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第1783期
在地樂團齊聚九降風音樂節 以創作敘寫風城特色
焦點
2023-10-25
【記者吳玟錡新竹報導】新竹市文化局首度舉辦的「九降風音樂節」於21、22日登場,在風livehouse熱鬧開展,除了邀請獨立樂團、歌手演出,本次更結合「風神榜原創音樂大賽」,挖掘具特色的在地樂團。音樂節提供表演平台給跨世代在地樂團,期盼提升「風城」的音樂能量。 比賽結果宣布後,風神榜原創音樂大賽參賽者和表演樂團開心的和評審一起在舞台上合影。 圖/吳玟錡攝參與演出的「海岸乾杯」主唱阿寬(本名何振寬)出生於新竹,家中從事新竹重要的玻璃產業。他將從小做玻璃裝潢的工地回憶寫進歌裡。阿寬也很喜歡假日時到新竹南寮漁港創作,他說:「〈欲來出海〉是我在工作期間的感想,把自己比喻成船,想像自己順著九降風航行出海。」海岸乾杯是他們在新竹唸大學時成立,即將邁向第十年,團員們感性地回憶起這幾年各自忙於工作,音樂節讓他們重聚,回到一切開始的地方——新竹。入選前十強的參賽樂團「工一計畫Plana」則是由四位國立清華大學學生組成,以學校工程一館簡稱命名。此次參賽作品〈原廠設定〉描述機器壞掉,按鍵回復原廠設定,「大學曾經有段時間狀態不好,需要重新歸零、重新出發。」團員將在學校宿舍的經驗、理工背景、科技、工程等元素融入歌曲,加上特殊的後搖滾風格,是評審認為兼具創意、新竹特色的新時代學生樂團。 工一計畫樂團成員提及成團之初也經歷爭吵磨合時期,每個人的壓力來源不太一樣,經過溝通後,凝聚共同目標。 圖/九降風音樂節主辦方提供風神榜原創音樂大賽也吸引各地優秀創作者,第一名樂團Tickle Tickle來自中部,「未來想把新竹貢丸湯結合創作!」他們提到對新竹美食印象深刻,期待藉由音樂和美食串起地區間的文化交流,團員也形容自己樂團特色如同九降風,很「風」狂,以強烈舞台風格和能量獲得評審青睞。 第一名的Tickle Tickle樂團獲得新台幣30000元加獎盃一座及浮現音樂祭秋季場11/18(六)演出機會。 圖/吳玟錡攝風神榜參賽者大多是剛成立不久的樂團,不過他們仍創造了一場讓觀眾極為沉浸的表演。比賽尾聲,有的人聚集在舞台前以鐵欄杆為界,隨著音樂曲風轉變,拿起手機拍攝,舉起手跟著旋律盡情擺動身體;有些則在台下角落貼著牆壁坐著,靜靜注視舞台表演,透過音樂和歌詞,建構各自的小宇宙。就讀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大三的學生蔡聿謙提到:「之前參加的都是戶外音樂節居多,在室內舉辦的感受很特別。」音樂節的「新竹」樂團多數是和在地有地緣關係,但觀眾和評審也意識到音樂創作和在地連結的難度,「新竹是客家重鎮,我其實很希望能聽見客語樂團,這次比較遺憾沒有。」觀眾陳羿綺表達他對「在地」音樂節的期待。多數民眾表示新竹的音樂活動很少,而表演樂團也提及鮮少收到來自新竹的表演邀約,希望未來政府能策劃更多相關活動,提高音樂節宣傳預算,讓更多新竹音樂團體有機會被看到。 九降風音樂節參與民眾多數為年輕人,在現場專注欣賞表演,拿起手機記錄下感動氛圍。 圖/吳玟錡攝比賽初衷鼓勵參賽者結合「新竹」和「風」,但九降風音樂節策展人兼比賽評審島楎(本名劉鈞輝)從評選過程中發現,很難拿捏樂團音樂技術和創作結合在地的關聯性,導致評比困難。他補充,「要培養出具在地特色且有音樂技術水準的樂團,其實考驗創作者的軟實力,而這是需要長期深耕的文化素養。」最後他建議,養成音樂人才的管道除了結合高中、大學社團培訓,新竹應有更多屬於音樂創作者的舞台。
