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學生創意發想東華夜市 攤位數量動線有待改善
校園
第1801期
學生創意發想東華夜市 攤位數量動線有待改善
2024-11-29
【記者張恩爾報導】國立東華大學自19日起,連續五週於校內試營運「東華夜市」,校方邀請花蓮特色攤商進駐,也鼓勵學生設攤。然而,第一次試辦後,許多學生於Dcard校版發文,指出攤商過少、人潮多導致等候時間過長等問題。 談及校內夜市的體驗,東華企業管理學系學生賴柏崴表示,目前攤位過少且種類單一,他建議校方增加遊戲攤商,提升夜市的豐富度。東華資訊管理學系學生呂秉翰也持相同看法,他認為目前夜市的規模無法負荷學生數量,「我買韓式炸雞時排了大概30分鐘,如果要以一般夜市的標準來看,可能會達不到學生的期望。」除了攤位數量不足外,東華資訊管理學系學生林家伃補充,校方應調整夜市位置與動線,目前的攤販設置於人行道兩側,導致中間走道過窄,人多時容易擁擠,「會有學生被擠到旁邊馬路上,可能會因此發生危險。」 對此,東華國際企業學系學生,同時是夜市籌辦團隊總召的黃少柔表示,根據學生填寫的回饋表單,下一次試營運將從26個攤位增加至33個,往後也會視情況持續擴張。東華學務處課外活動組助理姜紫淇則補充,未來將增加攤商之間的間隔,讓排隊動線更清楚,也將提供攤販「即將售完」與「已售完」的牌子,公告銷售情形,避免學生撲空。 談及在校內規劃夜市的原因,東華副學務長吳新傑表示,疫情後校內活動沈寂,當時學生透過創意思考課程,發想出能在校內籌辦夜市,「把學生創意轉變成學校政策,希望能夠讓校園的空間活化,加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此外,東華夜市的規劃也與一般夜市不同,主要依據學生的需求規劃,黃少柔表示,除了開放學生們擺攤,也設計許願表單,讓學生填寫喜歡的食物及攤商,「夜市籌備團隊皆由學生組成,可以隨時掌握學生客群的心理跟想法,所以可以隨時做出調整。」針對試營運結束後的走向,吳新傑表示,若試營運順利,下學期將繼續籌辦,是否維持每週一次的頻率仍須視情況而定。他期望,未來能將夜市結合其他活動,持續創新,增加學生校內生活的多元性。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生活
第1800期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2
【記者楊凱傑、李宸緯報導】「當強拆成為事實,文化空洞就是結果!」19日晚間民眾於台北市和平新生人行天橋下進行抗議,不滿台北市政府(以下簡稱北市府)在未與民團充分協商的情況下決定拆橋。民團人士用社群軟體緊急號召群眾,並集結居民、專家等相關人士於當日晚間十時召開記者會,重申保留天橋的訴求,試圖阻止拆橋。 和平新生天橋的拆除工程於當日晚間11時正式展開。大型機具、工程車輛準備進行拆除作業,現場也有大批警力進駐。抗議民眾陳小姐說:「 60個警力在這對我一個手無寸鐵的人民,根本像共匪,為什麼要那麼多警察?」他認為北市府以強硬手段壓制抗議,更加深民眾的不滿。抗議人群手持電子蠟燭,模仿殯葬儀式,舉起招魂幡高喊「過橋喔!」哀悼城市記憶的消逝。現場沒有完善的交通管制,公車通行時,需開放原已封鎖的區域,導致抗議人群與大型車輛交會,危及民眾的生命安全。然而,抗議行動未能阻止天橋拆除,工程持續至20日清晨4時。 對於突發拆除,台灣空間規劃設計公會理事長蘇伯昇說:「在這過程從來沒有接獲任何一次協調的會議,甚至一起上到天橋的機會都沒有。」他認為從封橋到提出文資審議的過程中,政府完全沒有協商,質疑程序的正當性。