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專題
第1676期
排球再出發 盼企業挺身促職業化
焦點
2018-05-02
【專題記者林宸佑、劉芳妤、謝羽蓁、謝佩如綜合報導】排球在台灣並非冷門運動,我國女排代表隊在2017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獲第四名佳績,創歷年之最,使國內掀起一波排球熱。而我國最大型的排球賽事-永信杯,近五年報名隊數成長近四成,去年共385隊報名,同樣突破歷史紀錄。即使接觸排球的人數逐年增加,但排球在台灣尚未職業化的情況下,排球員常需擔憂其職涯發展,因而選擇離開排球場。<b>練球兼工作 <b>企排球員的一天雙手緊握、伸直手臂,將排球上打來回做球,最後送上一技扣殺,得分!三月中甫落幕的企業十三年甲級男女排球聯賽(簡稱企排),男、女子組冠軍全由台灣電力公司所組的隊伍包下。國內目前共有九支隊伍參與企排聯賽,總計108位球員。其中只有三支球隊真正由企業組織而成,分別為台電、男女排球隊及長力男子排球隊。其餘則是由企業冠名贊助的學生球隊,例如:台灣美津股份有限公司培訓臺灣師範大學男排、桃園石易窯業股份有限公司則贊助中原大學男排等。在企排賽場上奮力拚搏的選手,並非全職排球員。從企排元年(2004年)就存在的台灣電力公司男子排球隊,是歷年稱霸企排最多次的隊伍。台電男排訓練員葉志堅表示,台電排球隊的球員皆是公司正式員工,早上上班、下午練球,工作和練習時間規律,且有穩定工作及收入來源,球員不會在工作及打球間陷入兩難。葉志堅也提到,選手退役之後,仍可以繼續待在台電上班。不過,要進到台電排球隊,須通過學科、術科考試,還要經過口試,確保球員素質。 長力男子排球隊出戰企業排球聯賽,球員在場上奮力拚搏,打出精采比賽。圖/長力男子排球隊提供這兩年投入企排的長力育樂男子排球隊,是企排男子組中較年輕的球隊。為落實球隊在地化發展,隊中球員皆為台中籍。在訓練選手方面,長力男排助理教練莊教練表示,長力男排球員白天自行上班、上課,一週會練習四天晚上。<b>台灣球員迷惘的排球生涯目前仍有不少球員以學生身分參與企排賽事。中華民國排球協會認為,學生選手須兼顧課業,平時上課無法安排賽程,假日完賽後又得趕回學校上課,增加學生精神與體力負擔。學生選手比例過高,恐提升企業排球隊培訓困難度。擔任排球球評十餘年、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運動學系副教授邱金治為台灣首位旅外排球員,她曾在日本鐘紡(佳麗寶)實業女子排球隊受訓。邱金治觀察,日本企業所組織的球團讓球員僅專注於練球。在球員的球季或職業生涯結束後,他們仍能待在該企業工作,保障球員的未來生涯發展。然而,台灣的企排隊伍僅台電排球隊能保障球員退役後的就業權益,邱金治說:「當排球員打到大專院校後,我不知道這批球員以後能夠做什麼。」她指出,當排球員大學畢業後,考量未來職涯規劃,常導致大批球員必須離開球場。<b>缺乏企業支持 排球難以職業化近年來,國人對於排球的關注程度逐年上升。邱金治指出,目前台灣基層排球員的球技已達一定水平,但卻缺乏舞台一展長才。因此她認為,排球應走向職業化發展。然而,中華排協認為,目前國內排球的基本條件仍未到達職業化水準。排球職業化需具備多重條件,例如:願意投資的大企業、精采的比賽內容、足夠的選手來源及球迷、電視的長期轉播等。中華排協表示,目前還是先以企業聯賽為基礎,培養更多優秀選手。至於國內企業是否有意支持排球職業化,台電訓練員葉志堅坦言,因台電公司屬於國營企業,發展排球是為配合政府體育發展。在考量企業發展的前提下,台電公司不一定會加入排球職業化的行列。而長力莊教練則指出,長力男排現階段規劃讓球員進入公司工作,讓球員屬於該企業正式員工,對球員的生涯較有保障,「畢竟運動選手生涯有限。」 長力球員高高躍起發球,架式十足,帥氣英姿吸引球迷關注。