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反殖民主義  英大廢爭議碑文
國際
第1642期
反殖民主義  英大廢爭議碑文
2016-12-21
  【記者江殷年綜合報導】17日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在學生抗議後,移除校內兩處紀念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King Leopold II of Belgium)到訪的銘碑。由學生發起的活動「Leopold Must Fall」,參與成員吉雅‧阿布拉薩爾(Gia Abrassart)說:「這是場很有意思的勝利。」證明部分國家的去殖民化程序正在啟動。 瑪麗王后大學內兩處銘碑的爭議點在其紀念對象利奧波德二世,他在19世紀殖民非洲剛果、創立剛果自由邦,並在當地賺取大量錢財,統治手段殘酷,近1500萬剛果人在統治期間遭到屠殺。抗議學生形容利奧波德二世是殘暴的殖民主義者,校園中的紀念銘碑是對少數民族背景學生莫大的冒犯。            「Leopold Must Fall」活動響應去年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校園中發起的活動「Rhodes Must Fall」,其同樣主張要撤除校園中殖民主義者塞西爾‧羅德斯(Cecil Rhodes)銅像。然而牛津大學最後仍決定保存,強調雕像能夠提醒眾人歷史的複雜性。如今,相同的活動,瑪麗王后大學則選擇移除。  對此,根據《泰晤士報》(The Times)報導,白金漢大學(University of Buckingham)教授艾倫‧史密瑟斯(Alan Smithers)認為利奧波德二世是歷史的一部份,沒有必要將他的行為解釋為種族歧視。阿布拉薩爾則表示,利奧波德二世是歷史沒錯,他作為圖謀個人利益的種族主義者也是事實,而現在的政府機構和大學並沒有要負起責任的意識,修補對剛果裔的冒犯和傷害。 生長於比利時的阿布拉薩爾更進一步表示,比利時處於政治上精神分裂的狀態,一方面想成為消除種族差別待遇和民主的典範,一方面卻又引以為傲的保存殖民主義者的銅像。阿布拉薩爾的母親和外祖母都來自剛果,她強調唯有透過知識和心靈上的去殖民化才能正視過去剛果對比利時乃至整個歐洲的貢獻,古老的非洲殖民史是整個歐洲經濟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而這些「都是過往教育中,教科書和大學課程都不曾提及的。」 
教育部首度與比利時合作 魯汶大學設台灣研究學程
國際
第1616期
教育部首度與比利時合作 魯汶大學設台灣研究學程
焦點
2016-03-10
【記者蘇奕菲綜合報導】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教育參事遲耀宗在3日時,與比利時荷語天主教魯汶大學(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副校長丹尼‧彼得斯(Danny Pieters)簽署「2015-2019學年荷語魯汶大學台灣研究講座計畫備忘錄」,台灣和比利時將合作辦理台灣研究計畫,台灣代表教授赴比利時教導台灣相關課程,為台比兩國首度官方學術合作。教育部國際司表示,荷語魯汶大學與國際司經過兩年多的接洽才成功簽署備忘錄。魯汶大學將開設條件徵選並聘請台灣教授,赴比利時開設台灣或東亞研究相關課程,每位講座教授可邀請1至2名博士生或碩士生,赴比利時1個月蒐集資料、舉辦台灣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等,相關經費由教育部及該校共同分攤,住宿費用將由兩校提供。台灣研究學程將每兩年舉辦一次,每次為期一個學期,將從下學年第一學期開始。將由台灣講座教授主持台灣、東亞或中國相關的政治、傳播或國際關係課程。國際司國際合作科科長曾競說:「這個計畫絕不是顯學,而是小而美。」國際司的台灣研究學程以六種形式進行,包括開辦正規課程、聘請台灣學者出國授課、編纂台灣研究書籍、獎學金補助外國學生來台研究、擴充藏書或電子書庫、舉辦影展或研討會等活動。國際司表示,本次備忘錄簽署,是為台灣與比利時的學術合作及交流互動奠定基礎。曾競指出,目前國際司在全球設有32個台灣研究計畫,其中有12個設在美國的大學。國際司駐歐盟兼駐比利時教育組指出,台灣與比利時的學術合作較為缺乏,此次簽署備忘錄是個好的開始。駐比利時教育組表示,魯汶大學屬於歐洲少數具備漢學系的大學,因此他們分配較多資源至東亞、台灣及中國相關教育。魯汶大學於1425年創校,設有人文社會科學院、生物科學學院以及科技、工程學院,是比利時最大的綜合型大學,為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League of Europe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LERU)成員。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