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反正你明天就忘了》回溯生命經驗 多元媒材探自我形塑
藝文
第1775期
《反正你明天就忘了》回溯生命經驗 多元媒材探自我形塑
2022-12-14
作品〈林示右彳心直〉全貌,觀眾可攀爬連結下上床舖的梯子,從上方的視角俯瞰正下方的電視螢幕。 圖/詹晶雅攝【記者詹晶雅台北報導】「為了跟上生活節奏,我們勢必得忽視一些『不確定』,而失去重新檢視自我的機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林祐德舉辦個展《反正你明天就忘了》,嘗試回溯從童年時期至今的記憶,思考自我從何而來。展覽於4日起在平谷試誤所展出。 作品〈林示右彳心直〉局部,圖為以上舖的視角俯拍正下方電視的放映畫面。 圖/詹晶雅攝作品〈林示右彳心直〉的命名拆解自林祐德的名字,他說:「我從小至今都睡在上下舖,這空間是我最熟悉、親密而感到安全的。」因此,林祐德將下方的床鋪填滿五彩繽粉的發泡劑(註)營造童趣的意象,試著貼近童年的感受。發泡劑中平放一台電視,電視主播播報林祐德赤腳尋家的故事。「在快速的當代生活中,那些被迫忽視的事情,儘管很重要卻只能被遺棄。」他解釋,我們為了順應變化快速的社會,無意間遺忘生命中的重要記憶,他期望能透過赤腳尋家的過程找回家庭對自我的意義。註:發泡劑一般用於填補門窗或管線裂縫,可創造出不同形狀與層次的立體面。 作品〈口口口〉全貌,上方是以彩色發泡劑打造的大平台,下方的電視內則播放林祐德手持按摩棒或工程車摩擦皮膚,以及汽機車輪胎與路面接觸的特寫畫面。 圖/詹晶雅攝作品〈口口口〉是一座與視線平行的懸空平台,平台上舖有真實的泥土與草皮,並以彩色發泡劑形成數十座小山丘,上方有一輛玩具工程車以怪手挖掘草地,而一根直立的按摩棒正敲打泥土。平台下的電視播放林祐德手持按摩棒或工程車摩擦皮膚,以及汽機車輪胎接觸路面的特寫畫面。「有時難以辨別三者的區別,可能會誤認實際的路面是我的身體。」他藉由影像的切換模糊身體與地球的界線,想像皮膚延展至地球感受人類在地表的行為。林祐德進一步說明靈感來源,受疫情影響必須長時間待在房間,枯燥的生活下他試著將感知從身體放大到房間,試圖展現大自然和人類共生的概念,「身體提供人類自由變動的載體,而所有身體都是地球賦予的器官。」他說。 作品〈口口口〉局部,隆起的彩色發泡劑就像是一座座小山丘,圖中的玩具工程車正以怪手挖掘草地。 圖/詹晶雅攝「在渴望尋找自我的過程,發現有許多過往記憶在快速的生活步調中被遺忘。」林祐德表示,就讀研究所期間,意識到過去的創作主題過於龐大且複雜,於是他嘗試反思自己與周遭的關聯,察覺那些因沒人在乎而封藏的記憶,其實都是形塑自我的重要元素。因此,林祐德希望能藉由回到童年嬉戲玩耍的店鋪、找尋人類與自然的關聯性等形式拾回遺忘的記憶。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林祐德向觀眾導覽、介紹作品。 圖/詹晶雅攝觀眾陳怡溱認為,林祐德願意挖掘內心深處的感受相當難得,「不是所有人都會把自己的內心世界攤開給大家看,結合生命經驗的呈現手法,表現得非常成熟。」林祐德的友人吳瑩珊則分享,不論是林祐德本人還是他的創作都給人一種很溫柔、細膩的感覺,「他(林祐德)想講的可能是悲傷的,比如家庭的出身、我們是被創造的,但他的呈現十分溫暖。」吳瑩珊說。
藉作品收藏生命經驗 黃則翰擬舊牆「寄」憶
藝文
第1740期
藉作品收藏生命經驗 黃則翰擬舊牆「寄」憶
2020-12-16
