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劉欣妍以意識看《規則之外》 多媒材呈內心蛻變過程
藝文
第1819期
劉欣妍以意識看《規則之外》 多媒材呈內心蛻變過程
焦點
2025-11-21
【記者林庭如報導】「我心中遵從的規則,就是不影響別人。」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四年級學生劉欣妍,於9日在澤藝術空間舉辦個展《規則之外》,以三幅創作媒材及立體裝置各異的作品,描述人們受制於規則框架、不斷循環重複的生活。 劉欣妍求學時的住宿學校強調規矩,面對不合理的規範,他往往以實際行動代替妥協。他舉例,學校規定學生穿著統一的襪色與襪長,班上只有他會表示反對,「我就是老師眼中的問題人物。」而父母聽聞他在學校被記警告,也告誡他校規不能違反。劉欣妍認為,他自己心中有一把面對規則的尺,只要不影響到個人自由的情況下,他都會遵守。 在《規則之外》的三幅作品中,錄像〈新生〉展現一具人臉面具從頭到尾被燃燒的過程。劉欣妍先用水泥捏好人臉底座,並在上頭寫滿《心經》,再利用金紙翻模,形成面具的造型。他說:「燒金紙代表著進化,而金紙燒完後才呈現價值。」劉欣妍指出,金紙代表世俗的名利,燃燒則表示從遲鈍到體悟的過程,「燃燒過程中,面具下會慢慢顯現象徵頓悟的經文。」他表示,即使個展名稱為「規則之外」,他仍持續摸索社會運作的方式,如同〈新生〉所呈現的進化意涵。 〈無字經〉作為〈新生〉的延伸,象徵頓悟後自身的修行。劉欣妍說:「文字只是一種符號,思想的真正內化是實踐。」他透過墨水將心經寫在自己背上,隨著每天洗澡的次數與流汗的狀態,墨水會逐漸淡化。劉欣妍約每6個小時拍攝一次墨水深淺的變化,並留下超過400張照片,逐一張貼於6公尺長的牆面上。相片中的人物身體蜷曲,象徵宗教儀式裡跪拜的姿勢,彷彿在祈求心中的平靜;雙手緊握靠在一起,也代表祈求的狀態。劉欣妍表示,肉體最接近根源,「肉體是我們經驗世界的第一個方式。」觀眾Paper(化名)認為,創作者以重複呈現的照片表達時間流逝,也表示內化蛻變的歷程。 第三幅作品〈反射8〉中央有一塊明顯的青紫色瘀青,劉欣妍認為,身體受到衝擊後所產生的瘀青,是肉體的一種必然反饋,也是世界上的初始化規定。他說:「人生像一場遊戲,遊戲中的設定早就規定好作用,等著我們發現。」而那塊青紫色瘀青便隱隱暗示「規則的存在」。觀眾余杰翰表示,生活中有太多能被稱為規則的事物,「小至自我訂下的規矩,大至生老病死。」而〈反射8〉以微觀角度談規則,帶給他特別的感受。 劉欣妍坦言,創作還不足以成為他打破規則的方式,只能呈現突破現階段的自己。不過他表示,好奇心讓他持續往未知的創作領域前進,「我一直在做我以前沒做過的事情。」劉欣妍以薛西佛斯自喻,他不把重複的生活規律視作一種懲罰,「我知道這是規則,但有意識地在規則下生活,我就有方法處理、轉念它。」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體育
第1800期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2024-11-22
