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皮老闆」化身氣象通 橈足動物成環境指標
新知
第1733期
「皮老闆」化身氣象通 橈足動物成環境指標
焦點
2020-10-21
【記者鍾晨沅綜合報導】近年全球暖化議題持續延燒,造成海水溫度逐年節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黃將修多年來與法國里爾大學(Université de Lille)教授薩米・蘇伊西(Sami Souissi)共同研究橈足類動物在溫帶與亞熱帶氣候的行為,證明其為氣候變化的極佳指標,獲頒西元2020年科技部「臺法科技獎」。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黃將修(左二)與法國學者薩米・蘇伊西(左三)獲頒2020年「臺法科技獎」。 圖/海大海生所提供知名動畫《海綿寶寶》中的角色「皮老闆」,正是以浮游生物為原型。而浮游生物又以橈足類動物為大宗,黃將修表示,浮游生物為海洋數量最多的多細胞生物,是食物鏈的初級消費者,也是養殖業與漁業的重要餌料。因應全球暖化會造成海水溫度上升,橈足類數量多、生命週期短的特性,使其成為判斷氣候變遷的良好指標。 圖為「錐形寬水蚤」,狀似知名動畫《海綿寶寶》中的角色「皮老闆」,動畫作者便是以橈足類動物為創作原型。 圖/海大海生所提供黃將修領導多個團隊以不同尺度與面向,對橈足類動物做深入探究。他發現浮游生物「中華哲水蚤」會於冬季大量出現在台灣東北角沿岸與越南外海,推測該寒帶種會受沿岸寒流影響。研究團隊於是進行四季採樣與衛星資料比對,確定該生物僅會出現於冬季寒流流經的低溫環境,他說:「24度就是牠(中華哲水蚤)的溫度上限。」藉由分析橈足類動物族群與數量,可推算該區域的氣候變化。 經由研究「中華哲水蚤」於冬天在東北角出沒的現象,得出橈足類動物作為氣候指標易受溫度影響的特性。 圖/海大海生所提供而橈足類動物生活史需經多階段的幼蟲樣態,才能發育為成蟲。黃將修提到,橈足類動物擁有特殊的「休眠卵」,此生物機制能判別周遭生態環境,在環境適當時才孵化,生存能力極強。若能以人為方式維持休眠卵狀態,則可大量儲存以供培育,增加養殖漁業餌料的來源,海大海生所博士後研究生曾立鈞解釋說:「休眠卵就像天然的食物罐頭,想要的時候再打開(孵化)。」若能掌握機制,也有助於物種保存,「未來如果要移居別的星球,就能帶著休眠卵去再造生物。」此外,在海中觀測橈足類動物十分困難,需出動高速攝影機,黃將修說:「牠一秒可以移動自己體長的數十到數百倍之多,不用高速攝影,根本捕捉不到牠的身影。」且因浮游生物體型較小且透明,使用雷射光照明,才能提供高解析度的清晰畫面。海大水產養殖學系助理教授潘彥儒也補充,橈足類動物的數量眾多,針對不同種類,都需要「量身打造」適當的養殖環境,「研究橈足類的前置作業很繁複,打造好的養殖環境一直都是橈足類研究的困難點。」不僅全球暖化,海洋汙染於橈足類動物也有直接影響,黃將修提到,長期研究發現,塑膠微粒子被橈足類動物吸收後,會經由食物鏈累積在較大型的海洋生物中,人類食用海鮮的同時,可能因此危害到身體健康。他也呼籲大眾必須正視海水溫度上升與汙染問題,若浮游生物因環境影響大幅減少,將衝擊整個海洋生態,「海洋佔地球的71%,若海洋生態失序,會有難以想像的後果。」 若海洋汙染加劇,恐造成塑膠微粒經由食物鏈累積對人體造成危害。圖為橈足類動物(圖下)攝食的影像。 圖/海大海生所提供
減碳2%的距離——《溫管法》跳票之際重審法規漏洞
專題
第1728期
減碳2%的距離——《溫管法》跳票之際重審法規漏洞
2020-06-10
