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跨校學生共組抗議行動 泰博移工籲政府正視勞權
生活
第1820期
跨校學生共組抗議行動 泰博移工籲政府正視勞權
焦點
2025-11-22
【記者王翊丞、林庭如台北報導】「泰博違法,部長在哪?」學生與勞工權益組織高喊口號,於勞動部前抗議。國立臺灣大學勞工社(以下簡稱臺大勞工社)20日號召多個學生團體偕同泰博科技企業工會(以下簡稱泰博工會),控訴泰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博科技)以違反勞動人權的規範,限制移工行動,並勒令解散工會的行徑。 根據《泰博科技公司外籍同仁人事管理要領》規定,「受雇期間在台結婚、懷孕及攜眷者,將予以遣返。」且須自行負擔回程機票及一個月基本薪資的解約罰款。此外,更在「生活與宿舍守則」規章裡,規定大量瑣碎的處罰項目,如在浴廁未隨手關門將懲處「勞動服務」五天、寢室內使用延長線懲處「勞動服務」一個月等。當受害移工自組工會,泰博科技更要求移工於十二月底前解散工會,否則將實施「勞動服務」兩個月。 註一:報導提及的「勞動服務」來自《泰博科技公司外籍同仁人事管理要領》,並非刑罰的替代措施。 對於管理要領中的「勞動服務」,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林佳和說:「兩個月勞動服務,甚至可能牽涉到強迫勞動。」此外,他解釋,「遣返」在法律上意指政府將不合法聘僱的勞工驅逐出境,泰博科技並無此權力。移工beth(化名)說:「(泰博)營造了一種令人感到被監視和施壓的氣氛。即使未表達威脅,但他們(泰博)的行為已經讓我們明白,他們非常不認同我們參與工會活動。」泰博工會秘書長汪英達補充,由於移工不懂臺灣法律,資訊落差讓移工難以法律作為自保的依據,「他們不知道有全國法規資料庫可以查詢,英譯版也不一定簡單。」 為提供受害移工發聲管道,全國自主勞工聯盟秘書張仲方與汪英達邀請學生一同協助移工組建工會。臺大勞工社、政大種子社等學生團體也於社群媒體表示,面對泰博工會提出的訴求與證據,勞動部僅回應「不當勞動行為將由裁決委員會依法裁處」然而,等待裁決的過程中,工會幹部已多次被泰博科技的人力資源部門分別約談、寄送警告信。對移工而言,這段時間無法獲得應有的勞權保障。因此學生團體提出四大訴求,包含勞動部長洪申翰親自出面接見泰博工會、勞動部應有保障工會的具體解方、勞動部應於判決期間更積極介入,以及若泰博科技未改善違法事項,應禁止其引進移工。張仲方說:「這麼多工會幹部都是單親媽媽、要養家,面臨被遣送回去,那你勞動部不出面保護,誰來保護?」 由學生自主發起的抗議活動,凸顯年輕世代相當關心、重視基層勞動權益。「我們詢問各社團願不願意前來,他們覺得移工權益不得不幫。」臺大勞工社長陳昶安說道。他表示,面對泰博科技的不當對待,各校學生願意一同為移工發聲。政大種子社長林尚杰認為,比起移工在面臨辭退風險時,仍努力爭取勞動權益,以學生身分站上街頭,給予支持,更沒有後顧之憂。他們期盼勞動部正視移工訴求,改善移工長期被忽視的勞動權益困境。
康大合作軍火商引倫理爭議 學生組破鏈行動抗議
國際
第1819期
康大合作軍火商引倫理爭議 學生組破鏈行動抗議
焦點
2025-11-21
【記者黃暐喬報導】美國康乃狄克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以下簡稱康大)破鏈行動學生組織(UNCHAIN)於 11 日在康大校內霍默.巴比吉圖書館(Homer Babbidge Library)前發起抗議。學生針對校方與多家軍火製造商的合作關係提出質疑,以發送傳單和使用粉筆在地面寫下標語,認為此合作牽涉戰爭、武器研發與倫理爭議。 「美國帝國主義造成死亡,而康大為其買單。」、「康大正在僱用並招募與殺戮相關的勢力。」這些粉筆字道出破鏈行動對校方的主要控訴。