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亞大設計智慧夜燈 依腦波調整燈光改善失眠
新知
第1804期
亞大設計智慧夜燈 依腦波調整燈光改善失眠
2024-12-20
【記者楊凱傑報導】世界睡眠協會(World Sleep Society)2023年公布台灣受失眠所苦的人數近390萬人,約佔總人口17%。亞洲大學創意商品設計學系學生卓苡姍、林奕箴榮獲西班牙「2024 ISARCH AWARD」產品設計類銅獎,透過設計「EEG Amblent Light」裝置,以偵測腦波的形式,調整燈光顏色,改善現代人的睡眠問題。 「EEG Amblent Light」結合了腦波偵測儀、智慧燈具和手機應用程式,以個人化設計為核心,偵測使用者的腦波變化,進而調整燈光顏色和亮度,營造適合睡眠的環境。睡前,使用者可透過手機程式設定睡眠時間,智慧燈會在設定的時間漸暗,營造出適合入睡的橘黃色光。當偵測到使用者進入睡眠狀態,燈光會自動變暗,並使用弱紅光作為夜燈,「弱紅光有助於褪黑激素的產生,也能解決夜間起床照明不足的問題。」卓苡姍說明。到了起床時間,智慧燈會模擬日出的光照變化,幫助使用者自然清醒,並調整生理時鐘。 為了判斷使用者睡眠狀態,團隊使用電子紡織品(註)製成的枕巾偵測腦波波長,卓苡姍補充,睡眠分為清醒、快速動眼期和完全深層睡眠,透過偵測這些不同階段的腦波變化,判斷睡覺狀態並結合光療,使受測者總睡眠時間從5小時增加到7小時,減緩失眠問題。此外,應用程式也可以記錄使用者的睡眠時間、心率、血氧等健康狀態,並提供個人化分析報告,進一步建議使用者調整睡眠習慣。 註:電子紡織品 (E-textiles) 是將電子元件嵌入紡織品中,以實現特定功能的技術。 卓苡姍分享設計動機源於身邊親友面臨睡眠的困擾,像是難以入睡、容易醒來等,進一步研究後發現,高達69%的成年人每晚平均會有一小時的「社會性時差」,意即工作日和休息日的睡眠時間有很大的差異,導致生理時鐘錯亂、睡眠品質變差。而同身為設計系學生,經常需要熬夜趕作業,社會性時差更顯著。團隊期待持續參與國際設計競賽,優化使用者介面和使用流程,未來也考慮加入聲音功能,透過白噪音等增進睡眠品質。 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教授王文雄說:「希望業界能夠給予更多的支持,與學生共同推動產品的創新。」除了期許更多業界資源投入,王文雄認為商用產品仍有成本考量,儘管設計上無太大問題,但要成功進入市場,開銷與售價的權衡勢必是團隊的課題。
【大學人】擊劍國手跨界設計領域 陳弈通體制外的斜槓人生
體育
第1804期
【大學人】擊劍國手跨界設計領域 陳弈通體制外的斜槓人生
2024-12-20
【記者吳妤潔報導】自信跨步向前,抓準時機刺中對手,得下勝利一分後激動喊聲。今年八月,年僅21歲的「擊劍王子」陳弈通初登奧林匹克運動會殿堂,成為國內時隔36年再度前進奧運的台灣男子鈍劍代表。儘管最終不敵地主選手恩佐・勒福爾(Enzo Lefort)止步32強,仍追平過去台灣的最佳紀錄。卸下擊劍選手身分,他還是位擁有設計長才的藝術生,更是從體制內教育改以自學方式升學,並一頭栽進設計領域,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八歲時,陳弈通參加體育夏令營,眾多運動項目中唯獨對擊劍情有獨鍾,就此開啟擊劍人生,「我小時候對某個東西有興趣的時候,就是想要全心投入,所以那時候一學就很想要全力打到職業。」自小就有主見的他,在參加不少盃賽後,萌生想要出國比賽的想法,陳弈通的母親黃意雯便帶著他出國,並在青年奧運、亞洲運動會及亞洲錦標賽等賽事中嶄露頭角。 陳弈通並不認為自己是天賦型選手,他說:「現在回去看覺得,哇,我好像真的花很多時間在場下。訓練時間外自己在家會一直練,然後研究分析選手的影片。」不想輸但樂觀的性格,或許是他十幾年的選手生涯中未曾想過放棄的原因之一。黃意雯回憶起陳弈通小時候沒得獎,本以為他會很難過,卻見到他比賽結束後到便利商店買冰淇淋露出開心的面容,可見比起成績,陳弈通反而更專注在比賽的內容和過程,若是覺得自己表現不理想,回家後就會不斷練習,黃意雯以「瘋狂」二字形容,「他如果制定好目標就不會放棄,一定會想辦法達到他要的表現。」 相比大多數學生運動員以校隊或體育班作為升學志向,陳弈通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陳弈通一家曾因父親研究需要移居澳洲,國小三年級時他自澳洲返台,但因為銜接不上課程,便輾轉進入體制外教育。即將升國中之際,黃意雯考慮到體制內教育只有進入校隊或是讀書兩個選擇,且若外出比賽在學習進度上勢必會落後,便決定讓陳弈通加入自學團體。