圖/長力男子排球隊提供倘若排球真走向職業化的那天,又有什麼挑戰等著它?我們將以國內當前唯一職業化的運動-棒球作為參照,也許職業化後的運作不如想像中簡單。<b>運動職業化的借鏡 <b>以中華職棒為例 中華職棒在國內擁有大批球迷,平均每場有6000名左右球迷入場觀看球賽。圖/劉芳妤攝「其實棒球當時在台灣會職業化,只是因應國人的需求」,中華職棒大聯盟會長吳志揚坦然地說。1990年被稱為「職棒元年」,於此之前,台灣早已有三級棒球(少棒、青少棒、青棒)及成年棒球。隨著賽事進行,亦培育出許多優秀教練及選手,他們時常代表國家征戰,但比賽後卻鮮少有舞台能再展長才。因此,在時任兄弟大飯店董事長洪騰勝的大力奔走下,終於促成棒球職業化,中職聯盟也應運而生。棒球在台灣之所以能職業化,吳志揚說明,擁有足夠的棒球球員為首要條件。「你總不能說要發展職棒,國內卻一個球隊、一個球員都沒有,讓世界各地的人來打。」他也指出,一支球隊的經營,相當仰賴企業的支持。目前國內一支職業棒球隊一年的營運成本高達新台幣三億元,是業餘棒球隊的十倍。吳志揚因而認為,一支球隊要能順利營運,「本錢要夠厚。」事實上,國內目前有四支職業棒球隊,包含中信兄弟、富邦悍將、統一獅及Lamigo桃猿隊。吳志揚直言,「每年就是賠多賠少,其實不容易賺。」他說明,球員薪資為主要支出。有些球員年薪動輒千萬起跳,再加上考量台灣消費水平問題,入場票價親民化,常因入不敷出而導致財務赤字。當母企業面臨虧損壓力,它是否願意繼續支持球隊,全仰賴老闆的意志。不過,吳志揚盼望企業主能反向思考。假使一年虧損一億元,但該年度有近百場比賽、每場數千人入場觀看,再加上電視轉播,甚至能替球員打公益形象廣告,「你有一整年的廣告效果,是划算的。」吳志揚也談到,職業運動不僅是場比賽,更是一場秀。比賽中,除了球員的球技要好,行銷團隊也是球隊不可或缺的要素。他指出,球隊是商業化的。因此球場內的聲光效果、動線安排規劃等,都可能影響票務收入。「你要讓人家進到球場,有很好的享受。」行銷團隊更要設法販售周邊商品、經營社群網絡、塑造明星球員。不過,吳志揚強調,「戰績」仍是球隊能否成功經營的決定性因素。若缺乏亮麗戰績,球迷也難以死忠的支持一支球隊。 中華職棒球隊致力週邊行銷。中信兄弟於松山開設實體店面,販售球隊週邊商品。圖/劉芳妤攝<b>創立中職聯盟 <b>力保賽事公平性目前我國職棒的例行賽事主要由中華職棒大聯盟統一規劃。吳志揚談到,聯盟之於國內四支職棒隊伍,為一中立客觀單位,「我們要負責所有的裁判、播報紀錄、場務,甚至是發生事情的仲裁。」此外,聯盟還需討論技術規則,召開總教練會議、球團會議等。維持四支球隊的「戰力平衡」也是聯盟的任務,吳志揚表示,若勝差過大,恐怕影響球迷觀賽意願。聯盟因而訂定S型選秀制度,由前年度戰績排名末位的球隊,優先在選秀會上挑選球員,「讓你選最好的狀元走」;另外,為提升優秀球員流動率,也設立自由球員制度,希望能讓球隊間維持五五波的戰力。<b>職業與業餘的抉擇 <b>生涯待遇兩樣情職棒球員在場上打得賣力,但生涯卻充滿變數。國內共有12支業餘球隊及四支職業棒球隊,吳志揚坦言,選擇加入職業球隊是種冒險。職業球員薪水雖較業餘球員高,但球員生涯結束後,工作機會較無保障。他進一步說明,像台灣電力棒球隊、合作金庫棒球隊等業餘球隊,球員在職期間還會安排時間練球。他們雖月領固定薪水,但退役後仍有穩定工作及退休金。不過,職棒球員退役後的發展仍相當多元。吳志揚說:「你可以轉教職、防護員、球探,甚至當運動經紀人。」薪水雖不比當球員來得優渥,但棒球圈內,亦不只有球員一項工作。業餘棒球隊的作法與現今企業排球運作的概念相似,不過,邱金治指出除台電排球隊外,其餘多為企業支付該球員薪水至球季結束,球季若為三個月,就支付三個月薪水。她說:「這場球季打完了,這個空窗期球員要做什麼?」因此,邱金治認為排球職業化應借鏡日本的做法,保障球員的職涯發展。<b>企業支持與否 端看國際賽果「關鍵點是企業必須站出來。」邱金治認為國內排球員的技術水準及觀眾人數都不成問題,但缺乏資金挹注,反倒讓台灣流失許多優秀排球員。