藝文
第1692期
【專欄】WHY樂團告別青春 玩出原創音樂路
2018-12-13
我在想 我的青春原來有這麼瘋狂過所有傻事我都做過不算什麼時間說走就走 從不為誰停留那就走吧 一切隨他走──〈青春告別式〉【記者倪旻勤桃園報導】四年前的夏天,三個國中畢業的青澀男孩,從補習班小小的講台上,開啟音樂之路;四年過去,三個男孩上了大學、各自到不同地方落腳,他們與青春告別,但並未離開音樂。WHY樂團最初由三個大男生組成,今年初他們發行第一張EP、舉辦巡迴演唱會,更多了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一起為夢想努力。採訪當天的演出中,四人彼此相望,互相點了點頭,吉他手凝神彈下第一顆音符;閉上眼,主唱游刃有餘的聲線,穿梭在樂音中,隨著節奏加重,現場氛圍隨著樂曲情緒變換。很難想像,穿著白衫、在舞台上以音樂奏出另一時空的四個大男生,只有大二。 WHY樂團今年推出首張EP《青春告別式》,並在暑假展開全台五場巡迴演唱會,為樂團寫下第一筆簡歷。 圖/WHY樂團提供團名取自團員英文名 經民眾解釋創造新意涵問起WHY樂團團名的由來,主唱蔡子淵就像參加電視節目的搶答環節一樣,大喊:「我知道!」當時他和吉他手溫晨恩、鼓手陳官和剛結束第一場在補習班的表演,坐在公園裡,想著是不是該取個團名,於是三人就以最簡單的方式──用三人的英文名字排列組合,排列出WHY。今年巡迴演唱期間,官和在大學社團認識了貝斯手陳璽文,因璽文的加入,讓WHY樂團產生更改團名的想法,但因為許多人以為WHY象徵樂團對生活的疑問、對音樂的初衷,WHY樂團乾脆誤打誤撞地維持原名。 WHY樂團成員皆為大二學生,貝斯手璽文為今年剛加入的團員,與鼓手官和在大學社團認識。 圖/倪旻勤攝熱愛音樂 面對困境皆迎刃而解「也沒有想過要走到什麼地方,只是我們都很喜歡音樂。」官和說。來自屏東的WHY樂團從駐唱起家,經歷駐唱、大學考試、南北奔波、增加團員、負債出EP,一路走來並不輕鬆,但他們並不後悔,「沒有想過要不要解散這件事情,就是一直順順的走下去。」這是晨恩對樂團走到現在,最真實的想法。其實在推出EP前,WHY樂團曾停止對外演出,那時他們正值高三,面臨升學壓力與樂團未來的迷茫,「大家都很多事情,我們想說要不要停一陣子看看。」晨恩解釋,當時並不是要放棄音樂,「如果停下來就可能要真的停下來、就不會再回來了。」他們極為珍惜能夠組團的機會。 WHY樂團成員皆為大二學生,鼓手官和與吉他手晨恩、主唱子淵為國中同學。 圖/倪旻勤攝自掏腰包 發行迷你專輯度過休團期,WHY樂團發行EP《青春告別式》,收錄〈青春告別式〉、〈我們的歌〉、〈錯過〉等三首歌曲,記錄青春的瘋狂、遺憾、釋然與成長,以專輯的形式,儀式性的與國中、高中生活說再見。談到出EP的初衷,晨恩說:「我覺得我們玩那麼久,應該要有一個東西出來。」官和則認為EP就像是樂團的名片,剛好當時有幾首相似風格的創作,再加上高中畢業,WHY樂團便決定以「青春告別式」為題,為WHY樂團的履歷,寫上第一筆紀錄。