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影音
平埔族身分法上路 回應多年正名訴求
2025-11-21
影音
豬瘟禁令衝擊 地方推廚餘多元利用
2025-11-21
校園
北醫紀念商品授權惹議 學生會致歉啟動補正程序
2025-11-21
校園
極端氣象危文大生安全 學代會盼校方修遠距權利
2025-11-21
新知
臺科大打造新式電池 促儲能安全與用電自主
焦點
2025-11-21
國際
延大線上考試爆舞弊 校方欲開公聽會研商AI倫理
2025-11-21
國際
康大合作軍火商引倫理爭議 學生組破鏈行動抗議
焦點
2025-11-21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19期
第1818期
第1817期
第1816期
第1815期
第1814期
第1813期
第1812期
第1811期
第1810期
第1809期
第1808期
第1807期
第1806期
第1805期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第1585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第1818期
北大師生走讀枕頭山 盼重拾泰雅族歷史記憶
2025-11-14
【記者鄭丞傑報導】山風吹拂,穿過枕頭山的林間步道,落葉與碎石在腳下發出細碎聲響。國立臺北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於8日舉辦「泰雅族1907年枕頭山事件(大嵙崁事件)歷史走讀活動」,帶領學生沿台七線尋訪枕頭山事件遺址,並深入復興區部落,在文化體驗與導覽中重新閱讀原住民族的歷史脈動。 活動始於枕頭山遺址,導覽員指著山谷地勢,解說日治時期的殖民政府欲爭奪樟腦,集結軍隊攻打當地泰雅部落,並爆發流血衝突,最終造成遺留族人遷移深山的故事。學生沿著山徑前行,從坡度、視野與路線重新理解事件背景。北大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學生謝佳璇表示,踏入事件發生的場景,更能理解部落在威權統治下的矛盾與壓力。北大原資中心組員陳盈全則說:「希望能藉此建立學生對原住民文化的理解還有尊重。」 途經樂信.瓦旦紀念公園,導覽員透過牆上的馬賽克壁畫,介紹這位泰雅族知識份子,如何在日本殖民與國民政府接管的政治動盪下,持續推動教育與醫療等權益,「他能在夾縫中捍衛族群的權利與未來,我由衷覺得欽佩。」謝佳璇說道。午間,泰雅族主廚帶來甜柿炒牛肉與南瓜濃湯等菜餚。他說明,甜柿不是風味強烈的食材,跟肉類炒在一起可以增添水果的清甜。南瓜濃湯則加入原住民常用的香料刺蔥,讓辛香與南瓜的甜味巧妙中和,展現獨特的在地風味。「每個餐點都富有特色,也都融合了當地的農產品。」北大社會工作學系學生張振威說道。 導覽尾聲安排手作樂器活動,盼讓參與者貼近部落文化。口簧琴是泰雅族的傳統樂器,作為族人間傳遞訊息的工具,也能用來表達情意。口簧琴多為單簧吹奏,現今能夠熟練吹奏雙簧以上的族人耆老逐漸减少,因此部落正積極培養孩童練習,並轉型成觀光的一部分,「讓文化得以傳承的同時,也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張振威說道。本次導覽也以口述歷史補足教科書未描寫的細節,「這些細微末節讓知識變得立體。」北大中國語言文學系學生曹榮安說道。