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生活
【即時】跨校學生共組抗議行動 泰博移工籲政府正視勞權
焦點
2025-11-22
影音
平埔族身分法上路 回應多年正名訴求
2025-11-21
影音
豬瘟禁令衝擊 地方推廚餘多元利用
2025-11-21
校園
北醫紀念商品授權惹議 學生會致歉啟動補正程序
2025-11-21
校園
極端氣象危文大生安全 學代會盼校方修遠距權利
2025-11-21
新知
臺科大打造新式電池 促儲能安全與用電自主
焦點
2025-11-21
國際
延大線上考試爆舞弊 校方欲開公聽會研商AI倫理
2025-11-21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20期
第1819期
第1818期
第1817期
第1816期
第1815期
第1814期
第1813期
第1812期
第1811期
第1810期
第1809期
第1808期
第1807期
第1806期
第1805期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第1585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校園
第1819期
臺師大啦啦隊競賽引爭議 申訴、評分機制待改善
2025-11-21
【記者蔡得曦報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6日至8日舉辦114年全校運動會,其中凝聚各系向心力的啦啦隊競賽是備受矚目的比賽項目。然而,本次競賽卻有學系提出在過程中受到工作人員的錯誤指引,而遭扣分,學生質疑評分機制缺乏即時性與透明度。 在本次啦啦隊競賽中,臺師大數學系因超時遭扣分影響比賽名次,扣分主因與工作人員指引相關。臺師大數學學會長陳重伊指出,退場時因台上及台下工作人員指揮不同,導致負責背板的工人退場延誤,「我們認為若指揮一致,並不會有超時扣分的問題發生。」賽後當下,數學系學生立即找到競賽負責人說明超時問題,對方則簡略地回覆:「收到了,這些問題請去寫申訴單。」然而據校方提供的競賽規程,「合法之抗議由各單位領隊以書面方式簽名蓋章,在該項比賽完畢後一小時內向審判委員會正式提出申訴。」但在學生釐清扣分原因、尋求師長協助的過程當中,早已超過申訴的規範時間。 賽後兩日,相關人員向數學系學生告知現在仍能申訴,然而結果校方仍決議維持原定判決。陳重伊說明:「校方給予的申訴結果並非背板撤場過久,而是道具撤場導致超時,顯然他們完全沒有理解我們的訴求。」對此,臺師大體育室活動組長張琪則回應,「本次申訴案件,體育室基於尊重參賽隊伍的立場予以受理,並召開審判委員會進行審慎討論,會中委員亦逐一檢視當日競賽影像,以確保判定完整周延。」張琪亦解釋,審判委員會綜合競賽規程與影像資料後,認定數學系之申訴理由不成立。 針對評分爭議,張琪表示,比賽的相關判定亦皆依規則執行, 整體流程保持公開、公正與透明。陳重伊則認為,現行機制規定申訴須於一小時內提出,但依目前的比賽流程,參賽隊伍難以在賽後立即得知隊伍的違規扣分處。他呼籲校方若能在休息時間向已經表演過的系所告知違規扣分處,將幫助有疑慮的系所在時限內進行申訴。 曾參與啦啦隊比賽的臺師大教育學系學生小橘(化名)表示,啦啦隊競賽的評分標準有些模糊,除了可量化的時間外,希望可以更清楚知道評分標準,才能以此籌畫更好的表演。臺師大學生會長黃茛騰亦提出啦啦隊競賽的相關建議,他說:「學生會依本次事件的相關資訊,呼籲學校未來能更加公開啦啦隊競賽的評分標準。」 國立政治大學體育室體育活動組長林貴彬建議,若要降低比賽爭議,便要訂定明確、統一的相關規則,並確保裁判的判定標準維持一致。「每個人對於分數的認定具有主觀性,因此需要具備專業度的裁判作出帶有優先性的判決。 」他亦認為,校方具有聘請專業裁判的責任,因裁判的判決若具公信力,參賽選手便會減少對判決結果的異議。政大競技啦啦隊研習社指導老師黃詰倫以過往經驗指出,校內啦啦隊競賽常見的爭議為場務問題、申訴及評分不公開透明等。他建議,賽後可公布每位評審之評分表,並且在比賽名次後附上裁判長對於各隊伍優缺點的簡評。他補充道:「這些資訊將可作為隊伍的賽後檢討以及未來準備比賽的參考。」
