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聽見詩中日常 《綿綿》詩曲共譜生命感受
藝文
第1782期
聽見詩中日常 《綿綿》詩曲共譜生命感受
2023-10-19
【記者黎昕俞綜合報導】牆上掛著印有詩詞作品的透明壓克力板,一旁桌子則放著耳機,輪流播放著以詩詞作品延伸而成的音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在學生李宸佑、畢業生張倚瑄7日至28日在cafe BOMBOM舉辦《綿綿 詩與音樂展》。兩人使用各自擅長的創作媒材,展出七件融合詩詞與音樂的作品。展覽透過李宸佑的詩詞創作,再由張倚瑄產出相對應的歌曲,圍繞主題「綿綿細雨」中連續不斷、難以察覺的意象,呈現兩人在生活中體會到的情緒。 《綿綿—詩與音樂展》在cafe BOMBOM展出至28日,由策展人李宸佑和張倚瑄、視覺設計蔡宗霖以及空間設計紀柔安共同製作。圖/黎昕俞攝面對即將畢業而伴隨的焦慮,李宸佑表示自己正對於學習七年的戲劇感到迷惘,「不太確定所有年華耗在同件事身上是不是正確的。」因此,本次展覽以他的第二愛好——詩作為主角,讓他能暫時抽離戲劇創作。而他們決定以詩詞結合音樂創作的靈感,則源於李宸佑先前所導的舞台劇中,張倚瑄為其所配樂的〈古掰買樂(Goodbye, My Love)〉一曲。兩人在聊天時,偶然發現此首曲子與李宸佑的詩詞作品〈都去哪啦?〉不謀而合。張倚瑄表示,此次創作有別於過去進行劇場配樂時,能以畫面想像音樂的旋律,「必須先理解李宸佑的文字內涵,才能透過音樂去表達感受,所以也比較有挑戰性。」 展場旁桌子放著張倚瑄的音樂專輯與李宸佑的詩集,觀眾可以戴上耳機,在閱讀詩集的同時一邊感受音樂。圖/黎昕俞攝作品〈它們〉為兩人決定展覽主題後,李宸佑的第一首詩詞創作,描繪出他對孤單情緒的想法。他將房內物品擬人化,並試著與它們對話,「我覺得我房間裡的東西都在幫助維持我的生活。」李宸佑也認為孤單的感受隨時都在發生,如同細雨般連綿不斷。而詩詞所搭配的歌曲作品〈ROOM〉,則是張倚瑄回應李宸佑的詩詞概念,他補充這首歌像是夏季的午後雷陣雨,加入了雷聲及咳嗽聲,試圖描繪一個人待在房間裡專心獨處的意象。 此次展覽現場擺放了由張倚瑄製作的歌曲CD,以及收錄李宸佑35首詩詞的詩集,供民眾觀賞或購買。圖/黎昕俞攝詩詞與歌曲同名的作品〈人生清單〉,兩人各自回應對世俗既定印象的人生公式。李宸佑以頭尾循環的寫法,列出社會期待下的人生清單,「但我覺得好像最糟糕的人生就是這樣走。」張倚瑄則將外婆對自己叮嚀的口白納入歌曲中,藉由未能受教育的外婆說出自己理想的人生清單,希望讓觀眾明白不需在乎外界框架,只需看見事物根本的道理。張倚瑄補充,相比起李宸佑詩詞中的冰冷和暴力,這樣的歌曲編排反而讓聽者有很柔軟的感受。 展區內以壓克力板印製李宸佑的七首詩詞作品,燈光穿過投射在木頭背景,會呈現一種模糊的感受,以呼應主題。圖/黎昕俞攝提及兩人對綿綿細雨的感受,張倚瑄說:「其實我是討厭下雨的,因為容易讓我產生負面情緒。」但李宸佑卻認為下雨或許是另種起點,如同焦慮帶給他的感受,「即使當下的過程很痛苦,但其實它也是推進我往前的動力。」兩人雖對主題有著不同的理解,也體現在各自的作品上,但是想法卻相輔相成。李宸佑補充:「我們從一開始就很接受彼此的不同。」就讀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的李先生(化名)認為李宸佑明確地把社會賦予的期望,寫入詩詞〈人生清單〉之中,加上張倚瑄外婆在歌曲裡所建議的人生目標,讓他也開始反思自己是否有相似的人生經歷。觀眾栗子(化名)則認為以詩結合音樂的展覽很親民,會讓更多人願意去了解其中內涵。談及未來發展,李宸佑則表示若有機會,會想繼續朝舞台劇延伸,或是將此次展覽擴大至更完整的規模。
AR互動結合文學 桃園千塘之鄉重現詩中景
藝文
第1682期
AR互動結合文學 桃園千塘之鄉重現詩中景
2018-10-03
