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樂斯屬展文化什錦 建立台灣與東南亞連結
生活
第1757期
樂斯屬展文化什錦 建立台灣與東南亞連結
2021-11-17
【記者張珈爾綜合報導】一手提著裝滿貨幣的菜籃,一手拿著手機參與實境解謎遊戲,民眾在各展區之間穿梭,試圖拼湊出泰北山區華人村的生活樣貌。由青年團隊社團法人台灣樂斯屬文史扎根育成協會(以下簡稱樂斯屬)策劃的「肉噪販!炒一盤台灣與東南亞的在地文化什錦」展覽於3日展開,並於14日正式落幕,展覽期間邀請民眾以逛市場的輕鬆步伐體驗一場東南亞與台灣的文化什錦。 「肉噪販!炒一盤台灣與東南亞的在地文化什錦」展覽於14日落幕。 圖/樂斯屬提供樂斯屬團隊從泰北文史教育出發,透過教育與田野方法推動當地青年學子認識當地的文化與歷史,團隊成員將過去的田野經驗透過展覽方式呈現,以菜市場的意象為主軸,結合來自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等地成果,透過互動式設計帶領觀眾看見在地文化的特色。「我們希望透過趣味的方式呈現當地面貌,讓更多的人認知到泰北也有自身的地方文史。」樂斯屬共同創辦人涂祐瑄解釋,期望藉由展覽破除東南亞弱勢、需要被幫助的既定印象,讓參展民眾可以感受到自己與東南亞文化產生的連結。 展覽以菜市場的意象為主軸,透過互動式設計帶領觀眾看見在地文化的特色。 圖/張珈爾攝走入「肉噪販」展覽,參展民眾會先領到一個印有展區地圖的菜籃,接著透過近似闖關的方式取得專屬貨幣並收集食材,最終可以依據收集到的食材兌換一個文史料理包,其中「打拋豬肉飯」對應到的就是一份介紹樂斯屬團隊設計的文史課程的便當盒,民眾可以一邊品嚐課程設計說明,同時聞到文史料理包當中放置對應料理的香料氣味。此外,樂斯屬團隊也設計了實境解謎遊戲,民眾只要掃描QRCode就能開始闖關,透過解謎的方式拼湊出泰北山區華人村的生活樣貌,以另一種視野重新觀看展覽。 展覽期間主辦團隊不時穿插關於文史教育和實境解謎相關的講座。 圖/張珈爾攝提到自己最喜歡的展品,樂斯屬共同創辦人李盈萱很快指向柬埔寨團隊的展區,她說明該團隊以挖土方式象徵考古的意象,呼應當地盜獵文化的猖獗,該展區的設計將柬埔寨當地呼籲尊重文化遺產的漫畫埋入土裡,讓參展的民眾不僅實際上動手挖掘漫畫書,也是意義象徵上的挖掘柬埔寨文化,透過互動的方式加深參與者對於當地文史的認識。 團隊將呼籲尊重文化遺產的漫畫埋入土裡,透過互動的方式加深參與者對於當地文史的認識。 圖/樂斯屬提供「看完展覽之後才發現,泰北是和台灣歷史背景這麼相似的地方。」當天參與展覽的民眾劉沁潔說道。她也補充,因為樂斯屬團隊努力將東南亞的文化融入遊戲體驗,參與展覽的民眾才能有如此靠近在地的感受。樂斯屬團隊和來自東南亞各國的在地創生組織在田野的過程中看見在地文化的珍貴,期望能透過文史教育讓當地民眾產生歸屬與認同,同時也期盼透過展覽把這份感動傳達給每一位參展的觀眾。
【專欄】打造安心上學路 中原生為柬童募雨衣
生活
第1671期
【專欄】打造安心上學路 中原生為柬童募雨衣
2017-12-27
【記者謝佩旻綜合報導】「柬一點愛,天雨亦晴!」為了讓柬埔寨偏鄉學童可以穿著雨衣上學,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生發起雨衣募集專案「雨晴小組」,22日在校內募集雨衣,並運用專業架設網站,希望將大眾的溫暖送至柬埔寨,打造一條安全上學路。 中原資管系學生組成「雨晴小組」,在校園內舉辦雨衣募集活動。圖/雨晴小組提供柬埔寨雨季長達六個月,且當地多為泥土路,每逢雨天路面潮濕且視線不清,常常造成意外發生。中原服務學習中心海外志工團隊今年暑假發現,許多學生住在距離學校數十公里的偏遠地帶,常須騎腳踏車淋雨上學,甚至因安全考量無法就學。