生活
第1819期
臺師大首辦拉丁舞之夜 美食、文化交流展熱情
2025-11-21
【記者黃暐喬台北報導】隨著拉丁音樂響起,現場學生牽起彼此的手踏進舞池,跟隨節奏舞出輕快的莎莎步。「拉丁舞之夜」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拉丁舞社於15日在臺師大教育大樓舉辦。活動以拉丁美食、基礎舞步教學與自由舞池等形式,讓參與者體驗拉丁文化與社交舞氛圍。 「拉丁舞之夜」是臺師大拉丁舞社在成立未滿三個月時,首次規劃的大型活動,透過分享異國美食與舞蹈,拉近各國學生之間的距離,並共同感受拉丁獨特的魅力。臺師大拉丁舞社長戴娜娜(Natasha Dorr-Kapczynski )表示,台灣接觸拉丁美洲文化的機會相對有限,希望藉由這類活動讓大眾認識異國風情。現場提供各式拉丁美食與文化小物拍照區,更安排基礎舞步教學、拉丁舞友誼競賽等項目,讓來自不同背景的人都能輕鬆享受夜晚。「希望不論你是來自哪裡的學生,都能在這裡感受到歸屬感,然後能快樂的享受熱情的拉丁文化。」舞社行銷公關麥惠智說。 活動現場提供來自阿根廷與哥倫比亞的家常點心,讓參與者有機會一品拉丁美食。阿根廷常見的餡餅(Empanada)外形類似台灣的韭菜盒子,內餡口味多為雞肉、牛肉、起司或玉米。來自阿根廷的行銷公關鄭苾珊(Fiona Chen)分享道:「這是我們從小到大都會吃的食物,也是學生常帶到學校的日常餐點。」另一道來自哥倫比亞的起司玉米餅(Arepa)則以玉米為主要原料,搭配起司或雞肉等餡料,常出現在家庭餐桌與聚會場合。鄭苾珊表示,這類料理在拉丁社群象徵分享與團聚,希望參與者能夠從這些傳統食物中理解他們的文化背景。 拉丁舞步教學、自由舞池與友誼賽為今晚的亮點,戴娜娜指出,許多民眾容易將拉丁舞與國標舞混淆,但兩者性質不同,國標舞多以競技為主,社團所推廣的拉丁舞則像是一般的社交互動,更貼近拉丁美洲家庭聚會的跳舞方式。「很多拉丁裔從小就是在家裡的派對、生日或節慶中,一邊聽音樂一邊跳舞,而不是正式上課學來的。」戴娜娜補充說道。他也表示,拉丁舞與文化密切相關,重點不在技巧,而是能自在地隨音樂舞動、表達情感。臺師大拉丁舞社總務林宥藍(Thiago Linares)則指出,一般拉丁舞課程費用普遍較高,對學生來說負擔不小,社團因此以較低門檻的課程提供學生接觸機會,期望更多人能以可負擔的方式了解這項文化。 「透過跳舞、飲食與語言交流,我們希望創造一個能讓不同背景的學生互相認識的場域。」戴娜娜說道。他表示,許多國際生初到台灣時缺乏與當地文化交流的機會,社團希望透過固定活動建立支持,讓學生能在校園中找到和彼此交流與互動的空間。鄭苾珊則補充,該社社員的組成多元,參與過程中能讓國際學生認識新朋友、建立歸屬感,也讓不同背景的參與者更了解拉丁文化。臺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學生江品萱分享,參加這次活動不僅讓他更理解拉丁文化、學習西班牙語,也結識更多來自不同地方的新朋友。
校園
第1804期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記者張傳儀報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10日成立客語與客家文化教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客語中心),客語中心教學組長廖芳瀅表示,此次和客家委員會合作,期望在臺師大的師資培育體系下,加強客語師資培育系統,也促進大眾接觸客語。 臺師大自113學年度起,為了配合國家語言政策發展,設立客語中心,並開設客語與客家文化學分學程(以下簡稱客語學程)。廖芳瀅表示,客語中心的目標除了培育客語師資外,也希望加強學生的客語能力,並讓大眾更加認識客家文化。「學程的學生並不一定未來要當老師,但是至少他們會客語了,然後也知道客家文化,如果進而對於教職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培育他們的第二專長。」