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第1762期
藉藝術改變社會 北藝大生以繪本留存排灣文化
2022-01-03
【記者黃弈軒綜合報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社會實踐中心於25日在北藝大未來.傳統實驗基地 The FuturePast Lab舉辦2021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成果交流會,邀請校內師生分享地方社區及公共議題執行計畫成果,講述如何透過藝術達到社會實踐。其中一項獲得教育部USR補助的計畫〈Hi-Five Plus: 從北投平埔族群到屏東原住民的國際藝術對話〉(以下簡稱屏東原民藝術計畫)中,北藝大學生透過繪本轉譯排灣族織布文化,期望以此保存當地傳統技藝。「藝術社會實踐不是在強調藝術自身,而是讓藝術跨領域並連結至人權、民族等社會議題,轉向到社會當中與地方居民共同生活。」北藝大校長陳愷璜於開場致詞時剖析藝術社會實踐的意涵,他解釋,藝術是社會實踐過程的積極手段,而非目的。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社會實踐中心於25日舉辦2021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成果交流會,會中由北藝大校長陳愷璜致詞開場,講述藝術社會實踐意義與各計畫執行概況。 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社會實踐中心提供屏東原民藝術計畫由北藝大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學位學程教授張懿文擔任計畫主持人,並藉由張懿文及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江明親開設的〈文化資產的保存實踐與詮釋轉化〉課程,讓學生發想藝術材料,保存人間國寶許春美授予他們的排灣族織布技藝。 《Hi-Five Plus: 從北投平埔族群到屏東原住民的國際藝術對話》結合課程,帶學生走訪至屏東古樓部落認識排灣族文化。圖為學生學習排灣族傳統織布技藝。 圖/楊雅鈞提供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楊雅鈞於交流會中分享,與組員田野調查時看見許春美對於文化傳承的堅持,加上自己與組員具美術專業,因此選擇創作〈跟著Vuvu來織布〉繪本向7至9歲孩童推廣排灣族傳統文化,啟發排灣族小孩認識自身族群背景。他們轉譯許春美教授給他們的排灣族織布技藝,於繪本中畫出排灣族傳統石板屋、整經架(註ㄧ)及各織布紋路,並講述排灣族小女孩偶然聽見傳統整經歌(註二),找尋自身文化認同的過程。楊雅鈞指出,繪本的「圖像化」特性得以讓各年齡層輕鬆理解排灣族的傳統文化,而繪本成品最終也將回饋給當地社區及傳統藝師。註一:整經是排灣族傳統織布的步驟之一,需先構想紋路、圖樣的編排。註二:排灣族傳統古謠,為記憶布線順序的整經口訣。 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楊雅鈞以繪本做為藝術媒介,將排灣族傳統織布技藝的歷史意涵視覺化,讓孩童能輕鬆認識排灣族傳統文化。 圖/楊雅鈞提供 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楊雅鈞坦言,製作童書繪本的過程並不簡單,「因為繪本是要給小朋友閱讀,東西要轉化的非常簡單,但又不能失去原始脈絡,我們在文字整理上花了蠻久時間。」 圖/楊雅鈞提供除了以藝術創作保存地方社區的文化資產外,北藝大戲劇學系學生洪暐翔則是希望將藝術連結至現今社會,利用戲劇專業演繹當代社會議題,達到教育意義,「藝術跟人之間的距離是可以很近的,我們會思考如何讓觀眾更了解我們的作品意涵,並引發他們的共鳴,進而讓藝術改變社會。」〈文化資產的保存實踐與詮釋轉化〉課程已結束,「他覺得很感動。」張懿文分享許春美在課堂成果會上對學生作品給予的正面回饋,並提及未來將持續深耕屏東原民藝術計畫,與當地居民保持互動。陳愷璜也回應,各藝術社會實踐計畫目前雖已有具體成果,但仍值得繼續被投入,使大眾認識不同社區、議題的多元面貌,「這些計畫並不會因為一個年度而終止,它們總是可以開啟更多值得探索、實踐的細節。」他說道。
