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AI模型預測肺癌進展 助病患精準治療
新知
第1798期
AI模型預測肺癌進展 助病患精準治療
2024-11-08
【記者姚孟汝報導】在肺癌病例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佔八至九成。畢業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光電組的王廷瑋,在陽明交大學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副院長與生醫光電研究所特聘教授吳育德的指導下,發表博士論文「結合人工智慧與影像組學方法輔助非小細胞肺癌病患之臨床決策」,設計一款幫助非小細胞肺癌病患更精準選擇治療方式的模型,對未來的醫療決策有卓越的貢獻,榮獲第五屆方賢齊博士論文頭等獎肯定。 在癌症的病例中,每位患者根據個人體徵、基因的不同,所適用的治療模式也會有所不同,且治療結束後,仍有病情復發的可能性。吳育德說:「你其實可以把我們的設計看成是一個算命的模型。」藉由建立病患的個人資料,包含抽血、驗尿、基因及影像數據,該模型能夠預測病患服用特定藥物後,有幾成機率會復原或是復發,幫助醫生更準確地規劃療程。「癌症治療非常昂貴,且可能產生副作用。」王廷瑋補充道,希望藉由建立預測模型,減少病患所需花費的各項成本。 在過去的研究中,主要依靠臨床病例與實驗數據預測患者治療後復原、復發的機率,近年則逐漸開始運用分析影像數據擷取重點特徵,或直接透過深度學習模型預測。然而傳統統計模型無法捕捉到個案先前病例、基因變異、體徵差異等可能對預後造成的不同影響。本研究改良並設計更具應用價值的預測模型,不僅包含容易理解的影像特徵,也在傳統模型中融入AI,分析受多種複雜因素交互影響的個案數據,與過去僅能在獨立特徵間進行分析的線性模型(註)相比,此模型突破以往的局限。 註:線性關係: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一條直線表示。當一個變量改變時,另一個變量也會按固定的比例改變。非線性關係:兩個變量不再是依固定的比例變化,而是受多種複雜因素交互影響。 此外,王廷瑋也深入多間醫療機構進行測試,結果顯示,此模型在預測12個月的疾病進展準確率大約可達77%。研究目前主要收集針對標靶及免疫治療的數據,建立肺癌預後模型。期望未來能逐步引入不同治療方法的數據進行訓練,從而建立更為全面的系統,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 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胸腔內科主任醫師邱華彥說:「此模型自動化的影像判讀輔助系統,可以加速檢驗流程、減輕放射科醫師負擔,並幫助第一線臨床醫師更快擬定治療計畫。」有效節省病患與醫師時間。但他也提醒,訓練資料集的不足是研究最有可能遇到的狀況,需要結合數家醫院的資料一起訓練,或成立更大規模的線上平台。
台大創生成式資料庫模型 優化中小企業數據管理
新知
第1798期
台大創生成式資料庫模型 優化中小企業數據管理
2024-11-08
