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社論】「少子化廣告事件」中的另一種爭議 失焦導致的社會性別對立
校園
第1782期
【社論】「少子化廣告事件」中的另一種爭議 失焦導致的社會性別對立
2023-10-19
今年9月,教育部推出「0-6歲國家一起養」少子化政策宣傳片,卻被爆出歧視動漫公仔族群、不尊重個人興趣,引發熱議。教育部雖迅速下架影片,但由於內容多處不恰當,加上網友翻出兩年前兩支前傳廣告,在網路上不斷掀起批評聲浪。多數批評圍繞歧視動漫族群展開,不過筆者更關注的,是廣告中性別角色設定不合理,背後存在家庭性別角色之刻板印象;而網友戲稱看完廣告讓人不想結婚,部分言論卻開始「檢討台灣女性」,將不婚原因歸咎於女性,也實在弔詭。因此本篇文章將聚焦性別議題,釐清爭議事件中過時、偏頗的性別觀念,並檢視社會中性別對立之現象。 教育部「0-6歲國家一起養」少子化政策廣告引發爭議。 圖/截自Youtube爭議廣告劇情中,一名男性不敢將公仔寄回家,因此拿錢託母親代收公仔,卻被質疑「都當爸爸了還在玩『尪仔』」,接著母親擅自將錢拿去添購嬰幼兒用品,妻子在一旁表示贊同。兩支前傳廣告中,則能看到妻子多次對喜歡玩具的丈夫擺臭臉,還無奈表示丈夫是家中第三個孩子,揭露丈夫不敢將公仔寄回家之原因。首先在人物設定上,女性被定調為「家庭動物」,不論是婆婆將爸爸的錢拿去買育兒用品,或是媽媽贊同婆婆行為、反對丈夫買公仔和遊戲機,都營造出女性最為家庭著想、天生是照顧者的氛圍,過度強化母職是女性天職。而男性則被設定成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在前傳廣告其中一幕,爸爸還說出「我養家很辛苦」,呈現傳統觀念裡,男主外女主內的老舊思維模式。綜觀三支系列廣告,男性被塑造為最大受害者,懷抱赤子之心卻在婚姻裡被迫犧牲興趣;女性則被醜化成隱形中的加害人,以「家庭為重」作為剝奪丈夫興趣的理由,試圖掌控家中一切。廣告描繪之家庭角色過時而不當,強化傳統性別分工框架,也深化偏頗的性別刻板印象。教育部身為我國最高教育機關,本應秉持平等、自由的精神,卻放任問題廣告上架,儘管沒有干涉劇情腳本,但未盡審查之責為事實,的確需要好好檢討。接著,筆者觀察網路論壇留言,不少人笑稱廣告裡的丈夫是台灣男性的真實寫照,並將其稱為「台男悲歌」。但也不禁讓人感到疑惑,現實生活中的台灣男性真如留言所述,在家庭中地位卑微,處處被限制且喪失自由嗎?諸如「可悲台男就是乖乖工作機器養家」、「台女就是這樣誰要結婚生子」等言論,反映眾多男性對於自身家庭地位的不滿。然而,這些言論似乎帶著一絲「得意」,彷彿抓到女性把柄,藉由將男性塑造成受害者,製造兩性之間的對立。值得反思的是,原先應該批評的主體應為教育部廣告,為何轉而檢討現實中的女性?此廣告的歧視性和扭曲倫理觀,能被大眾快速而精準地揪出、譴責,但為何影片所刻畫的性別形象,卻能在評論區找到默認和贊同的觀點,甚至進一步拿出來審視現今社會的女性?無形中衍生的性別對立,無疑只會使大環境越趨不友善。最後,回歸廣告爭議本身,除了顯現台灣在文化層面得更加兼容並蓄,尊重、包容不同喜好,不將自身價值觀強加於他人,「性別教育」層面也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期待未來我們不再被錯誤性別框架套住,台灣能真正落實性別平權。
中正學生輔導員陷薪資爭議 教授籲校方明定工讀規範
校園
第1781期
中正學生輔導員陷薪資爭議 教授籲校方明定工讀規範
焦點
2023-09-28
【記者葉蓁芸綜合報導】國立中正大學學生會1日在Facebook發布貼文,指出新生週活動未達預估時間而提前結束,導致擔任「新生週輔導員」的學生實得薪水與原定不同,且扣薪前並未得到說明,質疑校方讓學生承擔活動辦理的缺失。 國立中正大學學生會於1日發文,指出校方與新生週輔導員之間的勞資爭議,要求校方檢討新生週輔導員基本勞動權益的落實,並確實給付薪水。 圖/葉蓁芸攝中正於8月31日舉辦新生始業典禮及名人講座等活動,原先校方與各系輔導員訂定的勞動報酬為「每位輔導員工讀助學金暫定為7小時,講習暫定3.5小時、新生始業典禮暫定3.5小時,依簽到退表及實際情形核報工讀助學金。」最後卻因活動提前結束,校方將工時擅自改為4.5小時,引起學生不滿。擔任輔導員的小庭(化名)說:「我們的工作不是帶領新生到活動現場後就解散,而是全程陪伴新生,應全額獲得7小時的工資。」另一位輔導員林同學(化名)則認為校方不應該以活動提早結束為由扣薪,「跟原定講好的時間不一樣,會覺得不太合理。」 校方原先訂定的時數為七小時,以「暫定」作為可彈性調整的空間,並未保障學生一定工時與工資。 圖/戴莘提供對於新生週輔導員的勞資爭議,中正副學務長盧龍泉表示,已於12日與輔導員及學生會召開協調並達成共識,協調結果為校方將支付4.5小時薪資。