【記者鍾晨沅台北報導】斑駁的牆面中央被強行挖出一道缺口,裡頭藏著熟悉的綠島風情。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研究生黃則翰於5日起在畫廊「綻堂蒔光」舉辦個展《場所收藏III》,他模擬真實的牆面,並將自己喜愛的風景隱匿其中,重現自己收藏的創作記憶。 藝術家黃則翰與觀展者一同欣賞作品。個展辦在大稻埕中古色古香的畫廊「綻堂 蒔光」。 圖/鍾晨沅攝黃則翰將歷年創作視為個人的收藏,他表示,此收藏並非意指「藏品」,而是在創作的過程中融入自身經驗,將所見所聞濃縮成一件件作品,具象呈現他的生活,正是他所謂的「收藏」。看似厚重的牆壁,實則由輕盈的保麗龍擬製,黃則翰期許便攜的收藏,伴他流連於世。 藝術家黃則翰的作品大多利用磁磚拼貼,並大量運用複合媒材,融入自身經驗,具象呈現他的生活。 圖/鍾晨沅攝系列作品《牆》,藉由在仿舊的牆面嵌入手繪的風景,呈現每個與風景相連的記憶,賦予豐富的故事。模擬磁磚是黃則翰的創作內容,研究所後期,他開始將創作擴及日常,他認為純粹的創作較為客觀,無法凸顯自身的情緒,因此延伸出《牆》。觀展民眾簡妍庭表示,結合擬真的牆與手繪風景的作品讓他過目難忘,「從缺口看出去有種思想被延伸的感覺,很特別。」 系列作品《牆》以模擬牆面出發,利用擬真的方式打造一面牆,並在牆上挖洞,嵌入一幅藝術家黃則翰很喜歡的台灣景點手繪圖。 圖/鍾晨沅攝作品〈牆—綠島〉訴說黃則翰一次難忘的旅行,「綠島是我大學畢業旅行與同學去的地方。」在思索將記憶融入作品時,喚起他就讀研究所前的歷程,紀錄他當時雖參加畢旅卻迷茫的狀態。手繪的風景結合擬真的牆面,黃則翰補充,他想透過作品將記憶與現實物件結合,塑造看起來真實、近看又虛假的觀感,「因為記憶本身就不是很清晰或是完全正確的,所以用假的方式製作。」 藝術家黃則翰表示,帶有手繪的痕跡是代表記憶的真實與假,因為記憶本身就不是很清晰或是完全正確的,所以用假的方式製作。 圖/鍾晨沅攝一張手繪的美術館隱藏於牆面,黃則翰將美術館繪入作品〈牆—美術館〉。他認為,美術館象徵著創作的源頭和堅持的意念。而作品〈牆—烘爐地〉,則代表結束與困境,「半年前面臨論文、工作與創作的多重壓力,但因緣去烘爐地拜拜之後,順利的完成所有挑戰。」他欣喜地分享。古色古香的展覽場地與黃則翰充滿「舊意」的作品完美融合,策展人高立哲說:「我們空間是一百多年的建築,相較一般畫廊,則翰的作品更適合這裡。」黃則翰也補充,作品中地磚或牆面的樣貌多是他對日常的觀察,「可能是奶奶家的舊牆,或是家中浴室的磚瓦。」他希望觀展民眾能與作品產生連結,找到與自己相符的共同記憶。 藝術家黃則翰結合記憶的作品,目的是與觀者產生連結,在作品中找到與自己相符的共同記憶。 圖/鍾晨沅攝
《捩點》與過去共存 行為藝術現生命軌跡
藝文
第1688期
《捩點》與過去共存 行為藝術現生命軌跡
2018-11-14
【記者王昱翔台北報導】昏暗的展場中,行為藝術家陳思潔身著黑色洋裝、光著腳,將上半身伏貼宛若水缸的裝置作品〈枝枒永不腐爛〉,水缸中則有氣泡不斷自塑膠片黏合的「枝枒」中竄出。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的黃莉雅,其展覽《捩點》於10日及11日與陳思潔合作演出。期望結合行為藝術,並透過陳思潔在展品間的遊走與互動,為觀眾「導讀」《捩點》。 陳思潔以肢體觸碰〈枝枒永不腐爛〉的水缸,透過其身處水缸後方導致模糊的效果,營造水流中浮現的感覺。 圖/王昱翔攝「每個人都是由不同經歷的事件累積起來的。」黃莉雅說,「捩點」是過去事件發生過後,其情感與經驗存在於生命中,並與現在的自己共存的狀態。黃莉雅透過《捩點》回顧自身經歷,同時她也希望觀眾能由展品連結自身經驗。