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食用人間》演繹人性 將地下室搬上舞台創末日感
藝文
第1787期
《食用人間》演繹人性 將地下室搬上舞台創末日感
2023-11-29
【記者黎昕俞台北報導】舞台上灰色場景隔出三間房,大量通風管遍佈在場上,角色們在密閉昏暗的空間中時而喧嘩、時而談心。202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佰玖級畢業製作《食用人間》,24日至26日在北藝大戲劇舞蹈大樓姚一葦劇場演出,藉由角色之間對「狼」的不同詮釋,帶出人們只專注在自身價值觀,而不願以更自由的心靈去理解他人的現象。陰暗幽閉的舞台空間上,角色們哀愁的圍坐成圈,雙眼無神的吃著由狼提供的食物。《食用人間》描述在末日來臨後,食人的「狼」將倖存人類區隔在島內,並規定他們無法食肉。島上植物也因貧脊的土地難以生長,人們只能依賴島外的狼定時供給食物維生。故事中四位主角被迫居住在一起,在看似和諧的生活中,因家裡遺失的一隻「手指」掀起波瀾,更引發誰是狼的猜疑與爭執。觀眾R小姐(化名)說:「劇中個性不同的角色所展現的衝突和拉扯,讓我反思自身面對人際關係或社會價值差異時,所展現的不同情緒。」 《食用人間》描述在末日後,人類被食人的「狼」拘束在島內無法自由行動。飾演真真的林品含將狼視為神,他相信人類若將己身獻給神,靈魂便能與狼相存。 圖/鄭文凱提供本次演出是《食用人間》首次在台灣以舞台劇形式展演,過往只有以讀劇的方式呈現。就讀北藝大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也是本劇導演的歐陽劭祈補充道:「起初與演員建立相同的世界觀是排練時最大的困難。」談及選擇此劇本改編為舞台劇的原因,飾演女主角真真的林品含表示,選擇劇本時會優先考慮表演性,讓演員能夠盡情發揮,「當初是被劇本簡單且具生活感的台詞吸引,而當各個角色鮮明的立場碰撞時,也可以考驗我們的能力。」 戲中每位角色對待狼的態度皆不同,其中飾演小瀚、就讀北藝大戲劇學系的龔家右,對於姊姊在爸媽被狼帶走後,仍將狼奉為神的信仰很不諒解。 圖/鄭文凱提供為了將原劇本中壓抑的情緒氛圍,以視覺方式呈現給觀眾,團隊特別將背景設定在地下室。「因為照不到陽光容易讓人處於瘋癲或憂鬱的狀態。」歐陽劭祈說明,舞台空間設計是以灰色調為主,而遍佈舞台上的通風管,則是劇中人們唯一可與外界聯通的管道,也是會定時發放物資的輸送帶。畢製生之一、舞台設計陳翊心說明,起初他是以迴轉壽司店為發想,「想表達在密閉空間中,角色一日三餐被這條輸送帶控制的限制性。」 同為北藝大戲劇學系畢製生的蔡宗祐,飾演角色鄧軍,是角色群中唯一見過島外環境的人。 圖/鄭文凱提供《食用人間》也透過配樂,呈現劇中人們困在島內的不安。就讀音樂與影像跨域學士學位學程的音效設計劉辰君,刻意將劇中某些歌曲改編成模糊、有雜音的音質,除了讓音樂更貼近劇中「末世感」定位,也想讓觀眾體會在末日之後,被迫居住在破爛環境的感受,「因為在末日後僅存下來的電器會被腐蝕,所以我認為它播出來的音質也會比較破舊。」他補充道。
大陳居民述遷台歷史 聲音劇場演繹在地文化
生活
第1776期
大陳居民述遷台歷史 聲音劇場演繹在地文化
2022-12-21
【記者鄧芯怡花蓮報導】民眾穿越小巷,跟著手機軟體上的地圖,尋找一戶戶指定住戶,聆聽他們述說歷史故事。「集大陳團隊」於17和24日,在花蓮縣大陳故事館舉辦「2022大陳小花-島嶼遷移的民族」漫遊者劇場,透過戲劇向大眾傳遞1955年大陳居民因國民黨軍撤退來台,在大陳新村扎根後的生活故事。 「大陳小花 - 島嶼遷移的民族」在花蓮縣大陳故事館開始,圖為「集大陳團隊」負責人張孝嚴與在地劇場編導劉宇宸主持開幕。 圖/鄧芯怡攝一開始民眾在故事館內根據地圖,瀏覽展牆內容,瞭解大陳居民遷徙來台的故事與大陳村習俗,也能戴上耳機,聆聽不同聲音演員演繹劇情,有時故事伴隨炮火聲等音效,帶領民眾回到1955年代的大陳。之後民眾開始自由在村内尋找故事中人物的房子,走到房子時便觸發軟體設置,聽居民述説故事,還能直接走入居民家中,與他們聊天。 民眾在大陳故事館開始漫游劇場體驗,閲讀展墻上關於大陳遷來台灣的資訊與傳統文化習俗。 圖/鄧芯怡攝 民眾利用手機軟體開啓「大陳小花 - 島嶼遷移的民族」劇場故事,插入耳機聆聽聲音演員們講述的大陳故事。 圖/鄧芯怡攝2022《大陳小花-島嶼遷移的民族》是繼2021《大陳小花》而推出的續集,在地劇場編導劉宇宸指出,前傳講述主角梁小花跟隨國民黨軍撤退來台的故事,續集則描述村民生活現況。大陳新村居民為撤退來台的大陳人及其後代,但後續因不同族群遷入,組成多元居民的村落。