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北科大玄奘合辦《百年新釀》 工作坊創廢棄玻璃新生
生活
第1817期
北科大玄奘合辦《百年新釀》 工作坊創廢棄玻璃新生
2025-11-07
【記者丘羨陶台北報導】國立臺北科技大學1日於校史館舉辦《百年新釀》手作工作坊,由北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和玄奘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簡稱視傳系)學生共同策劃,帶領民眾利用回收玻璃製作飾品等不同器物,傳達永續再生的理念。 《百年新釀》適逢北科大建校114週年校慶,以展覽與工作坊致敬建國啤酒廠撥出部分用地作為校區。策劃團隊以釀酒產業常生的廢棄玻璃瓶為發想,盼重新打造海玻璃與回收啤酒瓶。為收集所需材料,負責學生在基隆海岸撿拾經海浪和沙石打磨後的廢棄玻璃碎片,並指導民眾發揮創意,將不同粗細的鋁線纏繞於海玻璃上,形成玫瑰等不同圖案,製作出獨一無二的環保飾品,同時喚起民眾對海洋中存在大量玻璃污染的關注。「我一個下午就能夠撿到這麽多,你就可以知道這個玻璃對於大自然的傷害。」北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學生黃珮翊補充說明道。 同時,團隊也看出廢棄啤酒瓶的可塑性,並帶領民眾切割被回收的酒瓶,將其轉化為可再利用的容器。由學生們引導如何利用切割器在玻璃瓶上劃出一道圓型刻痕,接著使用打火機集中燃燒,最後放至水中降溫,輕輕搖晃並等待玻璃整齊斷開。由於橫向斷裂的瓶口仍十分尖銳,因此需經過打磨後才能結合漂流木製成花瓶或蠟燭杯等生活用品。玄奘視傳系學生張皓翔表示,在籌備過程中,為確保民眾能夠安全體驗,他與夥伴認真檢視、規劃活動細節,並將負責同學與參加者的比例控制在接近一比一。參與者賴謙兒認為,活動能夠為民眾提供更多轉廢為寶的靈感。 本次工作坊為兩校首次跨領域合作,團隊善用本科系的特點與專長分工,相互補足學習。「北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的同學是文史資料研究專業,而我們(玄奘視傳系)比較擅長的是動手做的能力。」張皓翔說明道。在參與籌備、學習玻璃瓶切割技術的期間,學生們也體會到製作過程的難度與艱辛,北科大學生廖翊婷說:「實際做遇到滿多問題的,但在現場看到大家有做出成品覺得很有成就感。」回顧策展經歷,廖翊婷表示,自己因此對於未來有更清晰的職業規劃。 建國啤酒廠部分用地改建成北科大校區,為本就富有歷史價值的啤酒廠增添人才培育的意義,「它會從原本的啤酒釀造,轉化成人才釀造的場域。」北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副教授張怡敏說道。他希望透過師生的努力,將建國啤酒廠的文化注入年輕一代的視野和思維,同時融合循環再生的理念,「透過台啤、海玻璃來回顧我們到底還可以為地球做什麽事情,怎麽樣讓廢棄物重生。」擔任指導老師的玄奘時尚設計學系專任教師徐美慧説道。
新北街頭凝永續精神 青年以創意推在地文化
生活
第1817期
新北街頭凝永續精神 青年以創意推在地文化
2025-11-07
【記者劉倚瑄報導】由新北市青年文化大使與新北市政府攜手策畫的「Young Young都來街頭玩」市集與踩街活動,以年輕世代創意為主軸,結合文化永續議題與世界生態日,1日於板橋府中後站廣場登場。 本次市集以文化推廣、國際交流與環境永續三大主題為主軸,並邀集由青年所組成的新北文化大使共同主辦策劃。自籌備初期,青年們便走訪新北各地的文化場館,深入了解地方特色與歷史脈絡,他們融合自身創意與博物館合作,設計互動性遊戲,從市集招商、踩街吉祥物製作、闖關活動設計到各地文化解說,皆由青年們共同合作完成。「我們希望大使們能對新北市文化產生興趣,經過培訓後,將在地文化介紹給更多民眾。」新北市文化局科長吳柏勳說道。 市集共規劃五大主題區,由文化大使與地方高職合作策劃。