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當民眾走入山林——事故增加、生態惡化,登山教育仍待落實
專題
第1752期
當民眾走入山林——事故增加、生態惡化,登山教育仍待落實
2021-06-16
行政院自民國108年起推動「山林開放」政策,民眾能更輕易地走入山岳,探索山林。 圖/范丞豐提供【專題記者詹湘淇、陳宥菘、甘媄心、黑立安綜合報導】「吁!吁!」肩負沉重的裝備,手握輔助行走的登山杖,登山民眾調配自身呼吸與腳步節奏,在台灣島內一座座林木山岳之中穿梭、探險。去年新冠肺炎(COVID-19)在全球爆發後,國人無法出國,因而帶動國內旅遊風潮,「登山」更成為戶外活動的熱門選項。此外,行政院秉持「向山致敬」的精神,於民國108年著手推動「山林開放」政策。政府檢討過去以危險為由限制人民走進山林的禁令,將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以下簡稱林務局)管轄的林道全面開放,也鬆綁過往爬國家公園前須進行的能力或經驗審查,改以登山客自行線上申報與檢核。透過大幅簡化入山條件與程序,政府解禁山林,讓民眾能更輕易地走入林地、山岳之中。但是當眾多山友紛紛走入山域,卻有不少民眾讓自己與山林環境陷入危機。根據內政部消防署「109年山域事故統計分析」,去年山域事故發生件數來到453件,較前五年平均件數竟高出兩倍以上。登山客隨意丟棄垃圾、廢棄物的狀況更層出不窮。政府開放山林,遇上疫情推波助瀾,近兩年國內入山人次大幅提升。但人群湧入山林,民眾卻缺乏足夠的登山知識與技巧,也欠缺山林保護意識。在這波登山熱潮之下,現行登山教育應如何改善並落實,已然成為當務之急。山林開放帶動登山潮 遊客未做足準備致事故頻傳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帶動國旅風潮,加上推動山林開放政策,許多部落客、網紅紛紛開始踏入未知的山域進行探索,並將過程拍攝成生動有趣的影片,逐漸吸引大批民眾走進山林。民間網站「健行筆記」當中關於登山路線的文章,點閱率亦成長約七成,足以顯示民眾對登山活動的興趣增加。然而,許多民眾在登山前並未做足準備,常將自身安全置於險境。「(有些人)搜尋資料算是比較負責任的,有些根本沒搜就上去了。」山林秘境登山社創辦人范丞豐無奈地說道。許多人準備不足卻仍上山,增加事故發生的可能性,鄰近市區的「郊山」首當其衝,發生山難的頻率最高。內政部消防署災害搶救組視察蔡明奮解釋,近年來透過戶外商業活動及網路、臉書(Facebook)、Instagram、網紅推廣,鄰近都市區的山岳因交通較為便利,紛紛湧入人潮。在此情況下,便提升事故發生機會。自108年山林開放起,相較當年全國山難救援次數為208件,去年發生的事故件數多出超過兩倍,其中又以迷路為大宗,佔41%。其餘像是錯誤評估自身體力,或是不了解天候狀況,皆是造成山域事故增加的重要原因。蔡明奮也認為,在山林開放前,民眾長期對山域了解不足,也未受到足夠的山林教育,尚無準備進入山岳。層出不窮的山域事故,不但浪費消防資源,也使得救難隊員疲於奔命。由於事故發生地點多位於林務局林區管理處,當消防單位接獲遇難通報,通常會交由林務局協助搜救,從108年出動救援的次數來看,林務局森林育樂組組長翁儷芯證實:「林務局同仁出勤的次數比往年增加,成長了大概五成。」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遊憩服務課課長張雅慈也嘆道:「一群原本不登山的人開始登山,把登山當作另一種出國旅遊,覺得只要出錢就好,又可以在社群上發美照引人羨慕。」 