他說道。 目前取得客語教師資格的管道多元,除了師資培育生直接考取客語科教師資格證外,也可以透過考試成為客語支援教師,再修習相關課程並參加考試。廖芳瀅說明,臺師大預計以第二專長加科的方式培育學生,「你本身就是正式有拿到中等教師證的老師了,那你可以去加入第二專長班,你就可以修習客語,用加科專長的方式(取得教師證)。」對於學生來說,加註第二專長也可以在未來參與教師甄試時,達到加分的效果。 對於此次和臺師大合作設立客語中心,客家委員會語言發展處長孫于卿表示,根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客語師資培育資格及聘用辦法》,從117學年度開始,一般地區國中24班以上、高中22班以上至少要有一位客語正職教師。他指出,臺師大作為重要的師資培育大學,從學齡前至高中教育都有完善規劃,因此希望透過培育客語專業學生,補足目前客語師資不足的狀況。 臺師大地理學系學生李語宸認為,以學程的方式開課,給予不同系所學生彈性的修課選擇,也讓學生可以更有系統地學習客家文化,不再只是仰賴自身經驗汲取。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碩士班學生吳克文則指出,目前客語學程的師資和推廣不夠完善,僅有五位教師,且一位教師負責開設多門課程,「其實也不是說真的不會教還是怎麼樣,只是就是一個人的專長,還是有一定的天花板。」此外,他認為客語學程缺乏宣傳,導致修習人數少。他建議,應補足不同課程的師資,也希望客語中心可以帶動更多學生進入教職領域。 對於客家文化發展,臺北客家書院講師張淑玲樂見臺師大設立客語中心,但他認為,臺師大應嚴格篩選修課學生、加強學生客語學習的資源,並更嚴謹規畫師資培育課程,讓培育出來的學生能夠真正進入客語教職。「(希望透過課程)讓更多的學生能夠肯定他來選擇這個課程是值得的,他很可能因為這樣子以後在客語教學上,能夠真的是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張淑玲說。談及目前的困境,孫于卿認為客家文化正面臨族群認同感不足的問題,由於語言是傳承文化重要的載體,他期望以臺師大作為開端,未來讓更多大學加入客語師資培訓的行列,或開設客語相關課程,持續傳承客家文化。
生活
第1804期
臺師大推媒體素養劇本殺 引民眾反思資訊倫理
2024-12-20
【記者吳恒儀台北報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透過產學合作計畫,開設全台首創媒體素養劇本殺工作坊,引領學生們將資訊素養、新聞倫理及公共輿論等社會議題融入原創劇本之中。14日,協辦單位臺師大媒體素養教育基地於校內文薈廳共同發表劇本殺成果,透過沈浸式的遊戲體驗,激發民眾思考現代媒體科技如何影響社會。 作品《百障館謀殺始末—迷霧秋夜》(以下簡稱迷霧秋夜)是工作坊中唯一由學生團隊打造,且遊戲難度為四組之最的劇本殺。《迷霧秋夜》由來自臺師大大眾傳播研究所的中國留學生于建濤帶領創作。故事講述高三學生受到校園霸凌後離奇消失,案件受到社會各界關注,玩家在撲朔迷離中一步步挖掘真相的過程。 于建濤說明,《迷霧秋夜》受到媒體審判現象的啟發,參考中國案例,將涉及隱私的刑事案件放到公共網路上討論時,各種參與媒體在案件線索一步一步被揭露時會如何行動。「比如說受害者的家屬、警察、網友,還有一些意見領袖,會發表什麼看法,影響到受害者的名譽。」于建濤說道。劇本設計除需兼顧趣味性,同時更強調新聞報導如何影響網路輿論與對受害者造成的二次傷害。 玩家不論在《迷霧秋夜》裡還是現實中,既是大眾媒體的接收者,同時也是資訊的製作者和傳播者。創作成員臺師大圖文傳播學系大四交換生陳靜表示,在自媒體生產時代,民眾如何去使用媒介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不只是學生,全民皆需具備鑑別虛假消息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制止錯誤資訊的傳播和生產。