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藝術走進街角 《藝文一條通》打頭陣
影音
第1816期
藝術走進街角 《藝文一條通》打頭陣
2025-10-31
【記者孟祥宇、呂詠倢台南採訪報導】舞者揮動著長飄扇翩翩起舞,傳統藝陣之美為平凡的午後增添一抹色彩。2025臺南藝術節於25日開幕,今年以「城市就是舞台」的概念,推出全新企劃「藝文一條通」,邀請九組在地的表演團隊在各個街頭接力登場,串連南門路一帶的古蹟與現代建築,讓藝術主動進入日常,不再侷限於封閉的舞台。 台南文化空間百變,篩選團隊的標準在其能否設計出乘載環境特色的展演內容。「藝文一條通」活動執行長陳德安說明,「這些團隊除了他們的身分是台南在地的團隊之外,他們自己的創作分別也跟這些景觀、文化空間很有創作關聯。」在地的豐厚歷史底蘊,也讓藝術得以在街角發生,與市民對話,陳德安補充說:「這也是台南這個城市裡面獨有的風格,因為有超過四百年的歷史,可以跟大家在這個空間裡面有很多不一樣的體驗。」 攜家帶眷來現場欣賞展演的民眾郭屈原,也分享參與體驗,「坐在草地上、吹著風看表演的氛圍,比一般的室內演出更舒服。」 在大南門城率先開演的藝姿舞集,參考台南特有的水族陣,推出蚌殼、螃蟹等表演服裝的體驗活動,並帶來結合不同陣頭的舞蹈〈府城風華〉,展現台南廟會文化的活力與多樣性。藝姿舞集團長郭玲娟介紹舞作中包含的陣頭類型,「水族陣就是會有龍陣、旱船和蚌殼之類的角色 ,再來還有一個台南非常特殊且持續在保存的婆姐陣。 」 另一邊,臺南美術館正迴盪著悠揚的古典樂。TASO台灣藝術家交響樂團(以下簡稱TASO)以「聲音的流域」為主題,不同樂器的演奏家各自在館內六個點位即興演出,取材自台南特色的曲目相互串聯,帶領民眾走入南美館的每個角落,更顛覆了大眾對交響樂原有的合奏印象。本次演出的曲目,各有其呼應台南特色之處,TASO的企劃專員王韻堤分享,「樂曲分別是呼應到台南的自然、美食、文學、人情味、節慶以及古蹟。」他也深入解釋演出的核心概念,「我們這次演出特別設計沒有舞臺的音樂會,希望讓大家跟演奏者的距離可以更靠近。」 活動尾聲,由阿雞、DJ小衛與曾伯豪合作的壓軸節目「饒台南」,以〈風調雨順〉、〈眾神之都〉與〈台南的聲是啥〉等歌曲,傳達自身成長記憶中的鄉土印象,並重現在地藝術家眼中的府城信仰文化與生活經驗。饒舌歌手阿雞是土生土長的台南人,歌曲中飽含他對在地的情感,「像〈台南的聲是啥〉的創作背景,就是用我在台南各地錄下來的聲音作為靈感。」 作為表演據點之一的古蹟「鷲嶺食肆」,則利用日式庭園上演喜劇《漫才之流量密碼》和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民族舞劇《葫蘆巷春夢》,同為極具日式特色的建築與作品,不僅讓觀眾更貼近創作背景,也開拓古蹟活化的新可能。鷲嶺食肆創辦人吳健豪認為,「畢竟漫才是日本傳過來的,《葫蘆巷春夢》劇本也跟日治時代比較相關,跟現場感受比較吻合。」 「藝文一條通」以流動的展演串連城市空間,將街角、古蹟等公共場域化為舞台,期待透過連結台南文化的演出,讓市民在漫遊中增進對在地的了解,進一步提升對藝術的參與感。
【大學人】多重人生化創作 體操男爵張育嘉勾勒不平凡日常
藝文
第1816期
【大學人】多重人生化創作 體操男爵張育嘉勾勒不平凡日常
焦點
2025-10-30