民眾並未認知到登山需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能,不只消費環境也增加救難人員負擔。面對缺乏基礎登山知識與技能的民眾,國立政治大學登山社畢業社員郭沛盈認為,在山上可能面臨天候不佳、路況不清等各種狀況,即便再有登山經驗的人都可能迷路。為了預防此情形,他建議每位登山者都應在手機下載GPX(GPS eXchange Format,GPS交換格式)軌跡檔(註一),以減少事故發生。除了下載GPX軌跡檔,國立中正大學登山社社員林冠曄也建議,登山者應該具備基本的地圖判讀能力,以因應手機沒電的情況。註一:可儲存位置、海拔高程和時間,也能在不同GPS裝置和軟體之間交換資料。 遊客需在登山前充分了解山岳環境與行走路線,方能應對山間多變的地貌與天氣。 圖/范丞豐提供人為垃圾毀生態 民眾缺乏「無痕山林」意識大量登山客湧入山林,除了導致山域事故增加,民眾缺乏生態維護觀念也造成山林環境惡化。「很多人不知道擦屁股的衛生紙也要自己帶下山。」國立中興大學登山社社員陳同學(化名)說道。郭沛盈接著補充:「很多人會覺得果皮可以被土地分解,就開始把東西亂丟。」然而,這些民眾的行為與官方、民間多年來提倡的登山準則「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 簡稱LNT)」概念相違背。根據林務局台灣山林悠遊網對無痕山林的說明,垃圾、廚餘的氣味會引發野生動物好奇,動物可能因而翻找、食用。張雅慈指出,玉山國家公園園區內因登山熱度提升、廚餘增加,已改變野生動物的覓食習性,且遊客不會妥善處理排遺與垃圾,對環境生態造成不小衝擊。因此,登山客應自行將所有垃圾帶走,以避免破壞山林生態環境。翁儷芯還提到,有部分遊客會不願踩踏在步道上的泥濘,而選擇踐踏步道旁的地表植被,「但你踩下去它(植物)就死了。」步道周邊植群覆蓋減少,再加上泥濘的土壤水分蒸發後剩下沙土,植物將更難生長。因此,無痕山林的概念亦包含登山客應在既有的步道範圍內行走,且不走捷徑,盡可能留下最少足跡。具有多年登山經驗的資深嚮導梁明本也主張,此舉能避免破壞山林,他進一步說明,保護山林是登山客最基本的責任,「山是你的舞台,不保護還登什麼山?」 高山溫度低,翁儷芯將山區環境比喻成冰箱冷藏櫃,被民眾丟棄在高山的廚餘,就如同冰在冷藏櫃的果皮,難以自然分解,只會造成環境負擔。 圖/范丞豐提供關於保護山林的注意事項,也要小心林木因星星之火而被焚燒殆盡。但在今年5月,國內山林便發生三起嚴重火災,其中有兩起肇因於遊客用火不當(註二)。因登山民眾用火不慎,原本青翠的綠色山頭冒出熊熊火焰與陣陣白煙,大火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的損害。註二:5月16日,在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古道杜鵑營地,遊客煮早餐時踢倒爐火釀禍,大火延燒超過70公頃,花費12天才被撲滅。同月19日,位於台中市的馬崙山步道附近山區,也疑似因遊客野炊不慎釀災,導致5.4公頃的林地燒毀,火勢延燒達九天。立法委員陳椒華針對5月的山林大火,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質疑當前的山林開放政策。他指出,目前政策缺乏生態視角,「這助長了登山者對於大自然的忽視與不尊重,進而製造更多無形間對於環境與生態棲地的破壞。」