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687期
街頭塗鴉 《越界》揮灑當代藝術叛逆
2018-11-08
【記者范莛威台北報導】「HIPHOP!」「ESCAPE!」彩色的字樣被噴在貨櫃的鐵皮上,一旁則有長達20公尺,以保鮮膜作為背景的塗鴉創作,由逃亡計畫藝術團隊所舉辦的《越界》塗鴉展,為台北當代藝術館噴上了一層「叛逆」的風貌。展覽從10月27日展出至12月23日,讓民眾可以了解塗鴉(Graffiti)的藝術形式。 SNG車上的圖樣和車前柏油路上的傳單象徵媒體的亂象,背後的腳則和主題「越界」做呼應。 圖/范莛威攝策展人、就讀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班的謝孟勳說:「塗鴉藝術在日常中,一直是處在灰色地帶,備受爭議的藝術形式。」在台灣,隨處塗鴉可依《社會秩序維護法》開罰,團隊成員、就讀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的蘇鈺閎也表示自己曾在創作時被逮捕。「我很欣賞英國的塗鴉大師BANKSY,一邊躲避警察,一邊在街角留下自己的足跡。」觀展民眾、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的杜欣芫則說:「若是少了警察和約束,也許這種藝術就會消失。〈越界Trespassing〉為展覽的主展品,以工業保鮮膜作為畫布,中間有一隻像要越出畫作似的帆布鞋。而在作品前方則設有一台塗鴉過後的SNG車與一段團隊特別鋪設的柏油路,SNG車上繪有攝影師,象徵媒體的力量龐大。謝孟勳解釋:「作品是想表示當今媒體帶風向的狀況,很多民眾聽到一點消息就跟風,看到黑影就開槍。」 兩位小孩張開大嘴做出大吼的動作,模仿作品上的塗鴉,透過攝影師與SNG車,希望觀者能自行判斷媒體資訊的真偽。 圖/范莛威〈WE ARE HERE〉則是團隊成員將六人各自的作品,放置在貨櫃內所組成,左半邊噴灑上五顏六色的「CHECK THIS OUT」、「PEACE」等嘻哈英文字句,為團員、就讀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的連翊庭所做,他表示作品中的文字,都是在創作時,隨時炸出的思緒,就像塗鴉一樣,並沒有規則與限制。 「THUG」、「GANSTER」等字眼噴在牆上,可以從作品中捕捉到各種英文字句。 圖/范莛威攝貨櫃右半部則設有許多不同的畫作、擺設品,如塗鴉風格的大樓,代表團隊進駐的工作室,另外一角則有一輛被漆過的火車模型,有希望作品被大眾所看見的意涵。蘇鈺閎說:「過去美國許多藝術家都曾在火車上作畫,這樣在火車行駛各州時,作品就會被大家看見。」觀展民眾紀彥孜說:「我自己覺得(塗鴉)很帥,可是很多人會覺得很亂,沒辦法接受。」謝孟勳表示,希望能讓大眾了解塗鴉藝術的魅力與話題性不亞於主流藝術。「這次的展覽宣示著塗鴉藝術正在『越界』,我們值得被肯定,我們正在崛起。」
藝文
第1668期
《地下人》立體化 彩繪貨櫃籲注重環保
2017-12-06
【記者阮怡婷台北報導】垃圾淹沒街道,巨型蟑螂攀附樓頂,創作者揭示,這是一世紀後的地球。繪本《地下人Sunkensapiens》,由四位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應屆畢業生創作,團隊受台北當代美術館邀請,將平面故事翻繪到貨櫃上,提供主題式空間,讓民眾一窺以環保為宗旨的繪畫創作。 台北當代美術館前,巨大的貨櫃塗繪著一世紀後的地球景象,黑色線條勾勒出垃圾海中穿梭的巨型蟑螂。 圖/阮怡婷攝「Sunkensapiens」由意指下沉的英文單字「Sunken」與智人學名「Sapiens」組合而成,中文譯名為「地下人」,是創作團隊為故事新創的人種名。繪本故事起源於一位地下人少年,在滿16歲的生日前夕,決定穿越五層地底世界,到從未見過的地面世界一探究竟。繪本中地下人世界雖為虛構,但創作者之一楊詩敏表示,故事最後附上一幅拉頁圖畫,內文彙整現代環保議題的相關資訊,例如:PM2.5、空汙、焚化垃圾、海洋垃圾等,「虛構故事外,還得附上真實的資訊,才會讓讀者在意這些重大危害」。 貨櫃空間內,角落裡堆積著寶特瓶、塑膠罐,營造街上的髒亂樣,牆上則另有四幅畫,針對時事評論當前的環保議題。 圖/阮怡婷攝《地下人》今年入圍新一代設計展的金點新秀年度最佳設計獎,並受台北當代藝術館邀請,延伸創作到貨櫃空間。起初於繪本時期,由成員楊詩敏、王思穎在八開圖畫紙上執筆作畫,再掃描到電腦填色,另兩位成員則負責排版及情節構想。《地下人》畫風線條細緻,畫中的垃圾及人物多以黑色線條勾勒且未上色,僅部分背景或物品填上灰色調、墨綠等,「用繁複的線條畫出垃圾、建築物的細節,可以營造出灰灰髒髒的感覺」。貨櫃表面凹凸不平,再加上彩繪期間連遇雨天,延伸創作到貨櫃後,更是一大挑戰。楊詩敏笑稱,夜裡還得請美術館幫他們打燈,遇上雨天則更克難,「雨水嘩地沿著凹槽流下,我們只能邊用抹布擦拭暈開的顏料再繼續畫。」兩週過後,他們才終於完成作品。貨櫃外壁如同書的封面,呈現出地面世界如海水般多的垃圾,貨櫃裡則設定為地底世界,畫有垃圾輸送帶,角落裡也有真實的寶特瓶堆積。 鐵壁內側畫著地底世界的垃圾分類生產線,一路延伸至貨櫃內部。貨櫃裡外的圖畫都吸引民眾駐足拍照。 圖/阮怡婷攝「好大隻的蟑螂!」民眾雷斯斐閱讀繪本時驚呼,環視貨櫃角落裡堆積著寶特瓶,內側牆壁塗畫出《地下人》世界中,地底人分類垃圾的輸送帶,他說:「在貨櫃內讀繪本,的確比較身歷其境。」他肯定《地下人》以環境議題為創作主軸,表示環保在現代社會的確是人人應當切身關注的議題。 《地下人》為開放式展覽空間,在車輛熙來攘往的街道旁,路過民眾都可以任意進出、駐足觀賞。 圖/阮怡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