「我希望可以透過劇場的方式和大家講故事,將大陳文化傳承下去。」「集大陳團隊」負責人趙孝嚴説明,他認為這段歷史不可磨滅,希望更多人認識大陳文化。 漫遊劇場的其中一站是「集大陳團隊」的工作室,架上擺設大陳人從1955年遷徙來台的歷史照片及資料。 圖/鄧芯怡攝參與民眾黃春蓮是第一代從大陳遷來的居民,分享自身體會,「這個活動還不錯,讓我可以回味以前的歷史。」他指出劇場呈現的歷史和自身經驗相符,在村內和相同口音的「老鄉」聊得熱絡,非常開心。國立東華大學學生孫藝庭認為此形式的劇場讓他想去到村子不同角落,深入瞭解居民們故事,還能在漫步的過程中觀察村子特點,例如矮小房屋等。 主辦方為了讓參與者體驗大陳文化,準備熱騰騰的大陳傳統年糕,派發給參與民眾品嘗。 圖/鄧芯怡攝趙孝嚴認為飲食推廣和舉辦劇場活動相輔相成,希望未來能推廣大陳飲食文化,例如釀老酒,開餐廳等,而劇場能帶入更多人,期盼兩者並行,使大眾認識和支持大陳文化。
《無眠》映生死徬徨心境 北藝大戲劇探自殺意義
藝文
第1774期
《無眠》映生死徬徨心境 北藝大戲劇探自殺意義
2022-12-07
【記者江昇台北報導】「人究竟有沒有權利自殺?有沒有權利阻止別人自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畢業製作《無眠》,於2日至4日在北藝大舞蹈戲劇大樓姚一葦劇場演出,以戲劇形式引導觀眾反思死亡的意義及生命的價值。「失眠的相反是睡得好,而睡最久的時間叫死亡。」導演、北藝大戲劇學系四年級學生陳柏宏解釋,之所以用「失眠」做為全劇主軸,是想以此象徵角色在生與死之間徬徨的心境。本劇兩名主角同為自殺者遺族,卻分別抱持兩種生命觀,前心理諮商師林維寧期盼阻止他人自殺,而遺物整理員吳凡則重視自殺者本人意願,呈現出社會看待自殺行為的兩種觀點。故事中段,林維寧提到自己會留下已經損壞的傢俱,這行為令吳凡感到不解。飾演林維寧的演員葛姵彣說明,相較於能理解自殺者心態的吳凡,林維寧總是不輕易捨棄已損壞的事物,無論是物品或是人,並期待能透過行動改變他人想法,但他仍沒能阻止愛人終結自己的生命。「他假裝他很正常,實際上卻有點壞掉,要演出來是一個蠻大的挑戰。」葛姵彣認為,林維寧看似與常人無異,甚至是阻止他人自殺的諮商師,但他同樣在生與死的議題上迷惘,是一個心靈破碎的角色。下一幕,吳凡在林維寧的試探下,持刀割腕。「這個角色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就是他決定要走向死亡的時候。」飾演吳凡的演員林楀祺表示,這個角色雖有明顯的自殺傾向,卻未必是出於痛苦與絕望而行動,對吳凡來說,自殺反倒是勇氣的一種體現。林楀祺也認為,自殺是一種當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不應該輕易被旁人阻止。觀眾陳昱潔表示同意,「我覺得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生命需不需要繼續,離開也是他的一個選擇。」陳柏宏提及,《無眠》的劇本和傳統編劇邏輯不同,沒有明顯的高潮起伏,因此需要透過舞台設計、演員表現來凸顯主題。而在舞台設計上,本劇以大量木箱、鐵框堆疊成舞台,比喻兩名主角受困、無法自我和解的現狀,同時,形狀純粹的木箱也方便觀眾自由想像成任何事物,強化劇情的虛幻感。故事結局,吳凡在自殺失敗後放棄尋死的念頭,並協助林維寧向死去的愛人和寵物道別,兩人建立起友誼關係,交換姓名、握手言好,象徵著雙方為彼此而活。陳柏宇認為,《無眠》比起討論自殺對錯,更著重於探究活下去的意義。葛姵彣也分享自己的體悟:「有一些人沒辦法留住,可是我們還是要選擇勇敢去愛,因為有些人會因此留下來。」《政大大學報》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演出最後一場自己 《千秋場》探問劇場存續
藝文
第1771期
演出最後一場自己 《千秋場》探問劇場存續
2022-11-16
演員張瀞在獨角戲的最後離開舞台現場,以Google Meet視訊中的行車畫面延續演出。 圖/牧童攝影提供 【記者何予綜合報導】「如果這是劇院的最後一場演出,我要把舞台的大幕剪掉,讓它永遠不會落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22秋季公演《千秋場》由導演洪千涵帶領學生進行集體創作,從4日起至13日在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共演出8個場次。在所有觀眾的注視下,12位演員穿著戲服,手拿三柱清香,祭拜四方神明祈求開演順利。從開演前的祭台開始,《千秋場》便已經揭開序幕。