【記者王翊丞台北報導】鮮豔的布景下,體操男爵化身吸血鬼演出驚豔的魔術秀,也成為復古賽車的駕駛員奔馳於賽道。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當代視覺文化博士班的張育嘉,24至27日於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歡迎來到幻境派對》,以絹本、油彩、雕塑等媒材繪出體操男爵系列作品。 「體操是一個被別人打分數的運動,它不像籃球、棒球,你可以主動創造得分。」張育嘉表示,體操選手之所以成為系列作品中的主角,源自於他小時候的體操隊經歷。他認為,體操競賽由裁判決定輸贏,與現實中人們追求認同、在意他人目光的處境相似,因此他將體操選手視為社會生活的縮影。而在經歷婚姻與成為父親的身分轉變後,張育嘉創造出現今的體操男爵,以小鬍子的特徵揮別過往青澀的體操選手。 不過體操男爵也不只是維持既定的體操服形象,張育嘉根據自身的人生旅程,為體操男爵繪出不同的外貌。2016年,張育嘉在完成美國科羅拉多安德森牧場藝術中心駐村的工作坊後,前往紐約參訪,並深刻感受到都市與鄉村間的差異。「我覺得紐約現在的環境,比起我第一次到訪時,變得更混亂,出於對外界的危機感,於是想幫他(體操男爵)穿上太空裝。」張育嘉透過作品,反應出與外界隔離的自我保護。另外,他也提到,至今仍出沒於作品中的太空服,則是他用來比擬疫情防護服的概念。 張育嘉曾三度參與藝術駐村,其中,2012年前往美國波士頓當代國際藝術中心的旅外經驗,讓他開始選擇以日常生活作為創作題材。張育嘉認為,首次跨國駐村是個從零開始的契機,「世界上共通的媒材其實差不多,但風土民情差很多,例如便利商店、美式風格的街景與店內擺設。」他補充,文化差異帶來視覺衝擊,影響他擺脫原有的創作手法。此外,張育嘉脫離台灣熟悉的環境和夥伴,跨國與不同的藝術家交流,促使他潛心於創作的節奏中,激發更多的靈感。 「開啟駐村旅途前,我決定不攜帶任何物品到當地,而是專心找尋自己喜歡的媒材與主題。」林木環繞的鄉村環境,促使張育嘉將隨手可得的廢棄木塊結合油畫,並將自身形象融入作品。他笑著補充,因為騎自行車無法載運那麼大的木塊,所以平時會將書籍般大小的木塊作品擺上手作書架。而隨著不同的陳列方式,作品中的角色猶如有了活力,在書架上演一齣舞台劇。張育嘉認為,透過這些溫暖的創作,能喚起人們在都市中因為冷漠而失去溫度的心。 除了體操選手與駐村藝術家的身分,張育嘉同時還在BIKE機踏車樂團擔任主唱、吉他手兼詞曲的創作核心,以具渲染力的舞台演出、派對般狂野的詞曲,傳遞出他對搖滾樂純粹的感動與熱血。有別於過往樂團與藝術互為獨立的關係,張育嘉在2021年的音樂祭演出中,設置大型裝置藝術,首次將體操男爵作為樂團包裝。單曲〈愛跳舞的吸血男爵〉更跳脫過往的創作形式,張育嘉將樂團的復古DISCO搖滾元素與畫筆下的吸血鬼男爵連動,在MV中跨領域結合音樂與視覺藝術。「吸血男爵來自我的樂團歌曲。我把詞曲寫出來後,才畫出這個形象。」本次展覽《歡迎來到幻境派對》,更是以樂曲誕生的吸血男爵為中心,延伸到整個嘉年華主題。 張育嘉以豐富的人生歷練,不斷突破自己的創作模式,並透過媒材間的轉換,呈現他各個階段的生活感受。例如,將身為父親與女兒互動的日常經驗,甚至是對家庭的期許融合進作品,希望觀眾能走進體操男爵的創作世界,藉由日常發想的藝術作品勾起共同回憶,產生共鳴。17年的創作生涯,張育嘉秉持著「藝術是人生,人生是藝術」的理念,把看似平凡的日常轉變為持續前進的動力,挖掘潛藏在記憶片段中的不平凡。
《感覺器OFF/ON》登場 打造感官新體驗
影音
第1814期
《感覺器OFF/ON》登場 打造感官新體驗
2025-10-03