民國99年加入台電女子排球隊、代表台灣出戰世大運女排項目的自由球員楊孟樺也認為,由於現在台灣的體育環境還是以「結果論」為主,所以台灣發展排球的首要目標,必須先在國際賽上取得好成績,才會有企業主願意贊助、支持球隊。目前我國男排在國際上,曾獲2015年亞洲排球俱樂部錦標賽(亞俱盃)冠軍;而女排也在去年的世大運上,拿下第四名的佳績。企業資金投入是維持球隊運作的重要元素,永信藥品公司長期舉辦國內大型排球賽事-永信杯。永信整合行銷總監孫顯偉表示,企業願意贊助球隊,除考量曝光成效,也會從自身產品定位出發,贊助與企業品牌相連結的運動隊伍。而永信藥品即使長年舉辦排球賽事,目前並未打算組織排球隊,但未來永信杯仍會以免報名費的參賽方式,鼓勵大眾接觸排球。長力莊教練也補充,長力育樂公司一年大約花1500萬培育球隊。除了轉播金和由電視、網路轉播所積累的企業名聲,幾乎沒有其他回饋。<b>場地不成難題 售票為當務之急運動賽事的票務收入,亦為球隊資金來源。邱金治指出,企排13年首度移師彰師大體育館舉行,「我們學校的場館站到連二樓都滿,算下來也都是一、兩千人。」然而,往年企排並無售票機制,也無法將票券收入回饋球隊、球員、電視台及承辦單位等。她因而認為,國內大型排球賽事,應從免費入場改採售票模式,讓更多人願意投入排球產業。中華排協也談到,企排13年季末才首度嘗試售票,全票票價為150元。而本次售票「收到不錯的效果」,至於企排14年是否進行全面售票,中華排協將另行討論。就排球場地而言,邱金治說明,企排13年的比賽場地包含新北市立新莊體育館、屏東縣立體育館等地,國內排球場館足夠且交通易達性高。因此,場地並不構成國內排球發展的難題。<b>推廣排球 <b>FOX<b>首度轉播企排賽事 企排13年,FOX體育台首度在有線電視轉播企排聯賽。長力出戰國訓隊,獲得勝利。圖/長力男子排球隊提供本年度的企排賽事(企排13年)首度由有線電視台-FOX體育台全程轉播。為協助台灣排球運動的發展,FOX體育台公關羅嵐表示,FOX自2015年開始轉播國內大型排球比賽,如高中排球聯賽、大專排球運動聯賽等,今年更將轉播範圍擴大到企排賽事。邱金治肯定FOX今年電視轉播企排賽事,提高排球曝光度。就企排收視表現而言,羅嵐指出,由於是第一年轉播企排,並沒有刻意關注電視的收視率。但也因為國人並非特別熱衷排球賽事,連帶影響廣告廠商投入排球賽事的意願。雖然短期收視率可能不高,但邱金治指出,緯來電視台也曾轉播排球比賽。起初,電視台遭受虧損壓力,轉播三、四年後收視率穩定提升,她因而期許台灣的電視台能長期轉播排球賽事。羅嵐也說:「這(轉播排球)部分我們秉持推廣的態度」,未來FOX仍會與中華民國排球協會合作,促進排球運動的發展。
體育
專題
第1657期
「拳」面出擊為國爭光 顛簸的拳擊職業化之路
焦點
2017-06-13
【專題記者王若璞、翁芊儒、劉俊華、李怡瑤、楊旻蓁、曾品媛綜合報導】左手一揮,右手一勾,汗珠被離心力甩出臉龐。利育哲從小生長在台中清水打拳擊校隊,潛力被教練挖掘後,一路以優異成績拼到亞運殿堂。2016年意識到自己面臨規劃人生下一階段,總是與奧運資格擦身的他決定面對現實,從國家隊退休,帶著遺憾轉職當教練。在他退休不久後的里約奧運上,看到同在國家隊受訓的賴主恩站上了他夢想已久的奧運舞台,那股淡淡的遺憾化為頹喪的懊惱,總是想著「要是再堅持一下,搞不好會是我!」。在拳館當教練的日子,利育哲忘不了擂台上的馳騁,他知道自己不重返擂台絕不甘心。他沒有沮喪多久,便遇到了現在的經紀人、他以前的學長蘇孝肯,幫助他轉向職業舞台。在中國職業擂台上奮鬥,利育哲的目標只有一個:登峰造極、力拼最高殿堂奧運! 從業餘轉職業選手的利育哲,在肯將拳擊運動訓練中心受訓。翁芊儒/攝利育哲是台灣少數同時歷經業餘及職業的拳擊選手,要這在兩者間轉換並不容易。「業餘」兩個字,可能會讓大家聯想到市井素人,但在拳擊的世界裡,「業餘」指的是「非職業選手」,國手即是業餘選手,退休後可能轉職教練、老師或轉行。