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融合白雲捉摸不定意象 林皓淳書寫母親漂泊人生
藝文
第1799期
融合白雲捉摸不定意象 林皓淳書寫母親漂泊人生
2024-11-15
【記者楊凱傑新竹報導】「火紋比一般的妊娠紋還要更腫一些,所以它更像白雲也更能代表我母親。」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生林皓淳,以作品〈雲朵白白〉榮獲第二十屆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他以「白雲」象徵母親肚子上的紋路,敘述母親過去的創傷及展現他堅韌的個性。 〈雲朵白白〉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從林皓淳的視角出發,深入描寫母親陳濤從中國飄洋過海到台灣的辛勤過程。林皓淳母親來自四川的農村,因故鄉仍保有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母親陳濤一直不被重視。為追求更好的生活,以及向嬸嬸證明自己的能力,陳濤選擇離開家鄉到大城市闖蕩。文中一句「陳濤誓要爭口氣,比她嬸嬸生下的兩個男孩子,對父母更孝順。」深刻描摹出林皓淳母親對傳統觀念的不服從。 林皓淳過去的作品主要關注雲林地方和社會弱勢人物,身為農民的父親時常出現在他的作品中。然而林皓淳分享在聽到母親口述親身故事時,被母親堅毅、獨立自主的一面打動,也重新認識母親不為人知的過去。他表示,母親來台後經歷身份問題、經濟壓力、社會歧視等挑戰,而過去母親為了家庭辛勞付出,沒有太多時間關注自己的需求。 林皓淳母親來台後因為與外配相比陸配取得身分證的年限較長,導致就業受限,而選擇經營檳榔攤維生,林皓淳分享兒時總以母親的職業為恥,因為許多人都會替此職業貼上負面標籤,不過長大後的林皓淳,逐漸理解母親的處境和選擇,他表示因為母親不願精心盛裝打扮,是因為他只希望能夠勤奮賣檳榔,以換取養家的費用。林皓淳說:「當我看清楚我父母的樣子的時候,我就從羞愧之情轉為驕傲之心。」帶著這樣的心情,林皓淳撰下〈雲朵白白〉,揭露社會底層人物的生存困境,點出陸配身分在台灣社會中所面臨的挑戰與不平等。 隨著母親回到中國照顧外婆後,林皓淳表示她終於可以將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也分享當他望著天空白雲,便會想起母親,白雲彷若成為連結母子情感的象徵,也是林皓淳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作品中寫到「母親看見農業首都的藍天白雲時,撞進麥寮港的紅霞滿天時,也曾有無比震撼的那一刻,她真的比誰走得都遠。」透過白雲的飄忽不定,林皓淳將此象徵母親從四川到廣州,再到台灣的漂泊人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徐國能說:「小品文要寫得好,首先要把握一個非常微妙的人性瞬間。」他認為〈雲朵白白〉以醜為美,展現女性不向傳統價值以及自我命運低頭的堅毅精神,寫出每一個小人物都有光輝的尊嚴,並重新刻畫了母親形象。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周昭翡說:「〈雲朵白白〉並非只是妊娠紋,更代表著母親年少時遭遇火災留下的傷痕,深刻而悲傷。」作品將母親的生命歷程與作者的情感交織在一起,呈現母親在台灣社會中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
陶藝文字跳脫平面 《揉合併貌》揭漢字新風貌
藝文
第1767期
陶藝文字跳脫平面 《揉合併貌》揭漢字新風貌
