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輪椅旅遊困境 無障礙景點如何落實無障礙?
專題
第1792期
輪椅旅遊困境 無障礙景點如何落實無障礙?
2024-04-13
【專題記者王華琳、黎昕俞、張雅媜、邱昭華、李雨羲綜合報導】光影飛馳,景色斑駁,患有小兒麻痺的銘哥(化名),駕著他的電動輪椅搭上開往台北的火車,準備到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一覽遠近馳名的文物。走進故宮,工作人員一看到坐著輪椅的銘哥,便立刻指引他到電梯口。儘管院內總共有三座電梯供需要的人使用,電梯內狹小的空間卻非常考驗銘哥駕駛電動輪椅的技術,幾經嘗試後,才好不容易算準角度成功進入,然而輪椅前方的腳踏板也只能勉強抵在電梯門上,一不小心就可能夾傷腳指頭,陪同者若要一同進入也十分困難。故宮在不同的展區間大多以坡道連接,這樣的設計讓銘哥在用輪椅移動的過程中非常順利。但當他想進一步往前查看文物的說明牌時,輪椅卻會被下方的架子卡住而只能維持一定距離。即使將輪椅側過身,銘哥也需要吃力伸長脖子才能閱讀,甚至有的展品因為角度關係,使得他只能高舉相機,以拍照的方式透過螢幕觀看。同時,銘哥在館中發現幾處提供給視障人士的點字導覽手冊,手冊下的架子有簍空設計,讓輪椅使用者可以湊近閱讀,但銘哥真正需要的一般導覽手冊卻沒有這樣的設計,讓他十分困擾。參觀後,本報嘗試與故宮聯繫,希望針對上述問題有所回應,但至截稿前尚未取得故宮的回覆。 許多博物館的文物雖然已經降低擺放位置及設置傾斜面板,然而輪椅族卻時常因為前方腳踏板會碰撞到展示架,而必須側身觀看。  圖/邱昭華攝景點交通設施不符需求 輪椅使用者旅遊受阻除了故宮,台灣許多景點都有無障礙設施或服務,但輪椅使用者仍會碰到阻礙。社團法人台灣八福福祉協會秘書長,同時也是輪椅導遊的翁玉鈴說:「我記得榕錦時光生活園區以前的步道為了排水,鋪面磚之間的縫隙都很大,輪椅很難移動,現在就好走很多。」雖然步道的磚石少了坑洞變得平順,對輪椅使用者來說仍有不便之處,園區服務中心內有提供輪椅租借服務,但開幕至今,都沒有設立斜坡讓輪椅使用者得以進出服務中心,令翁玉鈴感到可惜。在園區外,翁玉鈴也觀察到難以行動的地方,例如金華街和金山南路二段交叉口的人行道斜坡高低差太大,再加上顏色差異不明顯,若沒有仔細看,就容易發生意外。翁玉鈴表示自己就曾坐著輪椅差點在此斜坡摔倒過。輪椅使用者不只在景點受阻礙,前往景點的過程也有困難。翁玉鈴提到,不是每個輪椅使用者都能在淡水坐船到八里,「因為岸邊到船上需要經過一個斜坡板,電動輪椅重量可能有80至100公斤,是很難上去斜坡板的。」而台江國家公園也有輪椅使用者難以搭乘船隻的狀況,翁玉鈴說:「因為那邊的船屬於小船,如果輪椅使用者要上船的話,會需要有人背他上去,電動輪椅甚至沒辦法登船。」不只船隻,就連公車也有不友善的狀況。身為輪椅使用者的趙哥(化名)談及,基隆市原本有低地板公車可供他前往潮境公園,且來回的班次皆有許多。但因近期政策改變,回程的低地板公車班次減少,改為多數輪椅上不去的一般遊覽車,讓前往公園休憩的輪椅使用者,因班次搭配不上,返回時會面臨候車時間過長的狀況。趙哥也舉例:「例如R66路線,原本有無障礙低底盤客運,現在改為遊覽車載客,輪椅族又少一條路線可搭乘。」此外,台灣各處常見的路阻也是輪椅使用者的一大阻礙。輪椅使用者親友袁彬(化名)表示,路阻設立目的是為了防止摩托車進入人行道,卻帶來另一個麻煩,「現在有些路阻是按照人形去設計,讓行人和輪椅可以通行,但萬一遇到尺寸較大的輪椅怎麼辦?