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新聞攝影展映社會百態 激發青年反思影像價值
生活
第1757期
新聞攝影展映社會百態 激發青年反思影像價值
2021-11-18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由台灣新聞攝影協會舉辦的「2021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得獎作品展」於11月2日至12月5日於中華文化總會城南空間NO.1展出。活動以「隔離年代」為題,展出人們在這大疫之年所拍下的新聞照片,完整回顧去年的重大事件。「在這個資訊片面化的時代,辦比賽更能有系統性地整理這些圖像。」台灣新聞攝影協會理事長莊坤儒表示,這個展出不僅是為了向外宣傳新聞攝影的重要性,且也想傳達「新聞攝影並不只是配圖」的概念。他認為透過這樣的展出方式,使好的作品呈現在大眾眼前,更能成為投入相關領域的青年族群一個努力的目標,也鼓勵他們進行嘗試。 2021台灣新聞攝影大賽以「隔離世代」作為主題,呈現疫情時代的「新日常」。 圖/黃亭茹攝「整體來說青年(近年)投件的數量並不多。」談及青年從事新聞攝影的現象,長期投入台灣新聞攝影協會工作的鍾宜杰表示,這並非青年族群不熱衷於新聞攝影,「更可能是青年不知道這個獎項或不知道新聞攝影是什麼。」他認為,絕佳的照片不會因為身份而有所不同,他提及去年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學生的獲獎作品,以此鼓勵​​各式各樣的人們投件。 台灣新聞攝影協會理事長莊坤儒稱此次以三角錐狀的設計呈現年度最佳新聞作品集,為最重要的代表。 圖/黃亭茹攝今年擔任台灣新聞攝影大賽的評審沈昭良平時在各大專院校教授攝影技術,他分析為何人們投入新聞攝影的意願不如以往,「這是大環境中新聞媒介的萎縮。」而對於如何強化新聞攝影工作的拉力,他認為,此次展出提供觀者來自新聞現場最即時的反饋,觀展青年若平時就有接觸攝影,在觀看作品的過程中除了認識社會議題,更能重新反思攝影的影響力,提升其投入新聞攝影的意願。 此為網路影音新聞專題類第二名的《被偷走的人生 周子飛囚籠去來四十年》,於展區中特別設置的視聽室內放映。 圖/黃亭茹攝投稿本屆比賽、目前就讀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的王崴漢熱衷新聞攝影,「我喜歡用照片說故事,希望能透過影像紀錄不為人知、觸動人心的場面。」他相信,新聞攝影能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打動讀者,促使更多讀者們關心社會議題。「身為攝影記者,希望拍攝的影像能夠吸引閱聽者去重視,閱讀其中報導的內容」,本屆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得獎記者王漢順同樣認同新聞攝影的價值,他期望這次展出能讓人們反思影像的閱讀方式,進而建構自己對新聞真相的觀點。 
沒有白恐的平行時空 攝影展還原受難者人生
藝文
第1734期
沒有白恐的平行時空 攝影展還原受難者人生
2020-10-28
【記者石學儒綜合報導】他站在譜架前,揮舞著手中細長的指揮棒享受耀眼的聚光燈,如果沒有白色恐怖,這可能是高英傑的人生。團隊「夏和光影像有限公司」於24日起在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紀念園區舉辦攝影展「平行人生」,透過想像受害者身處沒有白色恐怖的平行時空,與他們如今受難後的模樣形成對比,再度刻畫白色恐怖的歷史痕跡。 幕簾下的他穿著大衣,手中握著「壁」的劇本,如果沒有白色恐怖,那他的人生會是什麼顏色的呢? 圖/平行人生團隊提供拍攝前,團隊訪問13位受難的長輩及家屬,再以他們遭受劇變前的生活為模型,建構他們在平行時空的另一個樣貌。