他表示,從族人的敘述能看見族群如何理解自己的歷史,與官方或學術的版本並不相同,而兩者差異亦是認識多元文化的重要途徑。 「認識不同族群,是一種看見彼此的過程。」曹榮安說道。他表示,這段走讀經驗,能讓他反思自己身為布農族的處境與價值,並以更開放的視野去尊重和接納文化差異。謝佳璇則認為,透過手工藝技術與部落創生認識泰雅族的歷史,能進一步讓他思考該如何延續與保存自身的排灣族文化,「或許跨族群的合作或借鑑經驗,是讓原民文化保育茁壯的關鍵。 」他說道。
生活
第1818期
以遊戲橋接人權歷史 政大生探尋白色恐怖遺址
2025-11-14
【記者丘羨陶台北報導】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國際事務部首辦《追尋時光的印記:景美園區博物館互動探索》,於8日邀請校內同學以解謎遊戲的形式,走訪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以下簡稱景美紀念園區),並從中了解台灣近代歷史。 相較於傳統博物館僅以展示物件和照片為主,景美紀念園區作為歷史遺址,能夠更完整地保留白色恐怖時期的原始場景,「在這樣一個開放式空間的博物館裡,我們希望為所有參與的人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策劃成員柯翰思説道。本次沉浸式探索遊戲由政大學生會設計,並以不熟悉台灣歷史的政大國際學生為目標群體,期望他們能在互動過程中,初步理解台灣戒嚴時期的脈絡。「很多人,尤其是國際學生不清楚當中的具體細節,像是對被收押人士和他們的家人來説有多麽高壓。」政大學生會國際事務部活動組次長Gabriel(化名)説道。 遊戲共分為十個關卡。玩家被賦予「地下政治活動家」的身份,從被押解到軍事法庭的場景開始,經過判刑和取得偽造記者證,一步步逃離政府的抓捕。遊戲以小組方式進行,參與者分工合作結合地圖資訊、分析線索,並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停下腳步審視園區,觀察歷史所遺留下來的真實痕跡。「在過程中我們並不是隨意走走,而是透過情景來理解當時的人怎麽使用這個區域。」來自巴拉圭的政大學生達淑珊說道。 學生團隊也在每個關鍵場域駐點,向玩家講解不同時期的歷史,並介紹看守所內的固定式腳鐐等特殊建築設計,讓參與者了解當時政治犯的生活環境與日常限制。達淑珊表示,他本學期正在修習台灣近代史,而活動讓課堂上所學的歷史概念變得更加具體。來自印尼的參加者唐若欣則說道:「這是一個去連結、認識新朋友和其他國際學生的好機會。」他認為,遊戲中的謎語對他而言有一定的挑戰,而同學之間的交流和討論正好補足了這一點,也讓他從同儕身上獲得許多新的見解。 「我們希望活動有某種特別之處,讓更多人願意參與。因為如果只是逛逛博物館,自己一個人也做得到。」Gabriel說道。他期望利用學生會的人力和號召力,凝聚同樣對台灣歷史感到好奇的學生。而達淑珊也建議將活動規模擴大,讓其他大學的國際生參與,「我有很多在其他大學就讀的國際生朋友沒有來過這裡,相信他們會非常有興趣參加。」他説道。
藝文
第1818期
複合媒材勾起甜味想像 鍾濬丞回溯橋頭糖業歷史
焦點
2025-11-14
