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影音
中央公園變身藝術教室 邀民眾共享創作樂趣
2024-12-12
生活
【社論】可以只曖昧不確定關係嗎?難以被定義的情感型態「Situationship」
2024-12-06
影音
《民法》刪懲戒權 教養需考量兒童發展
2024-12-06
校園
暨大電動滑板車上路 管理措施待完善
2024-12-06
影音
學生示威反職場霸凌 呼籲政府正視吹哨者權益
焦點
2024-12-06
校園
中山新設護理學系 入學門檻引爭議
2024-12-06
校園
台大推動校園無車化 望建立安全交通環境
2024-12-06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第1597期
【專欄】守護水鳥棲地 林哲安力行少化肥耕作
2015-05-14
為保護生態環境並結合在地農業,師大環教所林哲安投入友善稻田耕作,推出「新南田董米」。圖/林哲安提供 【記者李利貞台北報導】「意識到世界不如想像中美好,進而想做點改變,就是這麼簡單的開始。」一向關注環境議題的林哲安曾擔任生態解說員,期望讓更多人了解宜蘭這片土地。但幾年前,他發現許多農民因經濟因素而犧牲農業,將田地賣給建商。且豪華農舍一棟接著一棟蓋在水鳥棲息地上,威脅自然生態,造成水鳥數量逐年下降。 為了保護水鳥棲息地,且避免水田遭轉賣改建成農舍,林哲安參考生態結合農業的「苗栗田鱉米」及「台南菱鄉米」經營方式,著手進行「新南田董米」計畫。他說服農民耕種時減少使用農藥及化肥,讓冬季的休耕水田成為適合水鳥棲息的環境。 此外,林哲安直接向農民收購稻米,再自行包裝並行銷。他強調:「我是買你的土地價值。」他不像中盤商或農會以產量計算收購價格,盼能將更多利潤回饋給農民。同時,他將米儲放在遊客服務中心,來訪遊客可直接購買,居民也能隨時吃到當地生產的米。 林哲安指出,實施計畫後,農民收入雖比往常高,但利益仍然不比賣地,「所以要用成就感彌補錢的差距。」他認為,被大眾關注或受電視台採訪所獲得的成就感,使農民更有動力繼續做下去。 田董米成效雖佳,背後卻有不為人知的辛苦。不僅要面對奧客的刁難,還因設備短缺,連包裝米都得自己來。林哲安表示,辛苦是一定的,但慶幸自己能有機會為家鄉做點改變,「為了證明生態、經濟和農業三者可以平衡,我會繼續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