【專題記者王薇妮、傅有萱、林琮恩綜合報導】「我們也不會在防治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議題上缺席。」我國總統蔡英文於今年5月20日就職演說接近尾聲時簡短說道。然而,政府於2015年7月公布施行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後簡稱《溫管法》),首階段減碳僅2%的目標將在今年結算,卻恐怕無法達成。各界呼籲政府藉此機會修法檢討,「碳費」、「碳稅」、「碳交易」相關法令的制定引發熱議,環保單位、立法單位、環境保護團體間意見的差別也因此浮上檯面。<b>主管機關無實權 《溫管法》減碳目標難達成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主管的《溫管法》雖要求各產業實施減碳,但實際力道有限,難以要求產業達到減碳目標。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專員李翰林表示,真正有權要求各部會作為的是行政院,「環保署在行政院是小弟,最後還是會交給行政院處理,但溫管的成效從來都不是行政院關心的重點。」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教授林明瑞解釋,成效不彰並非《溫管法》出錯,「只是各部會彼此之間有些講不清的地方。」林明瑞說明,《溫管法》有目標、罰則等規範,但誰負責統合各產業應減量的比例、如何逐年達成減量目標的策略、以及減量分配之後,各大產業下面的各企業單位被分配到的減量額度或減量比例等,至今都未有明確規定,「所以即使環保署希望《溫管法》有所作為,下面的產業方也無從著手。」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副處長黃偉鳴期望上級設立「會報」或其他形式,由更高層級的指導單位領頭,促使各單位正視此議題,「例如在因應災害防救的時候,就有由行政院副院長主持的災害防救會報,副院長層級、高度較高,要求各部會的(他們)也都做得到。」<b>減碳機制難以抉擇 碳交易推動困難減碳機制的訂定是此次修法的另一大看點。碳交易、碳費、碳稅三種政策該如何選擇以有效落實減碳,至今仍爭論不休。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認為「溫室氣體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即碳交易)最值得被推動。透過訂定碳排放配額,企業可以在自身碳排超出標準時,向其他人購買配額抵消超出的碳排, 在選擇上更有彈性,「企業能夠評估去市場上購買碳排,與自己減碳要花的成本,選擇相對便宜的方式去符合政府的規定。」儘管《溫管法》第18條中已有提到應參酌相關國際公約與規定,實施總量與交易制度,然而配套措施目前仍未推進,讓李堅明深感可惜,「這個法條中已經有提及,卻遲遲沒有去推動。」此外他也提到,排放交易涉及金流,因此應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介入,「但他們目前還沒有介入的打算,所以環保署也沒有辦法獨立完成這套系統。」李翰林則認為台灣要實施碳交易還潛藏諸多問題,「國際上對碳交易的討論很多,但誰可以核配、有些國家是付費、有些是免費。這些問題台灣一直搞不定,定價與機制的設定也可能讓流動緩慢。」青年氣候聯盟氣候倡議部員柯建佑認為台灣的碳交易市場過小,「如果環保署花了五年的時間去盤點,最後其實只有十幾家企業參與,這個市場根本就起不來。」黃偉鳴則透露,環保署曾依據《環境影響評估法》於高屏地區推動類似碳交易的空氣污染物抵換制度,然而市場並不活絡;而韓國雖已實施碳排放交易,但卻效果不彰。他推測道:「這或許和亞洲人金融交易的觀念有關,我們習慣將手中握有的配額留著,傾向惜售,怕之後政府漲價。」<b>修法將納碳定價原則  碳費、碳稅仍未定李翰林從政策面來看,認為收取碳費的可行性更高,「碳費的概念類似『污染者付費』,相較收稅而言大眾的接受度較高。」此外,碳費由環保署一手包辦,其「專款專用」的特性使該資金僅能用於溫室氣體的減量預算。而若要制定碳稅規範即進入財政部的管轄範圍,程序較複雜。 