玩家臺師大生命科學系的小明(化名)在參與《迷霧秋夜》後表示,希望能體驗到更完整的《百障館謀殺始末》劇本。「了解事情的全貌之前不要亂下判斷,一些偏激的言論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他在遊戲結束後說道。 來自民眾組的作品《你給我記著》劇本圍繞著六位不同背景的記者爭相挖掘真相的故事,強調新聞道德與假資訊判斷的重要性。「記者內心的掙扎跟新聞道德出現兩難,那把尺如何拿捏?」創作者林吟霙說道。每一位記者內心都有不同的掙扎矛盾,角色在身為記者的專業素養和一己私慾之間做出選擇,影響劇情走向,成就多重結局的劇本。林吟霙表示,閱聽人在閱讀新聞報導時應注意片面報導的可能,「他可能只讓你知道該讓你知道的,或者是想讓你知道的,但真的是全面都是這樣嗎?」他說道。 隨著《百障館謀殺始末》等媒體素養能力劇本殺的推出,臺師大大眾傳播研究所長蔣旭政表示,教育如同種下一顆種子,在參與者的心中發芽、茁壯,進而影響更多人。媒體素養在資訊爆炸的現代,伴隨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從我們滑開手機的一刻開始,都是媒體素養的一種。」林吟霙說道。媒體素養並非只是一個口號,而是要落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中,成為一名對資訊傳播負責任的數位公民。
校園
第1803期
臺師大推動轉銜方案 助心智障礙者融入職場
焦點
2024-12-13
【記者張恩爾報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6日舉辦「心智障礙者轉銜方案」成果說明會,發表自今年二月起實施該方案的試辦成果。此計畫由臺師大特殊教育學系主辦,結合專業的團隊與社區資源,提供心智障礙者(以下簡稱智青)體驗大學生活的機會,培養其社會適應的能力。 心智障礙者轉銜方案的內容分為三階段,包括提供智青旁聽大學部課程、加強其社區適應及生活管理的特殊教育課程,完成兩階段學習後會將其送至職場,實際體驗職場生態,實踐前兩階段的學習內容。 臺師大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同時也是此計畫的發想者胡心慈表示,特殊教育學系開設三門課供智青旁聽,他們可以從中選擇有興趣的課程,「透過旁聽的方式讓他們體驗大學生活,不過我們的重點還是放在就業和社區適應上面。」該系學生也會在課程中從旁輔助。臺師大特殊教育學系學生黃允成分享,上課時由六名特殊教育學系學生搭配兩名智青,分組討論課程內容,學生也製作易讀本協助智青學習,「他們會蠻踴躍回答問題,答案也不一定是錯的,頂多只要幫他們組織語言,可是他們的答案真的都還不錯。」 談及方案的發想緣由,胡心慈說明,對於智青來說,就讀大學的過程相當辛苦,因此只有約五成的智青會選擇就讀大學,「他們時常會發生跟不上的情形,老實說學校也只能透過放水讓他們通過課程,所以讀大學對他們的實質幫助是不大的。」校方參考已在歐美行之有年的Think College(註一),讓心智障礙者透過旁聽進行學習,胡心慈說:「就是很自由的,不是像我們一進去,你就是要把128個學分修完,才能拿到畢業證書。」希望藉此能讓智青培養自己的專長,並協助其未來就業。 註一:Think College 是一個致力於為有智力或發展障礙的學生提供高等 不過,此計畫並非一帆風順,胡心慈指出,最大的困難是經費不足。為了提供智青完善的資源,校方聘請復健諮商管理師及多位特教老師,然而,由於方案尚未取得政府認同,因此未獲得補助,經費來源除了智青的學費外,其餘只能由臺師大自行吸收。臺師大特殊教育學系學生許媛翕則認為,現階段的課程對於智青的負擔過重,他建議未來可以開放相對較輕鬆有趣的課程,供智青選擇,提升他們對課程的興趣。 談到此方案的不足,國立竹山高級中學綜合職能科教師詹惠鈞分析,這類課程僅能供住家位處交通便利地段的智青使用,由於智青自主生活能力較低,較難適應住宿生活,因此必須通勤上課,「以南投為例,最近的國立大學是彰師大,如果學生要去上課就必須住宿。」除了交通問題,詹惠鈞也補充,台灣智青的就業率約四成,許多智青接觸就業輔助課程後,在就業上仍有困難,「即使這個方案有職場體驗的課,可是智青未來脫離這個方案後,是否真的有工作能力了?我持保留的態度。」至於如何解決智青工作問題,詹惠鈞認為,社會應提升對智青的包容度,政府也能幫助企業,增加輔導智青就業的相關措施,才能有效提升智青就業率。
