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賞鳥博覽會在台首辦 展現台灣多元生態
影音
第1813期
賞鳥博覽會在台首辦 展現台灣多元生態
2025-09-26
【記者鄭丞傑、黃暐喬台中採訪報導】小舞者們揮動著金色翅膀,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就像在天空飛翔的鳥群。 第一屆世界賞鳥博覽會,以生態保育及永續旅遊作為主題。多元的地理環境和生態,讓台灣成為首屆博覽會的舉辦地點。社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理事長林炯男指出台灣具有獨特的地理條件,「從濱海區域到達3000公尺的高山,只要兩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他進一步說明,台灣紀錄中共有691種鳥類,其中更有32種台灣特有種。 來自30個國家、超過120個攤位,博覽會集結了國內外生態組織與學者。除了專業的論壇演講,還有各種豐富的體驗活動。現場就有手作課程,讓小朋友用黏土模擬如何築巢,理解燕子生存的不容易。「燕子媽媽在築巢的過程,牠是1顆泥球、1顆泥球,這樣子慢慢的把它築上去的。」台灣生態旅行促進會理事江斐瑜說起手作課程的意義,希望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耐性,並且關心我們周遭的環境。家長李志輝也分享希望孩子們能從中學習,「有一些是寓教於樂,動手的樂趣。有一些繪圖,可以去了解這個鳥的姿態是什麼,顏色是什麼。」 在琳琅滿目的攤位中,也能看到大學生投入的身影。從手繪特有鳥類的明信片,到親自穿上玩偶和大家擊掌互動,青年們將興趣化為行動,一同投入生態保育的推廣之中。國立中興大學自然生態保育社長洪蜀雲談到社團的創立,「成立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熱愛自然。」他希望透過現場的文創商品以及與民眾的互動,能夠讓民眾更了解台灣的生態以及保育知識。 除了學生的參與,現場也有農業相關攤位向民眾宣導,人與鳥類在土地上共存所面臨的挑戰。國立中興大學自然保育社植物組長蕭立宏說明,鳥隻與農民間的關係,「鳥會去吃農作,農民可能就會用一些鳥網,或者是用一些毒餌,去進行防治。」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李文珍分享,他們會鼓勵農民用有機的方法種植菱角,「水雉牠可以繁殖下來,生態可以完整,人又可以吃到健康又安全的食物。」 博覽會透過多元的體驗活動,帶領民眾關心鳥類面臨的生存挑戰,期許能將生態保育及永續發展的理念融入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平共生的未來。
台大永續工作坊推桌遊體驗 寓教於樂擬行動方針
生活
第1813期
台大永續工作坊推桌遊體驗 寓教於樂擬行動方針
2025-09-26
【記者黃千艾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行動社21日於臺大機械系館舉辦「點燃變革|學生永續社團 X 校園氣候行動工作坊」,以自製桌遊〈起始1.5°C〉,帶領學生體驗防範氣候災害的決策流程,並模擬經營永續社團的挑戰,探討大學生如何在校園內推動永續發展。 臺大氣候行動社過去多以演講形式舉辦活動,然互動性有限,也難以跳脫同溫層。本次活動則改以寓教於樂、遊戲化的方式進行,上半場帶領參與者體驗社團自製桌遊,該遊戲結合互動網頁,系統會隨機跳出新的氣候災害,而玩家需運用代幣購買減緩或調適兩種防護卡片,學習如何在災害來臨前採取措施減輕損害。減緩卡屬於公領域的防範策略,針對全球性問題提出解方,如履行國際承諾、推動能源轉型;調適則偏向對個人或地方的防護行為,可保護自身與地方利益。兩者的互補性與差異為遊戲核心,設計者希望藉由這兩種卡牌,展現不同策略的操作方式。