它一樣會卡住啊!」趙哥也分享,「碧砂漁港碼頭前面也有設路阻,它上面還標示行動不便專用道,但我坐電動輪椅根本沒辦法通過。」旅館無障礙設施不完善 難滿足身障人士需求輪椅使用者吳富美三月中旬與友人前往高雄旅遊,預訂駁二特區附近一間旅館的無障礙房型,但抵達後卻發現門口的斜坡陡峭,坡道與玻璃自動門之間也沒有足夠的緩衝空間,「我們都用電動輪椅,原來想直接衝上去,但怕來不及煞車會撞上玻璃門。」她與四名友人皆須輪椅助行,當下僅能麻煩周遭其他旅客協助控制感應門,一行人才能順利進入旅館。而進入房間後,吳富美也發現房內的空間,不完全符合輪椅的使用需求。他描述:「房間除了浴室門口有斜坡、馬桶有扶手,其他設施都和一般房間一樣。」《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規定淋浴間應設扶手與座椅,使輪椅使用者可在相關設施輔助下自行盥洗,不過旅館卻無這些設施,於是吳富美與同行友人只能臨時退房,另尋他處。1988 年,交通部《觀光旅館業管理規則》第 7 次修訂時,即將「殘障客房」訂入規則之附表,並於2012年修訂《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將無障礙客房規範獨立成章,為相關設施建立更詳盡的規定。儘管法規逐年完善,但各旅館未能完整落實,輪椅使用者想在外留宿仍困難重重。無障礙廁所存在設計缺陷 輪椅使用者如廁不便出遊時,輪椅使用者會優先選擇設有無障礙廁所的景點,但有些景點的無障礙廁所卻因格局設計無法使用。趙庭毅表示,曾經在基隆塔遊玩時,欲進入一樓的無障礙廁所如廁,卻因為廁所設置在建築物斜角,門又安裝在狹窄處,輪椅想進入時,腳踏板就會抵到牆邊而無法進入。銘哥也表示參觀故宮時想使用院內廁所,卻發現廁所內部空間過於狹窄,輪椅進入後無法轉身,而難以坐上馬桶。 有些無障礙廁所並未從輪椅使用者角度出發設計,導致出現衛生紙放置位置過高以及錯誤的倒L型扶手設計,不方便輪椅使用者如廁。 圖/王華琳攝許多無障礙廁所在擺設如廁用品時,也忽略了輪椅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如烏來情人步道的無障礙廁所將衛生紙置於須站立才能觸及的高處,遊客中心的垃圾桶則需要用腳踩踏才能打開。脊髓損傷患者富0(化名)乘坐輪椅出遊時也常遇到類似狀況,他說:「垃圾桶種類很多,有很多方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還是很多無障礙廁所要放那種用腳踩的。很多身障朋友都有反應過這個問題,遇到這個問題就要自己要用手把垃圾桶打開。」他也表示,有些無障礙廁所的木門很重、很難拉,對身體狀態較差的輪椅使用者來說很不方便。無障礙設施勘檢標準不一 輪椅使用者盼輔導與抽查依照《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規定,應該設立供行動不便者可獨立到達使用的設備或設施,並逐步按照法律要求進行改善。對於原先領有建築執照的舊有建築物也必須增設相關設備。當新建建築物興建完成要申請執照時,應由勘檢小組針對無障礙設施勘驗合格後,始發給執照。 而現今正常規範會先組成無障礙勘檢委員會,但因為地方自治的問題,各地目前的會議流程不一。曾為委員之一的翁玉鈴則舉例:「勘檢會議有時會因為委員的標準不一,通過的標準也不同。」雖然勘檢人員都會上過政府開的課程,因此具有專業知識,但卻不一定能同理身障者的真正需求。 