在一起,社群凝視的力量強大,迫使粉絲在不知不覺中去滿足娛樂公司的消費要求。政大新聞系副教授柯裕棻補充,社群媒體也容易讓粉絲之間的比較與炫耀被放大,「比如一場演唱會的參與者大概幾萬人,可是一旦放到網路上不斷傳播,馬上就被全世界的粉絲看到了,最後就會變成一個很大的(事件)。」正因如此,在這樣的情感消費模式下,粉絲們有時也會感到負擔與壓力。 在商業化的偶像產業中,粉絲因深厚情感而投入大量金錢與心力,以換取與偶像更深的連結。想到可能連續三個月見不到偶像,Jennie感到近乎窒息。為了緩解分離焦慮症引發的不安,他毅然決定前往美國,跟著偶像一起巡演。這樣的舉動在外人眼中或許瘋狂,但對Jennie來說,這段旅程成為他人生中難得又珍貴的回憶,「我從不後悔做出這樣的選擇。」他坦言。 對於Sun而言,追隨尚未正式出道的練習生,也是一場漫長等待。他為了幫助偶像提升銷量,經常會大量購買各種周邊商品。「每次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購買,但從下單到真正拿到商品,需要經歷近四個月的等待,而真正感到開心的,只有拆開包裹的那一刻。」他也在採訪中坦承,大量的周邊堆積在家,不僅佔據空間,更時常讓他感到苦惱。 Abby也表示自己有時會因為飯圈文化而有壓力,「因為想成為最愛他的人,所以一直不停的去(參與)活動。」他補充,自己在社群上經營粉絲帳號,記錄參加過的活動點滴,不料卻因此引來網友造謠他「為了追星不念書」,甚至遭受無理謾罵,使他感到困擾和委屈。粉絲ww(化名)則坦言,偶爾會羨慕分享很多稀有收藏或中籤高額簽售的粉絲,「但我通常會轉念思考自己有沒有其他參與或支持的方式,而不是讓自己陷入比較的情緒中。」他說道。 「粉絲們會用這種消費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情感的本真性,就是用買很多,或者是對他的事情瞭若指掌,來證明我對他的愛是真的。」柯裕棻解釋道。他提及不管是情感勒索,或是某一種競爭比較,都是在區隔自己與他人的差異。李家雯則說明,人類習慣用量化來看待自己的價值,而花錢是最容易量化的方式。他認為,每個人的資產和消費觀皆不同,花費金額多寡不能完全代表愛的程度,因此用量化來比較「愛」是沒有意義的。 談到粉絲即使面對壓力仍甘願為偶像付出的心態,王孟肜認為,娛樂公司大多以異性戀視角進行企劃和設定,因此常出現將偶像想像為男友的「女友粉」,或視偶像為兒子的「媽粉」,「粉絲會被困在這種關係裡面,會一直認為自己是像女友、像媽媽的關心,所以就要更加付出或是犧牲。」他說道。 各娛樂公司為了盈利不斷包裝藝人、推出多樣周邊商品與服務,粉絲則為了量化自己對偶像的愛、拉近與偶像之間的距離等原因而願意消費。當花錢支持成為習慣,也讓這種以消費為驅動的追星文化,難以被撼動或中止。邱比以粉絲的角度期望道:「希望整個的產業能夠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娛樂公司不要再單純把偶像商品化,而是願意傾聽粉絲的聲音。」ww也補充,希望產業整體的節奏可以慢一點,不用總是趕著參與每一件事,或害怕錯過什麼。 現今也有越來越多粉絲呼籲大眾健康、理性的追星,李家雯表示,健康的追星應該要在過程當中感覺到被滋養、有量能,且不取代真實的生活,追星可以帶來快樂,但它不該成為唯一的快樂來源。Sun便是這樣的例子,他認為自己是理性的追星,「我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只是我的人生目標鑲嵌著有關他的一切,以前考大學的時候因為偶像很優秀所以一直把他當目標前進,得到了滿滿的動力也沒有荒廢人生,最後得到了很好的成果。」 同樣身為粉絲的李家雯也分享幾個健康追星的方法,首先要保持自主意志——購買周邊、參加活動應該出於真心喜歡,而不是因為大家都在做。另外,除了演唱會、看相關影片等較單一的追星活動,李家雯也建議粉絲可以拓展追星行為,「比如偶像喜歡爬山,我也跟著去爬山,這過程當中好像在跟他做一樣的事情。」 最後李家雯提醒,追星可能不是一時,而是追一輩子的長久連結,因此更需要練習適時地「登出」。當偶像暫時沒有消息的時候,或許他正在為工作而努力,粉絲也該把握這段時間,專注在自己的生活與成長。行動上的抽離,不代表心理不愛了。唯有在愛與自我之間找到平衡,才能讓追星成為一種持續而健康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