民主進步黨不分區立法委員洪申翰正主導進行《溫管法》修法相關事宜、與環保團體溝通,彼此已有初步共識,預計將於9、10月提出修法的委員版本。 圖/林琮恩攝比起碳交易、碳費,由財政部統一徵收、統一支用的碳稅,在黃偉鳴的眼中看來更為適用。「(《溫管法》的)目標不在於處分機制,而是能源轉型。」黃偉鳴表示收取碳稅後,此稅賦可用於行政院各部門,推動能源轉型,達到友善環境的終極目標。「重點還是在於收的錢去做了什麼事情,才能發揮效果。」此外,由於企業繳稅已是常態,黃偉鳴認為徵收碳稅僅是在眾多稅賦中增加一條,對於企業來說較為簡便,部分企業也已逐漸接受這樣的提議。然各立場團體皆對減碳機制有不同想法,但他們有志一同地認為「碳定價」為重要關鍵。李堅明提到從目前研究看來,「碳費、碳稅的成效仰賴定價策略是否合適,才能確定效果。」民主進步黨不分區立法委員洪申翰也透露他不特別偏好「碳稅」或「碳費」,認為兩者都可行,重點是碳定價怎麼做。李翰林則表明碳定價不能訂太低,「要讓大家有點痛,卻又要有改變的動力。」「《溫管法》修法委員版(草案)中,碳定價將是重點,我們的方向是審慎、積極,原因是社會上還不了解的話,容易造成反彈。」洪申翰說。他也坦承,不論以何種形式新增針對碳排放的收費,勢必需要克服民意、企業立場的反彈。至今,因任一減碳機制都尚未實際執行,還無法準確判斷何種模式最適用於我國市場,李翰林便坦言,「目前看到的(機制)都只是概念而已,如果已經選好方向,環保署應該要拿出來討論了。」<b>因應氣候衝擊——氣候調適概念納入修法草案黃偉鳴表示,環保署版本的《溫管法》修法草案將於年底提出,而此次修法主要包含三大面向:行政效率、管制工具、氣候調適。其中管制工具即包含碳費、稅相關制度的建立,以及其他可能的經濟誘因。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修法將在現行的六章外,另外新增一章「氣候調適專章」。隨著工業開發日趨蓬勃,氣候、環境議題已不乏討論,而近年來「氣候變遷調適」已成為各界關心的新興議題。根據環保署底下的「同舟共濟—台灣氣候變遷調適平台」網站指出,除了減緩(mitagation)溫室氣體的排放外,也需要透過調適(adaptation)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政府針對目前已發生或預期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運用適合的調適策略以降低衝擊,如加高堤防以防水災、用耐溫和抗熱性強的作物取代傳統作物,降低農損。洪申翰疾呼,氣候調適應與減少碳排的努力並行,「真的不能再緩了!」黃偉鳴也感嘆,目前全球因氣候變遷致災的情形已越發明顯,國內突發強降雨的增加便是跡證,他呼籲國人應開始重視氣候調適。他透露,該專章中將列入氣候變遷的因應方式及指導原則,目前已規劃納入中央、地方、企業相關利益關係人的條文,「因為涵蓋的範圍較廣,其他的還要再想一想。」柯建佑認為調適即為風險管理,「風險由三樣要素組成:颱風等危害、農作物受傷等暴露,以及災難來臨時考驗的脆弱度。 」因此他認為政府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排出解決的優先順序。李翰林也支持氣候調適的專章,「我們遇到強降雨這種狀況時才有更多的韌性去調適,但我覺得應該要將法規講得清楚一點,才不會只淪為政策宣誓。」<b>台灣減碳落後國際 各界凝共識盼加速環保步調《溫管法》的核心目標是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2005年溫室氣體排放量50%以下,李堅明認為相較英國等國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註)而言其實已落後許多,「《溫管法》的制定已經比其他國家晚很多,但我們好不容易有個法,大致上也還行,多往調適做一些,讓各界產生動力。」