此外,當建築物通過審核後,也可能出現將無障礙設施擱置不用的狀況,輪椅使用者劉宏彬提及:「我就曾聽說有人會在勘檢小組檢測過後,就把無障礙設施封起來不給我們用。」且現今政府採用事先告知勘檢日期的方式,導致許多業者會提前做好準備,但卻在勘驗過後將設施挪為他用。翁玉鈴則補充:「之前在勘驗時就曾碰見青年旅館在勘檢過後,將無障礙房收起來不給訂。」對於有業者因為不熟悉接待輪椅使用者而拒絕接待的狀況。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認為政府應適當輔導,「讓業者不要認為這樣是一種負擔,我們就是缺少這方面的宣傳。」像基隆市政府就曾舉辦店家輔導活動,教導業者如何建立友善環境,也帶領他們認識並學會接待輪椅使用者。為此,同為輪椅使用者的椅人(化名)則提倡政府可以實施不定期抽查,「這樣可以避免為了符合法規而設置無障礙設施,落實無障礙設施的功能。」翁玉鈴也補充:「如此一來可以讓業者或是館方不會有僥倖的心態。」無障礙設施未到位 盼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台灣目前對無障礙設施的規範與定義多著重於建築物範疇,觀光景點則沒有明定的準則。這使得許多輪椅使用者在出遊前,除了要仔細搜尋相關資訊外,也因為無障礙設施定義模糊的問題,時常發生來到現場,卻面臨設施或配備與想像有落差,甚至根本無法使用。輪椅導遊黃欣儀進一步說明,目前交通部觀光署以及各政府單位所提供的無障礙旅遊資訊並不完善,部分無障礙設施的資訊更是未經實地勘查。此外,許朝富表示,無障礙不僅包含斜坡等設施,也包含動線設計與各類標示,「以現在台灣來講,特別是軟體服務或資訊,其實相對是應該要再加強的。」袁彬則坦言,希望政府可以將無障礙資訊整合進各平台,標註不同景點無障礙設施的狀況與程度,讓使用者可以依照需求安排景點。「當資訊完整之後,外籍使用者也可以從觀光局的資料明確得知每個景點的無障礙程度。」不僅無須再花費大量時間四處搜尋資料,讓無障礙資訊能普及於一般資訊當中,也可提高觀光品質。 雖然現在許多景點皆設置電梯,卻時常因空間過小,導致輪椅進入後,陪伴者無法一同搭乘。  圖/邱昭華攝翁玉鈴認為,台灣目前的無障礙設施不是不存在,甚至是做得很好,可是在設計、規劃與管理上不一定做到位,也並未以使用者的角度出發,使得無障礙設施即使存在卻並未達到真正的無障礙,還可能如同虛設。「現在的規範並沒有考慮到真實的需求和細節。」翁玉鈴說,現今法規雖有訂定各項無障礙設施的設計標準,但仍需考量現場環境所導致的各項侷限,因地制宜調整設計規劃,使無障礙設施能符合使用者實際需求。對此,他舉例,潮州日式歷史建築文化園區中的無障礙廁所雖面臨空間不足、門寬不夠讓輪椅進出等問題,但在推拉門的設計上加裝摺頁,使得設施在克服場地限制的情況下,更加符合需求。而在落實無障礙設施的過程中,部分景點也必須同時顧及古蹟樣貌維護問題。負責榕錦時光生活園區社會公益活動與歷史導覽財團法人臺北市昇德基金會秘書長胡毓雯回應:「目前團隊在園區內多處加裝服務鈴、求救鈴,並定期在員工培訓中要求主動協助行動不便人士等方式,完善無障礙設施的不足。」未來也期望能邀請來自更多方的產官學合作者協作各障別的導覽建置。除了改善既有設施外,椅人也提出不同的建議──通用設計的概念。他說:「通用設計是讓身障者與直立人最平等的方式,因為無障礙設施只有身障者使用,但通用設計不是設計給特定族群使用。」通用設計是指產品與環境的設計都應該盡量考慮到所有使用者,不需要透過修改或特殊設計,讓更多族群,無論男女老幼、身障人士都能夠使用的設計。在無障礙設施中導入通用設計的概念,可以讓無障礙設施更美觀、舒適,並考量到使用者的心理感受,甚至讓有類似需求的非障礙者也能使用。通用設計工作室創辦人余虹儀說明:「通用設計考量身障者與一般民眾的共同需求,能讓使用者不會覺得被特殊對待,每個人都能自主運用。」<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