體育
第1801期
協會盃拔河上演景美內戰 昔日戰友交手力拼國際賽
2024-11-29
【記者范瑞勻新北報導】裁判雙手高舉,雙方左右搖擺調整繩位,雙手一放,「嗚嘶!」選手發力。中華民國113年協會盃拔河運動錦標賽於23日在新北市板橋體育館舉行,比賽依據年齡與性別分成男子與女子公開組(註一),採用循環積分賽制(註二),決賽採淘汰賽制,公開男子及女子組冠軍將代表我國參加 2024國際拔河邀請賽。 註一:公開男子組為600公斤以下,公開女子組為540公斤以下,年滿16歲者。 註二:每個參賽隊會與其他所有參賽隊進行比賽,循環預賽後取前四名決賽,採2局制,2局全勝得3分,1勝1負各得1分,2局全負得0分。決賽採3局2勝制。 此次比賽有多國參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以2:0擊敗日本奪公開男子組亞軍,最終雖惜敗韓國,但臺體體育學系學生張瑋哲則說:「我覺得表現得還不錯,因為我們好幾年沒出隊,這是我們第一次出隊,拿到這個成績就不錯了。」臺體體育學系學生林昱浤表示,團隊拿出良好態度迎戰,因此拿下第二名,「我們的韌性跟態度都是有表現出來,所以最終才可以拿下第二名的成績。」提及技巧,張瑋哲表示拔河注重節奏,賽中會透過重拍及拉長(註三)等技巧,破壞對方節奏,並掌握主動攻擊權。臺體拔河教練洪聖賢則強調,心態也同樣重要,選手在決賽時可能因疲累缺乏力量而影響心態,動作與姿勢就會越來越差。 註三:重拍為拔河戰術,腳退步後,隔三至四秒再退步,讓對手抓不到節奏。拉長也同為拔河戰術,將重心偏移致左或右腳。 師出同門的「臺師大景美隊」以2:0擊敗「景美臺師大隊」拿下公開女子組冠軍,雖然對手為昔日戰友,但面臨對打時,臺師大景美隊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學生柯雯綝表示,教練仍希望雙方竭盡全力比賽。景美臺師大隊的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學生呂宜家則認為,因熟悉對方招數,所以需要更認真與穩定的出招,「下去就是都要認真比賽,就是看誰拉贏,所以沒有特別說要放給誰。」洪聖賢指出,因台灣男女平權發展成熟,因此拔河性別人口比例較他國平均,而台灣女子拔河的訓練扎實,往往在國際賽事中能拿到前三名。臺師大景美隊將代表我國參與2024國際拔河邀請賽,柯雯綝認為,很高興有榮幸代表國家參賽,雖然會緊張,但可以透過今日比賽表現做精進。 拔河並非亞洲運動會及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運動項目之一,柯雯綝希望未來能登上拔河最高殿堂世界運動會的舞台,林昱浤則說:「我希望自己可以拿到一個世界冠軍,也希望臺體這支團隊能在拔河賽場上的出賽率越來越高。」張瑋哲盼臺體能組成拔河專長隊。談及大專生會面臨的壓力,過去曾經也是拔河選手的洪聖賢認為,學生會面臨多方壓力時,拔河常是最容易被放棄的目標,他鼓勵學生不要放棄,把拔河當做運動,促進身心健康。
生活
第1800期
工作坊體驗視障棒壘球 推廣「適應體育」概念
2024-11-22
