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刮擦噪音化為視覺紀錄 陳品慈首個展《無聲穿過》亮相
藝文
第1814期
刮擦噪音化為視覺紀錄 陳品慈首個展《無聲穿過》亮相
2025-10-03
【記者邱柏翔高雄報導】伴隨著音樂節奏,刮板在畫布上留下或快或慢的痕跡。目前就讀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的陳品慈,9月27日於 N°0|GALLERY 零號藝術舉辦首次個展《無聲穿過》,將他創作當下的聽覺經驗封存於畫作中。 展覽以作品〈A Silent Tree〉為起點,用淡雅的藍綠色調繪製而成。畫作中,一棵孤樹立於中央,「當我畫完那棵樹的時候,它給我一種很安靜的感覺。」陳品慈表示,最初曾考慮以具象的植物或風景為展覽主題,但在完成〈A Silent Tree〉後改變了想法,開始探索聲音轉譯成畫面的可能性。他透露,就讀碩班期間,原先計畫創作聲音與影像的系列作品,包含收錄環境音並製作紀錄片。然而,他認為當時尚未具備進行影像創作的程度,因此決定先從實體繪畫開始。而〈A Silent Tree〉上下方的深色方塊,則是體現其電影專業背景、借鑒電影元素的手法。 開啟對聲音的探索後,陳品慈創作《聲音記錄》系列,以水性漆為基底,呈現深邃的藍色,並用大型鋼刷刮擦作品表面,製造出強勁的垂直與斜向刮痕。陳品慈表示:「我想表達的不是單一、絕對的平靜,而是帶著張力的狀態。」他認為,聲音既能令人安定,也可能成為干擾,因此《聲音記錄》呈現介於邊緣的平靜,讓觀者感受聲音如何在矛盾中仍保有平穩的力量。N°0|GALLERY 主人Brook(化名)說:「此系列的藍更深、更沉穩,彷彿有重量,讓人聯想到低音的頻率,或是夜裡靜謐卻厚實的氛圍。」而陳品慈表示,創作《聲音記錄》的過程會產生刺耳的噪音,他說:「那個聲音很像是刮黑板的聲音,最終以另一種無聲的方式讓聲音留存於畫面中。」 此外,陳品慈的創作也受到電影製作經歷的影響,他曾有處理電影音訊素材的經驗,因此更加注重音波的大小、長短、斷點所呈現出的節奏。在《The Traces》系列作品裡,由密集的色塊和細膩的線條構成,將音波的起伏與斷點具象化。觀眾王子洋認為,《The Traces》呈現化繁為簡的感覺,「我在作品上看到非常強烈的節奏感,很像譜出了一首詩或一個樂曲的感覺。」陳品慈在創作時也習慣搭配音樂創作,並將當下的聽覺感受轉換為畫作的節奏,「那些聲音影響著我要如何下筆。」他說。 陳品慈表示,聲音能喚醒他的感官敏銳度,讓他察覺平時容易忽略的細節。他也指出,聲音不像影像有明確的形體,而是處於游移、不確定的狀態。「有些人可能一下就看懂作品,有的人看不懂所以在畫廊待很久。對我來說,他們的經過跟停留都是融入展場的效果。」陳品慈並不預設觀眾必須帶走特定的想法,反而期待透過開放的抽象作品,聽見觀眾的不同解讀。
流動筆觸勾勒內在情感 《心道漫談》求自我療癒
藝文
第1799期
流動筆觸勾勒內在情感 《心道漫談》求自我療癒
2024-11-15
【記者蔣若暄高雄採訪報導】蜿蜒流動的筆觸,勾勒出內心療癒與心靈的流轉,反思情感、經驗與生命的連結。就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的陳泳龍與林昀葶,於8日起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至高館舉辦《心道漫談 雙個展》。陳泳龍藉藝術傾聽內心的聲音,以及林昀葶以水的特質反思自我課題,引領觀眾展開一段探索心靈深處的旅程。 談及兩人個展的主題,陳泳龍分享《療心日記》靈感源於心理諮商中的「感恩日記」,以藝術創作代替日記書寫,探索過去創傷造成的影響。而林昀葶的《漫漫心流》則將水的流動與心理學中的「心流」概念結合,透過繪畫展現思想隨著時間推移不斷變化,「『漫』的意思就是水太滿向外流,『漫漫』二字疊加,畫面就會從一個定位點拓展到無邊無際。」展名中的「道」則概括兩人個展要旨,既傳達陳泳龍療癒內在的方法之道,也道出林昀葶藉「水」來感悟道法自然。 本次個展不同於過往具象的畫法,陳泳龍為了呈現出自己解構世界的過程,嘗試在抽象創作的同時,讓觀眾能夠辨識繪畫中的主體。在作品〈#該對自己誠實了〉中,他使用波動線條取代直線,象徵內心的焦慮或自我責備,並放慢繪畫速度,感受創作過程中的情緒反饋。在作品〈#與惡的距離〉中,陳泳龍想像將內心剝開、剖析自我的過程,利用大小不一、塗上各式顏色的保麗龍球,象徵潛在情緒在吸收負能量後逐漸膨脹的現象,並用背負著大顆保麗龍球的紅色小人模型,表達負面情緒最終成為壓垮人們的沉重包袱的狀況。 「教畫十餘年都是一樣的模式,我需要一點變化、一點衝擊。」林昀葶也分享自己的心境轉變,開始將重心從表象的呈現轉移到創作背後的理念,透過作品〈湧現〉中連綿的山巒和水波,傳達儘管內心掙扎,卻因為思緒的激盪而有無限創造力的狀態。在作品〈漫〉中,他將油彩稀釋劑、調和油與顏料混和,挪動畫布並使用吹風機增加油彩的移動,讓表面的顏料乾掉後產生如水漬般的肌理,象徵緩慢推移、流動的生命,也表示在人生挫敗中學習到的經驗,為歲月留下不可抹滅的痕跡。 觀眾陳桂美說:「現代人常常感到焦躁和焦慮,而這樣的作品帶來一種內在的安定感。」她從林昀葶的作品中找到內心的平和,並感受到創作中豐富的情感投入。觀眾劉姵君分享從作品體會到「水」的強大生命力,「那水流就像我們思考時內心的思緒。」此外,他也從作品〈#該對自己誠實了〉中的彎曲線條,感受到陳泳龍思緒的變化,以及藝術家隱藏在心中、不被外人輕易窺探的幽微情感。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