龍華科大創臉控輪椅 助手腳失能者自主行動
新知
第1776期
龍華科大創臉控輪椅 助手腳失能者自主行動
2022-12-21
臉控裝置及利用其之電動車由龍華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生周家毅、劉堃葦、林宏柏、張岫昇、胡儀安、何慶福共同研發,該作品於高雄國際發明暨設計展 (KIDE) 中榮獲金牌。 圖/團隊成員提供【記者林玟君綜合報導】市面上的輪椅以手動和電動遙控式為主,需仰賴使用者的肢體操控,但對於手腳皆有功能障礙的人來說,仍須依靠他人的協助推動輪椅。龍華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生團隊研發「臉控裝置及利用其之電動車」,採用非侵入式貼片貼於臉頰兩側,以肌電訊號(註一)控制輪椅移動,讓手腳有障礙的患者,能透過臉部咀嚼肌的不同咬合方式自主操控輪椅。註一:肌電訊號為人做動作時肌肉收縮所產生的訊號,代表肌肉活動的狀態。肌電訊號經過濾波特徵擷取之後,可觀察出動作型態。團隊成員周家毅表示,臉部有多種傳遞訊號的位置,「因為我們都會吃東西,咀嚼肌這邊的肌肉一定比較大,用咬合的話,訊號會比較明顯。」因此,團隊選擇將電極貼片貼於使用者的臉頰兩側,透過偵測到的肌電訊號傳遞至裝置的開發板(註二)控制輪椅行駛,當裝置分析出左右咬合的訊號後便會下達指令,「它會控制電動輪椅說你該前進或你該後退了,還是你該左轉或你該右轉了。」周家毅補充。 團隊使用可拋棄鈕扣式電極貼片,並將貼片貼於使用者的咀嚼肌處,再藉由偵測到的肌電訊號來控制輪椅移動。 圖/團隊成員提供註二:開發板為進行嵌入式系統開發的電路板,包括中央處理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數據通路/匯流排和外部資源接口等一系列硬體組件。為區分使用者日常生活的臉部活動,如大笑、吃飯、說話等,團隊運用能過濾雜訊的模組(註三)進行判別,周家毅說:「它(模組)可以做訊號的截取和放大,比較好分辨說訊號到底是有沒有咬合,有沒有想做什麼動作之類的。」另外,團隊也使用非侵入式電極貼片,降低使用者肌肉損傷和發炎的風險。註三:模組是指由數個基礎功能元件組成的特定功能組件,可用來組成具完整功能的系統、裝置或程式。模組通常都會具有相同的製程或邏輯,透過更改組成元件可調適功能或用途。「有時候我們一側的咬合肌收縮,對側通常也是跟著收縮的。」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陳適卿認為,此裝置若要成為正式醫療等級的器材,仍須再做多重臨床驗證。對此,團隊指導老師張志聰回應,若使用者有意識地做左右咬合,即使會一同帶動肌肉收縮,但兩側力度仍相差不小,因此團隊以設定標準數值的方式辨別前進方向,「比如說能量是1到10,我們以5作開關,那你咬下去的時候,你右邊是6,左邊是2,那就會啟動右邊這個開關。」他解釋。 臉控裝置藉由電極貼片上偵測到的肌電訊號控制輪椅移動,利用判別左、右咀嚼肌的咬合讓手腳不方便的患者能靠自身力量操控輪椅。 圖/團隊成員提供考慮到在臉部貼上電極貼片較不美觀的問題,團隊計畫將貼片改良成口罩式的裝置,並以無線的方式接收訊號,提升整體裝置的舒適度。張志聰期望此裝置能與現有輪椅廠商合作降低生產成本,讓更多使用者的家屬能夠負擔,同時也節省人力。台北醫學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林玨赫則建議,裝置能以使用者的需求為核心,針對個別使用者的殘存功能做設計,「像是對於舌頭功能比較好的患者,或許就可以用舌控裝置來推動輪椅。」