【記者周元曦台北報導】師生們戴起眼罩,在一片黑暗中摸索,試圖只依靠聽覺接球。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以下簡稱體科系)所承辦的「適應體育增能工作坊——盲人棒壘球運動體驗活動」於16日登場。活動邀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身障棒壘球協會前來講授,除了讓眾人更加了解視障人士在運動中的需求與挑戰外,也望擴展適應體育概念,建立「適合每一個人」的運動環境。 「我們體科系有一門課程叫做適應體育概論,課程中包括盲人棒球、輪椅籃球以及地板滾球,讓學生去體驗。」活動主持人,臺師大體科系教授林靜萍分享道。他解釋儘管大學端有開設適應體育課程,但課程總數不多,因此以加開工作坊的方式,讓更多師生未來在教導身障者學生時能更有餘裕,因此活動不只體科系學生參與,更有現職教師與特殊教育學系(以下簡稱特教系)的學生前來學習。 「你們有接觸過視障學生或朋友嗎?」講師潘瑋杰向參加者提問,然而現場卻一片靜默。多數學員不曾接觸過視障者,難以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外,更無從得知視障者在運動中可能面臨的困難。另一位講師,同時為視障人士的郭育廷以自身經歷為例,說明當視障人士想要運動時,首先面臨的就是交通問題。「在台北市和新北市情況相對較好,但一旦離開這兩個縣市,從事運動的視障者數量就會大幅減少。」他說道。他解釋台北市和新北市擁有捷運系統,對視障者來說相對便利。然而在其他縣市,視障者若想去運動,通常只能搭計程車,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此外,由於台灣目前並未將運動視為必要需求,台北以外地區的復康巴士多半無法以運動為理由提供服務。「別說運動場地是否友善,光是要到達場地對我們來說就已經很困難了。」郭育廷說道。 為了讓參與者更深入了解視障者在生活中面臨的挑戰,郭育廷進一步說明一般人對視障者的迷思與刻板印象,「有時候我只是想問路,但當我靠近別人時,他們常常會迅速閃開,誤以為自己擋住了我。」他在課堂中幽默地自嘲道,指出許多人會替視障者設想需求,但往往並非視障者真正需要的幫助。為了讓參與者能親身體驗視障者運動的特殊性與挑戰,郭育廷為眾人規劃了一場模擬盲人棒壘球的小型比賽。賽中一人負責投球,其他參與者則戴上眼罩,模擬視障者的情境來接球。參與者在戴上眼罩後行動受限,即便依靠聽覺定位,也難以精準找到球的來向。臺師大特殊教育學系學生蔡孟函分享自身感受,他提到體驗讓他對視障人士的需求有更深的理解。「我本身有上過定向行動的課程,這次的活動與我的學習內容相結合,對我幫助很大。」他說道。透過參加工作坊,更能體會視障者在運動中需克服的挑戰。 「因為我也是相關科系,所以想說來學習。」臺師大特教系學生張綵庭說道。他表示以後可能會成為特教老師,參加活動對領域知識的熟悉有所幫助。他建議,若學校舉辦宣傳週、拍攝具有教育意義的適應體育相關綜藝節目與宣傳片,或許可以吸引更多人參與。林靜萍表示,未來體科系將舉辦更多元的活動,邀請相關科系師生一同參與,除了擴展適應體育的意識,透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討論,也能喚起大家對適應體育的關注。
校園
第1797期
臺師大重訓室人力不足 縮減開放時間引學生不滿
2024-10-25
【記者潘慧芳報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室7日在Facebook粉絲專頁發文,公布校方將調整公館校區重訓室開放時間,原先平日每天開放12.5小時,現為維護器材,且因管理人力不足,改為開放中午一小時和晚上兩小時,引發學生不滿。臺師大體育室行政專員胡馨文回應,目前已針對開放時間進行微調,也將持續增加人員協助管理。 對於縮減重訓室開放時間及人力資源不足問題,臺師大生命科學系學生陳柏翰認為,學校必須提供更多資訊與解決方案,「限制時間只會讓供不應求的情況更嚴重,無法發揮健身室原本的作用。」臺師大數學系學生黛西(化名)則表示,校方應清楚解釋缺乏值班人員造成的影響,「可以更具體說明,讓學生理解改變(開放時間)的原因。」此外,臺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學生陳彥廷也提出建議,「學校可持續招募專業的管理人員或工讀生,讓器材維護達到更高效益,同學們也可以享有更高品質的服務。」 胡馨文對此回應,重訓室是免費開放給校內師生使用的資源,在不影響學校體育教學、訓練與活動的原則下,下午時段原先僅開放兩小時。