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社論】教師心理也會「感冒」 治標不治本的心理調適假
校園
第1819期
【社論】教師心理也會「感冒」 治標不治本的心理調適假
2025-11-21
2020年11月,六起大學生接續輕生的消息遍布各大新聞版面,學生「心理感冒」的問題再次引發社會關注。2023年,國立中山大學開出「心理調適假」第一槍,隔年教育部更推出《高級中等學校學生身心調適假實施注意事項》,給予學生覺察自我情緒與恢復心理健康的時間與空間。然而,當我們開始注意與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卻不能忽略陪伴在他們身邊、肩負重責的教師,因為他們或許也同樣「心理感冒」了。 《教育部112年各級學校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分析報告》指出,教職員工自殺(傷)事件共計148件,是111年度70件的兩倍有餘,並提到「教職員工作壓力及情緒紓解,亦宜列為重點,並強化教師支持系統建構事宜」。之後,教育部在114年10月8日修正公布,增訂每學年3日,並可以小時計算的「教師身心調適假」。請假之教師無須提供證明,且學校不得拒絕。至於代課鐘點費,則由教育部及地方政府共同負擔。然而,原本立意良善的教師心理調適假卻備受爭議。 根據我國《教師請假規則》第三條第一款,「家庭照顧假及身心調適假之日數,均併入事假計算。」即教師並未因身心調適這樣的「事假」,獲得額外可請假的天數。對教師而言,此制度不但無法提供教師真正的身心調適假,更反映制度設計者誤判第一線教師的壓力根源。教師真正需要的,或許不是這三天假,而是需要教育部正視並支持教師身心上的多重壓力。 時任(2023)未來台灣學會理事長葉丙成曾在其個人臉書中提及,教師壓力根源來自於隨新教育政策紛至沓來的大量工作與任務,以及許多家長將家庭管教責任轉嫁給學校老師。進而, 2024年《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遣辦法》新增規定,一旦學校接獲檢舉,或發現教師疑似有損害學生的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人格發展權和其他權利時,可以按照校事會議決議,調整教師課務或行政兼職。然而,來自學生及家長的濫訴,卻讓校事會議成為教師的新壓力來源。今年9月,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收集一萬名教師對於教師血汗政策的調查,其中超過97%教師認為應廢除「無差別受理校園投訴機制」。教師為避免被投訴,開始畏手畏腳,有時寧願冷漠對待在教育現場的人、事、物,甚至放棄可能不合家長或學生之意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現場的無力與挫敗感成為壓垮教師熱情與自信的最後一根稻草,更引發預備教師的恐懼。準教師小慶(化名)就因此擔憂未來無法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他擔心未來自己多教一些、多管一些、多創新一些,可能會隨時觸怒學生或學生家長。對小慶來說,學生與學生家長就像不穩定的未爆彈,他即將踏入的教育現場成為「危險戰區」,未來他可能不只是「心理感冒」,還可能「身心受創」。這些擔憂加劇台灣教師的人才荒,進而可能影響教育品質,使得台灣教育成為最大的受創者。 教師身心調適假的配套措施固然需要更完善,像是獨立設定假別額度,才能真正保障教師請心理調適假的權益。但教師身心調適假只是「退熱貼」,無法治癒教師的「心理感冒」,因為「營造友善職場環境」才是讓教師維持心理健康的根本解方。因此,教育部應該協助學校、教師與家長共建清楚的管教權責界線。當教育部願意治本而不只治標,站在教育現場第一線的教師才能重拾健康,進而幫助學生不再「心理感冒」。
身心俱疲卻無處可躲 身心假如何回應學生心理需求?
專題
第1791期
身心俱疲卻無處可躲 身心假如何回應學生心理需求?