守護和平新生天橋發起人林玟君則表示:「以往文化局不會這麼快去安排現勘,這件事蠻政治化又吊詭,應該是前所未有。」他指出過往案例文資審議需耗時一年,此次一個禮拜即有定論,不難讓人懷疑背後的政治考量。工務局新工處工務科長蕭志龍解釋:「新工處的施工說明會,已經有來跟民眾做充分說明跟溝通。」然而,仍有居民批評北市府拆除天橋的過程粗暴倉促,政府也未提供天橋使用率的確切數據,證明天橋拆除的必要。 北市府認為天橋阻礙交通,拆除後能改善路口壅塞問題,希望藉由拆除天橋,規劃路口斑馬線往內退縮、增加庇護島、欄杆和號誌設置等配套措施,讓行人更安全、舒適地行走於路面。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台北市交通局認為橋墩位置影響行車安全,以信義世貿天橋為例,拆除天橋後事故比例顯著下降。然而,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生陳毓文質疑數據的相關性,他說:「就只有看那一年,但其實世貿天橋拆除後的兩年,車禍件數反而攀升。」由當地居民、影視從業人員、學者等組成的「守護和平新生天橋」團體則指出,天橋具有文化、歷史、藝術和社會價值,且未造成交通問題,反倒能讓行人避開車流,北市府不應將其拆除。 也有不少市民支持政府行動,民眾柔(化名)說:「天橋沒有美感也沒有持續維護的價值,而站在無障礙空間的立場,這座天橋也無法給予更多幫助。」他補充,城市記憶會隨著時間更新,目前的天橋已不合於時代。但林玟君認為天橋具有文化、歷史、藝術和社會價值,他說明:「天橋是台北重要地景,承載著許多人的共同回憶,拆除天橋等同抹去這些重要的城市記憶。」拆除天橋對當地居民也有所影響,住戶王小姐(化名)說:「常常看到龍安國小的小朋友,像幼兒這種,他根本很難越過秒數這麼短的路口。」身為駕駛人,他也不願與路人爭奪有限的綠燈時間。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陳盈棻表示,北市府不該僅以交通角度評估天橋去留,應邀請都市規劃、文化遺產保存等跨領域專家學者共同討論,在都市發展的同時兼顧文化保存。大安區議員苗博雅認為,北市府應先完成行人交通安全改善工程,例如設置行人庇護島、調整中央分隔島等,再拆除天橋。他指責台北市長蔣萬安拆除天橋前未完善配套措施,違反先前對議會的承諾,可能導致行人安全風險。
中正抗憂鬱益生菌奪金 提高血清素助改善情緒狀態
新知
第1799期
中正抗憂鬱益生菌奪金 提高血清素助改善情緒狀態
2024-11-15
【記者林沂葳報導】在現今繁忙的生活節奏下,負面情緒、憂鬱症成了許多人面臨到的挑戰。為了應對心理健康問題,國立中正大學第八屆 iGEM團隊在生物醫學科學系助理教授余俊頴的帶領下,研發「快樂補充劑–抗憂鬱益生菌」,透過提升體內的血清素,改善心理健康,榮獲2024國際遺傳工程機械設計競賽金牌。 血清素又稱快樂素,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除了促進腸道蠕動,還有助於調節情緒及食慾。為了提高體內血清素,團隊設計增強其前驅物5-HTP產量的方法,「益生菌在腸道中生成5-HTP,進入血液並傳送至腦部後會轉化為血清素,正面影響情緒。」iGEM隊長蘇阿摩解釋,5-HTP是色胺酸經過酵素轉化而成,研究過程中,團隊成功找到了轉化過程中所需的三種酵素TPH1、PCBD1及QDPR。 然而,僅找到酵素不足以保證5-HTP的生產效率,「當第一個酵素找到了色胺酸,轉化後所生成的產物未必能夠讓第二個酵素接收到。」余俊頴表示,團隊因此設計出一個DNA平台,讓酵素可以在共同的空間裡避免分散。