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止血帶自動感濕加壓 即時緩解患者滲血問題
新知
第1776期
止血帶自動感濕加壓 即時緩解患者滲血問題
2022-12-21
「智能透析止血帶」可幫助透析患者在兩個止血點施加固定壓力,避免施力不當影響血管健康。 圖/研究團隊提供【記者戴婧雯綜合報導】腎病患者在四小時的血液透析(註一)治療後,需要止血15分鐘,待醫護人員觀察並確認沒有滲血狀況才能夠離開,過程耗費人力和時間。長庚科技大學和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師生共同組成研發團隊,發明「智能透析止血帶」,提供定時定壓和偵測滲血的功能,並於「2022第六屆創創AIoT競賽」獲得首獎。註一:血液透析也稱為「洗腎」,透過在體外淨化血液,幫助衰竭的腎臟排出人體代謝產生的毒素和水分。長期血液透析的患者需接受一週三次、每次4至6小時的透析。在血液透析的過程中,醫護人員會使用較粗的針從患者的動靜脈瘻管(註二)抽出血液,經過儀器透析後,再將血液輸回患者體內,並在透析結束後止血15分鐘,「醫護人員會用類似魔鬼粘的止血帶幫患者止血,但有時患者打開止血帶了才發現到有滲血。」團隊指導老師余怡珍提及。團隊在智能透析止血帶上裝設可偵測紗布濕度感測器,判斷患者的滲血狀況,並及時透過系統自動加壓進行止血。腎病患者家屬楊畹莙對此也表示,感測滲血的功能可為患者和家屬帶來便利,「不用像以前壓不好,回到家還要一直往醫院跑,省下很多時間。」註二: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腎病患者需要一個管徑大且血流量多的血管通路,因此腎病患者需預先進行血管通路手術,將手臂的動靜脈連接在一起,形成動靜脈瘻管。若患者沒有適合的動靜脈,可利用人工合成材質製成的人工瘻管,作為動靜脈之間的橋樑。醫護人員會穿刺動靜脈瘻管,幫助患者進行血液透析。團隊成員吳宜宸表示,由於瘻管的血流量較大,且患者服用的抗凝血劑會防止血液凝固,因此止血的壓力和時間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止血恰當,會造成動靜脈瘻管瘤或栓塞等併發症。」然而,目前臨床的止血方法是由醫護人員手動拉緊止血帶,並時刻注意每位患者的滲血狀況,「我們沒有辦法知道他在止血點上施了多少壓力。」團隊成員林珈妤指出。 「智能透析止血帶」會將所使用的時間和壓力數據上傳至雲端,醫護人員可參考相關數據為每位患者進行個人化安排。 圖/研究團隊提供團隊將血壓計的加壓功能應用到智能透析止血帶上,提供定時定壓的功能,讓患者在規範時間內,以固定的壓力止血,避免影響血管健康。若在時間結束後依然檢測到滲血狀況,系統將會自動延長二分鐘的加壓時間,並增加2毫米汞柱的壓力,「不會一次加太多壓力,避免影響血管健康。」團隊成員吳佳昌解釋。另外,每次患者止血所使用的時間和壓力等數據,會自動上傳到雲端,供醫護人員作為參考數值,幫助患者找到最合適的加壓時間和壓力。除定時定壓和偵測滲血的功能外,團隊也預計在系統中加入瘻管健康的檢測功能,在每次加壓時可以檢測和更新瘻管的健康狀況。余怡珍表示,患者在一周內需要接受三次透析治療,「瘻管可以說是透析病人的生命線,但目前只是以聽診器或手摸去判斷瘻管的健康程度。」因此,團隊期許此項功能未來可幫助醫護人員省時省力,保障患者的健康。 長庚科技大學護理系教授余怡珍和雲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洪崇文,帶領兩校學生以「智能透析止血帶」在2022第六屆創創AIoT競賽奪下了智慧照護組的首獎。 圖/研究團隊提供
血型、凝血功能即時測 臺大創易讀快篩試片
新知
第1737期
血型、凝血功能即時測 臺大創易讀快篩試片
2020-11-25
【記者石學儒綜合報導】傳統驗血需前往醫院檢測,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陳建甫帶領團隊研發出「微量血液快速篩檢試片」,以可攜式設計突破過往限制。民眾只需將微量的血液滴入試片,便可測出受試者的血型、貧血與否及凝血狀況,可望提升急救輸血的速度,並應用於醫療資源不足的偏鄉。此項發明不僅刊登於美國化學學會10月份期刊(ACS Sensors),更獲選為該期增選封面。 傳統血液檢測透過針筒取得血液樣本,需仰賴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療人員,而血液內所含的生物標記也能檢測出許多疾病問題。 