今年度的黑豹旗全國高中棒球大賽冠軍戰中,上演新北市私立穀保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以下簡稱穀保)與桃園市立平鎮高級中學(以下簡稱平鎮)兩所高中棒球強校的對決戲碼。穀保在二局上半以4:2領先時,靠著曾聖恩的左外野方向全壘打再添兩分。這支黑豹旗冠軍戰史上的第一支「過牆」全壘打,瞬間讓穀保休息室的球員情緒沸騰。不過,曾聖恩繞過一壘後不斷狂吼,甚至「倒退走」,引發球迷討論。 賽後的網路討論分成兩大派:「太過火」vs「做自己」。前者強調,曾聖恩身為學生球員,擊出全壘打後,應低調跑壘,「做好自己的本分」即可;後者則認為,擊出全壘打的球員有權在當下做出自己的慶祝動作,只要避免挑釁即可。 亞洲棒球文化較推崇低調行事與球場禮儀。曾聽聞或者體驗過學生棒球的人們應該對於教練們的諄諄教誨感到不陌生,進場前要向球場致意、打擊前向裁判問候以及投出觸身球後要脫帽等基本禮儀。例如廣受球迷喜愛的中職球星彭政閔,便是以謙虛聞名。他認為打者擊出全壘打後的誇張慶祝動作,是不尊重對方投手的行為。也因此,「太過火」派的言論:「這樣的態度沒資格進職棒」、「這樣進到職棒該怎麼辦」,或「在職棒就會被因為太囂張被觸身球伺候了」,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過,除了上述前者基於對身邊環境表達尊重之意的舉措外,近年不少球迷開始質疑球場上較為負面的「潛規則」。例如根據《Go Baseball 夠棒網》的球迷投票,最該被廢除的前三大潛規則中,「場上有虧,就用觸身球討公道」與「擊出全壘打後不能大肆慶祝」便占其二。這些被球迷視為不合時宜的潛規則,呼應球員「做自己」的想法,認為不應以「道德野球」束縛球員行為,在投打之間的對決中,勝者享受成功的喜悅,為比賽增添一些「秀味」,而敗者討回顏面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下一次的交手中堂堂正正解決對方,只要不挑釁,不做不良示範,又有何不可? 回歸學生棒球的環境,在場上大肆地展現喜悅,並不是一件該被綑綁的事。但當部分人士執著於對棒球的陳舊思想,並將選手的真情流露視為一種禁忌,對學生球員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解讀。教練們該做的,是在學生球員的激昂情緒背後給予正確的價值觀,不讓振奮變成囂張,不讓自信變成自大,也讓這些可能的棒球之星們放下潛規則的束縛,讓將來的賽事精神更為純粹,不僅無需動用到可能造成生理傷害的觸身球來進行報復,避免產生無謂的衝突,也更能體現運動家的精神。
《夢遊》跳脫現實規則 日常中尋喘息空間
藝文
第1772期
《夢遊》跳脫現實規則 日常中尋喘息空間
2022-11-23
藝術家楊柏以之作品〈匍匐〉,以現成物蝸牛殼、龍蝦殼,結合雕塑創作而成。 圖/詹晶雅攝【記者詹晶雅綜合報導】藝術家以雕塑和繪畫的形式,將不存於現實空間的「夢境」和「遊戲」陳列於展場中。現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的楊柏以,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生曹育愷攜手推出展覽《夢遊》,11日起在平谷試誤所展出。人類以跪姿蜷縮於龍蝦殼中,被兩頭蝸牛用一條鬆垮的金鍊拖曳前行。楊柏以運用雕塑手法製成蝸牛的腹足與人類的下肢,結合現成的龍蝦殼和蝸牛殼呈現作品〈匍匐〉。「即便我們嘗試脫離了框架,也只是再找一個比較符合自己期待的世界躲藏而已,但這又如何呢?」他進一步解釋,當我們面對社會的壓力與束縛時,往往會束手無策而渴望躲藏,但這也正是人類獨有的特質。