「職業」指的是有經紀人、固定薪水等待遇的選手,參加國際組織或各地認證的賽事,類似職業高爾夫球選手。 拳擊選手可分為兩類,業餘(專業)選手以及職業選手,兩者從培訓、賽制,到出路大有不同。從賽制來看,一回合同樣是三分鐘,業餘選手僅三回合定勝負,職業選手則由四至十二回合不等。朱煦清強調,回合數與實力強弱無關,僅是比賽目的不同:業餘選手追求的是技巧的快、狠、準,還有個人的積分,其過於瞬間性的取勝,使得一般觀眾較難看出技巧的精彩性;職業選手的對戰則傾向娛樂性,將賽程拉長到業餘選手的兩至四倍,放慢時間增加可看度,也能讓觀眾在賽況起伏中有共鳴。中華民國拳擊協會理事長李武男指出五十年前的拳擊比賽,賽況熱烈、需要購票才可前往觀賽。國內目前的業餘比賽,如台北市中正盃拳擊錦標賽、全國總統盃拳擊錦標賽等,參加選手多是為了累積出賽成績,較無娛樂取向。在陳念琴、賴主恩挺進里約奧運之前,媒體關注度亦不高。朱煦清表示,比賽現場通常氣氛緊繃,選手的出拳不是為了炫技,是為了自己的未來,除了選手、親友團以及裁判外,基本上不會有觀眾進場觀看太過技術性的比賽。冗長的長官致詞、為迎合官僚作風要求選手集體在台上「罰站」等過於僵化的開幕流程,亦不符合比賽的娛樂效果趨勢。為什麼拳擊在台灣尚未職業化?拳擊潮流在2008年北京奧運後開始襲捲亞洲,許多亞洲國家紛紛拓展職業賽市場,目前唯一WBO世界職業拳擊賽的台灣區裁判、現職中山拳館館長朱煦清表示,武術項目中,以拳擊最能接軌國際,在國際間也是職業化相當成功的運動。台灣不乏拳擊好手 ,但職業化的腳步十年來仍舉步維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扭曲價值觀,扼殺許多體壇幼苗於搖籃。此外,許多人對拳擊存有「血腥暴力」、「沒文化」的刻板印象,不利讓職業拳擊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娛樂賽事。近年來,拳擊透過「運動健身」的形象,在各拳館、健身房開課,去汙名化漸有成效。利育哲的經紀公司、肯匠拳擊運動訓練中心即設兒童拳擊班,希望親子共同體驗拳擊的樂趣,打破「打拳就是打架」的刻板印象。儘管拳擊的推廣成效漸顯,受關注度仍不足,在缺乏市場的情況下,資金短缺為主要問題。以中國新興的職業拳擊賽為例,主要推動者「SECA盛力世家」作為主要推動企業,整合經紀、舉辦賽事、提供諮詢、投資視頻整合等業務,長期挹注資金並從中獲利。反觀台灣,企業贊助體育賽事可以節稅,但目前拳擊觀眾過少,少有企業有興趣投資。台灣曾在十多年前舉辦全國性職業賽,選出第一屆拳王,但隔年的賽事卻不了了之。朱煦清表示,當年台灣拳擊較欠缺與國際職業賽接軌的機會,拳王無法往國際發展,機會受限。臉書「發現拳擊」小編B表示,當年主辦單位一片熱心,可惜對於職業比賽的流程以及細節尚未徹底了解,整體賽事手忙腳亂。除了過磅前的健康檢查不夠嚴謹外,提供的手綁帶(handwraps)長度也短於國際標準,亦沒有cut man(場上協助選手的專員)在旁協助,讓選手無所適從。在國外,職業賽分工相當精細,台灣過去嘗試舉辦國內職業比賽時,卻出現由同一組織包辦舉辦比賽、推派選手、指定裁判的現象,「球員兼裁判」,分工不清。小編B認為,業餘選手可以嘗試轉型成職業選手,闖蕩各大職業賽,累積一定名氣後再將職業拳賽帶進台灣,待臺灣市場穩定後再談後續專業分工。業餘選手的未來有什麼可能性? 現為拳擊教練的何春德苦笑表示,優秀選手進入大學後,大多過著自生自滅的生活,若沒有取得國際賽事級的榮耀,出社會後往往只能從事非本業的工作。台灣拳擊尚未職業化,在拳館擔任教練,薪水較不穩定,也與專業不成正比。體保生以優異的體育成績進入大學,過了出賽年齡後就必須面臨轉行的難題。如何克服市場、資金、制度、價值觀差異,走向接軌國際的拳擊「職業化」,讓臺灣拳擊選手能夠擁有長期的職業生涯,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