由康大學生組成的校園倡議團體破鏈行動,以反帝國主義與反種族主義等為核心理念,透過校園抗議、互助站(mutual aid)、讀書會與社群倡議等形式關注大學資金流向與軍火製造商對學校的影響。該組織在社群媒體指出,康大長期與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雷神科技(RTX)、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與普惠公司(Pratt & Whitney)等軍火製造商合作,接受逾 60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19.6 億元)的國防研究資金,並透過實習與校園招募機制,將 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領域的學生導流至軍工產業。學生組織認為,這不僅是一般的產學合作,而是涉及武器研發、暴力與監控技術的倫理問題。 康大學生阿諾尼瑪斯(化名)說道:「學費不應被用於支持大規模暴力,這是許多學生無法接受的。」學生的質疑也延伸到校方與軍火企業的合作模式,康大學生布倫尼(化名)說明,問題不僅在於學費的流向,軍火企業提供的實習與研究機會,雖然表面上有助於學生就業,實際上使學生無形中成為戰爭技術鏈的一部分。他補充:「校方長期未公開合作細節,導致學生難以了解研究成果與技術最終被如何使用。」除了資金與技術面的疑慮外,康大學生克蘿伊・加拉雷斯(Chloe Gallares)也指出,當校方一方面與軍火企業維持合作,另一方面卻忽視戰火中的平民時,學生自然會質疑康大是否仍履行其應有的公共責任。 對倫理、透明度與公共責任的質疑後,學生也進一步提出具體的改變方式。布倫尼認為,康大應公開合作內容與資金流向、提高決策透明度,並逐步減少與軍火企業的合作。艾許莉(化名)則指出,校方應將資源優先投入住宿、獎助與心理支持等實際影響學生生活的領域,而非助長戰爭。布倫尼補充道:「大學不該一方面強調『平等與關懷 』,另一方面卻仰賴軍工產業維持研究與就業管道。」他強調,只要康大持續維持和軍火業的合作關係,學生要求資訊透明與撤資的行動就不會停止。
美國轉折點性別用詞惹議 曼大生抗議聲援跨性別者
國際
第1818期
美國轉折點性別用詞惹議 曼大生抗議聲援跨性別者
2025-11-14
【記者黃暐喬報導】4日,於美國曼菲斯大學(University of Memphis,以下簡稱曼大)約有十多名學生聚集抗議,高舉旗幟與標語表達對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曼大分部在校園設立攤位的不滿,並認為攤位上的用語對跨性別學生不友善,直接將跨性別女性歸類為生理男性。 「生理男性應該參加女性體育競賽嗎?」美國轉折點在邀請保守派活動者、前女子競泳選手萊莉・蓋恩斯(Riley Gaines)演說前,於宣傳攤位旁的白板上寫下提問,邀請路過的學生投票,並與有興趣者交流想法。曼大學生梅爾・埃萊夫瑟里烏(Mel Eleftheriou)指出,美國轉折點攤位的提問方式會讓參與者傾向選擇特定立場,是一種過度簡化的論述,忽視了性別認同與體育規範之間更深層的討論。當天約十多名支持跨性別的學生在美國轉折點的攤位附近發起小規模舉牌行動,與對話題感興趣的學生喊話,希望讓討論呈現更多元觀點。「抗議者認為美國轉折點的用語將他們醜化,他們只是想讓大家看到他們也是普通人。」梅爾說道。 此事件在校園內引發討論,部分學生支持跨性別者參與女子項目,亦有聲音主張以生理性別為區分標準。畢業於曼大的布萊恩・薩拉提耶爾・阿亞拉(Brayan Zalatiel Ayala)認為,若允許跨性別女性以新身分參賽,將對女子體育造成嚴重衝擊,使運動員面臨不公平競爭。他指出,多項比賽已顯示跨性別女性擊敗生理女性選手的情況。