EP中收錄的樂曲皆為原創,晨恩提到,WHY樂團很早就開始創作自己的作品,官和認為:「玩音樂就是要自己寫歌,那才是自己內心真正想表達的東西。」然而面對觀眾可能因不熟悉原創樂曲,對演出失去興趣,官和很坦然,「當然因為我們唱我們的歌嘛,想聽的一定是少數阿。」晨恩則認為,不應該為了投觀眾所好,失去自己,「就盡量讓自己保持在一個風格,要不然最後觀眾會變成是來聽我們講話,不是來聽我們歌曲。」 WHY樂團成員皆為大二學生,其中吉他手晨恩笑容開朗,是樂團中的開心果。 圖/倪旻勤攝駐唱經驗豐富 累積現場演唱實力演出過程中,四個大男生除了專注在自己的音樂中,也時常以眼神或言語交流,一起在台上「玩」音樂,有時突然的靈光一閃,他們便會想辦法朝團員「丟球」,讓其他人知道要突然多一段solo或改編,晨恩解釋:「都是沒套好的東西。」如採訪當天的演出,晨恩與官和在演唱〈思念是一種病〉時,便靠著默契進行即興演奏。WHY樂團對現場的掌控度,其實是經過一場又一場演出所得來的。晨恩提到,一開始他們不知道如何和音控交流、如何試音,也不太會帶動氛圍。主唱蔡子淵更自爆自己在舞台上,就像木頭人一樣,晨恩插嘴:「子淵那時候完全沒有律動,就是靜靜的,在台上就像竹竿。」除此之外,WHY樂團也在經驗中累積臨機應變能力,去年WHY樂團在觀眾近千人的「澎湖國際海上花火節」演出時,只帶了一把吉他,沒想到發現吉他不斷發出極大的電流聲,最後只能想辦法在聲音輸出端修飾雜音,經過此次經驗,他們每次表演都會帶上兩把吉他。家人曾反對 態度漸轉支持WHY樂團現在雖發展穩定,但其實剛組團時,晨恩與子淵的家人對小孩玩樂團極為反對,「他媽會到FB留言,留『蔡子淵,你現在給我馬上回家』那種。」其他團員爆料子淵母親無所不用其極地阻止子淵練團,子淵尷尬地笑著解釋,「他覺得我現在用音樂暫時賺不到錢,反而只是多花他們的錢而已。」還好,在樂團有正式演出、出專輯後,家人的態度逐漸改變。晨恩母親在轉為支持晨恩後,曾問他要不要休學、專心在音樂路上放手一搏;子淵母親甚至在巡迴演出時,將整個家族帶到現場,「到後來我們有愈來愈多成果,現在反而很支持我。」子淵說。 WHY樂團成員皆為大二學生,其中主唱子淵是樂團中唯一就讀表演藝術相關科系的成員。 圖/倪旻勤攝風格待定 樂團未來走向仍在摸索中WHY樂團的自創曲有多種樣貌,雖然深知要在獨立樂團多不勝數的環境中異軍突起,就必須找到特點,但他們仍在尋找屬於自己的風格。經紀人王品超形容樂團的現況,就像是高中生抉擇要參加學測還是指考,處在焦躁的不安定狀態,「因為他們也沒有很明確的知道要走什麼,但知道一直走在這條路上,會有答案。」 WHY樂團由四個大二學生組成,編制為主唱、吉他手、鼓手、貝斯手。貝斯手璽文(右一)為今年新加入的團員。 圖/WHY樂團提供
藝文
第1688期
獨立樂團打頭陣 音樂祭推廣傳統北管
2018-11-14
【記者林宛賢台北報導】鑼鼓喧天,北管師傅們以一段急促的南梆子聲帶出整齊而有力的嗩吶聲,台上的北管樂手個個賣力吹著嗩吶、敲著木魚和拍板。稻江文化音樂祭於10日在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舉行,活動邀請傳統北管軒社——共樂軒、靈安社與雙聯社,以及新生代獨立樂團——拍謝少年、三十萬年老虎鉗與麋先生共同參與,期望藉獨立樂團的人氣帶動北管文化的關注度。「或許年輕人聽到北管軒社的音樂後,對北管樂會有興趣進而來學習,將來就變成我們的無形文化資產。」