展中出現的海軍上校、國小老師等皆在展出的兩張圖像中分別呈現不同的狀態,既如今的樣貌與團隊想像他們在另一個時空的樣貌。觀展民眾、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的梁小明(化名)表示,他原先質疑展覽的意義,但觀展後,他看到受害者過去雖具政治犯的身份,但他們原對自己人生也有期盼,「(展覽這麼做)更去還原他們每一個人真實的樣貌。」漸層的藍綠色背景帶著顆粒,像是一片透著光的海洋,細長的標準體「平行人生」書寫在展覽主視覺上。「他會講得很雲淡風輕,但他們在過的那幾年都是很不愉快的。」團隊擔任平面設計、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學生陳又瑄訪問受害者後提到,受難的長輩在口述回憶時總是雲淡風輕。因此,他希望透過細長的標準體,呈現受害者與其家屬輕描淡寫的語氣,而佈滿顆粒的畫面,則比喻白色恐怖的回憶對他們來說是「深邃且不平滑的」。但他設計的主視覺在觀看上像是透著光,代表希望。 兩位長輩帶著童趣的語氣爭論照片中的桌子是不是真的會出現在校長室裡。 圖/石學儒攝影像中的高金郎披著西裝外套,手上握著「台灣之聲」的麥克風,這是團隊想像他在平行時空的另一個樣貌。因為一部電影而被捕入獄的他,如今出獄後仍在新聞業界奮鬥。不同於教科書概況地描述歷史,受難者的模樣在展覽一個個被刻畫出來,陳又瑄表示,聽著高金郎長輩分享過去的夢想和經歷,他感觸地說:「歷史課本是不會紀錄最深刻的那部分,展覽是以一個個體來跟我述說這些事情。」 高金郎在平行人生裡是個媒體大亨,在現實中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新聞人,在民眾日報等報紙刊物當任過記者。 圖/平行人生團隊提供 團隊想像其中一名受難者高英傑在平行時空是一名指揮家,並在展出的影像前擺放一根指揮棒。陳又瑄解釋,這是為了讓觀展民眾能夠有媒介想像團隊當時拍攝現場的畫面,體驗他們與長輩們互動的感受。觀展民眾黃意淳說:「團隊沈浸未來的想像,將這個元素放入,可以看到更多這些前輩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只有看到他們經歷的這段(白色恐怖)。」展覽希望再度呈現台灣歷史,團隊攝影師黃約農補充地說:「這個計畫不是一個單純的攝影展,我們定義它是一個楔子,我們必須要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這是我們這一代的任務。」攝影展主角之一、白色恐怖受害者楊國宇則希望透過轉型正義,正視被掩蓋的歷史,並以此為鑑。 「平行人生」開幕記者會,邀請到參與拍攝的白色恐怖受害者與家屬到場,與現場觀眾分享與討論過去的那段歷史。 圖/平行人生團隊提供
從觀景窗看世界 《unDifferent》拍出文化尊重
藝文
第1686期
從觀景窗看世界 《unDifferent》拍出文化尊重
2018-11-01
《unDifferent》是蜜菈在銘傳大學的畢業作品,並在該年度票選為前五名的優秀作品。 圖/蜜菈提供【記者林傑立綜合報導】「不要放棄任何一個能和與你完全不同的人認識的機會。」攝影集《unDifferent》中寫到。這是來自瓜地馬拉、目前就讀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的蜜菈(Camila Sáenz)的創作。蜜菈將兩種看似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照片兩兩並置,傳達「所有文化都應受尊重」的想法。從10月7日至11月13日在紅坊國際村展出。蜜菈的作品關注許多面向,其中女人與小孩常是蜜菈作品中的主角。其中一組作品探討「什麼是美麗?」將尼泊爾的婦女穿著紅色綴花的傳統服飾,拿著青色的提袋凝視遠方的照片,與兩位身穿紅黃披肩的肯亞女性,凝視鏡頭的照片組合。