2022-10-05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碩士班學生陳庭怡的《練字》系列作品中文字「我」以及高偉凱創作的字帖。  圖/張倩怡攝【記者張倩怡新竹報導】當文字與陶藝碰撞,圓滑與銳利的線條映現眼前,揭露文字的嶄新風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碩士班學生陳庭怡與台灣勞工運動家高偉凱合辦的書寫陶藝創作展《揉合併貌》,以陶藝為媒材詮釋文字,揭示文字創作更多的可能性與價值。展覽於1日起在藤藝廊展出。此系列作品名為《練字》,承載了陳庭怡練習寫字的情感與經驗。在展間可以看到各色各樣的文字,亦能看到同一個字以不同的形狀出現。如一個「我」字,會因創作時情緒的差異,展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風貌,一者的線條圓潤而筆挺,另一者的線條則有些扭曲和萎縮,兩者都傳遞著創作者當下最真實的情感,「可能柔軟、可能鋒利,或是百變,都希望藉由作品來讓人感受我的感受。」他說。除了融入情感,陳庭怡也透過「文字、結構、空間」三者相互交織去詮釋作品,他說:「中文字的構成方式是由六書組成,在我的創作中會利用結構去做結合。」也因為漢字的結構提供極大的發揮空間,讓他能將情感自由地注入,使文字展現不同的形狀,「中文字的組成也有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一個的文字,這樣的關係可以使文字和結構有很多種變化,再加上空間,那會是更多面向的表現形式。」他說。 觀展者與《練字》系列作品中文字「我」和高偉凱為其寫的字帖互動。  圖/張倩怡攝談及這系列作品的靈感來源,陳庭怡認為是啟發自生活經驗,「我就覺得語言其實蠻有趣的,可能說了這個字,但是別人理解的方式不一樣。」他說。這些日常溝通中出現的小誤會,反倒成為他的創作靈感,他發現人們可以「用自己的想法解釋某個字」,也讓他有了「用自己的情感詮釋某個字」的想法,如當中尖銳的線條透露著他的鬱悶,或以柔軟呈現他對該文字的親近。共同參展的高偉凱則展出書法作品,平面的創作與陳庭怡的立體文字形成鮮明對比。他表示陳庭怡的文字陶藝作品非常新鮮並具啟發性,「漢字本身是從具體的事物變成圖畫,慢慢距離圖畫愈來愈遠,變成線條為主。」他說,並表示在書法作品中,頂多以大篆和甲骨文等字體回到畫面的階段,陳庭怡的作品則復原到最原始的狀態。他也認為陳庭怡在這還原的過程之中融入個人情感和理性想法,重新讓文字的意義浮現,「在社會越來越不重視漢字時,重新找回我們對漢字的感覺。」 台灣勞工運動家高偉凱的書法作品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碩士班陳庭怡的文字陶藝作品。 圖/張倩怡攝藤藝廊執行長張心寧表示,一般而言,大眾對書法展的聯想就是平面,且沒有顏色表達情感,而陳庭怡的文字陶藝作品則以立體的形式引導觀眾體會文字。而此次展覽,藝廊方也請高偉凱按照陳庭怡的每一份作品帶給他的感受去寫字帖,讓平面書法與立體陶藝文字相輔相成,以更多元的角度引領觀者體驗文字之美。
觀眾書寫填展間空白 創新形式反思何謂展覽
藝文
第1762期
觀眾書寫填展間空白 創新形式反思何謂展覽
2021-12-29