余俊頴以游泳的概念比喻,三個酵素在水池裡四處漂動,DNA平台如同鎖鏈將其固定在同一個位置,「如此一來,可以縮短酵素之間的距離,達到更快的反應速率。」蘇阿摩說明。 雖然益生菌可以在腸道生成5-HTP,但是胃酸的酸性較高,容易降低益生菌的存活率。因此團隊開發一層利用幾丁聚醣跟海藻酸鈉的保護層,防止益生菌在胃酸中受損,順利進入腸道。團隊也使用冷凍乾燥技術,將其做成粉末狀,並將其包裹在水溶性薄膜中,附著於飲料杯內側的封膜,消費者只要搖晃杯子,益生菌就可以溶解到飲料中。 當前市面上的抗憂鬱益生菌主要使用腸腦軸的概念,從改變腸道細菌生態來調整情緒。而「快樂補充劑–抗憂鬱益生菌」以5-HTP出發,食用後可以有效提升血清素,直接改善情緒狀態。國立成功大學心理學系學生林耿立說:「若是此作品有經過隨機試驗研究,結果顯示比市面上的益生菌更有療效的話,就有開發價值。」而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學生小陸(化名)提醒,單純提升血清素只能短期內有效,長期的療效仍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東吳線上請假問題頻傳 學生盼改善系統
校園
第1798期
東吳線上請假問題頻傳 學生盼改善系統
2024-11-08
【記者潘慧芳報導】東吳大學113學年第一學期新增學生線上請假系統,然而系統上線後,出現多次請假失敗的狀況,引起學生不滿。東吳學生會長簡吟蓁說明,目前請假系統無法以手機上傳證明,校方也正在研議如何改進系統。 東吳學生過去普遍以郵件或紙本請假單向教授請假,新學期因新增生理假與心理假,校方為此新建線上請假系統,卻發生諸多問題。東吳政治學系學生raven(化名)表示,學生請假系統的主頁面上應顯示請假紀錄,然而系統內並未呈現相關資訊。簡吟蓁則指出,目前請假系統分為電腦及手機版本,請假皆須附上證明,卻因系統問題無法在手機版本上傳,進而導致請假失敗。 校方雖新建線上請假系統,許多教授仍習慣讓學生以郵件請假,東吳政治學系學生陳同學(化名)表示,教授並未要求學生全數使用請假系統,也可透過郵件或訊息告知。東吳政治學系學生陳樂誠則認為,系統於本學期才正式啟用,出現問題在所難免,「第一次上通識課時,老師說請假盡量直接寄信,避免因為系統原因而沒請到假,或許師生雙方本來就不夠信任新的系統。」 負責請假事宜的東吳學生事務處德育中心主任向芳宜解釋,請假系統上線後,已陸續收到相關疑問與建議,目前學務處持續與電算中心共同評估、研擬改進系統。向芳宜也說明,若學生因系統問題未能提前請假,可在上課日後一周內再次申請。若超過七天,也可經老師同意後補登系統紀錄。 此外,如果影響課堂出缺席權益者, 得依《東吳大學學生請假規則》第六條規定,向申訴委員會提出申訴。 針對請假系統未來的改進方向,東吳學生議長康平皓建議:「在請假成功、失敗、審核通過、不通過等情形,都可以寄送電子郵件或簡訊給學生,讓學生得知申請結果。」簡吟蓁也表示,由於系統啟用不久,目前學校師生仍在適應中,後續學生會將整理系統問題,並與電算中心討論研議。
南臺科大研發變速發電裝置 改善波浪能不穩定性
新知
第1795期
南臺科大研發變速發電裝置 改善波浪能不穩定性
2024-10-04