而此次與陳思潔合作演出,黃莉雅解釋,由於展品與行為藝術同時呈現,觀眾除了主觀地觀看展品外,也被迫觀察在同一空間的他人(陳思潔)如何感受展品。陳思潔拖著緩慢的步伐,遊走於黃莉雅的作品之中,她時而將臉緊貼玻璃櫃、時而於地面躺臥滑行。陳思潔表示,雖然表演在觀眾之間進行,但展演當下並不大會意識到觀眾存在,而會全然專注於自身的行為,彷彿進入另一個時空,她將此狀態形容為「很私密的事情」。而觀眾則可在旁隨意走動,選擇自己喜好的觀看角度,並藉由陳思潔的行為投射自身的經驗。 陳思潔於表演之中,不時停頓與抬頭凝視,希望觀眾能投射自身於其表演之中。 圖/王昱翔攝此次《捩點》共展出四件作品,黃莉雅說明,展品分別展現捩點的不同型態。如〈枝枒永不腐爛〉以玻璃水缸為容器,並於其中放入不斷竄出氣泡的塑膠枝枒。她希望藉此呈現,雖然人們以為過去的事件已經結束,然事件所帶來的後續效應其實還會持續發展、衍生,而無法再被干涉。如同水缸中不斷自行冒泡枝枒,已發展為自成一體的系統,不受干擾。 展品〈枝枒永不腐爛〉以玻璃水缸為容器,內部設置塑膠片黏製的管狀枝枒,底部則不斷向中空的枝枒灌入氣泡。 圖/王昱翔攝民眾黃莉茹說:「我第一次看到這種形式的表演,觀看者可以不受拘束地觀看表演者。」她表示,表演過程中,自己會隨著表演者移動,從每個角度觀看都可以產生不同的畫面。民眾陳皓翔則認為,近乎密閉的展場與行為藝術結合,使觀眾更能感受表演者的心境。
【專欄】曹馭博以死亡為題 詩作圍繞生命經驗
藝文
第1671期
【專欄】曹馭博以死亡為題 詩作圍繞生命經驗
2017-12-27
【記者薛惟中花蓮報導】咖啡廳厚重的木門被推開,清脆的鈴鐺聲劃破寧靜,店內每個人都抬頭望向門外,唯獨一人穿著一身黑,全神貫注地低頭讀著封面泛黃的楊牧散文集。那是就讀於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碩士班創作組的曹馭博,他以新詩探討死亡的永恆性。曹馭博今年以〈與蒂蒂復健一日〉(全詩見附錄)一詩拿下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成為歷屆最年輕的新詩首獎得獎者。困頓的生活影響曹馭博的創作,他曾同時面臨爺爺重病、親人自殘、朋友躁鬱及自己的失業。「這些事情的下個階段就是死亡,我很恐慌。」曹馭博說,他因此開始以死亡為主題寫作,並檢視人與社會間的連結。他說:「所謂死亡,就是好好過完一生,再告別人生。」「與其說我在追求死亡,不如說在追求一瞬。」曹馭博補充,生活困苦時,一旦有機會,他即便吃到嘔吐也強迫自己繼續進食,「因為我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他對於作嘔與吞嚥相撞的一瞬印象深刻,進而聯想到死亡。他認為死亡是一瞬的,且隨時接近著萬物,他說明:「因為萬物無法預知下一刻死亡會不會到來。」曹馭博的詩風格變化劇烈,初期因受楊牧影響,多以迴還複沓的形式抒發情感,但他自嘲,「我不像詩人,因為我很寡情。」他調整寫作風格,參考墨西哥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Octavio Paz)以自省為主軸的作品,將詩中的連接詞、形容詞去除,保留單純的意象以及強烈的象徵性,以此傳達自己觀看事物的方法。事實上,高中時的曹馭博對文學毫無興趣,且十分看不起新詩。「班上有個女孩讀瘂弦的詩,我當時還笑她白痴。」他笑說,當初覺得新詩是看不懂的東西。直到就讀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時,參與楊牧的座談,第一次被文學的力量打動。