【記者蔡得曦台北報導】踏入展間,一絲清爽甘甜的香味充斥鼻腔,夾雜著溫暖、甜蜜的兒時記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生鍾濬丞,1日起於東方廣告藝文空間舉辦個展《糖分攝取》,融合家鄉記憶與糖業歷史,透過複合媒材勾起觀眾對糖的想像。 鍾濬丞表示,《糖分攝取》中的糖分代表他對故鄉橋頭糖廠的記憶,而攝取則雙關英文的「搜尋」(Search),除了表示觀眾在展場內下意識尋找糖分來源的舉動,也象徵他以創作搜尋過往記憶與故事。鍾濬丞說:「雖然我在創作,但其實我是在回溯搜尋糖廠跟我的關聯。」展場內的同名作品〈糖分攝取〉,由懸掛於展場上方、內部噴有甜味香水的糖袋構成。其中,朝下的糖袋口不僅具有「糖撒出」的意象,還便於觀眾將頭伸入袋內感受糖味。觀眾徐嘉璟表示,觀眾可以在展場內自由探索,「每個參展人進來都能從糖廠的物件聯想到個人的記憶。」 而展覽中最先映入眼簾的作品〈校門〉,邀請觀眾正式進入由歷史與想像共築的「糖業世界」。「我喜歡找一些沒有被大家注意到的事,然後再拿來創作。」鍾濬丞表示,作品原型的國小舊校門位於邊陲地帶,長期被忽略,如今更因老舊失去功能性。他結合對故鄉國小的記憶與對邊陲事物的好奇,促成了這座新型態校門的誕生,觀眾Robert(化名)說:「整個場域中以校門為入口,作為記憶的起始點,我認為是相當巧妙的。」而細看〈校門〉的結構,可見本體由樹脂翻模的甘蔗製成,門上方則以甘蔗渣壓製的褐色花磚綴飾。鍾濬丞藉由甘蔗的形象,表現糖業繁榮的概念。 在鍾濬丞的故鄉橋頭,設有臺灣第一座現代化的製糖工廠。糖廠帶動經濟發展,也促成聚落興起,而歷史悠久的橋頭糖廠更被視為近代工業化的重要象徵。為呼應這段歷史,鍾濬丞在作品〈錄像#1〉中,將日治時期蔗農乘車進站的影片畫面與法國紀錄片《火車進拉西奧塔站》拼接,突顯現代化進程中曾發生的文化衝擊。鍾濬丞表示,火車對西方生活的衝擊,如同日本強勢改變了臺灣的糖業。「很難想像全世界這麼大,卻有如此類似的感受性。」他認為,儘管日本與法國引進現代化運具的目標不同,但當地人民皆感受到工業化帶來的震撼。 在爬梳橋頭歷史的過程中,鍾濬丞發現不同世代對橋頭的看法差異很大。例如年長一輩懷抱憧憬,而父輩則認為過去的橋頭處於被壓迫的狀態。但對鍾濬丞而言,故鄉橋頭一直保持著熟悉的模樣,「這些都是橋頭很特殊的故事,應該要將它保存下來。」他也指出,臺灣的糖與歐美繽紛多色的糖截然不同,「臺灣的糖有種純粹的味道,而這股純粹便是它最大的特點。」他期望觀眾能從糖的甜味回憶自己的過往,並在懷舊中感受臺灣歷史的痕跡。
藝文
第1804期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記者李香霆台北報導】高掛在窗上的藍白色珠簾,在陽光灑落後折射於地面,猶如水紋般波光粼粼。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的趙曼君與藝術家林沛儀,於12月15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共演行為創作《游泳池在哪裡》。透過交雜不同歷史記憶的建築,兩人以肢體表現勾勒外婆的生命故事。 對趙曼君的外婆蘇朋子而言,當代館現址是他記憶中的小學,也是啟蒙他學習游泳的場域。事過境遷後再次回到當代館,外婆一句「游泳池在哪裡?」,成為趙曼君此次創作的契機,他說:「外婆在定位他記憶中模糊的方位,加上當代館外也是以前學校的範圍,所以我想要突破現在的界限進行創作。」在演出中,他與林沛儀身著泳衣,隔著一道窗戶凝視對方,在哨聲的催促下做暖身動作,彼此的一舉一動如鏡像般相互映照。當年外婆與他的姊姊被教練推進泳池一事,意外成為他學習游泳的啟蒙,但姊姊卻因此對泳池產生陰影。