一名非玩家角色(Non-Player Character, NPC)看著眼前荒涼的風景與巨大的雞,身旁是逐漸被簡化與模塊化的樹叢,面對如此荒謬的場景,NPC在遊戲規則的束縛下無法動彈也無可奈何,這是曹育愷的作品〈加載對話〉,看似說明NPC存在於遊戲世界的功能,實則揭示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其實(作品)影射著我們現實生活的剪影,當我們看著不可理喻的社會,世界的運轉只為少數人服務,而身為非少數人的我們,是不是只剩下社會給我們的功能呢?」他說。 藝術家曹育愷之作品〈加載對話〉,透過超現實主義的手法,反思人類存在的意義。 圖/詹晶雅攝兩位藝術家雖然均以超現實的手法,將看似日常的事物營造出強烈反差感,但是夢和遊其實分別是兩人與社會對話的不同視角。楊柏以認為,夢境廣闊無邊,人們可以自由自在盡情遨遊在夢中,因此選擇以夢這個概念回應現實。曹育愷表示,遊戲的核心即是規則,當我們受不了現實規則的束縛時,即可藉由遊戲創造一套屬於自我的規則。不過,無論是夢境還是遊戲,其實都存在一種可以讓人暫時逃離現實、留有喘息空間的意味。楊柏以表示,儘管展覽欲呈現的議題略顯沉重,但夢遊應該是一種輕鬆、自在的狀態,他們希望觀眾能在舒服、無壓力的情況下慢慢體會每一件作品。他也希望,這個展覽可以帶領著觀眾展開一場如夢似幻的旅程,「或許在生活的角落還有一個地方允許我們繼續夢遊。」他說。 《夢遊》位於平谷試誤所的展覽空間概況,包含繪畫和雕塑等作品。 圖/詹晶雅攝觀眾王暉蒽道:「凡事都有對立面,有夢便有現實,在現實生活的壓力下,藉由創作去盡情想像。」他認為,「夢遊」是最符合藝術家現今狀態的關鍵詞。「從作品完成、找空間、展場動線規劃一系列的過程,感受到藝術家全方位成長。」曹育愷友人吳沁頤說。
抽氣式機械手指增抓力 穩固握取不規則物體
新知
第1734期
抽氣式機械手指增抓力 穩固握取不規則物體
2020-10-28
【記者陳卓希綜合報導】機器人不只有冰冷的金屬材質,近年興起的軟性機器人,讓機械手臂擁有人類皮膚的觸感,動作也更加細膩。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團隊,以抽氣方式驅動機械手指,增加軟性手指的抓握力,研發出「抽氣式薄壁挫屈軟性材料手指」,可望用於醫療和食品包裝等領域。此作品在「萬潤2020創新創意競賽」獲「最佳應用獎」。團隊成員、臺大機械系學生于紹尹表示,一般軟性手指多由充氣方式驅動,原理類似氣球充氣,氣體會使手指膨脹具抓握力,但因空氣具壓縮性,如同氣球充氣後表面仍具彈性,會導致握力變小而不易取物,抓力比值落在2到68。有鑑於此,團隊改用「抽氣式」驅動手指,「可想像成真空包裝的綠豆,抽掉空氣後袋子會變硬。」他形容,抽氣後的關節能更穩固,也讓軟性手指的勁度(註1)大增,抓握力較充氣式手指高,比值接近80。註1:勁度是彈性材質抵抗變形的一種強度標準。 軟性手指總重為50公克,可抓取超過4公斤的物品,且因為材質柔軟,可大幅降低被抓取物損害的可能性。 圖/歐陽智文提供抽氣式關節能提供更好的抓握性能,但在抽氣時,手指會因過度擠壓而無法自然彎曲。團隊成員、臺大機械系學生歐陽智文解釋,團隊在手指關節旁開了似三角形的洞,才使手指能快速自然地變形。他補充,手指關節是由可大幅度彎曲的薄膜構成,薄膜能適應真空狀態,快速變形做出指令。而此作品運動時間約需0.5秒,「相較充氣式為0.1至6秒,作品表現還算不錯。」他肯定作品效能。 左為手指彎曲型態概念圖,中間為仿生手指結構,右則為本作品設計的手指關節。 圖/歐陽智文提供「薄膜由軟性材料製成,可由3D列印印出一體成形的手指。」于紹尹說,作品的成本相較硬式手指低,製作程序也比其他的軟式手指簡便。