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菸害防制入校規 臺大以獎懲落實校園禁菸  
校園
第1818期
菸害防制入校規 臺大以獎懲落實校園禁菸  
2025-11-14
【記者熊子萱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於18日校務會議中,依照教育部「大專校院學生違反菸害防制法懲處參考指引」,修正多項校園法規,在學生個人獎懲辦法中納入《菸害防制法》,藉由記過等懲戒方式,加重學生在校園內吸菸的懲處。 在臺大114學年度第1學期第1次校務會議中,學生事務處提出學生個人獎懲辦法修正案,在第七條中新增「在校園內違反菸害防制法,經勸阻且輔導無效,予以申誡。」而《菸害防制法》中明文規定各級學校嚴禁吸菸,臺大副學生事務長蔡沛學表示,臺大將菸害防制入學生獎懲辦法,是依照教育部建議,,目的是為了防制學生吸菸,並維護健康。蔡沛學補充:「由於菸害防制目前是綁在學務處生活輔導組下的獎懲會,獎懲提報會由系所或行政單位提報,檢舉就會回歸到向該生所屬系所或是校內行政單位檢舉。」 就讀臺大獸醫學系的南柱赫(化名)認為學校對於抽菸的風氣相對保守,在校園內也沒有看過菸蒂,他說明:「臺大周邊的人行道都是禁菸的,但很多人會在社會科學院那條人行道抽(菸),只要警察來時,腳站在馬路上就沒事。」他認為介於校園和馬路之間的人行道是灰色地帶,許多學生也不清楚具體禁菸範圍。實際走訪臺大校園,發現人行道地上有用綠色線標示出禁菸界線,蔡沛學補充:「人行道基本上除非有明確公文行政劃分,不然我們認定是屬於台北市政府,在上面的一切活動與行為,學校不會干涉。」 對於《菸害防制法》列入校園法規,就讀臺大政治學系的陳欣怡說道:「有獎懲辦法的話,學生會為了避免不良紀錄被登記下來而不會違規抽菸。」他認為比起柔性的勸導,列入法規能以強制力約束抽菸者,更能有效維持無菸校園。陳欣怡表示不喜歡菸味,雖然沒有看過學生在校園內抽菸,但他也補充:「若有人在校園內抽菸,我會直接離開,但多了獎懲辦法,可能會有人去直接檢舉。」新制除讓違規者依《菸害防制法》罰兩千到一萬元的罰金外,還會依情節輕重受到學生個人獎懲辦法的懲處。 國立政治大學菸害防制工作推動小組執行長蔡育新解釋:「現在教育部規定學校全面禁菸,學校沒有什麼彈性做法,遇到抽菸行為就是勸導或取締。」但執法的嚴格程度,對學生來說嚇阻作用不大,政大新聞學系的Hailey(化名)分享:「學校警衛看到只會口頭勸導,如果抓到直接退學大家就會怕。」除了增加懲處的力度外,政大經濟學系的Carrie(化名)建議可以加強校園的夜間巡邏,尤其是學生在校內的抽菸熱點,如校園的監視器死角或各大樓頂樓,期望各大專院校祭出實體的監督措施,維護學生的健康。
波大反性侵聯盟辦行動週 多形式展校園對話
國際
第1817期
波大反性侵聯盟辦行動週 多形式展校園對話
2025-11-07
【記者黃暐喬報導】波特蘭大學(University of Portland,以下簡稱波大)學生反性侵聯盟(Students Against Sexual Assault, SASA)於10月25日至31日舉辦「秋季行動週」。藉由療癒登山、創傷照護講座、安全派對指南、「你當時穿什麼?」展覽、旗幟展示等舉行為期一周活動,盼喚醒學生對性侵議題的反思。 波大學生反性侵聯盟舉辦秋季行動週,並透過多種形式活動讓學生認識性侵防治與保護等議題,並盼為那些希望被傾聽、被看見的學生提供社群支持。「此次秋季行動週,我們希望兼顧社群感、學生倡議和性侵教育,並儘量觸及校園所有族群。」學生反性侵聯盟共同主席艾瑪・懷利(Emma Wylie)說道,性侵議題可能引發部分人的創傷回憶,因此團隊在規劃活動時特別注重氛圍的友善與安全,透過提供食物、貼紙與徽章等方式,讓學生願意停下腳步參與,較少接觸此議題的人也能理解性侵的普遍性與防護的重要。另一位學生反性侵聯盟共同主席茱莉亞・維特科夫斯基(Julia Witkowski)補充:「學生可依自己的舒適程度參與,無論僅是路過觀察,或停下腳步進一步了解,我們只希望人們能夠自在。」 「秋季行動週開始前,我們和波大戶外探索團隊(Outdoor Pursuits Program)合作舉辦自然療癒登山活動。我們前往森林公園,進行短程健行、伸展、書寫與享用熱茶。」艾瑪說明,透過自然療癒的共同行動,讓參與者在放鬆與分享中產生連結,建立社群歸屬感。「我們舉辦創傷知情照護座談會,並邀請業界人士分享經驗,也準備了派對緊急聯絡資訊與防止飲料被下藥的傳單,讓學生在輕鬆活動中也能提升安全意識。」艾瑪說道。學生反性侵聯盟攜手校內二手時尚社,把衣服放在桌上展示,進餐廳的學生可以直接看到。「它打破了衣著會導致性侵的迷思,社會仍太常將衣服與『暗示同意』或『挑逗』劃上等號,用此來合理化性侵行為。」波大學生瑞姆・阿爾沙班(Reem Alshaban)說明道。波大學生里夫・蘭德爾(Reive Randall)則分享,我討厭那些以女性該穿得更保守來合理化性暴力的說法,這個展覽正好揭穿了這種偏見。「我們希望藉由這個展覽直接挑戰這種責怪受害者的思維,以服裝作為視覺提醒——衣著不代表同意。」茱莉亞補充說明道。 