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生活
【即時】跨校學生共組抗議行動 泰博移工籲政府正視勞權
焦點
2025-11-22
影音
平埔族身分法上路 回應多年正名訴求
2025-11-21
影音
豬瘟禁令衝擊 地方推廚餘多元利用
2025-11-21
校園
北醫紀念商品授權惹議 學生會致歉啟動補正程序
2025-11-21
校園
極端氣象危文大生安全 學代會盼校方修遠距權利
2025-11-21
新知
臺科大打造新式電池 促儲能安全與用電自主
焦點
2025-11-21
國際
延大線上考試爆舞弊 校方欲開公聽會研商AI倫理
2025-11-21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20期
第1819期
第1818期
第1817期
第1816期
第1815期
第1814期
第1813期
第1812期
第1811期
第1810期
第1809期
第1808期
第1807期
第1806期
第1805期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第1585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第1818期
陽明交大打造《聲吶》 邀民眾沉浸探索人際情感
2025-11-14
【記者黃千艾新竹報導】《聲吶 SoulNear》雙人沉浸式互動體驗展,於8日至9日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學生團隊在新竹光復校區舉辦。活動以聲音、光影與遊戲互動為媒介,邀請參與者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聲吶 SoulNear》的創作靈感源自於人際關係中的溝通困境與情感距離,團隊成員李亮儀表示,許多人即使關係親密,仍會在某些時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或感受到無形的隔閡。展覽設計以海底世界為主題,取材自團隊對海能夠包容一切情感的印象,而活動名稱「聲吶」取自能夠探測水下距離的聲波裝置,團隊成員林書羽說道:「希望活動能夠像聲吶一般,在探測兩人之間的距離後,讓原本疏遠的關係逐漸親近。」而英文名稱「SoulNear」則為「Sonar」的諧音,融合靈魂(Soul)與靠近(Near)的意象,盼參與者在體驗結束後,能像聲波逐漸交會一樣,更貼近彼此的靈魂。 展覽透過光影、聲音引導、細緻佈景與互動設計,營造沉浸式氛圍。參與者需以兩人為一組,化身劇情主角,逐步探索親情、愛情與友情的關卡,展開聲音與情感交織的旅程。親情關卡中,參與者將寫有父母關心語句的彩色透光片覆蓋在充滿尖銳話語的貝殼板上,使言語轉化為溫柔的關懷,感受父母雖不擅言愛,卻在嘮叨中流露出牽掛。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班學生張淳麒表示,這段體驗讓他重新理解父母「以愛為名」的責備,也感受到作品帶來的情感重構與療癒效果。友情關卡中,兩位參與者的手被如海草般的緞帶輕輕相繫,合作完成不同挑戰,增進雙方的互動與默契。 製作團隊在設計關卡時諮詢心理師意見,探討假性親密、依附型關係(註)等議題,並實際參考心理學理論與各類關係工作坊的流程,融入活動設計。團隊特別關注大學生常面臨的友情問題,結合心理概念與遊戲化任務,引導青年在沉浸式互動中反思溝通的技巧。團隊成員許映柔表示,活動並不期望一次性解決情感困境,而是透過循序的任務引導參與者觀察自身依附與互動方式,如同心理諮商般拋出思考問題,進而讓體驗者更加理解自己的情感模式,並在未來的關係中能夠察覺並調整自身行為。 註:依附型關係是指一個人和他親近的人(例如父母、伴侶)之間,形成的情感連結與依賴方式。而這種關係會影響人怎麼看待親密、信任與安全感。 「我們希望活動能為參與者留下回憶,種下反思與行動的種子,讓他們未來面對類似情境時,能想起這次體驗,找到可應用在生活中的解方。」李亮儀說道。團隊成員林鈺珊則表示,雙人互動過程讓參與者能觀察夥伴的思考方式,學習如何與之互相配合。談及活動心得,參與同學張淳麒說:「尤其對疫情後成長的青年世代,更能引導他們學習面對面表達情感、清楚傳達需求,而非僅依賴數位訊息。」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學生黃子軒則期待未來能針對親情、友情、愛情各自設計專題展,讓關係探索更深入、更觸動人心。
藝文
第1800期
光雕技術結合油畫 《追光捉影》創沉浸式體驗
2024-11-22