對此,學生會長戴莘表示,若有輔導員仍對協商結果有異議,學生會將再與校方溝通協調。未來也會從制度上著手,希望推動校方改善學生工讀的契約訂定。輔導員高同學(化名)則認為,校方未來在與輔導員簽訂契約時,應正視學生需求,明訂清楚的勞動條件與報酬。中正勞工關係學系教授吳育仁分析:「雙方在認知上有差距,某些學生認為他沒有得到應得的薪資,導致內心不滿。」他表示校方在契約中使用「暫定」一詞,雖然保有彈性空間,但對於學生而言已產生對薪資及時間的預期,如同勞動中的「待命時間」,仍需支付薪水。吳育仁說:「勞工的意識逐漸在校園升起,教育部也對學生工讀不斷修正、改進。」他建議校方未來在處理學生工讀時,不能有彈性模糊的底線,舉例來說,可以將契約修改為「保障4.5個小時,3個小時視情況而定」,訂定具體勞動契約,並與受僱方達成共識。 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教授吳育仁,建議校方應與學生建立清楚、具體的勞動契約,並與受僱者達成共識。 圖/李承恩提供談及學生如何面對類似的勞資爭議,吳育仁認為校園與職場無異,都可先向雇主申訴,或尋求地方勞工局協助調解。校園內的勞動意識逐漸提升,校方與學生都應更加清楚理解勞動契約的簽訂,以及相關報酬訂定標準,打造健康合理的僱傭關係與環境。
宗教玩笑掀文化爭議 印度學生籲校方遏止歧視
國際
第1774期
宗教玩笑掀文化爭議 印度學生籲校方遏止歧視
2022-12-08
【記者程心綜合報導】2008年11月26日印度孟買恐怖襲擊事件中,恐怖分子穆罕默德・阿杰馬爾・卡薩布(Muhammed Ajmal Kasab)遭到逮補。日前,印度瑪尼帕爾理工學院(Manip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教授日前在課堂上將穆斯林學生Hamza(化名)的名字與卡薩布相提並論。「教授在11月26日開玩笑,與恐攻日期同天,我認為絕對不是巧合。」印度班加羅爾公民卡姆蘭・沙希德(Kamran Shahid)嚴肅地說道。瑪尼帕爾理工學院應屆畢業生尼哈・夏瑪( Neehal Sharrma)表示,這是校園內第一次有人開恐怖主義的玩笑。「在印度,恐怖主義是非常敏感的話題,除了政客與媒體的意識形態,人民對宗教政治的不信任,更加深了社會緊張的氛圍。」夏瑪嚴肅地說道。不過他也說明,目前是大學考試期間,因此多數人選擇在網路上議論,而非出面發聲。  穆斯林學生Hamza聲明稿內容,雙方已達成共識,該事件也順利落幕。 圖/尼哈・夏瑪提供 「在網路上客觀表達意見當然是最好的,但現在的討論已經演變為激進團體相互比較誰的處境更值得同情。」夏瑪嘆道。他也進一步指出,媒體大肆宣傳「伊斯蘭恐懼症」(Islamophobia),散播對伊斯蘭教與穆斯林的偏見,藉此增加收視率。然而,校方只是取消教授的教學資格,後續仍靜待調查,並非媒體所報導的「直接解僱」。獨立媒體《真相印度》(The Truth India)創始人阿布約布・布延(Aboyob Bhuyan)則擔憂地表示,校方雖對此事進行調查, 但宗教歧視造成年輕一代嚴重的威脅,如何遏制伊斯蘭恐懼症在校園內持續惡化,是教育機構需要思考的議題。事件延燒至今,雙方當事人已順利和解,Hamza在信件聲明中澄清:「你們一定都看過那段瘋傳的影片,種族主義的言論並不好笑,但老師的道歉也是真心的,我願意相信他並非有意。」瑪尼帕爾理工學院於11月28日聲明,校方將確保校園中的多元價值,不論種姓、宗教與性別皆一視同仁。夏瑪有感而發地說:「這樣的事件顯示,人們必須更有清楚地拿捏宗教議題的界限,討論恐怖主義時也應該更有意識,即使是『黑色笑話』也一樣。」 瑪尼帕爾理工學院校方11月28日發布聲明稿,提倡校園應容納多元價值。 圖/截自瑪尼帕爾理工學院Twitter
【社論】雙主修生是在瓜分你的系上資源? 從師大雙輔制爭議談制度完善的重要性
校園
第1771期
【社論】雙主修生是在瓜分你的系上資源? 從師大雙輔制爭議談制度完善的重要性
2022-11-17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1月初於教務會議上通過,未來將開放學生申請以雙主修科系畢業。會後,師大學生會於粉專公告此案,卻掀起部分學生對雙輔制度積怨已久的不滿。校內熱門科系的資源分配問題,儼然成為正反攻防焦點。「新的方案出現會像是大學申請和指考根本就是一場空,我只要進到師大我就一定可以選擇我要讀的系。」一名就讀心輔系的學生留言表示,此方案對「原先努力考上該科系」的學生並不公平,開放外系生也能以雙主修科系畢業,等同讓本系生入學前付出的努力白費。目前師大雙輔制採登記制,意味外系學生僅須修習足夠的本系課程,就能登記申請雙主修身份。