「旗幟展示」活動設於波特蘭大學學術廣場,草地上插滿千面旗幟。「我們在校園草坪插上1000面旗幟,象徵性侵案件的發生、報案與定罪情況。」艾瑪說道。根據現場告示,每1000起性侵案件中,約有994名加害者仍逍遙法外。白旗代表未報案件,淺藍旗象徵報案但未定罪,深藍旗則代表最終被判刑者,全場僅有六面深藍旗,呈現司法與現實的落差。里夫說:「那些旗幟讓人看到性侵議題的普遍性。」瑞姆則指出,旗幟以具象方式呈現出多數加害者未受懲罰的現實,強烈的視覺對比讓學生停下腳步思考。瑞姆認為,性侵議題仍深深影響許多人,但校園討論仍然不足,「唯有持續對話,才能喚起更多人的意識。」他說道。 「希望參與者能感受到被支持與理解,並透過多元的活動形式,讓不同背景與需求的學生都被照顧與看見。」艾瑪說道。茱莉亞表示,期盼參與者無論投入哪項活動,都能感受到更緊密的社群連結。他強調,團隊願意傾聽、看見並支持每一位成員,無論是倖存者,或是彼此關懷的同伴。瑞姆分享,秋季行動週讓他更清楚地意識到,倖存者需要的並非短暫的安慰,而是能長期陪伴的支持。
計分新制度惹議引暴動 卡大重啟協商緩衝突
國際
第1817期
計分新制度惹議引暴動 卡大重啟協商緩衝突
2025-11-07
【記者鄭丞傑報導】尚比亞卡帕薩馬卡薩大學(Kapasa Makasa University)(以下簡稱卡大)於10月27日爆發學生抗議事件,起因為校方宣布引入新GPA(成績平均績點)制度作為評分依據,卻未與學生充分討論,也缺乏配套措施。抗議最終演變為暴動,警方以「有可能破壞社會安寧的行為」之罪名拘留了74名學生。 「我們不是反對新GPA制度,但校方選在錯的時間實施,才讓學生決定抗議。」卡大學生菲佛(Favor)(化名)說道。他指出,抗議是不滿校方推行的方式,並非針對制度本身。卡大學生史瓦娜(Ms. Swana)則表示,他雖然不完全認同抗議行為,但在學生會長表達反對意見後,校方仍堅持執行,「許多學生感到被忽視與不滿。」他說道。另一名卡大學生詹加茲亞.喬伊拉德(Jangazya Joylad)認為,學生的訴求是希望校方在決策時,能參考並納入學生的意見。此次抗議行動警方以影響到交通安全與校園秩序為由,逮捕46名男性與28名女性學生。警方表示,學生有表達訴求的權利,但必須在合法範圍內進行。 卡大過去採用與銅帶大學(Copperbelt University)類似的計分制度,「這個制度是從三年級才開始計算GPA。」菲佛說道,然而新GPA制度的計算是從一年級到四年級,並溯及既往,在校學生過去的成績都將列入計算。除了新GPA制度,平時成績的計算也將受到影響。喬伊拉德指出,依照新規定,如果學生的平時成績低於20分,將會自動喪失考試資格,但現今已有部分學生完成考試,這些已經考過的科目可能會被取消或視為無效。不過喬伊拉德認為,新制度也具有正面意義,但希望能有更長的過渡期,「這項制度能激勵學生,從學期開始就保持努力。」他說道。 抗議事件過後,校方與學生代表建立了協商管道。史瓦娜表示,目前校方決定將新GPA制度延至下一學年,並只適用於新生。此項決議讓校內氣氛逐漸緩和,校方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也有所改善。喬伊拉德也希望學校未來能建立更有效的溝通管道,例如成立學生諮詢委員會,讓學生代表可以在會中表達同儕的意見,使決策的過程更具參與性與透明度。
輔大校園偷拍待根治 學生會喊話校方正視隱私漏洞
校園
第1817期
輔大校園偷拍待根治 學生會喊話校方正視隱私漏洞
焦點
2025-11-07
【記者陳少凡報導】輔仁大學於10月23日傳出校內女廁偷拍,受害女學生事後將經過匿名貼上網路,引發校內外熱烈討論與關注。近年輔大屢傳校園隱私遭侵犯的案件,也讓此事件成為導火線,重新關注校園安全漏洞與隱私保障議題,也引發對性別教育與制度落實的討論。 10月25日,輔大學生會發表聲明,嚴厲譴責偷拍行為,並呼籲校方檢討校園安全防護機制,希望藉此契機重新正視長期存在的偷拍與隱私問題。聲明指出,事件不僅嚴重侵犯個人隱私,也凸顯校園防護系統與通報流程的不足。學生會針對公共空間安全提出具體訴求,強調全面檢視校內廁所安全措施與監視系統的迫切性。他們計畫盤點現有監視器的覆蓋範圍、鏡頭角度、影像清晰度及錄影功能,並針對死角或老舊設備提出增設或更新建議。同時,學生會將與校方討論廁所出入口及周邊走廊的照明,並改善緊急求助設施配置以及設立夜間安全地圖,確保學生在任何時段都能快速獲得協助與安全的保障。學生會長黃祥瑋說:「我們相信這樣的行動能提升校園安全,也希望讓學生感受到實際的改變,而非僅止於形式上的回應。」 除了強化硬體安全,性平制度也需改進。學生會希望性平事件資料透明化,在兼顧個人隱私的前提下,讓校方定期公布統計概況與改善措施,使全體師生清楚了解校園現況。此外,學生會認為增加安全意識宣導與教育活動,才能幫助師生掌握應對緊急情況的方法。黃祥瑋表示:「透過硬體改善與制度建立雙軌並進的方式,希望能讓安全不只是臨時的應對,而能成為校園文化中持續被維護與重視的核心價值。」 事實上,這已非輔大首次傳出偷拍與校園安全爭議。近年來,校內外多起偷拍、尾隨與搭訕事件頻繁發生。前年九月,據《三立新聞網》報導〈PUA男「偷拍輔大女」傳LINE群炫耀〉,群內成員疑似以偷拍與炫耀搭訕為樂,引發輿論譁然。