生物學家亞歷克西斯・阿亞拉(Alexis Ayala)也持類似立場,他強調即使服用睪固酮抑制劑或雌激素等荷爾蒙療程,男性仍具先天生理優勢。不過,梅爾則認為,若僅以性別二元區分恐過於簡化,他建議可透過檢測荷爾蒙指數作為更具可行性的方式,以兼顧公平與包容。 在爭論過程中,雙方也提出未來可以改變的方向。梅爾表示,跨性別學生抗議只是希望被看見和理解,「根據相關研究,在進行兩年以上的荷爾蒙治療後,應該可以考慮讓跨性別女性依其性別身分參與比賽,同時應持續監測荷爾蒙水平。」布萊恩則強調,無論外界如何看待,他都會持續為自己認為「跨性別女性就是男性」的理念發聲。亞歷克亞斯則提出,他覺得最理想的方式是為跨性別運動員設立獨立的比賽組別,讓他們能在專屬聯盟中參賽。
《返校法案》入加拿大憲法 皇大師生捍衛教師勞動權 
國際
第1818期
《返校法案》入加拿大憲法 皇大師生捍衛教師勞動權 
焦點
2025-11-14
【記者蔡孟安報導】加拿大亞伯達省(Alberta)的皇家山大學(Mount Royal University, MRU)(以下簡稱皇大)於4日中午在校內草坪舉行一場和平抗議,現場約200名教職人員與學生參與,共同捍衛亞伯達省教師的罷工權益,並反對政府援引《憲法法案》中的〈但書條款〉(Notwithstanding Clause),強制通過《返校法案》(Back to school act),以法律手段強制教師返回工作崗位。 亞伯達省教師因與政府在薪資、教師資源分配不足未達成共識,在10月6日發起全省罷工。為避免學校教育停擺,政府於10月28日援引《憲法法案》中的〈但書條款〉通過《返校法案》,使法案即使觸犯憲法保障的人民權益,仍可繼續生效,強制教師結束長達約三週的罷工。此舉引起教職員工與學生的不滿,並於4日在皇大舉行抗議。參與抗議現場的皇大學生布倫南・法蘭奇(Brennen French)認為,政府使用〈但書條款〉的做法有剝奪人民罷工、表達自由言論的嫌疑,此舉正是以維護教師的工作權、抗議權與言論自由為核心訴求。「在教育這個極度重視『表達』的領域中,教師能自由發聲對學生的成長而言至關重要。」法蘭奇說道。 「我認為教職人員的權益不應被蔑視,這次省政府通過法案的方式已經越界了。」皇大學生雷金(Rey King)說道,政府雖然是為了不停滯教育而推動法案,試圖解決公立學校面臨缺乏老師教導的窘境,但不應以援引〈但書條款〉的方式來解決與教師們協議破局的情況。就讀聖弗朗西斯天主教高中(Saint Francis High School)的盧阿爾・亞克・阿烏烏・尼亞爾(Lual Yac Awuou Nhial)指出,自己學校已有大批教職員辭職,留下的老師承受更沉重的教學壓力,導致勞動權益受損,「如果政府願意為了教師罷工而動用憲法強制復工,那未來又有什麼能阻止政府對其他勞工行使同樣的權力呢?」尼亞爾說道。 針對教學工作與罷工之間的平衡問題,法蘭奇表示,罷工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但為了教育者與環境的長遠目標,罷工仍是必要之舉。雷金則分享道:「學生因為罷工而錯過全新學期開始後一個月的課程,即使教師罷工有他們的原因,但不可避免的仍影響到了學生的權益。」他期盼,政府能再次與教師工會進行談判,並撤回《返校法案》,正視亞伯達省的教師以及學生權益。
計分新制度惹議引暴動 卡大重啟協商緩衝突
國際
第1817期
計分新制度惹議引暴動 卡大重啟協商緩衝突
2025-11-07