一般軟性手指是用矽膠灌模,需要經製模、灌膠、脫模等繁複步驟,而團隊利用3D列印即可印出多關節手指,後續更能簡便組裝成抓取器和仿生(註2)手掌。註2:透過模仿生物系統的功能和行為,研發技術系統。大部分硬式機器人多透過金屬製成和馬達發動,有足夠抓力抓取重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領域,但缺點為無法抓取會變形的物體。指導教授莊嘉揚認為,團隊的作品打破限制,具高度適應性,可抓握較薄和不規則的物品,如信用卡和絨毛娃娃等。他說明,像食品包裝和醫療領域,機器「柔軟」的特性能更接近人體的感知能力,以適應不規則形狀的商品。 團隊製作的仿真手指,可抓握不同形體物品,像圖中裝水的冰袋,展現高度適應能力。 圖/歐陽智文提供軟性機器目前都在研究階段,「(手指)能抓起信用卡,在技術有很大發展性。」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智慧機器人組副組長張彥中對作品表示看法。然在商業運用上,還需進一步實測與改良,于紹尹談到,當前目標是將作品套用在仿生機器人,增加外型真實度和性能多樣性,證明此設計的效用。 團隊將關節依人類手指樣態進行排列,使其外觀與手掌相似,可抓取體積小、厚度薄的物件。 圖/歐陽智文提供 
小農鮮乳崛起:探索市場新規則
專題
第1703期
小農鮮乳崛起:探索市場新規則
2019-05-30
【專題記者林宛賢、林子淇、劉苑杉、郭又華綜合報導】自2014年頂新味全集團爆發食安風暴後,社會大眾紛紛發起拒喝、拒買的抵制行動,連帶影響該品牌的鮮乳。由於消費者對大廠品牌有所顧慮,進而注意到只在特定通路販售、標榜「小農鮮乳」的小眾乳品牌。社會大眾對於鮮乳消費習慣的改變,使得小農鮮乳在台灣掀起一股熱潮,更有多家知名飲料店與小型酪農戶合作,推出不同口感的小農鮮乳特調飲品。在這股「小農熱潮」下,越來越多小型酪農戶推出自有品牌加入戰場,改變台灣鮮乳市場的型態。脫離大廠  部分酪農自創品牌有別於收購數十家牧場乳源的大廠牌,小農鮮乳市佔率不高,他們建立自身品牌,不受光泉、統一、味全、義美等大企業的合約限制。部分小農如「鮮乳坊」、「牧真鮮乳」等品牌,標榜「單一乳源」、「品質較有把關」等特色,成功與大廠牌做出市場區隔。他們必須自負盈虧,承擔加工與銷售成本,完全為品牌負責。這些酪農戶原先都是大廠商底下的簽約牧場,只要定期繳交一定品質的生乳便能獲得穩定收入。小農鮮乳自創品牌,從產、製、銷方面努力經營,更直接面對消費者,為支持他們的顧客負責。成本高、風險高  酪農業難入行大廠牌的乳源眾多、風味不一,因此產品需規格化,口感盡量達到統一。反觀小農的乳量少、乳源較為單純,可依飼料配方、乳牛當期生理狀況與氣候變化等條件,展現自家鮮乳原始風味。雖鮮乳為台灣的民生必需品,潛藏著無限商機,但不代表人人皆可輕易踏入酪農業。「綠盈鮮乳」老闆顏志輝指出,若想經營牧場必須具備足夠的資金購買乳牛、飼料和土地。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的公告,一隻年滿16個月、未滿19個月的未孕乳牛市價約9.5萬元,有身孕的乳牛更要價13萬元。乳價評議委員會計算出乳牛一天平均的飼料約280元,部分小農牧場選用進口或高級食材,餐費則會更高。照料每頭乳牛所花費的人力成本、設備費用等也比飼養豬、羊、肉牛來得高。 牧場根據牛的作息,於早上、下午各進行一次作業,包含餵食、清潔及擠乳等工作內容。 