其中,「黃金山域」展區由新北市立瑞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設計,透過彈珠台遊戲帶領民眾認識九份、金瓜石的礦業歷史與礦工日常,並結合金工與木雕創作體驗,呈現瑞芳當地文化。以鶯歌陶瓷為題的「紅色陶寶」則展出由水庫淤泥創作的藝術作品。策展人兼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學生李佩珈說:「水庫淤泥是復育珊瑚的良好材料,我們將它製作成各式公仔,推廣鶯歌陶瓷技藝。」並盼望喚起民眾對生態保育的重視。「都會探索」展區則聚焦板橋在地文化,介紹林家花園的特色建築與生態。「我們將林家花園的漏窗設計成明信片,讓民眾可以在背面塗鴉,帶回具紀念意義的作品。」文化大使兼國立臺灣大學生沈宇論說道。 除地方展區,現場也設有世界生態永續與國際市集,邀請相關攤位進駐,展現異國風情與環保理念。來自菲律賓的新住民攤商蘇榮世說:「我認為最快了解一個國家的方式,就是從飲食與傳統服飾開始。」他希望藉由此市集,讓更多民眾認識菲律賓文化。此外,現場也設有荷蘭、西班牙、印尼以及越南的美食攤位,打造多國文化的交流環境。攤商「Lisa的水耕花園」則利用大樹落下的種子培育成可放置於桌上擺飾的水耕植物,象徵生態永續意涵。攤商Lisa(化名)說:「我們在水耕植物的容器設計上,選用回收的玻璃瓶與塑膠量杯,希望以實際行動落實環境永續,也讓消費者更關注環保的重要。」 活動的圓滿落幕,背後凝聚著青年們無數次的磨合與付出。「大使幾乎都是大學或高中的學生,我們努力在課業和籌備之間找到平衡,只希望能讓大家有全新的文化體驗。」銘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生張瑞庭說道。吳柏勳則表示,此次市集能順利舉行,背後少不了文化大使的努力與投入,「希望他們能從這次的活動中學習策展,深化對地方文化的了解,並發揮創意與行動力,讓活動更具活力與多元性。」他說道。
清大校巴增班次 學生推自營計畫達永續
校園
第1816期
清大校巴增班次 學生推自營計畫達永續
2025-10-30
【記者陳雙報導】國立清華大學推出校園巴士(以下簡稱校巴)新班表試運營方案,於9月29日至11月2日進行,透過增加尖峰時段大巴班次,與司機透過無線電即時聯繫,機動調度校巴,以解決學生乘車擁擠的情況。 針對目前試運營方案的結果,清大學生會行政中心學權部長林釔辰解釋,新班表上路後日間時段通勤狀況明顯改善,學生未成功乘車的反饋減少,但人文社會學院、台積館與竹師教育學院大樓(以下簡稱教育大樓)傍晚下課時段,仍因人潮眾多而出現等候時間較長的情況。清大總務處事務組長張惠珍表示,根據校方觀察,學生平均需等待5至10分鐘才能成功乘車,經過與學生會商討,認為目前的等候時長仍屬可接受範圍。清大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生KS(化名)則表示,希望校方能夠為學生提供即時的校巴到站資訓系統,讓學生能夠更準確預計下一班車實際抵達的時間。 張惠珍說明因為有新學院啟用以至於學生乘車需求增加,「本學期教育大樓啟用,南大校區住宿生會有至校本部上課活動」,因此,113學年度校方已在校巴採購合約中提高預算及新增班次因應。清大學生會觀察到反應乘車問題的人數逐漸增加,決定於9月8日、15日與17日蹲點蒐集數據,「9月8日我們觀察到下午3點12分班次未成功乘車的同學多達115人。」林釔辰補充道,數據顯示有大量學生未能搭上校巴,上課可能因此遲到。清大計算與建模科學研究所碩士生jj(化名)表示,方案推出前等候校巴的隊伍人潮眾多,經常需要等待多趟班次才能上車。而清大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生愛琳(化名)則表示,校巴班次增加後等候時間過長的問題有所改善,但他也建議校方參考山上教學樓的下課時間表安排大巴行駛。 為了更好地解決學生乘車的問題,清大學生議員向校方提案推動校巴自營計劃,其中包括「清華綠色交通:募款自購電動校巴」(以下簡稱「募款自購電動校巴」計劃)與「培訓校園駕駛專業人才×校內工讀新選擇:輔導同學考照行駛校巴」(以下簡稱「培訓校園駕駛專業人才」計劃)兩項長期計劃。