藝文
第1762期
藉藝術改變社會 北藝大生以繪本留存排灣文化
2021-12-29
【記者黃弈軒綜合報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社會實踐中心於25日在北藝大未來.傳統實驗基地 The FuturePast Lab舉辦2021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成果交流會,邀請校內師生分享地方社區及公共議題執行計畫成果,講述如何透過藝術達到社會實踐。其中一項計畫〈Hi-Five Plus: 從北投平埔族群到屏東原住民的國際藝術對話〉(以下簡稱屏東原民藝術計畫)中,北藝大學生透過繪本轉譯排灣族織布文化,期望以此保存當地傳統技藝。「藝術社會實踐不是在強調藝術自身,而是讓藝術轉向到社會當中與地方居民共同生活。」北藝大校長陳愷璜於開場致詞時剖析藝術社會實踐的意涵,他解釋,藝術是社會實踐過程的手段,而非目的。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中心主任王寶萱進一步補充,藝術社會實踐重視與社區間的連結,並將社區作為主體,藉藝術喚醒文化認同及發揚文化資產。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社會實踐中心於25日舉辦2021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成果交流會,會中由北藝大校長陳愷璜致詞開場,講述藝術社會實踐意義與各計畫執行概況。 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社會實踐中心提供屏東原民藝術計畫由北藝大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兼執行長張懿文執行,張懿文藉由〈文化資產的保存實踐與詮釋轉化〉課程,讓學生發想藝術材料,保存人間國寶許春美授予他們的排灣族織布技藝。王寶萱回應,此計畫能同時拓展北藝大學生平時較少接觸的藝術領域,讓他們領略不同文化之美,「排灣族的編織技法在學校裡沒辦法看到,這樣的學習經驗也是學生專業養成的一部份。」 《Hi-Five Plus: 從北投平埔族群到屏東原住民的國際藝術對話》結合課程,帶學生走訪至屏東古樓部落認識排灣族文化。圖為學生學習排灣族傳統織布技藝。 圖/楊雅鈞提供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楊雅均於交流會中分享,與組員田野調查時看見許春美對於文化傳承的堅持,加上自己與組員具美術專業,因此選擇創作〈跟著Vuvu來織布〉繪本向7至9歲孩童推廣排灣族傳統技藝,啟發排灣族小孩認識自身身份背景。他們轉譯許春美教授給他們的排灣族織布文化,於繪本中畫出石板屋、整經架(註ㄧ)及各織布紋路,並講述排灣族小女孩偶然聽見傳統整經歌(註二),找尋自身文化認同的過程。他指出,繪本的「圖像化」特性得以讓各年齡層輕鬆理解排灣族的織布文化,而繪本成品最終也將回饋給當地社區及傳統藝師。註一:整經是排灣族傳統織布的第一個步驟,需先構想紋路、圖樣的編排。註二:排灣族傳統古謠,為記憶布線順序的整經口訣。 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楊雅均以繪本做為藝術媒介,將排灣族傳統織布技藝的歷史意涵視覺化,讓孩童能輕鬆認識排灣族傳統文化。 