趙曼君以此表示,同一個歷史事件發生在不同人身上,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游泳課起源於日治時期,是基於強身健體的觀念,也與戰爭高度相關。」趙曼君解釋,戰時躲避空襲的記憶也刻畫在外婆的小學記憶中,至今對於密閉空間的恐懼正源於此創傷。林沛儀依偎在趙曼君身上,兩人蜷縮在一起,展現外婆在幽暗狹窄的空間中,喘不過氣的壓迫感,林沛儀說:「我趴在曼君身上念文本的時候,聲音受到壓迫所以只能更用力發聲,即時的情緒造成表演的特殊性。」 台北當代館於二戰後變成臺北市政府舊廈,今日則作為美術館。趙曼君用泡棉翻模成的仿紅磚代表建築,用不尋常的肢體動作詮釋著年輕世代難以感同身受的跨世代歷史記憶,「我們這一代已經無法體會這個時期,但是聽外婆說這些時,也是在同理與關懷他的創傷。」他提到不管是家庭成員私人的生命經驗,抑或是該時代下的集體議題,這棟當代館的建築物都見證這些歷史轉變。 觀眾朱家陵認為散落的紅磚代表著每段在此建物中的零碎經歷,「他們把四處的紅磚收集起來,抱在一起擰出紅磚裡的水,這個畫面的情緒相當強烈。」到了演出尾聲,趙曼君與林沛儀將磚頭中被擰出的水收集後潑向窗戶外的土地,如同記憶裡的片段,永遠凝結於那一瞬間。
生活
第1801期
宜大校園藏百年遺跡 記憶庫領師生走入城南校區
2024-11-29
【記者周依恩宜蘭報導】國立宜蘭大學23日舉辦「宜大記憶庫戶外踏查:走讀南機場軍事遺構」活動,是「宜大記憶庫」首次以戶外踏查形式,帶領師生走入開發中的城南校區,站在過去神風特攻隊起降的機場跑道上,感受二戰歷史的重量。宜大於今年成立「宜大記憶庫」,串連校內出土的噶瑪蘭族遺跡與宜大的百年校史,述說宜蘭遞嬗六百年的故事,並透過系列活動回望腳下土地的過往。 陰雨綿綿之下,宜大師生一行人走入城南校區,沿著整建後的機場跑道漫步,一邊聽著二戰時期「南機場」興建、神風特攻隊於此地向沖繩戰場起飛作戰的故事。講師宜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黃文瀚領著眾人實地走訪一座座二戰時掩蔽軍機的機堡(註)遺跡,回顧二戰時日軍軍機在此處備戰的歷史現場。宜大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學生區志軒表示,過去課堂中雖看過軍事遺跡的相關影像,但照片畢竟是平面的,難以想像機堡的形體大小及細節。「實際下去看才發現它很厚,感覺好像可以回顧當時戰爭發生,它為軍機抵擋敵軍轟炸的情景。」他說道。 註:機堡又稱飛機掩體,作戰時期日本在飛行基地興建機堡群,以鋼筋混凝土建造拱形結構,厚達30公分以上,上方覆蓋土讓與栽種草皮,下方用以停放軍機,提供欺敵及掩護。 這是「宜大記憶庫」走出校本部,帶領師生探索城南校區故事的初次嘗試。任期內成立宜大記憶庫與規劃城南校區的宜大前校長吳柏青認為,城南校區還有很多故事值得訴說,如包含城南校區南機場在內的宜蘭飛行場,保留了比日本當地更豐富的二戰軍事機構遺跡,「雖然有硬體,但長遠來說還是要有軟體的部分,要思考如何活化這個場域、如何說這些故事。」他說道。期望藉由資料收集與考證,建構此地歷史空間記憶,以此深化學校師生對在地的情感。 宜大今年成立的「宜大記憶庫」,以收集並述說在地歷史為核心精神創立。吳柏青說明,之後將迎來宜大創校一百週年,學校在思考如何翻轉圖書館沈悶印象的同時,希望結合宜大百年校史與校內噶瑪蘭族遺址,整合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功能,形成宜大記憶庫概念,保存與呈現校地過往近六百年的不同時代面貌。