【記者鄭丞傑報導】尚比亞卡帕薩馬卡薩大學(Kapasa Makasa University)(以下簡稱卡大)於10月27日爆發學生抗議事件,起因為校方宣布引入新GPA(成績平均績點)制度作為評分依據,卻未與學生充分討論,也缺乏配套措施。抗議最終演變為暴動,警方以「有可能破壞社會安寧的行為」之罪名拘留了74名學生。 「我們不是反對新GPA制度,但校方選在錯的時間實施,才讓學生決定抗議。」卡大學生菲佛(Favor)(化名)說道。他指出,抗議是不滿校方推行的方式,並非針對制度本身。卡大學生史瓦娜(Ms. Swana)則表示,他雖然不完全認同抗議行為,但在學生會長表達反對意見後,校方仍堅持執行,「許多學生感到被忽視與不滿。」他說道。另一名卡大學生詹加茲亞.喬伊拉德(Jangazya Joylad)認為,學生的訴求是希望校方在決策時,能參考並納入學生的意見。此次抗議行動警方以影響到交通安全與校園秩序為由,逮捕46名男性與28名女性學生。警方表示,學生有表達訴求的權利,但必須在合法範圍內進行。 卡大過去採用與銅帶大學(Copperbelt University)類似的計分制度,「這個制度是從三年級才開始計算GPA。」菲佛說道,然而新GPA制度的計算是從一年級到四年級,並溯及既往,在校學生過去的成績都將列入計算。除了新GPA制度,平時成績的計算也將受到影響。喬伊拉德指出,依照新規定,如果學生的平時成績低於20分,將會自動喪失考試資格,但現今已有部分學生完成考試,這些已經考過的科目可能會被取消或視為無效。不過喬伊拉德認為,新制度也具有正面意義,但希望能有更長的過渡期,「這項制度能激勵學生,從學期開始就保持努力。」他說道。 抗議事件過後,校方與學生代表建立了協商管道。史瓦娜表示,目前校方決定將新GPA制度延至下一學年,並只適用於新生。此項決議讓校內氣氛逐漸緩和,校方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也有所改善。喬伊拉德也希望學校未來能建立更有效的溝通管道,例如成立學生諮詢委員會,讓學生代表可以在會中表達同儕的意見,使決策的過程更具參與性與透明度。
學費新政策掀示威潮 葡萄牙學生上街護受教權
國際
第1817期
學費新政策掀示威潮 葡萄牙學生上街護受教權
焦點
2025-11-07
【記者劉倚瑄報導】「學費要取消,不是增加!」、「獎學金要強化,學費要消除!」學生們高喊口號,表達對政策的不滿與訴求。於10月28日葡萄牙共和國議會對國家預算案最終表決當日,數百名大學生聚集在里斯本(Lisboa)羅西烏廣場(Rossio),抗議政府決定自2026年起將解除高等教育學費凍漲上限,並取消碩士學費天花板。 抗議由反學費運動組織「沒有人被落下」(Ninguém fica para trás)發起,並以全國各大專院校學生會號召學生參與。儘管當天下著大雨,學生仍冒雨前進,在里斯本街頭齊聲呼喊口號。「我們的核心訴求,除了廢除學費,更希望建立一個具尊嚴、民主且免費的高等教育制度,讓每個人都能在平等的環境中獲得受教的權利。」來自里斯本大學(Universidade de Lisboa)的抗議學生恩里克.勞倫索(Henrique Lourenço)說道,學生在住宿、交通及生活開銷上已承受龐大壓力,在未來還需要為公立教育支付更高額的費用,對經濟條件有限的學生而言極為不公平。「學生應該能平等追求學業與人生目標,不應被經濟或社會階級所限制。」他補充道。 葡萄牙政府於9月3日公布《2026年國家預算草案》,提出自2026年起將解除高等教育學費上限。該公告一出,引發學生群體強烈反彈。目前葡萄牙大學年度學費上限為697歐元(約新台幣2萬4775元),新預算案則將上限調漲至710歐元(約新台幣2萬5237元)。根據《葡萄牙憲法》第74條第3項第e款明定,國家應「逐步實現各教育階段的免費化」,學生團體因此批評政府背離原有承諾。「今年高等教育入學人數創新低,許多同學因無力負擔學費與生活費被迫放棄升學,此次調漲無疑是雪上加霜。」就讀波爾圖高等工程學院(Instituto Superior de Engenharia do Porto)的阿豐索.索薩(Afonso Sousa)說道。在學費調漲的同時,獎學金及補助也逐步減少。提供研究獎助的國家科學與技術基金會(FCT, Fundação para a Ciência e Tecnologia)更於7月遭政府裁撤。