【記者楊凱傑報導】生成式AI應用降低寫程式的技術門檻,國立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生陳冠言、國立台灣大學土木所電腦輔助工程組碩士生陳佩慈、胡羽忻、楊建恆組成研發團隊,以「生成式AI幫助架設和更新資料庫」降低架設資料庫的技術難度,於10月19日榮獲2024年GenAI Stars創意創客組大專社會組特優。 現今中小企業在數位轉型過程中需藉由資料庫統整數據內容,然而資料庫的建立因系統操作複雜,需具備特定知識和技能,而市面上的資料庫設計與維護工具,價格昂貴且缺乏智慧化建議和易使用的介面,因此多數企業需聘請專業資料庫團隊負責,可中小企業因人力、金錢資源有限而難以負擔,而限制了數位轉型的普及性。談及此次研究為何以中小企業為目標客群,陳冠言認為中小企業具有一定市場規模,「臺灣目前的產業結構,大概有九成都是中小型的企業,因此我們想抓住這個潛在的客戶。」 團隊此次研發的生成式 AI 技術為中小企業降低資料庫管理門檻,提升企業競爭力。楊建恆表示專案利用開源模型,並加以修改,有效降低開發和使用成本。而當中的「GenDB生成式AI資料庫管理助手」目標是讓沒有技術背景的使用者也能輕鬆操作資料庫,胡羽忻說明:「像是我們平常在用chatgpt,其實你只要打一些自然語言,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話,然後它就可以生成一些對應的指令」,使用者只需以對話的形式向AI輸入指令無需額外學習程式碼,使資料庫管理更加平易近人。 團隊此次研發新型微調(Fine-tuning)技術來增強大型語言模型LLM(註一)在資料庫管理的能力。楊建恆解釋微調是透過人類指導來讓模型學習更複雜、細微的,提升模型的可控性,使結果產出更符合使用者預期,並讓預先訓練好的模型能夠適應特定任務或領域。同時透過強化式學習資料庫,收集理想答案(正向資料)及大型語言模型常犯的錯誤(負向資料),讓模型從正向資料中學習,降低錯誤的再犯率,「就像教導一個孩子正確的行為方式一樣,告訴他什麼是錯的,甚麼是對的。」陳冠言補充說。 註一:透過分析大量語言資料,理解和產生人類語言文字的人工智慧 (AI) 程式 楊建恆分享在研發過程中,因學生身分而受限於硬體設備不足,「模型訓練需要大量的運算資源,我們只能使用自己的電腦或學校有限的 GPU 資源,因此限制模型訓練的效果。」使得現今模型的成功率仍待改進,陳佩慈也表示團隊主要使用現有的開源資料進行模型訓練,如果能自行建立訓練或取得更完善、更多種類的數據,產出結果將可更精確。且團隊目前仍缺乏評估模型成效的客觀標準,需要進一步透過實際使用者測試才能驗證系統的易用性和實用性。 團隊表示在短期內期望先完善模型,並設計一個更精細的使用者介面,並希望後續能和企業合作,將 GenDB 實際應用於企業的資料庫管理工作中,採用訂閱制,為使用者提供長期服務。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助理教授邱淑怡認為該專案有望解決資料庫架設難度,「可由於該專案仍在規劃中,實際應用上尤其數據收集,與在校內研究應該會很不同。」
AI模型助病理分析 提升大腸癌切片標註效率
新知
第1796期
AI模型助病理分析 提升大腸癌切片標註效率
2024-10-18
【記者楊凱傑報導】醫學界近幾年積極推動數位病理融合AI,國立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蔣榮先指導智慧型資訊擷取實驗室研究生蘇芳毅、方郁文、曾堯麟、黃維立組成研發團隊,首創「弱監督式多實例學習框架精準解析數位病理影像之基因表現及存活預測」增進效率,並輔以AI解析病患的數位病理,榮獲2024年未來科技獎,在17日至19日於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中展出。 研究細胞時,會將細胞切一小塊,製作成病理切片,再轉化成數位影像進行研究。雖然現今切片已數位化,但詳細情形仍需醫生親自分析、註解,完整標記資料後,才能交給AI分析,不僅資訊龐大,也容易造成醫生負荷過重。在人力不足應付的狀況下,導致沒有足夠標註的資料進行運算,蘇芳毅說明:「 AI所需的資料龐大,但現階段的標記過程缺乏人力及效率。」 