且不只是祭台,從中場撤換道具和服裝環節,再到演出結束後的拆台和慶功宴,一切道具的聲響、幕後人員的移動,都在鎂光燈下成為演出的一部分。洪千涵表示,這些在舞台之外發生的細節,都是劇場中很美且迷人的一部分。「戲劇本身是建立出一個想像空間,跟現實是分開的。」演員張瀞說明,傳統戲劇以安排好的劇本和角色建立出近乎真實的幻覺,但這些元素在這齣戲裡都被解構。《千秋場》沒有線性的敘事主軸,也沒有特定的角色。演員以「講座式展演」的演出方式,打破習以為常的劇場形式,直接面對觀眾發表演說,以敘述性的台詞傳達自己對於劇場的觀點、思考和情感。 在限時10分鐘內,12位演員輪番發表「未來宣言」,向觀眾傳達自己對於劇場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和期待。 圖/牧童攝影提供在《千秋場》排練初期,演員並不會拿到劇本,演出內容是源於導演和演員對於劇場本質一次次的提問與回應,因此,12位演員在節目單上的職稱是「集體創作暨演出」,在《千秋場》中演員扮演的不再是其他角色,而是自己。現場觀眾Coco(化名)說:「這不只是單純地打破第四道牆,演員在台上終於不是以一個角色讓觀眾看到,而是有自身在戲裡頭。」「千秋場」一詞源自日文,用以指稱舞台劇、演唱會中「最後一個場次」。之所以將此戲命名為《千秋場》,是因為在疫情爆發後,各類活動紛紛轉為線上,對於亟需現場和觀眾的表演藝術產業造成衝擊,洪千涵因此提出「劇場是否會消失?」的假設性問題,思考劇場的未來走向。他也請演員以此命題為自己構思一場最後的獨角戲,這場獨角戲會在台下排演99次,在台上的第100次演出同時也是千秋場。演出一結束後道具會被立刻拆除,演員也會在台上開一場自己的慶功宴,聽自己選好的歌,吃一份自己事先選好的食物,為自己的演出劃下句點。對於《千秋場》探討的命題以及演員給出的回應,Coco說:「這場表演像是演員在跟我說:『我想繼續表演!』他不想要結束這個劇場。」同為戲劇系學生的現場觀眾柯喆堃也表示,看完《千秋場》之後就會知道,劇場不會消失,「只要有一個人在觀看,那劇場就會成立。」他認為劇場只是一種藝術的媒介,表演藝術還是會以不一樣的形式存續在這個世界。 演員各自設想在劇場終結後,未來應該從事何種行業。有人希望成立求婚服務公司。 圖/牧童攝影提供
沙龍暢談客家劇場未來 接軌現代育文化內涵
生活
第1753期
沙龍暢談客家劇場未來 接軌現代育文化內涵
2021-10-06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以客家為題的文藝沙龍開張!客家委員會於2日在「左轉有書」舉辦此系列第二場座談,以「客家劇場的傳統與現代接軌」為主題,邀請到召集人鍾喬與對談者徐亞湘(註一)、吳榮順(註二)等人展開對話。團隊將此系列沙龍為「參詳camˊ xiongˇ」,取自客語音譯,代表商議共謀之意,體現沙龍核心宗旨。註1:徐亞湘,目前為北藝大戲劇學系教授,研究專長為台灣與中國戲曲史。註2:吳榮順,目前為北藝大音樂學院教授,研究專長為原住民與客家音樂史。 文藝沙龍五位學者與專家正在「左轉有書」現場交流 圖 /「參詳」當代客家文藝沙龍 提供五位客家文化學者與專家齊聚,各自點出客家文化在戲劇與教育上的現況,與對未來發展的想像。集「差事劇團負責人」、詩人、作家、社會運動者於一身的鍾喬,認為運用文藝沙龍的方式談論客家文化,是汲取了歐洲文人對於「咖啡館舉辦文藝沙龍」的概念,以較為自在的方式討論文化議題,把客家議題漸漸落實在日常當中。 「客家戲劇傳統與現代接軌」召集人 鍾喬 發表對於文藝沙龍的活動主旨與目標 圖 /「參詳」當代客家文藝沙龍 提供「沙龍有個意涵就是創造一種文化來自daily life,更能靠近年輕人,賦予他們自主擁有族群認同。」鍾喬表示,客家教育中,語言和族群文化是最重要的課題。對於當今年輕世代,找回消逝的族群內涵是急迫且必須的。 祖籍海南的大馬導演(半個客家人)發表對於首次執導客家戲劇《火燒庄》的觀點 圖 /「參詳」當代客家文藝沙龍 提供出身傳統客家聚落、苗栗縣三義鄉的鍾喬,表示想透過沙龍傳遞不應將「客家原鄉」當作一個浪漫、唯美的懷舊意象,而是應嘗試與現代社會連結,培養當地人民的自主意識是目前最大的困境。他也補充,客家文化從戲劇到教育,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客家戲劇過去在題材與形式上的種種限制,正經歷與現代元素融合的過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徐亞湘談到客家傳統戲曲時表示,這種娛樂形式已距離青年社會太遙遠,至今「外台戲」(註三)市場逐漸衰微,近乎只剩客家代表劇團「榮興採茶劇團」獨力支撐。