參與宜大記憶庫籌備的宜大圖書資訊館員李宗勳也提到,宜大是唯一正式列冊的遺址大學,直到2022年還有新出土的噶瑪蘭族文物,是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重要文化資產。 「把學校變成博物館,可以看到以前的人怎麼生活,還有當時的自然社會環境。」國立宜蘭高級中學地理科教師蔡老師(化名)說道,他樂見宜大記憶庫提供當地人不同認識在地歷史的管道。「希望大家可以知道,宜蘭大學除了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也具有深厚的人文歷史資源。」宜大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陳媛玲自豪道。他點出,噶瑪蘭族與漢人來蘭陽平原開墾的生活遺跡,形塑了宜蘭大學豐富的人文蘊底,很值得傳承下去。「大學圖書館的重要理念是跟在地連結。」李宗勳說道。他表示,宜大記憶庫講述的不只是宜大的故事,更是宜蘭人的故事,期望未來能和在地中小學有合作導覽或舉辦活動的機會,透過了解宜大校地的歷史脈絡,讓在地人凝聚對地方的情感與認同。
藝文
第1799期
複合媒材重塑山林遺址 蔡昱廷揭開水山聚落歷史
焦點
2024-11-15
【記者林沂葳台北報導】蟲鳴鳥叫環繞耳邊,伴隨著緩緩流動的音樂,彷彿身處於遺世的山林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生蔡昱廷舉辦個展《不眠山》,以台灣深山遺址為主軸,透過裝置、錄像、地圖等複合媒材,呈現山林背後蘊藏的歷史底蘊。展覽於8日起在關渡美術館展出。 蔡昱廷身為擁有七年豐富經驗的登山嚮導,十分熟悉台灣山林環境。某次縱走山脈時,他偶然發現日治時期煉製樟腦為業的水山聚落,因樟腦產業沒落,當地住戶逐漸移居,該地也漸漸在地圖上被淡忘。為重現消逝的水山聚落歷史,蔡昱廷在《離水山系列》的〈離水山—聲源〉中,取水山聚落的山獸遺骨作為介質傳遞聲波,製成類似喇叭的裝置。這件作品裝置包含六軌音軌,其中五軌音源使用營火、鳥鳴、河流等自然聲音,剩餘一軌則為現今台灣仍存在的製樟部落製作樟腦的聲響。「我去山神廟慰祭這些遺骨,希望帶著他們的靈魂完成作品。」蔡昱廷補充,這些聲音如同重新賦予山獸生命來講述這段歷史。 《不眠山系列》中的〈深山公路〉位於展場門外,蔡昱廷使用滾輪、木材、吊燈、纜線、馬達等媒材製成拱門形狀,並每隔十分鐘就使纜線捲動提燈,讓其緩慢上下移動,「如同一個守夜人提著燈,帶領觀眾進入深山世界。」他補充道。此外,為了傳達歷史產物遺留在山中,卻無人發現其存在的狀態,蔡昱廷將兩側的木頭組成電線桿,「木製電線桿是只存在於山林裡面的記憶,我提取出這個記憶並結合燈光裝置。」 進入展場後,是《不眠山系列》中的作品〈山林指南〉,蔡昱廷將他創作思考的脈絡以地圖形式繪出。他表示展覽的核心是中介地帶,舉例像是登山時低氧環境跟高強度身體運動導致身體與意識的解離狀態,「中介地帶同時也是一種失蹤的存在狀態。」,例如水山聚落在一般人難以到達的位置,並以此概念出發,思考延伸到日治時期的樟腦業及樹靈塔。 關於樹靈塔的設立,是日本政府倡導愛護森林的植樹活動所建,但到了國民政府時期,歷史真相卻變成日本建造樹靈塔來慰祭被惹怒的樹靈。由政權轉移而產生的歷史重塑,蔡昱廷以充滿神秘色彩的日本能劇為基礎創作影像作品〈不眠山〉,以水山聚落為開頭,穿插日治時期伐木工人的身影,重疊過去與現在的畫面,並邀請日本能劇表演者口述樹靈塔的靈異故事,讓作品充滿詭譎氛圍。