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2024-11-22
生活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2
校園
命名甄選日程延誤 南大更動流程引質疑
2024-11-22
新知
微型偵測分析患者生理數據 AI照護助居家善終
2024-11-22
校園
學生鑽漏洞未戴安全帽 中正嚴格取締成效有限
2024-11-22
新知
嘉大研發大豆飼料 成馬糞海膽復育新解方
2024-11-22
新知
戴碧玲創凝香體敷料 緩解犬隻潰瘍出血
2024-11-22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665期
陶瓷塑童年記憶 林文萱顛覆素材印象
2017-11-15
【記者薛惟中台北報導】一本少女漫畫、一件襯衫、一幅卷軸,各式擬真及抽象作品,全是就讀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碩士班的林文萱,親手製作的陶瓷藝品。他以「記憶的形狀」為展名,探究時間、記憶,以及陶瓷的無限可能,展覽11日於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開幕。方正的木盒內擺著襯衫、水果糖、少女漫畫以及運動鞋,逼真外型吸引許多民眾、小孩拍照。林文萱表示,創作〈送給7歲的自己〉、〈送給14歲的自己〉是為了將童年及青春期未被允許的渴望送給過去的自己。他以孔洞較大的陶土表現布鞋的質感,以顆粒較細的瓷土展現金屬質感。林文萱指出,創作時意外發現加入熟料的美國土與白陶結合後會產生裂痕,讓他想到可藉此表現〈送給14歲的自己〉內漫畫書頁的質感,「人家覺得是失敗的地方,我就會運用它。」 〈送給7歲的自己〉內的男性化襯衫、玩具、糖果,象徵林文萱童年所好奇卻因傳統價值觀而無法被滿足的渴望。 圖/薛惟中攝 林文萱以陶瓷創作出的少女漫畫、運動鞋等物品十分擬真,吸引不少小孩上前觀看。 圖/薛惟中攝林文萱表示,童年經驗對他影響甚劇。小時候和妹妹一同在田間挖土,經常發現許多小物品,例如妹妹曾挖到一個印有西洋美女的打火機,種種驚喜感令他印象深刻。他補充,每次窯燒時,皆無法確定最終成品的樣貌,這對他而言反倒代表土壤多變、充滿驚喜的特性。為追求作品理想風貌,他不吝嘗試以各種土壤創作,甚至曾自己動手挖土。他舉例台灣北部多紅土,燒製後的效果會呈淡棕色。〈夢遊者的房間-抽屜一號〉潔白的階梯展台做成抽屜的形式,擺著一顆顆牙齒、蛋以及醃罐,越深處的物件外型愈完好,越靠近觀眾的物件則愈斑駁。掉落的牙齒代表親人逝世,與象徵生命繁衍的蛋並置,呈現生死的對比。醃罐則體現記憶的儲存,林文萱說:「記憶就像醃東西,也會發酵。」 〈夢遊者的房間-抽屜一號〉越前端的作品越為斑駁,林文萱以此表達越常回想越容易風化的記憶。 圖/薛惟中攝受祖母過世影響,林文萱重回老家時驚覺對習以為常的空間不再熟悉,年幼時眼中高大的家具,成長後反倒變得矮小。當下他抓緊感受,以布沾瓷漿,配合石膏模,鑿出〈夢遊者的房間-抽屜一號〉,表達回想記憶的過程如同文物出土,可能氧化而受損,他說:「愈近的東西愈快消失,深處的潛意識反而不易改變。」除具象創作外,林文萱也做出不少抽象作品。例如〈水花〉以水的樣態為發想,運用瓷土窯燒時的自然崩坍,產生類似凝結的水花,將水與陶瓷的特性巧妙融合。林文萱說:「陶瓷就是水的骨頭,水與土是密不可分的。」台藝大工設系副教授梁家豪表示,林文萱的作品能呈現柔軟的面貌,跳脫以往大眾對陶瓷質地堅硬的認知。 林文萱結合對水的想像以及陶瓷的特性,創造出跳脫傳統陶藝的〈水花〉。 圖/薛惟中攝以水為延伸,林文萱進一步創作《山水》。《山水》外型像攤開的卷軸,林文萱運用縮釉的方式,在陶瓷作品上展現水墨畫留白技法。觀展民眾丁右尉十分欣賞,「他把陶瓷變成平面,用書畫方式呈現,以繪畫結合陶瓷,發掘更多的可能性。」觀展同學、就讀台藝大中華藝術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的余曉冰表示,《山水》的質地細膩,拿捏精巧,外觀讓他聯想到中國的壁畫。 《山水》融合書畫的留白技巧於陶瓷中,並以卷軸的外觀帶給觀眾古老東方之美。 圖/薛惟中攝二座三角錐擺放於展場一隅,林文萱以歷年創作所留下的陶瓷殘片重新堆積,並燒製成系列作品《窯裡的時間》。林文萱表示,由於材料都是獨立的碎片,因此在組合、塑型上耗費一番功夫。參展民眾呂勻表示對此作品印象深刻,「是一種時間累積變形的方式,較其他作品特殊。」梁家豪則欣賞林文萱將原本無意義的碎片,重新建構並賦予內涵的手法。 林文萱利用歷年創作時留下的陶瓷殘片,將多種材質的土混為一體,拼湊出《窯裡的時間》。 圖/薛惟中攝「無論最先的具象或現在的抽象,背後的原因是一樣的。」藝術企劃林肯華表示,徵件時是先看到林文萱具象的作品,但看到抽象作品之後,發覺作品的概念都圍繞著時間、記憶。梁家豪認為林文萱的作品著重媒材本質的表達,與傳統的陶藝以容器、裝飾為重的方式不同,他說:「相信觀展的人會顛覆對陶藝的既有概念。」 本次參展民眾年齡層廣泛,常可見到家長帶著小孩來參觀展覽。 圖/薛惟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