研發團隊利用機器學習,解決標註效率外,透過演算法分析切片中的病徵,可以快速提供醫生需要的資訊,協助他們做出更精準的判斷。蔣榮先表示,醫生可以使用系統,以患者當前狀況推估未來經過治療後可能的結果,並分析與切片之間的關聯性,同時減少人為差異導致診斷不一致的可能。 為了使AI模型更快標註切片資料,研究團隊採用「弱監督式學習」方式,用於處理資訊不完整的情況 。傳統的監督學習,需要有完整標註完的資料,但弱監督可以從完整不一的資料中提取有效訊息,自行標註每個有問題的地方並區分種類,蔣榮先進一步解釋:「 傳統監督學習需要在一張切片影像中,人為標註裡面各種不同細胞類型如癌細胞等,弱監督則只要給圖片就能自行判斷、標註。 」此外,大量的標註資料會影響運算效率,因此計畫採用多實例學習框架。蘇芳毅補充,模型只需判斷影像是否具大腸癌病徵,「像是一張海景照片對電腦而言,會被拆成單獨元素如陽傘、沙子和人,但多實例只需要判斷是否包含沙子(病徵),而不用區分剩餘元素。」 蔣榮先期望利用AI技術為醫療領域帶來更多突破,他表示,「AI開發中,如何確保模型的公平性是最具挑戰。」針對專案驗證與臨床整合,團隊也與哈佛大學合作,盼能盡早應用在醫療現場。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解剖病理科主治醫師黃士強認為若該技術能廣泛應用,有望解決判斷癌症切片低效率的問題,但他也提醒同為癌症,不同器官仍有巨大差異,在臨床研究上仍有進步的空間。
悉心考究史實 模型賽精巧再現歷史場景
生活
第1735期
悉心考究史實 模型賽精巧再現歷史場景
2020-11-05
【記者江俊緯台北報導】各式各樣的模型一字排開,現場展出近300件戰車、飛機、軍艦等軍事模型,彷彿來到國慶閱兵現場。「第九屆戰鷹盃比例模型交流賽」於1日在遠東百貨寶慶店舉行,吸引許多模型愛好者共襄盛舉。當日除了展出參賽作品,主辦單位也安排講座,邀請模型藝術家與玩家交流。 此爲學童組作品。主辦單位希望能透過模型讓學童學會親自動手的樂趣,並培養耐心、增加觀察力以及邏輯性的思維方式。 圖/江俊緯攝現場展出的每件比例模型(註)都栩栩如生,戰車旁的模型人偶,雖然只有硬幣大小,但輪廓、表情以及服裝都非常逼真,而且每個人偶的神情都不一樣。這次比賽分為社會組與學童組共124人參賽,比賽項目大致分為陸、海、空、景等類別。現場也可見到大學模型社帶隊一同前往,參賽者、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二年級、模型社社長呂紹瑜表示他本身對二戰歷史感興趣,因此深入研究二戰時期的戰車和飛機,這次展出的作品即為二戰的裝甲車和納粹的戰鬥機。他也補充,製作模型的過程能累積成就感,還能暫時離開課業壓力。註:比例模型是指將真實世界中存在的原型,按人們要求的比例、仿真度,製作成的實物樣品。 模型中的人物都必須由參賽者親自上色,上色前須了解不同種族的人種的輪廓及膚色。 圖/江俊緯製作模型過程中,玩家需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整理相關資訊。參賽者、政大民族學系四年級學生楊宗恩這次展出的作品主題為布達佩斯起義,他提到製作模型時,為還原當時的街景,需先考察歷史資料、照片和蒐集文獻。他為了理解戰車上的標語以及作出模型場景中的傳單,特地去學習俄文和繪圖軟體,讓作品更貼近歷史。楊宗恩也分享,他尋找布達佩斯起義的歷史資料時,在網路上認識一位匈牙利人,進而結交一位外國朋友。 重現布達佩斯起義時的街景,楊宗恩表示為了做出地上的海報還特地去學習使用ILLUSTRATOR。 圖/江俊緯組裝模型不僅考驗手藝,還須具備實事求是的精神。政大民族學系副教授、評審、政大模型社指導老師張中復表示,在評分時大致從三個面向判斷,一個是作品的配色及塗裝、模型的精緻度,以及是否符合歷史上的真實樣貌。