深知戲劇文化隨著台灣社會娛樂形式演變的他建議道:「只要戲曲把握藝術本質、把握藝文人口的需求,安於小眾的進行創作就可以了。」註3:「外台戲」廣義泛指所有於室外演出的戲曲活動 ; 狹義則專指於戶外廟會酬神戲的戲曲表演及其所形成特殊的「活戲」表演形式 。 北藝大戲劇系教授徐亞湘在座談中分享對於客家戲曲藝術的看法 圖 /「參詳」當代客家文藝沙龍 提供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學生劉虹均民國108年曾隨客家青年國際事務訪問團到澳洲觀賞「榮興採茶劇團」的演出,首次看到客家改良戲的她,深深被現代結合傳統的表演形式吸引。她認為年輕世代較少接觸客家劇場的現象,主要由語言、客家宣傳資訊不足、客家文化的刻板印象等共同因素促成。就讀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的湯美玲則認為,近年許多公立小學加入了客家語課程,平日於公車、捷運、火車也能聽到客家語的廣播,期望未來客家文化在能更融入日常。 北藝大音樂學院教授吳榮順老師分享北藝大學生在客家戲曲的著墨 圖 /「參詳」當代客家文藝沙龍 提供客家文化在當代,因歷史的演變而產生嚴重的文化斷層,在戲劇與教育方面都面臨了傳統與現代接軌的問題與困境。該文藝沙龍的創辦不僅開啟客家議題的廣泛對談與研究,同時也能深入日常,吸引青年對於客家文化的重視與討論,將漸漸消逝的文化再次浮上檯面。
戲劇名校減實務課引抗爭 學生憂轉型阻就業
國際
第1741期
戲劇名校減實務課引抗爭 學生憂轉型阻就業
2020-12-24
【記者黑立安綜合報導】學生靜坐校園一隅,高舉的看板上寫著「救救我們的戲劇!」澳洲福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 Flinders)11日宣布,將重新安排校內創新藝術學士班戲劇組的課程(Bachelor of Creative Arts (Drama), BCA),並關閉其所屬的戲劇中心(Drama Centre, DC)。學生擔憂將無法學習劇場實務,因此發起抗議活動,要求校方重新評估該計畫的可行性。根據《每日報(InDaily)》報導,校方決定調整創新藝術學士班戲劇組課程,並於明年暫停新生。未來的課程規劃預計引進新興藝術領域,像是動態捕捉(註)、聲音演技等課程,福林德斯大學希望透過課程重新規劃,拓展學生畢業後出路。然而,新課程預計縮減三分之二的實務內容,戲劇中心亦可能在新學期遭到淘汰,引發學生大幅反彈。註:記錄或捕捉人類演員的動作,並轉換為數字模型,生成二維或三維的電腦動畫。 創新藝術學士班戲劇組學生認為,實務課程縮減可能使他們無法接受專業訓練,因此於14日發起罷課行動。 圖/拯救戲劇中心提供儘管校方表示,執行決策前會與師生充分討論,課程更動仍引發學生的不安與惶恐。許多學生認為減少實務課程不但縮減學生認識專業領域的機會,也可能阻礙學生追求導演或演員志業。學生羅漢.貝克(Rohan Becker)喪氣地表示,課程取消後,若想成為專業演員,他需要轉學去其他州才能接受正規戲劇教育 ,將造成相當大的困擾。福林德斯大學戲劇中心在藝術界享有極高聲譽,培育許多劇場導演、演員等。澳洲演員兼導演諾妮.哈澤赫斯 (Noni Hazlehurst)、參與過電影《暮光之城》演出的薩維爾.山繆(Xavier Samuel)都曾受到戲劇中心栽培,足見戲劇中心培植人才的能力。由於福林德斯大學在澳洲學術界頗具聲望,創新藝術學士班學生康納‧普林格(Connor Pullinger)表示,實務課程縮減將使學生踏入藝術領域時遭遇困難,他認為校方此舉形同阻斷與南澳洲藝術界交流的管道,感到非常失望,「這對於南澳洲的藝術發展也是一個重大的損失。」 為了抗議戲劇中心可能關閉,學生在校內發起靜坐。希望能以和平抗爭的方式向校方表達訴求。 圖/拯救戲劇中心提供為了表示抗議,學生創立「拯救戲劇中心(SAVE Drama Centre)」臉書(Facebook, FB)頁面,並發動聯署,已獲得超過8000名師生響應。同時學生分別於14日與16日發起罷課與靜坐活動,和平示威要求校方正視學生訴求,否則將持續進行抗議。行動引起校方關注,因此預計在明年組織委員會,成員包括四名創新藝術學士班戲劇組學生與戲劇方面專業人士。然而,學生抗議者瑞恩.威廉斯(Ren Williams)表示,雖然委員會已成立,拯救戲劇中心仍每天定期更新傳達學生訴求,「若是委員會無法達成訴求,我們仍持續進行抗議。」 為向校方表達訴求,學生也發起聯署行動,號召校內師生一同拯救可能被淘汰的戲劇中心。 圖/截自Change.org為回應學生擔憂,福林德斯大學副校長彼得.蒙提斯(Peter Monteath)承諾,校方將在適度範圍內調整課程以維持戲劇中心的聲譽,「我們不僅會維持校內戲劇課程的名譽,也希望(重新調整後)可以將戲劇中心的聲譽提至更高。」