【記者蔣若暄報導】談及再生能源,多數人會想到太陽能或風能,若能掌握易被忽略的波浪能,有可能在新興能源開發領域搶占先機。南臺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瞿嘉駿帶領系上學生張宸豪、楊凱仲、張耿豪及陳宇晟,以變速概念出發,共同研發「波浪可變速發電裝置」,奪下《2024全國海洋能源創意實作競賽》大專組佳作,打破傳統波浪能發電限制。 在提倡開發永續能源的浪潮下,研發團隊看準波浪能的巨大潛力,試圖突破現今發電不穩定的困境,張宸豪補充道:「波浪的不穩定性高,效率也波動比較大。」因此,研究團隊打造能適應不同波浪強度的發電裝置,藉此提升效率。 「我們借鑑腳踏車的變速裝置,透過三組不同的轉速比增加發電量。」楊凱仲點出核心概念,在浪較小時先以低速檔轉動,待增強後切換到中速與高速檔,帶動鏈條並傳送能量到增速機構推動發電機。「有點像汽車的變速箱。」張宸豪以汽車由低速檔起步比喻,先利用輕的鏈條帶動傳動軸,當阻力變小,再切換成高轉速以帶動發電機。 由於經費有限,購買市面上的齒輪還要進行加工,因此團隊選擇硬度、韌性和耐用性更高的PETG材質,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增速機構中的齒輪組。裝置的研發過程也碰到設計上的阻礙,楊凱仲以鏈條張力為例:「第一版的鏈條過鬆,浮筒擺動時軸不會轉動。」透過調整鏈條長度,並改變浮筒端和傳動軸端兩顆齒輪之間的距離,最終讓傳動軸順利運作,耗時近四個月完成。 「大家還是著重在容易取得的再生能源。」瞿嘉駿談到波浪能屬於較破碎、易被忽視的能量來源,但透過傳動裝置可以整合其能量。他希望透過更複雜、創新的機構,開發不被重視的微弱能量,如波浪能、小型風機擺動時所產生的動能等,充分取用原先較少被使用的能量。 「這個團隊設計多段驅動的變速機構,有效利用波浪的能量。」大葉大學風力發電教育與訓練中心主任吳鴻筠分析此裝置,並提醒長期放置海上也可能導致損壞,防水與防鏽的措施都要再考慮。談到未來研究方向,張宸豪希望能讓此發電裝置普及,應用至河川或其他水域,但河水流速較快,必須調整目前擷取能量的方式,他說:「可以改成葉片的形式,讓水流帶動葉片旋轉發電。」
中大重申田徑場禁打球 學生望改善空間不足問題
校園
第1788期
中大重申田徑場禁打球 學生望改善空間不足問題
焦點
2023-12-07
國立中央大學體育室在11月22日發布公告,禁止田徑場進行各項球類活動。 圖/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學生蘇柏誠提供【記者杜以璇綜合報導】國立中央大學體育室11月22日發布公告,除教學及校隊練習外,田徑場禁止進行各項球類活動。該公告因敘述不清引起學生討論,校方在1日進行補充說明,公告所指的教學為壘球擲遠課程,而校隊則專指田徑隊,兩者皆為田徑場主要運動項目。中大學生會則呼籲,校方應針對校內球類運動場地不足的根本問題,提出配套措施,而非單以禁令作為解決辦法。 球類路徑難以掌控與預測,容易影響跑道使用者。為保護使用者安全,校方因而訂定禁令。 圖/中大田徑隊員徐秉祥提供中大田徑場除了田徑運動外,在中間草皮區域也有如籃球、排球等球類項目進行練習,但球類路徑難以掌控與預測,容易影響跑道使用者。為保護使用者安全,校方因而訂定禁令。中大田徑隊員徐秉祥便曾因有球滾至跑道上而打斷練習的經驗,「跑步的時候很難注意到四周狀況,萬一有球飛過來很容易踩到,或是學生過來撿球也可能造成雙方互撞的情形發生。」多數學生雖能理解校方發布公告之用意,但仍認為其內容過於簡略,對於內文中所提及開放的使用對象也有疑慮。中大法文系學生蘇柏誠發表其看法:「我認為該禁令並不完整,應該要有更詳盡的配套措施以及宣傳。」中大學生會長陳政傑認為,校方訂定該禁令的出發點是為田徑項目使用者著想,但同時卻也犧牲了部分學生的權益,「校方在發布公告前沒有和學生討論過,受影響的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找到替代的場地練習。」