此外,校內亦傳出廁所偷拍與陌生男子尾隨事件,雖校方加裝監視器與強化巡邏,仍未完全消除學生的不安。輔大陳同學(化名)表示,校園公共空間容易讓不該存在的人進入,無論是PUA事件或偷拍行為,都讓學生感到恐懼。他說:「這種事很難根治,但若校園風氣改善,事件就可能減少。」讓學生能夠理解尊重與界線的重要,願意挺身而出,不再對偷拍或騷擾視而不見,不只能減少悲劇,也能讓壞人避而遠之。然而,截至目前,輔大校方尚未針對此事件發表任何官方回應,學生會與學生們期望校方能有更具體的改善行動。 國立政治大學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魏玫娟建議,學生們應持續關注制度化防護與性別教育,他也坦言偷拍事件頻傳,反映的不只是制度漏洞,更是對「尊重他人」的忽視。「若真正理解尊重的重要性,即使有衝動,也會選擇克制。」她表示,學校性平工作過去多著重調查與懲處,但教育與宣導才是預防的根本。以政大為例,學生會近期在性平會提案張貼偷拍警示與應對處理標示,顯示學生與校方可透過合作推進防護行動。魏玫娟教授指出,性平教育與懲處應並行,既要讓學生懂得尊重,也要讓社會理解違法的代價。她表示,性平會與學生會間若能建立更密切的合作與溝通,將有助於制度落實與文化改變。她說:「想讓性別安全不只是防護措施,而真的變成校園文化,關鍵除了教育,還是教育。文化與意識的改變,始終是最不容易的事。」
清大校巴增班次 學生推自營計畫達永續
校園
第1816期
清大校巴增班次 學生推自營計畫達永續
2025-10-30
【記者陳雙報導】國立清華大學推出校園巴士(以下簡稱校巴)新班表試運營方案,於9月29日至11月2日進行,透過增加尖峰時段大巴班次,與司機透過無線電即時聯繫,機動調度校巴,以解決學生乘車擁擠的情況。 針對目前試運營方案的結果,清大學生會行政中心學權部長林釔辰解釋,新班表上路後日間時段通勤狀況明顯改善,學生未成功乘車的反饋減少,但人文社會學院、台積館與竹師教育學院大樓(以下簡稱教育大樓)傍晚下課時段,仍因人潮眾多而出現等候時間較長的情況。清大總務處事務組長張惠珍表示,根據校方觀察,學生平均需等待5至10分鐘才能成功乘車,經過與學生會商討,認為目前的等候時長仍屬可接受範圍。清大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生KS(化名)則表示,希望校方能夠為學生提供即時的校巴到站資訓系統,讓學生能夠更準確預計下一班車實際抵達的時間。 張惠珍說明因為有新學院啟用以至於學生乘車需求增加,「本學期教育大樓啟用,南大校區住宿生會有至校本部上課活動」,因此,113學年度校方已在校巴採購合約中提高預算及新增班次因應。清大學生會觀察到反應乘車問題的人數逐漸增加,決定於9月8日、15日與17日蹲點蒐集數據,「9月8日我們觀察到下午3點12分班次未成功乘車的同學多達115人。」林釔辰補充道,數據顯示有大量學生未能搭上校巴,上課可能因此遲到。清大計算與建模科學研究所碩士生jj(化名)表示,方案推出前等候校巴的隊伍人潮眾多,經常需要等待多趟班次才能上車。而清大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生愛琳(化名)則表示,校巴班次增加後等候時間過長的問題有所改善,但他也建議校方參考山上教學樓的下課時間表安排大巴行駛。 為了更好地解決學生乘車的問題,清大學生議員向校方提案推動校巴自營計劃,其中包括「清華綠色交通:募款自購電動校巴」(以下簡稱「募款自購電動校巴」計劃)與「培訓校園駕駛專業人才×校內工讀新選擇:輔導同學考照行駛校巴」(以下簡稱「培訓校園駕駛專業人才」計劃)兩項長期計劃。黃采翎表示,因大巴數量不足與廠商調度限制,問題仍難以全面改善。因此,學生會認為自營校巴既能兼顧運能,也能達成永續目標。此外,他表明「培訓校園駕駛人才」計劃的提出是因為廠商反應新竹地區運輸業人力短缺,導致駕駛調度困難。學生會因此提出由學生以工讀形式駕駛校巴駕駛的構想,「若由同學支援夜間時段,不僅能緩解司機人力壓力,也能促進校園對基層勞動的理解與尊重。」張惠珍表示,「校巴自營計劃由學生會主要發想,校方抱持支持態度,而安全性會是主要考量。」因此,校方將會更重視培訓及輔導學生取得大客車職業駕照的規劃。而黃采翎說明,校巴自營計劃目前仍處於提案與規劃階段,並積極尋求相關科系學生與專業人士提供建議,未來校方也會向縣市政府單位,或其他相關專業單位徵求意見,以協助完善計劃。 針對清大學生會所推動的校巴自營計劃,國立臺灣大學永續辦公室助理執行長謝宣桓表示,清大學生會的計劃構想非常創新,但他建議團隊在執行規劃上,必須將財產歸屬、募款流程、停車費與充電裝置費用等問題納入考量。他提醒:「在每年度更替的學生會體系下,必須要建立長期追踪與管理制度。」而國立政治大學總務處事務組長林雨寰則認為,這樣的構想不僅解決校巴人力短缺的問題,也讓學生學習專業技能,並體驗勞動價值與風險承擔,實現對技術勞動專業價值的重新肯定。然而,林雨寰建議,在計劃推動前須謹慎評估風險與安全配套,「計劃應將『零重大事故』視為最高目標,確保師生安全不會成為『練習』的代價。」他認為計劃的推動必須建立完善制度與監管機制,以確保培訓品質與營運標準達到職業等級。
