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化身吸附劑淨化重金屬汙水
新知
第1800期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化身吸附劑淨化重金屬汙水
2024-11-22
【記者李香霆報導】如何有效處理大量農業廢棄物,減少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已成為全球環境保護中的一大議題。大葉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沈善鎰與碩士生陳彥彬將台灣常見的農業廢棄物轉化為可再生性資源,製備成高效率的水質淨化材料,處理工業廢水中的重金屬污染,並以此拿下2024第十五屆IIIC國際創新發明競賽的銀牌佳績。 我國一年自農糧作物衍生的農業廢棄物多達數百萬公噸。儘管農業部已訂定《農業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仍有部分農民會直接在田地露天焚燒,不但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及懸浮微粒(PM2.5)導致空氣品質惡化,也會破壞土壤肥力,為經濟與氣候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對此,團隊發現台灣常見的農業廢棄物中富有有機養分,且具有移除重金屬與有機染料的能力,能有效淨化工業用廢水,實現資源循環再利用。 傳統的水質淨化多是利用活性碳與石墨烯等高成本碳材料,將碳材作為污染物的吸附劑通常需要經過高溫處理,以改變材料的結構與性質,但高溫加熱下的產率也會下降,導致價格昂貴。而農業廢棄物不僅容易取得,在處理上也只需要簡單的物理與化學改質,就能夠有效吸附水中的重金屬與有色染料等污染物,從而達到良好的水質改善效果。談及低成本與低能耗的淨水方式,沈善鎰說道:「將農廢做成廢水中重金屬汙染物的吸附劑材料,不僅可以大幅減少處理農業廢棄物的成本,更充分達到再利用的目標,是循環經濟的體現。」 在材料的配方研究與製備上,沈善鎰與陳彥彬選取三種台灣大宗的經濟農糧廢棄物。團隊首先將其破碎,再細化成顆粒狀後製成吸附劑,增加其在水中與污染物的接觸面積,以提高淨化水質的功效。由於這些材料富含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在經由高強度鹼液化學清洗後,其中表面的羧基、氫氧基等官能基團可以跟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交換,進而達到去除效果。實驗結果顯示,化學改性後的農廢吸附劑對鉛與鎘等重金屬的移除率可以達到85%以上。 儘管此研究成果具有顯著的環保價值,但距離實際應用依然面臨諸多挑戰。鑑於農廢吸附劑尚未大規模商業化,所以未能規格化製作,對此陳彥彬表示:「雖然農廢變成淨化水質材料的過程相較簡單,但還不如石墨烯或活性碳來的穩定,需要經過一定的人工處理程序才能克服規格、粒徑大小一致的問題。 」加上此研究目前仍在實驗階段,因此還需提升吸附能力的穩定性。
青農夢攏是假? 返鄉少年仔在田間的產銷困境
專題
第1749期
青農夢攏是假? 返鄉少年仔在田間的產銷困境
2021-05-19