他也點出校內球類項目運動者面臨最大的挑戰,便是缺乏合適且足夠的場地。 排球系隊會在田徑場進行暖身與練習,其根本原因來自於校內排球場地的不足。 圖/中大大氣科學系徐秉祥提供在場地不足的狀況中,排球系隊所受影響最為嚴重。除了校隊及課程能在室內球場進行練習外,其餘系隊和一般學生只能使用戶外球場。中大排球系隊成員英蒲(化名)指出,系排在校內能使用的場地只有三面,然而因使用者眾多,球場常供不應求,「我認為該禁令的設置目的是好的,但中大的球場比起其他學校已經少很多了,加上現在限制田徑場的使用,我們球隊真的找不到地方練習。」針對校內球類運動場地不足的狀況,陳政傑表示過去曾和體育室提出此問題,「校方希望由學生自行協調與分配場地,但在場地原本就不足的情形下很難達成。」期望校方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中大體育室1日針對該禁令進行補充說明,本學期系排在田徑場練習的範圍逐漸擴大,在只有夜間照明的環境中,若球滾動至跑道上可能造成跑者受傷,因此為了維護使用者安全而張貼該公告。此外,根據《國立中央大學運動場地借用及管理細則》中,便已明文規定除經許可外,禁止進行任何球類及其它危害他人安全之活動。而對於校內球類場地不足的問題,體育室在公告表示,會盡可能爭取資源平均劃分現有的室外球場比例,但公告中也提到,在短期內完成有一定的難度。 在只有夜間照明的環境中,若球滾動至跑道上很可能會造成跑者受傷。 圖/中大法文系學生蘇柏誠提供
擅入學生宿舍修繕 高師大校方承諾入法改善
校園
第1787期
擅入學生宿舍修繕 高師大校方承諾入法改善
2023-11-29
【記者葉蓁芸綜合報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吳同學(化名)20日在Dcard發文指出,宿舍地板因溫差大而破裂,申請修繕後,舍監未通知學生就讓修繕人員直接進入房間維修。文章一出,多位高師大學生也留言反應有類似經驗,質疑校方作法侵犯隱私並造成財物損失,漠視學生權益。高師大學務長杜明德表示,未來將明訂宿舍維修流程與規範,並計畫成立宿舍服務組處理相關問題。 高師大學生對於宿舍報修流程、舍監未通知就讓修繕人員進入房間感到不滿,質疑校方忽視學生隱私及住宿權益。 圖/李柔萱提供高師大分為燕巢及和平兩校區,當事人吳同學住在燕巢校區。他表示回到宿舍後發現除濕機、冰箱等物品遭移位,房間也因施工碎屑變得髒亂。此外,他不僅沒收到修繕通知,更收到舍監回應:「我們沒有權利打電話給學生,有些學生可能也不想被通知」,使他認為流程與行政人員間溝通疑有疏失。吳同學說:「連通知都沒有做,就先否定這個選項。」他認為修繕人員進入房間前舍監應通知學生,即便無法即時聯絡,也須事前溝通修繕時間的安排。 高師大物理學系吳同學(化名)表示,宿舍地板因溫差大破裂,報修後卻未收到修繕通知,修繕人員便逕行進入。 圖/吳同學提供有類似經驗的高師大英語學系蔡岳廷同學則表示,他過去曾住在和平校區宿舍,某次報修後,舍監並未主動通知他就讓修繕人員進入房間。「我覺得校方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跟學生溝通,導致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修繕人員進來,更有財物損失的風險。」他指出,校方與學生溝通不足,也沒有一套標準流程能夠遵循。 本次事件中,除未通知學生外,修繕人員擅自移動房內物品,也未清理施工碎屑與泥漿,造成房間髒亂。 