川普對校新條約遭反彈 德大生疑抹滅校園言論自由
國際
第1815期
川普對校新條約遭反彈 德大生疑抹滅校園言論自由
2025-10-23
【記者黃暐喬報導】近200位學生於13日聚集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以下簡稱德大)塔樓,為反對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本月稍早向該大學提出的《高等教育卓越條約》(Compact for Academic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他們一起高喊「不要簽署(Do not sign)」,認為校方應當完全且公開地拒絕該協約。 此次抗議源於川普政府於1日向九所公立大學提出《高等教育卓越條約》,為了想要強化高等教育與未來勞動力,該協約承諾若校方簽署,即可獲得更多的聯邦經費和補助。條約內容包含解散批評保守觀點單位、限制國際學生上限、教師、行政人員在代表學校身分時,不得針對政治或社會事件發言。前奧斯汀民主學生協會副會長兼發言人阿爾希亞・帕帕里(Arshia Papari)指出,該協約以維護中立之名,試圖抹滅校園言論自由與多元性。「這些都明顯顯示出(川普政府)意圖強化對大學的政治掌控。」阿爾希亞補充道。 「公立大學屬於人民,而非政客的任意操弄!」阿爾希亞說道,當經費與服從取代學術價值,成為大學政策的標準,教育就不再只是探索的行為,而是淪為服從。阿爾希亞認為,學校有責任公開捍衛其學術使命,而不是等待政治風向平息。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學生柯志翰認為,條約中設定國際學生比例上限的規定,將縮減留學生進入頂尖學府的空間。目前德大校方在德大系統董事會主席凱文.埃爾特夫(Kevin Paul Eltife)公開表示,期待與川普政府展開合作後,其他同樣被要求簽訂協約的八間學校,陸續表明拒絕,然而德大也沒有發出其他任何言論。 奧斯汀民主學生協會在社群媒體高喊「德大必須團結;德大不能被買賣!」,現場學生也高舉標語並輪流發表演說,表達對學術自由與校園多元的關切。黑人學生聯盟(Black Student Alliance)政治行動主席派崔克・阿道–佩雷茲(Patrick Adão-Pérez)表示,當大家開始一起喊出同樣的口號時,現場就變得非常有力量。阿爾希亞則分享,那是一場意志堅定的抗議,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高等教育能否保持思想獨立。 活動結束隔天,聯邦法院在14日暫時禁止《德州校園保護法》(註)生效。派崔克指出,這是學生言論自由一次暫時的重大勝利,它阻止了某些更嚴苛的言論限制在德大生效,特別是在抗議活動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奧斯汀民主學生協會發文聲明:「我們將站出來奮戰,迫使校方與掌權者拒絕這份協約。」 註:《德州校園保護法》是限制德州的大學校園內在晚上10點至早上8點之間的言論活動,並禁止在學期末舉辦演講與使用擴音設備。藉由《德州校園保護法》的暫停生效,學生因而能合法的舉辦抗議活動。
東海校園施工惹議 師生憂文化資產遭破壞
校園
第1813期
東海校園施工惹議 師生憂文化資產遭破壞
2025-09-26
【記者蔡得曦報導】東海大學近期遭質疑校園景觀受到大幅破壞。校方強調相關作業是基於校園安全與活動需求的必要措施,但師生與愛校人士則認為此舉已違反《文化資產保存法》。作為國內首例登錄為文化景觀的學校,爭議施工卻使其保存價值產生疑慮。 此次校園改動包括在多處草坪上鋪設黑色抑草蓆,以及將部分低矮灌木整排移除等,對校園景觀造成明顯衝擊。事實上,東海大學早期校園於 2021 年登錄為文化景觀,並於 2023 年完成「文化景觀保存維護計畫」。東海校園管制要項中各區域內的景觀風貌、地景及建築元素皆受到《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須以維持現有形貌或恢復原有形貌為原則。然而,校方此次施工並未依循相關規定,也未經校內專責單位與臺中市文資專案小組的審查同意,就逕自進行工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退休副教授阮偉明表示,校園保存的意義在於維持獨特景觀之美,但校方現行作為明顯違反保存維護計畫。 東海大學總務處於5日公告中表示,抑草蓆為暫時性設置且僅限於師生活動密集區,以避免髒亂、蚊蟲與蛇類危害,未來也將改以合宜草種或透水材質取代。校方表示,「各項維護作業均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精神審慎處理,絕非任意更動。」東海校友劉宜鑫則以自身住宿兩年的經驗指出,雜草確實容易滋生蚊蟲,甚至出現動物排泄物,不僅造成環境髒亂,也可能帶來病菌與過敏原問題。然而部分學生對此並不認同。