【專題記者詹和臻、陳卓希、邱海鳴、江俊緯綜合報導】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碩士班畢業的劉育昌,眼睛閃閃發亮地講起他的「青農夢」,他對於有機農業的憧憬,來自大學的課堂。當時,教授甩著畢業學長種植的有機葡萄,直接摘一顆放進嘴裡,說:「這才是真正的農產品。」劉育昌聽完教授的話,當下熱血沸騰,想要種出同樣令人安心的農產品。「沒有家裡撐腰,真的要看運氣、機率。」他談到幾年前草創時的艱辛歷程,無奈地說道:「收支打平就是真的很好,感謝天、感謝地了。」努力加上運氣,現在的劉育昌逐漸打出個人品牌,收入也慢慢穩定。但是,並非所有青農都跟劉育昌一樣幸運。同樣是農業相關科系畢業的阿華(匿名),緊握微薄的新台幣3萬元,憑著一股年輕人的衝勁,傾盡所有熱情於農業,作物卻被颱風與豪大雨無情地摧殘,使得他連續九個月都零收入,「幫人打工賺吃飯錢,大概每天只有100元。」三餐都無法溫飽,他只能收拾包袱,黯淡退場。夢醒了,迎向青農而來的困境是資金不足、租不到合適的農地、連續不斷的天災、病蟲害、還不出的鉅額貸款等,青農們背負著種種現實的壓力,將自己的人生當作籌碼,奮不顧身躍進深不可測的大賭局。<b>農業入行門檻高 青農不易尋覓資金、土地為減慢農村人口高齡化的速度,政府過去十餘年積極推動青年返鄉計畫,祭出許多補助、訓練計畫鼓勵青年回鄉從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將青年農民定義在18至45歲之間,並且建立青年農民輔導平台,提供技術、資金、土地等資源。而為了協助青農穩健經營,並擴大規模栽種,政府設立「百大青農輔導計畫」,每兩年遴選一次,每次約選出100多位「百大青農」,進行重點培訓。而青農的類型又可分為農二代和非農二代:農二代指具有農村戶口、80年代後出生的農家子弟;非農二代則有諸多可能身份,像從其他行業轉型務農的勞工,或農業相關科系畢業、選擇從農的學生等。兩者間,非農二代的青農所遇困境更為龐大。擁有資金和土地是青農成功與否的關鍵。農二代因家族已奠定農業工作基礎,所以技術較好上手,且多數有自家土地,免去尋找農地的步驟,他們投身農務的前期,會比非農二代者順利。身為農二代、高雄市大寮區青年農民聯誼會副會長洪明偉表示,目前青農的數量以農二代為大宗,家裡有農地,通常一、兩年就能立足,「但沒資本的五、六年都不一定站得起來。」 手中握有多少資金與土地,是青年返鄉後,能否立足農業的重要基礎,也決定了青農在務農初期能承擔多少風險。 圖/邱海鳴攝非農二代的高雄型農(註一)陳葵娟回憶過往,他因一次工作意外導致身體內傷,決定與丈夫從高危險的消防工程事業轉職務農,「剛回來的時候,因為收成不夠家裡開銷,我就把結婚的首飾、金飾都賣掉。」但因承租農地、作物種子、網室的材料等細項費用可觀,使他們剛起步便遇到入不敷出的困境。註一:「型農」等同高雄地區的青農,是高雄市政府創立的培育計畫。集結生產、加工到品牌產銷的各路青農,組織「型農大聯盟」,以農二代為主要成員,希望延續台灣農業人才。全職務農需要一定的資本,沒資本的青年多半選擇使用農委會提供的「青年從農創業貸款」,但耕作前幾年難有穩定收入,所以欠債屬於常態。政府因應此狀況提出多方補助政策,像溫網室、農機具和有機栽種等,皆有相對應的補貼。但政府的美意,並不能真正紓解青農的財務負擔。為避免種植農作物初期就遭高溫、豪雨侵襲,諸多青農會選擇搭建溫網室。執行溫室農業超過20年的菜農林春生,以種植蔬菜的成本,分析青農的初期耗資:一分地面積的溫室造價約200萬,政府補助三分之一,扣除稅額後,實際補助30多萬。還款期限為十年,就算是還沒有穩定收入的青農,扣除補助後,一年也得想辦法還10多萬債務。百大青農蔡協良補充,青農為了搭建溫室且支付債務,多半需貸款,但貸款需用土地、房屋作為抵押品,「青農會有抵押品借錢嗎?很多人最後都得靠爸媽的老本。」他說道,新進青農前兩、三年不會有穩定收入,許多人撐不到三年就跑掉,剩下的債都是父母幫忙還。而有家族傳承的農地,青農就不必耗時找地、負擔高額租金。「我算蠻幸運的,這塊地是我爺爺之前在種荔枝的。」百大青農廖學智站在六個足球場大的鳳梨田間笑說。他雖有家庭資源,但初期仍因不熟悉用藥,導致鳳梨遭病蟲害,損失百萬。他分享歷來經驗,大面積栽種考驗技術,高風險使諸多青農卻步,「大面積種賺得多,但賠也都是幾千萬。」