【李若水 蔡孟安 劉倚瑄採訪報導】在數位時代中重新喚醒被媒體麻痺的知覺。府中15從10月3日起推出全新特展《感覺器OFF/ON-超感官影像體驗展》。首次透過影像、聲音裝置與互動媒體,邀請民眾探索數位環境下感官的全新體驗。《感覺器OFF/ON》的專案總籌與企劃執行方姿晴解釋,本次展覽最想傳達的核心概念是以感官作為出發點,了解科技如何影響自己以及如何與科技互動。 展覽共四樓,分別對應「登入」、「重啟」、「解碼」和「運算」四階段。一樓展區放置不同年代的電視機呈現觀眾即時影像,讓觀眾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都在觀看,也被觀看著。對此,參與展覽的民眾先先(化名)說:「生活當中也有很多監視器,但我們看不到自己被拍。然而在展覽現場就會有一種我看到了我自己的感覺,很神奇。」 延續前一展區對「觀看」的思考,三樓展區利用全黑通道為主題「重啟」鋪陳,推開簾幕的瞬間,環境數據與音波透過演算法轉化為沉浸式體驗,展現不同感知的可能性。四樓的遊戲機台則讓民眾拆解並重組象徵情緒的符號,藉此發掘表現情緒的不同方式。 談及感官如何被數位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林日璇說明,使用者或閱聽人有義務要了解透過演算法收到什麼資訊,並且如何形塑閱聽人的世界觀、影響閱聽人的感知。 展覽尾聲,兩面牆上分別貼滿自拍照和搜尋紀錄,提供觀眾撕下標籤,尋找多元定義下的自我。另外,一旁由藝術家吳修銘設計的「試鏡館」,則讓民眾自由選擇特質並拍照,再由 AI 生成「未來的自己」,象徵個人在數位世界的延伸。吳修銘分享設計〈試鏡館〉的理念,網路及媒體文化給予人們更多元的可能性,因此人們可以在不同平台扮演不同性格的角色。 《感覺器OFF/ON》結合科技與藝術,帶領觀眾在充斥數位媒體的時代下,反思感知真實性,重新認識自己。
冰上交織競技與藝術 全國錦標賽共盼花滑新巔峰
體育
第1814期
冰上交織競技與藝術 全國錦標賽共盼花滑新巔峰
2025-10-03
【記者林家慶台北報導】花式滑冰融合運動競技與舞蹈表演,除了高超技巧,還能帶觀眾領略藝術之美。114年全國花式滑冰錦標賽在9月27、28日於臺北小巨蛋舉辦,基本花式成年女子組由世新大學王宥心贏得冠軍,亞軍為實踐大學呂恩慈,東海大學程詣閔則獲得季軍。邀請拿下2026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資格的花式滑冰新秀李宇翔進行賽前表演。 對於拿到冠軍,王宥心感到驚訝,他也提及,「(觀眾)不太了解(滑冰)觸感,不知道連往前滑都有點困難。」即使有些選手滑得慢或不穩,但考慮到花費的苦功,無論表現如何,都是值得喝采,並謙虛表示自己基礎不穩,還有很大進步空間。對於如何平衡花式滑冰的藝術與動作展現,王宥心認為有能力再重視藝術性,「以比賽的話,動作技術當然是要擺第一位;第二個是會比較著重速度。」 程詣閔認為最具挑戰的是旋轉,「每一次的跳躍都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因為連職業選手也沒辦法保證每次的落冰都是完美的,因此不要小看任何動作。」選曲上,則偏好非流行樂和意象明顯的曲子,「這次的選曲,會有一種夢境跟黃昏的感覺,我很喜歡這種感覺。」 目前就讀國立體育大學李宇翔是台灣睽違30年再度獲得出戰冬奧資格的選手,作為花式滑冰新星,他認為,「雖然表面上動作相似,但其實每個人對滑冰的理解都不一樣。」選手們理解肢體運用的方式和對音樂的感受各有不同。曾為花式滑冰國手,同時也是王宥心的技術教練郝懿淑說:「比賽你得平常心,只要有『人』就沒有絕對(公平)。」藝術性方面,無可避免評審有個人喜好,因此他告訴選手,改變評審很難,做好本分就值得嘉許。 除了依靠選手和教練的努力,場地資源也是訓練關鍵。台灣國際級的滑冰場僅兩間且都在台北,國手練習場地非常匱乏,程詣閔道出困擾,「留給選手練習的時間不夠多,加上平常遊客人數太多,練習其實很干擾。」雖然資源有限制,不過郝懿淑仍樂觀看待滑冰未來發展,「現在已經有一個開始,大家的期盼會更高。」希望繼李宇翔之後,還能有更多新血投入,引領台灣開創花式滑冰更高的巔峰。