為了容納更多有欲雙主修的學生,心輔系師長僅能額外開設課程,讓作為本系生的他不禁質疑:「心輔系吃得消嗎?」他不希望系上資源遭瓜分,須和雙主修生搶選課名額,也憂心教學品質因而下降。此則留言目前有超過80個讚數,為留言區內獲得最多讚數的發言。師大自2020年將雙輔制從甄選制改為登記制,開放學生僅須修畢足夠的課程,即可申請登記輔系生或雙主修生。即便這項制度有利於多數學生跨域學習,卻引起校內熱門科系學生的擔憂。多位心輔系學生於貼文處留言表示,自登記制上路後,系上課程的修課人數暴增,大班制恐影響教學成效,他們認為校方廣開雙輔制度時,仍要考量各系量能,制定配套措施。但根據目前師大雙輔制度,外系生若欲成為雙主修生,須先修畢該系「先修課程」成為預修生,修讀足夠的學分後才能爬升為輔系生或雙主修生。此外,選課優先次序也有身份差別,依照本系生、雙主修生、輔系生、預修生的順序排列,意味本系生的選課名額不受外系生排擠,外系生能否取得雙主修身份,取決於是否能幸運選到課。事實上,該留言的論述中潛藏「排擠外來者」心態。師大心輔系穩坐全台大學輔導諮商學類科系龍頭,相較校內其他科系錄取成績也較高。在此背景下,留言所說的「努力白費」,即是認為外系生入學成績不夠高,卻能透過改制得到和他一樣的學歷。 入學成績有高低落差的一群人,最終卻以一樣的身份畢業,正是留言同學認為的不公平之處。平平都修習一樣的學分數和課程,又何來公平性問題?當外系生一邊修習主修科系,一邊憑藉正規管道,甚至得靠著運氣獲得雙主修身份,為何本系生仍舊認為他們是在「侵門踏戶」?再者,本系的資源就應當歸屬於本系生?究竟是他的資源被瓜分,還是所有修習課程的學生可得資源皆被縮減?留言處有學生分享,高中畢業時並未清楚自己的志向,進入不瞭解的科系就讀,迷失到大二才選擇休學進行興趣探索。他在復學後,剛好碰上雙輔改制,使他能全心投入在較有興趣的領域,重拾學習樂趣。此案例並非特例,說明目前國高中教育無法協助學生進行興趣探索,若各大專院校能廣開雙輔制度,勢必能給予迷茫的學生一絲救贖,協助他們專注於興趣領域。近年來,跨域學習成為高教趨勢,各校逐漸廣開雙輔制度,期望培養學生多元能力。然而,制度規劃不周與排外心態卻造成學習阻礙,若各校能給予更好的雙輔環境,輔導各系所,根據系上狀況制訂合適的篩選機制和名額,學生也能夠接納各系學生,不去因科系而對學生進行高低判斷,促進更友善的跨域學習環境。
「波波」現身說法!《醫師法》修法爭議待多方商討求解套
校園
第1771期
「波波」現身說法!《醫師法》修法爭議待多方商討求解套
焦點
2022-11-17
【記者吳冠緯綜合報導】本土小牙醫聯盟13日發起「反特權、反黑箱 要公平、護健康」活動,於立法院前集結台灣牙醫學生聯合會、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等成員,抗議立法院通過《醫師法》部分條文修正案的附帶決議。活動後段,抗議群眾以集體躺馬路的方式象徵波蘭、西班牙等留學牙醫生躺平就能當醫生,以表達對其低入學門檻的不滿。 由本土小牙醫聯盟發起的「反特權、反黑箱 要公平、護健康」活動,活動尾聲抗議者於立法院前馬路躺平,舉起標語表達對於有人「躺平就能當醫生」的不滿。 圖/吳冠緯攝國內學子考取牙醫學系的困難度極高,長年以來,政府對國內本土牙醫學系的招生數量有嚴格的控制,每年全國八所大學牙醫學系招收學生平均約400名。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系系學會會長黃柏澍舉例,108學年度國立成功大學成立牙醫學系,然其招生名額卻是瓜分國內原有牙醫系名額,顯示政府對於國內牙醫系招收總人數的高度管控。對比國內牙醫系入學的窄門,本土牙醫認為波蘭、西班牙等留學牙醫生們的入學門檻低,錄取方式也存在疑慮。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牙醫學系教授林元敏舉例,波蘭醫科大學直接以「畢業後可返台考照執業」為號召,入學考甚至免筆試,僅需經過Skype視訊即可入學。 本土牙醫舉起大聲公,帶領群眾高喊抗議口號,亦有民眾在立法院前對著路過的車輛手舉抗議標語,期待一般民眾能重視此次爭議。 圖/吳冠緯攝對於入學方式的爭議,現為波蘭留學牙醫生的Amy(化名)出面澄清,他表示並非所有波蘭的大學皆為如此。以Amy就讀的大學為例,入學前須達到托福門檻,且入學考分為面試與筆試,筆試由學校教授親自批改,也有教授實際飛往台灣進行一對一面試。波蘭盧布林醫科大學牙醫學系的台灣學生TN(化名)也提到,當時進行入學測驗前,也實際到波蘭接受四科預科測驗,通過後亦須進行一次筆試與兩次面試。台灣牙醫學生聯合會學權部部長蕭任廷則認為,海外留學牙醫學生的入學狀況應由政府積極把關,倘若實際入學與學習情況的調查皆存在困難,應以較保守的態度制定相關規範。 