政大模型社社員、歷史學系二年級學生彭啟祐認為考證的過程很有趣,他的第一架模型是蘇聯的戰鬥機蘇「愷22」,組裝模型飛機時,必須查閱大量的圖片以及零件知識,了解各個時期的塗裝、零件老化的樣貌,在過程中會對這架飛機越來越熟悉。 飛機是比較進階的模型製作,因為飛機零件更細,表面塗裝必須為光滑的,再加上必須貼上許多水印,因此對初學者是一種挑戰。 圖/江俊緯由於現代人選擇多元,加上鋼彈和科幻模型興起,組裝比例模型的人數逐漸減少。張中復認為,多數學生空閒時都在打遊戲,很少能體驗動手做的樂趣,他希望未來能在大專院校推廣模型,「藉由模型能提供學生不同的思考,這是一件好事。」 戰車模型的容錯率較大,較適合剛接觸模型者,但戰車的塗裝以及金屬零件的氧化則需考驗參賽者的細心程度及考證能力。 圖/江俊緯攝
客製化氣象預報 觀測站助農事決策
新知
第1719期
客製化氣象預報 觀測站助農事決策
2019-12-25
【記者張珮慈綜合報導】農業中,耕種、採收等工作會因天氣變化而充滿不可預期的變數。由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及農藝學系、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學系研究所與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學生組成的「天氣探長」團隊,研發「智慧化農業升級―農事氣象通」系統,結合觀測站與氣象預報,可顯示農田即時溫度、溼度等資訊,提供農民適合進行施肥、除草等農事的時機。 現今臺灣的傳統農業,在各項務農程序中,例如播種、施肥與採收等,十分仰賴天氣情況。 圖/張珮慈攝此系統中,觀測站可量測當地氣溫、氣壓、溼度等氣象資訊,並結合攝像頭,隨時拍攝作物生長情形。由於觀測站為直接設於農田中,各儀器便能回傳當地第一手資訊,並配合氣象預報模型,依不同作物類型提供未來16天的客製化氣象資訊,團隊學生黃熠程解釋,如此便能協助農民決定哪一日的天氣適合施肥、灑藥或採收。  團隊將觀測站直接設置於農田,各種觀測儀器便能直接偵測到當地氣溫、氣壓等資訊。 圖/黃熠程提供此外,觀測站收集到的資訊皆可透過低耗能的窄頻物聯網(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傳輸至電腦及雲端,而農民只消透過手機APP便可查看。「提供農友專屬的農田預報,可避免發生如施肥後大雨來襲,而前功盡棄的情況。」團隊學生蔡東佑說,他認為即時掌握環境變化,在農事生產上便能與大自然取得平衡。 觀測站回傳的資訊結合團隊獨有的氣象預報模型,農民可直接使用手機APP查看。 圖/黃熠程提供黃熠程說:「由於近年來台灣在推動智慧農業,同時也看到許多新聞報導提到因氣候變遷而導致大量農損,便決定研發這項系統。」而團隊與南投縣仁愛鄉某一茶園合作以測試系統。系統的預測功能使農民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時,得以及早準備因應措施,如年初時天氣乾燥,農民查看此系統的氣象預報模型後,得知未來兩周皆不會降雨,便決定由運水車將水運上山,以解決乾旱問題。研發過程中團隊對於如何控制電力輸出構思許久,由於農田中不易安裝插座與電線,「於是我們透過行動電源來提供電力。」黃熠程表示說,藉由控制觀測儀器量測的時間間距,以精確掌握用電量。此外,蔡東佑提到,團隊也不斷嘗試在不損害效能的狀況下降低設備的複雜程度,除方便農友架設,更能減輕其負擔。團隊未來預計加入植物病理學相關應用,例如以特殊藥劑吸引農田中所出現的害蟲,以提高施放農藥的準確度,亦希望能與農藥製造商等產業合作,以此整合農業產業鏈。「我覺得天氣對農民的影響非常大,此系統可以依農作物種類提供相應的資訊,對農民應十分有益。」民眾柯麗鳳說。