東海建築學系學生 Neon(化名)表示,校園景觀原本具有整體性,如今卻因抑草蓆鋪設與灌木移除而被「碎片化」,致使校園景觀整體性被破壞,不僅突兀,也缺乏公開透明的討論程序。東海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學生chen(化名)則直言,校園樹木與草地一直是學生驕傲的特色,現在被破壞後少了舒適氛圍,希望校方未來能多聽學生意見。 東海大學校友與台灣護樹團體聯盟於22日召開記者會,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並嚴正批評校方作為。阮偉明表示,「草坪、校長室周邊與多處灌木叢,皆是文化景觀核心要素,象徵東海校園的空間序列與美學精神,如今卻因粗糙施工而遭到破壞。」顯示過往東海校園內的植栽除了美觀也兼具區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功能。他也強調,這些植栽並非可有可無的綠化,而是文化景觀的一部分,「任何一草一木的變動都必須謹慎審查,否則等同於在東海校園如畫般的景致劃上一刀,更將毀壞校園原有的風貌。」 對於外界質疑,東海大學澄清,校方高度重視文化景觀保存,絕無違法破壞之情事。東海大學總務處事務組人員江昌廣聲明,東海校園景觀的核心精神在於「追求簡單大器、以大樹取代複雜灌木」,相關維護作業皆依循此理念實施。校方強調,維護校園安全與文化景觀保存同等重要,唯有兩者並重,方能確保東海校園永續傳承。台灣護樹協會理事長張美惠則針對校方提出建議,她呼籲東海校園應善盡 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責任,並加強護樹與環境教育,而文化部也需儘速修法,對破壞文化景觀者明訂罰則,期望引發大眾對環境保護與法治責任的思考。
校園的「政」當性:大學生盼發揮政治影響力
專題
第1809期
校園的「政」當性:大學生盼發揮政治影響力
2025-05-02
【記者陳樂怡、周依恩、鄭孟佳、吳恒儀綜合報導】臺灣青年民主協會辦公室裡,充斥成堆的標語布條和貼紙。「作為學生,我們應該要突破這個社會對『學生』兩個字的限制跟想像。」臺灣青年民主協會副理事長許靜玟說。他娓娓道來投身政治參與的歷程,從香港反送中運動帶給他的啟發,到2020年罷免高雄前市長韓國瑜時和朋友籌組「高雄學生民主聯盟」,再到如今在臺灣青年民主協會擔任幹部。「我覺得我作為青年會有一個使命感,或是說一個責任感。」他說道。 學生的身影穿梭在台灣歷史中的每個政治現場,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因交通紀律與日本警察爆發衝突,促成台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學生運動事件。台灣的學生運動中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野百合學運為當時規模最大的學生抗議行動,聚集上千名來自台灣各地的大學生,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靜坐抗議,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訂定政經改革時間表」四大訴求。「野百合學運」不但影響了台灣民主化的發展,更培養出一群走入政治圈的「野百合世代」,掀起改革的浪潮。當時廣場上巨大的野百合塑像,至今仍是台灣民主化歷程中鮮明的符號。 這股改革的動能,在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再次爆發。為反對立法院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主要由大學生組成的抗議者翻過圍牆,佔領立法院靜坐,直至立院停止審議該協議。此後學生關懷社會、參政形成一股風潮,各所大學、高中相繼成立關心社會運動及公共議題的異議性社團,如國立臺灣大學濁水溪社、國立政治大學野火陣線、國立成功大學零貳社等。 雖然十載光陰後的今日,青年社運和異議性社團的熱潮逐漸消散,但仍有大學生願意投身公共事務。今年4月,政大及多所大學的學生因應「2025年大泛藍立委罷免」,在校園中擺攤設置連署站,掀起政治與校園間界線的討論。 政大社會系教授黃厚銘認為在民主社會中,政治參與是公民責任的一環,而對這群學生而言,大學提供了更多接觸與學習政治參與的機會,讓他們能進一步實踐公共參與。然而,政治是否應該出現在校園內、進入校園的方式是否恰當等問題仍具爭議。政大學生自主發起罷免連署活動,並在臉書社團「NCCU政大學生交流板」發布訊息,就有網民留下「這沒領錢真的不信」等質疑言論。 「在校園內,不管是討論政治還是舉辦相關活動,都是在培養學生與社會接軌的能力。」政大野火陣線前社長李喻哲說道。他提到,許多大學生認為政策對自己沒有直接的影響,從而容易忽略關注社會的重要性,但一畢業進入社會,就會明顯意識到政策帶給自己的直接影響。「只是希望學生能花個一兩分鐘,了解今天台灣或世界發生了什麼事。」