波蘭盧布林醫科大學牙醫學系的台灣學生CJ(化名)表示在波蘭四五年級都在實習,圖中身著綠色坐著的為教授,身著藍色者為助教,躺著作為示範對象者為教授的朋友,其餘圖片右邊為學生。 圖/CJ(化名)提供無論本土或留學牙醫生,若要在台灣成為執業牙醫,皆須依序通過第一階段國家考試、實習以及第二階段國家考試。對此,畢業於西班牙埃雷拉大學牙醫學系的在台執業牙醫Peter(化名)表示,他於大三進入當地診所實習,並於畢業後取得執照,成為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EU)認證的牙醫,可於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執業。但根據目前台灣規定,縱使Peter擁有歐盟牙醫執照,回台卻仍須經過國考與實習檢驗才能執業。對此,蕭任廷闡述國考與回台實習的必要性,他表示國內外病人的習慣不一樣,亦存在病理學上的不同。他舉例,同為口腔癌,由於部分台灣人有吃檳榔的習慣,好發點與國外存在差異。「要先了解地方文化才能醫治那邊的人。」蕭任廷說道。 本土牙醫們在活動中透過行動來展現訴求,活動最後,本土牙醫們將自製的黑箱道具破壞,象徵打破黑箱。 圖/吳冠緯攝根據林元敏提供的統計資料,國內牙醫系學生在國考第一階段通過率約為八成,高於持海外學歷者約四成的通過率。他表示國內牙醫師國考不具篩選機制,透過研讀考古題即有高機率能順利通過。他認為未來留學牙醫生改採學歷甄試,才能達到較好的篩選效果。對此,波蘭盧布林醫科大學牙醫學系的台灣學生CJ(化名)也贊同,他認為目前台灣牙醫師數量已飽和,有其必要透過較困難的學歷甄試篩選留學牙醫生,「考選部要加油,適時更改考試內容並思考如何藉此篩選,才能幫助整體醫療水平提升。」 本土牙醫與國內牙醫學生於立法院前針對《醫師法》部分條文修正案的附帶決議進行抗議,原本《醫師法》修法被認為是向海外留學牙醫生關門,然其附帶決議被認為是在為該群體大開後門。 圖/本土小牙醫聯盟提供事實上,本土牙醫的訴求在於制度不應額外惠於留學牙醫生,強調政府在制定政策要保有公平性。本土牙醫林醫師(化名)強調,首要仍是公平性問題,其次才是專業度,且他重申並非所有海歸牙醫的專業都存有疑慮,國內仍有認真的海歸牙醫。TN說:「該檢討的是體制與制定規則的人而非進場的玩家。」CJ則認為,導致爭議的根本原因來自政府並無提出顧及雙方權益的辦法,因此,他期望政府制定政策時納入多方討論,才不會造成爭議並增加雙方嫌隙。
東海餐車進駐引食安爭議 學生籲校方重視餐飲規劃
校園
第1768期
東海餐車進駐引食安爭議 學生籲校方重視餐飲規劃
2022-10-19
【記者吳冠緯綜合報導】9月起,東海大學於第二校區設置行動餐車,引起學生在Dcard上的正反討論,部分貼文針對餐車的衛生食安提出質疑。目前東海學生會已與校方共擬《東海大學餐飲衛生安全管理辦法》草案,將對於校內餐飲場所之權責、招標、管理及食安等問題進行規範,以維護校內的飲食環境。 行動餐車於9月起停駐在東海大學第二校區省政行政大樓前,提供學生餐食上的多元選擇,然不少學生認為價格普遍較高。 圖/李書嫻提供餐車的進駐雖帶來便利性,但也衍生衛生與食安問題。就讀東海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的謝逸璇指出,目前停駐餐車的場地過小,導致餐車間距離過近,排隊動線不清,造成學生購買上的不便。此外,他認為餐車於室外烹煮,衛生標準仍有待釐清,因此,他建議校方應不定時抽查衛生環境,並給予合格標記,規範業者於販售處公告供學生檢視。東海財務金融學系小軍(化名)則補充,餐車多為夜市攤販,缺乏專門的料理與清潔區,衛生上有所疑慮。他認為,以目前衛生條件而言,若將嚴格的食安管理辦法導入並檢視,未能有任何店家達標。即使餐車進駐的審核程序備受質疑,致使部分學生認為校方對此須更加嚴謹,但仍有學生擔憂校方作法過猶不及。東海政治學系李書嫺提及,過去校方和學生餐廳內的廠商簽約時,曾因合約內容過於嚴格,導致最終廠商選擇撤離。針對食安的把關標準,李書嫻認為,若校方以預防食安問題為重,將致使商家退出,屆時學生用餐的便利性將再度受影響。前東海學生會新聞部部長駱肇樑則指出,校方長期在第二校區學生餐廳招標不力,「學校對於招標校外廠商進駐學生餐廳,並設法讓業者營利,和讓學生在金錢上能夠負擔,以及餐點可以衛生等面向上的兼顧完全不及格。」 東海大學過去在第一校區與學生餐廳廠商簽訂合約時,被廠商認為內容有不合理之處,進而選擇退出,導致學生用餐選擇減少。 圖/曾文妍提供長年以來,東海第二校區學生餐食選擇匱乏,相較於第一校區,學生在用餐上十分不便。因此,部分學生對於餐車進駐抱持正面看法,認為該措施能改善現況。駱肇樑表示,第二校區長年僅有一家學生餐廳和便利商店,且餐飲品質不高,使學生在課間購買正餐的便利性極低。