黃采翎表示,因大巴數量不足與廠商調度限制,問題仍難以全面改善。因此,學生會認為自營校巴既能兼顧運能,也能達成永續目標。此外,他表明「培訓校園駕駛人才」計劃的提出是因為廠商反應新竹地區運輸業人力短缺,導致駕駛調度困難。學生會因此提出由學生以工讀形式駕駛校巴駕駛的構想,「若由同學支援夜間時段,不僅能緩解司機人力壓力,也能促進校園對基層勞動的理解與尊重。」張惠珍表示,「校巴自營計劃由學生會主要發想,校方抱持支持態度,而安全性會是主要考量。」因此,校方將會更重視培訓及輔導學生取得大客車職業駕照的規劃。而黃采翎說明,校巴自營計劃目前仍處於提案與規劃階段,並積極尋求相關科系學生與專業人士提供建議,未來校方也會向縣市政府單位,或其他相關專業單位徵求意見,以協助完善計劃。 針對清大學生會所推動的校巴自營計劃,國立臺灣大學永續辦公室助理執行長謝宣桓表示,清大學生會的計劃構想非常創新,但他建議團隊在執行規劃上,必須將財產歸屬、募款流程、停車費與充電裝置費用等問題納入考量。他提醒:「在每年度更替的學生會體系下,必須要建立長期追踪與管理制度。」而國立政治大學總務處事務組長林雨寰則認為,這樣的構想不僅解決校巴人力短缺的問題,也讓學生學習專業技能,並體驗勞動價值與風險承擔,實現對技術勞動專業價值的重新肯定。然而,林雨寰建議,在計劃推動前須謹慎評估風險與安全配套,「計劃應將『零重大事故』視為最高目標,確保師生安全不會成為『練習』的代價。」他認為計劃的推動必須建立完善制度與監管機制,以確保培訓品質與營運標準達到職業等級。
竹市首屆食農教育嘉年華 清大串聯地方推永續發展
生活
第1815期
竹市首屆食農教育嘉年華 清大串聯地方推永續發展
2025-10-23
【記者蔡孟安新竹報導】由國立清華大學「食農教育示範學校與區域支持網絡」策劃的第一屆大新竹食農教育嘉年華暨清華社會實踐聯展18日於清大舉辦,現場聚集各年齡層的學生與攤販,透過擺攤、教育體驗活動推廣食農教育與永續發展,並邀請大小朋友共襄盛舉。 食農教育以教導民眾從認識餐桌上的餐點開始,進而關心食物來源、生產方式等,是為結合飲食與農業環境觀念的教育。主辦方希望透過本次嘉年華,召集來自不同區域的學校、小農等單位,串連地方資源以支持學校食農教育的深化與推動。「無論你是產銷單位、學校,又或是地方創生園區,都會在這個嘉年華之中相遇、碰撞,讓推廣食農教育有更多元的可能性。」計畫執行長陳振淦說道。他也表示,本次活動為了強化各攤位之間的連結,不提供便當給現場的攤位賣家,而是以發放體驗券的方式,讓攤販可以拿券兌換不同店家的食品。 活動現場攤商集結,共120個攤位銷售多種特色在地小農產品及利用當地食材製作的手工商品。其中,新竹市農會以內部稻米產銷班生產的好香米為原料,再透過義工媽媽們手工製作成杏仁米餅販賣。新竹市農會的四健督導林芯如表示,從產地到餐桌的成品,都是農友及農會成員一起努力的成果,透過在大學場域舉辦的市集做推廣,便是農會實踐食農教育於日常的一種方式。「希望讓學生對於食農教育,除了耕作很辛苦的印象以外,補充像飲食文化等更全面的認知。」林芯如說道。 除產品販售外,本次活動另專設70個攤位,提供教育體驗活動。透過桌遊等互動遊戲,帶領現場民眾認識牛乳來源以及雞、豬隻等家畜養殖與畜牧的相關知識。現場的工作人員兼清大人文社會學系(以下簡稱人社系)學生俞李晴認為,比起傳統講座的形式,效仿日本進行桌遊等遊戲體驗的方式更能將食農議題傳達給一般民眾,他說:「像是台灣兒童食育協會推出的豬隻相關知識桌遊,就讓我對於豬肉品方面有比以往更深刻的認知。」談及未來願景,俞李晴則說道:「以後會想要以工作坊的形式對大眾進行食農教育,讓大眾可以像此次活動中的手作體驗一樣親身感受何謂食農。」 本次活動吸引合作學校的國中小學生、大學生以及眾多民眾參與。工作人員兼清大人社系學生黃品宸表示,不同年齡層之民眾皆是這次聯展的推廣對象,「由學校舉辦,連結國中小與各個地方單位,是這次活動我覺得最特別的地方。」他說道。現場參與民眾蔡小姐(化名)則分享道:「平時不會特別關注農產品的來歷與種植知識,但這次活動透過攤位以及遊戲體驗的形式讓我與食農議題的距離沒有那麼遙遠。」他也認為,相較於企業、政府舉辦食農教育活動,透過學校的場域與主辦角色,參與者自然而然較不會排斥學習,更加容易向大眾宣導食農議題。
