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社論】與陸學術交流的紅線 應以賦權取代防堵
校園
第1817期
【社論】與陸學術交流的紅線 應以賦權取代防堵
2025-11-07
教育部近期重申大專校院辦理赴陸教育交流活動應注意事項,嚴格審查臺灣學生赴中國大陸進行教育交流。教育部公開表示「不鼓勵」,並要求各校落實事前登錄與事後回報,藉此「保障我國學生人身安全與權益」。政府或許立意良善,但警惕這些「政治紅線」卻有礙學術交流,並侵害民主社會強調的學術自由與個人自主權。 教育部要求大專院校秉持「對等尊嚴」原則辦理兩岸學術交流,並提醒各校要對大陸當局主動邀約活動(如全額免費或落地接待)「提高警覺」。而且,根據陸委會副主任梁文傑所述,教育部已向各校發布「兩岸交流活動自我檢核表」,要求檢核公告活動訊息及交流活動「有無違反法令規定或涉有政治性內容」,特別對主辦單位為陸方黨政軍或具政治性團體、名稱活動可能矮化臺灣地位,或接受不合常理的招待,要「審慎再酌」。 尤其對於陸方提供「不合理招待」,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公開表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認為中共持續透過各種高誘因管道招攬臺灣青年,乃是試圖透過文化與學術之名,遂其政治目的。然而,我國政府不斷畫出政治紅線,再三強調違法風險,並迫使大專院校建立繁瑣的自我檢覈與內控機制,同時遵守活動開始日一個月前登錄、結束後一個月內回報概況的規定。這種防不勝防的層層通報與審查,難道便能有效遏阻統戰風險?會不會反而阻礙兩岸的正常、互利的學術交流活動,以及促進彼此學習、相互理解的機會? 政府雖應對人民善盡提醒與保護之責,讓大專院校師生充分了解當前兩岸情勢與潛在風險,特別是中共頒布《保守國家秘密法》後,人身安全風險確實大幅增加。不過,政府政策仍須依循比例原則,衡量限制措施。事實上,憲法第十條明文保障人民擁有遷徙的自由,而交流與旅遊皆屬於自由移動的範疇。然而,在現行法規下,公立學校兼任行政職的教師若違規赴陸,情節重大者可能面臨一次記二個大過並免職的懲處。為了達到國家安全的目的,卻過度犧牲個人職業權益和自由。並且,儘管公立學校中未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和學生,依照法律赴陸無須申請許可或報准,但教育部仍有發函點名前往中國大陸之活動,大學需進行自我檢核。 這種全面的審查與提醒,實際上已在校園中造成了自我審查的壓力,導致寒蟬效應。教育部長鄭英耀也公開表示「反對、禁止,不應該交流只想到中國。」不僅傷害校園自治精神,也反映教育部對臺灣年輕世代擁有足夠的自主判斷力,缺乏信心。不僅如此,此種將學術交流活動無限上綱到國家安全問題,並以行政考核手段進行管束的作法,不但展現教育部的保姆式心態,更忽略學術交流的核心價值乃是為青年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與機會。如果我們把對岸的交流攻勢視為洪水猛獸,用保姆心態的過度審查來築起高牆,那麼這道牆最終將阻擋的不是統戰,而是臺灣社會的自信、開放與學術自由。 教育部應當相信台灣大專學生擁有自主權,且具備辨別學術交流與統戰的能力,不應以過度的審查與管制,扼殺大學生學術交流,以及拓展國際視野的機會。同時,台灣在學術上,也無法擁有更廣闊的國際觀,更無從了解大陸局勢。只有在開放的交流中,讓臺灣的經驗與價值自然展現,年輕人才能承接學術的接力棒,為包含兩岸在內的國際學術、教育交流尋求更良性的互動空間。 真正的民主自信,在於我們相信臺灣的年輕世代在獲得充分資訊後,能夠獨立自主地判斷和選擇。教育部應當將兩岸學術重心從「防堵」轉向「賦權」,透過深化「中國大陸識讀或兩岸關係課程」,教授更廣泛的社會、文化和政治認知,讓大專學生具備判斷力並充分了解風險。亦或提供專案經費補助,鼓勵學生拓展包含中國大陸在內的國際視野。
兩岸交流團惹議 學生組青抗盟抵制統戰思想
校園
第1710期
兩岸交流團惹議 學生組青抗盟抵制統戰思想
2019-10-23