肢體探索親密關係 實驗戲劇盼跳脫身分框架
藝文
第1738期
肢體探索親密關係 實驗戲劇盼跳脫身分框架
2020-12-02
【記者陳卓希台北報導】舞台中央,三位穿著黑衣的男人伸出雙手相互撫摸,三人的手臂開始纏繞起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表演組學生張維佐帶領團隊,於11月27日起在「PLAYground南村劇場」舉辦實驗戲劇《理想親密》,透過探索不同的親密關係,顯現社會的身分框架。 三人的手臂不斷交錯,試著建構親密的全貌。編導張維佐說明,劇情不侷限於任何感情,親情、友情和愛情都需經探索尋找解答。 圖/張元提供人們總稱職扮演社會規範的角色卻逐漸喪失自我,身兼編劇與導演的張維佐提到,為揭露此現象,他編寫劇本從自身的童年出發,交錯他對親情和愛情的討論,展現與成長背景環環相扣的人生發展。他進一步說明,諸多觀念自幼即被灌輸,如愛情該由一男一女組成等規範,而這些無緣由的堅信逐漸成為「信仰」,導致人們都不去質疑。因此他設定「信仰」成為故事主軸,呈現人因長期接收既定價值觀,難以不受影響地做自己。 演員詮釋人們在三角關係間的摸索狀態。編導張維佐表示,只要找到彼此舒適的方式愛便可以並存,但不是多情。 圖/張元提供樂音驟變,演員披上披風、肢體詼諧地擺動,以「神」的姿態高頌信仰。男孩見後隨之歌詠起舞,演繹人的認知受普世信念影響的意象。張維佐舉例,即便內心對情愛的見解不同於主流,卻不自覺會隱匿真實自我,朝「正確」的模樣發展。「可是那些負面、破碎的東西也是我的一部分,為什麼不能讓別人看到呢?」他感嘆,這是亞洲教育灌輸下的社會現狀,人們將限制視為正常而不善於提問。 燈光轉藍,舞台瀰漫迷幻氛圍,演員三人以儀式頌揚神的旨意,呈現過度依靠信仰時,可能影響人的選擇與思想。 圖/張元提供「媽媽明明很認真教你。」、「你明明很乖。」舞台,母親不斷質疑男孩的性別認同。張維佐表示,因制度使然,親密關係的角色被鮮明刻畫,不符角色定位者皆被視為怪異。霎時傳來沉重腳步聲,意味「成長」來臨,父母慌忙示意男孩逃離,但男孩卻執意佇立原地,他想迫使迷惘的自己成長。張維佐解釋,劇情設定父母不讓男孩成長,這呈現親密關係會影響人成長的樣貌,人們容易順從父母等人的期待發展,且時間流逝也逼迫人們在迷惘狀態即須取捨。 三人藉由相互肢體碰觸,探索親密關係的全貌,呈現人們在成長中摸索自我和社會的模樣。 圖/張元提供男孩奮力吹起氣球後謹慎交付一人,對方接過氣球後,卻糾結於社會框架失神鬆手,男孩見狀氣憤地大吼離去。「因為相信才會交出去。」飾演男孩的演員黃盛煜解釋,氣球象徵他重要、脆弱的愛,而人一旦受到傷害後,會再度遊蕩其他的親密關係另尋寄託。張維佐認為,現今各親密關係的設定皆僅有一個答案,像家庭只由父親、母親和孩子構成,僵化的認知導致不同於此的他人自我懷疑。 氣球代表男孩的愛,他藉由玩樂試探對方心意,渴望交付自己的真心,顯現青少年在親密關係中表露愛的方式。 圖/張元提供演出末段腳步聲再次傳出,且迴盪「我是有力量的。」、「我是有自信的。」等話語。男孩淡然從皮箱拿出豔綠色西裝,在舞台中央脫去黑衣後著裝,象徵他已接納自己成長的必然。觀眾周憶敏說:「很多人明明還沒準備好就長大了,卻一直說服自己很堅強,要像個成熟的大人,看了很心痛。」
戲劇融導覽 「十貳劇場」凸顯展演空間意義
藝文
第1731期
戲劇融導覽 「十貳劇場」凸顯展演空間意義
2020-10-07
【記者陳卓希桃園報導】穿著隔離衣的剪票人員站在劇場入口,用機械化的口吻請觀眾出示身分證件。「十貳劇場」與桃園展演中心合作,於3、4日舉辦展演《即刻救援:捲土重來》。劇團打破一般導覽形式,透過沉浸式的戲劇體驗,讓觀眾在探索過程認識展演空間。 展演的工作人員也都穿上隔離衣,位於展演中心的各處,讓戲劇不僅存在於劇場。 圖/十貳劇場提供導覽路線從桃園展演中心入口開始,一路穿過排練室、舞台、貓道、中控室等,深入一般不易接觸的劇場空間。導演黃琦雯坦言,傳統的導覽模式無法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他以戲劇融合導覽的形式,引導觀眾摸索展場,了解劇場的全貌和每個空間的作用。他說:「希望是讓觀眾自己探索空間。」並由此重新定義觀眾、表演者與場館三者之間的關係。穿過展演中心過程如同闖關遊戲,演員打扮成「超星球」的外星人,藏身在展演中心各處,以對話、演戲和跳舞等方式,與身為「地球人」的觀眾互動。觀眾接觸演員後,會獲得線索再前往下一個地點。