此外,蔡昱廷也使用AI創作報紙〈Lost Shades〉,製造登山者失蹤的假象,他說:「沒有東西能證明樹靈塔的靈異故事,於是我創造了一個證據。」蔡昱廷認為,真實與虛構是一體兩面,「主要還是取決於人們怎麼相信它的存在。」他補充道。觀眾磨(化名)說:「觀看展覽時就像親身站在失蹤的座標上,在歷史與記憶之間游移。」 蔡昱廷說:「我希望創造的是一種感官式的幻境。」除了單純享受展覽的氛圍,還可以深究創作背後的歷史故事,給觀眾進入作品的不同途徑,建立多層次的體驗。觀眾宋東諺也認為,即使山林中流傳著各種奇異的故事,卻仍吸引無數探險者,「也許這正是山林無法抗拒的魅力。」
生活
第1798期
藉百年日記回溯城市歷史 實境解謎打造沉浸式體驗
2024-11-08
【記者林以晴台北報導】臺北市立文獻館與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合作開設「史蹟趴趴GO- 青年GO有力! 青年導覽培訓工作坊」,在10月26日舉辦「日記臺北.走讀城中」實境解謎人文導覽活動,以趣味的方式為國三至高三生導覽,希望跳脫歷史課本給人枯燥乏味的既定印象。 活動分為人文走讀導覽和實境解謎兩部分,全程皆由工作坊大學生籌備和設計。參加者會拿到一本虛構的百年日記,記錄過去台北城居民,從清領至日治時期橫跨兩代的故事,並由東吳歷史學系碩士班學生蕭奇耀擔任導覽員,帶領國高中生們隨著日記內容,走訪台北市中山堂、台灣省城隍廟等古蹟。蕭奇耀期望道:「希望學生不只單從表面去認識歷史建築,而是能藉由特定的人或物,串聯起建築物的故事。」當導覽途經總統府時,蕭奇耀便分享日本總督明石元二郎對台灣的熱愛,進而介紹總統府曾做為總督府的歷史。參加者新北市私立竹林高級中學生蔣維恩分享,自己過去除了應付考試之外,不會主動接觸歷史知識,這次走讀讓他有機會實際走訪現場,感受歷史的真實感。 走讀結束後,眾人移至東吳城中校區進行實境解謎。參加者須利用日記和線索包找出關卡所在教室,使用日治時期報紙、地圖等史料,結合走讀時聽到的歷史故事,解開藏寶箱的密碼。竹林中學生呂瑞齊分享道:「我覺得很好玩,而且怕被其他組超越,會想趕快解開謎題。」其中他最印象深刻的是摺紙飛機拼出隱藏密碼的關卡,具有挑戰性。 實境解謎設計者,東吳歷史學系碩士班學生陳苡銜說道:「籌備工作比想像中繁瑣,需要不斷考證使用的圖片、史料是否正確。」工作坊學生們除了運用GIS空間設計增加臨場感外,在撰寫日記內容時也參考大量日記史料,並模仿前人的筆法,盡可能如實呈現。陳苡銜也提及,這次的經驗與一般課堂口頭報告不同,能學到組織活動的能力,還需要面對大眾。蕭奇耀也認同籌備經驗有別於學校課程:「能訓練我收集資料和講故事的能力,還有在過程中該如何跟別人溝通。」他表示未來會繼續參與這類型的活動,也考慮將走讀導覽作為副業,在這一領域持續耕耘。 歷史學系的課程通常較為靜態,缺乏實踐機會,因此東吳歷史學系希望藉由此次活動,填補傳統歷史教學的不足。活動指導老師,東吳歷史學系副教授鄭螢憶提到,除了訓練學生口條外,也能將課堂所學運用於社會中,並在大眾面前展現成果,讓學生學習更有成就感。他期望道:「希望能讓大眾理解,歷史不是象牙塔的知識,而是生活的場域、跟文化息息相關的學科。」他也提到,待實境解謎與走讀規畫更加成熟,未來也可以跨學科合作,開發外語版本的活動,持續將歷史推廣給公眾,也讓學生獲得更多實踐機會。
影音
第1797期
歷史結合藝術 淡水嘉年華再現滬尾之役
2024-10-25