圖/楊雅鈞提供 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楊雅均坦言,製作童書繪本的過程並不簡單,「因為繪本是要給小朋友閱讀,東西要轉化的非常簡單,但又不能失去原始脈絡,我們在文字整理上花了蠻久時間。」 圖/楊雅鈞提供〈文化資產的保存實踐與詮釋轉化〉課程即將進入尾聲,張懿文談到,日前已收到許春美的正面回饋,「他覺得很感謝,也很感動。」並提及未來將持續深耕計畫,與當地居民保持互動。王寶萱敘述,希望各項藝術社會實踐計畫結束後,當地居民能自發運作,但北藝大師生將繼續提供協助,陪伴社區活絡發展。「藝術是改變社會的力量,協助我們找到方法去解決他們對於自身的文化認同、保存,讓他們願意在地方耕耘。」王寶萱說道。
藝文
第1691期
別出「新」裁 南藝大手織布展融古今
2018-12-05
【記者徐卉馨嘉義報導】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纖維組聯展《手織布作爲服裝的向度》,展品材質均為手織布,以藝術服裝為主,包含織品作品。藝術家透過各自研究中外歷史服裝,結合現代生活經驗來創作,融合於織法與剪裁,展現出織品美感,也展出多項以女性經驗出發的作品。展覽於1日在嘉義好思當代文創藝術館開幕。手織布不同於織法制式、組織極為緊密的工業布,自由的織法與寬鬆的組織,凸顯線材的性質與外觀,創作者也可嘗試更多特殊設計。南藝大應藝所學生周穎萱作品〈1+1+1〉。作品運用棉、麻與蠶絲線,以三層織法織出大小、形狀與顏色均不同的圖樣,結合在同一塊布面,而最上層的黑白格紋的布料,則營造出鏤空效果。 周穎萱作品〈1+1+1〉,三層織技法呈現出層疊結構,展現手織布可自由創作的特色。 圖/徐卉馨攝南藝大應藝所學生邱敬婷藝術服裝〈現代藍衫〉的手織布,運用客家織品裡廣泛應用的藍染,聚焦於紮染與縫染等布面表現手法。邱敬婷表示,作品以他的客家身分與女性經驗出發,在縫製時參考傳統藍衫寬鬆的方衣版型。觀眾、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學生陳冠良表示,服裝設計相當耐看,且可以感受到創作者加入的客家元素。然而邱敬婷不停留於探討傳統藍衫的歷史,進一步嘗試「新藍衫」的各種可能性。下擺、袖子長度均以現代著裝習慣來設計,且區別於傳統藍衫緊窄、壓縮住喉嚨的領口,改以寬鬆領口的設計,象徵著現代女性應有的發聲權利。 邱敬婷作品〈現代藍衫〉袖子、下擺的長度與領口寬度設計都符合現代人生活習慣。 圖/徐卉馨攝藍底布料綴滿白色花朵,意寓對美好生活的祈求,南藝大應藝所學生白綾釗的藝術服裝〈寄情物語—肚兜上衣〉,不同於現代運用肚兜元素的服裝,多為呈現女性曲線與柔媚的禮服,他希望肚兜上衣回歸到日常生活中,所以將肚兜綁帶的位置放低、放鬆,設計成女性可以在一般場合穿著的寬鬆服裝。「我不想呈現完全女性化的作品。」白綾釗說明,現代女性應可以選擇更中性、穿著自在的服裝。 白綾釗作品〈寄情物語—肚兜上衣〉他也釐清歷史中肚兜其實並非女性專屬。 圖/徐卉馨攝 「跟爸爸開車出遊,在路上看到亂開車的,都會說『嘿查某欸(那是女的)』」 南藝大應藝所學生劉盈妡說。他的作品〈11〉以自身生活經驗為發想,創作出女性開車時使用的袖套,作品融入黑色、修身、鬆緊交叉運用的歌德風元素,袖套上緣採荷葉邊設計,同時呈現女性溫柔與俐落的印象。 劉盈妡解說作品〈11〉,以冰絲線手織製作的袖套,自述理念為「剪裁與裝飾代表著身為女性的驕傲與溫柔。」 圖/徐卉馨攝展覽中呈現手織布多元的運用手法,策展人、南藝大應藝所張思敏說明,目前纖維藝術領域中手織布仍多停留於平面應用,很少會繼續發展成服裝或者立體結構作品,「從線材延伸想像至服裝,突破了藝術與工藝應用的界線。」他也表示,希望引導觀眾從手織布的層層結構,進一步關注到服裝一片片的剪裁結構,擴大對服裝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