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馭浪尖展肢體控制力 鄭硯綺、古恩旭雙奪金
體育
第1815期
馭浪尖展肢體控制力 鄭硯綺、古恩旭雙奪金
焦點
2025-10-23
【記者呂詠倢台北報導】穩住身姿,迎著風浪調整呼吸,關鍵時刻乘著滑板騰空飛躍,濺起耀眼浪花。2025臺北國際滑水公開賽17日於台北市社子島迎星碼頭舉辦,其中快艇衝浪業餘女子組由來自國立臺灣大學的鄭硯綺封后,寬板滑⽔初級男⼦組則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古恩旭奪冠。 滑水是一種水上極限運動,分為快艇衝浪(Wakesurf)與寬板滑水(Wakeboard)兩個項目。選手需在前方快艇形成的尾浪上控制滑板,保持平衡,流暢完成如豚跳、噴水花及空中轉體等花式技巧,裁判將依照風險、強度、多樣性、技巧難度與技巧表現評分。而兩項目的最大差異在於,寬板滑水全程需緊握拖繩把手施展特技,時速可達每小時30至40公里;快艇衝浪則在起水後放開把手,速度相對較慢。 曾為寬板滑水專項國手、現轉戰快艇衝浪的鄭硯綺指出,寬板滑水講求速度與力量,強烈的衝擊力道會讓身體長期承受高耗損,「幾乎每個人的膝蓋都受過傷。」快艇衝浪則相對安全穩定,選手的運動生涯較長。談及賽事表現,他相當滿意自己達成了賽前設定的轉體目標(註一),但過程中仍有遺憾,因固定腳部用的熱蠟在下水時尚未凝固,導致跳浪時位置略有偏差,「當下浪把我往外頂,導致我的第一次摔水。」但在迅速調整心態後,他還是穩定發揮實力,以77.67的高分站上頒獎台。 註一:指滑水者在空中或浪上完成身體與滑水板的旋轉動作,能展現滑水者的肢體控制力與空中動作連貫性。 古恩旭則分享,備賽期間有特別加強了先前國手選拔賽時掌握度不佳的腳尖側壓水(Toeside)技巧,「教練拆掉了板底尾鰭,讓我練出足夠力量執行動作。」搭配臥坐彈簧床訓練與影片檢討,他在此次比賽的動作完整度與多樣性上都有明顯提升,不過他也自評,「今天的起跳高度和落水(Landing)穩定度還是不夠理想。」目前就讀醫學系二年級的他,希望趁課業尚不繁重,提升練習頻率,持續為年末香港滑水錦標賽蓄力。 本屆賽事已邁入第十年,雖吸引不少國際選手參與,但滑水在台普及度仍有限。接觸滑水運動長達18年的教練林昊廷認為,主要推廣障礙在於水域開發不足,「我們需要碼頭來安置船隻,但雙北目前只有三、四個場地可用。」來自高雄的選手吳芮綺,也補充水質狀況常是民眾卻步的理由,「其實水質都很乾淨,最多只是有鹹味,下水一兩次就會發現身體也沒什麼狀況。」 針對未來推廣目標,臺北市滑水協會執行長李瑋珊以韓國滑水俱樂部數量多且互相串連為例,指出台灣在專業社群建置、組織上仍需持續拓展,「以便進一步爭取政府方對運動員的職業配套與相關補助措施。」轉向宣導面,他也期盼能將滑水知識融入國高中教材,先普及大眾對運動的熟識度,再透過專業教練進駐學校的推廣,「讓滑水成為全民運動,有更多的愛好者一起來參與、體驗、了解它的魅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