刮擦噪音化為視覺紀錄 陳品慈首個展《無聲穿過》亮相
藝文
第1814期
刮擦噪音化為視覺紀錄 陳品慈首個展《無聲穿過》亮相
2025-10-03
【記者邱柏翔高雄報導】伴隨著音樂節奏,刮板在畫布上留下或快或慢的痕跡。目前就讀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的陳品慈,9月27日於 N°0|GALLERY 零號藝術舉辦首次個展《無聲穿過》,將他創作當下的聽覺經驗封存於畫作中。 展覽以作品〈A Silent Tree〉為起點,用淡雅的藍綠色調繪製而成。畫作中,一棵孤樹立於中央,「當我畫完那棵樹的時候,它給我一種很安靜的感覺。」陳品慈表示,最初曾考慮以具象的植物或風景為展覽主題,但在完成〈A Silent Tree〉後改變了想法,開始探索聲音轉譯成畫面的可能性。他透露,就讀碩班期間,原先計畫創作聲音與影像的系列作品,包含收錄環境音並製作紀錄片。然而,他認為當時尚未具備進行影像創作的程度,因此決定先從實體繪畫開始。而〈A Silent Tree〉上下方的深色方塊,則是體現其電影專業背景、借鑒電影元素的手法。 開啟對聲音的探索後,陳品慈創作《聲音記錄》系列,以水性漆為基底,呈現深邃的藍色,並用大型鋼刷刮擦作品表面,製造出強勁的垂直與斜向刮痕。陳品慈表示:「我想表達的不是單一、絕對的平靜,而是帶著張力的狀態。」他認為,聲音既能令人安定,也可能成為干擾,因此《聲音記錄》呈現介於邊緣的平靜,讓觀者感受聲音如何在矛盾中仍保有平穩的力量。N°0|GALLERY 主人Brook(化名)說:「此系列的藍更深、更沉穩,彷彿有重量,讓人聯想到低音的頻率,或是夜裡靜謐卻厚實的氛圍。」而陳品慈表示,創作《聲音記錄》的過程會產生刺耳的噪音,他說:「那個聲音很像是刮黑板的聲音,最終以另一種無聲的方式讓聲音留存於畫面中。」 此外,陳品慈的創作也受到電影製作經歷的影響,他曾有處理電影音訊素材的經驗,因此更加注重音波的大小、長短、斷點所呈現出的節奏。在《The Traces》系列作品裡,由密集的色塊和細膩的線條構成,將音波的起伏與斷點具象化。觀眾王子洋認為,《The Traces》呈現化繁為簡的感覺,「我在作品上看到非常強烈的節奏感,很像譜出了一首詩或一個樂曲的感覺。」陳品慈在創作時也習慣搭配音樂創作,並將當下的聽覺感受轉換為畫作的節奏,「那些聲音影響著我要如何下筆。」他說。 陳品慈表示,聲音能喚醒他的感官敏銳度,讓他察覺平時容易忽略的細節。他也指出,聲音不像影像有明確的形體,而是處於游移、不確定的狀態。「有些人可能一下就看懂作品,有的人看不懂所以在畫廊待很久。對我來說,他們的經過跟停留都是融入展場的效果。」陳品慈並不預設觀眾必須帶走特定的想法,反而期待透過開放的抽象作品,聽見觀眾的不同解讀。
中央公園變身藝術教室 邀民眾共享創作樂趣
影音
第1803期
中央公園變身藝術教室 邀民眾共享創作樂趣
2024-12-13
【記者黃伊晨、李宸緯、吳恒儀台中採訪報導】灑滿陽光的臺中中央公園成了孩子們的藝術教室。由臺中市立美術館主辦的「草地上的美術課」7號熱鬧登場。活動以藝術課市集、五感戶外課程和全天藝術體驗為三大主軸,讓民眾在大自然中創作, 打造互動式藝術饗宴。 台中市立美術館教育推廣組組長吳霈瑀表示,希望市民感受到藝術跟生活的連結是很近的,而非大家想像只能在美術館或藝廊。「它(藝術)其實就在你的生活中,可以隨意發掘探索,然後啟發你的一些創造力」吳霈瑀道。 藝術課市集邀請10組藝術團隊,帶來繪畫、積木、黏土等多元課程。其中,空間教育課程,推出了獨家空間教具,邀請小市民打造屬於自己的美術館。不僅讓孩子們發揮創意,也帶領他們認識美術館的建築構造與空間設計。參與民眾楊婉芬說:「平時較少參加以藝術為主題的活動,這個攤位包含建築主題更顯特別。」