此外,推動無痕山林概念的相關業務,多年來僅隸屬於林務局,他也呼籲應將此概念發展成山林開放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無痕山林的精神才得以落實。資深嚮導范丞豐則建議登山者應具備「尊重環境」的心態,他認為每個人雖有各自走入山林的原因與目的,但不該為了滿足私慾而破壞環境,「不能想要自己爽就好。」登山民眾除須具備登山知識與技能之外,也應學習如何與環境互動,以降低對山林生態的衝擊。登山資訊缺乏整合 政府應建立統一平台台灣山岳景觀豐富多元,但基於國防安全、生態保育等因素,部分山區仍有入山管制,使登山活動多受阻礙。為鼓勵民眾親近自然,行政院在開放山林的同時,也將登山教育列為政策五大目標之一。對此,教育部著手辦理校園山野教育推廣計畫、大專學生登山安全訓練、全國登山日系列活動,教導民眾相關知識。從登山倫理、裝備使用、緊急安全到必備技能,國家公園登山學校官網也詳細刊載登山須知,並與各級學校合作推廣登山教育。而林務局也建置山林悠遊網,並攜手多數登山民眾使用的網路交流平台,如健行筆記、登山補給站,一同推廣相關教育資訊。除官方活動外,民間登山團體也紛紛舉行相關教育訓練。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山林秘境、台灣生態登山學校等組織就積極辦理登山講習、培訓認證、野地工作坊,實地帶領民眾學習入山所需技能。 為推廣登山教育,許多民間登山社團結合室內課程、室外活動,培養民眾的登山技能及環境友善觀念。 圖/范丞豐提供登山教育資源看似豐富,部分山友卻認為目前資訊缺乏整合。陳同學就指出,登山初學者雖然有意願主動查閱知識,但網路上的資訊可能參雜錯誤觀念,反而容易混淆民眾認知。「現在都是各社團在各自的網站招生,沒有一個能讓大家快速找到資源的機制。」梁明本建議,政府應建置統一平台,依照山岳等級、學員程度、技能類別整合相應課程。而資訊本身的易讀性也會影響民眾接收度。陳同學進一步說明,官方資源雖然詳細,卻不夠平易近人,「政府有想要做這件事,像在登記入山的區域就有一長串文字,講解很多你必須知道的事,但那就跟所有同意書一樣,你不會認真去看,只會點選『同意』。」翁儷芯也表示,在70、80年代,國內大學登山社團眾多,透過社團成員的經驗傳承,初學者可以在更安全的環境中學習登山。然而,隨著網路興起,即便是個人也能輕易取得登山資訊,許多大學登山社便陸續解散,「但加入社團不是只有取得資訊而已,經驗傳承、社會力的連結都能間接降低登山風險。」翁儷芯說。山林開放政策輔以登山教育 官民攜手守護山間美景對於線上學習資源較陌生的年長登山族群,台灣登山教育推展協會理事長張俊卿建議,政府可以按登山難易度、登山者體能程度推動分級制度,讓先前未接觸登山教育資源的民眾,在選擇欲攀登的山林時能有所參照,以降低山域事故發生的風險。至於青少年教育體制內的學習課程,台灣生態登山學校秘書長陳貞秀參考新加坡的課程規劃,「(新加坡)每個中學生畢業前會參與戶外課程,培養登山、野外探索的技能。」他強調,從教室外的場域開始,可以更深入接觸到自然生態環境,也強化實際面對各種情境的能力。事實上,登山教育落實與否,除政府方努力外,也高度仰賴登山客在同儕間推廣的力量。梁明本指出,從社團裡舉辦教育推廣成效較為顯著,像是年長者參與訓練班的機會較少,就可以透過社區的自主登山隊學習相關經驗。郭沛盈也贊同將年長者訓練課程推展成社區性課程,「如果把登山課程放到社區活動中心來上,那就可以讓講師帶阿姨伯伯們一起去爬山。」