從產地到餐桌 食農大會領民眾挺在地
影音
第1814期
從產地到餐桌 食農大會領民眾挺在地
2025-10-03
【記者蔡得曦、黃律齊、林庭如台北採訪報導】第一屆食農教育大會9月27日在國立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舉辦,農業部集結超過50個特色攤位,展現《食農教育法》立法三年來的豐富成果。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農業經管組經理鄭文昇指出,本次大會希望透過活動展現台灣食農教育的多元能量,「我們這次邀請了來自政府部門、民間團體、農會或是學校單位的夥伴們,他們在辦理食農教育方面皆有非常亮眼的表現。」 展場中央設置了闖關集點活動,內容結合飲食、環境與在地農業,讓民眾透過視覺、嗅覺等感官進行體驗。其中一道關卡「食物傳記憶」,設有QRCODE讓民眾分享最喜愛的家常菜,一旁牆上更印有民眾投稿的家鄉料理,凸顯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等六大食育方針。談及闖關活動設計理念,鄭文昇表示,「我們希望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讓消費者,尤其是小朋友,可以學習到食農教育的六大推動方針,並落實在每日的飲食中。」 農業部則在現場規劃多個互動攤位, 邀請多個研究組織與地方農會共同參與。其中,農業藥物試驗所研究員顏辰鳳提到,此次攤位設計了「互動問答」活動,希望民眾可以透過攤位提供的繪本找出解答,破除對農藥使用的迷思。 除了政府部門,民間單位也積極投入食農教育推廣。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以永續農業為主題,讓民眾模擬鳥類在稻田間捕捉老鼠,宣導透過天敵降低環境用藥的自然捕鼠方式。民眾陳玲華也分享在攤位上學習到的農業知識,農民會製作架子讓小鳥棲息,之後小鳥就會去捕鼠,這樣就不用噴農藥。 針對《食農教育法》三年來的施政成效,也有民團提出建議,認為政府應該更積極協助資源整合,讓各單位的勞動成果都能被妥善運用,食農教育也才能夠在台灣社會繼續深化。
賞鳥博覽會在台首辦 展現台灣多元生態
影音
第1813期
賞鳥博覽會在台首辦 展現台灣多元生態
2025-09-26
【記者鄭丞傑、黃暐喬台中採訪報導】小舞者們揮動著金色翅膀,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就像在天空飛翔的鳥群。 第一屆世界賞鳥博覽會,以生態保育及永續旅遊作為主題。多元的地理環境和生態,讓台灣成為首屆博覽會的舉辦地點。社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理事長林炯男指出台灣具有獨特的地理條件,「從濱海區域到達3000公尺的高山,只要兩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他進一步說明,台灣紀錄中共有691種鳥類,其中更有32種台灣特有種。 來自30個國家、超過120個攤位,博覽會集結了國內外生態組織與學者。除了專業的論壇演講,還有各種豐富的體驗活動。現場就有手作課程,讓小朋友用黏土模擬如何築巢,理解燕子生存的不容易。「燕子媽媽在築巢的過程,牠是1顆泥球、1顆泥球,這樣子慢慢的把它築上去的。」台灣生態旅行促進會理事江斐瑜說起手作課程的意義,希望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耐性,並且關心我們周遭的環境。家長李志輝也分享希望孩子們能從中學習,「有一些是寓教於樂,動手的樂趣。有一些繪圖,可以去了解這個鳥的姿態是什麼,顏色是什麼。」 