十貳劇場團長張凱福說:「從買票開始到導覽結束,我們都想盡辦法讓故事把空間都串連起來。」他指出,希望導覽不僅是解說,也不是只有劇場才能說故事。 正反派的演員都穿著經設計的鮮豔服裝,在舞台上進行對決,令觀眾印象深刻。 圖/十貳劇場提供黃琦雯表示,他安排演員的形象與他們所處的場域有所連結,藉以突出展演中心各個空間的意義。在劇情上,位於觀眾席表演的演員畏光,觀眾需用手電筒與演員對抗,才能完成任務,藉以宣導觀看表演時,應關閉3C產品。而排練室的角色會穿著舞衣,用誇張的肢體與觀眾共舞,讓互動更有趣。 演員穿著豔紅的舞衣,處在環繞藍光的排演室。十貳劇場依照對場地的「想像」,替演員和空間進行打扮和佈置。 圖/十貳劇場提供劇團把整個展演中心打造成「舞台」,演員能近距離接觸觀眾。黃琦雯提到,沉浸式戲劇最大的困難在於表演時充滿不確定性,但這也是最有趣的地方。因沉浸式戲劇沒有固定的規範,所以也不會限制觀眾的參與和配合程度。演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學生許庭禎補充,演員也會依觀眾的調性做調整,他說:「像對小孩和長輩說話的口吻就會不同,觀眾能更自在地待在空間裡。」 演員藏身在漆黑舞台,詭譎的紅光會隨演員移動,和觀眾近距離玩遊戲。 圖/十貳劇場提供「希望也能替其他場館量身訂製一齣戲。」黃琦雯表示,期望融合沉浸式戲劇的導覽形式,可被更多劇場接納,讓更多人看見劇團的工作場域和樣貌。觀眾廖俊凱提及,這齣戲不僅具教育意義,也讓他對展演空間留下強烈的記憶點。
當內心的呼救說不出 多元戲劇媒材療癒心理
專題
第1725期
當內心的呼救說不出 多元戲劇媒材療癒心理
2020-05-07
【專題記者李昱亭、陳宣懿、姜期儒、黃宥綺綜合報導】試想你成為童話《小美人魚》裡的主角,面臨與巫婆以聲音換取雙腿的協議、成為人的抉擇、對王子期待的幻滅,伴隨著小美人魚經歷故事中的種種情節。或許,你最後會發現,其實你與小美人魚一樣渴望愛情?或是與小美人魚一樣,曾經付出很大的代價,換來的卻是泡沫般的結局?「我們選擇《小美人魚》這個故事,可能藉由做小美人魚的面具、演小美人魚的故事,甚至創造其他角色,幫他(個案)深入探索故事,與小美人魚發展出密切的關係。就像設身處地走了一遍他的遭遇,最後大家會發現自己的生命故事能與《小美人魚》的故事做連結。」——戲劇治療暨諮商心理師林嘉文言語外的心理治療 戲劇反映內心世界探索《小美人魚》故事的過程,其實就是戲劇治療的一環。「戲劇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方式,為表達性藝術治療(註1)的其中一個分支,強調非言語的表達。戲劇治療運用戲劇或劇場藝術的元素作為媒介,藉由經設計的專業活動來達到療癒效果。戲劇治療暨諮商心理師林嘉文解釋,戲劇的元素包含聲音、身體、故事、即興、角色扮演,甚至是道具及儀式,都是戲劇治療可運用的媒介。註1:表達性藝術治療為心理諮商治療中的其中一種學派,強調言語以外的治療形式,包含舞蹈、音樂、戲劇、藝術媒材的創作、詩歌等。雖然角色扮演為戲劇中重要的元素,然而伯大尼兒少家園兼職戲劇治療師柳冠竹說:「一場戲劇治療下來,我們可以演戲,也可以不演戲。」他分享,戲劇治療師用「象徵的語言」工作,肢體、物品、故事內容都可以是象徵內心世界的媒介。由於媒材豐富,戲劇治療與心理治療教育及實務工作者張志豪認為,戲劇治療師可靈活地按照不同個案狀況,彈性選用適合的媒介,使個案更容易接受戲劇治療。 戲劇治療強調非言語表達,除了角色扮演外,也結合聲音、身體、故事、即興,甚至道具及儀式。圖為台灣戲劇復原力協會的偶劇工作坊活動情景。 圖/台灣戲劇復原力協會提供戲劇治療三階段:暖身、主活動、反思戲劇治療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依序為暖身、主活動及反思。「暖身的內涵是讓大家專注在此刻。」柳冠竹表示,暖身階段通常會有個固定儀式,可能是傳球、圍圈分享等。除了暖「身體」,也暖「心理」。柳冠竹指出,暖身活動雖依每次的治療主題有所不同,然而重點皆在幫助參與者建立心理安全感,使其能放心在治療空間探索心靈。主活動則由治療師靈活運用戲劇元素,依治療目標設計並進行活動。對此,林嘉文分享,若目標是表達情緒,可能會使用劇場遊戲;若要探討人際關係,便可能從虛擬角色扮演開始;若是討論家庭議題,可能會演一個與家庭相關的戲。柳冠竹接著說明,主活動結束後通常會有簡單的反思與回顧,讓整個活動有個穩定的收束。「在戲劇過程中,我都在扮演一個公主,接下來我就要像灰姑娘回到現實世界了。」林嘉文表示,反思與回顧能讓參與者轉換狀態,回到自己的生命中,扮演人生真實的角色。