【記者張恩爾、李昱靜、范瑞勻新北採訪報導】精心裝扮,在遊行隊伍中手舞足蹈,透過身上的服飾、道具,展現淡水歷史風情。2024新北市淡水藝術嘉年華以「時光嘉年華:重返滬尾西仔反」為主題,將清法戰爭中的滬尾之役轉化為一場充滿活力與創意的藝術盛宴,吸引民眾共襄盛舉。普普樂藝術執行長連珮如表示:「清法戰爭代表淡水這個地區的光輝的時代,我們如何用藝術去轉換,變成一個嘉年華的概念讓大家參與。」 滬尾之役是清法戰爭中的重要戰役,本次活動的表演團隊緊扣這一歷史主題,透過藝術形式生動呈現,將打鬥動作與舞蹈結合,以及設計多款以戰車為主題的花車,重現當年的戰爭氛圍,讓觀眾彷彿置身歷史現場。連珮如表示,每次提到清法戰爭的這個議題的時候,希望可以不只是歌頌戰爭,而是和平團結的概念,讓它轉換成藝術的形式,讓大家感受到藝術的氛圍、快樂的氛圍。 踩街遊行不僅將歷史與藝術結合,更融入年輕人喜愛的現代元素,以街舞揮灑熱血活力。專業馬戲團現場吹氣球引得大人小孩紛紛伸手索取,為淡水老街營造出充滿歡笑與熱鬧的氛圍。真理大學觀光事業管理學系學生陳柏熏認為,參加這種藝術的活動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身為在地大學的學生可以參與這些在地的活動,對我們來說,收穫是值得的。民眾王秀中說到:「(活動)可以讓淡水的居民活絡起來,藉這個機會能夠看到淡水的文化,比較不會單純是來這邊逛街、吃東西。」此次活動不僅結合淡水在地歷史,還邀請紳士協會及女力團體參與,透過生活化的藝術展現,讓多元群體在嘉年華中發聲。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演藝時尚事業管理系助理教授邱筱婷說明:「今年的主題是節能減碳愛地球,以舊衣改造,呼籲大家節能減碳,作為我們發表走秀的主題。」 藉由表演藝術呈現淡水在清法戰爭的過往,讓民眾以活潑的方式感受濃厚的歷史風情。淡水藝術嘉年華透過生動的演出傳承在地文化,期望以藝術交流讓淡水走向國際。
生活
第1796期
史博館藉AR與民眾互動 Q版角色翻轉文物印象
2024-10-18
【記者周元曦台北報導】跨校性青年自主團隊「環保星勢力協會」致力於青年志工培力與環境永續教育,近年來團隊跨足其他領域活動,而此次則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合作,於12、13日舉辦「5G AR實境導覽」,帶領民眾利用AR實境導覽,透過與虛擬角色的互動,認識更多史博館內的館藏文物,同時了解台北城南地區的歷史。 導覽活動從南海路口出發,途經4個駐點,每個駐點都與不同館藏文物結合,且文物皆被製作成Q版的AR遊戲角色,如在郵政博物館前,可以透過動畫版的搖錢樹,認識博物館的銅幣收藏;在終點站史博館前,則可以利用AR看見畫家溥心畬畫中的猿猴在螢幕中跳躍。此外,活動還配有語音導覽,介紹途經的歷史建築,如楊英風美術館、228國家紀念館等,希望透過新科技的幫助,使民眾認識這些容易被忽略的台北歷史建築,進而了解此地文化脈絡。同時,活動讓民眾透過Q版角色認識史博館的館藏文物,更進一步激發他們親自造訪博物館的興趣。 環保星勢力協會的青年志工,現就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碩士的簡嘉信表示,這是他第一次舉辦與AR有關的導覽活動,而他注意到加入AR後的活動人數變化,「這次活動年輕族群報名數量明顯增加,活動中也能看到他們非常積極的操作AR遊戲並進行反饋。」