註:原先英國設立2050年目標為較1990年減少80%碳排放,現今則將此長期目標改為淨零排放,意指「各個碳排活動放需藉由其他移除大氣中等量溫室氣體的計畫,達到碳排放平衡」。環境保護的議題雖一再被提起,但政府對《溫管法》的重視程度仍為民間團體所質疑。李翰林便感嘆,減碳機制早在其他國家行之有年,唯我國在該領域遲遲無法前進,「台灣沒那麼重視碳排這件事情,像是蔡總統的就職演講就沒什麼細講。」根據臺大風險中心於5月公布的民調顯示,現今已有88%的民眾支持對台灣高排碳企業依碳排放量徵碳稅,由此可見政府與民間對減碳的期待與呼籲正逐步達成共識。政府應建立透明、完備的管道,讓政府與民眾共同參與修法討論,善盡保護環境之責,在氣候變遷議題上也落實「Taiwan Can Help」。
青年挺氣候罷課 連署盼政府關注
校園
第1706期
青年挺氣候罷課 連署盼政府關注
2019-09-26
【記者黃婕台北報導】站在海平面上升後的台灣地圖前,一群關心台灣未來的青年向台下疾呼,希望社會正視氣候變遷的嚴重性。由大學生自主發起的「Fridays For Future 選一個在乎你未來的總統」活動,21日於行政院新創基地舉行。發起本次活動的大學生們期望藉此呼籲社會一同關注氣候變遷議題,並透過連署,要求2020年台灣總統選舉候選人提出因應氣候變遷的具體政策。 本次記者會中各年齡層發言人呼籲社會關心氣候,並向總統候選人表達青年的訴求。 圖╱黃婕攝「Fridays For Future」最初是由年僅16歲的瑞典少女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發起的氣候罷課行動,近期引發全球青年共同響應,台灣也不例外。由國立中央大學綠聚人社社長、大氣科學學系學生張力文號召全台大學生社團一同連署響應,參與社團包括國立台灣大學氣候行動社、國立陽明大學綠色創客社、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等。「我想要阻止臺灣遭遇更大的災害。」本想成為中醫師,照顧家人健康的張力文,自莫拉克風災後,感受到自然災害的嚴重,毅然決定投身自然保育。同樣關心環境的台大氣候行動社社長、機械系學生張榮廷回憶,2016年臺灣遭遇霸王級寒流,身為高雄人的他,竟在臺灣低緯度的高雄平地第一次感受到體感溫度0度的寒冷,「那次我切身感受到極端氣候在台灣的影響。」 青年氣候倡議記者會發起者中大綠聚人社社長張力文以及國小代表發言人台北市和平實驗小學四年級魏弘展。 圖╱黃婕攝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推估,2030年全球溫度就會升攝氏1.5度,將導致海平面上升、生態失衡、極端氣候等問題。陽明綠色創客社社長、大一大二不分系學生林怡蓁說,由於外婆住在雲林外海地區,未來十年內極有可能被海水淹沒,再加上家鄉雲林的空氣汙染特別嚴重,促使她想要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若是未來生活的環境無法支撐我們生存,那我們為何不現在挺身而出呢?」有感於台灣在制定氣候政策上的缺乏,本次連署書提出減緩、調適、國家自主減碳承諾三大訴求,目前共有200人參與,張力文預計於本周寄至各總統候選人辦公室,希望總統候選人在一個月內,透過網路直播回應此訴求。「台灣需要一個高層級地位的人去推動政策,不然很難落實。」台灣青年氣候聯盟黃品涵說。張力文表示,氣候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事情,即便是青年也能夠在氣候變遷上盡一份心力。「雖然改變並不是一蹴可幾,但是我們要鼓起勇氣,讓台灣的氣候治理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來自各單位關注氣候、籌辦連署的青年,發起「Fridays For Future 選一個在乎你未來的總統」活動。 圖╱黃婕攝
英民眾替地球辦追悼會 籲政府正視氣候問題
國際
第1690期
英民眾替地球辦追悼會 籲政府正視氣候問題
