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赴陸交流須通報 引學術自由遭限之疑 
校園
第1818期
赴陸交流須通報 引學術自由遭限之疑 
焦點
2025-11-14
【記者鄭丞傑報導】國立政治大學國際合作事務處(以下簡稱國合處)於10月30日向全校寄送通知信,提醒學生凡參與中國大陸的教育交流活動,均須依教育部規定上網登記,部分人士質疑此舉限制學術自由。 教育部於2019年建置「赴陸教育交流活動登錄平台」,以掌握學校及學生赴陸交流的基本資訊,作為行政管理與安全考量依據。立法委員吳沛憶國會辦公室主任陳中寧說明,由於有多起國人遭陸方有關部門非法扣押、留置、盤查等案件,中國大陸因此被標記為橙色警戒國家,教育部此舉是為保障學生安全。根據規定,學校必須在活動起始日一個月前,完成包含視訊交流在內的所有活動登錄。登錄內容涵蓋活動名稱、地點、雙方承辦單位、交流時間,並要求上傳活動公告與行程表等相關資料;在經費方面,須註明金額及來源。活動結束後,也需回報活動概況。 政大廣播電視學系學生小李(化名)今年到中國實習時,中途突然被告知需要通報赴陸行程,他詫異道:「覺得有點錯愕,像是犯了錯一樣。」他表示實習過程中有同學在網路上比較高調,疑似遭人向教育部反映。政大新聞學系學生小欣(化名)則將於年底赴中國參加新聞獎,登錄流程是由該系助教協助。「現在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比之前緊張。」他表示能理解通報的目的,但同時也可能影響到學生與中國進行學術交流的意願,他分享此次行程便有同學因家庭背景敏感而選擇不參與。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教授蘇偉業則對通報的活動形式有所質疑:「視訊交流要通報的話,那麼電子郵件要不要通報?」他認為透過通訊網路的交流缺乏明確定義,若所有形式都需通報會過於繁瑣。立法委員葛如鈞表示教育部未敘明通報與否的後果,繁瑣的程序也會打消學生的交流意願。他相信學生有足夠的能力辨別與查證,葛如鈞強調:「我認為教育部應該對於大學生的識別能力有信心。」 通報機制也遭質疑有限制學術自由的風險,葛如鈞認為制度會使學生傾向於自我審查,不敢提出批評或異議,也可能導致學者不願進行跨境合作研究,同時台灣在全球學術競爭中也會處於劣勢。陳中寧則表示,希望學生能優先選擇具人權與法治觀念的民主國家交流。政大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範認為,目前的制度僅止於通報,而真正會限制學術自由的,是陸方資訊封鎖造成兩岸資訊的不對等,與陸方趨於封閉的態度。他也分享在退休後常收到陸方以學術交流為名義的邀請,實則為統戰的宣傳,「現在的老師沒有辦法像過去那樣,到中國做田野研究。」他說道。蘇偉業認為,應對不同類型的學術交流作區分,如針對國防科技等有技術移轉疑慮的領域,通報較具合理性;但對於非相關領域的學術交流,可再斟酌是否該適用同一規範。 針對學生被寄信通知的疑惑,國合處大陸事務組解釋,提醒信旨在協助學生理解既有制度,「大部分老師跟同學們不太清楚這個是教育部的規定,所以寄信提醒大家。」他說道。他也表示校方站在宣導角度,將持續提供指引,降低學生在申報流程上的困難。儘管僅為宣導性質,但葛如鈞仍重申:「教育部過度限制往往導致自我削弱,促進交流反而才能把民主自由之風吹向遠方。」
【社論】與陸學術交流的紅線 應以賦權取代防堵
校園
第1817期
【社論】與陸學術交流的紅線 應以賦權取代防堵
2025-11-07
教育部近期重申大專校院辦理赴陸教育交流活動應注意事項,嚴格審查臺灣學生赴中國大陸進行教育交流。教育部公開表示「不鼓勵」,並要求各校落實事前登錄與事後回報,藉此「保障我國學生人身安全與權益」。政府或許立意良善,但警惕這些「政治紅線」卻有礙學術交流,並侵害民主社會強調的學術自由與個人自主權。 教育部要求大專院校秉持「對等尊嚴」原則辦理兩岸學術交流,並提醒各校要對大陸當局主動邀約活動(如全額免費或落地接待)「提高警覺」。而且,根據陸委會副主任梁文傑所述,教育部已向各校發布「兩岸交流活動自我檢核表」,要求檢核公告活動訊息及交流活動「有無違反法令規定或涉有政治性內容」,特別對主辦單位為陸方黨政軍或具政治性團體、名稱活動可能矮化臺灣地位,或接受不合常理的招待,要「審慎再酌」。 