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87期
翻轉「墨前紙後」框架 《明淨》以裱紙拓水墨可能
2023-11-29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我試著拆解水墨畫的媒材,去進行有別傳統的排列組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班陳竫虹26日起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南北藝廊,舉辦創作個展《明淨》,希望透過作品跳脫「紙張輔佐水墨」的既定印象,拓展紙材創作的可能性。陳竫虹以往的創作多是傳統水墨與膠彩畫,但他認為若只專注在筆墨技法,容易落入文人畫的固定模式。因此,他在《明淨》中首次嘗試以「裱紙」作為創作主體,顛覆大眾對水墨畫的傳統印象,並使用空間裝置探索當代水墨的新穎面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班李欣諭認為,《明淨》用紙張當作主要媒材,讓作品空間感更為突出。「在傳統上,無論是國畫或是其他繪畫,顏料皆需不斷覆蓋於紙上,才能夠使一幅作品更趨近於完成。」陳竫虹表示,他在作品〈0〉中試圖打破此框架,反轉「墨在前、紙在後」的圖層概念。他先將濃墨塗在一張宣紙上,接著不斷疊加經剪裁或撕碎的紙,「這件作品的底墨像是紙,而上面的紙反而像墨一樣。」陳竫虹拋開作畫慣用手法,堆疊出厚度不一的紙層於水底墨上,使其底墨透出不同深淺的顏色變化,提供觀者欣賞水墨畫的新視角。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班楊之涵觀展後,對〈0〉留下深刻印象,他說:「這件作品似乎挪用了西方圖地反轉的概念,顛倒紙墨的主客關係,是相當有趣的畫面。」 〈0〉是以濃墨作底,疊加剪裁或撕碎過的宣紙於墨上,打破以往用墨作畫的框架。 圖/陳竫虹提供陳竫虹也在創作加入書畫裝裱中「裱褙」的手法,有別以往多將紙材裱於布或絲織品上,他使用木塊襯底並黏糊宣紙。作品〈留白〉遠看像是塗上白色油漆的立體圖形,近看則是宣紙附著於表層。「我當時在思考,如果水墨畫不再是從平面中出發,而是從立體雕塑去創作,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陳竫虹解釋,他運用裱褙的方式,把潔白純粹的宣紙貼附在立體裝置上,再利用展場燈光與雕塑品凹凸不平的外觀,形成光影的漸層。 〈留白〉是陳竫虹此展第一件誕生的作品,他以擅長的裱褙技法結合木工,創作出立體雕塑。 圖/陳竫虹提供不同於展場其他作品,〈無題〉不只使用宣紙,也應用雲龍紙作為創作媒材。「雲龍紙的纖維明顯且粗糙,但宣紙卻是平整和光滑。」陳竫虹說明,在雲龍紙上疊加剪裁過後的宣紙,讓下方的雲龍紙在作品右上角露出,透過原始紙張及加工過後的兩種狀態,形塑出材質間的強烈對比。他也選擇天然糨糊作為紙張黏著劑,讓紙張達到一定厚度後自然崩裂,凸顯材質本身的美感。此外,陳竫虹刻意調整間距去堆疊紙張,使顏色接近透明的宣紙產生層次變化,強化其存在感。 〈無題〉運用雲龍紙及宣紙兩種紙材,形成材質間的對比。另外,逐漸崩解的作品邊緣,已形成不規則的線條與突起。 圖/邱昭華攝
藝文
第1783期
實驗影像映女性故事 《莎芙群像》盼掙脫社會束縛
2023-10-26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大膽地共同創作激發我們的組織、創意的潛能。」哥倫比亞籍實驗電影導演畢七月(J Triangular)說。《莎芙群像:女性實驗影像創作基地》由畢七月及裝置藝術家陳安安擔任導師,帶領20多名女性學員,在六堂影像工作坊課程後,策畫成果並發表實驗影像作品。展覽以不同形狀的螢幕、人體翻印模型等媒介投影創作,讓成員自由發揮創意,傳達女性不受框架限制的理想。展覽22日在微風影城展出。 畢七月(前排左)、陳安安(前排中)與工作坊學員們的合照。這次工作坊從八月中旬開始,22日於微風影城發表成果。 圖/廖芷筠提供「我們的目標是培養一個女性社群,並在電影中建構嶄新的前衛女性主義。」畢七月作為女性主義者,期盼透過影像將更多女性故事呈現在螢幕上。此外,工作坊以集體創作的形式,也呼應今年《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中「集體即力量」的理念。陳安安認為,無論是女性或性少數社群,都在父權社會下遭到噤聲,因此身為女性更應該練習為自身相關的社群倡議。他也觀察到,當學員們討論時,對彼此故事和受壓迫的經驗也能有所共鳴。在工作坊前期,成員們以「夢境」、「情慾」等關鍵字作為主題,互相分享經驗與想法,在認識彼此的同時慢慢打開自我,最後各自進行拍攝。到了創作後期,學員再重新擬訂新題目,並運用先前的影像素材,剪輯成實驗影像作品,透過不同學員拍攝的畫面,交織出各種創作的可能。「最重要的是拋開既有的想法。」