2018-11-29
【記者洪靖淳綜合報導】抗議團體「滅絕叛亂」(Extinction Rebellion)24日在英國白金漢宮前廣場舉行「叛亂第二日」(RebellionDay2)抗議活動,1000多位民眾和學生佔據廣場和周邊道路。他們以追悼會為主題,展開替地球未來送終的遊行,抗議政府長期忽略生態和氣候變遷的嚴重性。 抗議民眾手持貼有「為生存反叛」字樣的布條,在白金漢宮週邊的街道遊行。 圖/法蘭克.格瑞斯林(Frank Gresslin)提供參與叛亂第二日的抗議者抬著塗有「我們的未來」(Our Future)字樣的棺材,聚集在白金漢宮的門前,並在地上擺放一張張人物照片和白色的花束為地球哀悼。對於眾多民眾挺身而出,創作藝術大學新聞學系(University for the Creative Arts,UCA)的伊莎貝拉盧法蒂(Isabella Ruffatti)感到很訝異卻也表示,「氣候變遷越來越嚴重,希望全世界的政府都可以更重視這個問題。」 民眾抬著塗有「我們的未來」(Our Future)字樣的棺材,象徵為地球的未來送終。 圖/滅絕叛亂(Extinction Rebellion)提供數週以來,滅絕叛亂組織持續以公民不服從(註一)行動來表達訴求。先前的叛亂第一日抗議活動中,6000多位民眾佔領倫敦多座橋梁和道路,造成82名抗議人士被捕,而叛亂第二日,也有14名抗議人士因噴漆等違法行為被捕。抗議民眾法蘭克.格瑞斯林(Frank Gresslin)表示,「普通抗議是起不了作用的,透過阻擋道路、影響經濟才能真的迫使政府做出回應。」 在叛亂第一日當天,民眾聚集在倫敦多座橋樑上,以阻礙交通的方式喚起政府與社會大眾對氣候變遷的關注。 圖/法蘭克.格瑞斯林(Frank Gresslin)提供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於今年 10月提出《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Global Warming of 1.5°C)。報告中強調全球在203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較2010年降低40%至60%,否則全球溫度將上升超過1.5℃。此情況會使現存70%至90%的珊瑚礁消失,並讓海平面上升十公分以上,最終將導致島國和低窪地區遭到淹沒。參與叛亂第二日的民眾菲德里克.歐里西(Federico Orsi)認為各國現在需要立即遏制二氧化碳排放,以應對全球氣溫的上升,他也強調,「如果現在全球不合作,我們將無法承受氣候變遷帶來的後果。」此外,抗議民眾伊莎貝拉布萊斯(Isabella Blythe)數年來避免使用塑料和乘坐大眾運輸工具來減少自己的碳足跡,但在《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公布後她決定站出來參與叛亂第二日,「我對未來感到害怕,並意識到自身付出再多努力仍無法改善氣候變遷的趨勢。」他也呼籲政府應立即制定相關政策,才能挽救氣候變化帶來的破壞和影響。 抗議者透過自製的布條,表達對持續排放的溫室氣體,和其造成的全球溫度攀升感到不滿。 圖/滅絕叛亂(Extinction Rebellion)提供此次抗議行動中,許多民眾自願被捕,只為引起社會大眾和政府對氣候變遷的關注。當看到不同年齡層的抗議者一齊在遊行隊伍中舉著抗議標語,民眾妮安娜(Niana)表示,「儘管我們面對的未來看起來很糟,但這是我們的世界,我們需要用行動來改變。」 民眾在路上和警方對抗,為引起社會大眾對氣候變遷的關注,許多人自願被捕。  圖/法蘭克.格瑞斯林(Frank Gresslin)提供註一:「公民不服從」是指公開、非暴力和平抗爭手段,且基於良知的「故意違法」行為,目的在促使政府改變不正義的政策與作為。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