在琳琅滿目的攤位中,也能看到大學生投入的身影。從手繪特有鳥類的明信片,到親自穿上玩偶和大家擊掌互動,青年們將興趣化為行動,一同投入生態保育的推廣之中。國立中興大學自然生態保育社長洪蜀雲談到社團的創立,「成立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熱愛自然。」他希望透過現場的文創商品以及與民眾的互動,能夠讓民眾更了解台灣的生態以及保育知識。 除了學生的參與,現場也有農業相關攤位向民眾宣導,人與鳥類在土地上共存所面臨的挑戰。國立中興大學自然保育社植物組長蕭立宏說明,鳥隻與農民間的關係,「鳥會去吃農作,農民可能就會用一些鳥網,或者是用一些毒餌,去進行防治。」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李文珍分享,他們會鼓勵農民用有機的方法種植菱角,「水雉牠可以繁殖下來,生態可以完整,人又可以吃到健康又安全的食物。」 博覽會透過多元的體驗活動,帶領民眾關心鳥類面臨的生存挑戰,期許能將生態保育及永續發展的理念融入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平共生的未來。
台大永續工作坊推桌遊體驗 寓教於樂擬行動方針
生活
第1813期
台大永續工作坊推桌遊體驗 寓教於樂擬行動方針
2025-09-26
【記者黃千艾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行動社21日於臺大機械系館舉辦「點燃變革|學生永續社團 X 校園氣候行動工作坊」,以自製桌遊〈起始1.5°C〉,帶領學生體驗防範氣候災害的決策流程,並模擬經營永續社團的挑戰,探討大學生如何在校園內推動永續發展。 臺大氣候行動社過去多以演講形式舉辦活動,然互動性有限,也難以跳脫同溫層。本次活動則改以寓教於樂、遊戲化的方式進行,上半場帶領參與者體驗社團自製桌遊,該遊戲結合互動網頁,系統會隨機跳出新的氣候災害,而玩家需運用代幣購買減緩或調適兩種防護卡片,學習如何在災害來臨前採取措施減輕損害。減緩卡屬於公領域的防範策略,針對全球性問題提出解方,如履行國際承諾、推動能源轉型;調適則偏向對個人或地方的防護行為,可保護自身與地方利益。兩者的互補性與差異為遊戲核心,設計者希望藉由這兩種卡牌,展現不同策略的操作方式。設計桌遊的活動長周彥廷說:「設計理念是透過災害增加玩家壓力,讓他們體驗兩種因應方式。」 活動下半場安排「Build a club」環節,讓參與者模擬經營校園永續社團,進一步反思相關議題。各組將分配到指定主題,如校園食物浪費、水資源浪費或節電措施等,並需考慮社團在推動永續專案時可能面臨的經費不足或受眾受限等挑戰,思考突破限制的方法。討論結束後,各組將發表對議題的看法並制定短、中、長期的處置策略。副社長曾向謙說明,每個環節採漸進式方式,先讓大家擬定初步計畫,再透過挑戰與討論激盪不同想法。最後由社團展示過往實際運作的經驗與解決方式,讓參與者學習校園永續推廣的方法。 談及活動給予的啟發,臺大化學工程學系大一學生江心妍說道:「我本身對永續相關議題十分感興趣,希望能透過此次活動學習創建一個永續社團。」活動中,各小組的討論讓他能聆聽多元觀點,也讓他體會到永續議題其實就在生活周遭,付諸行動並不困難,如同遊戲中需要累積足夠的減緩與調適卡牌,現實中也必須藉由適切的因應措施,才能守護土地。 「氣候行動社的理念為行動即是傳播,若能將永續理念傳遞給更多校園師生,本身就是一種氣候行動,而社團活動與桌遊在長期推廣校園永續教育是很有潛力的。」曾向謙說道。他指出,永續議題近年來相對不受重視,能讓更多人看到永續性社團便是好事。江心妍則認為:「活動拉近了永續與學生的距離,不再讓議題顯得陌生或僅停留在模糊概念,也讓參與的大學生更有意願支持並推廣相關行動。」他也表示,這次工作坊不僅讓他理解永續的理念,更激發他採取實際行動的動力,未來會更積極參與校園永續相關活動。
農漁廢棄物蛻新生 智慧醫療敷料促永續
新知
第1813期
農漁廢棄物蛻新生 智慧醫療敷料促永續
焦點
2025-09-26