設計桌遊的活動長周彥廷說:「設計理念是透過災害增加玩家壓力,讓他們體驗兩種因應方式。」 活動下半場安排「Build a club」環節,讓參與者模擬經營校園永續社團,進一步反思相關議題。各組將分配到指定主題,如校園食物浪費、水資源浪費或節電措施等,並需考慮社團在推動永續專案時可能面臨的經費不足或受眾受限等挑戰,思考突破限制的方法。討論結束後,各組將發表對議題的看法並制定短、中、長期的處置策略。副社長曾向謙說明,每個環節採漸進式方式,先讓大家擬定初步計畫,再透過挑戰與討論激盪不同想法。最後由社團展示過往實際運作的經驗與解決方式,讓參與者學習校園永續推廣的方法。 談及活動給予的啟發,臺大化學工程學系大一學生江心妍說道:「我本身對永續相關議題十分感興趣,希望能透過此次活動學習創建一個永續社團。」活動中,各小組的討論讓他能聆聽多元觀點,也讓他體會到永續議題其實就在生活周遭,付諸行動並不困難,如同遊戲中需要累積足夠的減緩與調適卡牌,現實中也必須藉由適切的因應措施,才能守護土地。 「氣候行動社的理念為行動即是傳播,若能將永續理念傳遞給更多校園師生,本身就是一種氣候行動,而社團活動與桌遊在長期推廣校園永續教育是很有潛力的。」曾向謙說道。他指出,永續議題近年來相對不受重視,能讓更多人看到永續性社團便是好事。江心妍則認為:「活動拉近了永續與學生的距離,不再讓議題顯得陌生或僅停留在模糊概念,也讓參與的大學生更有意願支持並推廣相關行動。」他也表示,這次工作坊不僅讓他理解永續的理念,更激發他採取實際行動的動力,未來會更積極參與校園永續相關活動。
農漁廢棄物蛻新生 智慧醫療敷料促永續
新知
第1813期
農漁廢棄物蛻新生 智慧醫療敷料促永續
焦點
2025-09-26
【記者林婷妤報導】全球農、漁業資材長期面臨過剩情形,除了衍生病蟲害問題,更產生大量碳排放。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耀東率領跨領域團隊,研發「環境友善低碳多功能智慧醫療敷料整合人工智慧創新技術應用」,獲選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於4日公布的「未來科技獎」名單。研究以蝦殼與果皮殘渣等農漁廢棄物為原料,結合pH值成色變化與AI影像辨識監測,製成「低碳智慧敷料」,實現環境永續及醫材創新。 低碳智慧敷料的主要製程是先將蝦殼打成蝦殼粉,再利用反應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進行製程最佳化(註一)。團隊設定時間、溶劑濃度、反應固碳比等關鍵參數,篩選出投入較少能量,就能萃取較高品質幾丁聚醣(註二)的模型,從而減少製程中的碳排放。團隊也將使用前的敷料埋進土壤觀測,證實具備生物可降解特性。 註一:一種結合統計學與數學的方法,用於優化多變數系統中的實驗設計和製程,以尋找能達到最佳結果的參數設定。 註二:從甲殼素中經一定處理後製成的天然多醣,具有溶解性、生物降解性及生物相容性等特點。 果皮殘渣則會萃取出多酚化合物,如花青素、甜菜根素等,利用這些物質讓敷料以不同顏色顯示出傷口的pH值,再添加甘油增加強韌性。而人體在受傷時傷口的pH值會落在4到6之間,假如受細菌感染則可能高達8以上,因此可觀察敷料顏色變化來監測傷口。中興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吳俊霖認為,以往需要掀開敷料才能查看傷口情況,現在透過顏色就能判斷,省下許多成本。 團隊近年來致力於提高農業資材的附加價值,並嘗試連結不同領域的學者們。中興土環系博士候選人陳映辰提及,這項技術結合中興循環經濟研究學院、中興資工系及中國醫藥大學營養學系教授們的專業,「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要去整合四個領域團隊間的語言,讓他們的技術被串聯在一起,變成一個有用的東西。」陳映辰說。 目前團隊正考慮上架該敷料,並以此為目標持續改良,陳映辰補充道:「接下來將會做專利佈局,保護整個材料的配方。」臺北醫學大學生醫材料暨組織工程研究所長莊爾元也認為,該技術的天然材料搭配綠色製程,確實能取代高耗能化石燃料製成的一般敷料,但仍需注意安全性,「未來驗證上會是一條漫長的路,可能在任何階段失敗。」莊爾元說道,他表示看好這項技術的潛力,建議實驗中若產品出現問題,可以先嘗試微調現有材料的參數或化學組成,盡可能不添加化石燃料材質以保留低碳材料的優勢。