台北市民間遊藝協會理事長劉丁柱表示,希望能藉此活動推廣逐漸失傳的北管樂曲,透過新生代獨立樂團吸引年輕人關注傳統音樂,「若北管後繼無人的話,這個民俗文化就會有斷層。」 稻江文化音樂祭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將逐漸失傳的北管音樂透過新型態的表演方式傳承給新世代的年輕人。 圖/林宛賢攝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授林茂賢解釋,北管樂曲特色為曲風喧鬧高亢、氣勢豪邁,非常適合廟會、遶境等慶典儀式,可說是古早時期主流的「重金屬音樂」。北管的演奏團體稱為軒社,早期的軒社提供聯誼、社交活動與休閒等功能,與社區發展有著緊密的關係,不論在保存與傳承傳統文化,以及婚喪慶典、宗教儀式上,皆扮演重要角色。林茂賢指出,由於台灣教育長期西化,缺乏對傳統音樂的培育,間接導致社會大眾對於北管樂等傳統音樂的忽視。「我們自己看到那些傳統的東西,就自己覺得是沒水準的,課本上也沒有教我們這些東西,所以它的沒落是正常的現象。」他也強調,從教育著手讓社會大眾從小培養對台灣傳統文化的認識,是唯一從根本解決傳統音樂失傳的方法。在此次北管軒社表演中,有不少大學生、國高中生參與,為傳統音樂增添一股新活力。在靈安社表演中擔任銅鈸手、就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的胡祐嘉表示,因為自己有接觸DJ創作,所以希望能在現代電子音樂中融入傳統北管樂。同樣為靈安社銅鈸手、淡江大學歷史學系高子建則表示,因為從小生活在宮廟環境,耳濡目染下便對北管樂十分感興趣。 此次傳統北管表演活動中,不乏許多青年學子參與其中,為逐漸失傳的北管音樂增加新魅力。 圖/林宛賢攝胡祐嘉認為,北管正面臨沒有市場、傳承不易的局面,他補充,「我覺得北管可以多跟一些文化資產做結合,讓無形的文化資產(北管)去輔助無形的文化資產。」。高子建則表示,以往北管都是隨著廟會、遶境活動表演,但近幾年這些活動逐漸消失,北管軒社的表演機會也隨之減少。胡祐嘉與高子建一致認為要傳承傳統音樂,必須創新、多結合不同的風格與元素,並期待現代社會能給予傳統音樂更多的表演機會。演出樂團拍謝少年說:「把傳統好的音樂,融入在我們喜歡的音樂裡面,本身就非常有趣。」他們表示,除了在第二張專輯中的〈契囝〉結合北管音樂外,未來也會嘗試將傳統音樂融入音樂創作。觀眾陳婧琪認為,若北管能跳脫出宗教活動,演化出更多不同的形式會有助於傳承。 未來也期望傳統北管音樂能融合現代獨立樂團的曲風,形成更加多元的台灣音樂文化。 圖/林宛賢攝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長許美惠表示,希望未來獨立樂團與北管軒社能交流、碰撞,為台灣音樂帶來更豐富的發展,「用這樣的方式建構一個平台,讓子弟軒社和獨立樂團的觀眾能互相看到對方,讓年輕人也能關注北管音樂。」 台上樂手個個賣力演奏,其中有許多國、高中生參與,顯示越來越多學生願意接觸傳統北管音樂。 圖/林宛賢攝 此次音樂祭活動邀請新生代獨立樂團共同演出,希望能藉獨立樂團的魅力,吸引更多年輕人共同參與。 圖/林宛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