金工打造無人機 構築階級公平社會
藝文
第1717期
金工打造無人機 構築階級公平社會
2019-12-11
【記者吳曼嘉新竹報導】黑色的無人機發出馬達聲,螺旋槳不停轉動著,彷彿下秒就要衝上雲端。就讀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班的余囿辰舉辦個展《極速之境》,4日起在藝術空間「一攬芳華」展出。而展名「極速之境」為作者想像的虛擬世界,在此世界中,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無人機競賽,獲得扭轉命運的機會。 〈F1系列-F1-R〉以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外觀為原型,並加入飛機機翼的設計。 圖/吳曼嘉攝擅長玩賽車類型線上遊戲的余囿辰,喜歡組裝鋼彈模型,他說:「我想進行新的嘗試,所以將賽車的速度感與可拆式模型融合在一起。」他以無人機為主題創作可拆式模型,並打造一個虛擬世界——「極速之境」。在那裡的每位居民皆擁有一台無人機,可以用來參加比賽,而獲勝者便能翻轉人生的境遇。「如果大家都能站在相同的起跑點,以這樣的基準出發,每個人的人生也許可以有更多的機會。」余囿辰說。他的堂弟由媽媽一手撫養長大,在求學過程中,堂弟需打工貼補家用,甚至於大學期間休學進入職場。余囿辰認為,中斷學業使堂弟失去階級流動的機會,因此他希望藉由建立虛構的極速之境,滿足在現實中受限於金錢而無法達成的事情,打造不分階級的公平社會。 《超系列》利用塑料管營造科技感,余囿辰正觸碰〈超系列-快銀〉的活動式機關。 圖/吳曼嘉攝余囿辰以銅為媒材,完成《機械系列》和《擬態系列》兩大主題的無人機作品。他表示,為了預防金屬氧化,一般做法是在金屬表面塗上銅油,他則選擇清大較少人研究的「模型烤漆」,成為他作品獨有的特色。一攬芳華店長蘇伊認為,余囿辰的創作手法十分創新,令他大開眼界,他說:「講到金工,我會直接聯想到首飾藝品,比較少看到有人用金屬工藝來做成模型。」 〈太空漫遊者系列-戰艦〉運用化學物質調成的染劑上色,使其呈現閃閃發亮的模樣。 圖/吳曼嘉攝余囿辰的不少無人機模型都暗藏活動式機關,在手指觸碰後,模型上的零件便會移動。但由於他的作品為手工製作,一旦模型的長度和寬度不合,將導致零件運作不順暢,使他必須重新製作模型,相對於以電腦繪製設計圖費工許多。他說:「草圖模型階段要重複做兩三次,才能確定它(模型)在活動時不會卡住。」 觀展民眾碰觸《擬態系列-拍動系列》,感受昆蟲展翅飛翔的姿態。 圖/吳曼嘉攝展場的其他作品需要靠手觸碰才會移動,但作品〈MODEL-ONE〉上持續旋轉的螺旋槳,則主動展現出無人機運轉的樣貌,令觀展民眾、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碩士班學生陳婉宜印象深刻。他補充說:「而且我覺得它的層次感特別多,每一個弧度都有一種風從前面往後吹的線條感。」 〈MODEL-ONE〉為展場裡最大件的作品,是一台裝有螺旋槳及前燈的黑色無人機。 圖/吳曼嘉攝
考卷畫滿汽車輪圈 洪彥竹賦予模型車新生命
藝文
第1712期
考卷畫滿汽車輪圈 洪彥竹賦予模型車新生命
2019-11-06