另一個原因,則是體制外教育給予了更多自由,「當初對體育班的印象就是如果你選的話,就只能走這一條路,選項會很少,但我不想被限制只能做這個(擊劍)。」陳弈通說道。他坦言,一開始年紀小,自律欠佳,常會漏掉作業,但後來發現這會出現許多問題,才了解到「為自己負責」的重要,比賽期間只要一有空檔,就會拿出電腦或是要讀的東西出來做。問到對想走體制外教育的學生運動員有什麼建議時,陳弈通不斷提到「自律」,認知到自己需要什麼也更有助於尋求協助和保持對運動的熱忱。 而在體制外教育的過程中,陳弈通在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副董事長徐莉玲的欣賞下,發覺自己未來也可以往藝術領域邁進。「有一堂課我讓學生找出舊鞋盒做出一個動物,但只有弈通用舊鞋做出一隻老鼠,因為他覺得用鞋子做更有趣。」徐莉玲笑著分享,「弈通真的是很特別的孩子,很少可以看到一個孩子有勇氣挑戰老師給的題目。」 目前陳弈通就讀於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在他的Instagram作品帳號上,時常可以看見他分享利用不同媒材設計出的運動員模型、球鞋和平面設計等作品。而他的創作靈感多半源自於運動和普普藝術,他笑道:「運動的動態我覺得是很抓人的。」談起陳弈通在擊劍和創作時的差異,黃意雯認為他在擊劍時表現出較為強勢的一面,但在藝術創作方面則是展現自我的抒發和療癒,「有時候他的作品人家喜歡,我覺得是因為他很真誠地把自己生活的題材放在上面。」 對陳弈通而言,不論是擊劍還是創作,都已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談到未來目標,凡事追求完美的他希望在藝術設計領域不斷突破,「做設計可能都會這樣,就是你看到很多,然後會覺得我一定要達到這個水準,會覺得之前的作品都不夠好,可是就是這樣才會進步。」面對陪伴自己最長時間的擊劍,他則希望能夠持續奪牌,「我很享受在場上的感覺。我很喜歡做,我就繼續做。」
政大欲推性別友善宿舍 調查問卷設計引爭議
校園
第1803期
政大欲推性別友善宿舍 調查問卷設計引爭議
2024-12-13
【記者范瑞勻報導】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11月27日發送問卷,調查學生對性別友善宿舍的接受程度,引發學生討論。部分學生認為問卷設計不佳,未能充分保障多元意見表達,學生也質疑性別友善措施的安全性。 性別友善意向問卷內容包含調查學生與異性同住意願,及學生對於與異性在相同生活空間的感受等。針對問卷設計,政大外交學系學生小林(化名)認為,部分問題具引導性,「我覺得他的問法就是有一種,好像說我們已經會做這件事情了,沒有問你同不同意。」且問題缺乏描述,讓學生填寫時感到疑惑。政大社會學系學生王思驊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問卷設計並無疑慮,「我填完的時候沒有覺得特別被冒犯,我覺得還算OK。」此外,問卷採匿名填答,不會留下辨識身份的資料,政大金融學系學生洪榆閑質疑,可能會發生重複填答問卷的情況,影響調查結果的真實性。 談及問卷的目的,校務會議學生代表游博安解釋,為了將性別友善空間的理念納入政大指南校區新宿舍,學生會及校方計畫將新宿舍的部分樓層或其中一棟作為性別友善舍區,因此該問卷調查與現有宿舍區無關,目前也沒有將現有宿舍改建為性別友善宿舍的規劃。政大學生會權益部長劉弘經則說明,透過問卷能夠提升學生參與,並了解學生重視之處,供校方作為參考。對於學生的質疑,劉弘經回應,為了顧及所有族群的想法,因此問題設計用詞較精細,可能讓學生感覺不夠直觀。另外,系統禁止重複填寫,也會篩選作答秒數過快的問卷,避免發生灌水的情形。 對於部分學生認為推行性別友善宿舍的進程過快,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同時也擔任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魏玫娟說明,校方將以問卷結果作為推動性別友善宿舍的參考依據。他認為,性別友善宿舍可以讓學生學習和不同性別互動,也可藉此實踐性別平等教育。同時,校方也要加強宣導,並在溝通的過程中排除學生的疑慮,與其達成共識。 談及性別友善宿舍如何兼顧學生安全與性別平權,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楊靜利表示,學校的任何措施都應注重安全性,若想提升性別友善宿舍安全,應完善所有宿舍內的設備,如加裝監視器等。楊靜利也舉中山推動性別友善宿舍為例,中山校方與師生歷經一整年的溝通,且校方外聘專業的調查人力設計問卷,「(我們)每一步驟做抽樣調查的資料分析,做完後再舉行座談會邀請師生溝通,讓師生提出疑慮與解決方式。」他建議,校方應積極與師生溝通,可以舉辦講座、發放問卷、舉行宿舍委員會議等,了解彼此需求,並討論合適的解決方案。