小軍(化名)提到,由於第二校區餐食選擇少,課後需要至附近商場或返家用餐,時間與金錢成本較高。謝逸璇則補充,第二校區學生餐廳較第一校區性價比低,且具有販售時間的限制,供應量亦有不足的情況。 東海大學近日於第二校區新設行動餐車,然衛生與食安問題引發學生在Dcard討論,東海大學學生會目前正與校方共擬《東海大學餐飲衛生安全管理辦法》草案。 圖/曾文妍提供因應本次餐車進駐問題,東海學生會已與校方共同研擬《東海大學餐飲衛生安全管理辦法》草案。對此,李書嫻期待學生會能以學生立場出發,與校方規劃合宜的招商契約。小軍(化名)則認為,學生會應爭取將校內食安審查流程透明化,並擬定合適的廠商進退場機制。駱肇樑表示,餐車進駐對學生用餐選擇的便利性有所提升,但對於餐車的衛生安全,校方勢必要承擔一定的把關責任。
校園可供政治人物造勢? 北市大場地租借標準陷爭議
校園
第1767期
校園可供政治人物造勢? 北市大場地租借標準陷爭議
2022-10-05
【記者林婕宇綜合報導】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9月25日舉行競選總部成立大會,因活動舉辦於臺北市立大學校內場地,引起學生及外界質疑校方違反行政中立原則,並再掀校內場地租借爭議。北市大學生會於隔日發出聲明,質疑校方的收費標準,也擔憂校方未來若要核可其他政治活動,是否能遵照相同租金標準。根據《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學校場地可租借予政治團體或公職候選人,但北市大在2020年校務會議中經議決通過,校內得拒絕政治競選活動的場地申請。就讀休閒運動管理學系三年級的薛金順認為:「基於行政中立的原則政治確實不該進入校園,而且未來有其他政治人物來租借場地的話,是否能比較正常標準,這也說不定。」北市大秘書處行政秘書簡俱璞解釋,本次學校出借的場地為「提供不特定人自由使用」的空間,因此並不在規範範圍內,故絕無違法。此外,他也提到內部常接獲政治類活動相關詢問,只是因收費問題,導致後續未有借用。他表示,校方對於各政黨均一視同仁,日後也歡迎其他候選人付費租借場地。 在台北市立大學校園內,可見候選人旗幟與看板,以及進進出出的候選人同仁。圖/台北市立大學學生會長謝紹廷提供其實早在過去,北市大就曾發生政治介入校園的疑慮。北市大學生會會長謝紹廷指出,校方曾疑似因政治因素考量,拒絕學生會辦理公投講座的場地申請。反觀由政治人物租借場地就能通過核可,不免有標準不一之嫌。對此,謝紹廷並無感到憤怒,反倒樂觀地說:「希望這件事能作為校方關注社會議題的楔子,將來能以更理性開明的方式看待學術性質的講座。」對於校內場地租借問題,長年關注校內學生權益的北市大學生小曾(化名)也透露,這並非學校首次引發爭議。他舉例,兩三年前,校方就曾出借天母體育館予宗教團體妙禪,但當時的校長卻有明說,政治、宗教和性別議題都不能進入校園。此外,在疫情期間,即便當時學校規定禁止校外人士入校,卻仍然外借場地給健美比賽,衍伸出防疫風險。甚至於在學期期間的上課時段,校方也出借場地給外拍節目使用,造成上體育課的學生場地受到限制。雖然校方當時回應,申請者是透過合法方式借用,也依法支付場地費,但小曾仍認為,校內場地本就應以學生權益優先。不僅場地出借的對象曾引發爭議,學生對場地的借用權也是另一問題。謝紹廷提到,近期有球類社團向學生會尋求協助,表示他們學期初向校方申請場地,準備辦理相關賽事時,發現博愛校區內的場地幾乎都已被借走,後續卻看到校外單位成功借用場地,引起學生不滿。而校方瞭解情況後,正在向各單位釐清原因,確認借出場地的單位為何,同時聯繫社長與學校行政團隊溝通討論。謝紹廷呼籲校方,在安排租借時程時,也要考量學生社團的租借需求,保障學生在場地使用權的排序高於外部單位。 台北市立大學近期爆出許多場地租借爭議,近期學生會已與校方積極溝通並找出解決方式。 圖/林婕宇攝依據北市大場地設備收費標準及管理使用要點,學校在場地借用上以學術單位、行政單位、學生社團為第一優先順序。簡俱璞表示,若同時有外部單位申請借用的話,當然以學校為優先,但若是並無收到校內申請,則依照申請者的先後順序借用。而針對校方拒絕學生辦理公投講座一事,簡俱璞澄清,近期已找三任學生會長詢問詳情,但皆無找出校方介入的實際證據,故反駁學生會的指控。目前學校各處室都在積極與學生會溝通,並嘗試找出可行的解決方式。簡俱璞保證學生發起的自發性活動,學校都會持支持態度。謝紹廷期許透過此次事件,讓師生更重視校內積累已久,且尚待改善的問題。小曾則期望,未來學校能將學生代表納入場地規則制定的相關討論。 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9月25日借用台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中正堂舉辦競選總部成立大會,圖為中正堂。圖/林婕宇攝