地酒盃推廣食材永續 創意調酒融合地方特色
生活
第1803期
地酒盃推廣食材永續 創意調酒融合地方特色
2024-12-13
【記者陳樂怡台北報導】首屆台灣地酒市集「原鄉山海派對 Chill嗨嗨」於7日至8日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舉行。其中8日舉辦的「2024地酒盃全國永續綠餐創意飲調與餐服競賽」(以下稱地酒盃創意飲調賽),將在地農產品融入調酒中,展現永續食材理念與創意的結合。 地酒盃創意飲調賽以「綠色餐飲、生態永續」為創意飲調主題,吸引百名參賽者參與。比賽限制參賽者以地瓜酒作為調酒基酒,並鼓勵以國產有機蔬果作為調酒元素,藉此推動「友善環境」與「本土生產」的永續概念。「我們希望永續不是硬邦邦 ,而是可以帶到日常裡,而比賽運用了蠻多天然的農作物,這是一個蠻好的事情。 」主辦方龍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何鈺櫻說道。他表示,部分民眾對在地酒的認識有限,認為國外進口酒才適用於調酒,但其實台灣產出的酒同樣也能調出好喝的風味。 「 調酒通常都是用煙燻醃漬了的食物和不太健康的糖漿, 我們沒有想到新鮮的也可以做這麼好喝!」參賽者龍華科技大學生蔡佳妤驚呼道。他分享,在為比賽尋找適用食材時,嘗試了許多如甘蔗糖漿、台灣柳丁和通天草等應季蔬果,讓他深刻體會到了在地作物用於調酒的可能性,顛覆了他對傳統調酒原料的既有印象。另一名參賽者,就讀宏國德霖科技大學的蕭瑜萱則提到,自己在賽中把台中產出的米自製成米漿,呈現出「地瓜稀飯」主題的調酒。他表示,使用當地種植的米調酒不僅發揮了永續理念,更希望結合日常飲食展現地方文化。「我覺得永續就是要用台灣的農業種植品去做。」他分享道。 談及未來如何深入推動永續發展,主辦方將持續鼓勵民眾了解台灣自產農產品,讓永續融入日常生活。何鈺櫻說:「其實台灣以農利物為主,所以還是希望大家能回歸到最純樸的生活方式,讓地方故事和地方特色結合起來。」他強調,這樣的努力不僅能保護當地農業資源,也能讓更多人了解並珍惜台灣本土特色,進一步提升永續發展的價值。
皇后大學安裝減碳設施 學生疑建設成本過高
國際
第1801期
皇后大學安裝減碳設施 學生疑建設成本過高
2024-11-29
【記者吳恒儀報導】據《環球新聞》(Global News)報導,加拿大京士頓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於23、24日動工重整校內的尼克森體育場(Nixon Field)草皮,改安裝碳封存草坪。皇后大學成為北美第一所安裝碳封存草坪的高等教育機構,實踐了該校於 2016 年制定的氣候行動計劃。 翻修碳封存草坪計畫是尼克森體育場振興計畫的一部分,該計畫與人工草皮公司FieldTurf 和加拿大矽灰石公司合作,採用增強岩石風化(Enhanced rock weathering, ERW)技術翻新草坪。ERW技術會將碳(C)轉化為碳酸氫鹽(HCO3-),封存在土壤中,減少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據《金斯頓新聞》(Kingstonist News)的報導,尼克森體育場位於皇后大學校園中心,為學生活動使用的主要場地。皇后大學體育與康樂組執行總監琳達・梅爾尼克(Linda Melnick)表示,尼克森體育場的碳封存草坪將成為北美首創,專案於明年春季完成後,預計每年封存的二氧化碳相當於165棵樹苗或 11.7 英畝的森林在十年內的碳轉化量。 