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聲光交融 《潘朵拉幻象》打破感官認知
藝文
第1730期
聲光交融 《潘朵拉幻象》打破感官認知
2020-09-30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木琴聲雜揉電子音樂從後方傳來,四周的牆面也隨著現場跳動的音樂節拍,發射出絢爛的影像。沉浸式展演《潘朵拉幻象》於9月24日至27日,在鳳甲美術館登場,打擊樂團隊以擊樂表演結合電子音樂、劇場藝術與數位影像,建構一個感官錯置的科技世界,審視自我意識與科技的關係。有別於傳統音樂會的鏡框式表演,策展人、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學生謝賢德表示,《潘朵拉幻象》以16顆多聲道喇叭環繞展演空間,並結合三面環場的多媒體藝術牆,創造360度環繞的沉浸式場域,讓各種聲響與影像在空間中交疊、穿插並產生共鳴。他說:「沉浸式的聲場效果,能打破一般人的常理認知。」當觀眾緊盯前方的擊樂表演時,樂器並未發出聲響,而是從四面八方傳來,造成觀眾視覺與聽覺的衝突。 演出時,數位投影影像會根據現場聲音的頻率,做出相對應的光影變化。 圖/蕭景馨提供謝賢德認為,音樂不僅止於演奏音符,它能創造出一種嶄新的姿態,再與觀眾的感官共存。他說:「我希望藉由數位聲音科技,創造出打擊樂與電子音樂在聲音表現上新的可能性。」因此,音符透過電腦計算再重新組合後,觀眾會聽見兩種不同的聲音質地,包括麥克風收攏後重新分配的打擊樂聲,以及音效合成器轉化的電子音樂。最後,這兩種聲音再被電腦程式傳送至指定的喇叭,製造聲音的延遲與幻聽效果。 展演透過絢爛的光影幻象與環繞音響效果,讓觀眾彷彿置身於潘朵拉的盒子。 圖/蕭景馨提供除創造傳統打擊樂的其他可能性,謝賢德也想透過擊樂與電子音樂反覆交融,探討自我意識與科技訊息對話的過程。同時,他的團隊也利用即時投影配合現場聲音,呈現無限串流的雲端世界。他形容,這會讓觀眾的感官彷彿開啟潘朵拉的盒子,不停遊走在科技世界的虛幻與現實之間。「當音樂暫歇時,就需要刺激觀眾的視覺。」導演、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的蕭景馨說。他在曲目交替的空隙,設計舞者走位與肢體動作,串連聲音與影像。因此,觀眾能將目光聚焦在舞者身上,等待下一段音樂表演。 民眾可以在表演開始前,敲擊鼓面或朝麥可風發聲,體驗多聲道聲響裝置。 圖/陳嘉怡攝因沉浸式表演沒有固定的觀看方向,觀眾可以自由選擇或站、或坐,讓展演空間的每一處都可以是表演舞台的延伸。觀眾李庭葶說:「這樣的演出形式不像一般音樂會規定嚴格,比較沒有距離感,因此能無拘無束地享受音樂。」主修古典音樂的觀眾葉家華則表示,這樣的實驗音樂掙脫傳統樂理的束縛,使創作者更能發揮聲音最純粹的樣態。
擊樂跨領域結合 敲出新感官饗宴
藝文
第1660期
擊樂跨領域結合 敲出新感官饗宴
2017-10-11
【記者謝宜臻台北報導】由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及朱宗慶打擊樂團所主辦的「JPG實驗室」計畫,7至9日在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將《森槮-擊出自然的記憶》、《聲波圖物語》以及《As One》,三組擊樂演出搬上舞台。《聲波圖物語》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四年級學生演出,表演方式引用「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re)」,讓觀眾分享自身故事,再由演奏家即興詮釋樂曲。演出共四場。每場演奏因故事內容而截然不同,有關於親人的沉重記憶,也有對愛情的體悟;表演者一一將故事化為演出靈感,無論是黑夜後的黎明,或對愛情無怨無悔的付出,隨即在琴槌下化為輕敲木魚或急奏木琴的節奏與旋律。表演者史孟航說明,通常人們是先看見樂譜,再去想畫面,但這次則先有畫面、再有音樂。表演者陳妍臻指出,演奏必須捕捉到故事當中的情緒、畫面,「用音樂去模仿、呈現、表達。」 《聲波圖物語》結合「一人一故事劇場」,讓觀眾分享的故事成為演奏家即興創作,使演奏家與觀眾共同成為演出的創作者。 