盧胤丞設計智能吸水機 提供清潔浴室積水解方
新知
第1799期
盧胤丞設計智能吸水機 提供清潔浴室積水解方
2024-11-15
【記者何依庭報導】使用浴室後經常需要人力拖乾與刮除積水,避免潮濕的環境滋生黴菌與壁癌。佛光大學產品與媒體設計學系學生盧胤丞在經濟部指導、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主辦的2024家電創意加值競賽中,以解決浴室清潔人力需求而開發的壁式智能吸水機,榮獲全國大專生一般組金獎。 盧胤丞表示壁式智能吸水機是專門為吸除浴室積水所設計的一款產品,「為了減少使用浴室後還需要人工刮水的需求,所以開發出這款家電來幫助人們解決潮濕浴室的問題。」相較過往只能在地面作業的掃地機器人,這款智能吸水機能在浴室的地面、牆壁與天花板上都能行動。 壁式智能吸水機目前雖在概念設計階段,但已經製作出吸力測試模型。它以輪子帶動機身移動,加上兩面吸力條增強吸附力。目前全機採用IPX7防水規格(註)與無線充電,克服潮濕環境可能對機器帶來的損壞與危險。盧胤丞說明這款智能吸水機在機器安全範圍內運作約20分鐘後,即可處理72平方公尺內的積水。 註:IPX7指設備外殼30分鐘內浸泡在水下1公尺不會造成設備損壞的國際防護等級認證。 盧胤丞提到在缺工時代下,壁式智能吸水機適用於普通家庭、飯店浴室以及醫院廁所這些有浴室清潔人力需求的場所。它利用吸力感測器偵測,當新的吸附面出現時,就會自動轉換運行方向,以此在地面、牆面與天花板上移動,突破傳統設計,具有市場應用潛力。此外,吸水機有記錄路徑的功能,若遇到牆面上的障礙物時,會繞行其他路徑繼續作業。 台北市文山區萬芳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前清潔人員孔敏如表示清掃一間家庭浴室的時間約花費20分鐘,若這款產品上市,他會考慮價格與零件替換的便利性,並願意以約1000元的價格購買。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控工程研究所教授楊谷洋也對該項產品如何克服重力限制感興趣,「一台機器要爬上牆面甚至天花板是很不容易的事,而且在潮濕環境中還要考量防水與充電方式,能感受到這款產品的野心很大。」
廢棄蕉葉作循環材料 再生套袋奪iF學生設計獎
新知
第1798期
廢棄蕉葉作循環材料 再生套袋奪iF學生設計獎
2024-11-08
【記者何依庭報導】香蕉樹一年只會結果一次,採收後會產生大量的農業廢棄物。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研究所學生張妍以廢棄的香蕉樹葉為材料,設計再生套袋解決農業塑膠垃圾與廢棄問題。再生蕉葉套袋不僅兼顧防水與防曬,更減輕農民設置套袋上的體力消耗與時間,憑藉作品〈Banana-pro-bag〉榮獲2024年iF學生設計獎。 張妍的祖父母是蕉農,返鄉時得知每年採收後大批香蕉樹會被剷除成為廢棄物,多用焚燒或碾碎方式處理。張妍透過軟化廢棄的蕉葉纖維並打成渣,混合一定比例的紙漿曬乾成為可循環利用的套袋,不僅能保護香蕉果實,也可以被生物降解成為土壤養分,比起傳統塑膠套袋更環保。廣興紙寮負責人黃琪認為,香蕉纖維因其廢棄量大且用途廣泛,是一種很好的循環材料。 再生套袋使用一繩環繞單手拉伸,或是兩繩環繞左右拉伸的方式設計,希望減少過往蕉農套袋所需的時間與體力。不過張妍也說明因人體身高限制,目前拉伸設計只適用於低矮品種的香蕉樹,較高品種依然需要梯子協助。此外,張妍計畫利用聚二乙炔試紙結合套袋,當香蕉成熟時會散發乙烯,試紙會由藍轉紅,讓蕉農不需打開套袋即可目測香蕉成熟程度。 張妍表示在設計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調配香蕉纖維與紙漿的比例,「因為我不是農業背景,並不了解怎麼製作再生紙,測試多次後才得出最佳結果。」而再生蕉葉套袋的設計目前已經投入第一批的草模製作,期望未來大幅減少蕉農廢棄物。 高雄市旗山農會推廣部農事指導員孫銘鴻表示,目前旗山地區的香蕉樹葉因為數量龐大,農民無法自行處理,故大多直接放在田裡腐爛,但廢棄的樹葉上可能帶有黃葉病,傳染整塊香蕉田,這種香蕉套袋不但可以節省等待廢棄物自行分解的時間,也能避免田地作物感染病菌。他也提出成本上的考量,目前的紙類套袋市價為一個5元以下,若再生套袋的價格超過市價,農民可能無法負擔。黃琪解釋再生紙製品目前仍以人力為主,因此成本較高。
輪椅旅遊困境 無障礙景點如何落實無障礙?
專題
第1792期
輪椅旅遊困境 無障礙景點如何落實無障礙?