就讀阿爾梅達・賈雷特中學(Escola Secundária Almeida Garrett)的大衛(David)表示,他與身邊的同學都擔心未來獎學金制度將被削弱,其他研究相關計畫也恐怕會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我對做研究充滿熱情,但很難想像在這樣的環境下繼續走這條路。」大衛說道。 「我認為高等教育正變得越來越菁英化。當入學的關鍵取決於金錢,而不是學生的能力與努力,那這就叫做菁英化。」索薩說道。對許多學生而言,這場抗議不僅是反對學費調漲,更是一場關於教育平等與社會階級的辯論。勞倫索認為,公民為了提升學歷、改善生活條件要付出如此巨額的金錢實在不公平。在里斯本大學攻讀碩士的安娜(Anna)說:「在學費調漲前,階級分化已經十分明顯,許多人之所以不上大學,單純因為經濟條件不允許,此政策只會讓分化更嚴重。」 儘管學生抗議聲浪不斷,葡萄牙共和國議會仍於同日通過《2026年國家預算案》。「我們會持續奮鬥,繼續舉行示威、集會,張貼海報與布條,直到政府正視學生的聲音。」勞倫索說道。索薩也表示,學生應團結起來,在面對不公政策時挺身而出,讓執政者真正以人民權利為核心治理國家。
旁遮普學生捍衛憲法權利 校方同意撤反抗議宣誓書
國際
第1817期
旁遮普學生捍衛憲法權利 校方同意撤反抗議宣誓書
2025-11-07
【記者李若水報導】印度旁遮普大學(Panjab University, Chandigarh)多位學生領袖與團體於10月30日起在校長室前發起靜坐抗議與無限期罷課,反對校方於6月推出的「反抗議宣誓書(Anti-Protest Affidavit)」,嚴格規範學生抗議形式。學生代表要求學校撤銷該宣誓書政策,並透過社群媒體召集學生抗議,向旁遮普與哈里亞納邦高等法院(Punjab and Haryana High Court)提起訴願,要求重新審核宣誓書的內容。 抗議期間,學生們在校長室外絕食靜坐,並在噴水池旁懸掛布條與標語,訴求撤回宣誓書、捍衛言論與集會自由。旁遮普大學學生安莫爾.帕塔普.辛格(Anmol Partap Singh)說:「反抗議宣誓書將摧毀學生運動與行動主義,抗議的主要訴求是完全撤回這份宣誓書,不接受任何妥協。」旁遮普大學生哈爾西姆蘭普里特.辛格.巴德沙(Harsimranpreet Singh Badesha)表示,學生們感受到被迫簽署的壓力,因為一旦校內出現任何不公或不當行為,他們將無法透過抗議表達訴求。印度媒體《昌迪加爾之聲》(The Chandigarh Voice)指出,校方的政策嚴重限制了學生運動,將導致學生未來無法自由發聲。 反抗議宣誓書為旁遮普大學新生入學時必須簽署的文件,規定任何抗議活動均需事先獲得校方批准,並嚴格限制形式、音量與地點;違者恐被取消入學、禁止入校或喪失參選權。巴德沙表示,宣誓書剝奪了學生的憲法權利,包括第19條保障的言論自由與集會自由,以及第21條保障的抗議權。「許多新入學的學生被迫簽署這份文件,一旦校內發生不公或錯誤的事情,他們將無法表達異議或抗議。」巴德沙補充道。旁遮普大學提交給高等法院的答辯狀則說明,此宣誓書為保護校園免受騷亂而採取的合法預防措施,並稱學生之訴願「完全是誤解和無理取鬧」,要求法院駁回。 歷經六天的連續抗議後,抗議學生於11月4日封鎖行政大樓,校方與學生最終達成共識,同意撤回「反抗議宣誓書」政策。抗議行動代表之一的旁遮普大學學生會副主席阿奇特・加格(Archit Garg)表示,抗議其實是一種表達的方式,也是捍衛權利的手段。「這次行動改變了許多人的想法,讓大家明白,我們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讓聲音被聽見。」加格說道。
魯大生首攜學界罷課 盼為巴勒斯坦發聲 
國際
第1816期
魯大生首攜學界罷課 盼為巴勒斯坦發聲 
2025-10-31