青農以小面積栽種為常態,屏東縣青年農民聯誼會會長陳朝源提出另外一個原因:當今土地資源有限,找地不易,青農難以租到足夠面積的地。然而,就算有大面積租地,青農也難以負擔昂貴租金。以台糖租地為例,承租2甲(註二)地一年的費用為25萬,青農至少要兩到三年才能有穩定產銷,青農沒收入期間,一個月也得付2萬餘元。註二:1甲= 10分= 2934坪= 0.96992公頃,範圍約為一座足球場、大型體育館。陳朝源補充,諸多青農懷抱生態永續意識,投身做有機種植,但適合有機栽種的土地比一般農地更難尋,需考量周邊環境,避免鄰田噴藥後,隨風傳遞造成污染。高雄青農黃宣翡,5年前從程式設計行業投入農業,前年才開始租地、耕種,貸款300萬,承租6.4分地,種植有機蔬菜,「目前還沒有收入,很難熬。」黃宣翡坦言,種有機蔬菜的收成量較少,但成本龐大,前期要先整地、牽水電、建立生態,將青蛙引進田棲息、增加土壤蚯蚓數量,這些皆是農務的隱形成本。 諸多青農偏好選擇對環境友善的耕種方式,但不使用農藥,就會有病蟲害問題。與病蟲共存的同時,如何保持作物的品質與價格,是青農必然要面對的難題。 圖/邱海鳴攝<b>跳過傳統管道 青農自產自銷提高淨利青農除了要克服資金問題和找土地,還得面臨銷售難題。百大青農陳育旗解釋,農民主要的銷售通路為拍賣市場和行口(註三),兩者皆為台灣傳統、具規模且穩定運行的銷售通路。農民提供作物後,拍賣市場會依數量或行情定價,所以農民獲得的收益不固定。註三:果菜市場營業區塊又分為拍賣區、行口區。拍賣區由果菜市場的運銷公司主導;行口則由各個批發店家組成,裡頭攤位名稱就叫行口。高雄型農洪明偉舉例,高麗菜就是典型價格起伏大的作物,因為種植門檻低,且兩個月就能收成,拍賣市場的收購量也龐大,因此吸引大量農民種植。若收成期碰上好價格,高麗菜量大的農民,可獲益上百萬,「可是賠的話,也是好幾百萬,農業很像在賭博。」「台灣七成以上的農產品,都是送去果菜市場給行口,給攤販喊價。」身為農二代的洪明偉提到,父母也都採用傳統產銷模式。 傳統果菜市場的交易模式以拍賣為主,價格會隨農作物產量與品質波動,導致農民收入不穩定。圖為農民在行口領取農產品銷售收入。 圖/邱海鳴攝隨著行銷意識興起,多數產量不高的青農,會選擇創立品牌,避開拍賣市場的競爭。目前種植2.3甲鳳梨田的洪明偉,在鳳梨農中算是小農,為了避免價格波動,他創立自己的品牌,以網路宅配為銷售通路,產銷到售後服務一手包辦,「我不用給那些盤商操控價格,這樣辛苦比較值得啦!網路產銷的產量還可以小一點。」自營品牌除了能宅配、小規模販售外,外銷也是主要選擇。種植6甲鳳梨田的廖學智表示,一半的作物會採外銷,因為大面積種植的成本,比起小農來得高、產值穩定,適合大規模通路,以保障固定收入。「不過大面積不一定就賺得多,我朋友全部擺攤自己賣就贏我啦。」他說道,外銷還得扣除抽成,直接面對消費者的行銷反而最有利潤。廖學智以自身經驗舉例,朋友1甲地的作物,高於自己4甲地的產值。因為朋友全靠自己跑市集銷售,免去通路成本,淨利就相差近兩倍,廖學智說:「自己擺攤價格還不會受限,我賣15塊,他能賣30塊。」屏東青農陳朝源也採擺攤行銷,他認為,自己擺攤販賣雖利潤較高,但耗費的時間和體力也加倍,所以青農得自行評估隱藏成本的多寡。身為農二代的蔡協良,則是堅守傳統產銷模式。他認為,理想的銷售通路,應該是批發與宅配並行,「但是宅配一開始沒辦法做,要先批發賺錢了,再玩宅配。」如果將作物寄去利潤較低的行口,品質高也可以得到好價錢,下一步再將農產品單價拉高,直銷宅配到消費者手上,更能提高獲利率。<b>有機產品銷售通路少 品牌經營、作物品質穩定成關鍵現在青農以小農居多,其中有高比例選擇有機耕作,卻仍在摸索生存之道。根據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截至民國106年,全台耕地面積約79萬公頃,有機農田卻佔不到1%面積,在農業中只屬極少數,相對地,銷售通路也面臨不夠完善的困境。