朝陽科大創We Xare輪椅輔具 促身障者運動權益
新知
第1768期
朝陽科大創We Xare輪椅輔具 促身障者運動權益
焦點
2022-10-19
【記者林玟君綜合報導】隨著運動風氣盛行,身障者的運動權益也逐漸被重視。對此,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團隊研發出運動輔具輪椅「We Xare」,期望讓下肢障礙者外出運動時,兼顧舒適與便利,更特別增設傳統輪椅沒有的把手,幫助使用者鍛鍊手部肌肉。 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團隊劉冠和、江俞儀、金庭妮,共同設計出運動輔具輪椅「We Xare」。 圖/研究團隊提供We Xare的把手運用槓桿原理帶動傳動裝置進行推拉,讓行進效率高於傳統輪椅。為了減少輪椅在上下坡時翻車的機率,團隊成員劉冠和說明,「我們的後搖臂可以在下坡的時候,提供配重以至於不會向前翻滾,上坡的時候提供一個向後的支撐,以至於不會往後翻。」該輪椅更配備煞車力較強的碟煞系統(註一),讓使用者可以安全地停在斜坡上。團隊也研發「輪椅心律檢測儀器 APP 」,提供隨時記錄健康狀態以及自訂運動行程的功能。註一:常見的煞車系統,主要分為「碟煞」和「鼓煞」兩種。「碟煞」煞車力道強,可達到頻繁煞車需求;「鼓煞」相較於碟煞構造簡單,成本也較低。 「輪椅心律檢測儀器 APP 」連結手把上的感應器,能讓使用者偵測自己的血氧飽和度和脈膊,以便隨時監測自己的身體狀況。 圖/研究團隊提供團隊指導教授黃台生點出,「台灣的道路規劃不是都非常平整,會有一些高高低低的路,造成他們(身障者)在行進過程中的障礙。」因此,團隊使用24吋的大輪胎(註二),並將側面加寬,讓輪椅能輕鬆行進在不平的道路上。改良後的設計不僅能使We Xare從事輕度越野活動,同時輪胎也更不易陷於路質較軟的沙灘地。註二:目前輪椅後輪常見的兩種尺寸是20吋的大輪,以及14吋的小輪,前者又稱手動輪,後者稱介護輪。 運動輔具輪椅「We Xare」結合軟件和硬件的設計,讓輪椅使用者在不需要他人幫助的情況下,也能進行戶外活動。 圖/研究團隊提供We Xare所使用的是需要打氣的內胎式輪胎,輪椅使用者林坤章對此提出疑慮,「萬一輪胎被刺破或者爆胎,也是一種危險,反而會帶給使用者更多麻煩。」他也進一步指出,厚度較粗的輪胎,會加重輪椅整體重量,造成推動和搬運的不便。另一位輪椅使用者吳研嘉則建議,手把應針對個別狀況做出不同阻力的調整,「每個肢體障礙者的異質性很大,像是有肌肉萎縮狀況的朋友,他們的力氣是很小的。」團隊成員實際試用輪椅過後,黃台生提出,「或許輪椅可以加裝變速裝置,像腳踏車一樣,當你覺得阻力過大踩不動的時候,可以去做調速,讓它的阻力變小一點。」劉冠和也進一步指出,「為了能讓輪椅輕量化,像車架材質,可以使用鈦合金和鋁合金,然後在椅墊上面我也會用更輕的。」另外,由於We Xare的零件都是由團隊親自設計,他們期望改成市面上容易取得且能通用的零件,讓整體成本降低,提升未來普及的可能。
輪椅結合助步器 行動輔具助長者自理
新知
第1685期
輪椅結合助步器 行動輔具助長者自理