圖/石學儒攝血液滴入試片後,會分流至三個分別載有不同抗體的微流道(註1),抗體會使特定的血型凝結,如A型血會在抗體A的流道凝結。凝結的血液則會在試片上對應的方框內呈現紅線,紅線越長表示凝結越多。而血液凝結狀況取決於受試者的血容比(註2),若受試者有貧血問題,凝結血量會低於常人,多血症則反之,而不易凝血的亞血型患者,凝血量最低,結果都會反應在紅色線條的長度。註1:血液在篩檢試片中流通的管道。註2:紅血球在血液中的比例。此試片從血液滴入到檢測結果出爐,只需約兩分鐘,為加速反應時間,團隊縮小試片體積,使檢測結果更容易被看見,此舉也讓檢測所需血量大幅少於傳統驗血,團隊成員、臺大應力所學生張鈞彥說:「只要1微升的血量,就像測糖尿病,一滴就夠了。」另外,團隊成員、研究員林佳慧補充,亞型血因為凝集現象極弱,傳統較快速的血型測試方法有可能辨識錯誤,讓緊急輸血存在風險,團隊開發的試片則可以清楚辨認。常見驗血方式通常需專業設備與醫療人員來辨識結果,然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並非所有地區都具備相關醫療人力與器材。此可攜式多功能血液快篩試片,兼具可視化與便宜的特性,並且,團隊在試片上刻上各種血液狀況的指標,讓不具醫療背景的使用者也能自行判斷,可望減少偏鄉醫療成本,以及對專業設備人力的依賴。 可攜式與可視化易讀的設計,讓不具醫療知識的使用者也能輕鬆使用此試片,可望補足偏鄉醫療資源。 圖/石學儒攝林口長庚醫院骨骼關節研究中心主任蔡宗廷表示說:「醫院通常會將血液樣本送至醫檢部門進行檢測,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他認為,在緊急開刀時,這項產品可快速確認病人血型,縮短血型檢測的時程,同時也可減輕醫檢部門的負擔,「讓他們(醫檢部門)去從事更複雜精密的檢測。」 微量血液快速篩檢試片搭配負壓裝置,透過類似抽血的原理,幫助血液在試片內的流動。 圖/石學儒攝現階段,微量血液快速篩檢試片尚未上市,蔡宗廷說明,雖然已證實此試片的諸多優點,但仍需要更多測試和衛生福利部的認證,才能實際應用於醫療現場。另外,陳建甫說:「血液裡有很多生物標記(註3)可以量測,未來會在試片中加入更多功能。」目前團隊與林口長庚醫院合作,希望透過專業觀點輔助,讓試片具有更多便利於醫師的功能,並補足偏鄉醫療需求。註3:生物標記(Biomarker)在醫學上通常是指在血液中的某種蛋白質,通過測量它,可以反映出某種疾病是否出現或嚴重程度。
改善聽力兼保暖 耳罩式助聽器促血液循環
新知
第1708期
改善聽力兼保暖 耳罩式助聽器促血液循環
2019-10-09
【記者張珮慈綜合報導】聽力是人類和世界交流重要的感官之一,但隨著年紀增長聽力卻容易退化。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技術系的學生陳廷宇與陳廷軒,發明「提升人體小腔體微血循環」的裝置,盼預防與改善老年聽力衰退的現況,並於1日獲頒2019海峽兩岸高校「長河金秋杯」大學生創業創新大賽金獎。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技術系陳廷宇和陳廷軒獲2019海峽兩岸高校「長河金秋杯」大學生創業創新大賽金獎。 圖/陳廷宇提供因考量到耳掛式可能造成耳朵的負擔,陳廷軒說明,「此裝置的外觀我們設計成耳罩式,除了美觀,在冬天還有保暖效果。」而若為耳道式則擔憂支撐力不足。此外,人體耳朵構造分為外耳、中耳與內耳,耳蝸為內耳中一構造,用於感受聲波並傳送至大腦,而聽力損失的原因大多源於耳蝸內微血循環不良。 此裝置外觀設計如同耳罩式耳機,在戶外使用能減少他人異樣的眼光。 圖/陳廷宇提供因此團隊選擇在裝置內設計軟性加熱片,即易與機器貼合的平面狀加熱體,首先提高其溫度後,方使內部零件上的鍍膜產生遠紅外線,再經由聚焦射入用於傳送電磁波的元件最後導入內耳。由於在此波段內的遠紅外線頻率,與人體細胞內水分子的頻率相同,因此能使水分子產生震盪促進血液循環,提高細胞的生命力與新陳代謝,進而改善聽力不良的問題。 「由於手指末梢循環與內耳微血循環相似,因此我們使用遠紅外線照射手指前端實驗。」陳廷宇解釋,在經過40分鐘後發現血流量明顯增加21.6 L/min,血流速則增為每秒10.5公分。現行助聽器的原理在於放大音量,但經常連同環境雜音一起放大,有時會使人耳無法承受,而同為改善聽力不良,此裝置更著重平時保健與預防,透過遠紅外線照射內耳微血管的方式改善聽力。依據內政部的老年人口比率資料顯示,直至107年8月底全國平均每3.3戶就有1戶內含65歲以上老人,陳廷宇提到,由於觀察到老年人說話聲音都需放大好幾倍,不但對生活十分不便也極易影響他人,「因此想由平時保健做起進而預防這個問題。」