同時,郭沛盈以自身經驗分享,同一社群中若有幾位登山客具備基本知識技能、安全意識足夠,並且積極向同儕推廣,正面影響力將不遜於官方推出的政策。追溯登山教育的根本理念,范丞豐談到應從社會價值觀做出改變,「家長會說沒事盡量不要上山,也造成大家對山林充滿了未知和恐懼。」他說明,有必要讓民眾深入認識自然資源,進一步理解碰見各種狀況時的應對方式,即使要改變觀念難度較高、力道尚有不足,但至少是個好的開始。 為了讓民眾在登山時安全更有保障,許多民間團體都會開設訓練課程。然而,若要避免破壞山域環境或是發生事故,仍須從社會價值觀開始改變。 圖/范丞豐提供立意良善的山林解禁政策,還須配合登山者完備的登山知識,才得以避免山域事故及破壞環境的狀況發生。走入山林之前,若能透過政府和民間共同努力,廣納各方善言、實際看見各年齡層登山客的需求,並做出改善、徹底落實登山教育,或許能建立人與山林更緊密的關係,民眾也得以盼見更清淨美麗的山間風景。
滑順口感襯酒香 選手「粱」身打造台灣調酒
生活
第1741期
滑順口感襯酒香 選手「粱」身打造台灣調酒
2020-12-24
【記者吳季柔嘉義報導】雞尾酒的甜膩香氣,混雜著高粱酒的雜糧清香,調酒大賽會場的氣味令遊客未飲先醉。「第八屆玉山竹葉青盃全國調酒大賽」19日於嘉義酒廠玉山高粱酒文化園區舉行,選手配合熱鬧樂曲的節奏展現高超拋接技巧,再依照精心設計的配方調製出一杯杯具「台灣味」的特製調酒。 花式調酒組選手需兼顧拋接動作的流暢度,與調酒作品的口感,才能在調酒大賽中奪得佳績。 圖/吳季柔攝玉山竹葉青盃全國調酒大賽由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嘉義酒廠與中華民國國際調酒協會協力籌辦,參賽人數近200人。競賽項目分為單人的傳統調酒組、花式調酒組,與團體參賽的創意傳統造型調酒組。傳統與花式調酒組的指定基酒分別為高粱酒系列的竹葉青與玉山大曲,選手依各自的配方倒入香甜酒、水果酒調味,去除高粱酒的辛辣味且保留其清香,調製成色、香、味俱全的酒品。 花式調酒組選手裝扮成特殊角色,融入角色個性展現精彩的拋接技巧,令觀眾目不暇給。 圖/吳季柔攝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學生李奇祐認為高粱酒有獨特的嗆辣口感,且酒精含量高具濃郁酒香,「要讓人忘記有加高粱其實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他在練習過程中嘗試5、60種辛香料與配酒,才調出現有的配方,以竹葉青為基底,加入煙燻紅茶香甜酒與百香果糖漿,「有煙燻感,又有竹林的香氣,以及最後的果香。」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學生林念緯的專長是調製茶酒,他選擇以高粱酒釀製洋甘菊花草茶,嘗試各種方式保留濃郁高粱酒香與洋甘菊的花草味,「比如說酒泡久一點或是加多一點茶包,要做到不會苦澀,喝下去有茶香與酒香。」 為調製出優秀的高粱酒調酒,選手需嘗試多種配方,去除高粱酒的辛辣口感彈保留其酒香。 圖/吳季柔攝台灣國際調酒協會會長謝美美認為,指定高粱酒作為基酒能夠考驗選手的實力,「讓他們多去接觸,不是只有國外的六大基酒(註)可以用,台灣的高粱酒也都是可以拿來調的。」嘉義酒廠試酒技術員蘇茂瑞擔任此次花式調酒組的口感評審,品酒標準中他首重高粱酒香的發揮,其次要求在保持醇厚度的基準下去除苦澀味,讓尾韻酸甜順口。他表示此次參賽作品在外觀上普遍表現優秀,唯飲品的透明度較混濁,「香氣與口感程度優劣則差異很大。」