現為高中教師,團隊內最為資深的志工陳建文也認同AR為導覽帶來的助益,「加入了AR導覽,民眾手邊有了可以即時互動的遊戲,促進思考的同時也能提高學員專注度。」藉由舉辦此次活動,環保星勢力協會長李明峯期望民眾能有「認識、關心再行動」的漸進性歷程,此次活動作為開端,大眾在未來能主動走進博物館並認識家鄉文化才是真正的行動。 就讀國立清華大學英語教育學系的學生簡杉諭表示,因為自己就讀教育相關學系,未來想當小學老師,而現今多數小學都在推行科技結合教育,所以想透過此次活動更加了解新科技導覽為教育帶來的幫助。他也提出自己平時不會主動關注歷史與文化,但參加完活動後讓他有了想要好好參觀歷史博物館的念頭,「AR遊戲裡有一個可以點選陶俑角色的環節,我會因此想去博物館看真正的陶俑長什麼樣子。」活動結合科技的呈現手法,為民眾提供認識歷史的不同管道,更大幅度提升年輕族群對在地文化的興趣。
生活
影音
第1786期
《戲獅甲》舞進巨蛋 結合藝陣演繹台灣歷史
2023-11-23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黎昕俞、李雨羲、王華琳高雄採訪報導】鑼鼓喧天,響徹場館,舞獅靈活地跳躍在高樁上,以採花、翻滾等動作生動展現。2023高雄戲獅甲睽違四年再度回歸,18、19日在高雄巨蛋舉行。開幕當天,首度結合「劇本」 形式,集結超過30組技藝團隊,將台灣歷史融入民俗藝陣演出,民眾驚嘆聲接連不斷。來台交換的觀眾Amol Bhingarde欣喜地說道:「我還是不太懂中文,所以有些地方有點難跟上。但透過演出了解台灣的歷史真的很棒,我喜歡他們利用台灣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方式,以及他們如何透過舞蹈和歌唱展示這一切。」劇本結合原住民舞蹈、客家八音等民俗技藝,跳脫以傳統節慶為主的表演形式,呈現台灣過去多元族群發展。國立臺南大學民俗隊長陳柏愷說明,「這次表演為了想要倭寇侵擾的感覺,我們搭配了比較震撼的音樂去演出。」陳柏愷進一步解釋,相較於過去只使用鼓點,南大民俗隊首次嘗試結合音樂進行表演,在練習過程中,更需要不斷學習辨識節奏。銅鈸聲響,萬眾矚目的獅王大賽正式登場。戲獅甲作為國際三大舞獅競賽之一,今年邀請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各國好手同台競技。來自香港的潤福堂國術龍獅總會,則以黑紅相間的獅頭作為本次亮點,獅頭手關志堅提及,「對於這次我們就選用了一隻比較特別的獅頭,那它的代表是關公的獅頭,平常我們都是用黑白色的張飛。那這次來台灣用了新的獅頭,整個就紅色配著黑色去表達。」來自不同國家的隊伍,不僅在獅王大賽中相互切磋技藝,同時也藉此展現各地舞獅風情。新加坡藝威體育會獅尾手卓偉樂分析,台灣與新加坡獅型和動作的差異,「比如說獅型還有動作,因為我們是舞佛山獅,其他台灣隊伍都是舞鶴山獅。佛山獅是表達比較凶猛的,然後鶴山是比較溫柔一點的。」除了較勁舞獅功夫外,各團隊更加入釣魚、澆水等日常橋段,拉近民眾與民俗技藝的距離。國立臺北市立大學獅尾手楊鎧謙解釋,「我們比較不一樣的是啦啦隊和打棒球,比較特色的應該是我們隊員穿啦啦隊員的衣服打樂器,跟以往可能會不一樣。」兩年一次的戲獅甲系列活動,不但建立平台讓本土與國際團隊相互交流,更首度融合台灣歷史與民俗藝陣,期盼打破對傳統廟會的不良印象,讓民眾看見舞獅文化的力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