他說。 市面上普遍使用的數位助聽器,1萬至10萬以上的價格都有,並非普遍家庭能夠負擔,因此團隊期盼聽力的保養不因貧富而產生落差,「此裝置目前預估價格一定會比現有助聽器來得低,若未來大量生產,價格還能再下降。」陳廷宇強調。 推廣這項產品的難處在於,「一般人對遠紅外線認知的不足,甚至會誤以為是某種輻射。」指導教授郭宗德表示,此裝置未來若普及化,團隊預計會先讓有需求者試用,口耳相傳後自然能提高它的接受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哲玄則認為,此裝置立論基礎有經過相關資料的考據,且具臨床價值,但尚未經過動物實驗,具體的效果仍有待驗證。
【專欄】 破除腎虧迷思 自慰促血液循環兼紓壓
新知
第1601期
【專欄】 破除腎虧迷思 自慰促血液循環兼紓壓
2015-06-10
【記者吳盈蓉、林子濠台北報導】今天慾火難耐,一次一次又一次,自己來卻怕傷身嗎?日前有位男性送醫急救,而原因竟是自慰後體力不支。然而,究竟這個讓人臉紅心跳的「私房」樂趣,是不是只造成健康危害或被認為是欲求不滿呢?據統計,美國27%的男性每周自慰一至兩次,而這看似縱欲傷身的行為,卻有多項科學研究顯示它確實對身體有益處。 台北榮民總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鄭振鴻表示,中醫並沒有對自慰有所限制,而是社會對其有錯誤的觀感。鄭振鴻說:「黃帝內經中提到『滿則溢』」。中醫講求平衡,透過自慰即可排解過剩的精氣。對於大眾對自慰造成腎虧的迷思,鄭振鴻解釋:「這些都是江湖術士的說法,中醫只有腎氣虧損。」他補充,腎氣不足會導致流精,而這通常只會出現在老年人身上。另外,女性自慰則可促進下腹部的血液循環,使氣血更加流暢。 自慰時腦中會釋放出一系列神經化學物質如多巴胺和催產素,能使自我感覺較良好,並紓解壓力。書田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何一成提到,女性自慰高潮後,不僅能產生幸福感,身體酸痛或肌肉關節疼痛也得以減輕。醫學專欄作家、外科醫師劉育志提到,大眾對於女性自慰會使陰蒂、陰唇顏色變黑為錯誤說法。 然而自慰頻率仍是要以個人身體狀況為主,不宜超出可負荷範圍。劉育志也提醒,自慰仍是要注重衛生與安全。鄭振鴻補充,尤其女性陰部與尿道位置相近,若自慰不當恐致感染。而體質虛寒、焦躁不安者,也不建議靠自慰調劑身心。
準確分離癌細胞 聲波裝置助治療
新知
第1593期
準確分離癌細胞 聲波裝置助治療
2015-04-15
【記者彭成全綜合報導】癌細胞與血球細胞的數量比是1:10億,在血液中尋找癌細胞如同大海撈針。由美國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SU)、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U)及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的共同研發團隊,6日宣布研發出誤判率低、能在不破壞癌細胞下,即可分離血液中血球細胞及癌細胞的「聲波分離裝置」。現有的癌細胞分離原理為從細胞內找到可與腫瘤細胞融合的抗體,在抗體細胞上進行生物標記後,將抗體與腫瘤細胞生殖體融合,再對細胞利用離心機的運轉,以分離癌細胞。麻省理工教授道明(Ming Dao)表示,相較現有技術,聲波分離裝置無須對癌細胞進行生物標記,即能增進判斷精準性,並讓癌細胞不受到破壞,以便觀測。聲波分離裝置由如1分美元大小的晶片及兩個聲能裝置組成,將經特殊設計的Y型流管,放置晶片上方。當聲能裝置啟動後,將電能轉換聲波傳達信號至晶片,利用信號引導血球細胞及癌細胞分離至不同流通道。道明表示,此裝置只要少量能量即可啟動,讓癌細胞及血球細胞因不同的體積及大小,推進不同的流通道,將細胞分離精確度從60%至80%之間,穩定度提高到83%。聲波分離裝置不僅能觀測出癌細胞,還能助醫生詳細診斷病情決定治療方式。賓大教授沃菲克•厄爾迪瑞(Wafik El-Deiry)表示,該裝置能讓研究人員分離的癌細胞進行藥物研究,進一步分析化療後突變癌細胞的抗藥性,讓化療更有效。道明表示起初研發時,流體晶片設計研發為最困難的地方,在團隊努力計算細胞的運動軌跡後,耗費半年終於做出微流體晶片設計的模型。他表示,這項裝置仍須檢驗各種癌症測試及改良分離率,預計五年後才有可能廣泛用在醫療領域。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