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中山研發段木香菇省工機具 助減輕菇農作業負擔
新知
第1817期
中山研發段木香菇省工機具 助減輕菇農作業負擔
焦點
2025-11-07
【記者林婷妤報導】段木香菇是林下經濟(註一)最主要的作物之一,卻長期面臨勞動力短缺、高齡化及繁重作業等問題。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下簡稱林保署)委託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林韋至團隊研發「段木香菇省工機具」,包含「段木搬運機」與「自動化植菌機」兩項機具,幫助菇農減輕搬運負擔、縮短植菌時間及人力需求,並於10月16至18日舉行的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暨發明競賽中,囊括鉑金獎、銅牌獎,以及企業特別獎。 註一:指在不破壞森林的前提下,藉助林地生態栽植合適的耐陰性森林副產物,如藥材、食用菇類、水果等。 段木搬運機外觀類似一台小型堆高機,具備無線遙控與牙叉。中山機械系碩士生許宸舜說明,現有搬運機只能平移,菇農作業時仍須用人力將段木立直,「設計最主要的核心是用夾爪,加上旋轉機構,第一個搬運木材,第二個幫助菇農把木頭立起。」自動植菌機則採用PLC(註二),一次完成三個鑽孔與植菌作業,農民可透過操作介面,自由調整鑽孔深度與孔洞間距。另外,植菌機外圍設有光柵偵測裝置(註三),一旦偵測到有異物接近,機器便會自動停止,避免操作人員受到傷害,許宸舜也補充,經實際測試後,他認為在農民植菌時,約可減少七成的人力需求。 註二: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程式化邏輯控制系統,是一種專為工業自動化設計的數位電子設備,用於控制機械和生產流程。 註三:是一種利用光學原理來偵測的安全檢測設備,廣泛應用於自動化機械、電梯門、防護圍欄等。 中山機械系研究專員趙淑真表示,團隊透過林保署的安排,實際走訪段木香菇種植現場,發現菇農需雙手持重達三到五公斤的鑽孔機逐一鑽孔,操作時還會產生強烈後座力,植菌則用手工拍打方式將菌種植入,加上段木重量重,搬起來相當費力,於是針對上述痛點設計輔助機具,「我們希望能從原本的人工,甚至可能接近半自動,然後走向全自動。」此外,許宸舜提到,在初代段木搬運機完成時,會透過教育訓練讓農民操作,他們體驗後也覺得遙控機介面設計簡單、容易上手。 團隊目前已於林保署花蓮、宜蘭、屏東及台東分署進行推廣活動,與超過百位的菇農交流,中山機械系研究助理李忻儒分享,雖然許多菇農年紀偏長,對新技術一開始會抱持疑慮,但親自體驗後,他們都給予正面評價,李忻儒笑說:「其實菇農有一些很有趣的反饋,比如現在是一次種三個,但他們就開始覺得『太好了,那我可不可以一次種六個。』」鹿寮坑段木香菇農場負責人田日財表示,他長期以站立方式人工種植,容易造成腳部發炎與關節受損,也認為植菌機能解決這些問題,「它(植菌機)鑽可以順便移動,我用人力必須拿著電鑽,久的話會不舒服,這個有蠻大的輔助作用。」 對於機具的量產計畫,李忻儒認為,若有機會實現是好方向,但由於大型機具成本相對高昂,要訂出能讓農民接受的價格並不容易。此外,段木香菇通常於每年12月至1月進行鑽孔植菌,趙淑真補充,農業部農糧署有「農機Uber」的共享機制,團隊也想以此模式推廣機具,「希望等到段木香菇種植期間,他們(菇農)可以把段木運到某個地方讓機器去作業,再各自回到各自的工廠。」 他表示團隊將持續配合林保署的推廣規劃,再依據意見修改技術,進一步推展林下經濟的前景。
使出渾身解「樹」 攀樹選手展露全能技藝