尤其對於陸方提供「不合理招待」,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公開表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認為中共持續透過各種高誘因管道招攬臺灣青年,乃是試圖透過文化與學術之名,遂其政治目的。然而,我國政府不斷畫出政治紅線,再三強調違法風險,並迫使大專院校建立繁瑣的自我檢覈與內控機制,同時遵守活動開始日一個月前登錄、結束後一個月內回報概況的規定。這種防不勝防的層層通報與審查,難道便能有效遏阻統戰風險?會不會反而阻礙兩岸的正常、互利的學術交流活動,以及促進彼此學習、相互理解的機會? 政府雖應對人民善盡提醒與保護之責,讓大專院校師生充分了解當前兩岸情勢與潛在風險,特別是中共頒布《保守國家秘密法》後,人身安全風險確實大幅增加。不過,政府政策仍須依循比例原則,衡量限制措施。事實上,憲法第十條明文保障人民擁有遷徙的自由,而交流與旅遊皆屬於自由移動的範疇。然而,在現行法規下,公立學校兼任行政職的教師若違規赴陸,情節重大者可能面臨一次記二個大過並免職的懲處。為了達到國家安全的目的,卻過度犧牲個人職業權益和自由。並且,儘管公立學校中未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和學生,依照法律赴陸無須申請許可或報准,但教育部仍有發函點名前往中國大陸之活動,大學需進行自我檢核。 這種全面的審查與提醒,實際上已在校園中造成了自我審查的壓力,導致寒蟬效應。教育部長鄭英耀也公開表示「反對、禁止,不應該交流只想到中國。」不僅傷害校園自治精神,也反映教育部對臺灣年輕世代擁有足夠的自主判斷力,缺乏信心。不僅如此,此種將學術交流活動無限上綱到國家安全問題,並以行政考核手段進行管束的作法,不但展現教育部的保姆式心態,更忽略學術交流的核心價值乃是為青年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與機會。如果我們把對岸的交流攻勢視為洪水猛獸,用保姆心態的過度審查來築起高牆,那麼這道牆最終將阻擋的不是統戰,而是臺灣社會的自信、開放與學術自由。 教育部應當相信台灣大專學生擁有自主權,且具備辨別學術交流與統戰的能力,不應以過度的審查與管制,扼殺大學生學術交流,以及拓展國際視野的機會。同時,台灣在學術上,也無法擁有更廣闊的國際觀,更無從了解大陸局勢。只有在開放的交流中,讓臺灣的經驗與價值自然展現,年輕人才能承接學術的接力棒,為包含兩岸在內的國際學術、教育交流尋求更良性的互動空間。 真正的民主自信,在於我們相信臺灣的年輕世代在獲得充分資訊後,能夠獨立自主地判斷和選擇。教育部應當將兩岸學術重心從「防堵」轉向「賦權」,透過深化「中國大陸識讀或兩岸關係課程」,教授更廣泛的社會、文化和政治認知,讓大專學生具備判斷力並充分了解風險。亦或提供專案經費補助,鼓勵學生拓展包含中國大陸在內的國際視野。
川普對校新條約遭反彈 德大生疑抹滅校園言論自由
國際
第1815期
川普對校新條約遭反彈 德大生疑抹滅校園言論自由
2025-10-23
【記者黃暐喬報導】近200位學生於13日聚集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以下簡稱德大)塔樓,為反對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本月稍早向該大學提出的《高等教育卓越條約》(Compact for Academic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他們一起高喊「不要簽署(Do not sign)」,認為校方應當完全且公開地拒絕該協約。 此次抗議源於川普政府於1日向九所公立大學提出《高等教育卓越條約》,為了想要強化高等教育與未來勞動力,該協約承諾若校方簽署,即可獲得更多的聯邦經費和補助。條約內容包含解散批評保守觀點單位、限制國際學生上限、教師、行政人員在代表學校身分時,不得針對政治或社會事件發言。前奧斯汀民主學生協會副會長兼發言人阿爾希亞・帕帕里(Arshia Papari)指出,該協約以維護中立之名,試圖抹滅校園言論自由與多元性。