他認為,即使不是每個人都投身政治,也應培養基本的公共意識與社會關懷。 黃厚銘分析,大學生的行動往往動機單純,且敢於挑戰權威與發聲,這些特質正是進入社會後難以維持的寶貴資產。大學生相較於其他年齡層,擁有更多時間和自由,也較少背負養家糊口的壓力,「就是 nothing to lose(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他說道。 許靜玟認為,如今所有群體關注政治比例皆降低,不只出現在年輕人當中。他指出,社會沒有創造好的環境去讓大眾進行討論,他們表達立場往往會招致批評,甚至怨懟。「所以他其實是害怕,而不是不想。」許靜玟說。 在現行法律架構下,年滿20歲的學生即已具備完整的公民權利,理應與社會大眾享有平等的政治參與空間。學生不只是學生,他們同時也是選民、公共議題的利害關係人。黃厚銘指出,在公共議題的討論中,台灣社會對學生的政治角色,總帶有一層難以抹去的不信任。 目前就讀於臺大政治學研究所,也加入國民黨青年團的徐致遠認為,大學生的聲音常被貼上「沒有判斷能力、社會經驗不足、見識的不夠多」的標籤。他表示,社會大眾以政治骯髒、政黨洗腦學生等理由將學生隔絕於政治,這些發言背後隱含著對學生群體的不信任,將他們幼體化,認為學生沒有成年人的判斷力和政治知識。 李喻哲提及,他在進行公共倡議時被幼體化的經驗已經數不勝數,他無奈地說道:「做什麼都會被人家說『學生懂個屁?』」。 他認為社會應給青年的聲音更多空間,不應一方面期望學生將寶貴的一票投給利於國家未來的候選人,另一方面排斥學生談論政黨政治與社會議題。「這是自相矛盾的。」李喻哲分析道。 徐致遠表示,「有沒有(政治)判斷能力不是任何人可以去認定的,也不是國家可以去認定的。」徐致遠認為,政治判斷能力跟年齡或學生身分無關。「倡議或是公共參與並沒有分很多的身份,你無論是誰都可以進行這些行為。」許靜玟解釋。許靜玟說明,社會認為學生還在學習的階段中,是尚未完整的人,但學生其實是一個思想完整的人,與其他公民並無不同,同樣具備理性思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不應該矮化學生討論議題的聲音。 除了參與公共事務外,也有學生透過參與政黨來接觸政治。平時就相當關注政治的涂彥謙,去年暑假剛加入民進黨,他說:「我覺得民進黨是目前(政黨)價值觀裡面(和我)最相近的,我就想要抱持著試試看的態度加入。」民進黨青年部的活動組負責發想、協辦活動。涂彥謙認為辦活動能讓更多人認識自己想推廣的議題,是提出自己觀點的好機會。徐致遠也表示,走進政黨體制可以接觸到政治權力和資源,「他會把你當自己人,你如果要去推議題也比較容易。」 不過徐致遠也指出,加入政黨容易被外界貼標籤。「不管你自己本人的立場是什麼,你都會被這個黨的立場影響(別人對你的看法)。」徐致遠說道。徐致遠舉例分享,有人會因為國民黨親中親共的標籤,而懷疑他加入國民黨是否就是支持中共統一台灣。涂彥謙也澄清,身邊大部分的人都不會盲目支持黨團決策,例如民進黨當政執行死刑時,便有許多黨內青年在社群平台上表態反對。 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李酉潭提及,台灣過去在黨國體制下,校園內不但設有國民黨黨部,更監視師生是否有反黨反國的言行,解嚴後的「政治退出校園」運動,便是希望校園能擺脫黨政軍的監管。政大法學院副教授林佳和解釋,現今《教育基本法》第六條的「教育應本中立原則」即是為了還給師生政治自由,因為校方不中立,等於在校園空間內扼殺政治自由,然而該條法律的內涵經常遭到誤解。政大學生在校內自主發起罷免連署收件時,學校便以行政中立為由,拒絕學生借用場地公開倡議。對此黃厚銘澄清道,《教育基本法》第六條的中立原則,規範對象是學校,而非學生,因此不能支持或限制學生的政治立場。 林佳和說道:「在民主時代,不要把學校想像成純淨不受外界影響的封閉式無菌室。」他表示只有在威權統治下,才會將「乾淨」的校園視為理想,不允許師生在校園內表達政治意見。「不是黨和政不能在校園裡,而是不能像過去只允許單一政黨的活動。」林佳和語帶堅定地詮釋學校機關的「中立」原則。 政大野火陣線社員游博安則指出校園容許不同立場的重要性,如果為了讓學生理解不同政見而允許政黨入校宣傳,就要平衡各個黨派的聲音。「中立不會存在於真空之中,勢必要在多元並陳的狀態下,(才能)接近所謂理想中的中立狀態。」游博安說道。 針對校園內出現政治活動,政大學生阿茗(化名)擔憂,夾帶政黨利益的政治行動出現在校園內,可能操作學生的意識型態,拉攏學生加入特定立場,抹殺個人自主思考的空間。李酉潭反對校內有政黨組織,他說:「台灣政治文化跟制度都還不太足夠,過去的歷史脈絡、黨國體制遺毒到現在都還沒有處理好,還有中共因素。」他認同政黨勢力退出校園有「矯枉過正」的必要,以避免政黨意識型態干預校園運作。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認為,政黨政治是民主的必然,「學校不可能禁止(政黨進入校園)。」他說道:「最好的管理就是讓所有言論都可以在校園內發生。」徐致遠則補充,政黨應該要透過正當的官方程序存在於校園,如透過發函給校方申請公開政黨青年活動資訊,藉此提供學生理解政黨運作的機會。 