戲劇投射助探索心靈 供個案反思真實人生除了有三個階段的治療過程外,戲劇治療最特別且核心的活動為「戲劇投射(Dramatic Projection)」。林嘉文解釋,不論有沒有意識到,將心靈世界放進戲劇,這個過程就叫投射。比如拿玩偶做偶戲,在個案說故事的過程中,就是將內心的感覺反映在玩偶上。柳冠竹舉例,有人選擇獅子和綿羊玩偶,在兩個玩偶互動的過程中,治療師就可以發現其中的象徵意義:其實獅子和綿羊代表不同面向的自己,獅子代表憤怒,綿羊則代表害怕。藉由這樣的過程,能使人重新整理內在。「有些時候講出內心很困難,有時也會有創傷的情境。」柳冠竹說,若個案曾經歷巨大的創傷,要實際說或演可能造成二次傷害,因此戲劇治療強調「心理距離」。例如用玩偶扮演,個案可以自己決定手的擺放位置,甚至可以覺得不舒服就直接丟掉玩偶。又如扮演童話角色,角色可能也有家人和須面對的難題,儘管與真實人生的連結沒那麼直接,然而在扮演的過程中,個案仍能透過角色反思自身的議題。英國HCPC(Health and Care Professions Council, HCPC)註冊戲劇治療師楊心柔也補充,戲劇治療多數的治療方式是來自藝術中的隱喻,不需要直接坦露自身議題,因此提供個案相對安全的抒發空間。 戲劇治療強調「心理距離」,個案若遇到難以說出口的內心創傷,選擇以玩偶扮演的方法能給予其相對安全的表達空間。圖為戲劇治療運用玩偶示意圖。 圖/黃宥綺攝此外,戲劇虛擬及想像的特性,讓個案有更大的彈性與空間去嘗試。林嘉文說:「轉化的空間是蠻關鍵的治療因素。」個案在扮演中改變角色的決定、改變角色說的話,這樣的變化也會重新整合回自己身上。個案便能自然而然地在投射與創作過程中,了解自己也有機會產生這樣的變化。臨床心理師暨戲劇治療師朱靜怡分享一次治療經驗,個案扮演全能的英雄,而治療師扮演壞蛋。一開始,英雄總要求被打倒的壞蛋再度復活並戰鬥,在最後一場治療中,英雄卻不要求壞蛋繼續戰鬥。他補充,有別於前期激烈的情緒表達,個案在過程中逐漸轉化,理解自身也能以溫和的方式與人相處。開啟治療新選擇 戲劇治療受眾多由於戲劇治療著重非語言、彈性的活動,因此適合不擅表達、難以做言語心理諮商的個案,像是兒童、精神疾患等。資深臨床心理師黃龍杰解釋,大部分心理治療或是心理諮商,過去叫做「Talking Cure」,以談話性的方式進行,讓人藉由表達故事找到癥結而領悟。而戲劇治療則提供視覺、行動反應等非語言(Non-verbal)的刺激。毛蟲藝術心理諮商所所長張祐誠提到,表達性藝術治療能讓個案實際透過行動產生改變,也能幫助個案用不同的媒介和方法表達自己「難以言說」的感受。接觸戲劇治療的群眾大致上以兒童居多,但近年來也慢慢向外擴展。柳冠竹分享為失智症患者做戲劇治療的經驗,「嚴格來說失智症沒有在做心理治療。」他解釋,失智症患者大多是長者,面對身體狀況不佳,無法透過口語清楚表達失落感。然而,戲劇治療提供失智症族群新的治療方式,透過簡單的肢體語言表達,並加入「玩」的元素,讓長久以來無法清楚表達想法的失智症患者,能夠以戲劇闡述自己的故事、補足他們所需的心理支持,幫助他們活成不同的模樣。此外,諮商心理師傅雅群也提到,原本不喜愛與人互動的青少年,透過戲劇治療在團體中與人互動,能排解自己衝動的情緒,重新整理自身的心情,當再次面臨相同困境時變得更成熟。由於適合戲劇治療的族群多元,目前台灣的戲劇治療工作者除了接個案,也會進入學校、社福團體、身心科診所工作,甚至開設工作坊提供服務。但若是想投身戲劇治療工作,台灣目前並沒有提供完整的教育環境與證照制度,讓戲劇治療的人才培育及就業陷入發展困境。 目前台灣戲劇治療師透過接個案、進入學校或社福團體、身心科診所工作。圖為毛蟲藝術心理諮商所內提供表達性藝術治療服務的空間。 圖/姜期儒攝未有完整培育體系 戲劇治療發展困難多目前國內沒有系統化的戲劇治療教育,台灣人只能前往國外接受戲劇治療教育及拿取證照。但回國後面臨證照不被政府承認,無法單獨以戲劇治療師身分進行治療的窘境。「基本上戲劇治療在台灣還不算一個成熟的專業。」林嘉文坦言。學成歸國的戲劇治療師首要面臨的困難是一般大眾的不了解。楊心柔也說:「回到台灣最困難的是要跟大家解釋這是個專業,要解釋戲劇治療師是個怎樣的工作。」由於常常遇到個案不能理解戲劇治療在做什麼,一開始建立信任感會是工作上需面臨的挑戰。 戲劇治療師暨諮商心理師林嘉文坦言,戲劇治療在台灣還不算一個成熟的專業,需要時間累積人才。 圖/姜期儒攝「現在從國外完成學業回台的戲劇治療師就只有2、30個人。」伯大尼兒少家園戲劇輔導督導蘇慶元坦言,因為台灣戲劇治療師的基數少,導致這個專業不易被大眾認可。柳冠竹無奈地說:「我們花太多時間讓自己活下來了,所以沒有太多餘力做集合的動作。」他表示,戲劇治療師須維持一定的個案量,並花費時間與金錢成本維持心靈健康,因此難有餘力成立協會。