【記者劉庭莉綜合報導】國立台灣大學學生會及台大研究生協會等學生團體,因不滿台大校方執意與中國的天津大學合作舉辦,疑似具有傳遞兩岸統一思想的海峽兩岸青年學生領導力論壇,16日於立法院舉行記者會,宣布組成「青年抵抗校園統戰聯盟」(以下簡稱青抗盟),呼籲全台學生及校方停止進行以交流為名,實則宣傳兩岸統一思想的相關活動。 國立台灣大學學生會、台大研究生協會等學生團體,舉行「拒絕參加統戰交流團,共抗校園中國因素」記者會,呼籲學生停止參加統戰交流團及旅遊團。 圖/青年抵抗校園統戰聯盟提供海峽兩岸青年學生領導力論壇由天津大學主辦,自民國100年起,便與台大進行交流活動。今年邀請台大、國立政治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淡江大學及輔仁大學的學生自治組織參與。不過學生組織發現,該活動企圖宣傳兩岸統一思想,拒絕參加。「我們在文宣與邀請函中發現,所有話語皆在傳輸『兩岸一家親』、『和平統一』等資訊。」輔大學生會秘書長黃亭偉說。台大學生會與台大研究生協會也認為,此營隊有宣傳兩岸統一意識之嫌,拒絕推派成員參與。但台大校方不放棄與天津大學的合作,另闢管道找尋願意出訪的學生代為參加,此舉更遭台大學生會反彈,並與其他學校的學生團體組成青抗盟,向校方抗議。黃亭偉指出,青抗盟不反對正當意義與學術交流的活動,但以學術交流包裝,傳輸兩岸統一思想,青抗盟無法接受。此外,此論壇由天津大學校方補助食宿、交通及活動相關費用,參與學生僅需自行負擔往返機票,單一學生補助高達萬元。加上此活動也由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台辦)贊助,因此,青抗盟質疑該活動與政治目的有關。「背後出資者目的不單純,統戰團(交流團)不只是學術交流。」東吳大學學生會權益部部長黃彥誠認為,該活動以學術交流的名義,促進台灣學生對中國及其政府的好感,間接使參與學生接受他們的政治語言、政治文化,影響學生的意識形態,恐對台灣的民主自由有相當程度的威脅。 國立政治大學統計學系鄧喻安參加台灣高校傑出青年北京考察團,於北京參訪時,被安排聽專題講座,主題為「兩岸邏輯與兩岸認同」。 圖/鄧喻安提供交流團補助經費高,往往是部分學生選擇報名的原因,但因不清楚交流團背後的經費贊助來源,導致發現活動內容與宣導政治理念相關,而感到有所落差。「看到便宜好玩就報名,結果不斷在宣傳總有一天兩岸會統一。」政大統計學系鄧喻安曾參加台灣高校傑出青年北京考察團,於出團期間,被要求上台朗誦余光中〈鄉愁〉,「而現在,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活動企圖讓參與學生接受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讓擁有不同政治立場的鄧喻安感到氣憤。 國立政治大學統計學系鄧喻安於「台灣高校傑出青年北京考察團」與其他團員各自介紹來自哪裡。 圖/鄧喻安提供曾參與中華傑出青年交流促進會北京暑期實習活動、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謝雅媜表示,中國主辦方要求參與學生填寫問卷,內容包括是否有感受到中國最近幾年的惠台政策,或是問對「兩制」台灣方案的建議等政治相關議題。「我認為協會的宗旨就是洗腦年輕學生。」不過謝雅媜也指出,若學生本身能夠堅定自身政治立場,很難受影響。「去不一定會被洗腦,但這種活動不必由台灣學校跟中國學校合作來達到。」曾參加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辦營隊「孔子行腳」、社會教育學系學生洪若菱認為,很多學生都是透過學校取得交流團資訊,但他認為學校沒必要協助招攬學生參加這類活動。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謝雅媜參加傑青會北京暑期實習活動時,去阿里巴巴參訪。 圖/謝雅媜提供面對來自青抗盟及參與學生的質疑,台師大及台大校方表示尊重學生意見。台師大秘書室公共事務中心技術師胡世澤說明,與中國大學彼此都是基於姐妹校的情誼才會互相邀請。台大校方則表示,此論壇活動依教育部來函相關規定辦理和公告,學校尊重學生的看法。身屬青抗盟的共同發起團體、台大學生會會長凃峻清表示,此類交流團「假學術之名,行統戰之實」已經存在許久。他表示,未來會去各校宣傳此類交流團的問題及因應方式。青抗盟也指出,未來他們會積極呼籲全台學生及校方停止宣傳兩岸統一思想的相關活動,並期望立法院完成相關立法工作,對抗名目與實際不符、宣傳政治思想的交流活動。為回應青年訴求,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蘇巧慧23日在立法院質詢,也指出中國以學術交流為名,實則宣傳兩岸統一思想的交流團問題,並建議各級學校主動揭露相關交流團資訊。教育部長潘文忠回應,不會限制與中國的交流活動,但將建立相關登錄機制,避免各校陷入中國圈套。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