圖/林子淇攝同廠不同工  自有品牌加工學問多部分酪農有加工設備,以「老爹鮮乳」為例,曹榮旭鑽研技術,因此可全面掌握產製流程,自行加工生乳。有些酪農則是委外加工,如鮮乳坊委託台農鮮乳廠殺菌、裝瓶,綠盈鮮乳、禾香鮮乳將生乳交由三福產業食品加工廠處理。為了確保生乳無任何藥物殘留,乳車抵達加工廠後都會採樣進行各種檢測。進入生產線後,加工廠藉由「均質殺菌」的過程打散乳脂肪,不僅可幫助人體更易吸收鮮乳營養,也可避免乳油上浮。隨後將鮮乳充填包裝,利用後端物流分送至各個通路。台農鮮乳廠廠長林志青表示,不同品牌的鮮乳均值殺菌效果不一,「殺菌的溫度、條件,或是充填的方式都會不太一樣。」他補充,小酪農生乳進入加工廠後,需獨立加工,不能與「台農鮮乳」的乳源混合,因此需多一套程序——清理乳桶,在裝瓶上也要獨立操作。「我們從台農這邊拿到的成本比較高,我們也要生存,就只能反應到價格上。」呈禾康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經理、台農鮮乳廠經銷商柯坤男表示,這些額外作業都需要成本,因此小農鮮乳的售價會比大廠牌的鮮乳高。小百科:乳牛在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程序前所產出的牛乳,即為「生乳」。由於生乳營養豐富,微生物容易繁殖,因此不建議直接飲用,必須經過加熱、殺菌、包裝後冷藏等過程,才能成為市面上所販售的「鮮乳」。台灣鮮乳品牌大多採用超高溫殺菌(Ultra-high-temperature processing,簡稱UHT)。它是一種在極短時間內快速加溫的殺菌法,能瞬間殺滅大量細菌,保存期限較久。由於部分廠牌向各地酪農收購的生乳量極大,為了安全考量,他們必須嚴格把關,防止在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UHT是目前比較符合經濟效益也比較安全的方式。」林志青如此認為。部分牧場則有不同看法,他們因少量生產,認為低溫殺菌法(Low Temperature and Long Time, LTLT)能有效保留鮮乳重要的蛋白質——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老爹鮮乳為了與市場區隔,希望民眾也能從鮮乳得到更多營養,在加工過程中採用LTLT殺菌法,因而開創台灣鮮乳低溫殺菌法先例。LTLT殺菌法對蛋白質破壞較少,但無法完全殺滅細菌,因此需嚴格控管品質。若在物流運輸環節無法保持低溫狀態,鮮乳便容易滋生細菌,發生食安風險。曹榮旭表示,「前半段我可以自己控制,原料、成品是從乳品廠載到我們這邊,也是我們自己的車,我們溫度幾度自己很清楚。」不過,使用LTLT殺菌法的鮮乳,因加熱時間較長、成本較高,且保存期限短,不符合經濟利益,目前在市面上並未廣泛推行。林志青表示,台農加工廠每天處理大約50噸至60噸生乳,若使用LTLT殺菌法,會導致殺菌時間過長,無法如期處理所有生乳。另外,也有部分的人認為台灣氣候不適合低溫殺菌,若低溫殺菌處理不佳,鮮乳容易腐壞。即便多數廠牌使用UHT殺菌法,但曹榮旭說明,「他們怕的是食安風險,寧可用這樣的殺菌型態來呈現他們的產品。」大廠牌不會為了消費者的利益多做一些改變。雖民眾長期飲用UHT殺菌法的鮮乳,已習慣其濃郁風味,但他願意使用LTLT殺菌法保留鮮乳的機能性,服務另一群追求自然風味的消費者。市場競爭激烈  小農銷售策略須靈活量販店或超市等大型實體通路曝光率高,但並非所有品牌的鮮乳都能在大型通路架上販售。「走他的通路,就要玩他的規則。」鮮乳坊公關負責人柯智元說。