「有機的成本高、產量少,放出去的產物,不見得能碰到同等消費等級的市場。」高雄型農劉育昌感慨有機農的現狀,有機農作需要耗費更多人力,種植成本是一般傳統農法的兩倍。從農超過十年的陳葵娟表示,至今都不覺得能穩定銷售,作物價格仍會受拍賣市場漲跌影響,只能加強管控作物品質,拉攏固定客戶,以網路行銷、宅配的方式,維持收入。 台灣農地多為小面積耕種,田與田之間相隔緊密,青農若採有機農法,在種植端須避免鄰田污染等問題。生產成本高使價格抬升,到了銷售端,還得面對消費者不買單的困境。 圖/江俊緯攝政府近幾年積極開拓有機市場,學校團膳經辦阿華提到,現在學校的營養午餐、有機超市等,都能保障有機農的產銷通路。且合作的農民都需簽合約,等同保障農民有固定且穩定的收入,「至少確定我種的東西會賣給誰,不用擔心菜的價格是預期外的surprise(驚喜)。」另外,透過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也是青農產銷的另一趨勢。「怎麼種和怎麼賣都一樣重要。」身兼加工業和通路商的百大青農彭昱融表示,從生產到加工都屬於農作專業,某作物原本一斤50元,但加工成果乾類產品後,一小包就可以賣超過80元。加工後的農產品,不僅能滿足人們喜好,還可串聯產業,使經濟效益提升。不論選擇什麼產銷通路,青農都須做好品牌經營,以及提升作物品質。目前銷售通路穩定的廖學智提到,他初期投入農業時,也面臨找不到銷售商的問題,「沒有廠商敢要我的東西啊!」經過不斷精進種植技術,有好的作物,並且打出品牌名聲,外銷商才會持續合作,同時也帶來固定的客源。<b>本科生從農比例低 田間缺少專業人才 想打拼出一塊農地,要面對的不只是農作。蔡協良認為,即使他受過七年的農業教育,卻遠不能稱做從農業「畢業」,「從環境、氣候,再來農藥化學式、有機資材、微生物,再來加工、學行銷,工業行銷、農業行銷。我們現在的農業生物科技,你學得完嗎?」「自己在時間觀念和技術又還不純熟,應變能力不足,策略、做法也不足。」曾務農失敗的阿華以自身經驗解釋,在農田中實踐農業理論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如何掌握好所學知識,並在適當的時機點運用,對這些本科出身的青農是關鍵。洪明偉談到,農業科系畢業後實際從農的比例很低,「印象中不到5%。」青年返鄉計畫鼓勵所有背景的青年返鄉從農,卻沒有針對農業本科系學生提供專業工作計畫,以及專為他們制定的誘因,讓許多農業科系的學生寧可去考取公務員,或到生物科技業上班,「政府花了好幾億吧,鼓勵其他行業的人回來務農,農業本科的(學生)卻一直走。」也因此,大部分青農都是從其他行業轉來,對農業專業非常陌生,再加上沒有上一代給予的土地、經驗,要在農業生存相當困難。對此,青農陳朝源也表示,青農的存活率只有三成多,而現存的青農也有約六成技術「不到位」。 一位對農業有興趣的青年,在嘉義一處溫室學習實務經驗。對於想從農的青年,習得專業技術、產出高品質作物,才能真正在農業領域發光發熱。 圖/林良懋提供實際上,自95年政府推出「漂鳥計畫」和「園丁計畫」,鼓勵青年返鄉務農後,許多地方都有開設多種農業課程,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與各地農業改良所也會指導作物種植方式。洪明偉說明,地方政府開設的課程很多樣,包括找銷售通路、建立品牌等,不是只有種植的教學,而各地農業改良場則開設針對特定作物的短期課程。但這些課程的內容也常為人詬病沒有與時更新,百大青農陳育旗批評,課程專業度不足,諸多基礎課程與20、30年前教的相同,沒有隨環境現狀改變,參與課程的人多半是抱持交朋友的心態參加。不過,這也反映「上課」是農民互相交流、尋找人脈的地方,除了能與他人交換耕種經驗外,種鳳梨的廖學智以自身為例,他就是在上課時,認識現在配合的內銷通路商,來擴展自己農產品的銷售管道。然而,除了這些提供給務農者的課程外,台灣卻沒有從零開始的農業人才培育。