陳安安解釋,或許素材拍攝者當下並未賦予畫面意義,但經過其他成員拼湊後,不但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能引起學員間的共感。作品〈沈默 Silence〉以面具作為影像的重要元素,像是劇中人物手拿面具遮住臉部,和牆壁上的手影互動,身體不時扭曲伸縮,或是戴著面具站在路上凝視前方。除了面具之外,影片中也呈現一位被粉色紗布罩住身體的女性,正試圖用手掙脫束縛。「面具和粉色紗布就像是社會給女性的拘束。」創作者之一的國立臺北大學會計學系學生廖芷筠表示,現今仍有許多國家的女性受到不公平待遇,這樣的框架籠罩女性多年,讓女性成為沈默的群體。 〈沈默 Silence〉中,一位女性跪在地上,在粉色紗布裡扭曲掙扎著,象徵社會給女性的框架。 圖/廖芷筠提供而另一件作品〈Flowing〉使用流動、重複的元素設計畫面,以分割畫面的手法,並讓四個一樣的影像同時放映,或是將泡泡飄上天空的影像疊合在一起。談及當初以泡泡作為主題的原因,影像創作者、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的李怡嫻說:「我不喜歡穿泳衣,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好看,透過泡泡去看身體,它會扭曲變形,感覺就像是自己與身體抽離。」身為女性的李怡嫻,認為社會經常灌輸「女生就是要瘦」的觀念,進而產生對身體的自我懷疑。 圖為〈Flowing〉在展場中的呈現,三個電視螢幕疊加在一起並同時播放,電視機上還有塑膠泡泡呼應主題。 圖/邱昭華攝圖為〈Flowing〉在展場中的呈現,三個電視螢幕疊加在一起並同時播放,電視機上還有塑膠泡泡呼應主題。 圖/邱昭華攝觀眾曾偉婷在觀賞完〈沈默 Silence〉後說道:「當中有一段粉紅色紗布蓋在女生身上,就好像一個束縛。」他認為這個畫面如同自身會遇到的狀況,一方面被社會價值觀綁住,一方面又想做自己。觀眾邱郁婷則說:「這些作品讓我想到約翰・伯格(John Peter Berger)在《觀看的方式》裡提到的『男人觀看、女人表現』,而展覽裡的作品都在努力地突破這個框架。」
生活
第1757期
黃宗潔談動物倫理 望打破框架重現動物面貌
2021-11-17
【記者張珈爾綜合報導】13日文訊雜誌社舉辦「就算牠沒有臉──關於動物書寫與動物倫理的一些思考」講座,邀請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同時也是本月動物專題的客座主編黃宗潔主講,透過分享自身的經驗與觀察剖析動物倫理的內涵。 文訊雜誌社於13日舉辦「就算牠沒有臉──關於動物書寫與動物倫理的一些思考」講座。 圖/文訊雜誌社提供近年來,國內動物保育意識逐漸抬頭,隨著文訊雜誌社發行的「那些動物教我的事:動物、文學及其他」專題雜誌發行、國立臺灣文學館的「友直友諒友多毛─阿貓阿狗的文學史特展」展開,動物倫理與保育相關的議題益發受到關注,然而,動物倫理與保育在實踐上,仍有其面臨的困境與難題。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黃宗潔期望透過分享自身的經驗與觀察剖析動物倫理的內涵。 圖/張珈爾攝「人跟動物的關係以及對待動物的態度,取決於我們所拿捏的距離感。」黃宗潔解釋,在人的道德運作裡面,傾向很自然、很本能地把需要利用的動物,例如常被食用的豬、牛、雞等推離視野,以至於牠們失去身為生命的面貌,而產生的距離感也製造出對於不同動物的差別心,對此當天參與講座的東華華文文學系暨研究所學生鄭雯玲提到:「我對自己家的狗和外面流浪狗的愛是有等差的。」而這正是黃宗潔一再強調以「動物的臉」進行倫理思考的原因。「動物倫理在思考的,就是如何還原這些動物的臉。」黃宗潔指出,所謂的還原並不意味著大家都應該吃素,或是杜絕一切使用到動物的商品,而是重新度量距離感和差別心,意識到自己把動物推得多遠,面對自己對於不同動物在倫理實踐上的差別待遇,先覺察,才有在乎、回應的可能性。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黃宗潔期望可以透過研究與社會對話,藉由傳達自己的能量產生影響力。 圖/張珈爾攝動物倫理與保育的議題逐漸滲入大眾視野,但黃宗潔表示,很多相關的議題固然提過,但動物的處境以及社會對待動物議題的態度,卻依然轉換得很緩慢,他期望透過自己的研究與覺察喚起大眾對於生命的注意,而非落入二元對立的框架,對此,當天參與講座的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學生林同學也說:「我也喜歡吃肉,就不太能接受有學者說的要保護動物就要改吃素這種二元對立的說法。」 許多關心動物倫理及保育議題的民眾參與當天講座,希望能從動物保育的二元對立困境中找到答案。 圖/張珈爾攝「如果做研究只是把它視為一個議題,沒有真實的投入,就只是一個熱潮。」黃宗潔期望可以透過研究與社會對話,藉由傳達自己的能量產生影響力,使得動物倫理可以脫離自身框架,被廣泛地視為生命教育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