並表示通常孩子的藝術課多以繪畫為主,這次多元的手作項目,使他更願意帶女兒來體驗。 草地上,有刺激五感的戶外藝術體驗課程,民眾在自然中盡情伸展身體,享受與環境互動的樂趣。課程包含雜耍共玩課、肢體律動課等。讓市民在互動中探索藝術多樣性。參與民眾馮淇南說:「生活中應該融入藝術、美學與手作。我們在家也常進行紙箱創作,或在牆上繪畫和貼貼紙。」表示自己非常鼓勵孩子創作,並發展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現場更有全日開放參與的藝術體驗,將藝術活動融入生活。「書本野餐」在草地上鋪展書香;「藍美圖的記憶」以藍曬創作 連結自然植物與藝術;「黑青藝術計畫」則結合彩繪與互動科技,運用AR、MR技術創作虛擬山林生物。這些活動不僅延續創意與趣味,更展現藝術如何走進生活。黑青藝術計畫藝術家陳普分享:「藝術能為生活帶來想像力與產生空間,創作不一定需要與課業、成績有關,而是能在生活中開闢一片休憩與想像的空間。」他提及今天天氣晴朗,即使來訪的民眾不參與活動,也能感受到這片美術館後方這片休閒綠地的美好氛圍。透過現場的藝術體驗,則能更深入地探索自己與空間之間的關係。 「草地上的美術課」以多元的體驗活動,將藝術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未來也鼓勵更多人參與藝術創作,感受生活美學的樂趣與價值。
青年探索文化根源 藝術節續寫新埔故事
影音
第1800期
青年探索文化根源 藝術節續寫新埔故事
2024-11-22
【記者張博媛、周依恩、鄭孟佳新竹採訪報導】南平神農花鼓隊的鼓聲磅礡,敲響新埔脈動。16至17日,新竹縣新埔鎮的地方青年團隊與玄奘大學合作,舉辦首屆「新新埔藝術節」,於新埔鎮潘屋及劉家祠盛大展開。結合走讀、市集、實境劇場等,串連在地藝術家與表演團體,挖掘世代變動下的新埔故事。新新埔藝術節主辦人邱子維表示,新埔從300年前就不斷變化,「我們一直想要用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新埔。」 藝術節透過走讀活動,由在地青年引領民眾走入新埔市場,藉由深入體驗在地飲食文化,一窺過去客家生活型態的縮影。從小在市場長大的走讀導覽人廖敏皓,回憶過去與朋友在市場嬉戲的點滴,他強調,現在長輩越來越少,市場逐漸凋零,希望走讀能讓眾人記得過去曾有市場如此美好的地方。參與走讀的民眾范思琪在活動結束後說道:「原來每一家店都有它各自的故事,只是在我自己平常走的過程中比較不容易發現(這些故事)。」 新竹在地的「哇哈哈劇團」,推出新埔客庄劇場三部曲,與新埔青年素人及新竹傳統藝陣花鼓隊合作,以林爽文事件重現義民爺信仰核心,於本次藝術節帶來沈浸式演出,讓演員和觀眾,對腳下的土地有更深的連結與認同。新竹故事館編輯傅崇豪指出,年輕一代較不流行拜拜文化,因此希望能藉由故事分享過去的故事,讓年輕人未來看到義民爺時,心中會有另外一種情感存在。 藝術節打開地方宗祠大門,串連走讀體驗、音樂創作、劇團表演與故事展覽,期盼挖掘更深入的在地內涵,透過藝術重新演繹正在消逝的歷史與文化,以文化行動凝聚眾人的共鳴與認同。藝術節呈現出新埔豐富的人文樣貌,然而這片土地的故事遠不止於此,期待未來更多人參與地方創生,創造屬於新埔獨特的文化脈絡。「我會希望透過新新埔的論述,去建構一個新的地方的支持系統。」邱子維說,藉由新新埔藝術節將新埔過去存在過的歷史,以及價值萃取出來。藝術節呈現出新埔豐富的人文樣貌,然而這片土地的故事遠不止於此,期待未來更多人參與地方創生,創造屬於新埔獨特的文化脈絡。
【大學人】用藝術刻劃校園回憶 UCLA刺青師從宿舍發跡
國際
第1799期