「這些都明顯顯示出(川普政府)意圖強化對大學的政治掌控。」阿爾希亞補充道。 「公立大學屬於人民,而非政客的任意操弄!」阿爾希亞說道,當經費與服從取代學術價值,成為大學政策的標準,教育就不再只是探索的行為,而是淪為服從。阿爾希亞認為,學校有責任公開捍衛其學術使命,而不是等待政治風向平息。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學生柯志翰認為,條約中設定國際學生比例上限的規定,將縮減留學生進入頂尖學府的空間。目前德大校方在德大系統董事會主席凱文.埃爾特夫(Kevin Paul Eltife)公開表示,期待與川普政府展開合作後,其他同樣被要求簽訂協約的八間學校,陸續表明拒絕,然而德大也沒有發出其他任何言論。 奧斯汀民主學生協會在社群媒體高喊「德大必須團結;德大不能被買賣!」,現場學生也高舉標語並輪流發表演說,表達對學術自由與校園多元的關切。黑人學生聯盟(Black Student Alliance)政治行動主席派崔克・阿道–佩雷茲(Patrick Adão-Pérez)表示,當大家開始一起喊出同樣的口號時,現場就變得非常有力量。阿爾希亞則分享,那是一場意志堅定的抗議,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高等教育能否保持思想獨立。 活動結束隔天,聯邦法院在14日暫時禁止《德州校園保護法》(註)生效。派崔克指出,這是學生言論自由一次暫時的重大勝利,它阻止了某些更嚴苛的言論限制在德大生效,特別是在抗議活動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奧斯汀民主學生協會發文聲明:「我們將站出來奮戰,迫使校方與掌權者拒絕這份協約。」 註:《德州校園保護法》是限制德州的大學校園內在晚上10點至早上8點之間的言論活動,並禁止在學期末舉辦演講與使用擴音設備。藉由《德州校園保護法》的暫停生效,學生因而能合法的舉辦抗議活動。
耶大活動審核標準不一 校方遭質疑限制言論自由
國際
第1813期
耶大活動審核標準不一 校方遭質疑限制言論自由
2025-09-26
【記者蔡孟安報導】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學生克洛伊.希夫曼(Chloe Shiffman)和米婭.鮑爾(Mia Bauer)於6日舉辦「表演性男性」(performative male )活動。結束後,校方以郵件告知違反《校外空間使用規定》,此與先前因同一規定而受罰的活動採不同處置方式,使學生質疑校規不公平,並懷疑在言論自由有過度限制,相關議題於16日在耶魯日報(Yale Daily News)上引起討論。 表演性男性比賽活動吸引約500名學生響應,多位參賽者佩戴誇張服飾、耳機、手持女性主義書籍及冰抹茶,模仿網路流行文化中「表演性男性」的風格。活動結束後,主辦方收到學生主任梅蘭妮.博伊德(Melanie Boyd)針對活動違反《室外空間使用規定》的通知郵件,說明其因未依規定提前一週申請場地,違反規範。希夫曼於16日在耶魯日報中控訴校方處分不當,認為此規範不僅涉及集會自由的限制,且與學校針對2024年4月22日為支持巴基斯坦而進行的抗議扎營活動所做的驅逐、中斷處分大有不同。不夠一致的標準,讓希夫曼對學校的政策透明度產生疑慮。除主辦方外,活動參與者保羅.道格拉斯(Paul Douglass)也對於校方回應感到遺憾,「這個事件於校園內部社群軟體瘋傳,博伊德的回應破壞了活動的樂趣性。」道格拉斯補充道。 對於制度規定,道格拉斯表示,這項政策有維護公共安全的功能,但近期卻對於學生的社會抗議活動有過度壓制的嫌疑。「這種針對學生活動的強制措施,感覺像是在控制言論,侵犯了我們的權利。」道格拉斯說道,他建議在政策改進上,不同活動應有不同的應對措施。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UCR)的學生姜米華則表示,校方對於學生懲處以及相關規範必須更明確,而學校內運作影響的程度可以作為懲處程度的考量。北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UNT)的學生以斯帖(Esther, 化名)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在學校舉辦活動本就須先申請,且為避免爭議,校方可能會對集會活動格外敏感,「也許與最近美國對於反猶太言論的高度關注有關聯。」以斯帖說道。 目前校方未回應希夫曼的抗議訴求,針對學生與學校沒有達成有效溝通,道格拉斯認為,學校應放下對自身公眾形象的堅持,以學生的參與作為優先考量,且學生與管理階層須要有更透明的溝通管道。在校規上,除了規範清晰外,應採取有效的方式。姜米華認為:「在校內或網站上提供更明確的校規和集會指示,以及在相關處室張貼資訊供學生參考,都是可供學校完善傳遞校規的方法。」