此外,戲劇治療師在台灣須取得臨床心理師或是諮商心理師相關證書,才能合法執業與進行治療。依據《心理師法》規定,只有從臨床、諮商心理相關系所畢業的人,才有資格考心理師證照。換言之,即使戲劇治療師學成歸國,沒有教育部認可的心理相關學歷也不能考心理師證照。張志豪說:「《心理師法》把所有心理治療碰到『治療、諮商』通通涵蓋在他的業務範圍。」他指出,這些戲劇治療師除了會被《心理師法》的罰則規範,還要被《醫事人員人事條例》罰款,最嚴重還可能會有刑期問題。開設工作坊相互交流 治療師盼新血加入儘管如此,柳冠竹認為每個人都有被看見、被聽見的需求。「讓不同狀態的人都找到方法去表述他們自己,我覺得這是某一種的公平吧。」他表示,讓每個人都能有抒發空間,是他投入戲劇治療所關注的焦點。即便戲劇治療師在台灣面臨專業不普及、人才培育困難與證照制度等問題,他們仍積極以自己的方式為民眾提供服務,推廣戲劇治療。楊心柔表示,目前學成歸國的戲劇治療師可進入學校開設相關課程,讓更多人認識且願意加入戲劇治療的行列。蘇慶元更期盼透過研討會、工作坊等方式,藉由國內戲劇治療師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工作經驗,讓更多助人工作者(註2)運用戲劇元素協助不同的個案,延續戲劇治療療癒人心的功能。註2:泛指涉及運用心理輔導、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提供服務的專業人員,如:學校輔導教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社會工作師、復健諮商師等。
融即時投影於戲劇 北藝大學生演繹網紅舉止
藝文
第1719期
融即時投影於戲劇 北藝大學生演繹網紅舉止
2019-12-26
【記者賴辰瑀綜合報導】演員將化妝品塗抹在臉上,詼諧且誇大地重現時下網路影片中網紅的舉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佰捌級劇場設計學系學生修讀「表演專題」與「排演基礎」兩門必修課程,聯合呈現舞蹈劇場《你在看什麼?》,19日於校內戲劇舞蹈大樓演出,嘗試以肢體演繹資訊時代的網紅舉止,使觀眾彷彿置身一段段網路影片中。 演員頭綁彩色氣球,並歡樂地跳舞,希望帶給觀眾幸福、天真的氛圍。 圖/北藝大佰捌劇設提供除了演出戲劇,此次表演還結合即時投影。演員一邊在舞台上演不同橋段的網路影片,呈現出YouTuber製作影片時取景及拍攝的過程,同時也一邊透過手機錄影,將錄影畫面即時投影到舞台螢幕,加上現場配音及製作的字幕後,成為YouTuber放上影音平台的影片。舞監助理黃婧說明,即時投影是近年新穎的劇場手法,不僅突破劇場在鏡頭語言的限制,還可讓觀眾更充分連結演出主題。例如模仿美妝影片時,網紅Austin坐在觀眾席,將化妝的教學步驟即時投影在螢幕上。導演羅瑋君說明,在傳統的劇場舞台,觀眾只能從固定角度觀賞表演,而透過投影,觀眾便可用不同角度觀看事件。在Austin教學時,多位演員仰躺在地,時而彎曲身軀,時而高舉單手,演員葉宸佑解釋,舞者的肢體以不同姿態延展,象徵Austin化妝後產生自信。 網紅常拍攝的另一種影片類型關於家居生活,一位演員模擬網紅解說家具的擺設方式,其餘演員則將肢體蜷曲成為家居擺設品,像是有機關的折疊床,以及能夠控制不同亮度的燈光等家具,藉由伸展與收縮肢體詮釋家具樣態。羅瑋君補充,從觀眾席能看見各款人體傢俱,但透過即時投影,卻只能看到演員介紹其中一款傢俱,以此呼籲觀眾探討影片內容的真實性。 演員身穿黃色系的服裝,以肢體的延展與收縮象徵可調整亮度的燈光。 圖/北藝大佰捌劇設提供至於以美食為主題的單元「幸福小食堂」,演員以食材、鍋具及調味料等道具擺設出廚房場景,並製作在影音平台觀看影片時,網頁側邊會出現的聊天室及影片選單。節目進行期間,聊天室的對話串也會跟著劇情移動,細緻地表現觀眾看網路影片時所見的視窗景象。 「幸福小食堂」單元中,演員製作大型道具,如影片選單及影音平台的網頁側邊會出現的聊天室,使觀眾置身於網路世界中。 圖/北藝大佰捌劇設提供黃婧說明,演出表露現今網路影像傳播的多元性和娛樂性,觀眾能從不同的視角觀看影片,例如在直播主身旁,或是影片拍攝現場。觀眾古欣平看完演出後,則對影片進行反思,他說:「自己好像看到網路影片背後不為人知的一面、看透網路上的一切都是營造出來的,但卻更不了解自己在網路上看到的是什麼。」 此為演出前,學生製作的舞台模型,除了有「幸福小食堂」中的影片選單及聊天室外,也有在家居影片中,設計家具的擺設位置。 圖/賴辰瑀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