2024-03-14
【專題記者胡王子行、杜以璇、葉蓁芸、張愷文、陳婕柔綜合報導】「那個晚上,我吞了很多藥,掛在窗邊打電話給朋友說我想跳樓,是大家幫我聯絡老師跟家長,我爸才進我的房間把我拉回來。」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的FY(化名)回想自小時候,家庭中就充斥著打罵以及言語侮辱,各種與家人的衝突造成的陰影在高二時爆發,讓他一度想放棄生命。 自小與家人的矛盾累積成疾,使FY無法感受家庭的溫暖,從高中到大學,FY嘗試若干次自傷、自殺行為,身心靈皆傷痕累累。(圖中非當事人) 圖/胡王子行攝「家」在常人眼裡代表的是安全與保護,但在FY的眼裡卻不盡然,父母長期情緒勒索、辱罵、發生爭執時的肢體衝突,再加上課業與社交壓力,導致自己情緒起伏不定,對家感到恐懼,因而有了病識感,在高二時確診憂鬱症。從高中至今,FY都需要透過服藥來控制病情,校內外的各種諮商也一直列在行事曆,他覺得一切彷彿沒有盡頭。家庭、課業、同儕相處,從四面八方侵襲身心的負面情緒,讓FY對校園生活感到畏懼,甚至不想踏出房門,卻又開不了口,也無正當理由請假。剛從高中畢業,因為國中同儕言語傷害而飽受憂鬱症所苦的小芹(化名)表示,「當時同學們會散佈我的不實謠言,或者對我有很不友善的揣測,也因為大家都住在附近,有時候走在路上還是會遇到那群人,會讓我感到害怕。」過往的經驗讓小芹對社交愈發惶恐,升上高中後開始抗拒與人相處,逐漸累積的心理壓力導致他在高三確診心理疾病。小芹分享,發病的當下只能找些藉口,或者硬想出一些理由請病假或者事假來避免上學,幸運的是,確診後父母對於心理治療以及身心層面的不適都能表示理解與支持,但某些患有同樣病症的同學卻因為已超出校方允許的請假範圍,只能選擇不斷曠課。有別於小芹家中的包容態度,FY的父母因為恪守宗教價值,無法理解心理疾病可能來源於腦內分泌的失調,只認為FY容易想太多,時常以「不知足」責罵他,甚至覺得帶著FY一同從事宗教活動能夠使情況好轉。因此,FY在求醫與諮商的過程中只能自己找尋資源,不僅耗費了大量時間,也增加他的經濟負擔。提到超量的請假需求,以及每次發病都要找出理由來搪塞假單,FY說道:「我狀況不好,沒辦法去學校的時候,有時候甚至會直接被記曠課。」對於高中職試辦的身心調適假,FY認為要是高中時就有此一措施,或許能夠派上用場,不必在發病的水深火熱中還得想出理由應付請假流程。<b>高中生面臨多方壓力 學業、自我期許成主因臺灣青年民主協會(以下簡稱青民協)在2023年進行「 臺灣青年身心狀況普查暨心理健康假政策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約 618 位)的國高中學生對「擔心將來無法進入好學校」有極度沉重的壓力。高中就讀明星學校的FY,因繁重的課業壓力和對自我的高期許,曾數度產生「不管怎麼讀都考不上臺大的話,那我怎麼不去死?」的念頭,他說:「我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感覺考得好才有辦法證明自己的價值。」 據臺灣青年民主協會於「2023年青年身心狀況普查暨心理健康假政策調查量表」分析,「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帶來的壓力程度最高,為青年主要身心問題來源。在青民協發布的問卷中,除了「學業」與「未來生涯規劃」,「自我效能感低落」於表單中呈現的壓力程度平均偏高,顯示出學生對於「害怕失敗」、「自己比不上別人」有著極大的壓力。過去就讀社區型學校的小橘(化名)面對高中陌生的環境及繁重的課業壓力,逐漸產生焦慮症的病徵,「每次上學前都很焦慮,會緊張到手抖甚至是心悸。」雖小橘從高中便開始就醫服藥,現在症狀也穩定許多,但因焦慮所產生的生理反應仍如不定時炸彈般打亂他的生活。高中生與父母間因為價值觀念有所落差而導致的家庭衝突,亦是許多高中生的壓力來源之一。曾擔任學校輔導老師,同時也是點亮心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林上能說明,「高中生跟家長對於志願、生涯甚至是社團花費的時間多寡都會有不同想法,進而產生摩擦。」台中市立文華高級中學輔導主任何宜璟也提到,校內有心理狀況的學生中,有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成因是來自於學生和父母間的互動問題。除了課業和家庭,高中生面臨的人際關係也比過往的求學階段複雜。「高中階段還是在認識自己的時候,逐漸了解自己的情緒、人際界線,以及究竟能承載多少壓力。」林上能解釋。他提到,很多學生在國小、國中曾經歷過的人際關係破裂,可能在高中才一併爆發出來。青民協理事長張育萌說明,「每個人的焦慮或壓力來源不一定是單一的,我們認為這些多重的心理壓力來源是需要受到重視的。」他認為學生在面對如此多樣的壓力來源時,也應該要有多管齊下的方式來緩解他們的身心壓力。 高中生的心理壓力可能來自於家庭、人際關係以及課業壓力等因素,逐漸累積的壓力導致他們身心狀態不佳,狀況頻出。 圖/張愷文攝學生需求與心輔資源的落差:人手不足及隱私顧慮為維護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部於三月起開放高中職試辦身心調適假,將身心調適列為正當請假理由,提供學生覺察自我身心狀況的空間。教育部過去將學生輔導工作立法,期望解決教育現場的學生心輔問題。根據《學生輔導法》第六條規定,高中職學校應視學生狀況及需求,提供三個不同級別的輔導措施。