方韻綾首辦個展不定義自由ㅤ暖調展出《自由的感覺》
藝文
第1813期
方韻綾首辦個展不定義自由ㅤ暖調展出《自由的感覺》
2025-09-26
【記者林庭如台北報導】暖調燈光下,以黃色為主要色彩的作品展示在小小的閣樓空間裡。今年剛畢業於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的方韻綾,以他喜歡的油畫與陶瓷等媒材,13日在秋刀魚藝術中心舉辦首次微型個展《自由的感覺》,分享他對自由的體會與詮釋。 展場正中央的牆上,〈對弈的餐桌〉是整個空間裡最顯眼的一幅作品,也是方韻綾此次個展的起點。畫中兩種動物-鱷魚和狐狸,看似有著相似的身體構造,卻仍可能走向分離。方韻綾以此比喻人際關係,「隨著生活經驗相處的累積,很多人際關係會因無法接受對方而選擇離開。」畫中鱷魚與狐狸在餐桌上相對而坐,他們背後的魚群朝外游動,便暗示了分離。 作品〈路徑〉的靈感之一,來自童年的繞珠玩具。兩條塑膠管上串著的不是珠子,而是一朵朵用布料縫成的花和圓圈,並分別連接到鱷魚和狐狸。遠看時,兩條塑膠管像是相接的,近觀時才會發現,兩者是獨立且分離。觀眾小昱(化名)認為,作品中的管子代表人的行走路徑,「也許人會有同時前進的時候,但我們都不能影響彼此。」而方韻綾認為的自由,正是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在路徑上移動,不會有第三人的介入。 除了油畫創作,陶瓷也是方韻綾經常使用的媒材之一。方韻綾表示,他的個性比較慢,所以適合使用慢一點的媒材來創作。而塑陶讓他可以放慢創作速度,不斷修改作品最終呈現的樣貌。〈等待〉是其中一件陶瓷作品,床的正中間放了一個會動的鐘,暗示時間不斷走著。不過方韻綾認為,等待包含不安與期待,兩者並存,「人肯定是因為有期待才會等待,但等久了難免會產生不安與焦慮。」這兩種矛盾的情緒,在等待過程中會呈現不同強弱,因個人內心而異。 針對展覽的核心理念,觀眾Z(化名)表示,看完展後他無法清楚明白自由的感覺。但方韻綾坦言,他希望觀眾觀展時,不用特別找出關於自由的定義,「等到有一天,我們發現做選擇時要顧慮的事情變多,到時就會感受到自由的重量。」
印第安納大學修表達政策惹議 學生籲保障言論自由
國際
第1803期
印第安納大學修表達政策惹議 學生籲保障言論自由
2024-12-13
【記者鄭孟佳報導】美國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董事會於11月批准修訂一條有爭議的「表達活動政策」(Expressive Activity Policy),校方聲稱校園需要政策以維持秩序並確保夜間安全,因此不允許學生在晚間11時至凌晨6時進行抗議、演講、發請願書等活動。印第安納大學研究生工會(Indiana Graduate Workers Coalition, IGWC)質疑,該政策侵害學生的言論自由,且意圖針對反戰和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者。為向校方表達不滿,印第安納大學研究生工會召集眾人於6日舉行抗議。 「表達活動政策」最初於8月推出,印第安納州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of Indiana, ACLU)隨後提出訴訟,指控該政策妨礙言論自由,其中威脅要開除學生、解僱教職員等,更違反美國憲法中的第一修正案(註一)。印第安納大學學生路易斯.加列戈斯(Louis Gallegos)分享,過度限制不但剝奪人民表達的權利,更將助長專制和暴政。「只要表達或實踐的行為不威脅其他公民的生命安全,任何機構都無權限制這項權利。」他說。 