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理性下的人性掙扎 陳信安〈V945〉獲林榮三小品文獎
【記者邱柏翔台中報導】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的陳信安,以作品〈V945〉榮獲第二十一屆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V945〉圍繞動物實驗中的生命倫理議題,並以實驗鼠無法掌控自身命運的處境,象徵人類在現實中面對無法改變困境時的無力感。 〈V945〉描述陳信安在中央研究院實習時參與的一項藥物實驗。實驗中,他負責解剖一隻名為V945的老鼠,從施打藥物、確認死亡後灌入福馬林(甲醛水溶液)固定屍體,到開膛分離出微小的神經節,再將V945切成薄片並染色,最後置於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觀察與計數。陳信安說:「在人類的實驗裡,生命就只是一筆數據。」冰冷的實驗流程,讓他體悟到生命在人類實驗下的渺小,「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沒辦法改變的。就像文章中的老鼠,它到最後也什麼都沒辦法掌控。」陳信安補充,「V」代表有生命的(Vital)意思,而「945」則是「就是我」的諧音,這個名字既代表老鼠的生命,也代表著陳信安自己。 陳信安實習時參與的研究計畫依賴大量數據,因此他必須解剖多達三、四十隻老鼠,不僅過程繁瑣,後續處理也十分漫長。例如作品中描寫神經節被切成微米薄片後,還須經過長達十小時的染色儀式。陳信安表示,這種日復一日、單調重複的流程,如同每天被迫吃同樣的食物,久而久之,一想到要處理老鼠就覺得反感。他說:「這段經歷就像一個一直黏在牆角的污漬,看起來真的很礙眼。」因此,對陳信安而言,寫下〈V945〉是為了忠實記錄這段無法抹去的記憶,以及那份一直跟隨他的厭煩感受。 在〈V945〉中,陳信安會融入真實的日常事物,例如作品中用蔥抓餅袋裝載鼠屍的情節,便源於他實習時的真實經歷。他解釋,正是因為一個原本應該裝著食物的日常用品,卻被用來處理鼠屍,這種日常與死亡的衝突,讓他產生強烈的不適與反感。此外,作品中也描述在實驗結束後的慶功宴上,主角在一鍋烏骨雞湯中,看見了V945載浮載沉的幻象,接著眼睜睜看著牠被迅速夾起、放入口中。陳信安將湯中的烏骨雞與實驗室的黑鼠連結,他解釋:「這代表著人類是如此龐大,而像老鼠一般微小的生命瞬間就被吞噬了。」 〈V945〉展現科學理性背後潛藏的人性掙扎。而陳信安的跨域創作,也為文學帶來平時不易看見的獨特醫學視角。讀者吳紘宇表示:「陳信安兼具理性與感性,在批判動物實驗的同時,也不忘描寫出內心的掙扎與無奈。」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陳碩文指出,醫學生的背景正是這篇作品的獨特優勢。陳碩文說:「作品來自親身經驗的真實,讓〈V945〉的文字具感染力。」陳信安的筆觸銳利卻不失溫度,讓讀者在理性的科學下,瞥見人性的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