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學生創意發想東華夜市 攤位數量動線有待改善
校園
第1801期
學生創意發想東華夜市 攤位數量動線有待改善
2024-11-29
【記者張恩爾報導】國立東華大學自19日起,連續五週於校內試營運「東華夜市」,校方邀請花蓮特色攤商進駐,也鼓勵學生設攤。然而,第一次試辦後,許多學生於Dcard校版發文,指出攤商過少、人潮多導致等候時間過長等問題。 談及校內夜市的體驗,東華企業管理學系學生賴柏崴表示,目前攤位過少且種類單一,他建議校方增加遊戲攤商,提升夜市的豐富度。東華資訊管理學系學生呂秉翰也持相同看法,他認為目前夜市的規模無法負荷學生數量,「我買韓式炸雞時排了大概30分鐘,如果要以一般夜市的標準來看,可能會達不到學生的期望。」除了攤位數量不足外,東華資訊管理學系學生林家伃補充,校方應調整夜市位置與動線,目前的攤販設置於人行道兩側,導致中間走道過窄,人多時容易擁擠,「會有學生被擠到旁邊馬路上,可能會因此發生危險。」 對此,東華國際企業學系學生,同時是夜市籌辦團隊總召的黃少柔表示,根據學生填寫的回饋表單,下一次試營運將從26個攤位增加至33個,往後也會視情況持續擴張。東華學務處課外活動組助理姜紫淇則補充,未來將增加攤商之間的間隔,讓排隊動線更清楚,也將提供攤販「即將售完」與「已售完」的牌子,公告銷售情形,避免學生撲空。 談及在校內規劃夜市的原因,東華副學務長吳新傑表示,疫情後校內活動沈寂,當時學生透過創意思考課程,發想出能在校內籌辦夜市,「把學生創意轉變成學校政策,希望能夠讓校園的空間活化,加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此外,東華夜市的規劃也與一般夜市不同,主要依據學生的需求規劃,黃少柔表示,除了開放學生們擺攤,也設計許願表單,讓學生填寫喜歡的食物及攤商,「夜市籌備團隊皆由學生組成,可以隨時掌握學生客群的心理跟想法,所以可以隨時做出調整。」針對試營運結束後的走向,吳新傑表示,若試營運順利,下學期將繼續籌辦,是否維持每週一次的頻率仍須視情況而定。他期望,未來能將夜市結合其他活動,持續創新,增加學生校內生活的多元性。
【社論】北一女「陪聊事件」—物化女性的是她們、他們,還是我們?
校園
第1741期
【社論】北一女「陪聊事件」—物化女性的是她們、他們,還是我們?
2020-12-23
12日傍晚,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校慶落幕,身為學生家長的作家王蘭芬,愉快地於臉書分享當日所見的園遊會情景。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一場追究是否「物化女性」的爭論,悄悄地被引爆。這則貼文裡,讚許了其中一個名為「學姊給你愛」的攤位,攤位內容是由學姊提供聊天、拍照、打排球的收費服務。王蘭芬於文中寫道,「超級聰明,零成本、高收益。」然而不到一天,該內容被轉發到Dcard有趣版引起熱議。「北一女校慶擺攤『陪聊10分鐘45元』」、「小綠綠『陪聊5分鐘收費30元』」等聳動的標題,立刻佔據各大媒體版面。輿論蜂擁而至,血淋淋的批評快速地灌爆這些報導,指責這些女高中生及校方,「物化女生的永遠都是女生自己」、「陪聊完就帶出場陪睡了,學校這樣搞可以嗎?」這些言論看似是為「被物化的女性」打報不平,不過,實際上似乎不是如此。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校慶園遊會裡的「學姊給你愛」攤位,引起各界熱烈討論。(圖/傅有萱攝) 根據北一女校長陳智源的回應,事實上,當初攤位的設計立意良善,僅是為了讓這些學姊們,提供學弟妹升學的諮詢服務。此事之所以在社會上吵得沸沸揚揚,還由提供聊天服務,延伸到「物化女性」、「陪聊到陪睡」等。產生這些想法的,並不是女高中生或校方,嚴格說起來,也非社會大眾的直觀感受,而是「媒體」間接導致的結果。事發當下,「女高中生提供聊天服務」被媒體冠上「陪聊」一詞。除此之外,眾多媒體的報導裡,不乏各種性暗示的導言。試想,一篇報導如使用「小綠綠陪聊」作為標題,文中引用網友認為該服務等於「聊色」等言論,閱聽人若是未經審慎思考,是否真的會認為此攤位在物化女性呢?其實,媒體對北一女無冤無仇,這麼做的可能原因,筆者認為為以下三項:一、因報導標題字數有限,故媒體將「提供聊天服務」簡稱成「陪聊」。二、「陪聊」一詞相較於「提供聊天服務」來得神秘,故若媒體賦予文章如此標題,或許可以吸引讀者點入連結「一探究竟」。三、媒體期望藉由「小綠綠」及「陪聊」等社會標籤,製造「標籤效應」,強化社會大眾對此事物化女性的觀感,提升報導討論度及話題性。 無奈的是,當所有人都急於檢討校方、檢討事件當事人,便完全忽略了這些社會標籤。 許多資深校友呼籲,社會大眾不應過度聯想、惡意批評,否則恐對當事人造成傷害。(圖/傅有萱攝)事件延燒至今,不少資深校友、專家學者紛紛跳出來,指出社會大眾不應將年輕學子的創意放大檢視甚至過度聯想,否則恐對當事人造成難以想像的傷害。筆者建議,除了事後的補救外,媒體更應記取前車之鑑,並在遭逢類似事件時做出改善。前端處理上,在公開平台轉貼照片及文章前,撰寫者不得加上聳動、具性暗示、帶攻擊性、標籤化的字眼與圖像,防止造成讀者往特定方向聯想;中端應對上,媒體應將「當事者之說明、理念」適度曝光,緩和大眾氣憤之情,亦嘗試提供另一個思考的角度,避免樂隊花車效果,產生單一走向之輿論;而後端補救上,各家媒體應減少相關報導數量,淡化社會大眾對事件的情緒,減少民眾關注、評論以減輕對當事人的傷害。媒體改革已被討論多時,然北一女事件猶如照妖鏡般,顯示台灣距離完善中立的媒體環境還有一段路要走。當現今媒體不斷喊著追求正義、保護弱勢,卻忘記了,其實最應當避免的,就是讓所有無情的惡意,強壓在這些北一女的學生身上。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