【記者林婷妤報導】全球農、漁業資材長期面臨過剩情形,除了衍生病蟲害問題,更產生大量碳排放。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耀東率領跨領域團隊,研發「環境友善低碳多功能智慧醫療敷料整合人工智慧創新技術應用」,獲選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於4日公布的「未來科技獎」名單。研究以蝦殼與果皮殘渣等農漁廢棄物為原料,結合pH值成色變化與AI影像辨識監測,製成「低碳智慧敷料」,實現環境永續及醫材創新。 低碳智慧敷料的主要製程是先將蝦殼打成蝦殼粉,再利用反應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進行製程最佳化(註一)。團隊設定時間、溶劑濃度、反應固碳比等關鍵參數,篩選出投入較少能量,就能萃取較高品質幾丁聚醣(註二)的模型,從而減少製程中的碳排放。團隊也將使用前的敷料埋進土壤觀測,證實具備生物可降解特性。 註一:一種結合統計學與數學的方法,用於優化多變數系統中的實驗設計和製程,以尋找能達到最佳結果的參數設定。 註二:從甲殼素中經一定處理後製成的天然多醣,具有溶解性、生物降解性及生物相容性等特點。 果皮殘渣則會萃取出多酚化合物,如花青素、甜菜根素等,利用這些物質讓敷料以不同顏色顯示出傷口的pH值,再添加甘油增加強韌性。而人體在受傷時傷口的pH值會落在4到6之間,假如受細菌感染則可能高達8以上,因此可觀察敷料顏色變化來監測傷口。中興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吳俊霖認為,以往需要掀開敷料才能查看傷口情況,現在透過顏色就能判斷,省下許多成本。 團隊近年來致力於提高農業資材的附加價值,並嘗試連結不同領域的學者們。中興土環系博士候選人陳映辰提及,這項技術結合中興循環經濟研究學院、中興資工系及中國醫藥大學營養學系教授們的專業,「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要去整合四個領域團隊間的語言,讓他們的技術被串聯在一起,變成一個有用的東西。」陳映辰說。 目前團隊正考慮上架該敷料,並以此為目標持續改良,陳映辰補充道:「接下來將會做專利佈局,保護整個材料的配方。」臺北醫學大學生醫材料暨組織工程研究所長莊爾元也認為,該技術的天然材料搭配綠色製程,確實能取代高耗能化石燃料製成的一般敷料,但仍需注意安全性,「未來驗證上會是一條漫長的路,可能在任何階段失敗。」莊爾元說道,他表示看好這項技術的潛力,建議實驗中若產品出現問題,可以先嘗試微調現有材料的參數或化學組成,盡可能不添加化石燃料材質以保留低碳材料的優勢。
地酒盃推廣食材永續 創意調酒融合地方特色
生活
第1803期
地酒盃推廣食材永續 創意調酒融合地方特色
2024-12-13
【記者陳樂怡台北報導】首屆台灣地酒市集「原鄉山海派對 Chill嗨嗨」於7日至8日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舉行。其中8日舉辦的「2024地酒盃全國永續綠餐創意飲調與餐服競賽」(以下稱地酒盃創意飲調賽),將在地農產品融入調酒中,展現永續食材理念與創意的結合。 地酒盃創意飲調賽以「綠色餐飲、生態永續」為創意飲調主題,吸引百名參賽者參與。比賽限制參賽者以地瓜酒作為調酒基酒,並鼓勵以國產有機蔬果作為調酒元素,藉此推動「友善環境」與「本土生產」的永續概念。「我們希望永續不是硬邦邦 ,而是可以帶到日常裡,而比賽運用了蠻多天然的農作物,這是一個蠻好的事情。 」主辦方龍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何鈺櫻說道。他表示,部分民眾對在地酒的認識有限,認為國外進口酒才適用於調酒,但其實台灣產出的酒同樣也能調出好喝的風味。 「 調酒通常都是用煙燻醃漬了的食物和不太健康的糖漿, 我們沒有想到新鮮的也可以做這麼好喝!」參賽者龍華科技大學生蔡佳妤驚呼道。