選手除了需克服口感的難題,也花費大量時間練習花式調酒的拋接技巧與動作流暢,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學生宋子育分享排練時常被破碎的酒瓶割傷,嚴重時甚至要送醫處理。註:六大基酒為琴酒(Gin)、伏特加(Vodka)、蘭姆酒(Rum)、龍舌蘭酒(Tequila)、白蘭地(Brandy)、威士忌(Whiskey)。 口感評審負責評分調酒作品的味道與外觀,注重調酒的色、香、味。 圖/吳季柔攝除了精彩的調酒表演,為響應嘉義酒廠產製的台灣高粱酒邁入70週年,主辦單位特別指定大專院校花式調酒組的選手以「台灣高粱酒70週年慶」為主題,發揮創意設計作品的展示舞台。宋子育運用竹子、酒甕、茶几、屏風等元素妝點展台,以中國風扣合主題,在諸多作品中脫穎而出,「因為調酒作品是茶酒,希望營造古人喝茶的感受。」中華民國國際調酒協會除在台灣推廣調酒文化,提供調酒師資與課程,也致力於讓台灣的調酒技術能夠接軌國際。謝美美說明,玉山竹葉青盃全國調酒大賽希望提供舞台讓選手練習技巧與自信,也要求評分項目皆需比照國際標準,藉此擴大台灣調酒界的視野。 
登山者的避風港——百岳山屋入住困境
專題
第1705期
登山者的避風港——百岳山屋入住困境
2019-06-19
【專題記者倪旻勤、邱于瑄、王昱翔、陳韻如、李昕芸綜合報導】廣大的山林間,一幢幢山屋座落其中,提供了幾代人避難和休憩的空間。當山友經過一天長途跋涉,能有一幢遮風避雨的小屋,便是最好的享受;在高山遇上突發事件或意外,山屋也能作為緊急避難空間,供人度過危急,等待救援。<b>山友搶住山屋 避難與休憩的山中小站對山友來說,山屋是極重要的存在。「它可以當作緊急庇護所,也可以是讓你裝備變輕的地方。」山友何承蔚分享,若登山路線上有山屋,便不需攜帶帳篷,可減少背負重量。相較於紮營,山屋住起來舒適許多,何承蔚坦言:「營地條件確實比較不好,因為光(室內外)溫度就有很大的差別。」 山屋供人避難與休憩用,是山友過夜時的重要旅宿設施,圖為拉庫音溪山屋。 圖/何承蔚提供僅存遮蔽功能的工寮、有水不一定有電的溫馨小屋、供應餐點並容納上百人的大型建築,都是台灣山屋的樣貌。除去因過度破舊、不堪用而不管理的鐵皮工寮,玉山、雪霸、太魯閣國家公園與林務局,共管轄37幢需申請的山屋。三座國家公園內共有30條登山路線、管理32幢山屋;林務局也管轄三條登山步道、五幢山屋(註1)。各個山屋雖依建造時間、環境破壞、住宿人次等因素,導致品質不一,但它們同樣都面對床位不足、供不應求的窘境。「現在登山的人很多,山屋相對數量太少。」登山嚮導劉冠伶認為,和登山人次相比,山屋容納人數過少,導致山友時常因申請不到山屋,而將行程改期。何承蔚笑言,申請不到山屋是常有的事,幾天前,他就因為沒申請到山屋而放棄原本的登山計畫,他戲稱申請過程是「看運氣、看網路速度」。國立政治大學登山隊前隊長黃易凡形容登記山屋有多麼的分秒必爭,當整點一到,所有人便在電腦螢幕前不斷刷新網頁,只為在第一時間將申請資料送出。黃易凡參加的登山團就曾在攀爬雪山前,因為有一半的人沒搶到山屋,讓出團人數減半。此外,山屋多採先搶先審核的制度,且申請時需同時繳交多項資料,申請經驗豐富的登山嚮導蕭堯升表示:「如果你熟悉遊戲規則、知道怎麼利用的話,你會搶得很順。如果沒辦法的話,你怎麼搶都搶不贏別人。」註1:檜谷山莊、向陽山屋、嘉明湖山屋、天池山莊、九九山莊<b>熱門路線一床難求 山屋難搶程度差異大不過,並非所有山屋都難搶。據臺灣國家公園入園入山線上申請服務網,六月中旬至七月中旬之間,每周超過三天額滿的山屋僅有九幢。