2024-04-13
【專題記者王華琳、黎昕俞、張雅媜、邱昭華、李雨羲綜合報導】光影飛馳,景色斑駁,患有小兒麻痺的銘哥(化名),駕著他的電動輪椅搭上開往台北的火車,準備到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一覽遠近馳名的文物。走進故宮,工作人員一看到坐著輪椅的銘哥,便立刻指引他到電梯口。儘管院內總共有三座電梯供需要的人使用,電梯內狹小的空間卻非常考驗銘哥駕駛電動輪椅的技術,幾經嘗試後,才好不容易算準角度成功進入,然而輪椅前方的腳踏板也只能勉強抵在電梯門上,一不小心就可能夾傷腳指頭,陪同者若要一同進入也十分困難。故宮在不同的展區間大多以坡道連接,這樣的設計讓銘哥在用輪椅移動的過程中非常順利。但當他想進一步往前查看文物的說明牌時,輪椅卻會被下方的架子卡住而只能維持一定距離。即使將輪椅側過身,銘哥也需要吃力伸長脖子才能閱讀,甚至有的展品因為角度關係,使得他只能高舉相機,以拍照的方式透過螢幕觀看。同時,銘哥在館中發現幾處提供給視障人士的點字導覽手冊,手冊下的架子有簍空設計,讓輪椅使用者可以湊近閱讀,但銘哥真正需要的一般導覽手冊卻沒有這樣的設計,讓他十分困擾。參觀後,本報嘗試與故宮聯繫,希望針對上述問題有所回應,但至截稿前尚未取得故宮的回覆。 許多博物館的文物雖然已經降低擺放位置及設置傾斜面板,然而輪椅族卻時常因為前方腳踏板會碰撞到展示架,而必須側身觀看。  圖/邱昭華攝景點交通設施不符需求 輪椅使用者旅遊受阻除了故宮,台灣許多景點都有無障礙設施或服務,但輪椅使用者仍會碰到阻礙。社團法人台灣八福福祉協會秘書長,同時也是輪椅導遊的翁玉鈴說:「我記得榕錦時光生活園區以前的步道為了排水,鋪面磚之間的縫隙都很大,輪椅很難移動,現在就好走很多。」雖然步道的磚石少了坑洞變得平順,對輪椅使用者來說仍有不便之處,園區服務中心內有提供輪椅租借服務,但開幕至今,都沒有設立斜坡讓輪椅使用者得以進出服務中心,令翁玉鈴感到可惜。在園區外,翁玉鈴也觀察到難以行動的地方,例如金華街和金山南路二段交叉口的人行道斜坡高低差太大,再加上顏色差異不明顯,若沒有仔細看,就容易發生意外。翁玉鈴表示自己就曾坐著輪椅差點在此斜坡摔倒過。輪椅使用者不只在景點受阻礙,前往景點的過程也有困難。翁玉鈴提到,不是每個輪椅使用者都能在淡水坐船到八里,「因為岸邊到船上需要經過一個斜坡板,電動輪椅重量可能有80至100公斤,是很難上去斜坡板的。」而台江國家公園也有輪椅使用者難以搭乘船隻的狀況,翁玉鈴說:「因為那邊的船屬於小船,如果輪椅使用者要上船的話,會需要有人背他上去,電動輪椅甚至沒辦法登船。」不只船隻,就連公車也有不友善的狀況。身為輪椅使用者的趙哥(化名)談及,基隆市原本有低地板公車可供他前往潮境公園,且來回的班次皆有許多。但因近期政策改變,回程的低地板公車班次減少,改為多數輪椅上不去的一般遊覽車,讓前往公園休憩的輪椅使用者,因班次搭配不上,返回時會面臨候車時間過長的狀況。趙哥也舉例:「例如R66路線,原本有無障礙低底盤客運,現在改為遊覽車載客,輪椅族又少一條路線可搭乘。」此外,台灣各處常見的路阻也是輪椅使用者的一大阻礙。輪椅使用者親友袁彬(化名)表示,路阻設立目的是為了防止摩托車進入人行道,卻帶來另一個麻煩,「現在有些路阻是按照人形去設計,讓行人和輪椅可以通行,但萬一遇到尺寸較大的輪椅怎麼辦?它一樣會卡住啊!」趙哥也分享,「碧砂漁港碼頭前面也有設路阻,它上面還標示行動不便專用道,但我坐電動輪椅根本沒辦法通過。」旅館無障礙設施不完善 難滿足身障人士需求輪椅使用者吳富美三月中旬與友人前往高雄旅遊,預訂駁二特區附近一間旅館的無障礙房型,但抵達後卻發現門口的斜坡陡峭,坡道與玻璃自動門之間也沒有足夠的緩衝空間,「我們都用電動輪椅,原來想直接衝上去,但怕來不及煞車會撞上玻璃門。」她與四名友人皆須輪椅助行,當下僅能麻煩周遭其他旅客協助控制感應門,一行人才能順利進入旅館。而進入房間後,吳富美也發現房內的空間,不完全符合輪椅的使用需求。他描述:「房間除了浴室門口有斜坡、馬桶有扶手,其他設施都和一般房間一樣。」《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規定淋浴間應設扶手與座椅,使輪椅使用者可在相關設施輔助下自行盥洗,不過旅館卻無這些設施,於是吳富美與同行友人只能臨時退房,另尋他處。1988 年,交通部《觀光旅館業管理規則》第 7 次修訂時,即將「殘障客房」訂入規則之附表,並於2012年修訂《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將無障礙客房規範獨立成章,為相關設施建立更詳盡的規定。儘管法規逐年完善,但各旅館未能完整落實,輪椅使用者想在外留宿仍困難重重。無障礙廁所存在設計缺陷 輪椅使用者如廁不便出遊時,輪椅使用者會優先選擇設有無障礙廁所的景點,但有些景點的無障礙廁所卻因格局設計無法使用。