圖/吳同學提供談及宿舍報修制度,吳同學表示,燕巢校區學生多以直接與舍監反應的方式處理,「沒有一個正式的處理流程,行政人員都照著感覺做事,沒有硬性規定的狀況下,變成以他們方便為主。」此外,兩校區的流程實施也有所落差,蔡岳廷分享,在和平校區有制式的申請單,並交由舍監統一回報修繕,但他認為行政人員不僅與學生間缺乏溝通,更未善盡通知的責任,導致資訊傳遞不完整。對於流程不明確,高師大學務長杜明德說明,宿舍報修可分為一般與緊急兩種情況,若是窗戶玻璃破裂、地板迸裂等較緊急的情形,可讓修繕人員逕行進入房間維修,而一般情形則嚴禁擅入。不過由於目前並未明文規定,導致行政人員執行只能依靠自行判斷,也是造成此次糾紛的主要原因。他表示將在下學期的學務會議中將報修流程及規範入法,未來也會利用學校信箱、校務資訊平台以及宿舍群組三種方式,讓學生及行政人員都能有所依循,也有即時通知與溝通的管道。 高師大學務長杜明德表示,未來將透過信箱、群組以及校務資訊平台與學生溝通,保障學生的住宿權益。 圖/高師大化學系學生陳凱新提供對於此次學生住宿權益受損一事,高師大學生會學權部長李柔萱表示,學生會希望校方未來能成立專責宿舍問題的組別。他進一步說明:「宿舍委員會負責的是傳遞資訊、配合校方決議等,交由他們處理仍須向上呈報,我們希望校方能夠成立專責組別,由上級直接處理宿舍問題。」杜明德則回應,目前已計畫推動成立宿舍服務組,不過還有待在校務會議上提案討論,期望能將職權統一,由宿舍服務組擔任聯繫窗口,處理宿舍相關問題,學生若有疑慮也能更快得到回覆。
超音波結合鏡頭辨識 智慧手杖改善視障者用路安全
新知
第1776期
超音波結合鏡頭辨識 智慧手杖改善視障者用路安全
2022-12-21
【記者戴婧雯綜合報導】「唯有機器和AI,這個智慧盲人手杖可以為你24小時工作。」龍華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師生團隊以超音波和智慧物聯網(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 Things , AIoT)技術研發「AIoT智慧靈魂之窗」,幫助視障者偵測路面障礙物。此發明在「2022第九屆高雄國際發明暨設計展(KIDE)」中獲得銅獎。「導盲犬也要睡覺和吃東西,但如果這時候視障者想要出門呢?」指導老師張志聰提及,導盲犬不僅培訓時間和金錢成本高,且工作年限只有3至5年,而白手杖雖可幫助視障者獨立出門,但以碰撞方式確認有無障礙物,有影響路人或破壞物品的疑慮,白手杖較長的體積也無法幫助視障者探測腰部以上的物體。因此,團隊設計「超音波無碰撞手杖」和「智慧視覺帽」,組成AIoT智慧靈魂之窗。 龍華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師生研發「超音波無碰撞手杖」和「智慧視覺帽」,幫助視障者偵測和辨識路面障礙物。 圖/研究團隊提供該手杖以超音波感測取代接觸碰撞偵測前方物體,並透過震動提醒使用者,團隊成員黃浤栩解釋,「就像在遊戲裡面碰到物體時,VR的遊戲搖桿會給玩家手感反饋一樣。」為避免超音波大範圍偵測前方物品,影響使用者對環境狀況的判斷,團隊將超音波範圍縮小,並增強手杖的指向性,讓手杖只偵測一個方向範圍的障礙物。團隊也在手杖中設置加速度感測器,辨識手杖是否正在使用,以節省用電,「在(手杖)沒有被觸動的情況下,它會自動進入省電模式,停止以超音波檢測。」團隊成員林泓名補充。加速度感測器更結合藍牙功能,讓使用者可以透過手機尋找手杖,而當手杖被呼叫時,會發出提示聲,直到手杖偵測到被觸碰為止。「使用手杖可以讓我們知道前方有障礙物,但我們不知道那是什麼。」