玉山國家公園占兩幢,分別為排雲山莊、圓峰山屋;雪霸國家公園三幢,為三六九山莊、翠池山屋、桃山山屋;太魯閣國家公園四幢,為成功山屋、奇萊山屋、雲稜山屋、南湖山屋。中華民國山岳協會理事長黃楩楠表示,由於玉山主峰線是全台最熱門的路線,導致沿線上的排雲山莊難以申請。儘管排雲山莊採定時抽籤制(註2),不似其他山屋申請需和時間賽跑,且一天開放116個名額,可容納人數較多,但因為想爬玉山的登山者過多,中籤率仍極低。黃楩楠解釋,玉山主峰為台灣第一高峰,許多民眾有登過玉山才有「台灣精神」的觀念,「所以大家有這個號召就往玉山跑啊。」玉山主峰名氣高、攀爬人次多,為提供山友更好的居住環境,排雲山莊設備經一次又一次的修繕漸趨完善,不僅供水、供電、供租借睡袋,也提供餐點。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林文和副處長表示,排雲山莊屬於國際路線,「不管是軟硬體設施,我們提供更完善、跟國際接軌的設備。」此外,雪山山脈也是山友的首選,「雪山是這樣啦,它地方大,人就多嘛。」黃楩楠說。而雪霸國家公園內的三六九山莊位於多條登山路線上,且山屋條件好、景色佳,時常呈滿額狀態。不過如南二段沿線上的中央金礦山屋、大水窟山屋,因為路程較遠且難度高,挑戰的山友數量不多,便較無申請不到的問題。註2:山友需在預訂住宿日前的一個月於線上申請系統登記抽籤,系統會在山友預定住宿日前一個月的下午三點至四點辦理公開抽籤作業。<b>無統一興建法規 增建山屋易卡關既然在熱門路線上的山屋供不應求,主管機關是否曾想過增建山屋?林務局森林育樂組組長張弘毅表示,增建山屋需經過該山地的環境承載量(註3)評估才能提出計畫,並非有需求就可增建。張弘毅舉例,國家公園內的登山路線部分位於生態保護區內,需控制登山人數以保育環境,因此山屋的容納量不能超過該地的承載量。除此之外,高度和地形也會成為該地建設山屋評估的考量關鍵。張弘毅無奈的說:「台灣有268座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且地形非常崎嶇,要在每個地點蓋山屋,以現在的能力是沒辦法的。」張弘毅進一步說明,現有山屋部分是日治時期為管理山林而設置,或因林業經營需要所建。大部分的山屋能夠沿用至今,都是經過評估與修建後,才開放給山友。林文和也補充,現在若要新建山屋,除了考慮環境承載量,也須評估山友腳程,腹地大小、水源有無,以及是否位於背風處、遠離懸崖等。除了考慮環境承載量,增建山屋的計畫也容易因為法規卡關。張弘毅表示,根據《國土計畫法》中央山脈大部分土地被列為保育用地,原則上不可供建物使用,無法隨意興建山屋。但若經林管處與國家公園管理處評估有增建山屋的需求時,管理單位會上報縣市主管機關、中央地政主管機關,經多方討論後,才能決議是否增建山屋。即便管理單位決議興建山屋,興建計畫也須經過層層考驗。由於早期法規尚未完善,山屋興建較為容易,但是現今山屋設計需符合《建築法》、《水土保持法》,及環境影響評估等規範才能增設山屋。張弘毅舉例:「像建築法要求申請建築線(註4),你在山區要怎麼去指定建築線?」雪管處遊憩服務課技正潘振彰也表認同:「目前政府沒有統一的山屋建造規範,所以法規會互相限制,很難說我們主管機關說了算,我們就可以做改變。」雪管處自兩年前便開始規劃改建三六九山莊,預計在2020年完工,然而現今改建工程仍未動工。潘振彰無奈的說:「設計規劃出來之後就陸續有問題,可能簡單的一個水土保持檢查我們就要送到農委會去,然後又轉件、又召開會議,這個期程都不是一兩個月可以解決的。」註3:環境承載量為環境所能承擔的人類數量及人類活動總量,包括其環境可提供的自然資源,以及其可容納和消化廢棄物的能力。