暨大設通識講座為畢業門檻 中籤率低引爭議
校園
第1760期
暨大設通識講座為畢業門檻 中籤率低引爭議
2021-12-15
【記者黃弈軒綜合報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一名學生於4日在Dcard校版發文表示,為達成畢業門檻,他於大學三年期間報名13場通識講座,但因校方採抽籤制,導致他皆未抽中,令他質疑通識講座設置為畢業門檻的正當性,引發學生議論。據《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全校共同及通識教育課程修課辦法》規定,學生應至少出席六次通識講座才可畢業。暨大每學期約舉辦八場通識講座,每場約提供610位名額供學生報名參與,但根據暨大活動報名及參與記錄查詢系統公開資料顯示,110學年度第一學期每場通識講座大約有1000位以上學生參與抽籤,顯示中籤率不到五成。此外,因講座報名是採亂數抽籤,難保障每位學生的中籤率,使他們能參與的講座數量參差不齊。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許多學生反應,通識講座採用抽籤制導致他們每學期能聽到的通識講座數量不一。 圖/李佳臻提供對於抽籤制度設計,暨大前學生會學權部長賴欣嬬說明,過往通識講座採用現場排隊制,對該時段有安排課程的學生造成不便,後因疫情影響改為線上搶位,但也發生網路塞車、電腦頁面當機等問題,造成學生不滿,因此最後才選擇採取目前的抽籤制。暨大應用化學系學生李佳臻表示,自己大學三年共報名了18場通識講座,但僅抽中3場,身邊卻有同學每場都抽中,令他感到不解,「感覺還是能以人工方式降低這種事情發生。」而大四學生雖有保障名額,但許多人為了盡快達到畢業門檻,紛紛「為報名而報名」,暨大財務金融學系學生A同學(化名)就坦言,自己為了畢業,幾乎每場通識講座都報名,也不會特別注意演講內容。李佳臻進一步補充,此制度反而不利於對該講座內容有興趣的同學參加。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應用化學系李佳臻認為通識講座設置為畢業門檻不妥,「沒興趣的人去通識講座就完全沒有吸收,反而真正有興趣的人沒機會聽到內容。」 圖/李佳臻提供「抽籤制不是為了解決通識講座名額供應的不足,是為了解決報名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賴欣嬬觀察到現行制度的缺漏,並希望校方能增加通識講座場次或是講座名額,解決名額不足的問題。暨大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學生李晴渝亦有同感,「一學期的講座數量實在不太夠,加上會不會抽中都要看運氣,希望可以少聽一點場次。」除暨大外,國立中山大學與亞洲大學同樣將通識講座設置為畢業門檻。中山社會學系學生許亞軒指出,在中山,只要在大一時參加過新生訓練營,便可抵免六次通識講座,因此,即便中山的講座常額滿,但仍不至於對學生造成負擔。亞大學生會會長黃思穎也說明,亞大每學期約有30多場講座,學生可透過網路搶位及現場排隊兩種方式報名,且未必場場額滿,因此學生幾乎都能順利參與。 國立中山大學與亞洲大學同樣有通識講座設置為畢業門檻的制度,但皆無出現名額不足問題。 圖/李佳臻提供但對許多學生而言,通識講座作為畢業門檻的正當性仍有疑慮。暨大中國語文學系學生許月秋認為,若強逼沒興趣的學生參與講座,其實無助於達成均衡學習的立意。畢業於暨大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現就讀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的陳智彬也認為通識講座為個人喜好選擇,「學校應該是要思考如何找到學生有興趣的通識講座,提高參與率,而不是逼迫學生聽講座。」對此,暨大通識教育中心社會組組長張力亞說明,將通識講座設為畢業門檻,是為培養學生具備廣博知識。而針對學生質疑,校方目前正重新審定辦理模式、精進講座品質,盼滿足學生需求。
臺大國文免修門檻高 再掀大學國文必修爭議
校園
第1756期
臺大國文免修門檻高 再掀大學國文必修爭議
2021-11-03