【記者蔡孟安報導】比利時荷語天主教魯汶大學(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以下簡稱魯大)教職人員與魯大聲援巴勒斯坦學生團體(KU Leuven Students 4 Palestine, KUL4Palestine)於23日下午,聚集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烈士廣場(Martelarenplein),首次舉行由學術界與學生聯手的罷課活動,學生手拿「聲援巴勒斯坦行動」的抗議錦旗,要求校方與以色列的學術機構停止一切聯繫,為巴勒斯坦進行抗議聲援。 「大學應致力於做出改善人民生活的相關研究,但這過程不應該以犧牲任何巴勒斯坦人民為代價。」參與者魯大研究生伊莉莎白(Elisabeth)(化名)說道。魯大學生X(化名)則表示,抗議人員希望透過這次遊行,向校方表達即使沒有金錢的方面交流,以色列與魯大仍不應進行任何形式的合作。參與師生於下午一點從拉德斯蒙席廣場(Ladeuzeplein)集合,遊行至烈士廣場。一路上參與人員以荷蘭語高喊「聲援巴勒斯坦」,並於烈士廣場大合唱訴諸和平的歌曲,以聲音和錦旗向學校表達聲援巴勒斯坦的強烈訴求。 伊莉莎白認為,雖然新上任的校長持續關心種族滅絕與以色列合作的爭議,但同時卻繼續推動與以色列學術機構的新合作,因此須透過抗議行動才能有效施壓學校改善相關政策,「像校方設計更多針對巴勒斯坦學生的教育計畫,並且暫停部分與以色列之間的合作,這些都是抗議活動的成果展現。」他說道。不過魯大學生林安琪則對於行動正當性與有效性表達疑慮,「抗議的形式雖然是表達立場十分有效的方式,但容易淪為一場宣洩情緒的『表演』,對於推動政策的改變效果有限。」林安琪談道。 針對魯大與以色列學術及企業機構的關係,林安琪表示, 不一定要全面中斷所有合作,但須要向學生清楚說明與以色列合作的性質、資金流向等,並開放學生監督。伊莉莎白則認為:「(以色列)機構涉及、默許針對巴勒斯坦的種族滅絕與非法佔領,我們有義務盡一切可能去阻止種族滅絕。」在學校與以色列結束一切合作關係前,抗議遊行等活動將不會停止。
明古魯長期洪患未解 學生籲政府檢討排水問題
國際
第1816期
明古魯長期洪患未解 學生籲政府檢討排水問題
焦點
2025-10-31
【記者劉倚瑄報導】印尼明古魯大學(University of Bengkulu)學生於22日晚間在當地淹水最嚴重的拉瓦馬木爾區(Rawa Makmur)的加里曼丹路(Jalan Kalimantan)發起抗議,呼籲地方政府正視明古魯市(Bengkulu)長期的洪患問題,並提出具體治理訴求。 積水遍布的街道上,學生們高舉布條:「要等出人命才要修嗎?」、「洪水發生這麼久,政府卻裝作沒看到!」,呼喊著對政府的不滿。「明古魯市的淹水問題已經好幾年了,政府一直不聞不問,也沒有提出任何解決方案。」抗議發起者、明古魯大學學生會(BEM KBM UNIB)成員諾凡札(Novanzah)說道,過去已有許多因積水引發的意外事故,學生會擔心若政府再無作為,恐怕真的會釀成悲劇。「情況已經非常緊急,我們臨時起意,只帶著幾條布條就出發行動。」諾凡札補充道。針對加里曼丹路長期水患問題,他們提出四項訴求——全面檢討排水系統、制定長期治理計畫、強化跨部門協調,以及確保政府的透明度與承諾。抗議結束後,學生們將布條懸掛在道路圍欄上,並透過社群媒體擴散行動影像,期望引起更多民眾關注,迫使政府採取實際行動。 「從我 2021年入學開始,淹水的問題就一直存在。難以理解的是,政府卻始終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就讀明古魯大學的穆罕默德・拉比爾・法赫里(Muhamad Rabil Fahri)說道。他表示,明古魯市拉瓦馬木爾區只要遇到整天大雨,路上就一定積水成災。加里曼丹路是該區的道路樞紐,洪水問題嚴重影響所有用路人。