註4:直轄市、縣市主管建築機關(例如: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會公告建築線,要求建物在線內施工,以規範建築物的位置,避免建築物佔用道路。但山林中通常因道路曲折沒有規劃建築線,因此不符合建築法規。<b>仰賴人力背運建材 山屋興建耗時耗力過往建材可透過直升機運送,然而2014年後,因飛航問題和成本支出,已無民航公司承攬吊掛建材工作,因此目前山屋建材運送多靠人力背運。以人力背運不僅十分耗時也考驗施工團隊體力,「光走上去可能就要四天。」曾負責多個山屋整修、登山步道建造工程的恒熠營造有限公司工班負責人伍玉龍表示,團隊需要背負的建材也包括沈重的工程施作機具,「旅遊業他們有規定一天高山協作員(註5)只能背20到25公斤,但是工程就沒辦法這樣。」伍玉龍舉例,部分山屋工程也需使用發電機,「一個機器就95、98公斤重,那是一個人背上山。」 目前台灣修建山屋已無直升機運補建材,僅能仰賴高山協作員人力背運。 圖/伍玉龍提供規劃多個山屋整修設計的建築師顏春嘉表示,高山地區工程最主要的問題是設施搬運,因此山屋設計多會使用輕量化建材,並且選用較簡單的施工機具。另外,山屋建設也會避免技術含量較高的工程,方便於高山上簡易施工。除了設施運送問題,多變的天候也使山屋建設更加困難,「突然下了一陣雨,然後路崩掉了,那你就上不去了。」顏春嘉無奈的說,山區建設不確定因素較平地高,因此工程時間多會拉長,一個山屋整修案工程期可能會拉至六個月到八個月。註5:高山協作員的工作可分為兩種,「嚮導」協助引導登山客在山區的路途、並保障其登山安全;「揹工」則協助搬運山友的公用糧食、裝備帳篷。<b>山屋管理品質不一 僅六間山屋設常駐管理員「登山者到山上常常會遇到登山問題,比如說你要怎麼從天池山莊往南華山或附近的百岳,山莊人員會提供現場資訊。」張弘毅指出,山屋管理員除了掌管人員進出與清潔外,還負責提供山友諮詢、環境教育、分配床位等服務。張弘毅認為,由於山岳與一般的遊樂或風景區不同,需考量地理環境、生態等,較需與民眾溝通,因此管理員的角色也更顯重要。然目前全台37間的山屋中,僅有六幢設有常駐管理員,包含林務局的五幢(目前九九山莊由林務局主管;雪管處負責入園管理、住宿申請)和玉山的排雲山莊,多數國家公園轄下的山屋僅仰賴山友組成的保育志工與管理處人員偶爾巡視。由於林務局明訂《林務局山屋經營管理及住宿申請作業須知》,其轄下山屋須依法管理,故不論在收費、使用等方面,皆有明文可參照,也安排固定人員駐點管理。而國家公園的山屋則不然,主要仰賴管理處人員定期巡視。林文和說明,派遣人員巡察時,會考量步道的難易、使用度進行分級,進而訂定巡查頻率,如健行級步道約一周一兩次、高級步道(註6)約一月一次。此外,林文和補充:「還有保育志工會做巡查維護,另外也有些認養團體,比如我們跟中華民國山岳協會有簽約。」不過,巡查的內容不限於單一山屋設施,還包含步道設施、解說牌狀況、山屋設備等。除林務局山屋外,目前僅排雲山莊有安排專門管理員。由於排雲山莊規模較大(116個床位)且位處熱門路線,故玉管處有招標廠商協助提供食宿服務,也是目前台灣少數服務品質較佳的山屋。林文和強調:「不是每個山屋都能這樣做,因為玉山主峰是國際路線嘛,所以要提供更好的服務。」註6:本級步道大都位於海拔三千公尺以上之高山核心地區,自然生態資源脆弱,且地勢高亢、地形陡峻,雖有登山步道但欲進入者須有完整之登山裝備、充沛體力、耐力以及豐富登山知識,一般登山客較少。