【大學人】用藝術刻劃校園回憶 UCLA刺青師從宿舍發跡
2024-11-15
【記者張博媛報導】克莉絲蒂娜・威廉(Christina Williams)是一名發跡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以下簡稱UCLA)的刺青師,他在學生時期發現自己對刺青藝術的熱愛,也在許多學生身上留下刺青作品。 威廉在UCLA就讀世界藝術與文化學系,加上自己對刺青文化的興趣,便在朋友與家人的鼓勵下開始刺青師生涯。「我喜歡為自己和朋友創作藝術。」威廉說道,他最初是在宿舍開始為同學刺青,接著進駐校園市集,以及學校附近的刺青店。威廉表示,同學們時常會帶著自身故事和人生體悟,與他討論刺青的設計,正是在這些客人的故事深深打動了他,並啟發他進行更多創作。威廉認為UCLA給他很大的發揮舞台,例如學校課程提供他探索藝術創作的機會、同學與老師都支持他進行刺青活動等,「若不是在學校開始我的刺青生涯,我會很難獲取這些資源。」他說道。 威廉的刺青風格多元,包括單針刺青、寫實主義,以及抽象設計,他喜歡將自然、文學作品的文化與人物融入設計中,「任何異想天開的事物都能成為我刺青的主題。」他補充。今年10月,UCLA邀請他為學校設計專屬的紀念刺青,他融入了充滿校園意義的象徵元素進行設計,如UCLA代表動物棕熊的熊爪和深受學生喜愛的校貓鮑威爾,再搭配學校的代表色——藍色與金色,讓學生能在身上留存對校園的美好回憶。 相較於台灣對於刺青的保守觀念,在美國擔任教授,現就讀德州理工大學(Texas Tech University)博士班的服裝設計師ChaCha(化名)認為,刺青在美國就是一種常見的藝術,一般人不會對刺青帶有負面觀感,「刺青是自我表達的方式,是一種客人與刺青師共同創作的產物,我覺得很有意義!」他說道。ChaCha也表示,在美國校園內進行刺青活動是件很正常的事,不過如果在台灣應該會嚇到師長。在洛杉磯就讀美國音樂家學院(Musicians Institute)學生Ryan Chang說道:「路上的人十之八九都有刺青,在洛杉磯和校園內就像戴耳環一樣稀鬆平常。」 威廉說:「UCLA藝術與全球健康治療中心(Art and Global Health Center)給我很大的啟發,希望畢業後能有機會與他們合作。」對他而言,刺青不只是刻在身體上的藝術創作,更可以撫慰人心,威廉期望有日能回到洛杉磯,除了繼續為UCLA社群進行刺青創作,也結合自己在碩士階段的專業,探索刺青創作在藝術治療領域的發展性。
流動筆觸勾勒內在情感 《心道漫談》求自我療癒
藝文
第1799期
流動筆觸勾勒內在情感 《心道漫談》求自我療癒
2024-11-15
【記者蔣若暄高雄採訪報導】蜿蜒流動的筆觸,勾勒出內心療癒與心靈的流轉,反思情感、經驗與生命的連結。就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的陳泳龍與林昀葶,於8日起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至高館舉辦《心道漫談 雙個展》。陳泳龍藉藝術傾聽內心的聲音,以及林昀葶以水的特質反思自我課題,引領觀眾展開一段探索心靈深處的旅程。 談及兩人個展的主題,陳泳龍分享《療心日記》靈感源於心理諮商中的「感恩日記」,以藝術創作代替日記書寫,探索過去創傷造成的影響。而林昀葶的《漫漫心流》則將水的流動與心理學中的「心流」概念結合,透過繪畫展現思想隨著時間推移不斷變化,「『漫』的意思就是水太滿向外流,『漫漫』二字疊加,畫面就會從一個定位點拓展到無邊無際。」展名中的「道」則概括兩人個展要旨,既傳達陳泳龍療癒內在的方法之道,也道出林昀葶藉「水」來感悟道法自然。 