收到學生意見後已進行微調,自10月21日起,每周一、周四及周五開放時間增加為三個半小時。同時,校方也會繼續增加人力,並安排工讀生駐場,協助管理。 對於學校資源使用與人力管理,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林進山建議引進志工,「如小學、中學圖書館一樣,志工不僅可以幫忙管理,也可以使用設備資源」。林進山分析,在規劃新建設施及資源時,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當問題出現時,應召開會議,與學生一起討論對策。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副教授徐振德也提出相同看法,「學生亦須體諒校方,在經費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校方)仍提供相關場地開放使用。」他說明,動力機械類器材需要定期保養維修,約二至三個月進行一次。此外,徐振德更進一步分享個人經驗,「各校雖然願意開放健身房,但因人力成本等問題,多數場館入不敷出。若學生不認同校方努力並加以批評,可能導致校方保守消極,最終雙方皆無法受益。」
體育
第1787期
中正盃空手道巾幗交鋒 陳姿云跨量級險勝奪冠
2023-11-29
【記者葉蓁芸高雄報導】中華民國112年度全國中正盃空手道錦標賽11月25日在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登場,大專女子組個人對打第二量級(55公斤級)決賽,由過去皆為第一量級(50公斤級)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陳姿云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邱筱雯高手交鋒。冠亞賽雖以0:0結束賽局,但陳姿云獲得裁判一致投票認可,最終成功搶下金牌。 臺師大陳姿云奪冠後表示,他在賽前努力調整心態,告訴自己「不要怕輸,放開來打」,也在場上展現奪勝企圖心。 圖/葉蓁芸攝開局前一分鐘兩人彼此試探,不敢貿然出手,遭主審判定消極作戰而吃下兩次犯規。再度開始後陳姿云率先進攻,但兩記側踢都被邱筱雯閃躲而未能得分。比賽後段陳姿云多次觸碰邱筱雯,邱筱雯則以上段直擊與側踢回應。倒數25秒時陳姿云一記掃腳使邱筱雯倒地,但未成功得分,以0:0結束賽局。後續經裁判投票,由陳姿云以主動攻擊次數與技巧運用斬獲勝利。「滿分10分對自己的表現只能評價6分。」賽後陳姿云認為自己在場上受心態影響,害怕被對手得分,因此有些放不開手腳,但也嘗試新的技術「掃腳」。而對於陳姿云的表現,教練徐瑋駿認可他在距離與時機點的掌控,「(陳姿云)抓到機會沒有猶豫就直接攻擊 ,包括手腳連續性跟專注度都在非常好的水準。」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專任教練及臺師大空手道教練徐瑋駿認為,陳姿云平時練習已做好充分準備,因此在賽場上奪得高分。 圖/葉蓁芸攝亞軍得主邱筱雯則坦言,前幾場比賽體力已大量消耗,且與陳姿云對戰的經驗讓他不敢主動進攻,「之前跟他打都是自己衝進去,結果被做動作而失分,所以這次打得比較保守。」教練洪瑩珊也認為邱筱雯未能發揮平時水準,他說道:「賽前的心理很重要,要克服心魔才能突破自己,心理成長你的技術才會增加。」 上屆冠軍蕭霈瑜也來自暨大,第一場比賽落敗後在場邊為邱筱雯加油,也在冠亞戰前鼓勵邱筱雯。 圖/葉蓁芸攝過去主戰第一量級的陳姿云與邱筱雯本次皆跨量級參賽,徐瑋駿解釋量級間的差異,輕量級節奏快,選手也較為嬌小,而陳姿云在第一量級中屬較高大的選手,升上第二量級後雖失去高度優勢,「但他從一量(第一量級)升上來,保有節奏快的特質,接下來就要增加對抗性與穩定性。」陳姿云則認為自己更適合第二量級,過去為了參加第一量級還須減重,「反而會讓我自己比較沒力。」邱筱雯也認同在第二量級中更能打出自己的節奏,但拳頭強度與其他選手相較之下稍弱。 亞軍暨大邱筱雯過去同樣主戰於第一量級,他認為跨至第二量級後更能打出自己的節奏,但拳頭強度仍稍弱。 圖/葉蓁芸攝談到未來發展目標,陳姿云肯定地說:「希望下一屆能去打亞運,可以站上頒獎台。」邱筱雯則將眼光放在個人首金,「很想拿金牌,明年是最後一場全大運,所以想在那時候拿到自己最理想的成績。」 臺師大陳姿云將目標鎖定亞運,期望能如願站上國際賽頒獎台,教練徐瑋駿充滿信心,認為陳姿云「非常有潛力」。 圖/葉蓁芸攝
