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689期
廢棄物刺繡描摹動物形貌 縫補人地關係
2018-11-21
【記者謝承學台中報導】針線穿梭畫布和垃圾,免洗叉子化為招潮蟹的螯,養樂多罐成為寄居蟹的殼,抗議人類破壞環境。《逝者如渡渡──陳聖文個展》於17日到12月9日,在伊日美學台中藝術空間展出。畢業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的陳聖文試著以刺繡縫合垃圾與布,做出動物的形象,反思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共存關係。 〈台灣招潮蟹〉,本作品以塑膠叉子作為螃蟹的螯,除了反映垃圾問題,叉子在意義上與螯的作用相同。 圖/謝承學攝展覽名「逝者如渡渡」來自西方俗諺「As dead as a dodo.」,以渡渡鳥的滅絕,比喻失去的一切將不復返。陳聖文說:「文明的開發、無限制的擴張,生物與棲息地都遭破壞,我們應該要多做點什麼。」他透過刺繡,試圖修補人類和自然的關係。「針線就是用來修補壞掉的東西。」陳聖文說。陳聖文表示,刺繡過程中,針線在畫布和垃圾間來回穿梭,如同文明發展和環境議題的互相拉扯。他舉例,經常聽說寄居蟹因為棲息地充滿垃圾,而以瓶蓋或罐子為家,陳聖文便以此為素材,採用養樂多罐作為作品〈寄居蟹〉的殼。陳聖文補充,養樂多瓶上寫著「公共秩序是大家的責任,環境保育人人有責。」令他感到格外諷刺。 〈寄居蟹〉,本作品以養樂多瓶作為寄居蟹的殼,瓶上的標語:「公共秩序是大家的責任,環境保育人人有責。」更顯諷刺。 圖/謝承學攝「人對人的消失很有感,對於物種的消逝卻不容易感覺到。」陳聖文說明,在今年兩次海龜大規模死亡事件中,共有413隻海龜死在墨西哥,他發現此事雖重挫環境保育團體,卻未引起人民關注,「因為就人類的視角,這些生命一文不值。」有感於此,陳聖文以沙為素材,創作〈缺席,8/29〉。他用沙做出413隻海龜,再讓牠們慢慢崩解。陳聖文表示,隨著時間,作品會化為散沙,象徵無辜逝去的生命就像沙子般毫無價值。 〈缺席,8/29〉,本作品靈感來自今年墨西哥發生的海龜大規模死亡,以沙作為素材,一段時間後便會化成散沙,象徵許多物種隨著時間和人類迫害,最後什麼都不剩。 圖/謝承學攝伊日美學生活總經理黃禹銘說:「陳聖文以淨山撿來的垃圾來創作,用溫柔的方式在談嚴肅的環保議題。」觀眾沈芳安認為,社會上常以聳動的用詞來談論環保,而陳聖文結合刺繡與垃圾,是很特別的表現手法。 〈狗〉,本作品掛放在牆上而放置在地上,反映出野狗在社會生存的樣子,脖子上的項圈則是象徵人類對牠的枷鎖。 圖/謝承學攝「我們的山並不是所想的這麼乾淨漂亮,污染在我們看不到的小角落發生著。」陳聖文表示,希望環境問題能被重視,他呼籲每個人都應該做出一些改變,從垃圾減量開始,例如少買快時尚衣物,或是自備環保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