第一級發展性輔導針對全校學生,以實施生活、學習、生涯輔導為主;二級的介入性輔導對於適應欠佳或具重大創傷經驗之學生,提供個別輔導方案及諮商,並配合評估轉介機制進行個案管理;第三級處遇性輔導則適用於嚴重適應困難、行為偏差的學生,結合心理治療、社會工作、家庭輔導等專業服務。 教育部將輔導分為三級制,第一級主責人員為全校老師,針對全校學生進行基本的學習與生涯輔導;第二級則由校內輔導老師,對經歷重大創傷的個案進行個別關懷;第三級須交給心理諮商師、精神科醫師等專業輔導人員,配合學生特殊需求,給予心理治療、法律協助等專業服務。「當時有心理師介入,(我)透過跟心理師對談來幫助我解決身心上的困擾。」FY說。他説明,他在高中時期因曾有自傷、自殺的行為被轉介至第三級輔導,由校方申請校外心理師協助,且對談次數也提高;小芹類屬第二級輔導,與學校輔導室的實習心理師個別諮商,他說:「當時的狀況只是聽我講述我的經歷,但心理師不會給我具體的建議或應對方法。」他認為諮商次數過少又效果不佳,因此未能緩解病況。「我覺得從我們教育的層面去觀察協助,在他們(學生)有些輕微症狀時,就能早一點發現、早一點去關心。」何宜璟說,從初級導師、學務人員,到中級的輔導老師,甚至是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提供心理問題程度不同的學生一個抒發管道。何宜璟點出問題時指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人數、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強度逐年增高,但礙於輔導老師人手不足,且除輔導工作外,仍有授課、行政等職責,導致能協助的學生人數受限。「關係的建立很重要,一旦有好的關係,孩子們會更願意主動求助。」彰化縣私立文興高級中學輔導主任黃玉湘補充,輔導老師因授課而能與學生增加互動,學生願意主動尋求幫助的意願因此提高。然而,授課時數增加相對壓縮了個別諮商的空間與時間,輔導老師無法把心力全部提供給有需求的學生。除輔導資源不足的狀況外,學生對於使用校內心輔資源仍帶有疑慮與擔憂。「高中是一個很注重同儕眼光的年紀,有些人會害怕麻煩別人,或是不知道怎麼向別人坦承自己的需求。」FY說。他提及,多數學生會因為在乎他人眼光而不敢主動求助,同時也擔心學校與家長聯繫,造成更多心理壓力。「80%的學生願意來輔導室尋求幫助,但我相信冰山下一定還有人,可是我很難跟你說冰山下有多大一塊。」何宜璟坦言,學生對於使用校內心輔資源的顧慮來自個人隱私,因輔導老師比諮商師多了一層教師的身分,在平衡諮商保密與是否通報家長之間,形成極大的矛盾與難處。身心假供學生喘息空間 盼培養學生自我覺察能力在現有的校內心輔資源之外,教育部自2022年7月開始研議高中職學校身心調適假,並聯合多個關注青少年的組織和代表討論身心調適假的可行性和相關措施與規定。青民協也於2月14日在Facebook推動連署「國高中心理健康假盡快上路」,希望能透過連署提醒教育部盡快公布高中職學生之身心健康假事宜。隨後,教育部也於2月17日公告將在3月開始於高中職學校試辦身心調適假,每次請假以半日或一日為單位,1學期以3天為限。「有了身心調適假,可以解決學生緊急的心理需求。」FY支持身心調適假的設立時説道。「狀況很不好、需要休息的時候不知道請什麼假,請假也可能不被通過。」在此假別還未成立時,小芹面臨在狀態不佳時沒有假別申請的情況,而身心調適假提供心理輕微不適的學生透過請假休息來緩解心理壓力。「(身心假)提醒學生時刻覺察自己身心狀況,或自己到底處於什麼樣的狀態。」張育萌説道。他認為身心調適假除了提供學生選擇新假別的權利,也培養學生自我覺察的能力。林上能也認為身心調適假的推行存有教育意義,希望學生學會辨識自我的情緒,在有需要時請求協助。林上能認為目前台灣仍有很多人對心理健康概念了解不深,他舉例說:「就好像請假就是有病,但應該要知道的是就算身心健康有問題那又怎樣?誰的人生當中不會遇到低谷?」他希望能透過身心調適假的增設,讓師長或學生都對心理健康教育有基本的概念,同時讓家長和老師更關心學生身心狀況,適時給學生關切。林上能提議可以從課程設計開始,讓學生認識心理健康,重視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況。他也期待未來無論是課綱、教育宣導和心輔資源都能多管齊下,「可以試著推行多元選修課,跨科、跨班,甚至跨年齡層。」他提出可以讓老師或家長一同參與課程,類似於開放教室,透過教育將心理健康觀念普及化。「我申請了身心調適假,然後呢?」林上能說道。目前由於身心調適假仍處於試辦階段,不論成效或結果未有定論,林上能認為學校應討論校內共識,根據學生的請假次數或狀況來判斷是否需要啟動心輔機制,或學生每請一次身心調適假要採取的措施,同時也提供請假規定上彈性調整的空間。「現在的時代跟以前不一樣,有時候也不是完全是他們(父母)想的那樣,我不會怪他們,但還是會希望他們能夠試著用我的方式去理解我在想什麼。」FY說。心理健康教育逐漸受到重視,身心調適假也從大學走入高中校園,而其設立並非單純提供學生新假別,有機會喘息,更是點出學生在提高自我覺察能力時,學生身邊相關人員該如何適時接住他們。「社會對學生身心健康有更多理解與包容,才能創造更友善的學習環境。」林上能期許著。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受大眾重視,身心調適假提供學生覺察與喘息的空間,調整自我情緒問題。 圖/胡王子行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