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震盪之前》再現工廠景象 重組廢棄物緬懷消逝記憶
藝文
第1776期
《震盪之前》再現工廠景象 重組廢棄物緬懷消逝記憶
2022-12-22
〈偏軸華爾滋〉垂掛的炭筆隨旋轉軌跡在純白牆面劃下一道道黑色弧線,牆面如同一幅繪畫作品。 圖/何予攝【記者何予綜合報導】「在我的作品中,隨機性一直都蠻重要的,我希望它是浮動的,甚至是會壞掉的。」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的鄭文豪創作《震盪之前》,在2022臺北美術獎獲得入選獎。作品自12月10日至2月19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室3A、3B展出。鄭文豪重新組裝拾得廢棄物並結合動力裝置,重現過去家中工廠機台的身影與聲響,藉以緬懷隨時代淘汰的家庭記憶。麥克風架裝設著規律旋轉的馬達,上方以銅條綁著炭筆,隨著旋轉軌跡在純白的牆面上劃下一道又一道黑色弧線。展期間,鄭文豪會不定期更換動力裝置〈偏軸華爾滋〉炭筆並微調麥克風架擺放位置,讓痕跡慢慢佈滿純白的牆面。「重點是在空間中留下一些痕跡。」鄭文豪重視廢棄物隨時間消耗殆盡的過程,因此在作品中使用炭筆、陶土塊、泡泡水等物件,藉此讓物件隨時間與過程消耗的特性被呈現在展場中。 鄭文豪重視廢棄物隨時間消耗殆盡的過程,因此使用陶製指頭。陶土塊在敲擊琴鍵時會產生碎裂,每次敲擊的位置、精準度和重量都會隨時間發生變化。 圖/何予攝鄭文豪將馬達、中古鋼琴、大型機具拆卸下的風管組合成複雜的大型拼裝物〈暗渠迴旋〉,透過凸輪裝置(註)和陶土製手指在琴鍵上敲擊,不和諧的音符與馬達敲擊響鈸的聲響貫徹展間。他透過拼裝動力機械和樂器,呈現工廠消失前吵雜、混沌的環境聲。「一開始以為他要彈奏什麼曲子,仔細聽又沒有,可是會意識到他在高音和低音的安排上還是有一點順序。」現場觀眾劉書妤表示,樂器聲響以及運轉中的機械讓他聯想到規律運行的宇宙。註:凸輪透過設計的不規則輪廓曲線,可使從動件產生預期的運動規律或傳送動力,被廣泛運用於各種自動化機械裝置中。鄭文豪家中曾經營傳統產業工廠,後因產業轉型被迫淘汰,轉為經營中古鋼琴買賣。「工廠一樓大型機具在運轉的同時,二樓會有工整的音律在彈奏,聲響是非常混雜的。」鄭文豪透過此展將記憶與過往的感官經驗融入創作,將其轉化為作品〈暗渠迴旋〉,他表示,記憶中混雜的身體感受,遠大於拼裝藝術作品的複雜程度,「那個吵雜、混沌環境的消失,確實對我有影響。像是有個身體記憶消失了。」他說。 〈暗渠迴旋〉中撿拾來的物件雖被丟棄,卻仍留有部分功能。鄭文豪保留其剩餘功能性並重新組織其用途,例如兩側的拐杖和斷掉的木製椅腳仍作為支撐功能被使用。 圖/何予攝「我不是要把它重現出來,而是用我會的語言去表達消逝的部分。」鄭文豪以自己的成長背景作為材料,希望透過作品呈現出物件隨時間變得無用的過程,來回應自家工廠隨時代淘汰的過往。他也認為,即便廢棄物重新組裝後無法產生實用價值和意義,但當觀眾思考作品帶給自身的感受,這個存在狀態就是有意義的,「雖然它們被丟棄了,可是在這刻又被我拉回來。」他說。 炭筆留下的黑色線段如同五線譜,與空間中的聲音相互呼應。展期間,鄭文豪會不定期更換炭筆並微調麥克風架擺放位置,讓痕跡慢慢佈滿純白牆面。 圖/何予攝