2018-10-24
【記者王昱翔綜合報導】要從輪椅起身,對於行動不便的年長者或復健者來說並不容易;而坐上輪椅,使用者更需面臨凹折腳踏板與被前輪絆倒的風險。為解決過往輪椅使用的困難,樹德科技大學生活產品設計系學生結合輪椅與助步器,更改良傳統輪椅的凹折踏板,設計出年長者和復健者可以自理的「行動輔具」。年長者使用傳統輪椅時,多需仰賴照護者協助凹折腳踏板,且乘坐輪椅時更需自行手持助步器。因此,改良過的行動輔具將有使用安全疑慮的前輪與腳踏板移除,改增加後方的輔助輪數量,且輔助輪與後輪形成三角形結構,以維持輪椅穩定性。該設計於15日獲頒2018第十二屆波蘭國際發明展暨發明競賽金牌。 行動輔具將前輪移除,轉為增加輔助輪,與後輪形成三角形結構以維持平衡。 圖/索佳雲提供團隊成員、樹德科大產品設計系學生索佳雲說:「一般輪椅有人推的情況下,有前面的小輪較順手。但既然我們是自理,其實只需要大輪控制方向。」而由於是自行使用,行動輔具還特別採用空心輪框設計,一方面降低輪椅重量,另一方面也防止使用者的手捲入車輪。助步器則可透過卡扣裝置與輪椅結合,索佳雲提及,由於是類似安全帽的卡扣裝置,因此年長者不需耗費太大力氣即可拆裝。而助步器與輪椅結合後,其底部更可直接作為腳踏板使用,取代原先需旁人協助凹折的腳踏板。且為因應不同使用者的身高,助步器上方有類似行李箱的拉桿設計,可自由伸縮。 輪椅的把手可隨意伸縮,助步器與輪椅則是以卡扣接合,且卡扣不須耗費太大力氣按壓。 圖/索佳雲提供索佳雲表示,目前行動輔具已產出1:1大小的模型並已申請到專利,然是否能如預期,降低年長者輔具成本仍難以估計。她表示,希望有廠商願意協助生產與加工,不過目前尚未有合作邀約。曾因腳踝受傷而使用輪椅的民眾周筠棨表示,過去從傳統輪椅起坐通常需要旁人協助,且長時間將助步器抱於胸口並不方便,他認為,若使用行動輔具應有助輪椅使用者自理。平時協助照護年長者的民眾羅琳則指出,移除腳踏板將能提升輪椅使用的方便性,不過由於行動輔具設計較為輕巧,故其穩定性仍須再考慮。 使用者示意圖。助步器按下卡扣後即可與輪椅分離,協助輪椅使用者步行。 圖/索佳雲提供
精采絕「輪」 各國身障好手逐鹿永達盃
體育
影音
第1631期
精采絕「輪」 各國身障好手逐鹿永達盃
2016-10-06
  【記者黃慧文、曾品媛台北報導】快速移動輪椅,強而有力的正拍回擊。第十二屆永達盃輪椅網球公開賽經過四天賽程,在二號圓滿落幕。女子組單打由日本選手摘下后冠,男子組則由韓國選手拿下雙料冠軍。獲得女子單打冠軍的田中愛美選手自述獲勝關鍵:「能夠躲過好幾次賽末點的心理素質,我覺得是最重要的。」輪網選手要邊控制輪椅,邊揮拍擊球。不僅對復健有很大的幫助,更能讓身障朋友從中建立起自信心。曾遠征里約帕運的呂嘉儀選手所言:「(輪椅網球)當然帶給我生理上的健康,還有心理上的健康,我覺得是倍增的。」便對這般觀點下了非常好的註腳。場邊觀眾對從事這項運動的選手更是不吝表示欽佩:「雖然坐著輪椅,但對每一顆球都很盡力去打,我覺得還蠻佩服的。」輪網協會舉辦公開賽,讓台灣的選手們能和外國好手切磋球技。但相較於國外職業球員能全心投入訓練,台灣選手因為缺乏贊助,必須同時兼顧工作與練習。王偉軒選手坦言,不同於國外選手有廠商或政府贊助,能夠投身練習無後顧之憂,「我們台灣的話可能就,就是要一邊上班然後利用下班時間,或是六日放假的時間來練球。」對此,輪椅網球推廣協會的吳副理事長亦表示會盡可能支援輪網選手:「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能提供一個常態性的場地,讓他們能夠怎麼樣,能夠每天都來,經常性的來練習。」主辦單位希望球員未來能擁有更全面的訓練資源,選手們藉由參加國際級的比賽,用實力向外界證明他們並非與運動絕緣,也激勵其他身心障礙朋友,嘗試不同的可能性。https://youtu.be/bSu7_L-ImlI