校園
第1786期
提升師資培育完整度 臺師大將開設國小教程
2023-11-22
【記者孔德皓綜合報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0月31日宣布將於113學年開設國民小學教育學程(以下簡稱小教教程),預計以小型專班形式開設,每年將招收45人。目前臺師大設有幼稚園師資教育學程與中等學校教育學程(以下簡稱中教教程),增設小教教程是為了讓學生有機會理解不同的教育階段。對此,部分學生雖對開設小教教程表示贊同,但仍以修習中等教育學程為主。 專精培育中等教育師資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宣佈在113學年度開設國民小學教育學程。 圖/孔德皓攝臺師大師資培育學院長林子斌說明,過往臺師大以培養國高中的中等學校師資為主,不過,由於發現中等學校教師可能對國小教育階段不夠理解,因此臺師大決定增設小教教程,讓師資培育生(以下簡稱師培生)有機會了解各教育階段的情況。林子斌指出,「因為現在實施12年國教,小學到高中應該是一貫的,如果我們可以提供比較全面的師培,就能讓學生對不同的教育階段有更多的理解。」他也說明,教育部要求臺師大與其他教育大學做出區隔,因此特別以小班制開設,希望能培育出優質的國小教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示,國高中的教師可能不太了解國小教育階段,開設小教教程能讓師培生對不同教育階段有更多認識。 圖/孔德皓攝在臺師大若想成為師培生,需在升大二前申請教育學程,若通過甄選即可在大二開始修習。對於小教教程之設立,臺師大國文學系大一學生余佳庭表示,雖然自己目前偏向申請中教教程,但因為在打工時曾接觸國小學童,所以也會考慮小教教程,「我可能會去嘗試看看,但每個人接受度不同,有些人覺得小學年齡層在教學上比較難掌控。」臺師大國文學系大三學生黃樂頤則認為,由於小教教程需修習的學分為中教教程的兩倍,修習小教教程可能影響畢業時間,大三以上學生普遍不會考慮。但他也對開設小教教程表示認同,「這提供學生修業和就業規劃多一個選擇,給學生多方了解的優勢。」然而他也提出疑慮,他認為設立小教教程雖讓臺師大學生有其他選擇,但也可能影響其他教育大學學生的就業機會。對於臺師大開設小教課程的消息,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劉同學(化名)則對於未來可能要與更多師培生競爭沒有太多擔憂,目前修習小教教程的他表示,教育大學由於長期深耕國小教育,一直以來和國小端有密切合作,且教育大學的教授更熟悉國小教育環境、國小教師甄試出題方向,能給予學生更多資源與建議。除了以專班培育小教師資,臺師大也配合《國家語言發展法》與2030雙語政策,特別鼓勵小教師培生修習英語、本土語等課程,加註語言專長。臺師大師資培育學院副院長葉怡芬說明,由於國小的本土語課程時數比國、高中多,因此國小對有本土語教師有更多需求,若學生擁有本土語教學能力,能在小教市場更有競爭力。余佳庭則認為,能在國小接觸華語以外的語言,對學童未來的語言能力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他也認同師培生修習本土語的必要,「在國際化的時代下,要避免自己的文化被主流趨勢淹沒,希望可以把文化傳承給小朋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鼓勵修習小教課程的師培生獲得雙語、本土語教學能力。 圖/孔德皓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