為此,中原資管系教授吳肇銘於企業概論課程中,讓學生組成小組發起募集行動。團隊成員歐嘉蓉表示,募集的第一階段是在網路與社區宣傳,第二階段則是在校內募集雨衣及零錢。雖然過程中曾受外界質疑募款的真實性,但在改善網頁的敘事方式,並公開捐款明細後,仍吸引許多熱心民眾響應,甚至有雨衣業者表示願意捐贈500件雨衣。 「雨晴小組」期望能蒐集可重複使用的雨衣,幫助柬埔寨孩童不再因下雨失學。圖/雨晴小組提供團隊成員齊執先表示:「其實柬埔寨當地有許多我們想像不到的問題,而我們能做的只是出一份心力而已。」負責網站設計及架設的馮正淇則認為,團隊合作是最重要的一環,成員發揮各自專長,將網頁設計技術結合資訊彙整、美工設計,能讓更多人了解他們的理念。吳肇銘期望學生能從做中學,透過公益性質的運作模式了解企業經營,並培養學生回饋社會的精神。「透過互動說服他人參與行動,這是課本上不會教,唯有實作才會學到的。」他提到,因執行時程較為倉促,且成員皆為一年級學生,曾擔心無法達成預期效果,但「雨晴小組」以積極的態度使他改觀。目前募集的雨衣數量已高達一百多件,遠超過目標的60件,海外志工將在寒假時帶至柬埔寨當地小學。募集計畫預計延續一年,未來也期望能募集蠟筆、文具等學用品,為柬埔寨偏鄉孩童的學業盡一份心力。 「柬一點愛,天雨亦晴」雨衣募集計畫由一年級學生一手打造,在過程中學習以企業模式經營公益專案。圖/雨晴小組提供
獨創竹義肢 助傷患再站
新知
第1658期
獨創竹義肢 助傷患再站
焦點
2017-09-28
【記者廖翊庭綜合報導】《踩地雷》是從前大受人們喜愛的電腦遊戲,但遊戲中「踩到地雷」這件事卻在柬埔寨活生生地上演。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王于齊和甫畢業,現就讀於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所的黃羽蔓注意到此問題,便為柬埔寨地雷受害者設計專屬的「竹肢足」(Bamboodia),並獲得2017德國紅點設計大獎(Red dot design award)最佳獎,期待能為當地居民帶來幫助。西元1970年代柬越戰爭期間,越軍在柬埔寨境內埋設大量地雷,根據柬埔寨排雷行動中心(Cambodian Mine Action Centre, CMAC)公佈的統計報告顯示,柬埔寨約有500萬至600萬枚地雷尚未清除,占全世界的10%。儘管聯合國每年都投入上百萬美金在排雷工作上,仍無法掌握地雷埋設的具體位置和數量。加上柬埔寨的紅土土壤含鐵、鋁等金屬元素,容易影響探測器作用,增加了排雷工作的難度。專為柬埔寨受害者設計的「竹肢足」創作人黃羽蔓表示,最初希望針對社會議題做設計。透過大量數據佐證後發現,離台不遠的柬埔寨,竟是全世界地雷分布最密集、受害民眾最無法負擔龐大醫療成本的地區。當地居民遭地雷炸傷後,只能使用容易取得的材料,如木頭、竹管等自行製作簡易義肢,卻常壓迫到截肢患部、造成二度傷害。黃羽蔓和王于齊便決定為他們設計較低成本又能被大量生產的義肢,運用傳統工藝結合現代材料,在大量生產的工業性產品及手工少量製作的工藝產品間取得平衡。 傳統工藝結合現代材料的「竹肢足」,幫助地雷受害者再站起來。  圖/黃羽蔓提供王于齊則表示,「竹肢足」以能夠支持行走的二級義肢為主要設計結構,針對膝下截肢的患者,透過標準化的大量生產來降低成本。在最需常常更換的踝關節部分運用當地盛產的竹材,教導需要的人使用一款簡易木頭模具,透過竹材加熱、加壓、膠合、拔模製作義肢,讓患者能充分利用身邊資源與新技術,達到真正的幫助。「竹肢足」不只是一個概念,而是真的能被製作、使用的產品,提醒社會要用最有限的資源,做最有效率的運用。黃羽蔓說道:「希望因人類而起的戰爭傷疤,能夠被溫柔地撫平,並美麗又優雅地重新站起。」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