輪椅乒乓賽 不分身障體驗「坐」戰
體育
第1631期
輪椅乒乓賽 不分身障體驗「坐」戰
2016-10-06
【記者鄭順祥台中報導】「第十屆傑人盃全國桌球人士輪椅賽」2日於靜宜大學展開對決。除了一般身障選手外,也邀請過去球王、球后與「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帕運)國手加入比賽,更有靜宜和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的學生一同參賽、體驗身障運動。本屆比賽以男、女分組,共66人參加。比賽採11分五戰三勝循環制,選手不分身障與否皆須坐輪椅比賽,不僅控球反應要快、角度要精確,更考驗選手操作輪椅的技巧。另外,身障選手依照「身心障礙桌球運動分級」,分為第一級至第五級,第五級表示健全度最高,健全選手則視同第五級。而為求比賽公平,較對手高一級的選手須讓二分。賽場上一對來自台體桌球校隊的雙胞胎參賽者——莊詩芸及莊詩婕雙雙進入女子組決賽,分別奪得第四名與第六名,吸引眾人目光。在對上帕運國手盧碧春一戰,莊詩芸按照規則須先讓對手二分,使得開局馬上處於劣勢。由於身障選手對輪椅控制較拿手且懂得用身體撲接球,使得盧碧春輕鬆拿下第一局。第二局莊詩芸找回節奏,運用打點技巧與快攻使盧碧春措手不及,戰成1:1。雙方隨後陷入拉鋸戰,彼此再各拿一局形成2:2局勢。第五局莊詩芸不斷快攻取得大幅領先,盧碧春穩定情緒後回擊,一度幾近追平,可惜最後一記殺球出界,由莊詩芸以11:9奪下勝利。莊詩婕認為坐輪椅比賽難度大增,少了步伐移動只靠身體難以施力,另外,因為重心不穩也不敢大幅度移動。她表示透過比賽體驗到身障坐輪椅的不便,也對身障選手代表國家參加帕運表達敬佩。靜宜桌球校隊選手陳昶仁首次體驗輪椅桌球,他認為自己更加了解身障行動上的不便,且更能發揮同理心。 台體選手莊詩芸(左)對決帕運國手盧碧春(右),雙方你來我往,陷入拉鋸戰。 圖/鄭順祥攝本屆球王、帕運國手程銘志指出,比賽讓健全選手體驗身障人士行動的困難,並能試著體諒身障者。對於競賽過程他表示,自己屬於第五級選手,面對其他級數的選手常開局就會輸對方好幾分,使得比賽難度提高,因此更要把握好每一球不掉分。 球王戰由台中市脊髓損傷者協會選手殷建平(左)對上帕運銀牌國手程銘志(右)。 圖/鄭順祥攝高雄市身心障礙桌球協會教練蔡貴蘭表示,亞洲多國近年不斷推動身障運動政策、提供訓練環境給選手,若國際賽奪牌,國家甚至會給予房屋和獎金。反觀國內身障比賽仍多不受關注,若政府能訂定完善政策,必能讓選手獲得更好成績、被大眾看見。
輪椅障礙駕訓班 籲同理身障者生活
校園
影音
第1630期
輪椅障礙駕訓班 籲同理身障者生活
2016-09-29
 【記者吳旻蓁 龐家姍台北採訪報導】上下坡、石子路、障礙物阻擋,都是輪椅族平時可能遇到的狀況。第三屆無障礙生活節,提倡換位思考、切身感受,特別設計輪椅駕訓班,將身障者的不便帶到民眾眼前。 伊甸基金會公關主任陳偉凱說:「希望把這樣的體驗帶到外面來,就是我們這邊經過的朋友都可以進來,然後老的小的大家都可以來理解這件事。因為其實我們都有可能會有需求,也都會需要去認識這件事情,也許我們可以更同理、更理解說,我們不同需求者的樣貌,跟不同的狀態是什麼。」     民眾通過駕訓班的重重關卡,除了能獲得一張獨一無二的輪椅駕照,更可以真正了解身障者的困難。