觀眾、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學生張家綸表示,尼泊爾婦女的照片令他感動,「就像蜜菈說的,世上沒有大家都覺得美麗的事物,也許真正的美是無形的。」 展覽中,蜜菈的照片多以兩兩並置呈現,傳達「不一樣都一樣」的概念,希望觀眾尊重多元文化。 圖/林傑立攝以小孩為主角的照片則圍繞在童年與快樂等主題。展場中的一組作品「什麼是快樂?」,兩張照片分別展現烏來原住民的孩子以一塊地毯在樓梯間玩耍,及瑞士的孩子爬上山頂眺望群峰。蜜菈說:「當我將相機對著孩子,他們總是微笑以對,但當人長大了就會開始對相機有戒心。」蜜菈想藉這兩張照片,說明人隨年紀漸增,得到快樂的方式已不如童年時單純。 蜜菈藉由將在烏來及瑞士拍攝到孩子的照片,思考「快樂是什麼?」的問題。 圖/蜜菈提供展場中有四張單獨呈現的照片,其中一張是在葡萄牙拍攝,一對父女身邊圍繞著手工藝品,在街邊下著西洋棋。蜜菈為這張照片註解「世界上最讓人快樂的事物從來就不是實體」,說明能帶給人真正快樂的是與人相處的時光,而不是物質的享受。紅坊國際村員工張悅安說:「看到畫面中的爸爸將自己對藝術的信念交給小孩,這讓我感受到和台灣不同的社會風氣。」蜜菈的紀實攝影之路,始於在瓜地馬拉當志工的經驗,他說:「攝影幫助我說故事,讓世人看到現實世界不同的面貌。」她表示,在瓜地馬拉有許多人未受教育,過著貧窮的生活。他希望能藉著攝影,讓更多人看見自己的家鄉並幫助他們。 蜜菈畢業於銘傳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並曾在尼泊爾與肯亞擔任攝影記者。 圖/蜜菈提供攝影集則是蜜菈大學時期的畢業製作,由於攝影集在台灣印製,因而被紅坊國際村負責人羅瑪.梅塔(Roma Metha)看見,羅瑪認為,密菈的照片不批判文化差異,而是欣賞不同文化。羅瑪深受「不一樣都一樣」的概念吸引。因此邀請蜜菈參加紅坊國際村《藝術對畫》計畫。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蜜菈的作品。 《unDifferent》中記錄了蜜菈四年間在33個國家遊歷的經驗,其中的文字內容是她旅行時的日記。 圖/蜜菈提供蜜菈表示,未來不打算再出版攝影集,因為他並不想靠著別人的肖像賺錢,而且四年的旅程已讓他探索到很多不同的事物。目前仍在就學的他,畢業之後將繼續留在台灣,思考如何幫助瓜地馬拉。
探討身份認同 都市原住民《烙》出家鄉記憶
藝文
第1669期
探討身份認同 都市原住民《烙》出家鄉記憶
2017-12-13
【記者薛惟中台北報導】照片中的原住民青年走進都市常見的學生社團辦公室,對投影在牆上的全家福微笑。由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的詹陳嘉蔚(Badalaq Djubelang)與原住民族青年陣線──Lau藝術小組發起的《烙出一條回家的路。》攝影展9日於台北特有種商行開幕,探討都市原住民的認同問題。 「外人都覺得原住民應該都住在山裡,這是一個很荒謬的誤解。」詹陳嘉蔚表示,有不少原住民生活在都市,而非刻板印象中的「部落」。詹陳嘉蔚亦對「家鄉」的概念提出反思,他說:「故鄉、原鄉到底是什麼?原住民的家鄉?還是原本居住的地方?」因此他藉著被攝者與投影的對話,詮釋被攝者對自身文化的想像。 參展青年、阿美族的張舲(Micko Sawmah)表示,自己母親雖為台東阿美族人,但他就讀幼稚園後便在台北生活。儘管知道自己的原住民身分,但他直至大學參與原住民社團,才種下尋根的念頭。因此他選擇社團辦公室為拍攝地點,與投影至牆上的全家福合照,藉此表達社團讓她重新認識「家」的過程。「社團是啟發我『再回家』的地方。」他補充,如今若提到家鄉,他會回答台東,而非生活已久的台北。  張舲選擇大學社團作為拍攝地點,並微笑看著投影至牆上的全家福,以表達社團是他重新認識「家」的起點。 