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專題
遊走灰色地帶的動物白衣天使 獸醫助理認證上路後為何卡關?
焦點
2025-03-20
專題
安置機構助街友重建生活 內部規範反成脫遊阻礙?
焦點
2025-03-20
專題
校園運動空間規劃不善 複合式場地突破舊思維
焦點
2025-03-20
專題
運動不受限 適應體育為身障生開啟新可能
焦點
2025-03-14
專題
我的戀人在手機裡:乙女遊戲重塑愛與被愛的模樣
焦點
2025-03-14
專題
性別友善廁所推廣困境 隱私、安全與規範問題待解
焦點
2025-03-14
專題
Z世代打造職場新氣象 企業文化迎新挑戰
焦點
2025-03-14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6期
第1805期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第1585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804期
翻轉釉藥與陶土關係 陳寬重塑物件觀看視角
焦點
2024-12-20
【記者林偌甯新竹報導】「辯證物的邊界與自主性,鬆動平滑物件的細縫,找尋觀看的新視角。」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陳寬,自12日起於國立清華大學澤空間舉辦個展《在裡面的在外面》,他解構陶瓷的材料與功能,拓展釉藥依存陶土的印象,向觀看物件的既有方式發起挑戰。 陳寬對陶器毛孔的延伸想像,起源於德羅斯特效應(Droste effect),呈現圖像在畫中無限循環的模式,彷若無盡宇宙一般,他說:「這種觀看方式很有趣,所以我進而將陶罐表面的毛細孔,想像成無限個小陶罐。」作為保護或裝飾陶器的塗層「釉藥」,自古以來皆被視為陶土的附屬品。但陳寬以德羅斯特效應的思考方式,試圖顛覆釉藥存在的意義。因此他在〈甜蜜坑洞的反轉〉中,以陶土燒製蜂蜜罐卻不上釉,反而將黃色的釉料化作蜂蜜置於容器內,明示陶罐為釉料而存在,翻轉兩者間固有的主次關係。 陳寬過去主要創作「抽象陶瓷」,以陶瓷的造型、線條承載感性主題,但製陶過程需嚴謹考慮陶土性質,與高溫收縮造成變形等因素。陳寬認為建構事情就是一種素描,素描透過線條與明暗呈現結構與光影,而製陶則以形態和材質展現概念,兩者皆需事先理性規劃,才能讓作品自然流露感性意涵。在〈素描:明度實踐〉中,陳寬混合高嶺土、霞正長石、碳酸鈣與石英為釉藥,置於九片黑鐵上燒製。他藉由微調碳酸鈣與石英的比例,使燒製後的釉料呈現不同硬度與明度,呼應素描中明暗交錯的筆觸,同時凸顯釉料在窯中展現的藝術性。 「燒製時的升溫曲線像釉料的構圖,決定它的肌理和顏色。」陳寬製作〈背景中的圖形:溫度素描〉時,將同一帖釉料置於耐火磚與防火棉砌成的三個立方體,以三種溫度製出型態各異的釉藥塊,並壓印在素描紙上。壓印過程中的姿勢、手勢與物件隨機交織,打破傳統素描形式,體現釉藥的繪畫性。 除了挑戰陶土與釉藥的依附關係,陳寬也嘗試抽離物件的功能性。策展人李碩瑜提到:「陶除了作為功能性的物,能不能在物的基礎上具更多想像?」作品〈黑色海綿〉由泥漿包裹的波浪海綿與防撞箱組成,乍看之下像是藝術家佈展時遺留的雜物。波浪海綿作為保護與運輸藝術品的載體,被製為陶瓷後,只剩下造型。藝術家由此思考轉換材質後的海綿,是否仍具備作品的意涵。觀者林君達欣賞陳寬以詼諧手法揭示觀看的慣性,「從海綿的鬆軟過渡到陶瓷的堅硬,指向保護與易碎特質之間的矛盾,十分有趣。」 哲學家梅洛.龐蒂(Merleau-Ponty)曾說:「內與外是相互滲透的流動狀態。」這讓陳寬發現,釉料施於陶土外層時,仍保有其保護特質,陶土與釉藥之間並無明確的主從關係,反而能各自成為藝術的主體。陳寬故將此觀看角度轉化為作品〈槍與彈殼〉,排列整齊的「蛋殼」與作品名稱形成雙關,並以蛋殼的主要成分碳酸鈣象徵釉料;一旁未上釉的槍械失去具攻擊性的扳機,呈現出兩物件和平共存的景象,「獨立本身未必有意義,沒必要把關係看得那麼對立。」他補充道。