皇后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的Cohen(化名)樂見校方朝減碳議題邁進、為永續發展作出實質行動,但也提出校方應對專案成本公開透明。Cohen坦言:「 這個專案的成本將決定我對這個專案的看法。」Cohen認為,若校方能提供翻新草坪的成本資料,將有助於學生更清楚地評估成本與效益的平衡。他表示,作為皇后大學學生,希望校方做永續決策時能夠做出最具有效益的選擇,不應盲目追求成為「北美首創的碳封存草坪」。 加拿大溫莎大學(University of Windsor)電影與媒體藝術研究所的國際學生張筱蕾認同永續專案的初衷,但對專案執行中可能會帶來的環境污染抱持擔憂。張筱蕾認為,除了金錢成本,校方也應考慮專案存在的未知成本,包括草坪翻修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以及ERW技術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污染等。校方應避免政策只是貼著環保的標籤,如同中國發展環保電動車,但電池的後續處理就成為環境負擔。「如果碳封存草坪要付出的環境代價巨大,儘管有這樣的環保效益,我也很難舉雙手贊成。」張筱蕾說道。 皇后大學安裝碳封存草坪的理念獲得學生肯定,但也牽發學生對翻修的金錢與環境成本的疑慮。張筱蕾表示,希望校方除了對校園設施改革,也能夠兼顧環保教育的責任。他期盼,大學作為教育機構,應提升學生與民眾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將永續理念融入日常行為,才能更有效地改善環境。
林肯大學辦氣候行動節 盼民眾攜手投入環保
國際
第1801期
林肯大學辦氣候行動節 盼民眾攜手投入環保
2024-11-29
【記者鄭孟佳報導】英國林肯大學(University of Lincoln)於18日至23日舉辦「氣候行動節(Climate Action Festival)」,透過藝術展覽、森林走讀、碳足跡計算、舊衣捐贈、播放環保主題電影、全市社區垃圾分類等為期一周的活動,提升眾人對氣候議題的認知。活動主辦人艾力克斯.福斯利伍德(Alex Foxley-Wood)表示,今年的氣候行動節首次讓學生自行籌辦活動,吸引了超過300名參與者。 林肯大學永續發展團隊莉比.約翰(Libby John)表示,氣候行動節提供相當多元的方式,讓人們參與氣候與永續議題,「從藝術到科學、垃圾清理、衣物交換、園藝和自然攝影等都有,我們還邀請了當地社區的組織一同參加。」他說道。永續發展團隊透過讓民眾親自投入環保活動,對議題產生更深刻的了解。於氣候行動節中舉辦野生動物攝影工作坊的麥可.提格(Michael Teague)指出:「我看到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教職員以及一般民眾一起互動、參與,且在討論氣候危機時分享彼此獨特的想法與觀點。」他的工作坊讓參與者能實地練習,並在林肯大學的布雷福德池(Brayford Pool)校區捕捉美麗的鳥類照片。 提格分享了氣候行動節期間,他認為最喜愛、也最奇妙的環節——攝影工作坊的尾聲,一隻美麗的翠鳥突然停在眾人面前,讓大家得以捕捉他的倩影。他表示,許多參與者以前從未見過翠鳥,「當像翠鳥出現這般不在計畫中卻充滿魔力的時刻發生時,它會加深人們與周圍環境的聯繫。」提格說道。他相信,若能讓更多人目睹生態與環境之美,進而因此受到啟發,就更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採取具體行動,或是對環境做出有意義的改變。主辦人福斯利伍德補充,已有許多社區團體和在地企業表達未來參與活動的意願、討論彼此在永續行動上的合作;學生則希望能舉辦更多同儕間的交流。 「我的夢想是,20年後全世界的孩子能在學校學到人類如何攜手合作,應對氣候變遷、拯救了地球,為未來世代保住了家園!」約翰說。他強調,環境危機是真實存在且迫在眉睫的議題,此次氣候行動節以積極正向的方式應對,便是希望大家能受到激勵,從而做出實際行動。「這(環境永續)關乎每個人的未來,永續影響著生活的每一個層面。」福斯利伍德說。他說明,從食物供給到天氣、能源、職業發展,乃至野生動物,一切都與永續息息相關。氣候行動節以低成本的方式舉行,讓來自各式各樣背景的人都能接觸氣候行動,藉由教育及分享對自然的熱情,期盼創造一個不再過度消費、彼此關愛並珍視自然的世界。