體驗民眾朱采育說:「最難我覺得是上坡,上坡跟下坡控制那個輪子,會有點難上去又有點難煞車這樣。」 而對於輪椅使用者來說,除了學會駕馭輪椅。生活中 ,其實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考驗。輪椅使用者古金英說:「常常會遇到我在坐捷運的時候,人很多,上下班的時刻,然後很多人都不會願意去,在我們第一車廂或是最後車廂的時候,不願意讓位置給我們。」 坐上輪椅,實際感受身障者的世界,站在不同的立場思考他們的需求,期待大眾攜手打造 更友善的無障礙社會。https://youtu.be/vn9MQwlGWms
新型輪椅助傷友 「撐竿跳」越地形限制
新知
第1593期
新型輪椅助傷友 「撐竿跳」越地形限制
2015-04-15
雲科大工設系學生作品,將輪椅底部改為三角架構,提升使用者的行動自主性。圖/鍾凱元、黃景嵩提供&nbsp;【記者徐霈芯綜合報導】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鍾凱元、黃景嵩9日發表「脊髓損傷青壯年專用輪椅」,讓輪椅使用者在過門檻時,無須請他人協助或冒險「翹孤輪」(將前輪翹起),提高使用者的行動自主性及安全性。兩人表示,脊髓損傷多為永久性傷害,所以輪椅在損傷者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根據「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調查,20至29歲的年齡層脊髓損傷發生率最高,兩人因此將脊髓損傷青壯年設為目標用戶。鍾凱元說:「這並不代表只有青壯年能使用,只是我們以脊髓損傷青壯年的需求為出發點。」台灣住宅室內設有許多門檻,通過時輪椅會受到前輪的阻礙,常需要「翹孤輪」或有人在後面幫忙推一把。鍾凱元表示,「翹孤輪」是一種危險性較高的輪椅技巧,如果初學者不夠熟練,可能會發生輪椅後翻的意外。黃景嵩說:「我們在前輪加裝小輪,利用類似撐竿跳的原理,當小輪抵到門檻時,使用者只需輕微施力將輪椅往前推,小輪就會順勢被抬起,整台輪椅就能輕鬆通過。」考量到一般輪椅越過沙地、草地或崎嶇的地形時,輪子常會空轉以致輪椅無法動彈,所以兩人捨棄傳統輪椅的四角架構,將輪椅底部改為三角架構以提高靈活度,並增加軸長解決穩定度不足的問題,鍾凱元說:「增長的軸距,不但使輪椅穩定性變好,即使要下八公分的階梯也沒問題。」為契合讓輪椅使用者自主行動能力提升的設計理念,兩人將傳統輪椅明顯的「手推把」與側邊扶手合併,鍾凱元說:「我們把推手設計得較隱蔽,破除輪椅需要別人幫忙推的刻板印象。」另外,兩人採用符合人體工學的低椅背設計,將椅背高度降至肩胛骨以下,讓使用者在推動「手輪圈」時,不會受椅背限制,也使外觀顯得年輕化。兩人在製作初期,到各地與傷友們訪談,深入瞭解脊髓損傷者的需求,黃景嵩也擔任維修輔具的志工,他說:「我體會到要真正了解一個使用族群,不能只從網路找資料分析,必須融入他們的生活情境。」鍾凱元表示,半年來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投注在畢業專題上,「有時會為了一個弧度,模型做了又重做,直到外型整體達到和諧為止。」雖然起初會因實驗結果不如預期而失望,但他們明白,沒有經歷過失敗,就無法試出最好的結果。兩人皆表示,希望作品未來能有機會上市,造福更多傷友。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