註一:禁止美國國會制訂任何法律以確立國教;妨礙宗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侵犯新聞自由與集會自由;干擾或禁止向政府請願的權利。 針對政策的批評聲浪迅速擴散,除印第安納大學研究生工會外,印第安納大學撤資聯盟(Indiana University Divest Coalition)及校內的巴勒斯坦聲援團體等,都曾發起抗議行動。而印第安納校方則公開澄清「表達活動」之定義,回應學生的疑義。然而,澄清內容僅允許自發或即時的集會、文字宣傳,卻禁止未經批准的抗議、演講、傳遞請願書等,讓學生對政策標準感到更加困惑。加列戈斯說:「(校方的)澄清反而使政策更不連貫,讓校園陷入混亂。」印第安納大學研究生工會通訊官伊萊.比頓(Eli Beaton)強調,修訂後的政策仍非法限制言論自由,這便是工會舉行集會的原因。 「大學應該是個讓所有學生能表達言論自由的地方,他們應該能說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畢業於印第安納大學的佩頓.比特里(Peyton Bietry)說道。除了禁止張貼海報,該政策也禁止學生使用粉筆在地上書寫。比特里指出,過去每個學生組織都可以自由地從事這些行動,如今大學卻以保護校園安全為由,嘗試壓抑學生的聲音,限制學生討論議題的權利。 6日當天天氣冷冽,但集會現場的熱情高漲,比頓期盼這種能量能延續到未來的活動中。他認為,目前唯一的解決方案是集體談判。然而,目前印第安納大學校方拒絕與代表校內大數研究生的工會談判,許多學生進入董事會會議或在會議外靜坐以表達不滿,卻被驅逐或無視。比頓表示,印第安納大學的學生將持續透過集會或罷工等,迫使管理層坐進談判桌。
學生塗鴉抗議遭退學 德里大學陷打壓言論爭議
國際
第1801期
學生塗鴉抗議遭退學 德里大學陷打壓言論爭議
焦點
2024-11-29
【記者周依恩報導】印度德里大學(University of Dehli, DU)於18日對德里大學斯拉夫語暨芬蘭烏戈爾語研究系喬蒂・卡爾基(Jyoti Karki)開除學籍,使該學生六個月內不得上課、考試,或參加任何校園活動。該名學生為抗議國家測驗局(National Testing Agency, NTA)洩題、考試不公,7月31日在牆上塗鴉「廢除國家測驗局(Scrap NTA)」抗議標語,隨後遭警方逮捕。聲援此次抗議的迪沙學生組織(Disha Students' Organization),強烈譴責學校所做出的處分,於19日在校內發起抗議集會,指出校方決策程序不正義,且有打壓學生言論自由之虞。 迪沙學生組織在18日的聲明中指出,7月31日時,卡爾基參與組織抗議並在德里大學北校區牆面上寫下抗議標語,因而遭到德里警方與校方以「行為令人反感(objectionable)」為由,帶離現場並立案調查。校方於18日根據調查結果,決議對卡爾基處以開除學籍六個月的處分。他們強調,學校沒有引用任何規章制度、也沒有進行任何調查,就草率地做出退學處分。該組織也指出,調查委員會實際上只有兩名成員,校方不僅拒絕聽取該學生陳述其立場,也在文件中指出希望藉由開除該名學生來阻止學生在未來採取類似抗議行動。 卡爾基透過迪沙組織發表聲明,他表示,主張廢除國家測驗局是學生普遍的訴求。迪沙學生組織也指出,學校放任法西斯組織在校園裡破壞校園、製造噪音與混亂,其他學生組織卻連在校內舉辦文化活動都可能遭到警方打斷。該組織質疑學校標準不一,學校過去一貫冷漠與不作為,但針對學生抗議國家測驗局一事卻很積極,此舉無異於刻意打壓學生爭取權益。 「感覺大學裡的民主空間正在不斷縮小。」德里大學社會科學院歷史系學生希曼舒・塔庫爾(Himanshu Thakur)遺憾地說道。他表示校園牆面一直是學生書寫訴求、表達反對校方或政府政策的重要場域,受處分學生是為了維護一般學生權益而提出意見,卻遭受學校偏頗且武斷的對待。「學校應該傾聽學生聲音,與學生或組織進行對話,而不是粗暴地壓制異議。」他說道。「維持校園民主空間的唯一方式,就是學生團結起來共同對抗這類不公義。」德里大學斯拉夫語暨芬蘭烏戈爾語研究系凱沙夫・阿南德(Keshaw Anand)有感而發地說道,他認為政府現在越來越極權了,不能期望校方管理階層具備民主精神,因此面對不合理的處分,學生更需要團結起來表達意見。 迪沙學生組織在19日抗議集會後向校長遞交了撤回卡爾基退學處分的訴求,聯合教務長則承諾將安排會面,但直至25日為止,校方尚未安排任何會面,也未以任何形式回應學生。「喬蒂不向校方妥協的例子,是所有人應該效仿的榜樣。」德里大學米蘭達學院助理教授艾普哈・戴夫・哈比卜(Abha Dev Habib)在迪沙組織26日召集的公開談話中說道,他將開除事件與校園內普遍的壓迫連結,呼籲人們凝聚更大熱情抵抗壓迫。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穿衣規定