他分享,在為比賽尋找適用食材時,嘗試了許多如甘蔗糖漿、台灣柳丁和通天草等應季蔬果,讓他深刻體會到了在地作物用於調酒的可能性,顛覆了他對傳統調酒原料的既有印象。另一名參賽者,就讀宏國德霖科技大學的蕭瑜萱則提到,自己在賽中把台中產出的米自製成米漿,呈現出「地瓜稀飯」主題的調酒。他表示,使用當地種植的米調酒不僅發揮了永續理念,更希望結合日常飲食展現地方文化。「我覺得永續就是要用台灣的農業種植品去做。」他分享道。 談及未來如何深入推動永續發展,主辦方將持續鼓勵民眾了解台灣自產農產品,讓永續融入日常生活。何鈺櫻說:「其實台灣以農利物為主,所以還是希望大家能回歸到最純樸的生活方式,讓地方故事和地方特色結合起來。」他強調,這樣的努力不僅能保護當地農業資源,也能讓更多人了解並珍惜台灣本土特色,進一步提升永續發展的價值。
皇后大學安裝減碳設施 學生疑建設成本過高
國際
第1801期
皇后大學安裝減碳設施 學生疑建設成本過高
2024-11-29
【記者吳恒儀報導】據《環球新聞》(Global News)報導,加拿大京士頓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於23、24日動工重整校內的尼克森體育場(Nixon Field)草皮,改安裝碳封存草坪。皇后大學成為北美第一所安裝碳封存草坪的高等教育機構,實踐了該校於 2016 年制定的氣候行動計劃。 翻修碳封存草坪計畫是尼克森體育場振興計畫的一部分,該計畫與人工草皮公司FieldTurf 和加拿大矽灰石公司合作,採用增強岩石風化(Enhanced rock weathering, ERW)技術翻新草坪。ERW技術會將碳(C)轉化為碳酸氫鹽(HCO3-),封存在土壤中,減少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據《金斯頓新聞》(Kingstonist News)的報導,尼克森體育場位於皇后大學校園中心,為學生活動使用的主要場地。皇后大學體育與康樂組執行總監琳達・梅爾尼克(Linda Melnick)表示,尼克森體育場的碳封存草坪將成為北美首創,專案於明年春季完成後,預計每年封存的二氧化碳相當於165棵樹苗或 11.7 英畝的森林在十年內的碳轉化量。 皇后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的Cohen(化名)樂見校方朝減碳議題邁進、為永續發展作出實質行動,但也提出校方應對專案成本公開透明。Cohen坦言:「 這個專案的成本將決定我對這個專案的看法。」Cohen認為,若校方能提供翻新草坪的成本資料,將有助於學生更清楚地評估成本與效益的平衡。他表示,作為皇后大學學生,希望校方做永續決策時能夠做出最具有效益的選擇,不應盲目追求成為「北美首創的碳封存草坪」。 加拿大溫莎大學(University of Windsor)電影與媒體藝術研究所的國際學生張筱蕾認同永續專案的初衷,但對專案執行中可能會帶來的環境污染抱持擔憂。張筱蕾認為,除了金錢成本,校方也應考慮專案存在的未知成本,包括草坪翻修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以及ERW技術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污染等。校方應避免政策只是貼著環保的標籤,如同中國發展環保電動車,但電池的後續處理就成為環境負擔。「如果碳封存草坪要付出的環境代價巨大,儘管有這樣的環保效益,我也很難舉雙手贊成。」張筱蕾說道。 皇后大學安裝碳封存草坪的理念獲得學生肯定,但也牽發學生對翻修的金錢與環境成本的疑慮。張筱蕾表示,希望校方除了對校園設施改革,也能夠兼顧環保教育的責任。他期盼,大學作為教育機構,應提升學生與民眾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將永續理念融入日常行為,才能更有效地改善環境。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