趙庭毅表示,曾經在基隆塔遊玩時,欲進入一樓的無障礙廁所如廁,卻因為廁所設置在建築物斜角,門又安裝在狹窄處,輪椅想進入時,腳踏板就會抵到牆邊而無法進入。銘哥也表示參觀故宮時想使用院內廁所,卻發現廁所內部空間過於狹窄,輪椅進入後無法轉身,而難以坐上馬桶。 有些無障礙廁所並未從輪椅使用者角度出發設計,導致出現衛生紙放置位置過高以及錯誤的倒L型扶手設計,不方便輪椅使用者如廁。 圖/王華琳攝許多無障礙廁所在擺設如廁用品時,也忽略了輪椅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如烏來情人步道的無障礙廁所將衛生紙置於須站立才能觸及的高處,遊客中心的垃圾桶則需要用腳踩踏才能打開。脊髓損傷患者富0(化名)乘坐輪椅出遊時也常遇到類似狀況,他說:「垃圾桶種類很多,有很多方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還是很多無障礙廁所要放那種用腳踩的。很多身障朋友都有反應過這個問題,遇到這個問題就要自己要用手把垃圾桶打開。」他也表示,有些無障礙廁所的木門很重、很難拉,對身體狀態較差的輪椅使用者來說很不方便。無障礙設施勘檢標準不一 輪椅使用者盼輔導與抽查依照《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規定,應該設立供行動不便者可獨立到達使用的設備或設施,並逐步按照法律要求進行改善。對於原先領有建築執照的舊有建築物也必須增設相關設備。當新建建築物興建完成要申請執照時,應由勘檢小組針對無障礙設施勘驗合格後,始發給執照。 而現今正常規範會先組成無障礙勘檢委員會,但因為地方自治的問題,各地目前的會議流程不一。曾為委員之一的翁玉鈴則舉例:「勘檢會議有時會因為委員的標準不一,通過的標準也不同。」雖然勘檢人員都會上過政府開的課程,因此具有專業知識,但卻不一定能同理身障者的真正需求。 此外,當建築物通過審核後,也可能出現將無障礙設施擱置不用的狀況,輪椅使用者劉宏彬提及:「我就曾聽說有人會在勘檢小組檢測過後,就把無障礙設施封起來不給我們用。」且現今政府採用事先告知勘檢日期的方式,導致許多業者會提前做好準備,但卻在勘驗過後將設施挪為他用。翁玉鈴則補充:「之前在勘驗時就曾碰見青年旅館在勘檢過後,將無障礙房收起來不給訂。」對於有業者因為不熟悉接待輪椅使用者而拒絕接待的狀況。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認為政府應適當輔導,「讓業者不要認為這樣是一種負擔,我們就是缺少這方面的宣傳。」像基隆市政府就曾舉辦店家輔導活動,教導業者如何建立友善環境,也帶領他們認識並學會接待輪椅使用者。為此,同為輪椅使用者的椅人(化名)則提倡政府可以實施不定期抽查,「這樣可以避免為了符合法規而設置無障礙設施,落實無障礙設施的功能。」翁玉鈴也補充:「如此一來可以讓業者或是館方不會有僥倖的心態。」無障礙設施未到位 盼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台灣目前對無障礙設施的規範與定義多著重於建築物範疇,觀光景點則沒有明定的準則。這使得許多輪椅使用者在出遊前,除了要仔細搜尋相關資訊外,也因為無障礙設施定義模糊的問題,時常發生來到現場,卻面臨設施或配備與想像有落差,甚至根本無法使用。輪椅導遊黃欣儀進一步說明,目前交通部觀光署以及各政府單位所提供的無障礙旅遊資訊並不完善,部分無障礙設施的資訊更是未經實地勘查。此外,許朝富表示,無障礙不僅包含斜坡等設施,也包含動線設計與各類標示,「以現在台灣來講,特別是軟體服務或資訊,其實相對是應該要再加強的。」袁彬則坦言,希望政府可以將無障礙資訊整合進各平台,標註不同景點無障礙設施的狀況與程度,讓使用者可以依照需求安排景點。「當資訊完整之後,外籍使用者也可以從觀光局的資料明確得知每個景點的無障礙程度。」不僅無須再花費大量時間四處搜尋資料,讓無障礙資訊能普及於一般資訊當中,也可提高觀光品質。 雖然現在許多景點皆設置電梯,卻時常因空間過小,導致輪椅進入後,陪伴者無法一同搭乘。  圖/邱昭華攝翁玉鈴認為,台灣目前的無障礙設施不是不存在,甚至是做得很好,可是在設計、規劃與管理上不一定做到位,也並未以使用者的角度出發,使得無障礙設施即使存在卻並未達到真正的無障礙,還可能如同虛設。「現在的規範並沒有考慮到真實的需求和細節。」翁玉鈴說,現今法規雖有訂定各項無障礙設施的設計標準,但仍需考量現場環境所導致的各項侷限,因地制宜調整設計規劃,使無障礙設施能符合使用者實際需求。對此,他舉例,潮州日式歷史建築文化園區中的無障礙廁所雖面臨空間不足、門寬不夠讓輪椅進出等問題,但在推拉門的設計上加裝摺頁,使得設施在克服場地限制的情況下,更加符合需求。