「台灣鮮配家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簡榮宗代理綠盈鮮乳在「全聯福利中心」上架,他說明鮮乳要在大通路銷售,必須有足夠穩定的乳源供給大量門市,若未達到合約規定的供乳量,則會遭通路商罰款。此外,若要進軍大型通路,需經過產品檢驗、風味品評、工廠查核、報價等繁複程序。決定上架後,代理商必須聯絡各地可靠物流商穩定送貨,並每天追蹤各門市販售情況。當有即期鮮乳被店面下架,代理商需盡快轉售給飲料店或烘焙店等原物料需求的店家,以避免虧損。顏志輝補充,有些大型通路的付款時程較不靈活,因此容易造成酪農戶周轉不靈。在大型通路販售,成本及門檻讓人望之卻步,因此面對通路選擇難題,自營品牌常常在其他通路尋找商機。 部分品牌不惜經歷繁複程序並承擔高成本,也希望在曝光率高的大型通路門市上架。 圖/林子淇攝小百科:寄賣vs買斷廠商在通路上販售自家商品分為兩種:1.商家寄賣商品於通路門市2.由通路商買斷商品後於門市上販售。若商品採取寄賣模式,未賣出商品則會遭通路商退貨。大部分鮮乳在大型通路上販售都採取寄賣模式,因此寄賣者盈虧自負。反之,若由通路商買斷該產品,盈虧就由通路商負責。除了在一般大型通路上銷售,小農鮮乳還有其他銷售策略。鮮乳坊曾在補習班、藥店等非典型通路直接接觸社區,更多自營品牌於地區性超市、有機超市、飲料店等通路販售,也有許多品牌捨棄實體通路,採取網路訂購後宅配的販售模式。這些通路對物流及管理資源的要求不如大型通路高,也不需要大量穩定的乳源,不同於有效觸及消費者的大型通路,此種通路提供較低門檻的販售管道。曹榮旭認為,不同經營模式的酪農戶有各自合適的通路,並非大型通路就是最佳選擇,「只要賣的完,就是最好的通路。」各廠牌鮮乳常會強調自家乳源單一,不僅代表牧場直接為食安負責,更能特化各種產製方法及營養來源。曹榮旭舉例,「很高的β球蛋白、壓低乳糖含量的、鐵質、鈣質、游離鈣比較高的,小農可以利用這種特殊性的奶來增加他的競爭力。」在鮮奶品質外,消費者也可能受品牌提倡的價值所吸引,例如提倡公平交易,強調利益分配合理的品牌。此外,部分鮮乳品牌更將營運範圍擴展至鮮乳市場外。顏志輝舉例,「迷客夏」等單一牧場的專賣店,不僅提升鮮乳的附加價值,且由自家牧場供應原料,不僅可同時控管產品品質與成本,省去傳統販售體系的層層加價,更有效提升利潤。成為連鎖飲料店、咖啡店的供應商,則能透過他人的品牌增加自家品牌的曝光度,同時也能解決冬季鮮乳滯銷的問題,因為許多含乳飲品在冬天銷售情況反而較佳。國際競爭在即  小農是王牌還是悲情牌?台灣與紐西蘭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簡稱FTA)在2025年開始生效,外國牛奶進口採取零關稅零配額政策。顏志輝表示,生產成本偏高的本土酪農業勢必受到衝擊,各家品牌也將受到考驗。儘管FTA生效時間迫近,他對本土酪農仍有信心,「在地、低碳足跡、新鮮的價值與精神」,是低價的進口品無法取代的。然而,曹榮旭、顏志輝、簡榮宗、柯智元也不約而同地觀察到,市面上有些品牌打著小農名號,利用扶助弱勢的訴求吸引消費者。他們認為,比起利用「悲情牌」吸引消費者,展現自家品牌競爭力,才是自有品牌應採取的策略。柯智元認為,為了維持鮮乳市場的競爭力,消費者支持特定品牌「不應該是因為你小,而是因為你好。」曹榮旭也建議,「小農」不應仰賴消費者同情而謀取利潤,而是實現產品差異化,將台灣乳業帶領至新的方向。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