【記者林芷彤報導】光影映射於畫作之上,靜止的畫面仿若具有鮮活生命力。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生吳昱慧舉辦個展《追光捉影》,透過科技藝術與傳統繪畫的交融,呈現具動感與聲光效果的「光雕繪畫」。展覽於9日起在新苑藝術展出。 「我喜歡學習新的東西,但不必放棄過去的累積。」吳昱慧提及大學時期跨域學習新媒體技術的經驗,啟發突破過往的藝術形式。他將光雕與油畫結合,並輔以AIGC生成的音樂,使觀眾藉視覺與聽覺沉浸展覽。吳昱慧表示,由於光雕成像會持續變化,觀者可能無法分辨眼前是投影的影像還是畫作本身,視覺上的模糊與交錯,讓觀者不再只依賴雙眼,還需身體和其他感官進一步參與其中,才能完整體驗作品。 吳昱慧表示素描為其學畫生涯中的源頭,因此選擇以黑白顏料繪製的〈餐桌一隅〉作為開端。此外,吳昱慧擷取他對生活細節及日常儀式感的觀察,採用較為流動的光雕呈現,搭配藍調鋼琴曲的旋律做出變化。 置放於展場正中央是畫作〈多條平行時空的夢〉,吳昱慧繪出棒球、鮮花與大提琴等物品,訴說人於年少時期可能同時擁有多樣夢想。「我覺得抉擇的過程是痛苦的。」他補充,即便人可以擁有多種的嚮往,但時間的有限讓人們不得不做出取捨。因此在光影的設計,吳昱慧使用強烈的節奏和反覆出現的雜訊元素,具象呈現人在做出抉擇時的壓抑,而隱藏於背景的兩把鑰匙則代表家庭永遠作為後盾,提供他無限的支持與包容。 步入展場後段,繽紛色彩所構築的夢幻氛圍交織於空中。作品〈童心未泯〉承載吳昱慧對童年記憶的念想,他在畫作融入知名日本動畫《小魔女DoReMi》的元素,展現兒時對成為魔法少女的天真想像,並透過卡漫風格的光雕,搭配動感樂曲,呈現他在成長後仍保持童心的模樣。畫作背景的世界地圖,則代表吳昱慧想去環遊世界的願望。 新苑藝術負責人張學孔說:「他把一個動態的光景經過設計投射在作品上面,是比較少見的。」他認為,加上音樂的結合,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生吳佩真則表示,最吸引他的作品是〈童心未泯〉,他認為畫作、音樂與特殊設計的影像結合後,給予他無限的想像空間。
生活
第1798期
藉百年日記回溯城市歷史 實境解謎打造沉浸式體驗
2024-11-08
【記者林以晴台北報導】臺北市立文獻館與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合作開設「史蹟趴趴GO- 青年GO有力! 青年導覽培訓工作坊」,在10月26日舉辦「日記臺北.走讀城中」實境解謎人文導覽活動,以趣味的方式為國三至高三生導覽,希望跳脫歷史課本給人枯燥乏味的既定印象。 活動分為人文走讀導覽和實境解謎兩部分,全程皆由工作坊大學生籌備和設計。參加者會拿到一本虛構的百年日記,記錄過去台北城居民,從清領至日治時期橫跨兩代的故事,並由東吳歷史學系碩士班學生蕭奇耀擔任導覽員,帶領國高中生們隨著日記內容,走訪台北市中山堂、台灣省城隍廟等古蹟。蕭奇耀期望道:「希望學生不只單從表面去認識歷史建築,而是能藉由特定的人或物,串聯起建築物的故事。」當導覽途經總統府時,蕭奇耀便分享日本總督明石元二郎對台灣的熱愛,進而介紹總統府曾做為總督府的歷史。參加者新北市私立竹林高級中學生蔣維恩分享,自己過去除了應付考試之外,不會主動接觸歷史知識,這次走讀讓他有機會實際走訪現場,感受歷史的真實感。 走讀結束後,眾人移至東吳城中校區進行實境解謎。參加者須利用日記和線索包找出關卡所在教室,使用日治時期報紙、地圖等史料,結合走讀時聽到的歷史故事,解開藏寶箱的密碼。竹林中學生呂瑞齊分享道:「我覺得很好玩,而且怕被其他組超越,會想趕快解開謎題。」其中他最印象深刻的是摺紙飛機拼出隱藏密碼的關卡,具有挑戰性。 實境解謎設計者,東吳歷史學系碩士班學生陳苡銜說道:「籌備工作比想像中繁瑣,需要不斷考證使用的圖片、史料是否正確。」工作坊學生們除了運用GIS空間設計增加臨場感外,在撰寫日記內容時也參考大量日記史料,並模仿前人的筆法,盡可能如實呈現。陳苡銜也提及,這次的經驗與一般課堂口頭報告不同,能學到組織活動的能力,還需要面對大眾。蕭奇耀也認同籌備經驗有別於學校課程:「能訓練我收集資料和講故事的能力,還有在過程中該如何跟別人溝通。」他表示未來會繼續參與這類型的活動,也考慮將走讀導覽作為副業,在這一領域持續耕耘。 歷史學系的課程通常較為靜態,缺乏實踐機會,因此東吳歷史學系希望藉由此次活動,填補傳統歷史教學的不足。活動指導老師,東吳歷史學系副教授鄭螢憶提到,除了訓練學生口條外,也能將課堂所學運用於社會中,並在大眾面前展現成果,讓學生學習更有成就感。他期望道:「希望能讓大眾理解,歷史不是象牙塔的知識,而是生活的場域、跟文化息息相關的學科。」他也提到,待實境解謎與走讀規畫更加成熟,未來也可以跨學科合作,開發外語版本的活動,持續將歷史推廣給公眾,也讓學生獲得更多實踐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