而在落實無障礙設施的過程中,部分景點也必須同時顧及古蹟樣貌維護問題。負責榕錦時光生活園區社會公益活動與歷史導覽財團法人臺北市昇德基金會秘書長胡毓雯回應:「目前團隊在園區內多處加裝服務鈴、求救鈴,並定期在員工培訓中要求主動協助行動不便人士等方式,完善無障礙設施的不足。」未來也期望能邀請來自更多方的產官學合作者協作各障別的導覽建置。除了改善既有設施外,椅人也提出不同的建議──通用設計的概念。他說:「通用設計是讓身障者與直立人最平等的方式,因為無障礙設施只有身障者使用,但通用設計不是設計給特定族群使用。」通用設計是指產品與環境的設計都應該盡量考慮到所有使用者,不需要透過修改或特殊設計,讓更多族群,無論男女老幼、身障人士都能夠使用的設計。在無障礙設施中導入通用設計的概念,可以讓無障礙設施更美觀、舒適,並考量到使用者的心理感受,甚至讓有類似需求的非障礙者也能使用。通用設計工作室創辦人余虹儀說明:「通用設計考量身障者與一般民眾的共同需求,能讓使用者不會覺得被特殊對待,每個人都能自主運用。」<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
首創以鎂製燃料電池 輕巧設計備災更便利
新知
第1787期
首創以鎂製燃料電池 輕巧設計備災更便利
2023-11-30
【記者李雨羲綜合報導】當災害發生時,電池經常作為避難設備的能源,然而傳統的緊急發電裝置,大多不利於攜帶與長期用電。因此,來自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資訊系的蕭采宣與輔仁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的賴廷愷,研發出「微型空氣發電機」,以鎂—空氣燃料電池作為主要發電動力的裝置,不僅體積小且輕便,更結合綠色化學思維使用環境友善的材料。此研發在2023第七屆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取得第一名的佳績,同時為儲能備災的應對方式提供新選擇。 團隊研發的「微型空氣發電機」於2023第七屆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中獲得第一名與特別獎的榮耀。  圖/賴廷愷提供「過去常用的乾電池和充電電池容量有限,汽柴油發電機又非常笨重。」賴廷愷表示,本次研發的鎂—空氣燃料電池重量只有430公克,相較於過去的發電機更便於攜帶。同時,發電機除了本身安裝LED照明,也可藉由連接USB插孔,供電給其他電子產品使用。 目前發電機以個人攜帶為主進行較為簡易的設計,團隊表示未來可透過加裝渦輪、改變電池排列等等方式,提高發電功率。  圖/賴廷愷提供使用發電機時只需將鎂金屬顆粒透過上方孔洞投入,並從另一個管道倒入檸檬酸等酸性液體,即可藉由內部的燃料電池發電。電壓大約5伏特、電流1.5安培,適用於大部分的一般電器,並且10公克的鎂金屬便可以持續用電一天。而在材料的保存與補充上,只需將鎂金屬與發電機分開存放即可,無須特殊包裝或容器,更沒有保存期限的限制。此外,若鎂金屬使用完畢,也可以直接於一般材料行購買。「我們曾試過以鋁作為燃料發電,但它會產生環境難以處理的廢棄物。」蕭采宣表示,在媒材挑選上,他們嘗試結合綠色化學思維,將對環境影響程度納入挑選金屬燃料的考量,所以選擇不會產生毒性的鎂,作為與氧氣作用的電池陽極端。而在打造發電機外殼時,則選用在自然環境中可自行分解的塑膠。「設備以鎂與空氣作為燃料,同時也回收兩者反應所產生的氫氣進行發電。」賴廷愷說明,發電機以開放式孔洞讓空氣能夠自然流入,並以能夠吸附氧氣的活性碳多孔結構,在燃料電池中與鎂金屬產生反應。而為了將額外生成的氫氣自然回收,他們在內部裝設氫—空氣燃料電池,不僅可以減少氫氣外洩的可能性,更能藉此產生更多電能。 發電機內部不僅裝設鎂—空氣燃料電池,更使用氫燃料電池回收鎂與氧反應後的生成物進行二次發電。 圖/賴廷愷提供。談及未來發展,蕭采宣表示可以嘗試透過改變電池排列等方式,擴大發電機規模及實用性,將個人使用延伸至社區家用。對此,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暨研究所教授陳燦耀則說:「鎂金屬作為儲能與發電互補的供電系統,確實有其亮點,若可進一步提高容量與能量密度,前景可期。」但他也提到,日前的技術尚未成熟。相較於現階段常見的鋰電池或正在積極研發的鈉電池,鎂電池容量與功率較小,及原料地球存量較低,後續發展與技術突破仍待努力。
仿雨傘設計可攜式風電機 南臺科大讓綠能走進日常
新知
第1786期
仿雨傘設計可攜式風電機 南臺科大讓綠能走進日常