【記者張珮慈雲林報導】以黑色原子筆在考卷背後繪製汽車設計圖,車子的滾筒狀引擎構造和方形遙控器零件,無不鉅細靡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學生洪彥竹於10月28日,在雲科大學生活動中心一樓廣場舉行首次個人作品展《「竹」夢踏實》,展出動力車、自小到大繪製的手稿,以及模型作品。 開幕當天,洪彥竹親自向大家介紹作品,盼大家從中發現,身為亞斯伯格症患者的他仍有許多獨到之處。 圖/林佳慧提供初入展場,便可看到一台有著頂棚、以電力驅動的四輪動力車。洪彥竹改良同學製作的車輛,將原先無法行駛的車子,加上馬達與控制器,賦予新的生命力。他說:「我喜歡實用的東西,若設計一件物品只為裝飾與美觀便毫無意義。」觀展者、雲科大創設系學生廖悅妤表示,此動力車外觀既復古且創新,是吸引他來看展的最大原因。 展覽最大特色便是洪彥竹親手改良的動力車,由外觀至電路設計,皆由他一手包辦,也親自駕駛載客。 圖/張珮慈攝展區兩側,依時間演進展出洪彥竹自國小以來繪製的畫作,由於他喜歡各種機械與器具,特別是汽車,因此無論是月曆本或是廢紙,他總會在空白處繪上汽車設計圖,並輔以圖示介紹自己發明的功能。例如帶有監視器裝置的汽機車後照鏡與聲控音樂撥放器等配備,「繪畫是讓我腦海裡的想法具體化呈現的方式。」洪彥竹說。 在洪彥竹的手稿中,汽車構造分解圖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圖/張珮慈攝學校發回的試卷上總充滿洪彥竹想像中的汽車藍圖,他在考卷背面畫上近60種汽車輪圈設計,例如棒棒糖般向外螺旋的紋路,或是萬花筒般對稱的線條。洪彥竹的媽媽籃婉容笑著說:「常常圖畫紙翻過去是我沒有看過的考卷!」並且,洪彥竹的房間裡也堆滿各種單面廢紙、冰棒棍或電燈泡等零件,在別人眼中看似無用的廢棄物,便是他創作的媒材。 洪彥竹的手繪作品時常繪製在隨手可得的單面廢紙,甚至是學校的考試卷上。 圖/張珮慈攝而洪彥竹亦將天馬行空的想法化為模型呈現。在兩片塑膠殼中,以電池和電線連接藍色的警示燈,當地震來襲,此裝置便會發出聲響與閃光去警示他人,這是他親手製作的地震警示器。洪彥竹也將建築模型作品加裝燈管,並融入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的設計,使觀展者藉由VR實際探索他創造的空間。觀展者、雲科大創設系學生劉鎧賢說:「最喜歡彥竹的建築作品,除了模型,還有可拆卸的機關與發光燈管。」 洪彥竹小時候便自己發明地震警報裝置,當環境震動,機器會發光並產生警示音。 圖/張珮慈攝洪彥竹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較不易理解旁人言語與表情背後的涵義,但他說:「或許也是因為不擅社交,我才有時間慢慢創作。」即使一張設計圖需耗費一週的時間完成,他依然樂此不疲。雲科大諮商輔導中心資源教室輔導老師林佳慧說:「彥竹的作品就像宮崎駿的動畫手稿般精緻!」林佳慧希望透過此展,翻轉大眾對身心障礙學生的負面印象,使他們的天賦能更受重視。
手作石板屋模型 傳承排灣文化
生活
第1684期
手作石板屋模型 傳承排灣文化
2018-10-17
【記者林奕辰台北報導】小孩將手中切割好的黑陶土一個接一個堆疊,眼神專注地看著即將完成的石板屋模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石室」團隊,於13日在華山文創園區的原住民教育成果展,舉行排灣族石板屋DIY模型體驗活動,藉由手作石板屋模型展現排灣族石板屋的文化特色。 石室在活動過程中向民眾介紹排灣族石板屋的傳統建築技巧,讓更多人了解原住民文化。 圖/林奕辰攝石室團隊由四位暨南大學的學生戴嘉懿、曾彥霖、陳琬琳、萬祖璇所組成。他們同樣來自原住民文化產業與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族專班,透過探索部落文化的課程中,意識到原住民文化傳承的危機。因此他們決定從傳統家屋模型製作開始,希望經由文創推廣原住民族文化。 為了還原最傳統的建築技藝,石室堅持用一個一個黑陶土堆砌而成排灣族石板屋模型。 圖/林奕辰攝不同於一般石板屋模型單純只採用一片片石板接合而成,團隊考慮到接合石板的過程易受傷,因此他們採用安全的黑陶土來代替。