【記者顏婕儒綜合報導】「你會看到一個像是在展覽的展覽,但也可能不是一檔展覽。」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創作組碩士生歐鈞淞,舉辦個展《誒,你有帶鑰匙嗎?》,透過一系列的行為,思考「何謂展覽」。個展於20日起在「永富5號」展出。觀展民眾須事先上網填表單預約,而歐鈞淞會將展覽空間的鑰匙寄給觀眾,並使用這把鑰匙自行打開展館的門、進場觀展。進到展間,一位正在工作的藝術家在未經整理過的廚房中,自顧自地用砂紙磨木板,空蕩的房屋內只有牆壁上掛著的QRcode,還有放置在角落的跑馬燈。最後,觀眾可以透過跑馬燈的指示,在展間內的稿紙留下任何想說的話,完成觀展。觀展民眾蘇郁絜說:「這是一個有起承轉合的旅程。」 觀眾會從像是後台一般的空間進入展間,藝術家扮演著像是引言人、符號的角色。 圖/顏婕儒攝「其實展出什麼東西或是裡面有什麼作品並不重要。」歐鈞淞說明,該展覽為「事件型」的藝術形式,觀眾帶著看展的意圖進到一個空間中,卻不會看見預期中一般展覽的樣貌。他希望可以藉此行為拋出問題,讓大家去思考「什麼是展覽」、「展覽會是什麼樣子」、「展覽可能可以是什麼樣子」。 QRcode是展間中唯一的展品,象徵著創作者不能說、無法說或是不想說的一個狀態。 圖/顏婕儒攝從最一開始觀眾自己打開門看展,就與一般大眾熟知的展覽形式相差甚遠。歐鈞淞表示,他給予觀眾更多的自主性,不想自己成為展覽中唯一的發言人,因此觀眾在稿紙上留下的所有文字,都將成為展覽的一部分。而整個過程也都會被展間中的攝像鏡頭紀錄,當展覽再次以影像被呈現時,那些觀眾又會變成像是演員一般的存在。 跑馬燈會在展間內不停地喃喃自語,並提示觀眾可以在稿紙上留下文字。 圖/顏婕儒攝觀展民眾陳怡蓁表示,「展覽跟作品都是創作理念的催化劑,並非參與反應的物質。」他認為,作者留下很大的空白給觀眾自行體會,並且在觀看與書寫的同時完成這檔展覽。歐鈞淞也補充,展覽裡最有創造性、或是有跳耀的文字並不是由藝術家去寫出來,而是觀眾。 稿紙上的字也會變成展覽的一部分,而那些文字將會讓這個展覽在每個人的腦中,構築成不同的樣貌。 圖/顏婕儒攝歐鈞淞表示,過往的展覽都是單方面地呈現藝術家所要表達的事物,不過在此展覽中,各個觀眾留下的文字,都會在每個人的腦袋中,產生不同的視覺。他補充,希望藉由跳脫以往的習慣,打破大眾對於展覽的想像。他也期許未來可以持續以能接觸到觀眾的方式創作,探討藝術的更多可能。
【專欄】受《蝶道》啟蒙 徐振輔書寫自然
藝文
第1694期
【專欄】受《蝶道》啟蒙 徐振輔書寫自然
2018-12-27
從另一個人的眼睛見到了另一個世界,因它的狂喜而狂喜,為它的憂傷而憂傷。也許當我們因為得知某種文化的消亡而哀悼時,我們的哀悼相當於得知一個世界的消亡。——徐振輔〈雪豹:公路〉【記者徐卉馨綜合報導】「流星蛺蝶,多麼對我生命有重要意義的蝴蝶。」徐振輔用手機搜尋蝴蝶的照片時自言自語,彷彿無意間透露了一則隱密的心聲。他與自然生態千絲萬縷的關聯,都扣連到這隻擁著星光的蝶。提及流星蛺蝶,徐振輔在對話中順口剪接上一段文字:「當流星蛺蝶闔上翅膀,像碰然一聲關閉了一本書,而我的心神被夾在那一頁。他堅決不顯露飛行的預備動作,就要你意外、要你惋惜、要你像初戀一樣,彷彿他的離去就是整個世界的離去。」——吳明益《蝶道》〈彷彿有光〉「我看蝴蝶就是這種感覺,被電到了。」徐振輔背誦到「初戀」二字時顯得格外柔軟。吳明益《蝶道》是徐振輔寫作的啟蒙,在他心中流轉過千百次,彷彿已摩娑出光澤。《蝶道》另一段關於流星蛺蝶的書寫,如預言一般:「他的深藍色翅會瞬間發出近乎天啟的藍紫色光。」透過詩意的語言,蝶翼上一道天啟般的光,啟示了一名高中時四處追蝶的理科生,加以他一雙文學的眼。「我就拿一本筆記本上課時試著寫。前期會用模仿吳明益的方法在寫作。」徐振輔的生態書寫自吳明益而生,始於蝶道,而離開蝶道。同為台大自然保育社的學長黃瀚嶢,觀察他書寫的轉變,已漸漸自吳明益的風格脫胎,「慢慢走出他的性格。」他回憶當初,徐振輔甫入社團時很害羞,但其實是慢熟,個性內裡還有點搞笑,「他的表演慾很強的,但不輕易示人。也許就像某種野生動物。」徐振輔對世界具有的敏銳與緊戒感,確實是野生動物的性格。 流蘇鷸雄鳥。「用那文藝復興時期騎士長槍般的喙,充滿挑釁意味地對身旁競爭者作勢突刺。」