黃浤栩說明,團隊結合AIoT研發智慧視覺帽,帽子上的鏡頭會拍攝下前方的畫面,再以AIoT回傳到遠端伺服器,並透過語音回傳辨認結果到使用者的耳機內,幫助使用者更清楚地辨識身邊的環境。林泓名也強調,辨識過程只需一秒鐘的時間,且準確率達80%。 AIoT技術將帽子拍下的影像畫面回傳遠端伺服器,經過計算後會透過耳機告知使用者周遭的環境狀況。整體過程只需1秒鐘,且準確率可達80%。 圖/研究團隊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障者家長協會秘書長藍介洲表示,視障者在行走時會高度依賴聽覺辨認周圍環境,而智慧視覺帽的語音會使視障者分心,恐影響自身的安全,「80%的準確度還是不太理想。」團隊也計劃持續改進影像辨識系統的精準度和增加預判性,望能讓使用者提前知道車輛狀況、紅綠燈等路況,保障視障者的安全及便利。 龍華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張志聰(右一)帶領學生參加「2022第9屆高雄國際發明暨設計展(KIDE)」。 圖/研究團隊提供
北科大創盲彎壓線感測器 提前警示改善道路死角
新知
第1775期
北科大創盲彎壓線感測器 提前警示改善道路死角
2022-12-14
Light UP盲彎壓線感測器以模組化及不鏽鋼材質設計,能夠快速安裝及維修,並適應戶外惡劣的使用情境。 圖/林美潔提供【記者古宇恩綜合報導】山路地形複雜,駕駛常因彎道盲角導致無法即時應對路況,進而釀成意外。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團隊研發「Light-UP盲彎壓線感測器」,將現有山路凸面鏡結合燈光設計及壓線感測器技術,盼讓行經盲彎的用路人更容易意識對向來車狀況,避免意外發生。 此發明亦榮獲2022年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產品設計類銀獎。一般凸面鏡的可視距離僅有30公尺,而駕駛從反應到煞停平均需要22公尺,反應不及容易導致對撞,且凸面鏡在視線昏暗或山間起霧、下雨更無法發揮作用。因此,團隊設計在入彎前的50公尺處,放置壓線感測器,當車輛通過時,系統會即時透過凸面鏡的兩側燈光閃爍警示提醒駕駛。團隊成員施奕均說明,壓線感測器目前已被廣泛應用在紅綠燈、停車場閘口的辨識,「它的技術成熟,也就代表我們的研發很快可以被實際生產,投入使用。」 Light-UP盲彎壓線感測器由光流誘導系統、太陽能板及壓線感測器組成,讓駕駛者更早意識對向來車,及早應對。 圖/林美潔提供Light-UP由左右兩側的光流誘導系統、上方的太陽能板及放置於入彎50公尺前的壓線感測器組合而成。團隊成員林美潔說明,系統可安裝於現有凸面鏡,為加速安裝及維修,降低過程中的危險性,採用模組化(註一)設計。此外,團隊選用耐用度高的不銹鋼,透過沖壓(註二)技術製作成各部件,應對戶外惡劣的使用情境。施奕均補充,過去團隊曾考慮不保留凸面鏡的方案,「考量到駕駛的習慣和心理狀況,沒有這面鏡子他們會感到不安心。」註一:是由數個「基礎功能元件」組成的「特定功能組件」,通常具有相同的製造過程及邏輯。註二:借助機械的動力重擊材料,將材料裁切、折彎、塑造成模具所規範的成品形狀與尺寸。林美潔表示,光流誘導系統能否成功引起用路人的反應是關鍵,團隊耗費大量時間研究燈光的尺寸,「如果太小的話,它是起不了作用的。」他也補充,系統造型要結合現有道路設備及顏色,才能將對於駕駛的影響降至最低。此外,為避免光線過於刺眼影響視線,團隊在燈源前設計大片Y字形孔洞組成的遮罩,讓光線不會大面積直射眼球。 Light-UP盲彎壓線感測器由光流誘導系統、太陽能板及壓線感測器組成,讓駕駛者更早意識對向來車,及早應對。 