從二手屋走到緬甸街 社區團隊盼提升青年在地關懷
生活
第1800期
從二手屋走到緬甸街 社區團隊盼提升青年在地關懷
2024-11-22
【記者王保伶報導】「地方志iplace」17日舉辦「青年縣外參訪共學PART2 萬華大水溝二手屋 x 鳴個喇叭緬甸街」(以下簡稱青年縣外參訪共學)活動,藉由參訪青創團隊與觀摩社區共好的實例,讓學員深入體驗環境永續與跨文化交流,並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實踐與參與。 學員們從環境永續與多元文化參與兩個面相進行探索。來到位於南機場舊市場巷弄內的「大水溝二手屋」,店長張貴智介紹二手屋成立初衷與服務內容,並引導學員體驗一日店長,親自開箱善心人士送來的二手物包裹,學習將各式二手物資分類並估價。就讀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的陳宇柔表示,過去不曾以業者角度思考如何為商品定價,因此對估價環節印象深刻。張貴智提及,希望藉由參訪及體驗,讓參與者了解如何經營二手店,並能將二手物交易的概念帶回家鄉,促使這種模式在各地發展。 活動帶領學員們參訪中和區華新街(又稱緬甸街)的在地文化團隊「鳴個喇叭!緬甸街」,透過團隊的介紹與品嚐緬甸奶茶與道地甜點,認識緬甸飲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參與活動民眾盧宣蓉分享,參訪使他更認識緬甸華僑,「像是他們為什麼會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來到台灣,食物如何受殖民文化和周邊國家的影響,以及食物名字的由來。」他補充道。除靜態美食體驗外,活動更涵蓋動態走讀。學員跟隨對緬甸街瞭若指掌的「鳴個喇叭!緬甸街」團隊成員楊萬利在街道中穿梭,聽著他一一介紹街上店家,如許多緬甸人祭拜的私人佛堂、號稱成年男性社交場所的奶茶專賣店,以及各式特色小吃等。陳宇柔談及,許多人初次造訪時,會因不理解東南亞文化而產生既定的刻板印象,「但藉由當地人帶領走入地方,能夠打破我們之間的隔閡。」他說道。 「我們想要導入社會目前關注的事件,以及實務的案例。」地方志iplace負責人賴志政說道。他舉例,從台灣推動的2050淨零排放計畫,以及全台新住民人口比例增加等,都反映出環境永續與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選擇參訪致力於促進環保與文化交流的組織,回應社會趨勢。「大水溝二手屋」以二手物回收與販售推行環保,同時也協助弱勢培力,為單親婦女、街友提供縫紉、電器修復等工作機會;「鳴個喇叭!緬甸街」透過出版刊物、緬甸飲食體驗、街區導覽等多元形式推廣緬甸文化,希望成為連接台灣與緬甸社區的橋樑。兩者皆是成熟的社區共好案例,「我們希望讓青年從案例中學習,思考針對不同議題可以採取的社會行動。」賴志政解釋道。 盧宣蓉認為青年了解社會議題很重要,「在社會上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若缺乏媒介去了解彼此的差異,容易對未知的事情產生恐懼。」他說道。賴志政也解釋,地方志iplace不斷推動青年投入社區參與、了解社會議題的培力課程,讓他們跳脫在學校課堂中所學,認識自己的家鄉與土地。但他並不要求所有參與者都投入社會關懷與行動中,他說:「或許他們未來大學畢業、就業,或是想回饋家鄉時,能從以前認識的事情獲得途徑,做出實際行動。」他強調活動意義在啟發參與者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希望未來他們能有機會付諸實際行動。
「J-path」計畫推淨零轉型 邀青年實踐永續新概念