徐振輔〈愛來的時候,沒有一分鐘是黑夜〉 圖/徐振輔提供野生動物與自然環境是徐振輔重要的書寫主題,作品主要可見於他在《鏡週刊》的生態專欄。他自大學起在亞洲各地旅行,而今年一月從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畢業,上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之前休學一年,開始一趟長途旅行。攤開世界地圖,他用紅筆畫出這趟遊跡,由極區到赤道,橫跨亞洲東半壁。單篇2000字左右的專欄文章猶如冰山,山頭嶄露出讓讀者驚豔的文采,而冰山下,是徐振輔閱讀二、三十篇論文的前置工作。即使如此,他把專欄文章比喻成奶油,是寫書的材料,「我先做出一堆奶油,之後要做蛋糕的時候我就把奶油擠上去。」蛋糕什麼時候會端出來呢?徐振輔細不可聞地嘆了一口氣,「我的能量非常有限,寫作又寫得慢。」除了寫作節奏,他嚴格地檢視自己,一如對自然生態的細膩洞察,「裡面還有缺漏,這樣寫出來的作品就是還沒準備好。」 藏狐(Vulpes ferrilata),分布於青藏高原地帶,徐振輔旅行藏區的攝影作品。 圖/徐振輔提供大量累積知識的同時,徐振輔透過旅行獲得真實生活的經驗與細節,寫滿了筆記本,充實他作品的血肉。「根據小說或寫作想獲得的東西,而去進入那個地方。」手頭上正在書寫的西藏小說,是徐振輔從大三第一次前往西藏時,就已開始構思,徐振輔今年費時兩個月,在藏區追尋雪豹。小說一般來說是虛構寫作,但對徐振輔而言,煉成小說的重要原料是旅行的田野調查,包括親眼凝視高原的風雪、湖泊,與親歷藏人的生活方式。田調首先提供創作真實的材料,第二個是對寫作主題的感情。徐振輔說了個和西藏牧民聊天得到的故事:西藏小學生被老師教導要在教育局的領導前,說達賴喇嘛是壞人,讓學校得以獲得經費。他去問母親,而得到的回覆是「達賴喇嘛在外面是壞人,在家裡是好人。」徐振輔睜大眼睛、熱切地說:「這個故事憑想像怎麼可能想像得出來呢?」此外,透過旅行前往他方,徐振輔在當地生活,建立情感連結,為他人的悲傷而悲傷,「有使命感去面對你的寫作對象。」 蒙古朋友及其牧場,徐振輔攝影作品。徐振輔的旅遊蹤跡亦遍及極區、西伯利亞、中國東北至內蒙古一帶。 圖/徐振輔提供「專欄文章也是在為寫作(小說)做準備。我心中努力、最想要完成的就是一本一本的書。」徐振輔說。其實聯經出版社總編輯胡金倫早在2015年,便已主動聯繫他並簽下兩本書稿,迄今三年,徐振輔仍還沒有正式出版的實體書。今年徐振輔自西藏返台後,開始專注於書寫西藏小說,他說:「我每個月要花在專欄一個禮拜或十天,這樣我小說一輩子也寫不完,我就問編輯能不能不寫。」「兩個月寫一篇,或不是生態主題也沒關係。」鏡週刊總編輯暨總經理董成瑜說:「我們的專欄永遠留給他。」最初董成瑜在臉書上讀到徐振輔的文章,馬上邀他撰寫長期專欄,「徐振輔的眼睛很純粹、很乾淨。」 徐振輔目前正寫作西藏主題的長篇小說,題名暫定為《西藏度亡經》,是與「寬恕」有關的故事。 圖/徐卉馨攝黃瀚嶢說,徐振輔具有很廣的好奇心,但是一旦選定了某個寫作主題就會非常專注 ,「他有非常花心的、非常專情的兩種面向。」他描述徐振輔在有一整櫃西藏書籍、偏僻的居所專注地閉關寫作小說。徐振輔計畫在這半年完成他的第一部小說,未來小說寫成後,便出發到內蒙古草原旅行,持續自然書寫。「雪豹就是個會發光的生物。」談到今年在藏區尋找雪豹的過程,徐振輔進入自己的貓科小宇宙,重複兩次:「太喜歡貓了。」,而今年終於一償宿願,親見鍾情許久的雪豹,聊起這個神聖時刻,像談到最初吸引他的流星蛺蝶般神往,「又是個貓、又是白色的、又生長在青藏高原。他(雪豹)實在是讓我無法拒絕。」始終令他無法拒絕、新鮮而廣大的世界彷彿有光,持續召喚著他,如同信仰般專情地寫作。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