圖/薛惟中攝「我們都市原住民沒有部落經驗,沒辦法跟原鄉連結。」就讀北藝大美術學系碩士班、父親為賽德克族的阮原閩(Siyat Moses)國中後便定居台中,並未在部落成長。他表示,自己無法融入有部落成長經驗的都市原住民,也不易尋得成長歷程相近的同伴,因此他希望藉由參加攝影計畫,尋找相似生命經驗的人。有感於此,阮原閩將自己的影像投影至版畫上,拍攝投影與版畫的互動。照片中他雖穿著族服,卻只能與版畫一側落單的原住民望著另一側圍圈跳舞的族人而無法參與。  阮原閩將自身投影至版畫上,透過投影與版畫人物的對話,傳達自己對融入原住民群體的渴望。 圖/薛惟中攝觀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生李采容認為,雖原住民經常出現於社會議題,但多僅是教科書上的冰冷文字,導致大眾仍對原住民族群相當疏離,經由此次展覽,讓她更了解原住民如何看待自身文化。觀眾吳祈得表示,對於表達都市原住民無法融入山地原住民的照片印象深刻,也藉此次展覽體認到原住民與漢人是生活在同一社會的群體。 張舲表示,希望透過展覽激起觀眾認識自己文化的動機,亦希望原住民能透過展覽找尋自身定位。阮原閩則呼籲沒有部落經驗的都市原住民應反思文化流失的問題,並肯定展覽針對原住民文化認同所拋出的議題。詹陳嘉蔚補充,相關的創作計畫尚未結束,未來將推出人物誌及網路平台,讓大眾更了解都市原住民的族群文化。
美愛大生攝影展 「守衛」婦女安全
國際
第1597期
美愛大生攝影展 「守衛」婦女安全
2015-05-14
尤坎以一系列黑白照片呈現婦女安全議題,照片中的模特兒手持防狼噴霧作為防身用的武器。 圖/泰勒.尤坎提供 【記者張又筑綜合報導】美國愛荷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owa, UI)學生泰勒.尤坎(Taylor Yocom)花費整整一年,拍攝數十張系列主題名為「守衛(Guarded)」肖像照片,照片中模特兒手持防身武器,呼籲人們重視婦女安全的議題。這些照片8日至31日將在尤坎的攝影展中展出。 照片中的模特兒們手持防身用的武器如防狼噴霧、防狼哨等,以直白的方式強調婦女安全權益的重要性,也為曾經遭到性侵或性騷擾的婦女發聲。尤坎表示,這個計畫的發想是源自西元2014年一堂藝術課中和同學的討論。當她和同學討論到婦女單獨返家時隨身的防身武器、並拿出來互相展示時,班上的男同學卻對這些物品感到大吃一驚。原本被女同學視為平常的物件,卻造成男同學這樣的反應,使尤坎驚覺性別間的認知差異,於是決定拍攝這一系列照片。 為讓觀看者視覺聚焦,並強調照片所表達的情緒和特質,這一系列的照片全為黑白色調,試圖傳達婦女在現實生活中遭受的安全困境。尤坎表示,她並不是要試圖教導大家如何保護自己,或陳列出自我防衛的工具。「對我來說,那些掛在鑰匙圈上的防衛武器,象徵婦女身為受害者卻必須面臨的譴責。」 照片裡的模特兒有的是尤坎的親友、有的是不認識的路人,她們在拍攝過程中,也和尤坎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或看法。其中一位模特兒、愛大學生莎拉.帕芙(Sara Puffer)說:「只因為我身為一個女人,就必須時時刻刻受到被性侵的威脅,我對這個社會現象感到氣憤。」身為尤坎多年的好友,她讚賞尤坎的作品總是以女權主義做為題材,並指出婦女不該成為性侵的當然受害者。她說:「尤坎的作品顯示,婦女雖然對此有所恐懼,但仍然在捍衛自身的權益上握有強大的力量。」 即使現今社會不斷強調性別平等,但各地性侵事件仍頻傳。尤坎認為,讓婦女生活在一個習慣性攜帶防身武器的環境裡是非常不合理的,這樣的現象必須改變。她說:「遠離這種強姦文化的方式,就是創造一個安全的校園環境。」她希望可以藉由她的作品,讓這個議題持續受到大眾關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