以同樣面臨農業人口老化問題的韓國為例,韓國為鼓勵青年從農、培育後繼者,從70年代開始推行相關輔導措施,對農學院畢業生、返鄉青農發放低利貸款,以及提供半年的農業課程,也建立三年制的農漁學院。韓國透過正規的農業教育課程,讓受補助的13萬農學院學生,其中九成投入農業工作。此外,日本栃木縣也成立農業大學,以為期三年、每天六小時的課程,培訓專業的草莓農。相較之下, 102年屏東縣政府也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共同開辦屏東農業大學,設立120小時的初階班、72小時的菁英班,教導欲從農者農業概況、品質管理、品牌行銷等。然而,屏東農業大學並非正式大學,不包含在正規的教育制度之內,因此,難成為吸引學生進入農業的契機。<b>農業教育需納入經營意識 非執著種植技術導向回過頭來,除了培育未來的農業人才外,提升現存青農的技術水準也是重中之重。學校團膳經辦阿華說道,政府應該從需求端區分農民,給予不同教導。現在學校提供的農業教育,皆是種植技術導向,像園藝作物、農藝作物、病蟲害管理等課程,缺乏系統分類。阿華提到,若能重新整合教學模式,從消費者、需求端為導向,可使經營意識更清楚。他舉例,如果學校開設外銷班、團膳班,專門培育某通路的人才,學生畢業後即可掌握通路的門檻,「這批人才就能直接提供給供應商,農民和廠商不是就皆大歡喜嗎?」除了開設給農民的課程外,政府透過設置交流平台,也能促進農民之間互助互惠。高雄市政府農業局主任秘書梁銘憲分享,高雄型農大聯盟注重農業整合,會將通路、加工、生產線的農民匯聚在一起,讓上下游產業有機會交流,更希望促進彼此合作的機會。不可否認的是,務農就像在賭博,各自憑運氣,但還是有可以評估自己要不要入行的方式。從工廠作業員轉行務農的型農林料得則呼籲,要評估好自己適不適合當全職農民,「如果你的薪水超過50萬,不要來務農。」他認為,如果薪水低,倒是可以借貸50萬、租一分地嘗試看看。 對於懷抱著農耕理想的青年,該如何引導他們投入農業,並協助他們在農田間營生,是未來台灣農業發展的一大課題。 圖/邱海鳴攝此外,對於那些懷有遠大青農夢的青年,百大青農蔡協良指出,沒有任何農業背景的人,可以先去當農業師傅(註四),至少每個月會有穩定的收入。他說明,擔任農業師傅除了能夠進農業改良場與農會訓練外,也會接觸到很多農作物的種植方式,在替人耕種時更能認識到不少人脈,為將來自己種田時打下一定基礎。註四:依據農委會「改善農業缺工措施計畫」,各地農會可以依照需求聘用農業師傅,依各轄區不同作物之農忙時期,靈活調度農務人力協助支援。蔡協良鄭重地建議想返鄉的青年,蒐集完相關資料後,沉下心來分析利弊,並且釐清完整的流程,算好成本再下決定。「所以,要來當青農嗎?歡迎啊!要死一起死啊!」他調皮地笑說。
生物DNA作光電元件 減電子廢棄物
新知
第1693期
生物DNA作光電元件 減電子廢棄物
2018-12-21
【記者徐卉馨綜合報導】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都是大學生常用的電子產品,高普及率隨之而來的是高汰換率,導致大量電子廢棄物被製造。12日科技部發表創新技術「光感DNA奈米複合物技術」,由國立清華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副教授洪毓玨與電機系研究團隊開發,從魚卵、魚膘中萃取DNA分子,將此可分解的DNA生物有機光電材料,應用於光電元件製程,可望減少電子廢棄物。 大學生使用電子產品普及率高,而手機與筆記型電腦均會應用光電元件。 圖/徐卉馨攝團隊將魚膘打碎後放入離心機,經多次萃取後取得DNA溶液,並在縮短DNA鏈長後,結合介面活性劑CTMA(Hexadec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CTMA),製成新型介面活性劑改質DNA 分子(後簡稱為改質分子)。