【記者孫佾妘綜合報導】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技術也能運用在教學?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林楚卿及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黃智明共同研發桃園「塘」詩AR互動教學系統,將詩人的創作現場結合文學、科技及桃園「千塘之鄉」的地景,經由AR搬到學生眼前。 AR教學系統內的實景照,在埤塘周圍加入詩詞中的模擬飛鳥、遠山及樹木。 圖/林楚卿提供「像我們學設計的,要告訴你一個東西可以做出很具體的3D模型,但詩文卻很難想像。」林楚卿回憶過去看不懂詩句的經驗,且老師上課枯燥,使他認為學詩詞是有門檻的。適逢科技部有個研究台灣埤塘的計畫,林楚卿經由中語系教授給的靈感,決定著手設計該系統。黃智明舉杜甫〈渼陂行〉中描述天氣及景色變化的「天地黯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等文句為例,說明透過AR技術能模擬詩句意象,「杜甫當時所看到的,我們現在大致也看的到。」 他們更以杜甫《秋興八首》其八為原型,製作出具飛鳥、遠山的場景。該系統已在三個班級做過測試,學生多表示肯定。中語系的呂珞安說:「因為有融入詩跟配樂,讓人覺得有種置身其境的感覺。」期待系統能帶領同學走出室外,親身體驗文學意境。林楚卿表示,為了對應自然環境,飛鳥、樹木的位置設計需更加精細,又因該系統源自科技部的研究計畫,若要繼續發展此系統仍有待後續資源的支持。 課堂上老師帶著學生走出教室,到戶外展示新系統的操作,並調查學生回饋。 圖/林楚卿提供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副教授林楚卿及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黃智明和系統合影。 圖/林楚卿提供
吟詩賽不再納入必修課 輔大生自主參與
校園
第1634期
吟詩賽不再納入必修課 輔大生自主參與
2016-10-27
26日輔大中文系於百煉堂舉辦「第21屆紀念傅試中老師古典詩詞吟唱比賽」。圖/輔大中文系系學會提供【記者葉冠吟台北報導】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6日舉辦「第21屆紀念傅試中老師古典詩詞吟唱」比賽,比賽強制大一至大三全體學生參與,並納入課堂成績,制度已惹議多年。今年學生首度成立「輔仁中文的詩詞吟唱也要轉型正義」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並向系方提出申訴,系方26日召開系務會議,公告確立下屆比賽將抽離課程,讓學生自由參加。民國85年起,為紀念逝世教授傅試中,並選出「中華民國大專青年聯吟大會」校際代表隊,輔大中文系於每年10月例行舉辦古典詩詞吟唱比賽,參賽者由大一兩個班和大二必修課「詩選及習作」、大三必修課「詞曲選及習作」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參加。但中華民國大專青年聯吟大會於91年停辦後,中文系仍持續舉辦詩詞吟唱比賽,並納入必修課的課內活動,依各老師自行決定配分,最高會佔期末總成績的20%,引起部分學生反彈。「輔仁中文的詩詞吟唱也要轉型正義」發起人之一中文系學生王昱霄表示:「我們並沒有反對詩詞吟唱本身,而是反對強迫同學吟唱,並計入總成績20分。」詩詞吟唱作為課外活動,有助於學生記憶詩詞,但訂定為課程內容,學生卻必須利用四到五週課餘時間籌備,有些教師亦會運用教學時間練習詩詞比賽,剝奪學生在課堂上應學習詩詞曲學基本知識的權利。關於課後時間被佔用過多,中文系校友許書翔認為,身為人文學科的學系應該要有更多文本訓練與閱讀,但籌備活動卻壓縮太多理解文本的時間,反而會影響學業。中文系學生洪旭增則認為,詩詞吟唱已舉辦20年,有其存在的傳統價值,且能給予學生上台表演、展現自我的機會。詞曲選必修課教師、中文系副教授孫永忠則表示,詩詞吟唱是一個逐漸消逝的國學知識,希望透過新的展現方式,吸引同學興趣並傳承知識。系方針對學生的訴求做出回應,中文系主任許朝陽表示,經系務會議討論後,自下屆詩詞吟唱比賽,改由系方主辦,與課程脫鉤,不列入期末分數,並讓學生依自由意願選擇參加比賽與否。中文系學生高永祺表示:「非常好,回歸正常的機制。」參與詩詞吟唱的自主權終於回歸學生。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