本次個展不同於過往具象的畫法,陳泳龍為了呈現出自己解構世界的過程,嘗試在抽象創作的同時,讓觀眾能夠辨識繪畫中的主體。在作品〈#該對自己誠實了〉中,他使用波動線條取代直線,象徵內心的焦慮或自我責備,並放慢繪畫速度,感受創作過程中的情緒反饋。在作品〈#與惡的距離〉中,陳泳龍想像將內心剝開、剖析自我的過程,利用大小不一、塗上各式顏色的保麗龍球,象徵潛在情緒在吸收負能量後逐漸膨脹的現象,並用背負著大顆保麗龍球的紅色小人模型,表達負面情緒最終成為壓垮人們的沉重包袱的狀況。 「教畫十餘年都是一樣的模式,我需要一點變化、一點衝擊。」林昀葶也分享自己的心境轉變,開始將重心從表象的呈現轉移到創作背後的理念,透過作品〈湧現〉中連綿的山巒和水波,傳達儘管內心掙扎,卻因為思緒的激盪而有無限創造力的狀態。在作品〈漫〉中,他將油彩稀釋劑、調和油與顏料混和,挪動畫布並使用吹風機增加油彩的移動,讓表面的顏料乾掉後產生如水漬般的肌理,象徵緩慢推移、流動的生命,也表示在人生挫敗中學習到的經驗,為歲月留下不可抹滅的痕跡。 觀眾陳桂美說:「現代人常常感到焦躁和焦慮,而這樣的作品帶來一種內在的安定感。」她從林昀葶的作品中找到內心的平和,並感受到創作中豐富的情感投入。觀眾劉姵君分享從作品體會到「水」的強大生命力,「那水流就像我們思考時內心的思緒。」此外,他也從作品〈#該對自己誠實了〉中的彎曲線條,感受到陳泳龍思緒的變化,以及藝術家隱藏在心中、不被外人輕易窺探的幽微情感。
科學融入藝術創作 《跳浪》癒地震創傷
影音
第1799期
科學融入藝術創作 《跳浪》癒地震創傷
2024-11-14
【記者姚孟汝、廖奇典花蓮報導】第三屆花蓮跳浪藝術節《星球爆裂觀測站》2號起於石雕博物館開展,並於10號舉辦開幕活動 「sa'icelen給力量」。今年活動以地震為主題,集結知名地震科學家馬國鳳等四位策展人與11組藝術家,將科學知識融入藝術創作,盼透過作品療癒人們的震後創傷。《跳浪》社群小編杜怡柔說:「如果花蓮是一個星球的話,那這邊就是一個最適合觀測的地方,以星球這個概念來講。那畢竟地震它是一個花蓮有點難過的回憶,所以用星球的方式把整個時間軸整個拉長,讓大家用不同視野來看這個題目。」   本屆藝術節以4月3號花蓮大地震偵測到的光纖訊號作為主視覺,策展團隊觀察花蓮人民在斷層帶上的日常生活,試圖透過藝術創造不同的觀看角度。主展場的互動式展品〈深時間的心跳〉結合心跳聲與火山的共振聲波,讓民眾近距離傾聽來自地表深處的聲音。   展場內佔地最廣的作品〈地震博物館〉由藝術家涂維政創作,他3D列印出原住民地牛翻身神話的化石標本及震後災區採集的日常物件與植物,壓印翻模仿造「出土文物」,建構出一座虛實交錯的博物館。參展民眾陳先生(化名)說:「牛的雕像很特別,藝術家把地震這個造成大家恐懼的東西,做的好像還滿可愛的,就是一隻很溫馴的牛趴在地上。」藝術家涂維政則針對作品補充道:「當時募集花蓮當地民眾,請他們帶來地震當地的物件。有一個是統帥大樓的受災戶那個家的鑰匙圈,可是那個鑰匙已經再也進不去那個房間了。」   《跳浪藝術節》開幕日當天也舉辦農夫市集,並邀請三組音樂人現場吟唱。在地農夫將4月3號大地震時生長於農田中的作物煮成佳餚,希望民眾在音樂聲中,一起享用花蓮特色農產,吃掉地震,克服恐懼。攤販花田喜事有機農場的老闆徐妍花說:「地震過後土壤其實也會受傷害,其實我們有很多作物因為地震又因為風災損失相當大,而帶出來的就只有剩下這些。」藝術家Heidi(化名)則表示,可能很多商家在這次地震後就已經消失,可以存活下來要靠信念,所以吃到這些食物時就會覺得更感激。   花蓮位於米崙斷層帶上,不斷面對地震帶來的威脅。今年的跳浪藝術節希望透過藝術,帶領人們直面地震傷痛,並從災難中找尋心的出口。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