2023-11-22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為了實現2050淨零排放,政府部門開始慢慢制定相關政策,希望將再生能源逐漸取代一部分化石能源。南臺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生團隊設計「攜帶型便捷風力發電機」,讓一般民眾能利用綠色能源發電,享受其經濟效益以及帶來之便利性。此作品亦在臺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主辦之「2023智慧科技應用創意競賽」,榮獲創新實作組銀獎的佳績。目前市售的居家風力發電機往往又大又重,並只能定點發電,且一般家庭很少會使用。因此,團隊希望設計出能隨身攜帶、隨時運作的風力發電機,讓民眾輕鬆享受綠能之便。「我們的風電機不受場地限制,架設的步驟簡單,重量也較輕。」南臺科大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陳宥任表示,這件作品不只能放在自家陽台,還適用露營等戶外活動發電。 「攜帶型便捷風力發電機」的零件可以拆卸,組裝後還能用手提,讓使用者方便移動其位置。 圖/許子羿提供為了讓風力發電機更便捷,團隊參考了雨傘的傘架結構,使葉片能夠輕鬆收起、攜帶。此外,團隊特別設計可拆式的主機盒,方便使用者收納。材質部分則以碳纖棒作為葉片支架,並使用傘布取代傳統的硬式葉片,整體結構更輕盈。製作上也兼顧安全性,南臺科大機械工程系學生許子羿補充道:「若是硬式葉片在旋轉過程碰觸到它會很危險,但是雨傘布材質相對軟,造成的傷害相對少。」團隊更納入物聯網智慧化設計,將風量監測資料傳遞到顯示板,使用者能立即了解發電狀況。 此圖為團隊利用電風扇的風對「攜帶型便捷風力發電機」進行實測,此風力發電機以碳纖棒作為葉片支架,韌度高且更具安全性。 圖/許子羿提供然而,機盒雖然是利用方便、簡易的3D列印技術製成,但是過程中需不斷調整參數,以提高結構的穩定度。提及現有的困境,許子羿說:「畢竟我們是用雨傘布,所以發電的效率比市面上的風力發電機來得低。」他表示雖然傘布軟、具安全性,但受風後會凹陷,不比硬式葉片有效,所以只能供應承載大約五伏特的電器,例如手機、小型燈具、掌上型風扇等。 此圖為「攜帶型便捷風力發電機」的主機盒,全部以3D列印製成。中間藍色螢幕則是顯示板,使用者可以透過它去監測發電狀況。 圖/許子羿提供具野營經驗的民眾彭開辰則提出疑慮:「發電功效應該滿有限,台灣大部分的山區野營沒有太多風,無法掌控風源,電源就不穩定。」他建議可以應用在海邊野營,風相對穩定一些。 談及未來改善的方向,許子羿認為可以再調整葉片角度與材質,提高發電效能,並將物聯網的功能擴大,做出一款應用程式,只要打開手機就能監測發電狀況。
華梵試辦生命設計週 未來擬納入正式課程
校園
第1786期
華梵試辦生命設計週 未來擬納入正式課程
2023-11-21
【記者張愷文綜合報導】華梵大學10日公告,未來每學期第十週都將規劃為「生命設計週」。本學期訂於13至17日,期許學生在這一週參與校內工作坊,或自行設計活動,嘗試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從中找回生活和學習的動機。華梵校長林從一表示,希望藉此活動讓學生重視自主學習,未來也計劃將此擴大為正式課程,以專題形式納入通識教育。 華梵大學於11月10日公布「生命設計週」計畫,大學部學生將從13日至17日停課一週,學生可選擇參與校內工作坊或自行設計課程和活動。 圖/陳慧銨提供林從一為此計畫發起人,他希望學生透過生命設計週,規劃自己的人生藍圖,從而找回學習的動力。生命設計週除了讓學生自行設計活動外,校方也整合各單位的資源,提供學生自由參加不同類型工作坊,如勇氣工作坊、生命設計工作坊等活動。參加工作坊並繳交反思實踐報告的學生,學生經師長核准即可獲得通識一學分;自行設計活動的學生則無此學分。校內工作坊為小班制,一班約12至20人,有利於師生深入溝通。參與勇氣工作坊的華梵佛教藝術學系學生梁錦燕表示,參與工作坊後讓他成功克服對死亡的恐懼,「老師介紹學姐帶我到殯儀館誦經,在聽到不同的經歷後,能直面死亡。」除了校內工作坊外,身為外籍生的華梵佛教藝術學系學生陳慧銨,選擇與同學舉辦營隊,藉此機會促進感情,也體驗台灣特色文化。 華梵佛教藝術學系學生陳慧銨在生命設計週自行設計營隊活動,除了促進感情外,也能讓外籍生感受台灣當台的特色和文化。 圖/陳慧銨提供針對生命設計週的實施,校務顧問、同時也是生命設計工作坊授課教師蔡傳暉表達支持,他分享,工作坊成效佳,學生在工作坊結束後數日便提早繳交報告,「學生不是在交差,是真正打開心胸跟自己和老師對話。」他認為目前大學生被束縛於他人期望,「大眾賦予大學生的期望太高,導致焦慮,在工作坊能掉規範和要求,在無人評價下探索生命。」然而,由於計畫適逢學期中推動,陳慧銨提出顧慮:「有些課的期中考時間會延後,影響課程進度。」