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大學事】大學入學簡章新設轉系限制 學生質疑留下本系生成效
2024-11-29
生活
【社論】高房價時代:小宅崛起與年輕世代的購屋困境
2024-11-29
國際
皇后大學安裝減碳設施 學生疑建設成本過高
2024-11-29
校園
學生創意發想東華夜市 攤位數量動線有待改善
2024-11-29
校園
國軍教召租借政大校園 學生憂影響校安秩序
2024-11-29
新知
中山發現新物種 鰕虎魚研究登國際期刊
2024-11-29
藝文
改編經典劇本重建時空 《女僕》探階級差異
焦點
2024-11-29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54期
兩年淬鍊〈私密對話〉 季和穎藉寫實油畫回應自己
2021-10-20
【記者單師樵綜合報導】秋末的午後陽光照進枝幹蔓延的樹屋,陰暗處擺放的浴缸卻格外引人注目。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研究生季和穎透過作品《私密對話》,以油彩描繪位於台南的德記洋行樹屋,呈現自己身處樹屋中的體悟。作品入選西班牙歐洲現代博物館第11屆繪畫與雕塑大賽,並於8日起在該館展出。 《私密對話》描繪了台南著名的德記洋行樹屋,呈現季和穎與樹屋之間的談話過程。 圖/季和穎提供《私密對話》的靈感為季和穎到樹屋散心的經歷,他說明,當時他一走進樹屋,便被樹屋之美所震懾。他表示,一定要在某一個時間點到樹屋,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就如同限時動態,他說:「限時動態是每個人透過主觀意識、主觀視角構成的畫面。」他進一步補充,作品也闡述自媒體發達後,「一個人」的定義變得模糊,符號與圖像之間交錯與合成,新的意義不斷產生與被遺忘。 季和穎表示,一定要在某一個時間點到樹屋,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如同限時動態。 圖/季和穎提供季和穎說明,原先他一直在鑽研繪畫技巧,後來發現精通寫實的藝術家,都沒有特別的技法,「寫實就是寫出真實,就是畫出來就對了。」因此,他並無使用特殊方式繪製《私密對話》,「完全就是素描觀念,素描觀念沒有技巧,它需要一點天分,也需要很大量的練習跟努力。」指導教授洪明爵說:「他平常非常認真,充滿爆發力,自己主觀的意見也很強,我有時候沒有辦法主導他。」這樣的堅持也讓季和穎耗時逾兩年,才終於完成作品,而他也認為,可以從作品的筆觸中,看見兩年時間的變化。 季和穎目前正在繪製、尚未完成的作品,呈現他寫實且精細的創作手法。 圖/季和穎提供季和穎表示,在這個世代,寫實藝術家需藉由攝影的輔助完成作品,然樹屋結構複雜,需要多張照片才能完整呈現,再將照片整合成一個畫面作畫,這也讓創作過程更加繁複。他補充,其實照片本身沒有像作品那麼鮮豔,但相機無法拍出肉眼可見的色彩。洪明爵也分享,季和穎從大學畢業製作時期便開始繪製《私密對話》,原先以為他會放棄,但最後還是堅持完成,「那個複雜度太高了,幾乎是用生命去畫。」「藝術家或多或少都要回應自己,我在找尋自己的過程中,很喜歡添加某個東西在既有的事物上。」季和穎將「浴缸」放入畫中的樹屋,他表示浴缸是他不斷使用的元素,象徵著自我的思想介入整個空間,「你可以把它視為一個筆觸,也可以把它當作一種圖像。」觀眾張榕展說:「巨幅樹根配上浴缸,灑上一道斜光,感覺到孤獨。」 浴缸是季和穎不斷使用的元素,可以將它視為一個筆觸,也可以把它當作一種圖像。 圖/季和穎提供季和穎透過內在感知反映外在世界,再將這些體悟融於創作中,洪明爵說:「像這種當代藝術,很多藝術家會回到自我,尤其是寫實藝術。」他形容季和穎的作品,便是用舊的藝術方法,跟自我與現在的社會產生連結,也如同季和穎說的:「當我走進這個樹屋,就像我自己介入了整個畫面。」
生活
第1732期
快閃拆搭木建築 樹屋協會邀民與樹共生
2020-10-15
【記者黑立安綜合報導】小朋友們圍繞在台灣杉搭建的木造平台旁,拿著鐵橇和鑽頭鬆開螺絲,動手拆除樹屋平台。「台灣樹屋協會」於1日及2日邀請30位志工在苗栗縣通霄海水浴場旁搭建樹屋平台,10日舉辦「快閃樹屋派對x森林海洋市集」邀請民眾爬上樹平台參觀,並在活動後拆除。 快閃樹屋派對吸引許多親子前來同樂、體驗工作坊並學習與樹共生。 圖/黑立安攝快閃樹屋派對現場,除了可以攀上平台玩耍,也可以參加攀樹工作坊或是學習搭建印地安帳篷,吸引親子一同玩樂。參與快閃樹屋派對的家長劉俊廷分享,希望參加活動讓小朋友有親近森林的機會,並學習尊重自然生態。樹屋的上層平台設計成小型書店,除了販賣書本外也為民眾進行書占卜,吸引大小朋友上來一探究竟。 樹屋使用台灣生產的建材台灣杉建造,有上下兩個寬廣的木造平台。 圖/黑立安攝台灣樹屋協會使用台灣杉做為樹屋的主要建材,再加上海洋漂流木、木麻黃落葉點綴。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學系學生張哲銘提到,當初選擇參與建造樹屋,是因為對木建築有興趣,同時想要實踐課堂所學,且木建築是最容易接觸到的建築形式。他說:「最開心的是,看到一個與自然可以和諧共生的建築物被實踐了。」張哲銘認為透過活動帶給他許多成就感。 現場也開設印地安帳篷搭建工作坊,由台灣樹屋協會發起人林祐楨教導民眾如何運用繩子及竹子搭建帳篷。 圖/黑立安攝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學系學生邱品瑄同樣參與搭建樹屋,他在剛開始搭建樹平台時觀察到,台灣樹屋協會花了相當多時間研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工法。由於實際建造樹屋平台時,需要考量樹木的實際生長狀況,為了不傷害樹木需要相當謹慎,因此他非常欣賞台灣樹屋協會尊重自然的作法。 現場擺設海洋森林市集,攤位上販售由學生製作的迷你樹屋盆栽。 圖/黑立安攝台灣樹屋協會為「樹屋夢迴」建築公司創辦人林祐楨發起的非營利組織,目前仍在草創階段,以網路推廣樹屋為主。林祐楨認為,人本身就具有攀爬的潛能,而樹屋是最直接可以與自然互動的方式,因此希望透過樹屋可以搭建人與自然的橋樑,並推廣「與樹共存,永續發展」的理念。 許多小朋友參與攀樹體驗工作坊,需要手腳並用,玩得不亦樂乎。 圖/黑立安攝為了順利推行後續計劃,台灣樹屋協會希望透過此次活動讓大眾更認識他們。林祐楨透露,協會未來預計召集志工,到各地協助建造樹屋,持續推廣與自然共存的理念。 攀樹體驗工作坊開始前,教練先請小朋友圍在樹旁跟樹打招呼,尊重樹木的生長。 圖/黑立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