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校園推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國際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穿衣規定
2024-11-15
國際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2024-11-15
校園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影音
秋鬥遭警方舉牌警告 再掀《集遊法》爭議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38期
圖文繪消逝內海 留影盤翻閱麻豆史地面貌
2020-12-02
【記者林昕璿台南報導】強勁「倒風」颳起,吹動草坪上的圓盤,快速翻閱過往與現今變遷的篇章。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碩士班學生林羿綺,於11月27日起在蔴荳古港園區展出影像作品「內海的人」。透過強風吹襲作品,再現麻豆居民與倒風內海的記憶。 觀展民眾可透過距離遠近、不同角度觀看作品,藉由繪畫與文字的閱讀,了解在地居民的生活面貌與地方民俗傳說。 圖/林昕璿攝「倒風內海」為18世紀前位於台灣南部的古潟湖,範圍涵蓋今日的麻豆地區。展區設於倒風內海四大港中的「麻豆港」,位於麻豆水堀頭遺址,過往的商業貿易發達,來往商人與船隻絡繹不絕。然而,後來卻因下游的河流改道而漸漸被石砂堆積,內海消失形成陸地。林羿綺表示,因於文史調查有感滄海桑田的變化,便以此為契機,藉由與居民訪談,形塑他們對倒風內海淵遠流長的情感連結與想像。 麻豆市場販賣水果的阿嬤,分享孝子求文旦的傳說,並透過林羿綺講述倒風內海的歷史,給予「那文旦不就是鹹的嗎?」的可愛回答。 圖/林昕璿攝八支留影盤錯落於草地上高低不一,彷若倒風吹入內海,港面波浪起伏的情景。留影盤受風吹襲,盤面翻轉,兩面影像相互交疊,盤面上的插畫與文字圍繞麻豆特色地景與市井面貌,記錄麻豆居民的日常。作品以林羿綺所繪的自畫像作為他主動向居民提問倒風內海故事的起點,展開故事的支線。「我發現居民對倒風內海的認識,很多來自長輩所講的民俗傳說。」林羿綺談到。 留影盤高低不同的設計,錯落於過往的港口遺址,遠觀如同過去倒風內海中起伏的海浪。 圖/林昕璿攝留影盤的正反面分別繪製圖像與闡述的字句,刻劃在地符號與象徵。長輩坐於石車旁,畫面顯示他位於古碼頭——三合土遺址,圓盤背面則透過文字講述需取出埋於地底的石車才能使地理興旺的「龍喉」傳說。根據傳說,清朝皇帝乾隆為破壞水堀頭龍喉處具帝王之象的風水,曾命地理師將石車投入麻豆的鳳池,並以巨石建橋壓制龍喉,導致麻豆災變四起,商港漸而淤積沒落。 當地盛傳的龍喉傳說據傳為清領時期,乾隆為破壞當地具帝王之象的風水,而命地理師將象徵36天罡、72地煞的石車與巨石投入鳳池中。 圖/林昕璿攝影盤內口吐火焰,盤踞於天的飛龍,則是麻豆代天府的地標,影盤背面訴說當地的神明五王爺大戰囝仔公,相爭槺榔山廟地的神話。而神明間的爭戰往事,卻意外延伸麻豆與南鯤鯓居民對代天府五王爺的正統之爭。原坐鎮於麻豆的五王爺易狩他鄉,遷至南鯤鯓,至西元1956年,五王爺才回居麻豆。林羿綺說:「住比較南鯤鯓的阿伯就會說這個傳說有問題,但是住麻豆的阿伯卻深信不疑。」觀展民眾小美(化名)認為,林羿綺筆觸細膩,構圖雖簡單卻能深刻帶出地方百年的歷史,並能引起在地居民共鳴。除了塑造麻豆的歷史變遷,也反映內海人民產業型態的轉變,原先因米糖為主的貿易,也轉為市場或夜市。留影盤後來則述說攤販吆喝販賣的場景,或是因附近加工廠的設置,移工時常於傍晚下班騎車環繞市區的生活點滴。林羿綺認為,其實「內海的人」並不侷限於自小成長於此的當地人,「所有的過客,或是短暫住在這裡的人,也可以是知道地方歷史的『內海的人』。」觀展民眾林金生表示,能感受作品設於舊港口,透過時間流動與空間的呼應,串連過去與現在。 作品所描繪景象除記錄麻豆當地知名景點外,也刻劃在市場中,商家擺攤與顧客互動的過程。 圖/林昕璿攝
藝文
第1689期
【拆遷歷史實錄】《物塚》捕捉眷村記憶
2018-11-21
【記者林宛賢高雄報導】展場中大大小小的照片,高低錯落的排列,牆上投影樹木枝枒的剪影,紀錄了高雄左營眷村荒廢的景象。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研究所的藝術家林羿綺及校友呂易倫於高雄伊日藝術駁二空間舉辦《物塚》雙人聯展,展出二人於左營駐村五年間,對眷村拆遷過程的觀察與情感。呂易倫解釋,展覽名稱「塚」被視為生命最終歸宿的場域,而眷村拆遷過後所遺留下的物件如同生命死亡一般,被掩蓋於地底,「很像進到了一個墳墓、我們看不到的、已經死去的存在。」他說。展場一側的牆面上,掛著五位眷村居民的獨照,呂易倫的影像作品〈五根釘子〉記錄下在眷村遊蕩或不肯搬遷的居民身影。他舉了影像中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居民為例,「他很常穿著蕾絲、女性衣物,外面再罩一件T恤在村裡亂晃,他說這叫『陰陽調和』。」呂易倫說。 〈五根釘子〉紀錄了二藝術家在左營駐村時所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們及其背後的故事。 圖/林宛賢攝「小時候住在眷村的經驗對我來說,是我創作跟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林羿綺解釋,小時候住的眷村因都更被拆遷,但他對於眷村的拆除過程卻是一片空白,這部分的記憶空缺成了他環島時,決定駐紮左營眷村,紀錄其拆遷、變化的動機。「對我來說,有點像是移情的心態。」他補充。展場中另一角堆疊數個電視機,播放著眷村一隅的光影變化,呈現村落最後的身影。〈生活在永恆之前〉林羿綺利用無痕的循環剪接,讓三分鐘的影片不斷循環播放。他認為,這些角落的光影變化無法透過單一照片詮釋,所以才透過影片的形式創作。 〈生活在永恆之前〉記錄著林羿綺對左營眷村中光影的變化及觀察,同時也透過文字呈現了左營眷村五年間的變化。 圖/林宛賢攝林羿綺解釋,駐村期間還沒有使用智慧型手機,讓他能更專注於周遭事物,「你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太陽光是從哪個磚塊移動到哪個磚塊,也可以觀察到螞蟻行走時的路線。」他說,在眷村裡的時間流動非常緩慢、安靜,這些感受對他來說非常難得。參展觀眾李佳錡認為,展覽名稱《物塚》非常符合此次展出的主題,他說:「看完主題的介紹再去欣賞展覽作品,會更加了解到作品的意涵。」而觀眾鍾默竺則表示,對展列作品的方式印象深刻,「我覺得他說故事的方式十分特別。」他補充,因自己從小生長的環境關係,對這類眷村主題的展覽特別有共鳴。 曾經熱鬧的左營復興新村因都更計畫拆遷,如今已成為一片荒地和廢墟。 圖/林宛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