生活
第1799期
「J-path」計畫推淨零轉型 邀青年實踐永續新概念
2024-11-15
【記者周依恩宜蘭報導】宜蘭縣環保局「J-Path宜路有你『淨好生活,零的日常』宜蘭淨零公正轉型系列活動」(以下稱「J-Path」計畫)於9日至10日舉行「『淨零・競零』社會創新挑戰GO!」活動,邀請青年認識宜蘭在地的永續實踐者,透過參訪看見推行永續發展需要面對的挑戰,並將經驗帶至日常生活中,反思個人行動的可能。 活動與宜蘭在地的創新永續實踐者合作,如使用在地食材的餐廳、深耕地方創生或環境教育的單位等,並讓參與者組隊自主探索。參訪過程中,參與者需和參訪單位互動並完成專訪,同時自行發想出能實踐的永續公益行動,最終在成果發表會上與他組交流分享。參與者阿勇(化名) 讚許道:「有實際經驗的人講解與帶領是差很多的,不會只是看過去,而不知道背後故事。」他認為,活動提供了對話和深入理解永續議題的機會,讓他不只看到案例的表面,而是能聽見行動背後的思考與經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碩士生,同時有修教育學程的王巧貞也表示,在與宜蘭縣立岳明國民中小學校長黃建榮的對談中,對該校「樂觀小帆手」鼓勵學生勇敢實作的海洋教育理念印象深刻,突破以往侷限在教室裡的教學模式,給予他對永續與教育結合的新想像。 談及淨零的公正轉型,「J-Path」計畫承辦湯翊羚解釋道:「推行淨零的過程會衝擊到一些人,因此公正轉型是希望找出可能受影響的利害關係人,思考各方可以有哪些應對方式。」他補充,政府推廣公正轉型,期望促進社會溝通,盡可能避免因為淨零而造成新的不平等。然而公正轉型對公眾而言還太過陌生。宜蘭目前雖已有許多在永續議題發展成熟的案例,但多數業者仍不熟悉淨零如何與公正轉型連結。「J-Path」計畫的專案執行羅育如指出:「他們對環境已經夠有意識了,只是下一步漸漸會需要面對公正轉型的問題。」例如太陽能、風電、水電等綠能發展,勢必會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與既有農業生態造成衝擊。阿勇也觀察到海洋保育轉型的兩難,他反思,「真正需要面對和溝通的群體,可能因為他們正屬於權益受損的一方,或可能淨零本身與他們的生計衝突。」阿勇說。因為看見永續目標與漁民生計之間的利益衝突,他認為展開對話雖然重要,卻深具挑戰。 臺北醫學大學學士後護理學系學生黃築亭表示,自己過去對永續的概念只停留在攜帶環保杯,參訪後有所體悟,他說道:「非籠飼的雞過得比較健康和開心,所生出的蛋也對我們身體比較好,這是個正向的循環。」他表示在理解價格背後反映的價值後,將來更願意消費支持這些小農。「淨零其實是一種從社會、文化到經濟的變動。但在台灣,人們往往以為淨零只是政府的事。」「J-Path」計畫主持人王穎達說道。他強調,淨零公正轉型應該是整個社會的運動,而此計畫聚焦於青年,希望對淨零公正轉型的概念能從認知到認同,進而展開行動。羅育如也期許,希望在推動​​青年了解永續實踐的同時,也透過青年將公正轉型概念帶入社區,促進社區在淨零減碳之餘,有意識的思考轉型所需要面對的議題。
跨校團隊創可動式太陽能板 智慧調光促農電共生
新知
第1798期
跨校團隊創可動式太陽能板 智慧調光促農電共生
2024-11-08
【記者林沂葳報導】隨著能源需求增加,發電設施逐漸延伸至農田,壓縮到農作物的生長空間。為了解決農電共生的問題,中原大學與臺北市立大學的團隊在中原工業與系統工程學系教授余燕薇的帶領下,攜手研發「WeGrow太陽能板」,透過分配日照的方式,研發可動式太陽能板,並在113年度氣候變遷系列競賽中獲得金獎。 「WeGrow太陽能板」運用了植物跟太陽能板的特性,經過團隊調查,當中午時段氣溫升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會減少至原本的20%至30%左右,此時太陽能板發揮效率最好。於是團隊研發一款在中午時段旋轉展開進行發電的太陽能板。不同於一般的太陽能板,此作品可以自動展開跟收合,需要接收陽光時展開,其餘時段把太陽能板收合,讓植物適時進行光合作用。