圖/林美潔提供「凸面鏡會起霧的話,團隊或許可以考慮除霧的功能。」送貨司機陳南屏給予建議,同時他也認為除山路外,這套系統在平面的T字路口等也能起到相當程度的警示作用。施奕均表示,技術上Light-UP在未來三至五年即可投入生產,但由於系統屬於公共設施,政策能否配合成為商業化的關鍵。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團隊以Light-UP盲彎壓線感測器勇奪2022年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銀獎。圖上為得獎團隊成員(從左至右)分別是老師范政揆、學生施奕均、林美潔。 圖/林美潔提供
亞東科大創防淹水溝蓋 自動清掃改善積水問題
新知
第1774期
亞東科大創防淹水溝蓋 自動清掃改善積水問題
2022-12-07
台灣常年下雨,垃圾和泥沙堆積所帶來的淹水、積水問題相當常見。對此,亞東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學生高紫渝和吳承恩設計「防淹水水溝蓋」,盼能幫助改善問題。 圖/團隊成員提供【記者戴婧雯綜合報導】台灣常年四季多雨,加上垃圾和泥沙堆積造成排水孔堵塞,導致淹水成為常見的民生問題。亞東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學生吳承恩和高紫渝設計「防淹水水溝蓋」,望能透過裝置自動清除堵塞垃圾,幫助改善積水現況。此項設計也在2022台北設計獎中獲得廠商贊助獎。團隊成員高紫渝說:「在梅雨季和颱風季的時候很常會看到淹水的新聞,而且我們自己也體會過淹水帶來的麻煩。」當垃圾通過一般的水溝蓋掉進水溝裡,若無雨水將垃圾沖走,就會造成垃圾長期累積,進而引發積水問題。高紫渝強調,「如果排水溝沒有定期加以清掃,那即便一個城市擁有再大的集水區也不會有什麼幫助。」因此,團隊以解決淹水問題為主軸,設計出防淹水水溝蓋。 當垃圾透過水溝蓋掉落到斜面時,可透過水往低處流或地心引力的原理帶動垃圾落入垃圾收集盒內。 圖/團隊成員提供防淹水水溝蓋的內部構造為一斜面,團隊更選用光滑的材質以期減少垃圾和接觸面的摩擦力。團隊成員吳承恩說明,「雨水經過斜面的時候,可以直接把垃圾帶到垃圾收集盒,而沒有水的時候也可以藉由地心引力的原理讓垃圾自己滾入收集盒裡面。」當垃圾都集中到收集盒後,只需再由人工定時取出和清理垃圾收集盒,就能使水溝保持無垃圾堵塞的狀態,緩解淹水問題。考慮到需要時常清理水溝裡的垃圾,團隊在內部結構上裝設自動化刮板,可定時清掃未滾落進收集盒的垃圾,高紫渝解釋,「除了可以避免掉堵塞而造成的淹水或積水,也可以減少一些惡臭或蚊蟲滋生的問題。」他進一步補充,裝置也預計會透過感應器偵測的方式,以顯示器的顏色變化向清潔員反應垃圾收集的狀況,讓清潔員可以及時清理垃圾,避免垃圾繼續堆積在水溝內。「塑料袋遮住洞口導致無法排水的問題很常見,這個設計似乎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助理教授黃振家認為,此項設計尚有改善空間。不過,他也肯定裝置確實可以有效解決長年累積在下水道的垃圾。除了淹水問題,團隊也注意到清潔水溝的申請作業繁瑣,盼能藉由裝置的自動清掃功能,使未來的水溝清潔作業無需經過申請手續,更及時地解決水溝堵塞的問題。 亞東科技大學學生團隊設計「防淹水水溝蓋」,望能夠透過自動化清掃的功能,幫助改善積水的狀況。 圖/團隊成員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