附近居民也深受影響,積水時常淹至機車排氣管高度,導致車輛拋錨;汽車濺起的水花遮蔽視線、釀成事故;積水與能見度低而跌倒受傷的事件已成日常。法赫里表示,雖然當地居民過去也多次向政府陳情,但始終未見具體改善。對於這次學生會的行動,他強調:「如果政府不聽人民的聲音,我們將更強烈地表達訴求,直到他們聽見為止。」 對於加里曼丹路長期淹水問題政府至今仍缺乏正面回應,明古魯大學生澤拉(Zera)說:「政府應該全面檢討排水系統,學生們期待這場行動能讓政府看見,民眾對洪災已經感到疲憊與無奈。」他期盼,這次由學生發起的行動,能成為政府正視地方民生問題的契機。「身為學生,我們本來就肩負社會變革的推動者、社會監督者,以及國家未來接班人的角色。」諾凡札說道,過去在同一條道路上,橋面曾出現多處深坑,長期未獲修復。當時學生們也曾發起自發性掛布條抗議行動,最終成功引起政府關注,並促使相關單位修補橋面坑洞,讓居民能夠更加安全、便利地通行。諾凡札認為,學生應對周遭發生的各種社會議題保持敏銳觀察,不應僅侷限於課業學習,更應主動為社會發聲。
修復街道迎接新家園 尼泊爾青年抗議後再上街
國際
第1813期
修復街道迎接新家園 尼泊爾青年抗議後再上街
2025-09-26
【記者劉倚瑄報導】尼泊爾政府4日以打擊假消息與詐騙為由封鎖社群平台,引發Z世代青年發起大規模抗議,各地民眾也紛紛走上街頭。抗議結束後,青年手握掃帚回到街頭,清理抗議所產生的垃圾並協助修復公共建築,投入後續的環境整理與社會重建。 Z世代早已因高失業率、重稅、貪腐對政府積怨已久,近期尼泊爾政府以涉嫌違法《社交媒體使用規範指令》(Directive on Regulating the Use of Social Media)規定為由,封鎖Facebook、Instagram、YouTube、X等26個平台,此舉成為壓垮年輕人的最後一根稻草。8日,青年走上街頭反對貪腐。原本和平的抗議卻遭政府武力鎮壓,造成多位青年傷亡,引起更大規模的全國抗議。前總理K.P.夏爾馬.奧利(K.P. Sharma Oli)於9日宣布下台,由前首席大法官蘇希拉.卡爾基(Sushila Karki)為臨時總理,局勢才漸趨平緩。政局穩定後,青年們將反腐敗的精神延續到環境恢復上,手持掃帚再度回到街頭,清掃街道、修復建築。來自尼泊爾的華僑,現就讀國立政治大學的張况舞說道,他父親的朋友也組織團隊,協助清掃環境,他們身著亮橘色的衣服,將散落街頭的紙張與殘渣收拾進垃圾袋,並將因暴力衝突被繪滿塗鴉、標語以及遭焚燒而焦黑的牆面重新粉刷。「這不只是社會責任,更是想傳達自己國家,自己來守護。」張况舞補充道。 畢業於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Tribhuvan University)環境科學碩士,普拉比娜.拉烏特(Prabina Raut),長期投身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倡議,提及青年的復原行動,「青年們帶著掃帚與團結回歸是一種宣告:改變不只是向領導者要求,更是需要我們展現自身能力。」拉烏特說道。拉烏特認為,這場抗議已被青年轉化為一種「公民環境行動」,同時指出,復原行動背後的三大意義——廢棄物與汙染控制、公共衛生保障和氣候韌性訓練。 據路透社報導,尼泊爾新任臨時總理卡爾基在抗議結束後,19日首次公開演講承諾打擊腐敗、創造就業機會和提高生活水平。卡爾基呼籲,尼泊爾人民需要團結起來重建國家,並強調以冷靜的情緒和各界共同努力重建國家。「我們心目中的新尼泊爾是沒有貪汙腐敗、有更多工作機會、貧富差距縮小。」張况舞說。就讀尼泊爾布丹尼爾坎塔技術學校(Budhanilkantha Technical School)的學生麗圖.拉伊(Reetu Rai)認為:「現在國家交由我們來治理,就不要重蹈貪污腐敗的覆轍,讓青年的犧牲付諸流水。」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