圖/謝宜臻攝《聲波圖物語》讓表演者和觀眾不再只是面對面,「我們的作品也是他們的作品。」陳妍臻說道,這次也邀請觀眾一邊聆聽演出,一邊在畫布上描繪感受,「希望觀眾能聽到音樂,並勾勒自己內心的線條、聲波圖。」觀眾蔡詩禮表示,演出確實在他腦海中產生畫面,使他自由揮灑出水流線條。 《聲波圖物語》演出第二部分的互動模式,是讓參與的觀眾至座位席後方的畫布自由創作,使內心感受之聲波藉由繪畫抒發。 圖/謝宜臻攝《森槮-擊出自然的記憶》則重視互動體驗,觀眾上台觸碰紅蘿蔔、蘋果等實體蔬果,藉由蔬果導電產生音效;又透過行動裝置連結活動網站,點擊「樹」、「陽光」等森林元素的圖案,使數位音效結合現場擊樂聲,模擬森林氛圍,呈現跨領域藝術體驗。觀眾劉立媺給予演出正面評價,她認為用蔬果做出不同音效,既有互動感,整體聽覺效果也很好。 《森槮-擊出自然的記憶》以導電裝置與觀眾進行互動,使擊樂演出與音效巧妙融合。 圖/謝宜臻攝《森槮-擊出自然的記憶》以森林作為聽覺與視覺的主題元素,表演分成「矇」、「眼」、「生」、「展」四個部分,利用大自然隨著時間推移而消長,象徵人類的初衷被消磨與尋回。演出尾聲,擊樂家共同演奏木琴,敲擊激昂舒展的旋律,盼給予觀眾不同層次的體會。 《森槮-擊出自然的記憶》以自然為主題,開場第一部分「矇」展現自然的純淨。 圖/謝宜臻攝第三組演出是由北藝大博士生戴含芝與黃晉韋及聲響藝術家團體「HH」共同完成的《As One》,以即時影像、電子音樂與不同擊樂曲風的碰撞,詮釋音像(Audio-Visual)相互交織的獨特風格。「電子音樂有重低音的節奏,而打擊樂又有豐富的音色變化。」戴含芝與黃晉韋認為他們與「HH」即使來自不同背景,卻十分互補。「希望讓大家覺得我們跨域的演出,有融合為一的感覺。」戴含芝說,這便是《As One》想傳達的理念。這三場演出皆利用打擊樂結合多元領域的實驗與創作,呼應主辦單位鼓勵擊樂跨領域發展的期許,也為觀眾帶來一場音樂能量豐沛的饗宴。 《As One》視覺與聽覺皆與音訊緊密扣合,以即時影像、電子音樂,與擊樂多元音色碰撞出獨特風格。 圖/謝宜臻攝
環保樂器敲出節奏 擊樂劇顛覆傳統
藝文
第1599期
環保樂器敲出節奏 擊樂劇顛覆傳統
2015-05-28
  演奏家手持鐵筷當作鼓棒,敲擊鐵桶底部與側面,製造出響亮樂聲。 圖╱陳君宜攝【記者陳君宜新北報導】日常生活中的刷子與桶子,賦予節奏與旋律後,竟也能登台成為打擊樂!台北打擊樂團24日於新莊文化藝術中心舉辦「擊樂HOW HOW玩」,演奏家結合戲劇與生活用具,顛覆傳統對打擊樂的想像,同時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體現「音樂就在身邊」的感受。《桶子大戰》以日劇形式演出,兩名演奏者拿著鐵筷、提著鐵桶出場,一人以日語大聲說道:「我要開動了!」拿起筷子大口吃麵,發出簌簌聲。另一人本來安靜地翻閱報紙,被吸麵聲干擾後,用筷子大力敲打鐵桶,以示不耐煩,兩人產生爭執。吃麵者不滿地召集朋友,雙方用鼓聲對峙,彼此互不相讓。演奏者用鐵筷打擊鐵桶底部、側面,並拿起鐵桶敲擊地板,鼓聲越趨大聲,最後嘎然而止。團長尤文傑表示,表演中使用的都是「環保樂器」,將日常生活中的廢物回收利用後,結合音色與節奏,創作出獨特音樂。除了鐵桶,樂團也用刷子演奏。曲目《清潔部隊》中,演奏者使用刷子摩擦木質地板,發出如樹葉搖晃般沙沙的音色。《清潔部隊》戲劇概念發想者、台北教育大學音樂系學生黃靖元表示,想演繹出清潔公司員工上班時趁機玩樂的情景。尤文傑補充,他發現刷子正敲、反敲與側敲等,都會有不同音色,具有許多可能性,於是使用刷子演出此曲。另外,運用日常用品來打擊,也是希望推廣打擊樂,讓觀眾能輕鬆入門。演奏日常用品對學生演奏者來說也極具挑戰,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學生許芯提及,在《桶子大戰》中敲打鐵筷時,因材質較鼓棒缺少彈性,難以掌握敲打力度,她花費近一個月的時間練習才上手。演奏《清潔部隊》的黃靖元則說,平常打擊樂器,僅需運用手腕與下手臂的力氣,但此次演出則需彎腰拿刷子摩擦地板,要加上上手臂的力量,「每次都練習完都覺得腰酸背痛。」每次都練習完都覺得腰酸背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