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投影再現拆遷現場 《曠日廢時》映都更家屋記憶
藝文
第1775期
投影再現拆遷現場 《曠日廢時》映都更家屋記憶
2022-12-14
《曠日廢時》展場位在南海藝廊中,介於室、內外之間的開放式空間「後方水泥地」,過去堆放在此處的部分閒置物品,也被邱靖婷留下作為展品。 圖/何予攝【記者何予綜合報導】走進南海藝廊深處一塊連通室內、外的水泥地,播放中的影像和現場堆置的雜物重疊,難以辨認何者才是作品。「now playing... 鬧著玩 / 現正播放中 」是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的衛星展。其中,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邱靖婷的系列作品《曠日廢時》以拆遷現場為主題,於11月29日至12月11日在南海藝廊的「後方水泥地」展出。錄像投影在窗框和門板上,內容關於邱靖婷友人家在大園航空城被拆遷的屋子。作品〈曠日廢時〉中,邱靖婷不以紀實手法紀錄現場,而是將沉重的現場氣氛結合友人口述的記憶和田野調查進行編導拍攝。「沒有想要太貼近,希望讓我或是看到的人,都可以去想:如果一個空間發生這樣的事情,那我們還可以怎麼想?」邱靖婷將現場觀察到的破磚殘瓦結合過去農田的景觀,配上踩碎玻璃的聲響和吃西瓜畫面等意象,傳達家屋的記憶將不復存在,藉此呈現家屋面對拆遷時的脆弱。 大園過去作為農業用地時多種植西瓜,邱靖婷友人與其母親皆提及過去在這棟房子內一起吃西瓜的回憶,因此西瓜成為劇本中的重要意象。 圖/何予攝展場上方,投影著循環播放的影像〈the day we meet〉,是關於桃園後寮一帶因興建體育園區被拆遷的巫家聚落。邱靖婷刻意在兩件作品的投影機前擺放半透明材質的抽屜櫃和窗框,使投影產生模糊的、間隔的效果,「我覺得人不可能真的看清楚一個東西,畫面中的時空現在不可能長這樣,可能是繼續拆或不見了。」邱靖婷認為,作品只能捕捉並呈現一個特定片段,但現實仍在持續發生中。 〈the day we meet〉拍攝大園巫家聚落拆除後的廢墟狀態,因展出場地上方和巫家建築屋頂皆使用塑膠波浪板,因此選擇將影像投影在上方。 圖/何予攝南海藝廊從2017年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收回後維持著閒置狀態,直到這次展覽才重新整頓、開幕,但不久後又將面臨都更的命運。「場勘時這裡堆滿雜物,只有一個人可以通過的空間。」當時的邱靖婷看到展場與其作品中拆遷現場的共通點,明明仍是可用空間,卻被人為擱置,因此將這塊「後方水泥地」與作品連結,將整個空間佈置為一件作品,除了兩件影像作品外,展場角落還有印製在布料上的攝影圖像,邱靖婷說:「我選擇布料去做,是因為它會穿透,一定會看到這個環境裡的東西。」 邱靖婷將拆遷現場景象印製在布料上,披掛在場地原先閒置的木材。後方材質紋路會隱約從織物纖維間透出,和影像交疊。 圖/何予攝「在白盒子(註)裡不管放什麼東西,作品都會直接成立,但我關注的東西,放在那邊真的適合嗎?」邱靖婷在《曠日廢時》中實踐自己對於展場的反思,希望作品能和事件現場更靠近,並與展場本身產生連結。觀眾黃茂善認為,展場整體可以視作一件更大的作品,讓觀者得以進入藝術家重新建構的空間,對拆遷現場產生共鳴,「能跟場館現實進行一些因地制宜的對話,我覺得是蠻不錯的嘗試。」註:白盒子(White Cube)一詞常被用來指涉現代主義式的美術館展覽場,大多是白色的展牆,形成一種低干擾、無個性的標準展場空間。 邱靖婷為三個面臨拆遷命運的屋子作詩〈末日與腳印〉,並錄製自己讀詩的聲音。觀者可以選擇拿起耳機聆聽,或以自己的聲音感受此詩作。 圖/何予攝
新銳藝術家展新意 文化部補助推青年走向國際
藝文
影音
第1755期
新銳藝術家展新意 文化部補助推青年走向國際
2021-10-29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黃亭茹、王嘉瑜台北採訪報導】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22日到25日在台北世貿一館盛大展出,其中文化部設立的MIT新人推薦特區,成為台灣新銳藝術家嶄露鋒芒的機會,也是每年博覽會的一大焦點。今年共有8位新秀獲選,藝術家們各自以多元的媒材,呈現思考自我身份認同的過程,展現了獨特的觀點。MIT新人推薦特區參展藝術家簡佑任表示,他的作品持續在關注台灣土地上發生的問題,並透過不同的視角去探討台灣土地發生的變化。此次簡佑任參展的水泥系列作品,採用特殊媒材進行創作。他認為,水泥最初取之於自然,經過人類的加工後變成人造的建築物,最後又遭到拆毀,為他的創作增添了深意。會展中還有另一個新秀舞台,是從去年開始,由文化部攜手原住民族委員會,增設的原住民新銳推薦特區。藝術家蔣沛珊透過與泰雅族母親對話重拾原民認同,然而在泰雅族的父系社會中,女性上山打獵是個禁忌,促使蔣沛珊創作以女獵人為題材的畫作,並選擇以不同於圖騰、編織的形式呈現泰雅文化,期望能突破原住民族在藝術表現上的刻板印象。原住民新銳推薦特區蔣沛珊提到,漢人普遍不熟悉獵人文化或部落文化。因此,若是要讓大眾都可以理解藝術作品中的原民文化,可透過不同於大部分原住民藝術採用的圖騰、編織等方式進行創作,突破原有的框架與限制。參展民眾黃美惠則觀察到,原住民新銳藝術家的作品用色較為厚重,且大多從土地、環境與人的觀點出發,相較於一般藝術家的個人主義風格,原住民作品相對寬廣且踏實,緊密聯繫個人與家庭、環境的關係。新銳藝術家在創作初期通常缺少資金與名氣,但若入選ART TAIPEI兩大新銳推薦特區,文化部除了會提供展覽補助以減輕藝術家的負擔,也會協助媒合藝術家與畫廊,提供年輕藝術家更大的舞台,增加作品曝光度。簡佑任回應,國際藝術博覽會的展位其實並不便宜,對新銳藝術家來說,可以擁有如此難得的舞台是不可多得的機會。他將文化部提供的補助用於此次的展場佈置,例如牆面與盞燈,減輕了一部分的資金負擔。他也提到,文化部未來若能挹注更多經費,並定會吸引更多藝術家報名參展。此次MIT與原住民新銳推薦特區中,青年藝術家展現了作品的創意與成熟度。文化部也盼藉此吸引更多青年投入台灣藝術產業,向國際輸出台灣的藝術力量。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