【記者李昀璇綜合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於本學期實行國文免修制度,由中國文學系研擬,若學生想報考免修考,須達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15級分,且兩題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皆拿A等第,才能進行申請。在通過認證考試後,始得免修國文。然而,本學期國文免修考申請人數僅有59人,與原先預期的800人相差甚遠,使部分學生代表質疑免修考報名門檻設定過高。 國立臺灣大學於本學期實行國文免修制度,由中國文學系研擬,規定學生須達學科能力測驗國文15級分,且兩題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皆拿A,並通過認證考試,始得免修國文。 圖/李昀璇攝為了給予國文能力較佳的學生更多修課選擇,臺大中文系因應各院提議,提出《國立臺灣大學學士班大學國文免修施行要點》(以下簡稱為《國文免修辦法》)。針對門檻設置,臺大中文系系主任張素卿說明,由於近年來國內越加重視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除了設定學測國文15級分,也一併將國寫測驗成績納入門檻。而在估算預期通過門檻的人數時,張素卿表示,原先粗估校內每年獲得國文十五級分的1000位新生中,大約會有3/4的同學國寫測驗知性題與情意題成績兩題皆達A,意即將會有750至850位同學符合門檻,再取中間值800位作為預期人數。針對系上研擬的國文免修制度,臺大中文系學生彭浚濡表示,由於大學國文包含系上必修的先修課程,因此大多數同學並無免修意願。但是,談及嚴苛的免修考門檻,他坦言道:「不得不說中文系裡面的確很多人沒有達到這個門檻。」他也指出,系上開了許多古典文學課程,但免修考門檻卻是看重作文成績,「如果今天國文課程都轉變以寫作或現代文學為主,那以作文成績來評比並無問題,但現狀並不是這樣。」顯示免修考門檻不僅過高,其中注重的寫作能力也與當今國文課程注重的古典文學素養不相符。 由於大學國文課程中,包含一堂系上必修的先修課程——〈先秦兩漢文選〉,因此中國文學系的多數同學沒有申請國文免修的意願。圖為國立臺灣大學〈先秦兩漢文選〉課程使用的課本。 圖/李昀璇攝綜觀免修核准名單,醫學系學生就占了1/4,卻未見一位中文系學生,顯示多數人可能皆不及申請門檻。事實上,去年六月中文系在教務會議中提出《國文免修辦法》時,部分學生代表就已質疑免修考門檻過高,將導致許多學生因達不到門檻而被阻隔在外。「那時候教務處和中文系站在同一邊,掌握會議秩序,且擁有人數優勢,就被壓過去了。」臺大學生會長張承宇表示,雖然當時學生代表嘗試爭取更多討論時間,最終仍未成功。在10月22日的教務會議中,學生代表質疑免修考門檻過高,導致申請人數僅59人,與預期的800人相差甚遠。中文系教師代表則解釋,免修考申請人數過少的原因可能為:學生想修大學國文、學生考試意願低。對此,前教務會議電資學院學生代表葉泓佑認為,學生的確可能因為不便到校考試,而降低參與意願,然而,「就算考過免修考,得到學分,一樣有權利修大學國文。」他指出,學生並不會因為想修相關課程而放棄免修機會,認為中文系此說僅是無稽之談。針對免修制度的修訂,張素卿則表示,未來會再研議放寬國寫測驗成績的標準,目前也正在尋求相關數據,希望依賴可靠的資料訂定適當的門檻。今年六月的教務會議上,臺大學生會曾提案將大學國文必修課程通識化,然而最終並未通過。「這些能力培養為什麼要被大學國文壟斷?」主張大學國文必修通識化的張承宇強調,學生會並不完全否定大學國文的內容,而僅是希望改採通識化,讓學習更具彈性。學生不僅擁有更多選擇,不被必修課程綁住,中文系老師也能根據專業,開設更多元與現代化的課程,吸引真正希望學習國文領域知識的學生。「必修課代表畢業生都應該要具備這門課培養的能力,但大學國文到底要給我們什麼能力?」張承宇認為,其他課程也能培養中文系強調的寫作與思辨能力,且大學國文的課程內容差異大,例如新詩或小說賞析與老莊思想就難以與其連結,但是哲學概論與社會學就都能訓練思辨能力。然而,雖然大學國文也有開設寫作課程,但葉泓佑表示,大學生需要學習的是學術寫作而非文學寫作,因此和學生期望的課程內容仍有落差。 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於今年六月教務會議上提案,希望將大學國文必修通識化,然而最終提案失敗。圖為大學國文課本示意圖。 圖/李昀璇攝對此,張素卿認為,通識課程是培養學生在不同學術領域間進行對話,而必修課程則是培養各領域皆須必備的基礎能力。他表示,每個科目都會涉及閱讀理解與寫作能力,且語文能力增強更能夠有效整合、深化專業知識,而大學國文與英文都是屬於基本語言能力,因此不僅是英文,國文也有作為必修課程的必要性。針對學生的質疑,張素卿表示,未來會持續追蹤學生與職場注重的語文能力,更改課程設計。雖然目前國文免修申請人數不如預期,但張素卿提到,過去校內推動英文免修制時,經過三年的時間才研議出理想的制度,並實際符合預期的申請人數。而國文與英文同為基本語文能力,他也期許能透過儘早修正國文免修制度,以在三年內達到預期效益。張承宇則表示日後會繼續統整學生的意見,持續進行倡議。