水墨臨摹工地場景 「供帝居」訴階級落差
藝文
第1668期
水墨臨摹工地場景 「供帝居」訴階級落差
2017-12-06
【記者謝宜臻台北報導】「施工危險,請勿靠近。」黃底紅字的警示帶在卷軸型式下橫跨展間兩道門,「2017臺北藝術獎」優選作品《供帝居》,在台北當代藝術館「搭建」起水墨與工地場景共同構築的廳堂空間。 工地的藍白帆布以水泥繪成的龍,在《供帝居》中成為古時帝王廳堂中用以彰顯尊榮的地毯。 圖/謝宜臻攝警示帶背面的水墨畫以水泥為素材,臨摹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質地厚重的水泥,層疊著白色與不同色調的灰色,細膩勾勒名畫中熱鬧的街道及過橋人們的身影。一般展覽中用以防止民眾破壞作品的「請勿跨越」字樣,在《供帝居》則是以細狀警示帶取代,告知觀者此地「正在施工」。 「施工危險,請勿靠近。」警示字樣同時告知在未來工地中的建物將落成,警示帶背面則為以水泥作為素材,臨摹《清明上河圖》的水墨作品。 圖/謝宜臻攝展區兩側擺滿零碎磚瓦、玻璃,以及工人留下的菸蒂、空寶特瓶,其中錯落以水泥塊拼接所模擬的太湖石,展現古時庭園與當代工地兩種場域交會的視覺趣味。作品也以工地元素與水墨的結合,引出工地工人與賞玩字畫的文人雅士之間,階級落差的無常。《供帝居》創作者、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洪瑄表示,水墨與工地元素結合的靈感,來自先前因受傷而往返醫院的經驗,「常看見醫院新大樓的施工場景,便透過視覺的聯想力將工地物件改裝。」洪瑄認為作品從工地發想別具「台味」,也是嘗試呼應現今水墨教育中,期許學生細膩臨摹古代畫作時如何獨具台灣特色。 紅白塑膠袋為盛裝便當的常見物件,在《供帝居》中左右兩側各九張,上有菩提葉形狀的十八羅漢圖。 圖/謝宜臻攝觀展民眾黃詩軒表示,《供帝居》中檳榔盒包裝上的女子,身著水泥繪成的仕女衣,是他認為《供帝居》中最「接地氣」作品,十分符合台灣工地文化,同時也是藝術創作中少見的媒材。2017臺北藝術獎評審蕭淑文表示,《供帝居》使用傳統水墨臨摹技法,但以生活中廉價物件作為材質,他認為其中的衝突性詼諧地給予觀者一種「都市遺跡」的感受,並點出都市文明的創造,可能因人類過度使用大量生產的工業化製品,而處於崩毀的狀態。 《仕女連屏-西施們》為《泥茶几》上頭的檳榔盒連體,包裝上一面為女子穿著清涼的原照,另一面則為洪瑄繪上水泥古裝的仕女樣貌。 圖/謝宜臻攝 洪瑄在貌似龜殼的黃色工地帽,以水泥繪上甲骨文的字樣,串接古今相似的物件。 圖/謝宜臻攝《供帝居》的20件作品,同時也探討水墨的正統性問題,洪瑄說:「人們談當代藝術的時候不太會提到水墨。在東亞,大家會覺得水墨要承接過去的發展脈絡。」如果水墨作品過於新穎特殊,「有些前輩就會認為這就不是水墨了。」但他期望眾人能更輕鬆地觀看並嘗試思考,水墨即使不以筆、墨、紙張作為創作基礎,是否具發展潛力。 《21世紀屏風-臨摹五代黃荃寫生珍禽圖》以禁止停車的告示牌與水泥進行創作,連結「保護」珍禽與「禁止」停車之間的護衛意象。 圖/謝宜臻攝 《21世紀三連屏風》以乙種圍籬作為創作素材,保一面原有小花小草插圖的畫面,另一面則畫上靈感源自於關渡宮宮廟形象的水墨圖。 圖/謝宜臻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