國際
第1799期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穿衣規定
2024-11-15
【記者王保伶報導】馬來亞大學(Universiti Malaya, UM, 以下簡稱馬大)一名中國籍留學生因穿短褲進入圖書館,在他出館時被保安以違反服裝規定為由訓斥、錄影,並威脅將事件上報院系,恐使其面臨被開除學籍的風險。據新加坡數位媒體公司Mothership報導,馬大學生自治組織馬大新青年(University of Malaya Association of New Youth, 以下簡稱UMANY)於4日在Instagram發文回應此事,批評保安行為不當,質疑服裝規定賦予保安與教職員過多權力,違反校園的開放精神,呼籲廢除著裝規定。UMANY更在聲明中補充,這並不是繼校方公布《馬大學生服裝與儀容指南》(以下簡稱服儀指南)以來首次引發爭議。 馬大於今年四月公布服儀指南,其中規定學生在出席官方活動時應穿著西裝或馬來套裝、上課、考試、去圖書館時須穿長褲與有領上衣,運動時則是穿體育服、運動長褲、球鞋。就讀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的馬來西亞籍學生小恩(化名)解釋,政府名下的公立大學管理層大多為馬來人,「因為我們是伊斯蘭教國家,且馬大是政府名下的公立大學,因此對服裝的規定比較嚴格。」他補充道。然而,馬來西亞族群多元,雖然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人佔大宗,華人與印度人也分別為第二與第三大族群,服儀指南對於校內非穆斯林學生並不合理。來自斯威本理工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馬來西亞籍學生陳某(化名)表示,每個人都有穿衣自由,穿短褲並不違法亂紀,「伊斯蘭教徒需遵守服裝規定,但不該強迫非穆斯林學生遵守。」他說道。 服儀指南中明確規定,教職員與保全人員看到未遵守規定的學生,可以口頭及書面譴責。然而他們卻藉此濫用職權。馬大城市與地區規劃系學生木華(化名)指出,由於教職員有權力定義學生的服裝是否符合規定,之前發生過學生穿著符合規定,卻被職員判定為不合格的案例。根據UMANY的貼文,即使該中國籍學生在離開圖書館時用長袖遮蓋腿部,試圖彌補自己的錯誤,卻仍遭到保安不當對待。 木華表示,未遵守服裝規定並不會影響學生的學術表現,因此學校應該撤回服儀指南。他更強調,馬大作為馬來西亞第一政府大學,應與時俱進,創造開明、包容的學習環境。「我認同校園內應該有更多的穿衣自由,但自由還是要建立在不會讓別人(穆斯林信徒)感到困擾的情況下。」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馬來西亞籍學生johor阿炳(化名)說道。他坦言,除非佔馬來西亞人口多數的穆斯林改變想法,否則服裝規定仍難以改變。即便如此,UMANY表示,他們將持續用各種手段抵抗服儀指南,守護馬大學生的自由與校園中的多元價值。
秋鬥遭警方舉牌警告 再掀《集遊法》爭議
影音
第1799期
秋鬥遭警方舉牌警告 再掀《集遊法》爭議
2024-11-15