「我邊聽他朗誦邊覺得,這就是詩人!」這股感動促使他開始寫作,也在女友建議下開始廣泛閱讀,為寫作能力打下基礎。後來他更接下詩社的社長,日日讀詩、日日寫詩。 楊牧是引領曹馭博踏入詩壇的重要人物,曹馭博許多寫作觀念至今仍深受其影響。 圖/薛惟中攝曹馭博表示,最自豪的詩作並非得獎的詩,而是刊登於自由時報副刊的〈我害怕屋瓦〉(全詩見附錄)。他以屋瓦象徵避風港,但以「害怕屋瓦」傳達害怕失去生活庇蔭的矛盾。當時他得照顧病重的姊姊,卻因經濟困窘而無法滿足姊姊飲食的需求。「我狠不下心拒絕姊姊。」曹馭博眼眶泛紅,語帶哽咽地強調自己當時沒有落淚。他看著熟睡的姊姊,邊試著求援邊寫下這首詩。創作生涯中,曹馭博最為感謝幫助自己渡過財務危機的詩人許赫,以及時常提醒自己寫作準則的詩人廖啟余。「老一輩只會叫你多讀多寫,但廖啟余會逐字逐句地給你建議。」曹馭博亦受廖啟余「節制」的創作觀念影響,在寫作時並不濫情。曹馭博說:「天使在緊縛中最美,詩在蜷縮中最真誠。」曹馭博坦言,自己因為學識不足,無法以寫實為題材創作,才轉而書寫情感的一瞬,「但作品往往會變得太艱澀以及自溺。」他期許自己精進外語,以向更多國外的創作者學習,他說:「我不能只靠譯本去了解一個詩人。」此外,曹馭博透露,明年將出版個人首本詩集,目前仍在規劃第二本作品。「我還是會繼續寫詩,但我不會這麼執著去當一個詩人。」曹馭博表示,目前規劃畢業後先工作,再考慮繼續進修。從鄙視文學的莽撞少年到摘下桂冠的詩人,曹馭博的言談中,對詩的喜愛展露無遺,他露出微笑,肯定地說:「詩是永恆的,會讓情感永遠流傳。」 附錄:〈我害怕屋瓦〉◎曹馭博我向屋瓦禱告因為我害怕屋瓦.害怕飢餓害怕睡前的黑暗會吃了我但我無法吃下黑暗.害怕米飯是礦石鹽巴是血害怕牆上的壁虎吞下碎屑玻璃.害怕襯衫聚成一團領子變縐脖子也開始萎縮.害怕雨會變大太陽變老害怕詩會說謊或者什麼也不說.我害怕今天的害怕會繼續腫脹.我想逃跑──但我害怕逃跑倘若離開了屋瓦我會餓,衣服會縐雨不會離開詩會死.我不能逃跑因為我害怕屋瓦 〈與蒂蒂復健一日- 給罹患失語症的姊姊〉◎曹馭博復健室的人問我,是妳的誰?我是蒂蒂的弟弟什麼都沒關係了,什麼都霉──我只能以最少的利器保護蒂蒂.(我努力把妳的話從唇齒削下)醫生說,得用腹部嘻嘻吐一口氣。會不會痛?──人都走了,等候我簡短的說假如妳顛四倒三過目忘忘記得用最少的語言重新構築妳的居所藥是沒用,陪伴一定是藥.(妳把想說的話語藏進喉嚨)「嘗嗎?」我拒絕藥水拒絕半流質的食物。施予每個人都會醫生會,媽媽會,寫詩的人也會「我正嗎?」我說,施予者不屬於時間「正常嗎?」失語者的眼睛是雪是第一人稱的雪「我正常嗎?」人生正長,失語正常我還在躲藏,並天天構思該如何找到一個詞做為妳篇章的開頭.(妳把世界的錯亂抖出舌頭)醫院總有屬不輕的死亡反正我們是地球上唯一能苟同的姊弟記得小時候騎腳踏車跑進無輪的田裡。稻子來不及收割,爸媽向農夫對不起妳擋在我面前,說一切都是姊姊的錯姊姊得錯,得錯…….「──是失語症的錯」.從來就不是蒂蒂的錯。那晚,妳在房間角落堆起睡意又兀自打散上帝輕摳妳的後腦勺,失序的紅血球打翻了妳的刷版鉛字是紅,人生是紅妳再也無法成篇.(我將妳的話拼貼成形)復健室的燈就要襲蔑了明天,我還會再來「你還會載來明天?」當太陽升起時,我會載來明天,我會再來。要記得醫生說的,嘻嘻,吐一口氣記得妳,記得我,記得媽媽爸爸記得我是蒂蒂的弟弟記得用最少的語言重新構築妳的居所.鎖上病房的門時,我依稀聽見:「我是弟弟的蒂蒂……」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