「(民主)不需要動輒得咎,但也不應該毫無顧忌。」林佳和說。他認為,師生可以於課堂上自由談論政治,但必須在合理的界線內,例如教師不能以立場不同為由,藉扣分等方式侵害同學權益;學生亦不得因政治意見相左,便干擾教學秩序。「沒有一種民主或意見交換是沒有界線的。」林佳和說道。他更補充,言論自由以民主為前提,須建立在尊重人性尊嚴之上,應避免辱罵他人、鼓吹武力統一台灣等踩到民主紅線的言論。 「我自己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大家都可以很自然而然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許靜玟說。不過他認為,台灣過去曾有白色恐怖的集體歷史創傷,導致社會氛圍不鼓勵相異立場之間交流,因此校園中的討論風氣,需要時間推動。許靜玟感性地分享,他看見台灣許多前輩為民主制度打下地基,激勵了自己守護台灣的真心。身為大學生的他認為,年輕公民是舉起火把照亮社會的人,將火把舉起,大家才會看到社會上正在發生的事情。
電動滑板車成校園代步新選擇 新興運具下的安全管理
專題
第1808期
電動滑板車成校園代步新選擇 新興運具下的安全管理
2025-04-18
【記者范瑞勻、黃伊晨、李昱靜、王立昊報導】「基本上每天都會用(共享電動滑板車),只要有車我就會騎。」國立清華大學學生土豆(化名)笑說,從校門口到宿舍那段長坡,他幾乎天天騎共享電動滑板車代步。共享電動滑板車自他大一入學時已進駐校園,幾年下來早已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在前往沒有設站的山上校區時,才會選擇搭乘校內公車。 電動滑板車是一種電力驅動的微型交通工具,提供短程內快速移動的特性,特別適合在大學校園內使用。共享電動滑板車低碳排放也符合永續校園的發展目標,近年來獲得如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中央大學與東海大學等多所大專院校推動。除了學生自備的私人電動滑板車外,部分校園也引進共享電動滑板車,學生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解鎖、定點借還共享電動滑板車,增加日常通勤的便利性。 在電動滑板車出現之前,大部分學生只能仰賴步行、自行車或校內接駁車在校內移動。以國立政治大學為例,校園地勢起伏較大,自行車不易騎乘,也禁止機車進入,學生在教學樓之間的移動時常需耗費大量時間與體力。校內接駁車僅提供山上與山下間特定站點的運輸服務,仍難滿足短程移動需求。共享電動滑板車的引入,恰好補足了這段距離,提升學生在校園內的行動效率。 然而,共享電動滑板車重塑校園運輸型態的同時也潛藏著安全疑慮。單就陽明交大112-1學期的學生意外事故分析顯示,電動滑板車事故就佔車禍類型事故比例的43%。陽明交大學生右右(化名)苦笑回憶某次摔車經驗說:「那次騎oloo(指路加服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共享電動滑板車,以下簡稱oloo)經過清交小徑,以為自己車技跟拓海(動漫《頭文字D》角色)一樣,結果撞了一個大的,把膝蓋都撞去看骨科了。」看似輕便的代步工具,實際上卻可能因使用不慎帶來傷害。 根據多名學生分享,校園斜坡是事故易發區域,騎乘者在下坡時若未及時減速或煞車力道不足,就可能因車輛失控導致摔倒。中央大學生何孟璇分享,「(學校)後面那邊有一個比較斜的坡,他(室友)沒有降速,就直接騎,之後直接『仆街(摔在路上)』,他手這邊的韌帶有斷掉。」 許多校園道路品質不佳,路面凹凸不平甚至分布著大小不一的坑洞。電動滑板車車體輕盈且輪徑較小,當電動滑板車快速行駛經過不平整的路面時,容易導致重心不穩摔車。陽明交大學生Kimi(化名)就曾經因為路面顛簸而摔倒。 此外,校園內為了降低汽車車速而設置的減速丘,卻成了行駛電動滑板車的一大難關。減速丘是一種設置於路面上,從地面向上凸起約10至15公分的裝置,但對底盤本就較低的電動滑板車而言,這樣的設計反而容易使車底與丘面碰撞彈起。陽明交大學生Timi(化名)說:「學校的減速坡(丘)很高,晚上騎車比較沒注意就飛起來摔倒。」 除了上述各式地形因素影響騎乘安全之外,下雨導致地面濕滑,摩擦力下降,也是電動滑板車的安全隱憂。若電動滑板車的輪胎抓地力不足,便容易在加速、剎車或轉彎時發生打滑現象。陽明交大學生丹尼爾(化名)曾因雨後路面泥濘,在泥巴上轉彎時打滑跌倒。 電動滑板車與人車之間的爭道問題也日益浮現。在上下課的尖峰時段,不少學生會走在車道上,若電動滑板車車速過快,容易與行人或汽車發生碰撞。Timi表示,「有的同學騎很快其實對走路的同學很危險。」針對這點,政大學生郭珈穎建議,「應加強宣導行人走在人行道上,避免與車輛共用道路而導致意外。」 校方針對引進共享電動滑板車,做了許多調整來增加安全性,如設置電動滑板車禁行區、路徑指示牌,也整平校地、移除不必要的減速丘。校方亦要求廠商配置安全帽、完善的騎乘保險,及在新生訓練時舉辦安全宣講。 