同時為了還原最傳統的建築技藝,他們堅持用黑陶土堆砌而成,取材也十分講究,團隊成員戴嘉懿表示,黑陶土取得不易,為了讓民眾有最真實的體驗,甚至必須跑到東部去取材。 石室想從教育小朋友開始,透過排灣族石板屋模型DIY,讓文化從小學習。 圖/林奕辰攝排灣族石板屋DIY模型體驗活動,吸引許多父母帶著小孩參與手作課程。戴嘉懿提到,他們不想讓傳統慢慢消失,因此決定先從小朋友開始培養對自身原住民文化的認知。成員陳琬琳更表示,雖然石板屋模型製作過程看似容易,但其實要注意的細節很多,「手夠穩的話可以做得很整齊,而且膠的量要足夠,否則黑陶土很容易掉。」 石室透過與小朋友互動玩遊戲寓教於樂,讓小朋友在過程中了解原住民文化。 圖/林奕辰攝石室團隊從排灣族石板屋開始,希望日後也可以發展一套所有原住民族群之傳統家屋DIY模型。藉此,他們想讓更多人從製作模中學習,並延續原住民獨特的文化之美。指導老師謝景岳說:「學生透過親自動手做,從小延伸到大,增進自己對文化的認同。」 
【專欄】寫實融幻想 吳宇軒雕神怪意象
藝文
第1669期
【專欄】寫實融幻想 吳宇軒雕神怪意象
2017-12-14
【記者徐安萱綜合報導】元智大學光電工程學系的吳宇軒(維京)是名雕塑、模型創作者,他擅長創作怪獸、宗教、神話故事等題材,以及「克蘇魯神話」中,各式各樣長相獵奇的角色。在模型、雕塑圈小有名氣的他,作品也登上「2017 Reality Fantasy開拓模型祭」。「創作各種怪獸生物對我們來說不是工作,而是一種生活態度與方式。」吳宇軒自稱是個怪人,從小就對神話故事、怪獸題材相當感興趣。克蘇魯神話(Cthulhu Mythos)是美國作家加洛夫克拉夫特(H.P.Lovercraft)創作的架空奇幻恐怖小說,描寫對「未知」的恐懼與許多不可名狀的神明、怪獸,現代許多影視、遊戲作品中的獵奇元素幾乎都受其影響。他表示,以自己的想像重現書中或故事中的事物,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 〈修羅〉主要媒材為精雕油土,尖銳處使用塑鋼土避免碰撞變形。骨架部分為鐵線及鋁箔紙。 圖/吳宇軒提供吳宇軒擅長將寫實與幻想融合,學習雕塑後他開始企圖用自己的解讀與想像來呈現作品。作品〈修羅〉是他第一件大型的人型原創雕塑,靈感來自於印度教的代表性角色,介於神、鬼、人之間的「阿修羅」。〈修羅〉歷時將近一個月,作品表面充滿細微的皮膚紋理,他表示,臉部製作參考阿修羅在神話中的部分形象,再用臉部肌肉解剖圖作為輔助,「嘗試將自己的幻想用真實質感呈現,在現實中帶有一點虛幻」。 〈偉大的紅龍〉媒材為精雕油土,翅膀翼膜使用軟油土,其餘骨架為鐵線與鋁線。 圖/吳宇軒提供接觸雕塑約兩年的吳宇軒,在今年創作了《蛻變》系列作品,他說:「從雕塑新手轉為原創作者的身分,是一個脫胎換骨的概念。」該系列的第一號作品〈偉大的紅龍〉,靈感源自於曾被改編為電影《紅龍》的畫作〈偉大的紅龍與日光蔽體的女人〉。紅龍在電影中象徵進化與蛻變,他表示,「蛻變」符合他這兩年來的經歷與變化,因此將經典畫作立體化,「原畫作只畫出紅龍的背面,所以正面都是參考資料加上自己的想像所創作完成」。 〈偉大的紅龍〉本體為人形生物,吳宇軒參考人體肌肉解剖來呈現肌肉組成。 圖/吳宇軒提供除了大量參考人體解剖來呈現肌肉組成外,〈偉大的紅龍〉在皮膚質感上,採用了與〈修羅〉不同的工法。〈修羅〉採用「切」紋路的方式,吳宇軒表示,如此會呈現類似傷痕的質感,用來表現阿修羅的粗糙、硬皮,但不適合細緻的皮膚紋理。〈偉大的紅龍〉則使用工具「刮除」油土來製作紋路,除了提升精緻度,也更貼近人類的皮膚質感。 〈星際大戰ATAT沼澤場景〉生鏽質感與舊化戰損的呈現,參考現實中的水汙漬,使用「漬洗」工法。 圖/吳宇軒提供除了雕塑,從小熱愛電影《星際大戰》的吳宇軒也製作出模型作品〈星際大戰ATAT沼澤場景〉,這是他第一件有完整場景的模型。