<b>設備損壞無人管 僅仰賴山友自律「像玉山的話,橫斷上面算比較偏遠的路線,其實(山屋維護)都是靠山友自律,盡量不破壞。」蕭堯升解釋,僅仰賴志工假日巡視和山友自治,其實無法預防或即時制止許多山屋損壞。何承蔚舉例:「偷接電的狀況其實蠻普遍的,他們(山友)會把太陽能板直接改成行充的行動電源。」他解釋,山屋中的太陽能板與電力原是為提供緊急照明使用,卻常遭山友濫用。伍玉龍也指出,山屋提供的無線電系統也常遭山友破壞,他感嘆:「我們的山友不自愛,然後東西就一直被弄壞。」此外,主管單位的管理疏忽還可能造成山屋與周遭林地毀壞,如今年2月初時,雪霸三六九山莊就因山友在附近燒垃圾,引發大範圍火災,已是2001年以來的第四起(2001年、2008年、2014年各一起)。以三六九山莊來說,目前雪管處並無人員駐點管理。何承蔚說明:「像三六九雖然是雪山國家公園所管,可是很多協作團體會在那邊供餐。」部分未與雪管處簽約的高山協作員逕自於山屋煮食販售,進而造成廚餘、垃圾等問題。黃易凡也表示,他曾目睹協作員直接將廚餘傾倒至廁所。他無奈地說:「這種事就常發生,所以我覺得他是一個管理問題。」 山友在山屋外烹煮食物,卻未自行將垃圾帶下山,遺留在山屋之外。 圖/何承蔚提供面對山友們質疑山屋缺乏管理員,潘振彰回應:「說實在我們跟林務局比起來,人力是嚴重不足,八個人(巡查)1萬6850公里是很好笑的事情。」他無奈坦承,目前的經費與組織編制不允許任命專門管理員,僅能撥用業務費發包給六位巡查員。林文和則補充,若民眾發現部分保育志工管理鬆散,可直接向玉管處檢舉。「如果你設備提升好,但山友沒有維護、或管理不當,那它久而久之就會損壞。」黃易凡指出,除了政府應提升管理人力外,山友的登山教育亦應一併加強。張弘毅則指出,即便近年林務局和山屋管理員不斷宣導無痕山林(註7)觀念,仍有許多山友會隨意棄置垃圾。註7:無痕山林概念,主要是為提醒民眾應對所處的山林環境善盡應有的關懷與責任,以儘可能減少衝擊的活動方式與行為,達成親近山林的體驗。<b>發展山岳觀光 山屋行不行?近年台灣山岳觀光日漸興起,然而山友過夜住宿的山屋卻年久失修。主管單位針對山屋住宿需求已開始計劃修繕山屋,如營建署明年將啟動3年計畫,編列7億1947萬整建12棟山屋,其中雪山三六九山莊明年優先擴建,而原先玉管處規定禁止入住的觀高登山服務站也列入整修目標之中。此外,交通部觀光局將2020年訂為「脊梁山脈旅遊年」,計劃以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海岸山脈,以及阿里山山脈五大台灣山脈,作為明年國內外觀光發展的重點。觀光局技術組科長莊慧文表示,雖然脊梁山脈旅遊年的詳細內容尚未推出,但已與相關單位研擬整合計畫。 觀光局將2020年訂為脊梁山脈旅遊年,以台灣山脈風景吸引國內外旅客前來遊玩。 圖/政大登山隊提供(盧冠容攝)登山嚮導李振偉根據自身經驗點出,政府規劃國際登山觀光路線時,應將山屋設施升級,「這條路線是想要吸引外國觀光客來的話,它就絕對不只是讓你有一個安全的住宿點、最低的需求而已。」李振偉也建議,除了山屋硬體設備升級之外,也可在山屋內陳列山岳相關資訊,並且訓練管理員宣導登山注意事項、無痕山林等登山教育。脊梁山脈旅遊年在即,台灣擁有多座高山,再加上一年四季氣候變化,為各大山岳增添不少特色,實屬台灣發展山岳觀光的先天優勢。然而,面對國內外躍躍欲試的山友,政府除了行銷山林風景之外,相關軟硬體規劃也應跟上腳步,才能讓更多人能一窺台灣壯麗的山岳之美。&nbsp;&nbsp;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