中原工業系大三學生鄭仁愷補充道:「這個作品的實體設計是從雨傘獲得靈感。」 談及研發動機,鄭仁愷回憶起一次家庭旅遊,「我們發現某個原本是農地的地方,現在都變成太陽能板。」於是他開始思考在太陽能板底下農作物該如何生長。團隊為此參考溫室的農作物,「經過調查發現,溫室內多是中低到中高日照農作物,不需要整天的日照,那是不是可以提供部分時段的光線,給太陽能板發電?」鄭仁愷說,於是團隊決定根據植物光照的時間配置來研發作品。 為了光電發展,許多農地因改建成太陽能板需求地而無法耕種。2024年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於《大自然雜誌》發表的文章指出,農業部和經濟部2023年的資料顯示,預計規劃光電開發的農地將近7000公頃。「我不希望有假種田真種電,如果只是在一塊農地上面種電,無法永續利用土地。」余燕薇補充,作品結合自動開合的設計,期盼解決農電共生的爭地問題。 「作品還可以運用在漁電共生上,當太陽能板設置在魚塭時,分配日照的開合設計讓魚適時照到陽光,避免皮膚病。」鄭仁愷補充。針對作品的概念,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學士班助理教授楊智元說:「安裝太陽光電需要大量的面積,此作品有回應到土地複合式運用的想法,幫助節省空間。」但他認為,作品需要具備農業知識的人士參與,才能根據不同農作物的生長特質做出調整。
綠藻結合空氣清淨機 有效降低室內二氧化碳
新知
第1796期
綠藻結合空氣清淨機 有效降低室內二氧化碳
2024-10-18
【記者李香霆報導】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正在衝擊地球生態環境,我國因此訂立2050淨零排放碳中和目標。為呼應全球趨勢,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博士班的賴弘翌,在求學期間開發「綠藻淨氣機」,將綠藻與二氧化碳間具有高轉換率的特性結合空氣清淨機,平衡室內空氣中氧氣與二氧化碳的濃度,並以此榮獲2023年U-Start創新創業計畫的績優團隊。 人體在高濃度二氧化碳的環境中,不僅會導致頭暈疲勞、注意力下降,長時間暴露甚至可能造成意識模糊等永久性傷害。目前市面上的全熱交換機透過交換室內外空氣以降低室內二氧化碳濃度,但是安裝時必須配合建築和裝潢,建置成本高昂。賴弘翌為此研發綠藻淨氣機,除了免安裝且機動性高的優勢外,也藉由綠藻減碳,為環境注入新鮮氧氣。 綠藻淨氣機是目前唯一能夠分解二氧化碳的空氣清淨機,利用馬達過濾空氣,之後送入受24小時光照的綠藻缸,透過光合作用的原理,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賴弘翌從數據談起綠藻與二氧化碳間的高轉換率:「平常我們在一個空間裡面,如果二氧化碳達800ppm就會有點不舒服,綠藻養得好的話,每秒大概可以吸收200ppm的二氧化碳。」 今年八月,綠藻淨氣機進駐於新北市青年局青職基地。然而,綠藻養殖不易導致產品無法發揮最大減碳效用,同樣數量的綠藻在不同空間中也需要不同的光照和空氣量。「我們發現它如果到不同的空間,養殖的狀況可能會需要微調。」賴弘翌與團隊對此隨即在十月初以物聯網的概念,從機器裡的感測器即時監控綠藻的生長狀況,打造自動化調整光照與藻缸空氣量的追蹤系統,進行智慧養殖。 談及未來發展,賴弘翌認為,相對於透過植樹造林,綠藻減碳目前仍是一個新穎的概念,所以尚未被廣泛應用至日常生活中。國立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教授張嘉修則抱持正面態度說:「像圖書館這種需要快速降低二氧化碳濃度的場合,很適合用這個設備。」賴弘翌也分享,現階段僅是將綠藻應用在淨氣機上,但期望未來能結合自身的建築專業,打造與生態和諧共存的綠色建築。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