他認為校方應將學業進度納入考量。長期關注學生權益的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認為,此計畫立意良善,但對於未來是否成為全國大專院校之趨勢,還需待呈現成效後方能推測,「畢竟華梵作為先例,仍需時間讓大眾熟悉。」他建議華梵未來在每學期實施計畫後公布實施狀況,讓各大院校有機會參考。此外,張育萌認為華梵學生人數較少,在計畫實施上為優勢,「華梵師生較容易協調,但若是大型學校,基於人數、內容設計、執行力等因素,執行可能會沒那麼簡單。」生命設計週目前仍處試辦階段,林從一表示未來將如何改進以更融入大學生課業將是一大挑戰,自行設計活動者是否能獲學分也仍有彈性處理的空間。他補充,之後不排除會將此計畫設為通識課,「親自設計一個生命實踐專題,經通識中心老師審核回饋後,可拿兩學分。」他也表示,不應硬性規定內容設計或時程安排,要放手讓學生去做,才得以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生命設計週」計畫發起人為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他希望藉由短短一週,讓學生空出時間發現自己的學習目的和意義。 圖/陳慧銨提供
元素重複中求變化 林瑩宣「手」創印刷效果
藝文
第1785期
元素重複中求變化 林瑩宣「手」創印刷效果
焦點
2023-11-16
【記者李雨羲台北報導】高飽和的對比色彩醞釀強烈的視覺衝擊,來自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班四年級的林瑩宣,以綠色和壓克力媒材作為創作主軸,舉辦個人創作展《重複與差異》,在看似重複的幾何元素之中,穿插細微的變化與驚喜。高中便開始踏入藝術領域的林瑩宣,在大學期間也接觸了多媒體、美術、平面設計等科系,如今轉換至藝設系,讓他意識到比起坐在電腦前操弄組件,他更享受親自體會媒材在手中變化的過程。因此,此次展覽不僅讓林瑩宣開始檢視自己的創作方向,更展現出他以手作方式傳達視覺設計的風格。 數字「三」是林瑩宣特別執著的創作原則之一,無論是畫布尺寸、元素數量或是展品件數,他都以三的倍數作為基準。 圖/嘟嚕影像工作室提供擁有強迫症的林瑩宣對於「規律」的事物有著癡迷的追求,在展覽中也透過「重複」元素的方式,一反大家對於他陽光外表的既定印象,展現內心較為偏執的一面。而為了以手工方式讓作品有類似印刷的效果,他捨棄油彩這類筆觸明顯的媒材,改以刮刀塗抹壓克力顏料在畫布上,減少人為痕跡,「我沒辦法接受有任何『失控』的要素出現在我的作品之中,所以我的作品只能被『理性』的創作出來。」 〈重複執行8次〉為林瑩宣專為該轉角處設計的作品,相較於過去多以具體物件延伸創作,他這次更注重在色彩的抽象結構上。  圖/嘟嚕影像工作室提供「以前在藝術駐留時,小朋友在色彩上的運用總能讓我看見制式框架以外的驚喜。」林瑩宣解釋,小朋友在上色過程中,不會對物體本身帶有刻板印象,使他從中看見色彩搭配的其他可能性。因此在本次展覽中,林瑩宣選擇以大量「綠色」元素貫穿所有展件,並利用顏色的明度、深淺等要素,引導觀眾的視線動線及觀賞順序。像是佇立於入口處旁的作品〈叢〉,他便利用由上而下切光的方式,讓作品在昏暗的角落中,營造出如同「燈箱」的數位效果,以吸引觀眾目光。 林瑩宣表示瑩光橘為他最愛的顏色,因此他也將其穿插在展場中,並利用線條的方式貼在地面上,作為警示線將展場空間框住。  圖/嘟嚕影像工作室提供「瑩宣每一次辦展都會反覆場勘,讓整個展場空間都能融合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在清大藝設系的負責指導林瑩宣的教授謝鴻均表示,林瑩宣在籌備期間,會不斷確認展場在每一個瞬間的狀態,並利用環境增加作品本身的視覺效果。此次展覽的主要作品〈反覆的反覆〉便是利用展場的落地窗,讓窗外植物與不同時間的太陽光,和作品產生視覺上的變化。同時,林瑩宣也利用變換材質、扭曲線條的方式,去破壞作品原先因重複而產生的一致性。 林瑩宣以黃色玻璃紙覆蓋玻璃窗,以呼應展場黃色漆牆,同時也利用跳格覆蓋的方式,讓觀眾在視覺上得以有喘息的空間。  圖/嘟嚕影像工作室提供本次的展覽對於林瑩宣來說,不僅僅是證明自己的管道,也讓他逐漸梳理出自己未來的方向,成功在研究所求學階段立下小小里程碑。同讀清大藝設系碩士班二年級的葛亭妤說:「像我學一般美術繪畫的人,就鮮少有機會接觸到這樣強烈的色彩衝擊。」他認為,林瑩宣的用色手法對他來說是一個新穎的體驗,未來在創作上也會想嘗試這類大膽的表現方式。 〈反覆的反覆〉中,林瑩宣在無數筆直的線條之中,穿插了三條跳動的曲線,讓線條回復原先的動態感。  圖/李雨羲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