政大首解離校手續爭議 畢業條件鬆綁還權於生
校園
第1755期
政大首解離校手續爭議 畢業條件鬆綁還權於生
2021-10-28
【記者陳楷霖綜合報導】國立政治大學於18日在教務會議中通過《國立政治大學研究生學位考試要點》第八之一及第九項的修正案,將研究生畢業資格與離校手續正式分離,為研究生畢業權益翻開新頁。教育部於3月19日發函至各大專院校,要求校方不得將離校手續中和畢業事務無關的規範(如:學生和校方間的債權關係)聯結至證書的領取資格。有鑑於此,政大教務處註冊組於18日提出《國立政治大學研究生學位考試要點》條文修正案。修法前,政大研究生須在完成學位考試後一個月內,繳交論文電子檔、紙本論文並完成離校手續,才能獲得畢業資格。修法後,研究生僅須在一個月內繳交論文電子檔即符合畢業資格,不必繳交紙本論文及完成離校手續。 在18日的教務會議中,國立政治大學同時通過了不需以精裝形式繳交論文一案 圖/陳楷霖攝民國109年11月中旬,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學生許冠澤因拒按離校手續繳清罰款,以致無法獲得學士學位證書並註冊研究所。法院後雖裁定許冠澤符合註冊資格,東華大學在訴願會前夕也決定給予學位證書,但也讓離校手續和畢業資格之間的瓜葛浮上檯面。除政大外,各校學則均有針對離校手續訂定規範。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位授予暨研究生學位考試辦法》第12條(註一)就規定,研究生若未完成畢業離校手續,將要在下個學期繼續註冊,甚至面臨退學處分。註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位授予暨研究生學位考試辦法》第12條: 各學期論文繳交暨畢業離校期限依學校行事曆規定辦理。逾期未完成依下列規定辦理:﹙一﹚未達修業年限者,應於次學期(暑期)註冊,並於該學期(暑期)規定期限內繳交論文暨完成畢業離校手續,屬該學期(暑期)畢業。﹙二﹚修業年限屆滿仍未於規定期限內繳交論文並完成畢業離校手續者,視為未通過畢業條件,應依規定退學。「跟學術或健全人格無關的離校手續,不能作為畢業條件。」政大社會學系教授黃厚銘表示,離校手續不該和畢業資格相綁,並肯定政大此次作為。目前就讀政大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班的張維倫也指出,按《學位授予法》第七及第九條,研究生只須「修業期滿」、「修畢應修學分」及「完成畢業條件」即可取得學位。他認為,離校手續不僅未被《學位授予法》提及,與學術專業也毫無連結,以此限制畢業資格並不合理。 國立政治大學目前為國內少數針對離校手續議題進行調整的大專院校。 圖/陳楷霖攝臺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班學生吳律德則指出,離校手續是學校為更改畢業生學籍才設立的行政程序,自然會影響畢業權益。但他也認為離校手續中的規範應被謹慎檢視。針對許冠澤一案,吳律德就反對將罰款納入離校手續,「學校應該透過民事或行政訴訟來追討不繳款的學生,而不是讓它成為離校手續以限制學生畢業。」不過,依照政大新規,未能辦理離校手續的研究生雖有畢業資格,卻只能和學校申請「學位證明」而非「學位證書」。對此,政大語言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講座教授何萬順認為,《學位授予法》第14條第一項(註二)以及第17條(註三)即顯示學位及學位證書屬一體兩面,若學生符合畢業資格,就該獲得學位證書。張維倫也提到,有些機構僅認可「學位證書」,學生升學或求職時若僅有「學位證明」,還是得完成離校手續才能順利取得證書。註2: 《學位授予法》第14條第一項:學生修讀本校或他校雙主修,依法修業期滿,修滿應修學分,符合畢業條件,經考核成績合格,並符合本法授予各級學位要件者,由原就讀學校授予學位,並於所頒給之學位證書附記雙主修學校及學系名稱。註3:《學位授予法》第17條:學校授予之學位,有下列情事之一者,應予撤銷,並公告註銷其已頒給之學位證書;有違反其他法令規定者,並依相關法令規定處理。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生張維倫認為,「學位證明」是學校為求行政便利和合乎教育部要求之下磨合出的產物。 圖/陳楷霖攝對此,政大教務處註冊組組長王揚忠回應,目前學校只會軟性提醒學生完成離校手續,未來將持續滾動式修正畢業程序相關規則,讓規範可以呼應教育部的函文要求。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