生活
第1738期
使出渾身解「樹」 攀樹選手展露全能技藝
2020-12-03
【記者廖澄妤台南報導】15公尺高的樹冠間,選手隔著護目鏡仔細觀察周圍,隨後拉扯繩索、奮力一蹬,敏捷地跳到另一截枝幹。「社團法人台灣都市林健康美化協會」11月28、29日舉辦「2020台灣攀樹國際錦標賽」,23位好手齊聚一堂,活用林業工作所需技術,攻克枝上行走、投擲枝條等各項關卡,獲獎者可代表台灣參加「國際攀樹錦標賽(International Tree Climbing Championship, ITCC)」。國際樹藝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rboriculture, ISA)模擬攀樹工作設計競賽,推廣安全的攀樹方式,提高大眾對此技藝的認同。利用繩索攀樹是修剪、調查樹木所需的技術,由於機動性高,可於吊車無法進入之處派上用場,例如取下卡在深山高樹上的飛行傘或空拍機。攀樹競賽中,選手需通過上攀、工作攀爬、速度攀爬、空中救援及投擲比賽五個項目,再依各項目分數加總排名。參賽者於樹枝上行走,或利用繩索盪過一根根枝幹,抵達定點後再使用手鋸、長枝剪或徒手敲響鈴鐺,速度、平衡感、協調性缺一不可。賽事主席邱彥彰說:「幾乎你想得到的能力,攀樹都用上了。」 攀樹競賽不只講究速度,選手利用繩索穿梭樹冠在樹冠間,平衡感、協調性、反應力缺一不可。 圖/姜齊濠提供這次競賽項目中,空中救援較困難。賽前裁判將假人吊在樹上,模擬攀爬者受傷情境。選手一進入賽場,需立即評估現場狀況,大聲唸出救援計畫,並請附近的人協助急救。呼救同時,參賽者還得迅速投擲、固定繩索,敏捷上攀至傷者所在位置,再將其安全帶返地面,六分鐘內需完成救援。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研究生羅浩桓未在時限內救援成功,他比較之前參賽經驗,認為這次假人放置得較高、遠,難度提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生林鼎睿則表示,攀樹考驗創意,他會參考前輩作法,再思考自己的救援方式,「每個人的救援計畫都不一樣,這是救援這個項目很好玩也很迷人的地方。」 選手進行空中救援時,需於六分鐘內評估現場狀況、制定計畫,迅速將樹上假人安全帶返地面。 圖/顏漢昇提供除了要求技術熟練,由於攀樹競賽於高處進行,具一定風險,因此更講究選手的安全意識。林鼎睿進行空中救援時忘記戴上護目鏡,挑戰工作攀爬時護目鏡又意外被推開,增加眼睛被繩索、枝條打傷的風險。因安全疏失,林鼎睿被扣了兩次分數,「算是這次很重要的經驗。」他補充說明,攀樹十分重視安全,各項配備都有其專業功能。例如頭盔可掛耳罩,使用鏈鋸時噪音才不會傷到耳朵,吊帶則更具支撐力且舒適,以配合長時間的樹木工作需求。攀樹在台灣不如國外普遍,許多民眾認為這項技術十分危險,或可能危害樹木,導致選手不易找尋練習場地。羅浩桓舉例,公園管理處可能因擔心意外,不願開放攀樹。即便大眾認識不深,對愛好者而言,攀樹不僅可以親自大自然,更能獨享樹上美景。談及攀樹迷人之處,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學生周季平笑道:「不太需要跟別人Social(社交)吧!在樹上可以很放鬆。」羅浩桓則享受努力爬上樹冠的感覺,「樹下的事都與你無關了,只有你跟樹。可以跟樹說說話,或什麼都不用說,倚靠在樹上,感受樹的紋路跟風吹來時的擺動。」 攀樹競賽提供同好交流平台。攀樹在台灣屬於少眾運動,許多參賽者互相認識,比賽時還會給予彼此建議,感情融洽。 圖/姜齊濠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