清大光電所學生楊梓鍵表示此改質過程使DNA分子可以溶於有機溶劑,以便後續的製程,清大光電所學生許峯銘補充,DNA分子原本不耐熱,經過此改質過程可提升其耐熱度、耐酸鹼度,增加應用性。 自魚膘中萃取DNA流程,果汁機打碎、離心機萃取反覆純化並乾燥。 圖/楊梓鍵提供改質DNA分子原料不限於魚類,可取用自各種動植物,而團隊使用易取得的魚卵魚膘,原料低價,可降低成本且用量省,清大光電所學生朱信諺說明,130公克的魚膘,便可供給團隊成員半個學期實驗所需,此技術具有低成本的特性。「鍍膜是光電元件的基本。」洪毓玨說,比較過去製作高聚合分子、金屬薄膜時須真空環境,DNA薄膜的鍍膜過程採用傳統旋轉塗佈製程,改質DNA 分子溶液滴在旋轉台上的玻璃薄片,使其製成均勻平整的薄膜,可在室溫下完成,具低耗能的優勢。 DNA溶液滴在旋轉塗佈機轉盤上的玻璃片,使其成均勻薄膜,製成DNA元件。 圖/楊梓鍵提供洪毓玨說明,DNA的特性可以跟有主動性功能的分子結合,應用在發光、感測,改質DNA 分子可應用在奈米到微米等級光學薄膜、太陽能電池、感測器及發光元件,團隊已應用於製作記憶體元件。他進一步指出,製作半導體有一定步驟,此技術並不是取代掉傳統製程中步驟,而是平行發展的另一套從原料萃取到元件製作的完整製程,並且此改質DNA分子可在改質的步驟,配合終端產品的需求,希望部分產品可採用這一套以生物原料為主的製程。許峯銘補充,以半導體為例,過去極少應用到有機材料,製程中也容易使製作人員接觸到有毒的化學物質,而製程中材料若改為有機材料,應用此改質DNA 分子,則可減少有毒藥品的使用。比較傳統矽或鍺金屬元素殘留於自然界中,此改質DNA分子作為生質材料,在自然界中可分解,故此技術還具低汙染的特性。電子廢棄物的問題隨著亞洲各國人數逐年增多、電子產品消費量大而愈見嚴重。根據《科技新報》報導聯合國大學(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UNU)2017年《區域電子垃圾檢測》研究指出,亞洲12國電子垃圾量 自2010到2015年,激增 63%,台灣也製造出大量的電子垃圾,2015 年人均垃圾產量在19公斤左右。新型介面活性劑改質DNA 分子,若廣泛應用到光電元件的產品,如團隊製成的記憶體、液晶、LED等,其可分解的特性,可減少電子廢棄物的產生。
小農飯盒 偕農民促轉型
生活
第1639期
小農飯盒 偕農民促轉型
2016-11-30
【記者洪婉恬台北報導】打開圓形飯盒,以少見的紅蔾、黑米或秈米為底,搭配山藥、彩椒、秋葵等當季蔬菜,讓經常外食的大學生也能吃得健康。十幾位國立台灣大學的學生組成的「小農飯盒」,精選有機或友善耕作生產的食材,每週一次推出四種菜色、葷素皆有的便當。 「小農飯盒」精選有機農業或友善耕作生產的食材入菜,提供台大學生美味健康的外食選擇。 圖/陳麒鈞提供創始人邱晨起初想讓身邊同學有更多外食選擇,便開始幫忙代訂便當;後來她希望更多人擁有「吃得好」的機會,於是去年10月加入台大「Net Impact社會創新社」成為短期專案。沒想到團隊越做越起勁,期許透過飯盒推動台灣的農業轉型,因此半年後決定成立小農飯盒。大部分農友都支持團隊,並感到欣慰。成員、台大國際企業學系的傅爾健說:「他們對年輕人願意接觸這塊領域覺得很開心。」他也發現,許多農友是單純出自對土地的熱愛而採友善耕作,即使收入微薄也不在意。例如一位原本賣農藥的農友,因為孩子的出生而改種有機地瓜,令他很感動。因此團隊認為,與小農合作是能給予他們最實際的回饋。現在平均訂購量已從起初的50個提升至120個,將近三成都是回頭客,未來小農飯盒希望取得校方核可並正式營運。傅爾健期許消費者跳脫標章認證制度的框架,與農友建立互信,讓他們把友善的農產品帶進飯盒。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