【記者李香霆、林芷彤、林偌甯採訪報導】「已經違反集會遊行法之規定,我們現在依集會遊行法25條第一次舉牌警告、第一次舉牌警告。」一年一度秋鬥大遊行在凱道展開,抗議民眾因行經未申請停留的路段,遭警方以《集會遊行法》舉牌警告。 《集遊法》自動員戡亂時期訂立,因法條有限制人民言論自由的疑慮,至今已提案修法四十多次以上,但多以朝野無法達成共識收場。近期台灣民眾黨再次提出修正草案,希望重新檢討此法的核心規範。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林佳和表示:「集會遊行法誕生在臺灣民主極度不成熟的時期,所以它充斥了非常多從近代眼光看來已不合時宜的規定。」他認為越是自由民主的國家,應盡量避免事中的追緝,更不要事前的許可。 《集遊法》第八條規定,集會遊行需要事前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第四條則指出「集會遊行不得主張共產主義或分裂國土。」也就是說,主管機關能審查人民的政治言論,並能夠藉此剝奪人民集會的自由,對此,大法官解釋,若審查涉及集會遊行的言論、內容,便違反憲法。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王曦分享實務狀況,「台北市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發生過,因為言論或者是因為拿不到其中某些文件,所以沒辦法拿到集會遊行許可這件事。」他認為現行《集遊法》具有言論自由遭事前審查的嫌疑。 另外,政府為保障國家重要機關的安全,也規劃了許多禁止集會遊行的區域,包括總統府、法院、司法院、國際機場等地區。《集遊法》在這些建築物周圍劃定300公尺的安全區域,相當於30部公車的長度,民眾無法接近此區表達訴求,導致傳遞意見困難重重。此次秋鬥遊行總指揮林子文即表示:「像我們這次申請的遊行其實也有碰到一些阻礙,中正一分局因為我們經過的地方正好對面是官邸,所以就不予核准。」林佳和認為理論上不應設置禁制區,他建議政府應具體定義集會遊行中不可逾越的紅線。 台灣基進黨主席王興煥指出:「國家應該要朝報備制修法,因為只要我們沒有修法,就代表我們仍然把這個允許不允許(集會遊行)的權利交給政府與國家。」近年來,《集遊法》爭議不斷,對於法律究竟是用來限制還是保障人民集會言論自由,仍待朝野與人民共同檢視。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生活
第1797期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2024-10-25
Meta自2023年7月推出社群平台Threads,上架臺灣已滿一年,網友將其戲稱為「脆」。根據統計,臺灣的Threads主要使用者集中在16到24歲的Z世代,每日平均使用時長高居全球之冠。不少人認為,Threads逐漸超越Instagram和Dcard,將成為臺灣社群媒體的新寵兒。 Threads滿足了現今Z世代滿足隨手發「廢文」,在社群媒體上隨時更新生活日常訊息的習慣。與現有社群媒體相比,Threads 尚未被網軍或廣告入侵,使用者也更易接觸陌生人的發文,故成為網友談論政治的新天地。也因此,許多政治人物及其支持者紛紛加入Threads。使得Threads的註冊人數在2024臺灣總統大選期間,大幅提升。諷刺的是,使得Threads在臺引發話題的契機之一卻是Meta曾表明將不主動推送的「政治」內容。 Threads以文章留言數量為優先的推薦標準,使得網友若想在Threads獲取大量關注,就必須讓自己的發文能吸引眼球,進而引發共鳴與討論。因此,能在短時間以單一發文引爆話題的「流量密碼」,例如與獵奇、虐心、公審等有關的主題發文,便成為許多網友熱衷追隨的類型。然而,匿名性所帶來的自由討論空間,也讓部分使用者在互動中失去了對自身行為的反思,導致一系列脫序行為的發生。雖然Threads為台灣網友提供了另一個多元意見交流的平台,許多發文卻逐漸偏離公共討論的核心議題。隨著情緒在對話中蔓延,理性討論的界線常常被情緒化的發言取代,使Threads成為情感宣洩的場域。社群媒體上的公共論壇變得破碎,甚至令人感到焦慮或挫折。 Threads作為公共空間,用戶在發表任何言論時,必須謹慎考量其潛在影響以及應承擔的責任。而對社群平台而言,如何劃清言論自由與濫用之間的界限,以及在管理上取得自由與管制的平衡,是亟待解決的挑戰。平台應避免過度限制,以免壓制言論自由,然而也必須有效防止言論暴力和網路霸凌的蔓延。當涉及仇恨言論或獵奇內容等可能對個人或群體造成心理傷害的情況時,平台需明確界定與用戶之間的責任,確保雙方在管理與使用的過程中各自履行應有義務。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