新型電動滑板車出現,校方也會遇到要處理違停及意外事故的狀況,但因大部分學校還在觀察期,因此並未設立明確規範與罰則。根據記者觀察陽明交大校園,私人電動滑板車會違規停放在建築物內,包括教室外及小吃部外。 對於意外事故,東海總務長兼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院長許和捷說明,校方會以軟性方式勸導學生安全騎乘,也禁止學生於陡坡危險地段使用電動滑板車。但因效果有限,校方後來透過共享電動滑板車雲端設定系統,設定共享電動滑板車騎行區域。若超過範圍,共享電動滑板車就會無法運作。「目前事故率已經大幅降低了,幾乎很少。」許和捷說。 設立共享電動滑板車初期,師生並不熟悉電動滑板車的使用方式,因此會有教師向校方反映安全性的問題。許和捷分享解決方式,「我們就是進行(共享電動滑板車使用方式的)宣導,然後透過學務處來協助,還有學生會拍示範影片,給同學去了解騎的方法。」同時,他們也在租借區放上紙本宣導的SOP,以及設立電動滑板車路徑指引符號,讓學生知道哪裡是可以安全騎乘的道路。 清大校方則要求廠商在每輛共享電動滑板車上配置一頂安全帽。但因為衛生問題,許多學生拒戴共享安全帽。清大駐警隊長李志良說:「因為共用的東西大家都不會想用,尤其是到了夏天大家流汗嘛。」中央大學總務長楊智斌提到,要定期清潔安全帽在實務上有困難,學生不戴,掛在電動滑板車上,反而會造成騎乘時額外的顧慮。 有些學生騎共享電動滑板車時會雙載,增加騎乘時的危險性,同時也會加速共享電動滑板車的耗損。陽明交大總務處事務二組隊員李彥頫說明,廠商設計的APP中會記錄個人使用資料,例如平常單人騎乘的重量。在雙載時,系統偵測到承重異常,APP就會跳出警示以作勸導,但學生仍可繼續使用,缺乏約束力。此外,陽明交大總務處事務二組組長陳瑩真認為,若要由校方取締,且做出罰則有困難性。他補充說:「(校方)很難去判別說你使用者違規,因為我們巡邏的保全、駐警人力也有限,我們校園有幾十公頃,所以也不太可能說一直有人去看。」 李志良認為,校園地形較多斜坡的學校並不適合引進共享電動滑板車,「以我們的態度我老實跟你講,我不建議(電動)滑板車(進入校園)。」他解釋,因為電動滑板車的輪胎比較小,壓到坑洞時容易造成車輛晃動。因此目前清大僅開放平坦地區設站,山坡地僅以公車作為交通運輸工具。楊智斌認爲,路面平坦很重要,為了顧及安全性,校方也已移除所有電動滑板車會經過的減速丘。 發生事故時,責任的歸屬也是校方著重的問題。政大校方對於引進共享電動滑板車,仍處於討論階段。政大總務長蔡育新提到,有鑒於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曾在遭遇電動滑板車意外後,申請國家賠償,導致臺大明文禁止騎電動滑板車。他擔心,政大地形較複雜,若發生同樣情況,也會很難處理。 若意外發生,保險可以提供使用者理賠,降低使用者負擔。李志良透露,目前清大向外包廠商要求,除了要為共享電動滑板車保原有的意外險外,還要加保財損險。他認為,學生發生車禍,身心已經造成傷害,若東西飛出,又是一筆損失,因此完善的保險才能全面保障學生的權益。 在已開放電動滑板車進入校園的學校,校方仍對相關的安全風險感到憂心。清大學生議會議員吳家榮觀察到,這種擔憂往往源自「保母式」的管理思維。「(師長)會怕學生危險,就不讓他們做,但我會覺得學生的安全本來就是自己要負責的。」吳家榮表示,特別是駐警隊等第一線事故處理人員,會更在意「萬一出事了誰來處理」,因此傾向於禁止或限制使用電動滑板車。 「如果我是開車的人,就會覺得多了這個東西(電動滑板車)好煩;但如果我是騎oloo的,就會覺得(汽車)車速太快很討厭。」李彥頫分享,校方經常接獲來自不同使用者的投訴,彼此立場對立。他舉例,有老師曾在夜間開車時,因為騎乘電動滑板車學生的移動速度跟行人或腳踏車差不多,難以判斷對方是車還是人,結果受到驚嚇;也有學生反映,在路上騎乘oloo時,後方車輛緊跟不放,讓他感到有被逼車的壓力與不安。 對於學生與教師在交通工具使用上的落差,路加服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志嘉觀察到,雙方的立場差異往往來自日常習慣與實際需求。他指出,支持使用電動滑板車的多是有頻繁移動需求但缺乏代步工具的族群,而已持有個人代步工具的族群對此議題較無感。「運具更多元一定會更便利,但不同立場的人不一定都能受惠。」林志嘉表示,他們理解這樣的想法差異,也試圖在服務設計中尋求平衡。他強調,在回應用戶需求的同時,服務規劃的前提是盡量減少對原有交通使用者的生活與交通系統的秩序所造成的影響。 「恐懼出自於不理解。」李彥頫指出,校園運具多元化雖帶來摩擦,但正因校園本就存在多樣化的使用需求,更需要透過空間規劃與使用者安全教育,讓各種交通工具「和平共存」。他說明,以較早實施交通多元化的陽明交大為例,電動滑板車已逐漸融入校園日常,這樣的和諧使用除了來自行政端的規劃與管理,也仰賴學生的理解與相互包容。他強調,唯有經過師生反覆溝通與充分討論,才能讓政策真正符合多數人的期待與需求,營造更便利的校園交通。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