他表示,自己偏好寫實的創作與上色風格,以工具或顏色展現不同的質感。「走獸ATAT」是《星際大戰》中的武器,因此他在模型本體畫上大量鏽痕,採取舊化塗裝,呈現出在現實中變為廢墟的感覺,「生鏽代表環境非常潮濕,所以最後將場景設為沼澤」。吳宇軒說:「自己不再像新手時期漫無目標的臨摹,現在題材方向與風格漸漸明確,就能注入自己的理念與想法在作品中。」目前他在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兼職販售作品,他表示,會開始玩雕塑是為了有一天能進電影美術特效團隊。他也期許自己,未來在作品中加入台灣本土習俗或環境相關元素,讓更多人注意到台灣被忽略的美好、認識來自台灣的創作者。
微縮神廳 吳翊銓盼扭轉廟會負面印象
藝文
第1666期
微縮神廳 吳翊銓盼扭轉廟會負面印象
2017-11-22
【記者徐安萱台北報導】有鑒於傳統工藝的人才斷層,中國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的吳翊銓藉由微縮模型傳承前人手藝,希望藉此扭轉廟會文化的負面印象。作品《微縮台灣文化-神廳》以1:14的比例復刻廳堂文化,成為「台灣工藝競賽」入選作品,更登上「2017工藝之夢」特展,目前於北中南巡迴展出。 一般大眾對於陣頭、廟會的台灣民俗文化評價兩極,吳翊銓想透過微縮模型這項工藝,扭轉人們對於在地傳統文化的負面印象。 圖/吳翊銓提供台灣的傳統工藝博大精深,一座神廳就能展現多種工藝技法,如木雕、錫藝、金工和刺繡等。《微縮台灣文化-神廳》可見廳堂中龍燭錫燈、木雕神桌、供品香燭與正中央一尊廣澤尊王。吳翊銓將源於日本「微縮模型」概念套用至台灣文化,提升所謂模型神轎、神像的工藝品層次。由於一般大眾對陣頭、廟會的民俗文化評價兩極,他表示,想透過微縮模型這項工藝,扭轉台灣人對在地傳統文化的刻板印象。 《微縮台灣文化-神廳》中的神像廣澤尊王以石塑黏土捏塑而成,一尊神像就得耗費兩週塑造。其中「安金」、「粉線」等傳統技法,都是靠著時間、耐心與經歷多次失敗才可完成。整件作品歷時半年,然而動工前吳翊銓卻必須耗費至少一年時間考究每個細節。作品中台灣南部傳統老廟或老宅常見的「仿茄苳入石材」木雕神桌,上頭宛如一刀一刀刻劃出的立體雕花,其實是粉線工法。他說:「粉線就像蛋糕擠花,神桌、神像、雲彩和龍身上的立體線條都是擠出來的。」現場觀眾李建霖讚嘆,錫燈與木雕神桌非常精緻,幾乎等同真實的神廳。 能入選媲美工藝界奧斯卡的國家級競賽,與各類型工藝的頂尖名家一同較勁,吳翊銓表示,他從沒想過能通過三層篩選進入決賽。比起許多在工藝界打滾數十年的前輩,僅有十年模型資歷的他要脫穎而出是相當困難的。評審、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教授蕭銘芚表示,能入選決賽的作品,材質與技法都是極其精緻、精湛的。 「台灣傳統廟宇的工藝技法,現在幾乎沒有工藝家做得到。」非美術類科出身的他靠著對立體模型的天份,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走訪各地廟宇,請教老師傅手藝。然而因傳統工藝的斷層,有些工法已失傳。吳翊銓表示,他只能看著前人作品「隔空對話」。雖然是微縮模型,他仍想盡可能地呈現前人的理念與涵義。 從小開始玩模型的吳翊銓,從神像、神轎做起,甚至復刻整座神廳。未來他更企圖微縮復刻整座閩南式建築的傳統大廟,然而傳統廟宇的工法相當複雜,木樑構造利用卡榫構成,完全不使用一支螺絲與鋼釘,他說:「至少需要一至兩年構想與選材。」目前他以微縮工藝為正業,希望未來能繼續創作,以工藝家身份傳承台灣傳統文化。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